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典论

典论

典论三国魏·曹丕

1. 典论序及考证一卷

2. 典论一卷

典论序

魏文着典论、据裴松之引王忱魏书。胡冲吴历皆载之。故陈寿魏志言帝好着述。所论说垂百篇。即谓典论也。忱书中纪其汉文帝论。虽未明题典论之文。然合以蓺文类聚帝王部所引汉武帝论亦见太平御览皇王部。及太平御览人事部汉孝昭论。与忱书相证。知其历论汉诸帝事。均各为篇。且观裴注华陀传有论郄俭等事。并文选中论文篇。意典论分目皆以论为篇题耳。隋经籍志及唐志皆列于子部儒家。为书五卷。至宋蓺文志始不着录。今缉其逸简共存三十余事。以论文最为全篇。故编于首。然北堂书钞设官部载李尤文章贾逵荐其有相如杨雄之风。又蓺文部、载论屈原相如之赋孰愈。或典论体例固列叙前代作者事迹。而以论建安七子之文终篇。则是篇亦仅存论而轶其叙事矣。文选所载曹家昆弟文词。多见于魏志注。惟论文仅自今之文人至杨班俦也。裴氏采此十数语而已。至于帝自叙篇。裴注与御览征引似亦完善。然如魏太子制百辟刀剑事。未必非自叙篇语。则裴李或有删节也。御览宋李昉撰。故有裴李之称。南荆以刘表子弟有三雅之爵。河朔以刘松有避暑之饮。太医令张奉与人饮去衣露形为乐。雒阳令郭珍暑夏召客裸袒。使婢进酒。数事并见御览。而酒以成礼。过则复败而流于沈湎。故作酒诲以诫之。北堂书钞酒食部引此三言。当即论表松奉珍事也。书在曹魏时。尝刻于石。与太学石经并列。裴松之戴延之两西征记并述其事。裴氏西征记见魏志注。戴氏西征记见御览。隋志经部亦载石经典论一卷。梁刘勰文心雕龙以密而不周讥魏典。盖不过陈思序书陆机文赋应玚文论之流。其中庄论。如君子谨乎约己、宏乎接物、急贤甚于饥渴。用人速于顺流。智而能愚、勇而知怯、诸语。前志以列儒家。或取诸此。顾乃尊之为经。布之太学。无亦妄相推崇。邯郸淳辈不能免谀佞之訾也石本六碑。晋时已毁其四。故隋志一卷自是不全之碑。至宋而简编并帙。虽李昉等引于御览。而晁公武陈振孙皆未言及。则知御览所载资于修文殿本。非亲见典论元书。未得谓宋代尚存也。

考证

曰。生有七尺之躯。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疫厉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譔所着无倦。??。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成门内。讲论大义。太平御览卷九十三皇王部亦引魏书而止于无倦句。下见魏志注。常嘉汉文帝之为君。宽仁元默。务欲以德化民。有贤圣之风时文学诸儒或以为孝文虽贤。其于聪明通达国体。不如贾谊。帝由是着太宗论曰。昔有苗不宾。重华舞以干戚。尉陀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赐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乃宏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若贾谊之才敏。筹画国政。特贤臣之器。管晏之姿。岂若孝文大人之量哉。三年之中。以孙权不服。复班太宗论于天下。明示不愿征伐也。他日又从容言曰。顾我亦有所不取于汉文帝者三。杀薄昭幸邓通。慎夫人衣不曳地。集上书囊为帷帐。以为汉文俭而无法。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籍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矣。其欲秉持中道以为帝王仪表者如此。又引胡冲吴历曰。文帝报孙权。使致鼲子裘明光铠騑马。又以素书所作典论及诗赋与权。又纸写一通与张昭。

又三少帝纪注曰。裴松之西征记曰。臣松之昔从征至洛阳。历观旧物。见典论石在太学者尚存。而庙门外。无之

又刘劭传注鱼豢魏略曰。苏林博学多通。文帝作典论所称苏林者是也。

文心雕龙才略篇曰。典论辨要。

又序志篇曰。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魏文述典。密而不周。隋书经籍志经部小学类。一字石经典论一卷。

又子部儒家魏文帝撰典论五卷。唐书蓺文志同。

太平御览文部。戴延之西征记曰。国子堂前有刻碑。汉建武中立。永嘉六年。诏下三府缮治。有魏文典论六碑。今四存二败。

典论一卷

魏文帝撰清渖阳孙冯翼辑

论文典论逸篇惟此为全篇。故以弁于卷首。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獘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

