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心理学 资料

学前心理学 资料

学前心理学  资料
学前心理学  资料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出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0~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第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需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2、发展性原则。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又是正在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

3、教育性原则。这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人员必需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到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

1)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的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

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2)缺点:费时较长,不宜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由于研究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出

现某些不易控制的因素及难以预料的变化,一些意外情况可能是研究中断。

2、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应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1)优点:取样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手机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其结果具有较大的代

表性,有助于了解某一或几个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也可通过个年龄的比较,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缺点: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所得结论往往流于一般化,

不易查明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较深刻的背景,不适合对个别儿童的心理研究。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1、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2、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

入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课题属于此类。

3、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都可以是整体研究或分析研究。

4、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并非截然对立,二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一种心理的产生,总是与其他心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分析研究不能离开系统观点的指导,整体研究也往往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高度科学的综合概括。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1、差异研究:指研究不同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通过这一类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发展的关键年龄。是目前占最大的课题。

2、相关研究:指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一类研究有助于查明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关系的性质。

3、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研究验证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查明心理发展内部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或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的反作用。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1、双生子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2、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2、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包括开放式抽样、封闭式抽样和时间抽样

3、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可采取局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后因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应反复进行。

(二)实验法

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里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1、实验室实验法

1)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

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2)不足:幼儿在实验室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导致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3)应注意的问题:

a.幼儿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幼儿被试的分心。

b.对幼儿的实验室试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c.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被试幼儿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转成自然状态

d.对幼儿的实验导语,要用简明的语气和肯定的语气

e.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f.实验记录应考虑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要准确记录幼儿的原话。

2、自然实验法

1)优点:使儿童在试验中的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

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2)缺点: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不如实

验室那样有各种仪器设备,对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和记录不及实验室实验。

3、教育心理实验法

把条件基本相同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但对实验组采取某种特殊的教育措施,对控制组则不给予任何特殊措施。通过两组比较,测查出这种特殊措施对因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

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1)优点:比较简便,在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2)不足: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

3)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a.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b.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不仅掌握测验技术,还应掌握对学前儿童工作的技巧,以取得幼小儿童的合作,使其在测验中表现出真实水平。

c.学前儿童心理尚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稳定性差,切不可以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四)间接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

1、调查访问法

1)优点:当面调查有利于研究者与被访问的儿童家长、教师等个别交谈,较深入的了解情

况;开调查会有利于机体讨论研究,互相补充情况。

2)不足:当面调查比较费时;调查访问在与被调查者往往不够精确。

3)调查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有特殊作用,因为:

a.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儿童心理表现,往往不能在研究者的观察实验中得到,却可以被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成人所捕捉。

b.家长与老师等与儿童朝夕相处,较容易从许多时间中概括出儿童的心理活动倾向特点。

2、问卷法

1)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

2)不足:编制问卷的题目信都效度要经过考验。容易流露出简单化,题目可能会被回答者

误解。答题往往受答题者的偏见。

3、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1)谈话法: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2)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最好结合观

察和实验进行,脱离儿童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其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

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

(一)出生到满月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满月前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新生活开始的。主要表现在:

1、适应新生活

2、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迈步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1)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的发生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2)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a.大脑皮质处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状态。

b.具备基础反射。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已经巩固了的条件反射。

c.条件刺激物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d.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训练儿童反射的时间越早越早出现。

4)心理的发生(依据):

a.生后第1个月儿童已经简历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

b.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现象。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觉活动。

c.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满月时已出现。

d.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可以说是记忆的发生。

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二)满月到半岁(1~6个月)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2~3个月);无意抓握阶段(3~4个月);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4~5个月)

手眼协调中手的特点:

1)能够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到的东西

2)动作有了简单的目的方向,并且能够作出一些虽然简单,但有效果的动作。

3)动作虽然有目标,但还伴随着许多不相干的动作。

4)当手里拿着一样东西时,如果看见另一样东西,就会把手里的东西丢掉。

5)坐起来的姿势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

6)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儿童心里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用手的动作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

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4、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它一方面明显的表现了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三)半岁到周岁(6~12个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a.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

b.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做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这种趋势叫“首尾规律”。

c.从中央部分的工作到边缘部分的工作。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趋势叫“近远规律”

d.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四肢动作看,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这种趋势叫“大小规律”。

e.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的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是服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2)坐、爬、站、走的发展。坐和爬在周岁前就可学会,但站和走一岁前不能完成。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手指日益灵活,表现在: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双手配合;摆弄物体;重复连锁动作。

3、语言开始萌芽

7个月的孩子能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9~10个月,能听懂一些词,开始主动发出一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思。直到1岁,孩子能说的词还是很少。

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第二节、1~3岁

1~3岁成为先学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表象思维和想象等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出现独立性。也就是各种心理活动逐渐齐全。

1、学会直立行走

1~2岁孩子独立行走还不自如,原因在于:

1)头大脚小。头和身体的比例不平衡,头比较大;同时,孩子的脚相对地小,因此头重脚

轻,走路难以保持平衡。

2)全身的骨骼肌肉比较嫩弱。孩子的骨骼系统布满血管,骨组织不很坚实。骨骼的纤维组

织基本是由软骨组成,制成身体直立行走不够有力。

3)脊柱的弯曲没有形成。孩子生下来时脊柱几乎是直的,1岁左右腰部向前方的弯曲才逐

渐形成。一方面它的形成支持了直立行走的姿势;另一方面又是在直立行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4)两腿和身体不协调。孩子在开始走路时,常常把双臂张开,有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平衡。

