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何 旭,胡志恒

(解放军第四O一医院手外科,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可作为人类肿瘤的预后标志,其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其受体和抑制因子尤为重要。学者们对许多肿瘤的浸润、转移和预后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其受体和抑制因子的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其受体和抑制因子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患者生存情况的指标。

[关键词] 肿瘤;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抑制因子

[中图分类号] R73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754(2005)01-0075-03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PA)可分为尿激酶型(urokinase2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和组织型(tissue2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 PA)2种。它们均具有水解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的能力1。不同的是,t PA与纤维蛋白有高度亲和力,它在血栓溶解及维持血液凝血与纤溶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uPA则在组织改建、细胞迁移、受精、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发挥作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是指由uPA、其受体(urokinase2type plas2 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底物分子(如纤溶酶原)、抑制因子(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and2,PA I21,PA I22)组成的分子作用体系,是体内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介导细胞转移的主要酶系。肿瘤细胞水解细胞外基质是肿瘤浸润和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步骤,需要一系列蛋白酶的参与。纤溶酶除直接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外,还可激活金属蛋白酶参与细胞外蛋白水解作用,而肿瘤细胞分泌的uPA是纤溶酶形成的启动物,其作用涉及uPAR、PA I等的相互作用和调节。研究uPA作用系统有助于了解肿瘤细胞浸润及转移的机制2。本文对uPA作用系统中的主要组分与常见肿瘤的浸润、转移的关系做一综述。

1 乳腺癌与uPA分子系统

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uPA水平升高,而且uPA水平与肿瘤预后有明显相关性,uPA作为一种判断预后的指标,更准确有效,并且不受传统的临床、病理指标的影响。在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是一个重要步骤,uPA分子作用系统能够激活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降解细胞外基质3。因此,乳腺癌患者的uPA水平升高,肿瘤则易复发、转移快,生存时间短。另外uPA的表达水平往往与肿瘤的核分级、肿瘤分期、雌激素缺乏、缺少孕酮受体、P53积聚等相关。同时也发现乳腺癌患者的PA I21水平升高,则预后差4。uPAR升高也提示预后较差,XIN G等5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应用转基因技术,使小鼠过度表达uPAR,结果发现肿瘤的浸润能力增加了4~5倍。处死小鼠,解剖后发现肿瘤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大于对照组,还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均有较大的转移灶。SL IU TZ6研究了19组人类乳腺癌细胞系的uPAR的表达,他根据肿瘤细胞的浸润能力分组,结果发现浸润能力强的组细胞uPAR的表达要比浸润能力低的组高。这个结果表明uPAR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能力是相关的。GRONDAHL-HANSEN等7进一步把乳腺癌患者分为绝经期前和绝经期后2组,结果发现绝经期后的患者如果uPA、uPAR、PA I21水平升高,则患者的肿瘤复发快,生存时间短。未绝经的患者与之无明显相关性。可能的解释是,绝经患者的浸润和转移是依赖uPA介导的蛋白水解,而未绝经患者的肿瘤浸润和转移可能依赖其他蛋白水解系统,如金属蛋白酶。PA I22水平升高提示预后较好。

根据术后不同时间做随访的统计分析,uPA作为评价乳腺癌预后指标的价值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uPA在疾病最初对患者预后估计有较大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价值逐渐降低。uPA在前3年预测肿瘤复发的价值最大,尤其在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但这种价值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PA I21对预后估计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大, PA I21对评价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有很大的价值8

2 消化系统肿瘤与uPA分子系统

与乳腺癌相似,原发性消化系统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的uPA和PA I21的水平均较正常黏膜升高,uPA和PA I21升高预示胃癌的预

后较差。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uPA和PA I21是相互独立的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表明,除了PA I21外,淋巴结情况和WHO 分级都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胃癌组织中的uPA和PA I2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高水平PA I21提示肿瘤为进展期并可能有淋巴结转移,还发现肿瘤组织中的uPA 和PA I21的含量是相关的。胃癌组织中uPAR的存在或播散到骨髓中的肿瘤细胞的uPAR的存在,都预示着将会出现临床转移9。MAEDA等10指出, uPA阳性伴有PA I22阴性的胃癌患者较其他类型的患者预后差。

uPA、uPAR、PA I21、PA I22的表达是结肠、直肠癌进展、转移和生存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完全独立于常用的临床、病理指标。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肿瘤细胞的uPA水平相关,而与基质的uPA水平无关。体积较大的肿瘤比体积较小的肿瘤的uPAR 和PA I21水平明显增高。uPA主要分布在肿瘤的边缘,而不是肿瘤的中心,而且肿瘤浸润性生长的边缘uPA水平要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的边缘uPA水平11。

uPA和uPAR在胰腺癌也是一个独立的影响预后的因素。在食管癌中,发现uPA和uPAR升高,而PA I22降低;uPA和PA I21的水平与肿瘤的TNM 分期相关;淋巴结浸润程度只与uPA水平相关;肿瘤分级只与PA I21水平相关12。在肝细胞癌中, uPA和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和68.6%,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癌细胞和基质细胞胞浆且主要位于癌侵犯的边缘13。

