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现状与进展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现状与进展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现状与进展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身体功能训练能使肌肉协同灵活、能使各个部分身体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身体功能训练在竞技领域也有了发展,在学校领域也蓬勃发展,目前身体功能训练很少有学者对人的大脑进行研究。这是个新型的研究课题,相信研究身体功能训练在其他领域也有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功能训练身体运动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速增长,随之体质也严重下降,身体功能训练不仅在竞技领域广泛应用,身体功能训练走进学校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身体功能训练有全新的理念,身体功能训练比传统力量训练有许多优点。为了使功能训练更协调的发展,把功能训练引进到智力运动中使功能训练更好的成为一个整体,更协调、更好的发展。功能训练是一个新型的事物,必然会发展壮大。

一、身体功能训练在学校的现状

2011年报名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一千多名学生中有50%以上选测了身体素质达到优秀的指标为零,获得良好的在10%以下,而大部分学生视为不及格。现在学生体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小学生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戴眼镜,肺活量,耐力,100米成绩等各项指标严重下降,体重却在直线上升,包括在许多高校里面,每年体质测试,各项指标都逐年下降,男生的引体向上更是严重下降,有些男生经常一个也起不来,高校学生的体质令人堪忧。许多研究学者把身体功能训练重点放在竞技体育里面,应运到许多运动员身上,却忽略了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小时候基础打不好,长大了参加工作身体肯定也不好。这个和建设伟大的中国梦有关系,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利于人民对幸福感的体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建设把功能训练引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的肌肉协调能力和身体的平衡及神经灵活性,从小打好基础,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好处。

二、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当今是构建中国梦的时代,提倡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青少年强健体魄,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青少年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但是现在的学生却不喜欢运动,有学生自己不爱运动的原因,学生不爱运动有它的复杂性,社会上诱惑太多,网络游戏、电影等,家庭方面来说家长希望孩子幸福,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每个家庭都宠着自己的孩子,生怕受伤什么的。学校方面,一个老师教许多学生,老师要保证上课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老师面对太多学生,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面面俱到。

三、缓解身体素质下降的措施

三走赢未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2015年9月20日,全国大学生三走赢未来大型户外运动团队挑战赛在首都体育学院举行,这次活动是由共青团员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主办的活动。这次活动举办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里面有扩展运动,抖空竹、啦啦操、以及健美操等。要想实现民族振兴,必须要弘扬民族精神,比如武术等。把武术同身体功能训练联系起来,让武术走进校园,让每一个同学从心里彻底热爱武术,将武术文化和武术套路推向全国以及世界,身体功能训练是新事物,身体功能训练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肌肉都具有“用尽废退”的现象,但功能训练能有效的避免这一点。

四、身体功能训练的作用

功能训练作用之一:使肌肉协同灵活。例如,我们学习轮滑,刚开始很难站起来,穿上鞋连站都站不起来,但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穿上轮滑鞋能地走了,到最后能使身体保持平衡,穿上轮滑鞋可以轻松自如的运动,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是我们立马就变壮了吗?是我们体重变少了吗?还是我们经过专门训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信

号传给大脑,调动身体体面的肌肉群,包括肌肉群正确并熟练完成这些这令,控制好身体完成这些指令。

功能训练作用之二:使身体功能更好地得以表现。功能训练是协调肌肉内部结构,结构得到优化,功能自然就好了,表现在平衡能力和获得一项技能,而不是增加肌肉的强度和围度,才能达到功能的优化。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好了功能自然就好了。

功能训练所应用的器械有很多,下面列举两个器械,比如瑞士球,在瑞士球上面做俯卧撑和腹桥等动作。在平衡垫上做单腿蹲起,摆腿等动作。还有无器械的动作,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结论

把大脑功能训练一下,对智力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价值,很多人通过智力运动使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还能提高记忆力,延缓衰老,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智力运动和互联网联系紧密,将来思维和智力以及各类智力游戏都会被编成程序,将有助于对人类大脑进行训练,身体功能训练就更加完善了,整个身体达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

