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JCI疼痛管理标准在骨科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JCI疼痛管理标准在骨科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JCI疼痛管理标准在骨科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基本情况:复旦大学附属华

山医院

科室:骨科

病区主任姓

名:

姜建元护士长姓名:梁静娟

医院科室介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2月我院顺利通过JCI评审,成为我国首个获得JCI认证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我院骨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启动无痛病房时间:2010-02

纳入无痛病房管

理的床位数:

60 张

一、具体措施:

2010年2月我院顺利通过JCI评审,成为我国首个获得JCI认证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该组织认证标准涉及医院管理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疗标准,疼痛管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更好地控制病人疼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想法起因:

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共有症状又是许多骨科疾病首发症状。骨科手术创伤大、术后对病人体位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及术后石膏绷带固定、神经组织炎性水肿等更易发生疼痛,术后1~3天内疼痛发生率极高,达到90%以上,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导致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也不容轻视。

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面对及处理疼痛以增进病人的舒适感。有时对病人而言,缓解疼痛比治疗原发病更重要,无痛是现代医学的基本要求。

JCI疼痛管理标准:

JCI标准按照医院重要职能将内容分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标准”和“医疗机构管理的标准”2个部分,共分14章。主要在“病人和家属的权利(PFR)”、“病人评估(AOP)”、“病人服务(COP)”和“病人及家属的教育(PFE)”这四个章节中涉及疼痛的内容。

JCI疼痛管理标准总则1)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对象为住院病人和急诊病人。2)医生与护士协作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进行疼痛评估的护士应为本院注册护士。处理疼痛的医生应为本院执业注册医生,并通过上海市“麻醉药品临床使用与规范化管理”培训。3)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时主要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FLACC疼痛评估量表(face legs activity cry and consolability behavioral pain assessment tool)。4)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病人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5)医生应对进行疼痛治疗的病人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计划。6)经疼痛治疗仍无法控制的,应向疼痛专家请求会诊。7)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结果及疼痛治疗的措施和结果等记录在病史中。8)在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病人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在制定疼痛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病人和家属的要求及其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情况。9)医生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使病人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教育病人和家属的过程记录在病史中。10)临床医生应学习和更新疼痛的相关知识和诊疗常规,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病区内设有有关疼痛的宣传资料和标识,在患者就诊、住院、手术期间,由医生和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知识的健康宣教,使其走出疼痛认识的误区。患者主动参与疼痛评估与处理,护士及时记录病人每天的疼痛感受及评分,收集后绘制疼痛程度变化曲线,为疼痛的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医生根据“疼痛评分变化图”即时调整临床镇痛方案,及时观察、及时处理

镇痛治疗不良反应,并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有效的个体化镇痛治疗方案,将疼痛降低到最小化。让病人快速恢复健康。

其实建设无痛病区,并非意味着入住的病人一点疼痛也没有,不只是为止痛而止痛,关键是推广对疼痛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治疗,来控制病人疼痛、增加患者住院围手术期有效睡眠和提高病区疼痛护理满意率,给予患者人性化服务。

疼痛评估方法:

数字疼痛分级法(NRS)(图1):

数字疼痛评分法(NRS)中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数字越大表示越痛,要求患者从0到10的11个点中选择最能代表其疼痛强度的数字。

NRS方法简便,容易被患者理解,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患者大多认为NRS的尺度难以掌握,描述抽象,个体理解随意性较大,护士认为给患者宣教比较困难,可能会造成评估的结果不够准确[5]。

针对这个缺点,在培训护士疼痛评估技能时,注重实效,规范评估语言,如“张先生,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不知道您现在是否有疼痛的感觉?”;“现在有0—10分11个等级,0分代表您一点也不痛,10分代表您感到最痛,您认为您现在的疼痛感觉能打几分?”

图1

2 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6](图2)

是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悲伤至痛苦得哭泣的图画来表达疼痛程度的。疼痛评估时要求患者选择一张最能表达其疼痛的脸谱。这种评估方法简单、直观、形象易于掌握,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特别适用于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儿、文化程度较低者、表达能力丧失者及认知功能障碍者。

在骨科病区疼痛评估中,我们首选NRS法,如病人不能理解,则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法。

图2

3 FLACC量表

FLACC疼痛评估量表(face legs activity cry and consolability behavioral pain assessment tool)是用来评估儿童术后疼痛强度的工具,但已被引用于评估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疼痛。该工具包括5个条目:面部、腿、活动、哭叫、可安慰性。每一条目0分~2分.总分0分~10分。

在骨科术后病人中该评分量表应用较少,当NRS和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均无法评估病人时,采用此方法。可在翻身时评估病人,触摸和变换体位,以确定疼痛情况,评估身体紧张度和抵抗性,同时观察评估面部情况,腿部活动等。观察至少5分钟。观察外露的身