在学走路的基础上,一岁多的儿童还学习走楼梯;两岁左右孩子能原地跳,学会跑等。

这时动作任然比较笨拙。

2、使用工具

一岁以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拿各种东西;一岁半左右的孩子可以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是把物体当做工具来使用的开端。

1~3岁儿童使用工具过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完全不按工具的特点支配动作。他把拿到手里的物品当做自己手的延续,这

阶段孩子不停的改变运用物品的方式。变化方式虽多,有效方式却不多。

2)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碰到有效方式,会立

刻抓住它,并且比较小心的完成某种动作。

3)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不再等待有效动作的偶然出现,开始主动掌握经验中

的有效动作方式。但比较固执,遇到困难也不愿放弃自以为有效的方式。

4)第四阶段,能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如有不正确方式,很快就会改正。

3、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语言:1岁以前是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1~1.5岁处于理解语言阶段;1岁半以后孩子有

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阶段;两岁左右的孩子话不成句但喜欢说,喜欢模仿大人;到了3岁能初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表象: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1.5~2岁左右,当事物不再眼前时,儿童能够在大

脑中出现关于该事物的表象。表象的发生使儿童有可能产生想象。

3)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这时的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这时的思维是非

常具体的,而且只是在活动中进行,所以带有“直觉活动”和“感知运动”。

4、出现独立性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这时孩子知道“我”和他人有区别,在语言上分清“你”“我”,在行动上要“自己来”等等。

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第三节、3~6岁

(一)3~4岁

1、生活范围扩大

开始上幼儿园,接触到更多的成人以及同龄人。

生活范围扩大的基础:

1)生理的发展:一方面身体比以前更结实了,不像先前那样容易生病;另一方面,经历比

以前更充沛了。

2)身体和手:基本动作比较自如。3~4岁儿童能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3)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2、认识依靠行动

1)思维是认识的核心,3~4岁幼儿思维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

2)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

3)注意也和行动密切联系。

4)小班幼儿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人是活动非常具体。只能理解具体的事,

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做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

3、情绪作用大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的无意性都占压倒优势。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所支配,而不受理智所支配。

4、爱模仿

1)3~4岁幼儿的模仿现象显的较多,一方面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

一方面也是主要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儿童的模仿开始逐渐内化。

2)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

(二)4~5岁

1、活泼好动

1)幼儿的活泼好动与他的身体发育特点密切相关:幼儿的骨骼比较柔软,有弹性,脊柱的

弯曲还没有定性,肌肉收缩力差,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就会使有关肌肉群负担过重。各种活动的交替,可使骨骼肌肉各部位有张有弛。

2)另外,活动主要依靠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的调节,幼儿大脑的成熟程度不足,兴奋过程的

活动胜于抑制过程。

3)活泼好动特点在幼儿中期尤为突出,原因:

a.幼儿园中班儿童经过一年的集体生活,对生活环境已经比较熟悉,也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制度。

b.4~5岁儿童在生理上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兴奋和抑制过程有大提高

2、思维具体形象

1)具体形象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小班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

中班则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行动的特点不仅反映在中班幼儿的思维活动中,也反应在记忆、注意等各种认

识活动中,还表现在儿童的语言中。

3、开始接受任务

1)4岁以后的幼儿对自己所担的责任出现最初的责任感(值日生)

2)4岁以后儿童之所以能接受任务,和他的思维的概括性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密切相

关。由于思维的发展,他的理解力增强,能够理解任务的意义。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1)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题,分工,安排角色等,在游戏中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

伴关系。

2)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冲破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的优势,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

(三)5~6岁

1、好问、好学

1)他们不再满足表象,而要追根问底,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不是停留在身体的活动上,二

是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2)5~6岁的孩子喜欢学习,愿意上课。学到一些新知识和技巧后感到满足,而且喜欢对别

人讲。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1)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仍然是具体的,但是明显的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5~6岁的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分类;能够掌握“左”“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记忆一

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把他们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在观察事物时也会进行一些逻辑推理

3)6岁以前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是初步的,对于一些需要多层次推理的事还力不能及。

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1)5~6岁儿童出现了有意的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2)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

在注意活动中,能够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力;大班幼儿进行有意记忆时,也会运动各种方法;用思维解决问题时,会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4、个性初具雏形

1)5~6岁儿童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情绪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

愉快情绪有时持续较长;思想情感不那么外漏;对自己的行为产生顾虑

2)个性开始形成,是和幼儿认识活动抽象概括性的发展,以及各种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

相联系的。幼儿期所形成的只是个性最初的雏形,其可塑性还相当大。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意义)

1、感知觉是人类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1)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感知觉。

2)记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随后出现与记忆相联系的表象,进一步发展为最简单的

思维。

2、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感知运动阶段”是认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皮亚杰认为感知认识阶段有三个特点:

1)逐渐形成对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2)逐渐形成各器官的协调活动

3)逐渐形成有目的的行动

3、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1)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重要地位

2)幼儿的记忆也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

3)幼儿的情绪与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4)幼儿感知的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5)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一定意义。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2、感知的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5、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的主要阶段

1、原始的感知阶段

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如许多条件反射就是依靠触觉进行的。

2、从知觉的概括像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一年,知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的活动中其主要作用