体育锻炼习惯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它是学校体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学生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教师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科学良好的锻炼习惯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体育教学与研究, 吴亮约3641字 摘要: 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而体育锻炼现状却不尽人意,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好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中,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情况不太理想,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男女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体育锻炼是以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对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按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完调查问卷后当场收回问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的论文和研究结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03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为92.1%,有效率为95.2%。通过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所得信度系数分别为 R1=0.87,R2=0.84,R3=0.83,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3数理统计法 把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所有数据录入电脑,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研究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以P,.05为显著性标准。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一半以上(60.1%)的大学生“偶尔参加锻炼”,并且还有5.6%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这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比例不高,并且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还没有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统计结果还显示:1.男女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7.114,P=.000,.001),男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远远高于女大学生(18.0%),且男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42.2%);女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18.0%)低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75.1%)。这说明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好于女大学生,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2.文理科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2=3.162,P=.472,.05)。3.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40.266,P=.000,.001),其中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依次是二年级、一年级、四年级。这可能是四年级学生社会活动增多,学习负担加重,面临毕业分配等,造成他们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 [图片]

肢体功能锻炼

①保持良好的功能位:保持肢体处于良姿位,如仰卧时在背后垫一软枕,使患肢肩略向前, 手关节保持背屈,肘关节微屈曲,手臂稍上抬高于肩部水平;病侧卧位时患侧肩向前,患侧肘伸直,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侧下肢在前,病肢在后,屈膝,脚掌和小腿尽量保持垂直;健侧卧时患侧肩向前伸,肘伸直,患侧髋前伸,屈膝。 ②②被动及主动锻炼:包括肌肉按摩及各关节的活动,入院d1即开始给患肢进行肌肉按 摩,从偏瘫肢体的近端依次反复向远端轻捏肌肉,4~5次/d,20min/次;关节活动由大关节开始至小关节,依次做抬高、伸屈、内收、外展活动,2~3次/d;当瘫痪的肢体功能开始恢复时应鼓励患者增加主动运动,如两手握紧,健肢带动患肢抬高过头、放下,反复训练,逐日增加次数,或者下肢作拱桥位训练。 ③③步行训练:随着病情的好转,先进行床边坐位的训练,之后开始训练站立及步行锻炼, 先在原地踏步,走时宜缓慢,行走时还应养成正确的姿势。 脑血管病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患病后要抓住时机,病情稳定后宜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肢体功能锻炼方法: 1. 床上卧位活动:两手握拳,手臂及下肢交替屈伸或抬起放下。 2. 床上半卧位活动:从床上借助外力(两侧床档或床尾链)坐起,除进行床上卧床活动外,还应增加上下肢撑床等抗阻力练习。 3. 床下半卧位活动:从床上坐起,借外力移于椅子上,作提腿。原地踏步动作。 4. 站立运动:从坐位转为主位,可扶床架或椅背站立,一腿提起片刻再换另一退提起。 5. 步行练习:开始可以扶床架或桌子行走,然后可拉手仗行走,最后逐渐摆脱辅助物行走。 6. 日常行为于精神动作锻炼:让患者自己穿脱衣裤,刷牙洗脸,刚开始可协助患者做,以后逐渐放手让患者单独去做,让患者多作一些摘菜、拨豆,串纸帘等精细动作的训练。 在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将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必要时应有专人陪同,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中风患者 2.3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①按摩:按摩应轻柔缓慢,对瘫痪肌予按摩揉捏,对拮抗 肌予安抚性按摩,可使其放松.②对偏瘫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内的屈,伸,内旋,外 展被动活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作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注意手法柔和,活动 幅度不宜过大,应≤90..③翻身锻炼:协助,鼓励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运动,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自主运动.④进行坐位,立位,步行,上下楼梯锻炼.在他人的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总结