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元猿、漏卮、员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杨班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惟干着论成一家言。昭明文选卷五十二。

按昔人引典论以博物志时代最居前。今以昭明所引全篇用弁于首。魏志注次之。其他零简依时编录。

帝自叙曰。初平之元。董卓杀主一作弒帝。鸠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卫人讨州吁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灭。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时余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一作多难。故每征伐。余尝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夫文武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乎中平之季。长于旅戎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夕体倦。心每不厌。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貊献良弓。燕岱献名马。时岁之暮春。勾

芒司节。和风扇物。弓燥手柔。艹浅兽肥。与族兄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余。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曰。埒有常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若夫驰平原。赴丰艹。邀狡兽。截轻禽。使弓不虚弯。所中必洞胸。斯则妙矣。时军祭酒张京在座。顾彧拊手曰善。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惟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内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之。甚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鄛。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夫事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后从陈国袁敏学。以单攻复。每谓若神。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路。直决耳。余于他戏弄之。时少所喜。惟弹棋略尽其妙。乃少为之赋。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尝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所着书论诗赋凡六十篇。至若智而能愚。勇而知怯。仁以接物。恕以及人。以付后之良史。魏志武纪注。文纪注。世说巧蓻篇注。史记索隐卷二十六司马相如传注。蓺文类聚卷七十四巧蓺部。卷八十七果部。初学记卷九帝王部。北堂书钞卷三卷十卷十二帝王部。太平御览卷九十三皇王部。卷五百九十二文部。卷七百十服用部。卷七百四十六工艺部。卷九百七十四果部。合录成篇。

按此自叙似亦篇名。魏志注太平御览二书所引较为完善。意林世说注意林等。则略引数语。北堂书钞引皆单句。今并录之。

袁谭长而惠。尚少而美。绍妻刘氏爱尚。数称其才。绍亦奇其貌。欲以为后。未显而绍死。绍妻刘性酷妒。绍死。僵尸未殡。宠妾五人。刘尽杀之。以为死者有知。当复见绍于地下。乃髡头黑面以毁其形。尚又为尽杀死者之家。魏志袁绍传注。后汉书袁绍传注。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五人事部。

刘表疾病。其子琦还省疾。琦性慈孝。蔡瑁张允恐琦见表。父子相感。更有托后之意。谓曰。将军命君抚临江夏为东国藩。其任至重。今释众而来。必见谴怒。伤亲之欢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遂遏于户外。使不得见。琦流涕而去。魏志刘表传注。太平御览卷五百十六宗亲部。

论郄俭等事曰。颍川郄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之至市。伏苓价暴数倍。议郎安平李覃学其辟谷。餐伏苓。饮寒水中泻利。殆至殒命。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军谋祭酒宏农董芬为之过差。气闷不通。良久乃苏。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阉竖真无事于斯术也。人之逐声。乃至于是。光和中北海王和平亦好道术。自以当仙。济南孙邕少事之。从至京师。会和平病死。邕因葬之东陶。有书百余卷。药数囊。悉以送之。后弟子夏荣言其尸解。邕至今恨不取其宝书仙药。刘向惑于鸿宝之说。君游眩于子政之言古今愚谬。岂惟一人哉。魏志华佗传注。又博物志卷五。引议郎李覃学郄俭辟谷食。至人之逐声乃至于是数语。

陈思王辩道论云。世有吾王悉招至之。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然尝试郄俭辟谷百日。犹与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能如是。左慈修房中之术。可以终命。然非有至情。莫能行也。甘始老而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王使郄孟节主领诸人。博物志卷五。

王仲统云。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间行其术。亦得其验。降就道士刘景受云母九子。元方年三百岁。莫之所在。武帝臣御此药。亦云有验。刘德治淮南王狱。得枕中鸿宝秘书。及子向咸而奇之。信黄白之术可成。谓神仙之道可致。卒亦无验。乃以罹罪也。博物志同上。

君子谨乎约己。宏乎接物。文选陆士龙大将军燕会诗注。任彦升王文宪集序注。

。渴饮飞泉。 饥餐琼文选郭景纯游仙诗注。

夫生之必死。成之必败。然而惑者望乘风云。冀与螭龙共驾。适不死之国。国即丹溪。其人浮游列缺。翱翔倒景。然死者相袭。邱垄相望。逝者莫反。潜者莫形。足以觉也。文选注同上。按国即丹溪。似李善是增。非典论本文。