3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与uPA分子系统

uPA、uPAR和PA I21/2能够很好地评价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膀胱癌和肾癌的预后。在进展期卵巢癌(FIGOⅢ)肿瘤组织中,uPA和PA I21水平较低的患者要比两者都升高的患者预后好。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交界性卵巢肿瘤、原发性恶性卵巢肿瘤和转移性卵巢恶性肿瘤中,uPA 和PA I21的水平是逐渐升高的,但uPA和PA I21的水平与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肿瘤分级、是否出现腹水、复发时间及生存时间均无相关14。CHAMB ERS等15发现,卵巢癌组织中的PA I21水平要比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明显增高,大约有50%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和肿瘤转移的患者有PA I21表达。在Ⅲ期和Ⅳ期的卵巢癌患者中,有PA I21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短;同时表达PA I21和uPA的患者以及高PA I21表达和低PA I22表达的患者,肿瘤复发快,生存时间短;并且发现PA I21的表达水平与uPAR的表达水平相关,而且都是独立的影响预后的因素。

uPA、PA I21和PA I22对评价子宫内膜癌预后同样有价值。PA I22和uPA、PA I21在预后较差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的组织中升高,Ⅱ/Ⅲ期肿瘤的PA I22水平要比Ⅰ期的高,浸润50%或更多子宫壁的肿瘤的PA I22水平要比浸润较浅的肿瘤高。基质细胞中含有较多的uPA和肿瘤细胞中含有较多的PA I21,预示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增大16。

有学者17,18阐述了uPA是表浅膀胱癌的预后标志。应用EL ISA方法测定膀胱癌中uPA的含量,发现分级较低和非浸润的膀胱癌的uPA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膀胱癌。应用多因素分析,在uPA的含量、肿瘤分期、核分级、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各因素中,uPA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HOFMANN等19研究了uPA系统与肾癌的关系,发现uPA的表达与肾癌的远隔转移有关;PA I21的水平亦与肿瘤的远隔转移及术后出现新的转移相关,PA I21水平越高,肿瘤复发越快。uPA、uPAR和PA I21是相互独立的影响患者预后及肿瘤复发的因素,尤其是PA I21对评价患者的生存时间有重要价值。有学者20,21发现肾癌的血管内皮细胞过度表达uPAR,而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不表达,另外,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也表达uPAR,而肿瘤细胞和基质纤维细胞几乎不表达uPAR。uPAR水平升高使肾癌复发快,生存时间短。总之,uPA、uPAR、PA I21的升高预示着疾病的早期复发和远隔转移。

4 其他类型的肿瘤与uPA分子系统

uPA、uPAR和PA I21也同样与脑、肺和软组织癌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在脑胶质瘤中,uPA、uPAR的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胶质瘤恶性程度越高,表达程度越高,良性脑膜瘤的表达程度较低,正常脑组织则未见表达。在脑胶质瘤细胞生长较稀疏、肿瘤血管增殖旺盛的区域,uPA阳性细胞比例较高。uPAR的染色定位于胶质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uPA和uPAR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22。uPA也与软组织肉瘤的预后相关,uPA水平升高往往与细胞恶性程度升高、DNA 非二倍体、肿瘤坏死、局部复发和转移相关联。uPA 和PA I21对评价肺腺癌预后也有重要价值,PA I21的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明显的负相关,uPA水平与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性。同时也研究了uPA、uPAR、和PA I21与肺鳞癌的关系,结果发现,uPAR 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而uPA和PA I21

水平对肺鳞癌的预后没有明显影响。uPA、uPAR和PA I21对评价大细胞肺癌的生存率及预后没有意义23。

尽管喉癌的生存率与uPA水平无明显关系,但人类喉鳞癌中uPA也有升高,uPA在肿瘤细胞、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均呈阳性,uPA在喉癌的浸润性生长中起作用。uPA和PA I21可能与头部及颈部鳞癌的进展也有关。在反分化的软骨肉瘤中也发现了uPA和PA I-1的过度表达,说明这种肿瘤也涉及了uPA分子作用系统24。

[参考文献]

1 S JAM G,CORN EL IS F M S,MARTIN E M H,et al.Prog2 nostic value of the plasminogen activation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J.Cancer,1996,77:1035-1043.

2 张用书,李秀珍.尿激酶分子系统与肿瘤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6,20:220.

3 闵大六,徐晓丽,孙孟红,等.乳腺癌组织中uPA、uPAR及nm23-H1的表达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3): 249-251.

4 TETU B,BRISSON J,LAPOIN TE H,et al.Prognostic signif2 icance of stromelysin-3,geatinase A,and urokinase expression in breast cancer J.Human Patholo gy,1998,29:979-985. 5 XIN G R H,RABBANI S A.Overexpression of urokinase recep2 tor in breast cancer cells results in increased tumor invasion, growth and metastasisJ.Int J Cancer,1996,67:423-429.

6 SL IU TZ G,EDER H,KOELBL H,et al.Quantification of uPA receptor express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by CRT

-PCRJ.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1996,40:

257-263.

7 GRONDAH L-HANSEN J,HILSENBECK S G,CHRISENSEN I J,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AI-1and uPA in cytosolic extracts obtained from node-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J.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1997,43:153-163.

8 肖继平,於席芳,徐翠琼,等.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uPA表达的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04,26(3):188.

9 CHO J Y,CHUN G H C,NOH S H,et al.High level of uroki2 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s a new prognostic marker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Cancer,1997,78:878-883. 10 MAEDA K,CHUN G Y S,SAWADA T,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3581296.html,bined evaluation of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plas2

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2expression in gastric carcinoma

J.Int J Oncolo gy,1996,8:499-503.

11 ABE J,URANO T,KONNO H,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3581296.html,rger and more inva2 sive colorectal carcinoma contains larger amounts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and its relative ratio over urokinase re2

ceptor correlates well with tumor size J.Cancer,1999,80:

2602-2611.

12 N EKARDA H,SCHL EGEL P,SCHMITT M,et al.Strong prognostic impact of tumor associated urokinase-type plasmino2

gen activator in completely resected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J.Clinical Cancer Research,1998,4:175521763. 13 周 立,芮静安,王少斌,等.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其受体(uPAR)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

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6):422-423.