精品文档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高中期间应该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欲望和需求,养成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本文就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就学生的性别差异导致课外体育锻炼主观倾向、影响因素的差异与实施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试图就目前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 的取向 与实施进行调查分析,以便为进一步了解高中生的体育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以桐庐富春高级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0 份,收回有效问卷482 份。 2 当代高中生特点高中阶段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代谢功能都已日趋完善。他们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其生理和心理在不断向成熟发展。 2.1 生理方面此时的高中生身体形态发展已趋完善,这一阶段表现出青春期的特点: 即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相互关系更完善,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由于神经过程的灵敏性高,神经细胞物质代谢机能旺盛,易出现疲劳,但恢复较快。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和机能的迅速发展为提高思维能力创造条件。这个时期由于分泌活动发生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 2.2 心理方面 高中生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出现大量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并渴望得到满足,情绪化强烈,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而好争辩,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同时滥用精力与蛮干,有时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需要的满足,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并易陶醉于低级情绪中。 3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因素动机因素是人们为什么能够思维与行动的原因,是决定思 想和行动的因素。 对行为的发动、维持、制止以及选择做出解释。其体现在人对行为的主观的思想的倾向和主观意识上。 3.1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主观思想倾向高中生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体,有强烈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欲望来宣泄自我的情绪和缓解自身压力。他们精力旺盛,需要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倾向。 表1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主观思想倾向调查统计表