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柙金镂。体骨并尽。文选张孟阳七哀诗注。

欲纳二女。充备六宫。佐宣阴阳。聿修古义。文选范蔚

宗后汉书皇后纪论注。

夫生之必死。天地所不能变。贤圣所不能免。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注。

尧崩舜避尧子于南河之南。舜崩。禹避舜子于阳城。禹崩。益避禹子于箕山之阴。事见史记。意林卷五。

如彼登山。乃勤以求高。如彼浮川。乃勤以求远。惟心弗勤。时亦靡克。意林同上。

应玚云。人生固有仁心。答曰。在亲曰孝。施物曰仁。仁者有事之实名。非无事之虚称。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意林同上。

序云。佞邪秽政。爱恶败俗。国有此二事。欲不危亡。不可得也。意林同上。

桓灵之际。阉寺专命于上。布衣横议于下。干禄者殚货以奉贵。要名者倾身以事势。位成乎私门。名定乎横巷。由是户异议。人殊论。论无常检。事无定价。长爱恶。兴朋党。意林同上。

夷吾侈而鲍叔廉。此其志不同也。张竦洁而陈遵污此其行不齐也。意林同上。

主与民有三求。求其为己劳。求其为己死。求其为己生。意林同上。

法者主之柄。吏者民之命。法欲简而明。吏欲公而平。意林同上。

诗刺艳妻。书诫晨妇。司隶冯方女有国色。避乱扬州。袁术登城。见而悦之。遂取焉。甚宠之。诸妇教之曰。将军贵人。重其志节。宜数涕泣。示忧愁也。若如此加重。冯氏后每见术。遂一作垂。泣。术果以谓有心。益宠之。诸姬乃共绞杀之。悬之于厕。言其哀怨自杀。术以其不得志而死。厚加殡殓。袁绍妻刘氏。甚妒忌。绍死未殡。刘氏杀其妾五人。恐死者有知。复能宠之。髡头黑面。以毁其容。意林卷五。魏志袁绍传注。后汉书袁绍传注蓺文类聚卷十八人部。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五人事部卷三百八十一人事部。上洛都尉王囗。以功受封。其妻泣于内。恐囗富贵。更娶妻妾。意林卷五。蓺文类聚卷三十五人部。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七人事部。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以酒器名三爵。上曰伯雅。受七胜。一作升。下同。中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又设大针于杖端。有醉者。辄以劖刺之。验其醉醒。意林卷五。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七人事部。卷七百六十器物部。卷八百三十资部。

人形性同于庶类。劳则早毙。逸则晚死。意林卷五。

余尝弹碁。略尽其巧。少尝作赋。昔京师有东方安世张公子。尝恨不得与彼数子对之。意林同上。按此段与魏志注御览等书所载俱异。

太子篇序云。余蒙隆宠。忝当上嗣。忧惶踧踖。上书自

陈。欲繁辞博称。则父子之间不文也。欲略言直说。则喜惧之心不达也。里语曰。汝无自誉。观汝作家书。言其难也。意林同上。

孝武帝承累世之遗业。遇中国之殷阜。府库余金帛。仓廪畜腐粟。因此有意乎灭匈奴。而得清边境矣。故即位之初。从王恢之画。设马邑之谋。自元光以迄征和四五十载之间。征匈奴四十余举盛余踰广汉。绝梓岭。封狼居。禅姑幕。梁北河。观兵瀚海。刈单于之旗。剿阏氏之首。探符离之窟。扫五王之庭。纳休屠昆邪之附。获祭天金人之宝。斩名王以千数。馘首虏以万计。既穷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积聚。虏不暇于救死扶伤。疲困于孕重堕陨。元封初。躬抗武节。告以天子自将。惧以两越之诛。彼时号为威震匈奴矣。蓺文类聚卷十二帝王部。太平御览卷八十八皇王部。

按北堂书钞卷十三帝王部云。刘单于之旗。探符离之窟。踰长城之阻。登单于之台。与类聚御览句异。又躬抗武节作射秉武节。

惟建安二十四年二月丙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剑。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厉以鉴诸。饰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飞景。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初学记卷十储宫部。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三兵部。

昔周鲁宝雍狐之戟。屈卢之矛。孤父之戈。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君子虽有文事。必有武备矣。蓺文类聚同上军器部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九兵部。卷三百四十六兵部。

司隶冯方女。国色也。避地扬州。袁术登城。见而悦之。遂纳焉。诸姬害其宠。绐言将军以贵人有志节。但见时示忧色。必长见敬重。冯氏如其言。术益哀之。诸姬因绞悬之厕。言自杀。术诚以为不得志而死。乃厚葬之。蓺文类聚卷十八人部。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一人事部。上洛都尉王囗获高干。以功封侯。其妻哭于内。为囗富贵。更娶妾故也。蓺文类聚卷三十五人部。太平御览卷四百八十七人事部。