14 VAN DER BURG M E L,HENZEN-LO GMANS S C, BERNS E M J J et al.Expression of urokinase2type plasmino2

gen activator(uPA)and its inhibitor PAI-1in benign,bor2

derline,malignant primary and metastatic ovarian tumors J.

Int J Cancer,1996,69:475-479.

15 CHAMBERS S K,IVINS C M,CARCAN GIU M L,et al.

Plasminogen acivator inhibitor-1is an independent poor prog2 nostic factor for survival in advanced stage epithelial ovarian can2 cer patientsJ.Int J Cancer,1998,79:4492454.

16 G L EESON N C,G ONSALV ES R,BONNAR J.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s in endometrial adeno carcinoma J.Cancer,

1993,72:167021672.

17 HASU I Y,MARU TSU KA K,ASADA Y,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J.Urolo gy,1996,47:34237.

18 李延江,郑宝钟,周尊林.uPA、uPAR在尿路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1):57-

59.

19 HOFMANN R,L EHMER A,BURESCH M,et al.Clinical relevance of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its receptor,and

its inhibitor in patients with renal cell carcinoma J.Cancer,

1996,78:487-492.

20 XU Y,HA GEGE J,DOUBL ET J,et al.Endothelial and macrophage upregulation of urokinase receptor expression in hu2

man renal cell carcinoma J.Human Patholo gy,1997,28:

2062213.

21 毛 昕,李延江,李玉军,等.uPA与uPAR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齐鲁医学杂志,2003,18(2):121-123. 22 HSU D W,EFIRD J T,HEDL EY-WHYTE E T.Prognostic role of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human gliomas

J.Am J Pathol,1995,147:114-123.

23 PEDESEN H,BRUNN ER N,FRANCIS D,et al.Prognostic impact of urokinase,urokinase receptor and type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in squamous and large cell lung cancer tissue

J.Cancer Res,1994,54:4671-4675.

24 PAROL INI S,FLA GIELLO D,CINQU ETL I A,et al.Up2 regulation of urokinase2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uman larynx J.Br J Cancer,1996,74:1

16821174.

(收稿日期:2004-09-07)

(本文编辑:彭润松)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说明书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说明书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商品名称:铭复乐 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TNK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Injection(rhTNK-Tpa) 【成份】本品活性成份是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NK突变体,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一种基因重组蛋白。 辅料:精氨酸、磷酸、聚山梨酯80和注射用水。 【性状】白色疏松,复溶后为无色澄明液体。 【适应症】用于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 【用法用量】本品应当由具有溶栓治疗经验的医师开具处方。应当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发生后尽早开始给药。用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单次给药16毫克。将16毫克rhTNK-tPA(1支)用3毫升无菌注射用水溶解后, 弹丸式静脉注射给药,在5~10秒完成注射。注意:加入无菌注射用水后轻轻摇动至完全溶解,不可剧烈摇荡,以免rhTNK-tPA溶液产生泡沫,降低疗效。溶解后的本品应单次静脉推注,其注射时间应超过5秒。本品溶解后应立即使用。如果没有立即使用,应避光冷藏保存在2~8℃并在8小时内使用。 合并用药:肝素:参照相关指南执行。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用法参照相关指南执行。 【不良反应】本品临床试验中的不良事件:与其他溶栓药物相同,本品临床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和其他少量出血不良事件。 【药理作用】本品的性成份是一种糖蛋白,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当静脉给药时,其在循环系统中表现出相对非活性状态,与纤维蛋白结合后被激活,诱导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导致纤维蛋白降解和血块溶解。 【禁忌】【注意事项】等详见说明书。 【保存和运输】2~8℃避光保存和运输。 【包装】本品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10ml注射剂瓶,10ml注射剂瓶冻干胶塞。 包装规格:1支/盒。 【有效期】12个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

胃肠道肿瘤研究进展

2014年胃肠道肿瘤研究进展 Smaglo医生指出,今年胃癌领域的重要突破是新药的上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血管生成抑制剂ramucirumab用于治疗不能手术的,或经氟嘧啶或铂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发生转移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连接处腺癌患者。 Smaglo医生说:“这是胃癌领域第一个批准上市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在结肠癌和其它非GI肿瘤治疗领域,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和阿柏西普已经获得批准,但是对于胃癌此类药物的上市还是第一次。” Ramucirumab也是唯一一个普遍适用的胃癌生物药物。Trastuzumab可以用于胃癌治疗,但是它只能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患者,这些患者只占胃癌的一小部分。 Smaglo医生说:“该药的特点还在于它可以单药治疗。Trastuzumab 治疗胃癌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结肠癌药物贝伐单抗和阿柏西普也是如此。”

FDA根据REGARD试验的结论,于今年4月份批准ramucirumab 单药治疗胃癌。REGARD试验证实相比于安慰剂,ramucirumab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Ramucirumab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2个月,而安慰剂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8个月(风险比,0.776; P = .047)。对其它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调节后,生存获益保持不变(P = .042)。 11月份,FDA又根据另一项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批准了ramucirumab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和胃食管连接处腺癌。 RAINBOW试验发现,相比于安慰剂联合紫杉醇,ramucirumab联合紫杉醇治疗可以将患者的总生存从7.4个月提高至9.6个月(P = .017),同时无进展生存时间也有显著提高(4.4 vs 2.86 个月; P < .001)。 胃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美国的胃癌负担比其他国家低。在西方国家,胃癌治疗仍然是难点,因为大部分患者确诊时是晚期。因此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与肺血栓栓塞症