对运动生理学未来发展前景的期望

对运动生理学未来发展前景的期望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以及对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20 世纪50 年代之前,我国运动生理学科,基本上是空白,有关的研究和论著只是风毛麟角,50 年代后,本学科的建设才得以突出,又经过10 多年文化大革命引起的沉默,在80 年代终于爆发,随着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学科的建设,经过不同研究方向的拓展,现今我国运动生理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发达水平。 为此,运动生理工作者应把为全民健康服务的研究作为首要任务,例如研究为慢性病的体育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为不同人群、不同的个体需求提供不同的运动处方(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量、活动方式等) ;进一步利用智能化的计算机对个体进行运动诊断后给予运动处方; 运动锻炼效果的检测与评价,在运动锻炼影响下全身不同系统功能变化的同步检测,并给予整体评定,然后反馈并指导改进; 寻求既能提高心肺等内脏器官功能又能同步提高免疫 机能的最佳健身方法的最佳组合;还要对运动锻炼能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机理进行研究,使体育锻炼最大限度地科学化等。 为竞技运动训练服务的研究方向也是我们运动生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研究不 同训练对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灵敏、柔韧等素质发展的不同效果,及其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对不同训练方法进行生理学的评定;研究不同身体机能对不同训练安排所产生的不同反应与适应;建立训练效果的监控与评价标准;研究运动性疲劳和恢复的机理;研究运动技 能的实用性;研究利用不同训练内容、不同比例等不同组合安排控制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与保持;研究高度个性化的最佳训练的智能化模型等等。 为了实现以上两项任务,我们必须做到:1) 扩大我们的研究规模:从个人作坊式的研究, 搞共同合作式的研究,共同强化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深化研究内涵和不断扩大研究外延。2) 深化研究层次:我们不仅能够从整体水平上解释运动对机体的影响,还要理解发生影响的内在机制,为了探讨其内在机制,则必然要从细胞分子水平入手,分子克隆、基因表达、基因扩增等微观的研究。3) 改进研究方法:众所周知“方法是打开科研大门的钥匙”。先进的科研成果,必须有先进的研究手段,如在20 世纪60 年代,电子分析器的问世,使得研究能量代谢更容易 和更有效。空间研究的无线电技术,被用来测定运动期间遥测心脑肺和体温的变化,更客观地反映了人体在空间的机能;同位素等标记方法进入运动生理学研究领域,对于体内许多微小变化也能进行定量分析;超声心动及其核磁共振等成像技术,使得许多生理现象的变化更直观; PCR 技术、原位杂交技术等基因技术使研究更加深入;还有组织化学的染色技术以及分光、荧光、光谱等技术,促进了人们对运动机理分子水平上的认识。尤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为运动生理学研究插上了翅膀,以致无论呼吸、摄氧量、通气量、血压、关节角度、加速度、肌电、心电、脑电等所有模拟信号,均可在进行适当的模数转换后直接进入计算机处理,为此投入先进的研究手段也是势在必行。4) 最后,多学科的交叉也是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在研究运动生理的人体变化机理时,离不开解剖学、组织学、测量评价学、运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可以看出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在许多情况下越来越使得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现象非常普遍,新的边缘学科应运不断出现。为此,要成为一名有作为的运动生理学者,应努力使研究范围应更广泛、研究规模更扩大、研究层次更深化、研究手段更先进,让运动生理学工作者为人类健康服务、为运动训练服务,与时俱进,开拓未来,使运动生理学在21 世纪更为辉煌!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借助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如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等从个人角度出发,解释和干预行为。从群体角度出发研究的理论或模型较少涉及,如生态学模型。在 cnki 数据库以“生态学”、“行为”、“环境”等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查到 6 篇与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有关的文章,分别如下所示:方敏(2010)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的理论阐释及展望一文中,指出目前还不足以证明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了锻炼行为的改变;李小英(2010)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从环境因素入手对健康行为进行研究,很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建议先找出影响我国居民锻炼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其次根据特定锻炼行为制定的生态模型是促进锻炼行为开始和持久性的关键;李洋(2004)健康促进理论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应用一文中,环境、政策干预策略涉及大规模的人群,但同时指出运用生态学模型进行体力活动干预的研究不多,关于生态学模型的理论和应用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张戈(2011)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个案研究一文,结果表明,政策因素对行为的干预是有效的,但是没有把政策执行力度考虑进去。另外,环境的因素没有涉及;陈作松(2007)在环境、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一文中,环境的作用必须通过个体变量中介后才能发生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多基于心理层面,从个人角度出发,很少从群体角度和综合因素出发。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如生态学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环境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尚术形成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理论,该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 2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展较早,其主要是依健康行为理论为依据。现阶段健康行为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实际干预研究。在理论方面他们提出的行为改变模型有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等,但是这些理论多是基于心理层面,从个体角度出发来解释和促进行为改变。实践干预的结果表明:根据这些理论进行的锻炼行为干预项目的效果都是较小或中等的。其次,即使在短期内增加了锻炼行为,但长期保持的效果并不明显,即对行为的长期持续改变效果有限。因此,对健康行为的干预需要一个多层次、收益面较广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即生态学模型。生态学模型强调人的行为受到个体、社会和文化以及物质环境因素的影响,认为个体因素、人际和团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5 个层次因素交互作用,在多重水平上影响着人的行为 .

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调查人: 2010年11月关于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报告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我们这些充满激情的大学生,运动更是青春、朝气的体现。运动更是与一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身体是一切活动的本钱,拥有强健的身体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去学习工作、去为社会做贡献,而良好的

身体素质就需要通过锻炼得到。运动作为健康的重要部分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运动的关注。奥运会、亚运会的成功承办体现了我们国家人民对运动的关注,我国运动员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金牌数和奖牌数都位列榜首,但是,金牌多少是不能反映国家人民普遍的运动状况。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鲜血液,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决定一定时间内国家的发展,而我们的身体素质决定着我们能否将贡献最大化,而运动又是决定身体素质的关键。我们的运动方式、运动理念是否健康、正确呢? 对此,我们展开了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调查方式:70份网上不计性别调查;60份分性别调查(40男,20女)。 调查范围:全国部分高校(重庆、北京、山东、甘肃、天津、陕西、湖南、贵州、四川、江苏等地)的大一学生。 调查目的:了解同学们的运动方式和理念,发现同学们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以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运动兴趣与身体状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 趣,大家才能积极并主动地参与到运 动A几乎没兴趣趣 B一般 C比较喜欢 D热爱