议郎马融以永兴中帝猎广城。融从。是时北州遭水潦蝗虫。融撰上林颂以讽。蓺文类聚卷一百灾异部。

急贤甚于饥渴。用人速于顺流。北堂书钞卷十一帝王部。太平御览卷八十八皇王部。

结绳而治。北堂书钞卷十五帝王部。

洽和万国。北堂书钞同上。

李尤字伯仁。少以文章显。贾逵荐尤有相如杨雄之风。拜兰台令史。与刘珍等共撰汉记。北堂书钞卷六十二设官部。

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愈。曰优游案衍。屈原之尚也。穷

侈极妙。相如之长也。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余度。长卿子云。意未能及。北堂书钞卷一百蓺文部。酒以成礼。过则复败。而流于沉湎。故作酒诲以戒之。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八酒食部。

天阴阳交。万物成。君臣交。邦国治。士庶交德行光。同忧乐。共富贵。而友道备矣。初学记卷十八人部。

孝文帝慈孝。宽洪仁厚。躬修元默。以俭率下。奉生送终。事从约省。美声塞于宇宙。仁风畅于四海。太平御览卷八十八皇王部。

中常待张让子奉为太医令。与人饮酒。辄裂引衣裳。发露形体。以为戏乐。将罢。又乱其 履。使小大差踦。

无不颠倒僵仆。踒跌手足。因随而笑之。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八职官部。卷四百九十七人事部。卷六百九十七服章部。

魏太子丕造百辟宝刀三。其一长四尺三寸六分。重三斤六两。文以灵龟。名曰灵宝。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严霜。刀身剑铗。名曰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又造百辟露陌刀一。长三尺二寸。重二斤二两。状似龙文。名曰龙鳞刀。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六兵部。又初学记卷十储宫部。卷二十二武部。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三武功部皆引三宝刀事。而语以御览为最详备。

昔者周鲁宝赤刀孟劳。楚越称太阿纯钩。余好击剑。善以短乘长。故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其始成也。五色绕炉。巨橐自鼓。灵物彷佛飞鸟翔舞。以为三剑三刀三匕首。因姿定名。以铭其拊。惜乎不遇薛烛青萍也。其三剑。一曰飞景。长四尺二寸。二曰流采。长四尺二寸。三曰华铤。色似彩虹。长四尺二寸。其三刀。一曰灵宝。长四尺二寸。文似灵龟。二曰含章。采似丹霞。长四尺四寸。三曰素质。长四尺三寸。

刀身而剑铗。其三匕首。一曰清刚。长二尺三寸。光似坚冰。二曰阳文。长二尺二寸。重一斤六两。曜似朝日。三曰龙鳞。状似龙文。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六兵部。又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二武功部。卷一百二十三武功部。初学记卷二十二武部。文选张景阳七命注。并引造剑事语。皆略于御览。又二曰流釆。三曰华铤。书钞作二曰华锋。三曰流采。又华铤色似采虹白帖卷二作流彩色似彩玉。又书钞曰。楚国太阿。徐氏七首。上世名器。又文选注曰。魏太子丕造素质。坚而似霜。造匕首。理似坚冰。语亦小异。

或有方周成王于汉昭帝者。余以为周氏体圣考之作气。禀贤姚之胎教。周召为保傅吕尚为太师。故咳笑必含仁义之声。观听必觌礼义之容。宏践祚之义。隆太平之化。

礼乐兴于上。颂声作于下。时成王年二十二享国三十年世永治长。德与年丰。夫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体不承圣。化不胎育。保无仁孝之德。佐无隆平之治。所谓生深宫中。长妇人手矣。德与体并。智与性成,孝昭之崩。年二十有一。承衰獘之世。牧雕落之民。臣无潜身之智。身有短折之期。欲高隆周。岂不谬哉。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七人事部。

雒阳令郭珍居财巨亿。一作家有巨亿。每暑夏。召客侍婢数十。盛装饰。被罗縠。破之。袒裸其中。使进酒。太平御览卷四百七十二人事部。卷八百四十五饮食部。汝南许劭与族兄靖俱避地江东保吴郡争论于太守许贡坐。至于手足相及。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六人事部。

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又设大针于坐端。客有醉酒寝地。辄以劖刺验其醒醉。是酷于赵敬侯以筒酒灌人也。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尝以盛夏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二方化之。故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太平御览卷四百九十七人事部。卷七百六十器物部。卷八百三十资部。又初学记卷三岁时部亦引避暑之饮一事。