2)1岁以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反映客观事物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2岁左右,当婴儿的语言和思维真正发生时,对事物的概括性水平,逐渐从知觉的概括

向思维的概括过渡。

3、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1)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感知,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幼儿感知活动的

目的性也逐渐提高,形成观察的能力。

2)4~5岁以后,能够逐渐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感知活动,掌握了观察方法。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的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掘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的视力。

6个月以下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10岁时儿童视敏度有显著增长,视觉调节功能最强。(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能力继续发展。3岁还不能认清基本颜色;4岁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5岁你呢辨别更多混合色。随着年龄增长,对颜色名称的掌握不断提高。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1)胎儿已经有了听觉反应,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你反应

2)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等有不同的反应。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儿童从很小开始,已经出现试听协调现象

(三)儿童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且个性差异大。

第五节、儿童触觉的发展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等。都是触觉的表现。(二)口腔的感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吸吮反应等)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后来才是手的触觉。(三)手的触觉探索

1、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儿童生后就有手的触觉反应,如抓握反应。

2、视触的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之协调,其出现大约在出生5个月左右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苦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痛觉和情绪状态有关。(六)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如画画、用剪刀的精确度)

第六节、学前儿童对物体的感知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1)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

2)3岁儿童已经能准确的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但辨别不同的图形,难度有所不同,由

易到难: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3)幼儿期,形状知觉和图形辨别,逐渐与掌握图形的名称结合。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6个月前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

(三)对物体属性感知的掌握

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性经验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应物体的属性。要求掌握人的感知经验。

第七节、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对物体之间关系的知觉)。从广义上说还可以包括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对物体属性的知觉)

1、方位知觉的发展

1)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进行方向定位。

2)研究表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2、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1)距离知觉也是对空间位置的知觉。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深度知觉是距离知

觉的一种。

2)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最常用的工具是“视觉悬崖”。

3)经验也对距离知觉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2)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时间相联系,生活制度在幼儿对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四)幼儿观察的发展

1)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2)幼儿初期,观察持续时间很短。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观察某一事物。

3)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4)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幼儿期基本上形成三种基本的知觉

方法:知觉认同、归入标准、塑造模型

第五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注意是儿童从环境长接受更多的信息;注意是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并未应付外来刺激准备新的动作,把经历集中于新的情况。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注意与知觉的关系特别密切

1)首先,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最清晰,最突出。

2)其次,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三)注意与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没有注意的知觉,,一般只进入短时记忆的水平,不能进入长时记忆。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其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四)注意与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注意能加强行动的力量,行动的坚持性和注意是不可分的。注意力差的孩子,往往不能遵守集体行为规则,并由此影响到他的人际交往关系,甚至形成不良的道德品德。

(五)注意力与学前儿童的学习

儿童集中注意力时,学习效果好,能力提高也快。超常儿童的注意力往往超过一般儿童。

第二节、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

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同时也是最初级的注意。原始的定向反射性注意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也就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在儿童以致成人的活动中不会消失。

2、注意选择性的发生发展

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注意的选择性表现在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的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的少。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期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注意的选择性最初决定于刺激物的物理特

征。

2)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一反面是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注意的事物日益增加。另一

方面是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复杂化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儿童的注意最初只有无意注意。定向注意和婴儿的选择性注意都属于无意注意。在整个

学前期,儿童无意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无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注意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2)在幼儿期,有意注意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的注意发生更大变化,同时使

儿童的心理能动性大大增强

第三节、新生儿的注意

(一)新生儿定向反射的表现

注意,从它的发生来说,是一种定向反射。外来的新刺激或环境中特别明显的刺激都会引起新生儿及婴儿的全身反应。这种反应视自主神经的反应,称之为定向反射。

(二)新生儿注意的选择性

新生儿对刺激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反应。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偏爱:对简单鲜明图案的偏好和对人脸的偏好等等。

第四节、1岁前儿童的注意

(一)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成为视觉偏好。1、婴儿注意选择性的特点

1)偏好复杂的刺激物

2)偏好曲线多于直线

3)偏好不规则模式多于规则模式

4)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

5)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

6)偏好对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得刺激物

2、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也有变化发展的过程:

1)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3个月的婴儿的注意则比较全面。

2)从注意形体的内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二)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3个月以后的婴儿,生理成熟对她的注意的制约作用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经验开始对婴儿的注意起作用;6个月以后婴儿的知识逐渐增加,他们对熟悉的食物更加注意。

(三)出现动作协调的注意

6个月的婴儿出现手眼协调。6个月以前,婴儿的注意更多表现在主式方面;6个月以后。随着动作的发展,婴儿的注意可以指向拿东西等等。注意的事物增加,注意选择的方面和范围也扩展了。

第五节、1~3岁儿童的注意

(一)“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和注意的发展

能够找到不再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依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只会萌芽的标志。

(二)表象的发生于注意的发展

1.5~2岁,儿童的表象开始发生,儿童的表象和注意密切联系起来。

(三)语言的发生于注意的发展

2岁左右,语言真正形成。语词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且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注意时间延长。

第六节、3~6岁儿童注意

(一)儿童的无意注意

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概括为:不稳定,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3岁一起啊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3~6岁儿童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幼儿的无意注意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

1)刺激物的屋里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这主意的原因。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以下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大脑的额叶部分是控制中枢所在,额叶大约7

岁时才能达到成熟水平。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各种生活制度和行为规则,

是使幼儿有意注意逐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成人的指引:a.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b.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例如,用语言来组织注意,用各种动作来保证;为了避