!!作者单位"%%###%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 通讯作者"田莉莉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剂与肺血栓栓塞症 孙秀娜!田莉莉 !!! 摘要"!肺血栓栓塞症%Z .\&的发病与机体的纤溶和凝血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2W Z R &及其抑制物%Z R P W %&因调节机体的纤溶系统而在静脉血栓形成及栓塞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对2W Z R 和Z R P W %与Z .\的关系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W %9/"&(#,$’1#32/(;//$(#’’)/3"&’G #$,./$&%(#7&(,0&$*3"&’G #$,./$&%(#7&(,0#$1#2#(,0&$*3)"G ,$&0+(10,G 2,/G 2,"#’G !&I $G +()-,#P C #$L +)?+0C -:5+5(527892:3+4,574;<2=+>+-2#5’2O +4:5"7:3 +5,?#88+?+,52=57@’+-,<2=+>,?I -+M 24:+5;#&’2-;,-.%%###%#@’+-,@7442:37-=+-., (5’74"P C #$L +)?+!42’(0&%("!.7156>5016>1/<@;:4/693C 273/4=/14=/:5?4%Z .\&5?9??/>59210D 527271=9:96>1=12D 116<5=356/:C ?5?960>/9A ;:925/6+R ?931?;:2/<27131A ;:925/656271<5=356/:C 25>?C ?214#2??;1@:9?456/A 169>25892/3%2W Z R &960@:9?456/A 169>25892/35675=52/32C @1%%Z R P W %&@:9C 9654@/329623/:156271@927/A 161?5?/<816/;?273/4=/?5?96014=/:5?4+.7;?#275?31851D5?9=/;227131:925/6?75@=12D 1162W Z R #Z R P W %960Z .\+ !:/+;,0*’"!Z ;:4/693C 273/4=/14=/:5?4’.5??;1@:9?456/A 169>25892/3’Z :9?456/A 169>25892/35675=52/3W % !!肺血栓栓塞症%@;:4/693C 273/4=/14=/:5?4#Z .\&系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引起Z .\的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S .&#Z .\常为]S .的并发症#二者共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S .\&$Z .\作为一种涉及医学界诸多学科和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高病死率的疾病#已被公认是一重要的国际化医疗保健问题$近年来#对Z .\的各项基础与临床研究正在成为医学界的热点之一$ 目前#]W 二聚体已经应用于临床来诊断Z .\$]W 二聚体是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降解过程的最终衍生物之一$当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5=356/A 16#V A &#纤维蛋白%<5=356#V =&形成时#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25??;12C @1@:9?456/A 169>25892/3#2W Z R &水平升高#继而2W Z R 激活血浆纤溶酶原%@:9?456/A 16#Z :A &转变为纤溶酶%@ :9?456#Z :4&#Z :4裂解V =#V =降解产物之一则是]W 二聚体$在血液循环中#通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W %%Z :9?456/A 169>25892/35675=52/3W %#Z R P W %&抑制2W Z R 及3(W 抗纤溶酶%3(W 9625@:9?456#3(W R Z &抑制游离Z :A 来共同调节纤溶过程$除了血液高凝状态#纤溶系统激活对于]W 二聚体水平的增加也是必要的$纤溶系统激活意味着2W Z R 必须释放到血液中#由此引导探讨临床Z .\患者的纤溶系统激活剂 2W Z R 及其抑制剂Z R P W %的水平)%* $

胃肠道肿瘤化疗方案

胃肠道肿瘤最新化疗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食道癌 1、局部或晚期食道癌 DF方案-----每28天重复 顺铂 20MG/M2 IV 第1-5天 氟尿嘧啶 750MG/M2 CIV 第1-5天 局限性晚期食道癌或腺癌DF+放疗方案 顺铂 25MG/M2 IV 第2-4天 氟尿嘧啶 1G/M2 IV 第1-4天 放疗 5000CGY 和化疗同步 2、晚期食道鳞癌 DM方案--------28天重复 顺铂 20MG/M2 IV 第1-5天 甲氨喋呤 200MG/M2 IV 第2,15天 四氢叶酸钙 15MG/M2 IM 第2,15天 DFT方案-----28天重复 顺铂 20MG/M2 IV 第1-5天 氟尿嘧啶 750MG/M2 CIV 第1-5天 紫杉醇 175MG/M2 IV 第1天 3、食道癌 EDF方案--------21天重复 表阿霉素 50MG/M2 IV 第1天 顺铂 60MG/M2 IV 第1天 氟尿嘧啶 200MG/M2 IV 连续21天(共8周期)双铂生物化疗-----28天为一周期 顺铂 25MG/M2 IV 第2-4天 卡铂 250MG/M2 IV 第1天 氟尿嘧啶 500MG/M2 IV 第1-4天 干扰素 30万 SC 第1-28天 UT方案-----每14天重复 顺铂 50MG/M2 IV 第1天 紫杉醇 90MG/M2 IV 第1天 术前新辅助治疗,放化疗同步方案DFV+放疗方案 顺铂 20MG/M2 CIV 第1-5天.17-21天 氟尿嘧啶 300/M2 CIV 第1-21天 长春花碱 1MG/M2 IV 第1-4天.17-20天 放疗或45GY(总量) 21天照射完毕 二.胃癌 FAM方案-----42天重复 氟尿嘧啶 600MG/M2 IV 第天 阿霉素 30MG/M2 IV 第天 丝裂霉素 10MG/M2 IV 第1天 晚期或转移性胃癌EDF方案------21天重复*8周期 表阿霉素 50MG/M2 IV 第1天 顺铂 60MG/M2 IV 第1天