孝灵帝末。朝政堕废群官有司并湎于酒。贵戚尤甚。斗酒千钱。常侍张让子奉为太医令。与人饮。去衣露形为乐。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五饮食部。又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八酒食部。

【完】

典论·论文翻译

典论·论文(原文) 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yáng)德琏(li?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典论·论文(翻译)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凭借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下笔千言,但是却无止修。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国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个人,于学问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的才能,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的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的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即使是张衡、蔡邕(yōng)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辞赋相称。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一)

试析曹丕的《典论·论文》的文学史价值(一) 论文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这篇诗文专论,在继承前代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在总结建安文学的同时,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文体分类、文气等问题。这些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推动了文学理论的研究。促进了创作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主旨:认识价值 我国的文学批评源远流长。曹丕的《典论·论文》堪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首篇文学批评专论。 《尚书·舜典》中就有“诗言志”之说,《论语·阳货》中则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说,这些具有创见性的见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学的一些性质和社会作用,但这些凤毛麟角式的点评毕竟尚没形成专论。时至东汉,曹丕着的《典论·论文》才成为文学批评继往开来的专论性文献。 《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诗文专论,它一改先前评论诗文散见于各文章的做法,纵横捭阖地谈古论今而自成专论。《典论·论文》之所以能产生在东汉末年曹丕之手,除了他能诗善文身为政治家很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文学自发生发展以来时至建安时代.已进入了“自觉时代”。时代需要文学,文学需要批评。继《典论·论文》之后,文学批评日趋繁荣.专论、总论相继出现。 《典论·论文》其主旨在于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和独立作用。鼓励文人积极创作正确品评。该文篇幅虽小.可内容含量较大,它提出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在论述上也条理分明,富有逻辑性,义理、考据颇为鲜明充分。《典论·论文》直抒己见,切中流弊,这也正是曹丕所处建安时代精神在文学批评中的反映。《典论·论文》的主要认识价值概说有三: 一、《典论·论文》把文学的价值、作用和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 《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邦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之事看成经国安邦千古不朽的大事业,把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提得如此之高,是前无古人的。对于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曹丕在文中又写道“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付于后”。这表明了他看到了文学的独立地位,不仅为自己奠定了文章分类的基础,而且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文学的特性,促进人们自觉地发展文学。 曹丕给予文学很高的评价.还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推崇文章的垂世不朽,并举出了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两个例子为证。曹丕在《与王朗书》中也说:“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这种认识来源于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说。曹丕以帝王之尊,对文学的功用价值有这样的认识,对六朝及以后的文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典论·论文》首次对文体进行了分类 并有了自觉的文体论意识“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辣尚实.诗赋欲丽。”曹丕以前,人们在长期写作实践中。已对个别文体的特点进行过概括。但是像《典论·论文》那样综合地说明各种文体的风格或写作要求的还不曾有过。下面就《典论论文》提到的几种文体略加说明,以便了解这些文体的发展状况和人们对其特点的认识。 奏议之类公文的写作,随着国家政治的发展而日益发达。东汉时还曾把考试章奏作为选举官吏的一项内容。应劭撰《汉朝议驳》三十卷,陈寿撰《汉名臣奏事》三十卷(均见《隋书经籍志》)是有汉一代奏议的结集。曹丕认为此类经常用于朝廷军国大事的公文,其语言风格应该典雅。 东汉时期有两种风气渐盛.一是文士写作子书和论说文的风气,一是清谈高议互相辩论的风气。这两种风气是互相影响、密切攸关的。关于前者,自扬雄仿《易》而作《太玄》、仿《论语》而作《法言》后,子书作者蜂起。早在东汉前期王充曾说:“汉家极笔墨之林。书论之造,汉家尤多。”(《论衡对作》)。建安文人也深受此风影响,在着论和谈论风气之中,不少

运命论原文及译文

运命论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将降,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合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译文) 平治和混乱都是时运;贫穷和显达都是天命,富贵和卑贱都是际遇。因此时运将要昌隆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圣明的君主。而圣明的君主必然会拥有忠贤的臣子。他们之所以能够相遇,这是不用谋求就能自然地交合在一起的;他们之所以能够互相亲近,这是不用介绍就能自然地亲近的。他们倡导的事情必然会得到应和,谋划的事情必然得到服从,在道德上与天地万物混同为一,曲折都合乎符节。得失之祸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志向产生疑惑,谗言诬陷不能使他们的交情被离间,然后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够如此,所依靠的难道仅仅是人事吗?(不,)那是天上所授与的,那是神灵所告知的,那是时运所成全的。(原文)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张良受黄石之符,