免别人的干扰,把自己的椅子移开等。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让注意对

象成为幼儿的直接行动对象,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利于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在游戏中幼儿能维持有意注意,因为在游戏中能完成一切具体明确的任务。

第六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知觉中包括着经验的作用,知觉的恒常性与记忆有密切关系

(二)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思维和想象都要依靠记忆。正是因为记忆吧知觉和想象、思维连接起来,使儿童能够知觉到材料进行想象和思维。儿童最原始的想象和记忆不容易区分。

(三)记忆与语言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也要依靠记忆。

(四)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儿童的记忆发展影响着情感和意志的发展。通过记忆,儿童对与经验有关的事情发生一定的情感经验,儿童的情感从而丰富起来。儿童的意志行动也离不开记忆,意志是有目的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必须始终记住行动目标。

第二节、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的发生

1、记忆发生的指标

记忆时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包括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过程。有三种测量指标:

1)习惯化: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新生儿都会注意他一段时间,随着同一刺激物的反复出

现,对它的注意时间就会逐渐减少。

2)条件反射:对条件刺激物作出条件性的反应,表明再认的存在。

3)重学记忆:当儿童学习了一种知识或技能以后,经过一段记忆消失的时间,重新用同样

的方式学习,第二次所需要的时间比第一次少些,这就是重学记忆。

2、记忆发生的时间

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对刺激物的习惯化,这是原始的记忆因素。表明:新生儿期已经出现了记忆。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1、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1)从记忆提取方式上看,可以分为再认和再现(回忆)。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是再认记

忆;回忆是在2岁左右逐渐出现的,在整个学前期,回忆都落后于再认。

2)回忆和再认的差别,是由于其活动机制的不同。再认依赖的是感知,回忆依赖的是表象

3、记忆容量增加

1)记忆广度。儿童的记忆广度的增加受生理发育的局限。因而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2)记忆范围。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儿童和外界

交往范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也与信息加工能力有关3)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4、记忆内容的变化

从记忆的内容看,记忆可以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言记忆

1)运动记忆或动作记忆(2周左右):是指识记内容为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一切生活

习惯上的技能、体育运动或其他活动中的动作,都是依靠运动记忆。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出现也较早。如婴幼儿出

现惧怕情绪。

3)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根据具体形象来脊柱各种材料。婴儿认识奶瓶,人等都是

形象记忆的表现。幼儿的形象记忆是依靠表象进行的,其中最主要是视觉表象。

4)语词记忆(1岁左右):以语言材料作为记忆的内容,这种记忆是在儿童掌握语言过程

中逐渐发展的,儿童的语词记忆发展最晚。

(三)元记忆和记忆策略的形成

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包括:

1)明确记忆任务,包括认识到记忆的必要性和了解需要记忆的内容。

2)估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努力去完成任务,并且选择记忆方法。

3)能够检查自己的记忆过程,评价自己的记忆水平。

常见的记忆策略: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如边识记边说出记忆材料的名称或者内容。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如分类、联想等。

3)间接的意义识记。如找出材料的规律,以帮助记忆。

第三节、3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1岁前儿童的记忆

新生儿是记忆发生的时期,主要是短时记忆;1~3个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3~6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有很大的发展;6~12个月婴儿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婴儿对社会性刺激和社会性交往的记忆在这个阶段迅速发展,婴儿的认生越来越明显。

(二)1~2岁儿童的记忆

1~2岁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现(回忆)的发展。再认形式的记忆发展较早。延迟模仿也是回忆的一种明显表现。

(三)3~6岁幼儿记忆的发展

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一方面是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而且达到相当高度的水平;另一方面是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明显的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和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并且开始出现记忆的方法,是儿童记忆发展的重要质变。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无意识记的发展:①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②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随年龄

的增长而提高;③幼儿无意识记是积极认识活动的产物。

2)幼儿无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这些因素:客观事物的性质(能否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客

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如幼儿感兴趣的食物等);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

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活动动机。

3)幼儿有意识记的发展的特点:①儿童的有意识记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实在生活的要求下,

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②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③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幼儿的机械记忆

幼儿机械记忆出现的原因有两点:①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痕迹;②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对许多识记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

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原因:①意义记忆时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的;②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的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的单位或系统。

3)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砸不断发展

整个幼儿期,无论是机械记忆还是意义记忆,其效果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由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时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在儿童语言发展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物体的形象。语词记忆时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识记材料,随着语言的发展,语词记忆也逐渐发展。从记忆效果看,形象记忆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优势。

2)幼儿的形象记忆和与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一方面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能够叫出其名称,那么物体的形象和相应的词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幼儿所熟悉的词,也必然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词和物体的形象是不可分的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表征的发展

第一节、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表象与表征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象一般是指反映的内容——形象;表征则是指这种形象形成的过程——反映过程。

(二)表征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1、表征与感知

当感知过的食物不在眼前,头脑中所出现的有关形象必定是以曾经对该事物先前的感知为基础,由于知识经验贫乏,幼儿的表象和感知形象非常接近。

2、表征与回忆

表象是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它不是事物形象在外部的呈现,而是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呈现,是事物不再眼前时的心理复现。