纤溶系统之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介绍

纤溶系统之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介绍近年来,由于血栓性疾病的逐年上升,对溶栓药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使对溶栓药的研究成为热点,而又以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突变体、嵌合体的研究最多。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t-PA。 t-PA又称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是体内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激动剂,在人体纤溶和凝血的平衡调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人类血液中存在的两种纤溶酶原活化剂之一。血浆中的浓度很低,但几乎所有的组织中都含有数量不等的t-PA,其中以子宫、肺、前列腺、卵巢、甲状腺和淋巴结中的含量最高,但肝中无t-PA。 t-PA合成部位 t-PA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起储存在Weibel-Palade小体中,其他细胞如单核细胞、巨核细胞、间皮细胞、肥大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神经元也可合成t-PA。许多

药物、物理因素及药物可影响t-PA产生。下肢静脉流体静力压增高时,t-PA的产生减少。 t-PA的半衰期很短,只有5-7分钟,在血浆中很快被清除。游离的 t-PA通过肝脏内皮细胞及肝巨噬细胞的甘露糖受体被清除,与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l)结合的t-PA是通过肝细胞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清除。雌激素可诱导甘露糖受体表达,增加t-PA的清除率。 t-PA基因及蛋白结构 t-PA位于8p11-pI2,全长32.7kb,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cDNA含2530bp。 成熟的t-PA是一种含527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68-72kD。分泌至细胞外时,t-PA呈单链(sct-PA),但很容易被纤溶酶在精氨酸275-异亮氨酸276处水解,转化为由二硫键相连的双链t-PA(tct-PA)。二者的结构虽发生转化,但均具有酶切活性。二者生物学特征区别在于: ①单链t-PA与纤维蛋白之间的亲和力比双链高。 ②双链t-PA的纤溶酶原激活能力比单链t-PA高10-50倍。 ③双链t-PA被PAI-11灭活比单链快100倍。 tct-PA氨基端为重链,亦称为A链,竣基端称为轻链或B链。重链依次含有指状结构(Fl)、上皮生长因子(EG)区及两个环饼状区(KRl和KR2),氨基端可以是甘氨酸或丝氨酸。轻链是蛋白酶区,与其他丝氨酸蛋白酶有同源性(指状结构区,由6-43位氨基酸残基构成,此区的功能与t-PA和纤维蛋白结合有关。尿激酶无此结构区,故与纤维蛋白不能结合。如果用蛋白酶将t-PA氨基酸末端除去一个12kD的片段,则较野生型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发表时间:2011-05-27T15:24:25.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潘欣刘亚娟[导读]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潘欣刘亚娟(黑龙江省嫩江县人民医院 161400)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089-02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所选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rt—PA溶栓治疗。结果 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结论 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降低患者的年并发症,减少病死率,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栓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持续痉挛,造成血管内闭塞,使部分心肌发生严重缺血坏死,进而产生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特征。以持续胸骨后疼痛和典型心电图变化为特征,常出现血压降低,各种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症状,心力衰竭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发生死亡。冠脉溶栓、静脉溶栓及PTCA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条件受限,基层医院无法进行冠脉溶栓、PTCA术,而静脉溶栓术简便、有效、易操作,使其在临床上易于推广。将2004年至2009年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至2009年,急诊心肌梗死(AMI)患者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45-75岁,平均63岁。既往冠心病史22例,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10例,无相关病史12例。发病时间为3—8 h。梗死部位:前间壁24例,前壁18例,下壁10例,下壁+右室2例。均符合以下标准[1]:①持续胸痛I>30 min,含化硝酸甘油不缓解,临床诊断为AMI。②发病时问≤6 h。③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联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 m/ii,肢导联I>0.1 ITlln。④血压(BP)≤160/100 mrfl Hg(1 toni Hg:0.133 kPa)。⑤无溶栓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溶栓前先用肝素5000 U静脉注射后,rt—PA100 mg在90 min内静脉给予:先静脉推注15 mg,继而30 min静脉滴注50 mg,其后60 min内再滴注35 mg,用rt—PA后,肝素改为7500 U皮下注射,每l2小时1次,连续用3-5 d。同时每日口服阿司匹林0.3 g,3 d 后阿司匹林改为50 mg/d,长期服用。 1.3 判断溶栓成功的指标[2]:①电图抬高sT段在溶栓开始后2 h内回落>50%。②胸痛在在溶栓开始后2h内基本消失。③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在溶栓开始后2h可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下壁梗死者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④血清酶峰提前出现,CK—MB酶峰提前增高在16 h内。具备上述四项中两项或以上者判定为再通,但第2项与第3项组合不能成为判定标准。 1.4 观察指标:①胸痛的程度。②心电图改变。③心律的变化。④血清心肌酶的变化。⑤不良反应:出血倾向,变态反应,低血压。 2 结果 54例患者经溶栓治疗2h后,其中42例患者胸痛明显缓解(77.7%),19例患者抬高的sT回落(70.3%),14例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36例患者心肌酶高峰出现在10-12 h,2例在>12-16 h,16例在>16-24h,经临床综合判断,46例患者梗死的血管再通,再通率85.2%,54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有20例出现心律失常(包括7例再灌注心律失常),无致命性心律失常出现。10例患者(18.5%)出现一过性出血症状,均为皮肤黏膜出血。2例患者(3.70%)出现再梗死,4例出现心源性休克(7.37%),4周后观察,预后良好者44例(81.46%),死亡2例(3.70%)。 3 讨论 实验研究表明[3],心肌氧供应停止数小时,心肌细胞会大量死亡,在狗的试验中发现,结扎冠状动脉l5-30 min无灌注区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开始坏死,并逐渐向外膜扩展,3-6 h波及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心肌经早期再灌注能终止这一过程,有效挽救濒死但仍存活的心肌。一些干预性研究表明,溶栓治疗的时间与心肌梗死面积、死亡率具有密切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的疾病,发病急,变化多样,死亡率高。大部分患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使冠状动脉闭塞而导致心肌发生急性缺血缺氧。目前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多是由心肌梗死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脏破裂。心肌梗死的范围是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限制心肌梗死范围最有效的方法是早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放置支架和药物溶栓疗法。基层医院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多采用药物溶栓疗法。rt—pA对纤维蛋白具有选择特性[4],它主要溶解已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而对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作用较弱,故一方面它可以迅速溶解血栓,使阻塞的血管再通;另一方面对整个凝血系统作用轻微,因而不会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本组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再通率85.2%,溶栓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轻,在临床上值得推广。需要提出的是,静脉溶栓1周后,患者病情稳定建议转有条件医院进行冠脉造影,进一步PTCA术,以解决冠脉狭窄,有利于防止心肌再梗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4. [2]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18-329. [3]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103. [4]余巧燕,孙晋民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56.