中,那么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何呢? 同学们大多数对于运动的热情是较高的。可见大家普遍认可运动对于生活 的重要性,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在运动得以绽放,在运动中我们可以体验运动的 乐趣。但是依然有百分之十的同学对运动几乎没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 的问题。我国有上千万大学生,如果全国有百分之十的大学生对运动不感兴 趣,其不感兴趣的人数就有百万之巨。对于其原因就本组成员认为主要有以下 几点:一是由于对运动项目的技术很差出于自卑而不喜欢运功;二是由于种种 原因不能从运功中体验乐趣而放弃运动;三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形成正 确的运动价值观(主要是女生);四是沉迷小说和电脑游戏,这也同时是大学 生近视率高的原因之一(大学生近视率高达83%)。 从收回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同学喜爱的运动都选了三项以上,可见,兴趣 是不单一的,部分同学的爱好还非常广泛。 同学们对运动的兴趣是高涨的,那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如何呢? 我们可以从下表中分析: 生的体质整体要比 女生好,这也从侧 面反映出男生的运 动量应该比女生大 一些这一现状。 由上两表可综合得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较差和一般,并不 是大部分为较好,而同时据资料显示学生们的健康标准合格率呈逐年下降的趋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的培养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参加体育锻炼,并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感。 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良好行为习惯都应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而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容小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体育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造和创新,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时代那个的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树立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另外教师应整合学校场地、器材等有利教学资源,做到体育场地、器材不毁坏、不浪费,坚持一物多用的原则,将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娱乐性和游戏性的改造,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锻炼习惯的养成。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求知欲望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学生求职欲望最直接、有效、积极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获得锻炼的愉悦、竞争刺激、合作的欢乐、胜利与失败、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快乐,并逐渐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手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榜样,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家长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学生体育锻炼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造成学生偏科问题比较严重,且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改变学校、家长、教师的思想认知,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为什么是功能训练】day10王雄博士精彩分享世界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功能训练的兴起与发展

【为什么是功能训练?】DAY10王雄博士精彩分享世界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功能训练的兴起与发展 ?? Day10专题一:世界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功能训练的兴起与发展Expert王雄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负责人,清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硕士、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备战伦敦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团队中方召集人,备战里约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团队体能训练组组长,《身体功能训练手册》主编。注:(专题二、专题三涉及多支国家队及在役运动员的训练信息,抱歉不能公布) 部分内容及论点:图1—开篇语—存在即合理 一种事物的兴起和发展必然存在其时代因素和深层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依然是最适用的解释,事物发展内在的推动力依然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改变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当前世界范围内体能训练的巨大改革是由体育产业特别是职业体育的迅猛发展所推动的,这种变革无法阻挡。整体来说,身体功能训练(或功能性训练)的出现和兴起是需求导向所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以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片面夸大或忽视排斥都将走向两极化的误区。 图2—冰山一角

事物的表象往往只是一隅,了解内在的、更深层的系统性因素和发展根源,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规律。 图3—“看不见的手”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曾用“看不见的手”的隐喻来描述这样一种原理:由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出现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其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身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市场和分工的作用,而达到了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被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是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自我调节,由价格、供求和竞争的关系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世界高水平竞技体育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被“看不见的手”—市场需求所指引,体育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 图4-8——美国职业体育带来的挑战与变化 美国职业体育四大联盟巨大的市场导向,将多赛制、高强度的魅力联赛推向全球,成为“美式文化”娱乐世界的“带盐人”。然后,一场正式NFL橄榄球赛后,约有一半的队员受伤。对于球队来说,激烈的对抗,训练、比赛中的伤病,仅靠队医治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行业的分工进一步细分,体能训练师、物理治疗师、运动防护师、整脊治疗师等新职业出现,需求日益增加。 图9-10——美国体能训练领域行业协会、先锋人物、公司机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杨秀荣)