3、表征与思维

最初概念的形成与表征活动分不开。必须在运用象征的过程中,使象征积极化,使头脑中的一个象征与另一个象征发生关联,才能进行思维活动。

(三)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1、内化作用

1)表征是象征的运用,而象征的标准是内化,即在心理内部引起象征的呈现。

2)内化是回忆过程、思维过程、想象过程等所必需的。比较简单的认识活动也离不开内部

心理活动——表象。

3)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行动的过程,即内化过程,内化过程并不只是行动的位置变换,而

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2、过渡作用

1)表征是从感知到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儿童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表征活动,才可能产

生思维。

2)儿童最初的智力是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进行的,也称之为感知运动智力,成熟的智

力称之为概念性智力。感知运动智力向概念性智力过渡的阶段,主要依靠表征活动。

第二节、表征的发生

(一)表征发生的时间及标志

皮亚杰认为表征发生于1.5~2岁之间。表征是象征的运用,其发生的指标有三个:

1)象征必须完全内化

2)象征必须是在心理上能被唤起的形象,不是由当前事物直接引起的。

3)象征必须能用于回忆或预期。

(二)象征发生的准备

表征的先兆可以追溯儿童在1岁前的表现,某些表现具有表征的因素,但还没完全达到表征的指标。

(三)表征发现的表现

表征的发生,表现在儿童已不停留在单纯依靠识记行动,而是出现了内化的现象,这种形象还不完全是内部的,它依然靠外部动作。

表征发生的同时还出现了几种新的行为模式: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初期的绘画、初期的语言。皮亚杰认为2岁前的儿童没有表征活动,处于前表征阶段。

第三节、幼儿表征的发展

(一)从程序性表征到陈述性表征的发展

1、程序性表征。

是自然而然获得的表征,关于动作的知识常常属于这一类。幼小儿童的表征主要是程序性表征,特别是前语言阶段的儿童。

2、陈述性表征。

1)是自己能够理解的表征。在这种表征中,所存储的信息组成网络,可以从一处输入,而

从另一处提取。这种知识是可以说出来的,能够把信息加工的结果向别人呈现——用语言陈述。

2)儿童从程序性表征向陈述性表征的转变,主要表现出了最初的灵活性和可变性。这种转

变有两个因素:对象征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语言的参加。

(二)象征性功能的充分发展

皮亚杰认为,象征性功能或表征的表现形式是模仿和游戏,而模仿和游戏在某种程度上是表征的起源

1)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模仿是笼统,不分化的。第一,不试图模仿细节;第二,把

自己的活动和别人的或物体的活动混淆;第三,模仿是自我满足的手段

2)幼儿游戏的典型特点是象征性游戏,在幼儿期达到高峰。

第八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想象的发生

(一)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为新形象的过程。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是1.5~2岁。

2、想象发生的前提

①生理基础,想象的发生与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有关;②表象积累与成熟。记忆和想象都是运用表象的过程;③语言的发生,语言的发生是想象发生的主要因素。

3、1.5~2岁儿童出现的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

(二)儿童想象的萌芽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表现为以下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复活

2)简单的相似联想。最初的想象是依靠事物的外表的相似性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3)没有情节的组合。最初的想象知识一种简单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物。

第二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

想象的产生是婴幼儿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

一方面想象能够引发情绪,同时情绪也影响着想象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情绪活动

想象是游戏非常重要的心理成分

第三节、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的心理成分首先是想象活动;幼儿经常把实际生活变成想象活动;幼儿听故事时,想象随着故事的进程而展开;幼儿听音乐也靠积极的想象活动;幼儿的绘画、搭积木、各种造型活动等都离不开想象;想象的形象常常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

(二)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

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的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扎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第三节、幼儿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初级的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主要有以下特点: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幼儿想象往往没有自己预定的目的,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想象进行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因此,想象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由于想象的主题没有预定目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内容是零散的,所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的联系。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幼儿的想象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想象不仅受外界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影响。

6)总之。幼儿的想象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志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

形式。

(二)幼儿的梦

1、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表现。

梦完全不受意识支配,皮亚杰称之为“无意识的象征”。

2、梦的种类

皮亚杰将梦的种类分为:反映愿望的;以一物代替他物的;回忆痛苦的事情,但有好的结果;噩梦;受罚或自我惩罚的梦;由身体受刺激直接转化而来的直接象征。

(三)有意想象的萌芽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为:

1)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2)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3)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4)6岁前儿童有意想象水平还很低,在游戏条件下,幼儿有有意想象水平较高;在严肃的

实验中,想象的有意性水平就很低。

第四节、幼儿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再造想象在幼儿期占主要地位,在再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一)幼儿再造想象的发展

1、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开的。

2)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的差别很小,谈不上独立的创造,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它从想象的发生和进行来说是无意的被动

的,从想象的内容来说是再造的。无意想象一般是再造性的。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想象的必要条件,在幼儿初期尤为突出

2、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

2)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3、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量想象形象,在它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

(二)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

1、创造想象发生的标志

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射呢过,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独立性和新颖性。

2、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之为表露式创造。严格来说还不是创造。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有略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点改造。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性的相似。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小班幼儿的想象,常常直接追随知觉形象,想象的创造成分不大;而小学预备班的儿童,其想象形象有极大的新颖性。

第五节、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一)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喜欢夸张,这种夸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想与事实。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做真实的情况。

(二)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幼儿想象的夸张现象是他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反映

1、认知水平的限制

1)幼儿记忆中所保持的形象比较匮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全,在想象过程中反应的也只