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贤者,名载于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运命之谓也。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幽王之惑褒女也,ビ始于夏庭;曹伯阳之获公孙强也,征发于社宫;叔孙豹之昵竖牛也,祸成于庚宗。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译文) 黄河水清的时候圣人就会诞生,里社清明的时候圣人就会出现,群龙出现的时候圣人就会被任用。因此,伊尹虽然只是有萃氏家陪嫁的奴隶,却能在商朝担任阿衡的职位。姜太公虽然只是在渭河之滨垂钓的贫贱老头,却能在周朝胜任尚父的高位。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虞国不任用他,终致灭亡;在秦国的时候,却能为秦国所任用,从而能使秦国称霸天下,并不是他因为在虞国时没有才能而在秦国时就有才能。张良接受黄石公授给的《符》书,诵读《三略》的学说,并用以之游说于群雄之间,但他叙述出的言论就像如同把水投向石头一样,没有人接受它;等到他遇到了汉高祖,他叙述出的言论却如同把石头投像水中一样,没有不顺从的。并不是因为张良在游说

曹丕《典论·论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①张、蔡:张衡、蔡邕。②扬、班:扬雄、班固。 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当今的文人,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在学问上是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没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36个断句题和答案解析

断句题+答案 1.北京抽测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取材于《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2.昌平期末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处断句。(5分)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取材于刘向《说苑》) 3.朝阳期中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 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4.朝阳一模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5分)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5.朝阳二模 用“/”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 子墨子曰:“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是故书之竹帛镂之金石传遗后世子孙欲后世子孙法之也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 (取材于《墨子·贵义》)

6.崇文期末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取材于《世说新语·伤逝》)7.崇文一模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5分)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谏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8.崇文二模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5分) 余乃穿涧水而西。得石壁,夷出天成,下拥石基。余东下而立则水帘之泉泠泠出其左而桃柳数十株蔚蔚绕其右余遂倚石壁为之亭亭悉以石石柱四直入石基其深尺有咫上覆以石板令永久登泰山者得憩息万祀矣。 (节选自明·万恭《高山流水亭记》)9.东城期末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5分)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取材于《淮南子》) 10.东城一模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於学无所遗,於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於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已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於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杨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於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於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於饥寒,富贵则流於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於上,体貌衰於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曹丕《典论·论文》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似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1.对下面这句文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A.——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B.——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C.——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流传后世。 D.——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文章书籍,从文章书籍中读出深意,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追求富贵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12.选择下面四个文言句子所对应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 B.“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慢慢消失,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上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化,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C.“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这样,那么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流逝过去罢了。 D.“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 参考答案: 11.C 12.B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知识交流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 文+注释

文心雕龙翻译·四八、知音 《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 全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知音》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本篇都讲的比较简略,还须联系全书有关论述,才能全面理解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点。刘勰的批评实践,基本上是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的。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刘勰是怎样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 (一) 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 〔译文〕 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所以曹

典论论文相关论文总结全文

典论·论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元瑜、汝南人应玚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搂》、《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虽是张衡、蔡邕也是超不过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相称。)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特出的。应玚(文章)平和但(气势)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摘要:《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通过学习,我觉得《典论论文》最突出的一个内容即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不可力强而致”。正如音乐之巧拙,即使循着同样的曲谱和节奏,音乐家们还是演奏出了不同的特色。“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所提倡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之道”的“浩然之气”;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文气”遂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但对曹丕的“文气”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坛,分歧很多。 对于“气”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一曰才性,二曰气势,三曰风气,四曰风格,五曰才气,六曰语气。我认为,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风格”而言。风格即人,也就是说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作家的才能为什么各不相同呢?为什么有人擅长写这种文体,有人则擅长写那种文体呢?为什么写的是同一类文章而风格又各不相同呢?曹丕认为这是由于人的个性不同的缘故,亦即各人禀气之差别而造成的。曹丕在其文论中讨论了许多作家作品风格的差异,对其不同的优长都予以充分肯定,从而表现出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说“气之清浊有体”,把气分成清浊,认为这种分别是由“体”决定的,不可以勉强改变。这就是在讲各个作家所具有的写作风格,是由各人的性格决定的,是别人勉强学不到的。曹氏父子诗的不同风格就是一例。曹操亲身经历长期的战乱,有统一的大志,却又未曾实现,所以他的诗慷慨悲壮。曹丕缺乏曹操的雄才大略。他的诗风格柔婉。两种风格绝然不同。所以“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