脂联素抗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_郭晓红

2015年5月第35卷第5期 基础医学与临床Basic &Clinical Medicine May 2015Vol.35No.5 收稿日期:2014-10-27 修回日期:2014-12-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1137) *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wumingyu371@163.com 文章编号:1001-6325(2015)05-0707-04 短篇综述 脂联素抗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郭晓红1,张军林1,吴明煜 2* (1.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细胞工程教研室,湖北武汉430415; 2.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础生物学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脂联素是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大量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表明,脂联素不但在 糖脂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也与肥胖相关的生殖、消化和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抗肿瘤效应。 关键词:脂联素;消化系统;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志码:A Progress of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adiponectin in digestive system GUO Xiao-hong 1,ZHANG Jun-lin 1,WU Ming-yu 2* (1.Dept.of Cel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Institute of Bioengineering ,Wuhan 430415; 2.Dept.of Basic Bi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China ) Abstract :Adiponectin ,which is an adipocytokine secreted predominantly by white adipose tissue ,not only modu-lates the metabolism of glucose and lipid ,but also has tight relationship with various cancers developed in the re-productive ,digestive and endocrine system ,and has obviously antitumor effec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many kinds of maligancy. Key words :adiponectin ;digestive system ;tumor 脂联素(adiponectin )是1995年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与别的细胞因子不同,它是目前发现的惟一一个随着脂肪组织体积变大而在血循环中浓度反而降低的脂肪因子,具有增加脂肪酸氧化、增加葡萄糖摄取量、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肥胖个体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和胰岛素抵抗等所呈现的代谢异常和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构筑了一种有利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环境。大量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表明,脂联素与肥胖相关的生殖、消化和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抗肿瘤效应,在一 定程度上是肥胖和肿瘤之间的桥梁。随着研究的进展,在一些与肥胖关系不十分明确的恶性肿瘤如胃癌和食管癌中也发现了这种相关性。分子水平的研究还发现,脂联素可通过内分泌、旁分泌或自分泌的作用方式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脂联素的抑增殖和抗炎等作用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内源性抗肿瘤因子。 1脂联素的存在形式 最初人们认为,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入血的脂 DOI:10.16352/j.issn.1001-6325.2015.05.027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用说明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用说明 药品名称(包括商品名、通用名)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用法用量 本品在使用前应先用附带的稀释剂临时配制,浓度为1mg/m1。也可用等量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进一步稀释成认0.5mg/ml溶液。静脉输注:成人总量为100mg,开始第1小时静滴60mg(开始1~2min可先静注6~10mg),第2和第3小时再分别静滴20mg。如体重(65kg 者,总量为L25mg/kg,按上述方法在3h内滴完。当剂量>150mg时,颅内出血的危险增加,不宜采用。用本品治疗的病人早期使用肝素并不能使梗塞的血管通畅,因此肝素的使用应推迟到本品治疗后90~120min。 药理作用 本品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t-pA,天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性能相同,即能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化为纤溶酶的作用比激活循环血液中纤溶酶原的作用大得多。主要作用是消化局部纤维蛋白凝块。 适应症 主耍用于发病6h以内的严重心肌梗死病人。 不良反应 本品不良反应较少,可有凝血障碍和出血、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降低:注射部位出血,偶见心律失常、体温升高。罕见血压下降、颅内出血、腹膜后出血、便血、血尿等。 制剂 粉针剂:20mg,50mg,分别附有稀释剂,注意有效期。 注意事项 本品无抗原性,可重复给药。70岁以上老人、出血性疾病、近3个月患消化性溃疡者、2周内进行过手术、口服抗凝药者、主动脉瘤患者、高血压患者、近期内发生过中风等应禁用或慎用。大剂量长时间给予本品,可逆转血循环中的抑制机制,而致全身性纤维蛋白原溶解。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人,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或意外,及时抢救处理。