能是一些突出的非本质特征。

2)幼儿思维的概括性不足,因而不能恰当的把握本质特征。思维的相对性差,片面性大,

因而往往走极端,在想象中往往也是过分的夸大,大的东西打极了,小的东西小极了。

3)幼儿常常把想象与真实混淆,这和幼儿的感知分化不足,以及想象与记忆的混淆有关。

感知的分化不足,幼儿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想象与记忆的混淆,使幼儿分不清哪些是由于渴望得到而反复想象的形象,哪是真实经历过的记忆形象。常常把想过的和做过的事相混淆,常常把假象的事信以为真。

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1)幼儿想象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形成想象夸张性的原因之一

2)幼儿常常满足于想象的过程,由于情绪的作用,幼儿虽然知道想象与现实不符,仍然沉

迷于想象过程。游戏中的想象,更多表现了幼儿情绪和愿望。

3、幼儿想象在认知中的地位

幼儿的想象是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才创造性思维。幼儿想象的夸张性、想象与真实混淆、想象受情绪左右等特点,都说明想象还没有达到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4、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想象总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表现,幼儿想象的夸张与事实不符,往往受表现能力的限制。

第六节、各年龄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一)2~3岁的想象

2~3岁时想象发展的最初阶段,有以下特点:

1)想象过程完全没有目的

2)想象过程进行缓慢

3)想象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4)想象内容简单贫乏

5)想象依靠感知动作

6)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成人的语言提示作用在于:使有关表象活跃起来;丰富想

象内容。

(二)3~4岁的自由联想性质的无意想象

想象在3~4岁迅速发展,这时期的想象基本上市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表现在:

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

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数量少而单调

主要有以下原因:

1)想象受感知形象的直接影响

2)不追求想象成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三)4~5岁的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

1)想象仍然以无意性为主

2)想象出现有意成分

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四)5~6岁有意的创造和想象

5~6岁的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经有明显的表现

1)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

2)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

3)想象内容新颖性程度增加

4)想象形象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第九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思维的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一旦发生,就不是孤立的进行活动,它参与感知和记忆等较低级的认识过程,而且使这些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思维从一开始就渗入情绪领域;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概括性和自觉能动性。思维的发生使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应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步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儿童思维的发生

(一)儿童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态。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广义的思维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低级水平。

(二)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2岁左右

(三)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最初的语词概括的形成,是儿童思维的标志。儿童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

1)直观的概括

儿童最初根据物体最鲜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颜色特征)进行概括。

2)动作的概括

儿童学会了用物体进行各种动作,逐渐掌握各种物体的用途

3)语词的概括

2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舍弃那些可变的次要特征。

4)直观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动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语词的概括才是思维

水平的概括。2岁左右儿童出现语词的概括

第三节、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1、直观行动思维

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的特点是:

1)思维是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的,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

2)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思维离不开儿童自己的动作

3)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2、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是在直观行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的典型思维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

是反应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使用概括、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最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期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这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变化的规律是: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是由小到大。可分为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语言伴随动作进行。在实际行动中,儿童对着自己的行动结果不读那做出分析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表象形式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

3)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第四节、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阶段的概念包括三个基本点:第一,前后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加速或推迟;第二,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稳定的认识结构,它决定该阶段的主要行为模式;第三,各阶段是前后连续的,每个阶段的结构是整合的,有整体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思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反射练习阶段(0~1个月)

天生的反射通过联系而巩固;另一方面,天生的反射还得到发展。

2)最初习惯阶段(1~4/4.5个月)

又称为初级循环反复阶段。形成条件反射即习得性的过渡;初级的习得性动作变成自动化的动作,称为习惯动作或初级循环反应。

3)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4.5~9/10个月)

又称为二级循环阶段。在视觉和抓握动作开始协调后,就过渡到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抓弄所见到的一切身边的东西;动作兴趣相互相影,出现“循环反应”。

4)方法和目的的分化与协调阶段(9/10~11/12个月)

动作目的和方法开始发生分化,动作从一开始就明显表现出它是用作达到目的的方法;动作目的和方法之间开始协调。

5)感知运动智慧阶段(11/12~18个月)

又称为三级循环阶段。能在偶然中发现新的方法,开始探索达到目的新手段;对偶然得到的动作结果发生兴趣,开始对这种情景进行反复试验,不断变化方法,试验方法似乎带油系统性。是智慧动作发展的一大步。

6)智慧的综合阶段(18~24个月)

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结和向前运算阶段过渡的阶段。儿童不仅能用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而且也用头脑内部的动作达到突然的理解或顿悟。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阶段(运算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P4就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的概念:心理就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1).心理就是脑的机能。(2).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0~6岁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就是指从初生到成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二、简答题 1.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P10 答:(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有哪些? 1.客观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2、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3)教育心理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访问法 5.问卷法 6.谈话法 7.作品分析法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P7

答:(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至少可以获得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与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详见P7~9 2、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 1.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与教育孩子的能力。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培养幼教工作者对学前儿童的兴趣与感情。 3.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并在教育工作中使用各种方法了解儿童,可以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P18-54 一、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 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关键期: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 力的发展,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敏感期:就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与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 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简单口语在2-4岁;掌握数概念在5—5岁半;形象视觉发展在4岁以前;坚持性在4—5岁;学前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期,4岁前就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4.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与 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大小就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就是儿童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5、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