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科学论文 题目: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姓名:杨秀荣 单位:镇宁自治县江龙镇中心学校邮编:561205 2017年3月28日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镇宁自治县江龙镇中心学校:杨秀荣 【摘要】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具有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心理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更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主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强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 ; 体育锻炼 ; 习惯 ;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指出:“各级种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要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的习惯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也是学校体育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小学体育课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如:我校我班学生平时体育课不认真,一旦到学校开展运动会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勇于报名参与,生怕自己得不到参与锻炼,这恰好说明体育锻炼的兴趣是靠教师在教学上的不同形式的培养和锻炼而养成的习惯,我认为快乐体育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育教学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的重要内容。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20多年来体育教学上的几点教法和感受: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积极探索研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总是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追求、尝试和体验。所以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以致形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体功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姓名:朱学强 学号:1004320160070 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研究方向:田径

一、联系高水平运动训练发展的新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你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路径。 1现代运动训练特征 1.1 身体训练为基础 运动员们身体训练,其实也就像运动竞争一样同样的也被支配于竞争之中。尤其是,青少年在进行运动训练当中,如果不能全面以身体训练作为基础话,身体很有可能会造成运动畸形。时下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为了改变这个缺点,也开始注重身体的全面训练,为培养我国优秀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计划性训练 从一开始掌握运动员的高度运动技能训练一直到全面的身体训练,一多半主要是在于训练的计划性,在制定训练训划时候,就一定安排好运动员们全年的训练内容,如:训练及季节初与季节中之间的差异,在需要时行全年式计划训练的时候,季节初的训练主要要安排好最基础体力培养要提高肌力以及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要使体力变的充沛,这也是为了今后能够顺利地去执行训练计划所必须具备的。在接近比赛时候,也就是指此时已经进入完成新的训练,在这个时期,就要尽量的去避免强度大的练习,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体力和技术基础,去调整好身体的竞技状态。 1.3 科学性训练 科学性训练也就是指,在运动员的积极参与下或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为了不断地提高运动员们的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设立的一种

科学性的教学过程。它作为一种运动实践活动,也是检验运动训练理论是否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动训练科学化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提高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反复的实践过程,也就不会有理论的发展突破。但是,高水平的理论却恰好又可以更好的来指导科学化的实践过程,两者之间不仅相互影响也交替上升。我们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化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发展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永无止境。为了不断迎合现代运动训练,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专家人士、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研究、探索和沟通,使得运动训练学理论在运动员身上得到良好体现,从而汇集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体系。 2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体育运动水平不断地提高,在加上科学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较为创新的运动训练概念和方法,如:模式化训练、模拟训练、高原训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运动链、动作模式、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核心训练、离心力量、游泳的有效强度等等。这些大胆创新的科学方法,也大大推动了我国现代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 3当今面临的主要问题 3.1训练周期趋于小型化 2003年,刘翔仅大的比赛就超过 20 次,传统的全年三周期(准备期、比赛期、休整期)制已不能符合现代比赛的要求。其缺点也逾发明显:这种单调冗长的训练极易使运动员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