IFITM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IFITM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8-31T11:41:37.9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3期作者:陈盛隆张汝一(通讯作者)[导读] 近年来被证实在食管癌、胆囊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中均有所表达,但表达方式及影响机制不尽相同。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FITM1)是IFITM家族的成员之一,又称Leu 13,9-27或干扰素诱导蛋白17,在生物体内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着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被证实在食管癌、胆囊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中均有所表达,但表达方式及影响机制不尽相同,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概述。 【关键词】IFITM1;结直肠癌;消化道肿瘤;胃癌;跨膜蛋白【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096-02 IFITM1是一种17 kDa的膜蛋白,编码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短臂的26 kb区域内。IFITM1除在骨骼中表达水平较低外,于皮肤、胆囊、胰、脾、胃、肝、肾等组织内表达水平相对较高,IFITM1已被发现与抗增殖、抗细胞粘附转导、抗病毒、免疫监视、炎症介导等生物学功能密切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仅发现IFITM1在消化道系统肿瘤中存在异常表达,而且在介导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和生物学机制正在被发掘。 1.IFITM1与口腔癌和食管癌 日本学者早期就证实了在头颈部鳞癌细胞中IFITM1 mRNA及蛋白过度表达及在早期侵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标本数量有限,只是一项初步研究,近年Ramanathan A[1]对三十八例印度口腔鳞癌活检标本进行半定量RT-PCR检测,第一次确切描述了IFITM1在15例(39%)印度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中存在过度表达,其中7例呈低水平,8例呈高水平表达,故认为IFITM1可作为口腔癌高信度的诊断生物标志物。为了鉴定食管癌相关基因,我们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分析了有食管癌家族史患者食管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发现IFITM1基因作为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表达上调[2],随后,Borg D等[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了IFITM1在原发肿瘤和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上皮和肠上皮化生,并发现IFITM1的表达对患者的生存率可能有不利的影响。 2.IFITM1与胃癌和肝癌 Jieun Lee等[4]通过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定量检测,表明在胃癌肿瘤细胞株和组织中IFITM1 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度上调,在胃癌肠型IFITM1的表达高于弥漫型,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胃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受IFITM1表达的影响,可促进胃癌的恶性进程,进一步研究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IFITM1调控区27个CpG位点行定量DNA甲基化分析,表明IFITM1的表达受DNA甲基化的表观调控。关于肝癌,温崇煜[5]通过转录干扰RNA使肝癌细胞中ROCK2基因下调后致使IFITM1的表达上升从而促进肝癌细胞增殖;Fei G等[6]利用液相杂交捕获亚硫酸氢盐测序法检测肝细胞癌DNA甲基化情况,不仅发现IFITM 1基因存在启动子超甲基化现象,还表明其甲基化状态与IFITM1基因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机制学的研究将会有更大的意义。 3.IFITM1与胰腺癌和胆囊癌 早在2002年,国外就有学者就初步证实IFITM1在胰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后来Rogers C D等[7]对7例胰腺癌患者和9例非癌患者的胰液进行了基因芯片分析,发现与非癌对照组比较,胰腺癌患者胰液中IFITM1至少有3倍以上的含量,更加肯定了IFITM1在胰腺癌中的地位。对于IFITM1在胆囊癌中的研究相对较晚,近年Li D等[8]研究发现,胆囊癌组织中IFITM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转移、浸润深度、及生存率密切相关,且AUC分析显示IFITM1对胆囊罕见的鳞状细胞/腺鳞癌(SC/ASC)和普通腺癌A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认为IFITM1可作为判断胆囊SC/ASC和AC临床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4.IFITM1与结直肠癌 有关IFITM1在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中,结直肠癌的研究相对较多,首先,我们使用人类IFITM cDNA探针及血清抗体反应实验检测多种类型肿瘤标本的IFITM1 mRNA的表达水平及患者血清抗体反应情况,发现结直肠癌标本IFITM1 mRNA的表达水平和血清中IFITMl的抗体反应率,均明显高于食管癌、胃癌、肝癌等肿瘤[9-10]。之后骆红蕾等[11]通过明胶酶谱法检测发现,体外转染了IFITM1重组质粒的结肠癌SW480细胞株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的活性较非转染SW480细胞明显增强,间接证明IFITM1可促进大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Sari I N等[12]研究也发现IFITM1的缺失导致癌细胞的迁移率显著降低,而IFITM1的异位表达促进了癌细胞的迁移,并表明IFIM1是EMT信号在大肠癌中表达的必要条件。 有趣的是,Yu F等[13]在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发现IFITM1基因表达与CAV1蛋白相关,且IFITM1可能通过CAV1调控CRC细胞的迁移/侵袭。在IFITM1与结直肠癌的预后研究中,国内外相关研究均认为IFITM1的表达与直肠癌预后不良有关,但与结肠癌预后相关性不是十分明确,这可能与原发肿瘤部位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14]。综上所述,IFITM1的表达对结直肠癌具有高度特异性,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FITM1有望成为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和提供一个新型治疗靶点。 5.小结 近年来,研究发现IFITM1在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特别是在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迁移方面的研究结果较为明确,但对于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IFITM1的表达方式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某些肿瘤如口腔癌、胰腺癌、肝癌等需扩大样本量及进一步探索与其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以便更加全面、更加精确的阐明IFITM1在消化道肿瘤中发挥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类型肿瘤之间存在的异同,将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参考文献】 [1] Ramanathan A,Ramanathan A.Interferon 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1 Gene Expression as a Biomarker for Early Detection of Invasive Potential of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Apjcp,2016,17(4):2297. [2] Chattopadhyay I,Phukan R,Singh A,et al.Molecular profiling to identify molecular mechanism in esophageal cancer with familial clustering.[J].Oncology Reports,2009,21(5):1135-1146. [3] Borg D,Hedner C,Gaber A,et al.Expression of IFITM1 as a prognostic biomarker in resected gastric and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J]. Biomarker Research,2016,4(1):1-9.