学前心理学试题(A)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函授站 学前心理学(A) 姓名:学校: 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2.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3-4岁 B、4-5岁 C、5-6岁 3.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 A、前后 B、上下 C、左右 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 ) A、日常生活事件 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 C、天气变化 D、生活制度 5.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 ) A、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B、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C、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 D、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6.根据幼儿记忆发展特点,6-7岁幼儿应着重培养以下方面的记忆能力( ) A、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形象记忆 B、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形象记忆 C、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语词记忆 7.提出游戏“剩余精力说”理论是哪位科学家() A、弗洛伊德 B、格罗斯 C、斯宾塞 D、霍尔

8.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为代表,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是哪种() A、认知动力说 B、社会性活动说 C、社会性情绪表现说 9.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哪种游戏() A、表演游戏 B、体育游戏 C、智力游戏 D、音乐游戏 10.教师介入游戏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加入幼儿正进行的游戏,并让幼 儿掌握游戏的进程这是哪种教师介入游戏的形式() A、平行游戏 B、合作游戏 C、指导游戏 D、参与游戏 11.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最有代表性的是哪种游戏() A、角色游戏 B、表演游戏 C、结构游戏 D、建筑游戏 12.美国心理雪茄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 等)的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 A、认知的动机 B、附属的动机 C、自我提高的动机 D、社会性动机 13.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 A、进作用 B、维持作用 C、驱动作用 D、激励 14.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的随意作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15.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16.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 ) A、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B、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 言语、语言;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语言的形成;语音模仿发展的阶段;语音发展的顺序,掌握语音的特点和难点;语音意识的发生; 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的扩大;词义的深化;不同词类词义的掌握;句型的发展;语句结构的变化;句子含词量的增加;语法意识的出现; 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自言语的发生;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述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言语交际功能的发展;言语概括和调节功能的发展;内部言语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识字的特点;学前儿童的阅读准备;学前儿童的书写准备;激发言语交往的需要;讲究教法;鼓励言语创造性。 ? 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阶段 ? 一、言语的概念 1.言语即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儿童言语的发展,

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交往。 2.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言语活动依靠语言作为工具进行,儿童掌握语言的水平影响言语活动水平;语言是在人们的言语交流活动中产生发展的,某种语言不再被人的言语活动所使用,就会消失,如果儿童无言语活动机会,也就不能掌握语言。 ? 二、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言语活动包括: 1.对语言的接受,即感知、理解过程; 2.发出语言,即说或写。 这两种过程,不同步。其趋势是: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 三、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生后第一年) 1.言语发生的准备:

2017年4月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2017年4月 课程代码: 00882 -、单项选择題(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应和发展,并 称之为42 A.关键期 B.准备期 c.发展期 D.敏感期 2.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派生下位学习,另一种是162 A.相关下位学习 B.变式下位学习 C.同化下位学习 D.推理下位学习 3.我们如果口渴了就找水喝,出汗了就需要毛巾,这类决策的知识表征方式是149 A.概念 B.表象 c.图式 D.产生式 4.幼儿可以说出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145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信息类知识 D.数据类知识 5 .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155 A.具体目标 B.网络系统 C.变式 D.核心经验 6.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 A.感觉统合下降 B.感觉统合误差 c.感觉统合失调 D.感觉统合失误 7.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173 A.知觉技能 B.运动技能 c.操作技能 D.智力技能 8 .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就是 A.幼儿社会性 B.幼儿社会性学习 c.幼儿社会化 D.幼儿社会学习 9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 A.教学心理 B.游戏心理 C.认知心理 D.发展心理 1 o. 幼儿园情结智力教育模式包括赏识教育模式和222 A.情境教学模式 B.活动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1 1 .儿童的发展是一种服从自然规律按照成熟类型进行的过程,它并不依赖于教学。这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皮亚杰 C.桑代克 B.维果茨基 D.考夫卡 12.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C.观察法 B.调査法D.测量法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解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学前心理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学前心理学》重要概念·术语解释 1、实验室实验法: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2、教育心理实验法: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5、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6、关键期:儿童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或发展某种能力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7、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9、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10、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1、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12、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1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15、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使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16、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 1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 18、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 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20、适应:是指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21、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 22、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23、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2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5、感觉:心理学上的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与平衡觉等。感觉属简单的心理现象。 2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27、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8、幼年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 29、无意记忆:是指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0、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 31、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3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间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33、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34、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3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36、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37、识记:是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8、恢复:是指把头脑里的知识经验重新呈现或提取出来的过程。记忆恢复又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现(回忆) 39、再认:是指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 40、回忆:是指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41、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 42、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时发生错误。 43、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44、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相反,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就叫倒摄抑制。 45、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46、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 47、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两大基本特点。 48、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4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50、再造想象:是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5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52、直接判断:主要是感知形式的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学前心理学精彩试题[1]

学前心理学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学前心理学复习整理

0384学前心理学 心理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0-6岁 学前儿童心理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体的发展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一)抓住学科特点 (二)明确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调查访问法 (五)问卷法 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指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期心理发展的阶段 婴儿期0-1岁、先学前期1-3岁、学前期3-6岁、学龄期6、7-18岁 转折期 转折期即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 危机期即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 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成为关键期。 敏感期或最佳期 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