我国运动生理学的历史回顾① 付克翠 陈菊平(广西师范学院体育系,南宁 530023) 摘 要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人类认识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仅有五十余年。本文着重回顾了这五十年来我国运动生理学科的发展沿革,对各年代有关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向、现状、成果做了归纳总结,期望以此推动运动生理学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回顾 我国 1 前 言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以及对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运动生理学科,基本上是空白,有关的研究和论著只是风毛麟角,50年代后,本学科的建设才得以突出,又经过10多年文化大革命引起的沉默,在80年代终于爆发,随着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学科的建设,经过不同研究方向的拓展,现今我国运动生理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发达水平。 2 历史回顾 纵观我国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某些历史原因来划分,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停滞阶段、恢复阶段。 2.1 起步阶段(建国时期一1966年) 我国运动生理学起步很晚,新中国成立之前,有关的学科研究、著作少之又少,总体来说是一片空白,但正是这一片空白给我们年轻的后辈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与挑战。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有关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著作就是1940年由我国生理学界前辈蔡翘教授所著的《运动生理学》一书。该书就当时的历史条件,仅仅从有关体力消耗的劳动生理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国北京体育学院成立了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后,于1954年从全国各地的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招调了20多名研究生,在国家的关怀和领导下,聘请了前苏联中央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专家吉潘莱特尔教授(Jipanlaiter)和前苏联列宁格勒体育科学研究所柏琴科教授(Baiqinkou)两人作为导师,完成了24篇运动生理学毕业论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它是我国第一本有历史意义的运动生理论文集。该论文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2.1.1 运动训练中分析器机能的研究 主要研究到的分析器有:前庭分析器、运动分析器两个。 2.1.1.1 关于前庭分析器的变化 学者卢鼎厚由研究实验得知,凡具有高速加速运动的练习(例如铁饼、链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体操、篮球、排球运动练习也能显著提高前庭分析器稳定性。学者杨范昌的研究工作找到游泳,其认为游泳,特别是跳水练习对前庭分析器稳定性有特殊作用。学者杨振先由实验证明摩托车运动也是提高前庭分析器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2.1.1.2 关于运动分析器的机能变化,运动分析器机能的提高随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而有异 学者刘键研究得出,运动分析器肩关节敏感度以击剑运动员为最高,体操次之;而肘关节敏感度以田径运动员为最高,武术次之。运动分析器随运动训练程度而提高。学者马树勋发现篮球运动员腕关节敏感性比其他运动员高,且每个篮球运动员左右手腕关节敏感性机能有不对称现象,这种现象与左右手动作技能巩固程度不同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还有运动训练中视觉分析器技 · 9 · 我国运动生理学的历史回顾 付克翠,等①作者简介:付克翠(1977-),男,湖北潜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

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调查人: 2010年11月

关于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报告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我们这些充满激情的大学生,运动更是青春、朝气的体现。运动更是与一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身体是一切活动的本钱,拥有强健的身体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去学习工作、去为社会做贡献,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就需要通过锻炼得到。运动作为健康的重要部分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运动的关注。奥运会、亚运会的成功承办体现了我们国家人民对运动的关注,我国运动员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金牌数和奖牌数都位列榜首,但是,金牌多少是不能反映国家人民普遍的运动状况。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鲜血液,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决定一定时间内国家的发展,而我们的身体素质决定着我们能否将贡献最大化,而运动又是决定身体素质的关键。我们的运动方式、运动理念是否健康、正确呢? 对此,我们展开了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调查方式:70份网上不计性别调查;60份分性别调查(40男,20女)。 调查范围:全国部分高校(重庆、北京、山东、甘肃、天津、陕西、湖南、贵州、四川、江苏等地)的大一学生。 调查目的:了解同学们的运动方式和理念,发现同学们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以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运动兴趣与身体状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大家才能积极并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那么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如何 呢 ? 同学们大 多数对于运动的热情是较高的。可见大家普遍认可运动对于生活的重要性,青春的活力 与激情在运动得以绽放,在运动中我们可以体验运动的乐趣。但是依然有 百分之十的同学对运动几乎没兴趣,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国有上千万大学生,如果全国有百分之十的大学生对运动不感兴趣,其不感兴趣的人数就有百万之巨。对于其原因就本组成员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对运动项目的技术很差出于自卑而不喜欢运功;二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从运功中体验乐趣而放弃运动;三是由于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形成正确的运动价值观(主要是女生);四是沉迷小说和电脑游戏,这也同时是大学生近视率高的原因之一(大学生近视率高达83%)。 从收回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同学喜爱的运动都选了三项以上,可见,兴趣 A 几乎没兴趣趣 B 一般 C 比较喜欢 D 热爱

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的重要内容。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何为体育锻炼习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习惯的概念和体育锻炼谈起。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