内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可对颅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内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可对颅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来自中国西安交通大学的宋锦宁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脑组织中内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表达升高,通过立体定向侧脑室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neuroserpin后,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神经元凋亡增加,轴索损伤加重,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增加,并且加重了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缺陷。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溶栓治疗。内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由内皮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等产生。除了其纤溶活性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该研究通过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neuroserpin,探讨了内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的大鼠脑内的作用。 宋锦宁等发现,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大脑皮质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升高,在损伤后3d达到高峰。通过立体定向侧脑室注射其抑制剂neuroserpin后,他们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凋亡增加,轴索损伤加重,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激活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内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颅脑损伤中起到了保护作用。这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内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文章发表在《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2020年4期。 文章摘要: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常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但是内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尚不明确。为此,实验设计以重物打击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1)实验的干预方法:然后以立体定位注射侧脑室5μL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neuroserpin (0.25mg/mL);(2)实验的评估手段:以神经严重性评分评估神经功能,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和Bielschowsky银染法评估损伤脑组织中神经元和轴突损伤情况,以Western blot分析损伤脑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损伤脑组织中凋亡标记物c-caspase3、神经元标记物神经丝蛋白轻链、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阳性反应,以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细胞凋亡的细胞类型,以TUNEL染色检测损伤皮质中细胞的凋亡情况,以Fluoro-Jade B染色检测损伤皮质中损伤的神经元;(3)结果显示:6h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表达增加,且在3d时达到峰值;创伤性脑损伤后出现大量的神经细胞凋亡和轴突损伤,且neuroserpin可进一步增加神经细胞凋亡、神经元损伤以及轴索损伤,同时还能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3)neuroserpin进一步恶化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行为表现;(4)结果表明:抑制内源性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可加重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轴突损伤,活化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实验于2015年6月经陕西省动物实验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SYXK[Shaan] 2015-002)。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说明书

核准日期:2015年1月14日 批准日期:2015年12月18日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商品名称:铭复乐? 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TNK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Injection (rhTNK-tPA) 汉语拼音:Zhusheyong Chongzu Ren TNK Zuzhixing Xianrongmeiyuanjihuoji 【成份】 本品活性成份是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一种基因重组蛋白。 辅料:精氨酸、磷酸、聚山梨酯80和注射用水。 【性状】 白色疏松体,复溶后为无色澄明液体。 【适应症】 用于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 【规格】 ×107IU /16mg /支。 【用法用量】 本品应当由具有溶栓治疗经验的医师开具处方。应当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发生后尽早开始给予本品治疗。 用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单次给药16毫克。将16毫克rhTNK-tPA(1支)用3毫升无菌注射用水溶解后,静脉推注给药,在5~10秒完成注射。 注意:加入无菌注射用水后轻轻摇动至完全溶解,不可剧烈摇荡,以免rhTNK-tPA 溶液产生泡沫,降低疗效。溶解后的本品应单次静脉推注,其注射时间应超过5秒。本品溶解后应立即使用。如果没有立即使用,应避光冷藏保存在2~8oC并在24小时内使用。 合并用药: 肝素:参照相关指南执行。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用法参照相关指南执行。 【不良反应】 本品临床试验中的不良事件:

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说明书

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大鼠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水平。用纯化的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PAI,再与HRP标记的羊抗鼠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PAI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浓度。 试剂盒组成: 试剂盒组成48孔配置96孔配置保存说明书1份1份 封板膜2片(48)2片(96) 密封袋1个1个 酶标包被板1×481×962-8℃保存标准品:900ng/L0.5ml×1瓶0.5ml×1瓶2-8℃保存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1.5ml×1瓶2-8℃保存酶标试剂3ml×1瓶6ml×1瓶2-8℃保存样品稀释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A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B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终止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浓缩洗涤液(20ml×20倍)×1瓶(20ml×30倍)×1瓶2-8℃保存 样本处理及要求: 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

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检测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诊治中的研究进 展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胃癌研究进展 胃癌是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居世界癌症死亡率的第2位。对胃癌实施科学有效的发病学预防,实施胃癌筛查、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最有效的策略。目前胃癌确诊主要依靠胃镜、病理、X线等技术,这三种检查手段都具有侵入性,给患者身心带来一定的损伤。为寻找简便、快捷、无损伤、无痛苦的检查方法,近年来,通过检测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根据其质或量的变化,可辅助胃癌诊治。 1肿瘤标志物的概述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是表示肿瘤存在并反映其一定的生物特性的化学物质。早在1846年,Be nee Jon es首先从尿中发现并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异性蛋白(一种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到二十世纪初,学者们又先后提出了与肿瘤有关的异位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ACTH)、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随后,在1933年和 1959年陆续发现了与前列腺肿瘤有关的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及组织分化同功酶等。以上这些成果可视为TM研究的第一阶段。1963 年苏联学者Abelev发现了原发性肝癌的标志性甲胎蛋白(AFP),1965 年加拿大学者Gold和Freedman又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直肠癌标志物癌胚抗原(CEA),AFP和CEA的发现是TM研究的第二阶段[1]。此后,TM的概念才与肿瘤细胞的分泌产物联系在一起,1975年Kobler与Milstein首次制备成功单克隆抗体(McAb),开辟了TM研究第三阶段的起点。CA19-9是由Koprowski等在1979年发现的,糖链抗原72-4(CA72-4)属粘蛋白类癌胚胎抗原,是1981年Colcher 等[2]用乳腺癌肝转移的癌细胞膜成分免疫小鼠,所得单抗B72.3所识别的肿瘤糖蛋白抗原,将其命名为CA72-4。肿瘤标志物是1979 年在英国正式命名使用,并确定它的概念。继之,糖类肿瘤抗原的研究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 2肿瘤标志物的概念 肿瘤标志物(TM)是指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由于癌基因或抗癌基因和其他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异常表达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而在正常组织或良性疾病时有一定程度表达或产量甚微,它反映了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肿瘤相关基因的激活或失活程度,可在肿瘤患者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此外,在患者机体中,由于肿瘤组织浸润正常组织,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和代谢异常,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