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最新全国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B )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2. “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C )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C )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D )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D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 )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B ) A.1~1岁半(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B )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A ) A.1岁半~2岁 B.1岁~1岁半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11.幼儿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 A ) A.意义记忆效果好 B.机械记忆效果好(用得多) C.两者都很好 D.两者都很差 1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幼儿学前心理学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2分,共10分〉 1.心理 2.注意 3.形象记忆 4.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 二、填空: (每个空1分,共30分〉 1. 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在( )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应用实验的手段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 )中分离出来。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 )和( )两大类。前者包括( )、〈〉和( );后者主要是从〈〉、( )和( - .)等方面反映出来。 3.幼儿的活动主要有( )、( )和( ),其中〈〉是主导活动。 4.注意不是〈〉的心理过程,但任何一种()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注意。 5.一个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仅凭经验是难以正确断定的。对于一个多动的儿童,必须根据生活史、( ) 观察、( )检查、( .)测验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学前儿童的好动当作多动来对待。 6. ( . )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也是个体与()保持平衡的保障。 7.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先(. )再( )然后是( )。由于幼儿辨别空间方位是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过渡 到以其他客体为参照辨别,因此,教师在舞蹈、体育等活动中要做( )示范。 8.记忆过程可以分为( )、( )、( )三个基本环节。 9.言语是(. . )借助( )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三、解释心理现象:’ (每小题2分,共10分〉 1.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训练,但应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最终不可能与 人类的后代一样形成人的心理。() 2.在"抱娃娃"游戏中,开始,参加者把自己当成娃娃的妈妈,耐心地喂饭,但当他转身去拿"饭"时,发 现其他小朋友正在沙坑里搭起一座"小花园",他的注意便一下子转到"小花园飞而走到沙坑去玩 了。() 3.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4.一个幼儿的行为表现明显地属于抑郁质,但神经类型的检查结果是"强、平衡、灵活型”。() 5.有的儿童绘画能力突出,有的儿童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还有的儿童能歌善舞,对音乐、韵律特别敏 感……() 四、材料分析题: (每小题5分,共10分) 1. ?学前心理学》的《注意》一章中有这样的描述: “小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地集中注意3--5分钟,中 班幼儿可达到10分钟,大班幼儿可延长到10--15 分钟。"试根据这段材料分析,小、中、大班单个〈或一次〉教育活动时间分别应该控制在多长?为什么? 2. ?学前心理学》中有这样的描述:"布卢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设其智力为100%,得出各个 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一岁,20%; 四岁,50%; 八岁, 80%; 十二岁, 92%; 十七岁, 100%"请您结合实际,谈谈这段材料对我们幼儿教育有什么启示。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一共20分〉 1. 结合实际,谈谈感知觉规律在玩教具制作与使用、环境布置中的应用。 2.联系日常教育活动,谈谈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意义及途径。 六、论述题: (20分〉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心理学》前后有什么不同?

第一单元 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案

第一单元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知道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并掌握观察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难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讨论、处理作业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单元学前心理学概述 教学内容:从初生到入小学之前这个年龄阶段称为学前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门课的学习目的是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一讲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年龄范围 (一)学前儿童 从初生到入小学之前这个年龄阶段称为学前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年龄划分 新生儿(0-1个月) 婴儿(0-3岁) 幼儿(3-6岁)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主要内容结构如下: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和学习目的 (一)任务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学习目的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当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以客观实际为准绳,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排除一切主观偏见。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工作对学前儿童心理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过程本身往往就是教育过程,因此研究者必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从设计研究方案、安排时间到研究者的举止行为,都必须考虑到对婴幼儿的心理可 能产生的影响。一切关于人的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原则,不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doc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I可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也,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撤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木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学前心理学》电大考试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注: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 学前心理学21.5 陈帼眉2000年6月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自然实验法的特点是(B)。 A、所有实验条件是严格控制的 B、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些条件是受控制的 C、在儿童的正常生活条件中观察其行为 D、根据一定的实验项目和量表,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别 2.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D)。 A、神经活动参与 B、口腔与手的协调 C、手与脚的协调 D、眼手协调 3.儿童的再认要比再现(A)。 A、发展早并好于再现 B、发展晚,但好于再现 C、发展晚,但比再现差 D、发展早,但比再现差 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5.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A)。 A、动作和语言 B、记忆和动作 C、记忆和语言 D、语言和情景 6、昔日同窗情,至今常怀念,这属于(B )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语词记忆 7、儿童从5岁开始特别喜欢提问,对回答结果十分关心,并由此相应产生愉快、满足或失望、不满等情绪,这表明此时期幼儿已明显出现了(C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自我效能感 8、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形象是属于(D )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9.( A )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 A . 击剑反射 B . 抓握反射 C . 惊跳反射 D . 游泳反射 10.注意的( A )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 A . 指向性 B . 集中性 C . 特质性 D . 顺序性 11.( B)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为辨色力。 A . 视敏度 B . 颜色视觉 C . 空间视觉 D . 形状视觉 12.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C)性质的记忆。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再现) 13.幼儿园教师常常把刚入园的哭着找妈妈的孩子与班内其他孩子暂时隔离开来,这主要是因为(C)。 A、老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B、该幼儿不适合上幼儿园 C、幼儿的情绪容易受感染 D、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 14. 幼儿看到故事书当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即用动作把“坏人”去掉,造成这种行为的主要原因是(D ) A.幼儿的情绪是完全表露于外的 B.幼儿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C.幼儿的情绪已趋稳定 D.幼儿的情绪具有冲动性 15.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大约出现在(B )。 A.1岁之前 B.2岁左右 C.3岁左右 D.3~6岁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关键期 考核知识点:关键期,参考书籍P2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