江苏省邳州市备考2012高考语文预测试题(7)苏教版

江苏省邳州市备考2012高考语文预测试题(七)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漂泊/剽窃畸形/绮丽歼灭/纤夫 B.散漫/蔓延气概/慷慨舞弊/遮蔽 C.切磋/切实抒怀/枢纽跌宕/荡涤 D.横幅/横祸猥琐/泾渭苍茫/怆然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像我们这些从象牙塔走出来,自认为受过高等教育,所谓“年轻气盛”,由于观念的差异、自身的经验阅历不足,可能会导致和父辈意见相左。 B.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锡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C.面对千万户住房困难家庭翘首期盼,如何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不仅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更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水平。 D.常州的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凭借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海内外游客备受青睐的手工艺品。 3.阅读下面的图表,从两个方面概括其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纪念“五四”青年节,学校的网站开辟了“五四’回音壁”专栏。请你在上面简短留言,不超过4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力求有文采。(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 [宋]范仲淹 君讳世衡,字仲平,国之劳臣也。不幸云亡,其子泣血请铭于予。予尝经略陕西,知君最为详,惧遗其善,不可不从而书之。 初康定元年春,夏戎犯延安,我师不利。君时任鄜州从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与兵民暴露数月,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有五十尺,始至于石,工徒拱手曰:“是不可井矣。”君曰:“过石而下,将无泉耶?尔攻其石,屑而出之,凡一畚,偿尔百金。”工复致其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饮甘而不耗。万人欢呼曰:“神乎!虽虏兵重围,吾无困渴之患矣。”用是复作数井,兵民马牛皆大足。自兹西陲堡障患无泉者皆仿此,大蒙利焉。 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域,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复就迁供备库副使:旌其劳也。青涧东北一舍而远,距无定河。河之北有虏寨,虏常济河为患。君屡使属羌击之,往必破走。建营田二千顷,岁取其利;募商贾使通其货,或先贷之本,速其流转。乃建白凡城中刍粮钱币,暨军须城守之具,不烦外计,一请自给。使一子专视士卒之疾,调其汤饵,常戒以笞责,期于必瘳,土卒无不感泣。王公尧臣安抚陕西,言君治状。上悦,降诏褒之曰:“边臣若此,朕复何忧!” 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乃请于朝,愿易君理环。君乃周行境内,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如青涧焉。有兀二族受夏戎伪署,君遣人招之,不听。即出兵诛之,死者半,归者半,尽以其地壁牛羊赏诸有功。其僭受伪署者咸股粟请命。由是属羌无复敢贰。 君少尚气节,莅官,能摘恶庇民。青涧与环人,皆画君之像而享事之。及终,史民暨属羌酋长朝夕临柩前者数日。 铭曰:呜呼种君,生于贤门。吾志必立,吾力是陈。捍虏之志,义边之民;夙夜乃职,星霜厥身。生则有涯,死宜不泯。 (选自《范文正公文集》,有删节) [注]①瘳(chou:病愈。②义(少):安定。

典论论文教案

典论论文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批评的“文人相轻”。 2. 了解曹丕在文中“文以气为主”的论断和“经 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并学 习其论证方法。 3. 了解“建安七子”及该作品的文学影响。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 四、教学难点 了解文学作品的功用,作家修养和作品风格,不同文体特点、标准,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 五、教学过程 ⒈作者简介 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

并称为“三曹”。 ⒉创作背景 建安以前,文学受经学束缚,少有独立地位。盛极一时的汉赋,竟被扬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法言·吾子》)曹丕之弟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曹植:《与杨德祖书》)这已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了。据此,曹丕号召作家要以古代圣贤“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为榜样,努力改变目前这种“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具有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心态。但在这里,已经被曹丕赋予“不朽”这一语言符号以崭新的现实涵意和历史意义。曹丕把诗赋也列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对文学自身价值思考的历史视野之中,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也是当时文学趋向自觉的深刻表现。 ⒊课文重点字词解释 小:轻视享:把……当作骥騄:良马軆:生性俦:辈检:法度贵:以……为贵贱:以为……贱闇:昏暗、糊涂幽:拘禁慑:害怕流:放纵营:料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word版】.doc

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古代汉语注解重点

古代汉语(下)注解重点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 ·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注疏义疏 ·传:阐明经义 ·笺:补充和订正毛传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作用是注音,有时也可用来说明假借字 ·毛诗正义包括诗经的注和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汉唐人注解古书,一般着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方面。训释字句最常用的办法是释字和串讲 ·章旨:对全章大意的概述

·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 集注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脱文:简称脱,也叫字,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句读是古人读书时断句用的标点符号。在一句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 个点,这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 字句必须能讲通 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外文翻译方面曾提出过信 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要通 畅明白雅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古汉语今译注意的问题 准确的理解原文基础,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尽量可能对译 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基本要求),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追求的目标) ·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按应用范围来分的 ·中国的文体按语言形式分为①散文②韵文③骈文·古典散文分为: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最早的作品有春秋左传

典论·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 四库提要:文章莫盛於两汉。浑浑灝灝,文成法立,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其勒为一书传於今者,则断自刘勰、锺嵘。 三国志·魏书: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馀篇,号曰皇览。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彫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彫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馀篇,集诸儒於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曹丕重文,《典论》抄写送江东孙权和士人领袖张昭。明帝时曾刻石立于太学之外,碑六,北魏孝文帝犹存四。 曹植不以为然,《与杨德祖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於名山,将以传之於同好。 文人相轻:班固论扬雄曰:“凡人贵远贱近,亲见扬子云,禄位

容貌,不足动人,故轻其书。”王充《论衡》亦云:“画工好画古人,不肯图近世之士者,尊古而卑今也。贵鹄贱鸡,鹄远而鸡近也。扬子云作《法言》,张伯松不肯观,以同时也。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必以为金匮矣。”刘勰《文心雕龙》云:“韩非《储说》始出,相如《子虚赋》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非同时则贱哉!”此皆以同时见轻,固世情之所不免,然犹非彼此相忌而相轧也。 建安七子,邺中七子。 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

《典论.论文》译文

陆基《文赋》 词义一:文学体裁 文赋是赋体的一类。“文”指古文。即相对骈文而言的用古文写的赋,也即相对俳赋而言的不拘骈偶的赋。元代祝尧说,“宋人作赋,其体有二:曰俳体,曰文体”;并认为用文体作赋,“则是一片之文,押几个韵尔”(《古赋辨体》)。其论虽对宋代文赋有所偏颇,但却指出了文赋的体裁特点,即以赋的结构、古文语言所写作的韵文。作为赋的一类变体,文赋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在复古口号下改革了骈偶语言。他们的赋作直接继承发展先秦两汉古赋传统,象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问》、《设渔者对智伯》,虽不以“赋”名篇,但其体裁取自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正是《文选》列为“设论”一类的古赋之体,既保持主客答难的赋的结构,又用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便是文赋。文赋始于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宫赋》。 北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继承韩、柳革新的传统,反对宋初盛行的西□派骈偶文风,进一步巩固了古文取代骈文的文学语言地位,扩大了古文的文学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赋这一赋体发展得更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欧阳修《秋声赋》和苏轼前、后《赤壁赋》。从体裁形式看,《秋声赋》和《前赤壁赋》都还保持“设论”一类汉赋的体制,既有主客答难的结构形式,又吸取韩愈《进学解》的叙事性质,但扩大了叙事部分,增加了写景抒情部分。而《后赤壁赋》则几乎完全摆脱汉赋体制的影响,独创地构思了夜游赤壁、攀登峰顶、泛舟长江及遇鹤梦鹤的情节。以这三篇为代表的宋代文赋的共同特点是,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用相当整饬的古文语言写作铿锵和谐的韵文。 宋代文赋的实质是用古文语言写作的具有赋的结构的韵文,所以按照古代传统文论观念来看,一方面肯定赋体至“宋人又再变而为文”,是赋的一种变体;另一方面又认为“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俪矣”(《文体明辨》),觉得既不符合“古诗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骈偶声律的“俪辞”的标准,实则已不属赋体。但从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看,宋代文赋正是赋体发展的终极阶段,前、后《赤壁赋》即为临界的标志作品。 二:西晋陆机写的文学创作理论专著产生背景 [1]两汉以来,由于汉武帝对儒家文艺思想的“专尊”,使得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儒家学派论诗,十分讲究、重视诗的教化作用,他们着重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也在《典论》中把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 这些文艺思想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过多的强调了文艺的社会作用,相对地忽视了文艺的艺术特点。魏晋时期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文学走进自觉地时代。随着儒家思想的衰微,人的思想的解放,人道价值重新得到肯定,文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文学理论上也一扫两汉沉闷凝滞的气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文学艺术规律的研究全面展开。 《文赋》的出现,正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得到独立发展之后,在大量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结晶。《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自然,这样做难免会从中流露出“形式主义”的痕迹,但是这显然不能影响陆机在《文赋》中的贡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