体和下肢。让病人复位或观察活动性。评估身体紧张和肌肉僵直程度。

1、疼痛评估

病人术后接受护士的疼痛评估。每小时评估一次,评估频率为:全麻手术病人,连续4小时;硬膜外麻醉病人,连续3小时;局麻病人,仅需1次。

疼痛≥3分即通知医生;疼痛≥5分,医生必须作出处理,护士每4小时评估一次,直到疼痛<5分。

用药后观察疗效,口服给药后1小时后再评估;静脉、肌注后半小时再评估。手术当日护士需要每班评估,评估分值、疼痛处理和再次评估情况需及时记录在疼痛评估单上。

医生根据护士评估结果,即时调整临床镇痛方案,及时观察、处理镇痛治疗不良反应,并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有效的个体化镇痛治疗方案,将疼痛降低到最小化。

2、镇痛方案

目前我科应用多元化镇痛。

术前镇痛:疼痛出现前给药以提高痛阈,使用西乐葆1#bid。

术中镇痛:局部浸润,鸡尾酒方案(得宝松,罗哌卡因,吗啡)。

术后镇痛:镇痛药物的联合使用(帕瑞昔布,塞来昔布),打破按需给药的旧观念采用按时给药。

3、患者教育

疼痛是病人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疼痛是无益的,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权利。病人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病人询问、评估、治疗疼痛。无痛病区也是疼痛宣教基地,除了张贴、布置各类宣教资料外,科室也会定期地组织疼痛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如何评估疼痛、疼痛治疗的重要性、如何正确服用止痛药、如何预防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的使用吗啡类药物不会成瘾。

4、照片

二、主要收获:

临床效果:

一、对于病人

1. 减少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类药物用量及相关副作用

2. 病人提高术后康复

a) 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b) 提高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

c) 使患者更早的开展康复训练

d) 降低术后并发症

二、医生-护理-病患模式转变

1病人满意度提高

2医生和护士观念转变,积极疼痛管理

3明显减少了住院天数,提高了床位周转率。

4病人数量增加

5增加患者围手术期有效睡眠时间

三、科主任、护士长对镇痛的愿景或宣言

科主任:让痛到骨髓的感觉从骨科消失。

护士长:让每一个患者微笑着渡过围手术期。

附:典型病人案例

来自江苏的12岁女性患者,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现脊柱侧弯4年慕名入住我院骨科。查体:胸椎向右侧弯曲畸形。X线示cobb角约90。。因患儿及家属惧怕手术风险和疼痛一直不敢接受手术治疗。直到家长意识到患儿脊柱侧弯影响形态美观及影响心肺的发育和成熟时才引起进行矫正的重视。住进我病区,患者于全麻下行胸椎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双侧股骨髁上骨牵引,两周后在全麻下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术。术中失血约1200ml,术中自体血回输300ml,输血800ml,血浆400ml。接受围手术期的疼痛管理治疗,术后的疼痛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术后复查X线示cobb角约37。。术后伤口甲级愈合。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现脊柱侧弯得以矫正,身高增加7cm,躯体平衡明显改善,无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心理、社交障碍及心肺消化功能等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有效的减少了社会依赖。

来自上海的工程师许某30岁男性,因右下肢放射痛一年余,伴鞍区麻木,尿潴留四天余。由当地医院于牵引、电疗等治疗,效果不佳为进一步诊治急诊收入院。本科检查:双侧臀部及会阴部皮肤麻木感,右侧屈髋肌力Ⅳ级;膀胱区扣诊浊音,达耻骨髋合上四横指。腰椎MRI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X线示:腰椎轻度退行性改变,腰4/5,腰5/骶1腰椎间隙稍狭窄。入院后即予留置导尿。患者主诉腰部胀痛,通知医生予心理护理。入院2日后在全麻下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出血少,未输血,术后患者下肢活动好。运用围手术期的疼痛控制管理,患者住院期间体温平无发烧记录及术后无疼痛主诉。患者术后第13天带导尿管一根出院,自述双下肢感觉麻木较前好转及鞍区感觉较术前稍有恢复出院。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麻醉MedicalGroup前天 来源:中华麻醉在线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 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 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 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 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 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 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 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

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第四节-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是困扰外科手术病人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75%手术病人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以往对术后疼痛的处理未能引起护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病人也往往将术后切口疼痛视为术后一种不可避免的经历。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术后急性疼痛引起了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已将术后镇痛视为提高病人安全性、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已成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为及时控制和缓解术后疼痛提供了保障。 一、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和镇痛意义 (一)术后疼痛原因 术后疼痛是机体在手术后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感受神经元产生疼痛感知、传播疼痛的感觉。术后麻醉药的药效作用消失后就会出现疼痛感觉,术后疼痛主要分为伤口痛、躯体痛、内脏痛三类。引起术后疼痛的常见致痛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包括内源性致痛化学物质和降低痛阈的化学物质。物理(机械力学)因素包括:水肿、肿胀、梗阻、牵拉、挛缩、张力、撕裂、感染、炎症、压力等。每一类型疼痛可由多种致痛因素作用引起,但多以某种因素为主.疼痛的多因素性增加了术后疼痛研究和管理的困难。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现已认识到术后急性疼痛对病人病理生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是十分不利的.要认识术后镇痛治疗的临床意义,首先有必要了解疼痛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镇痛治疗在其中的作用。 1.术后疼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疼痛刺激可以引起病人体内的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术后急性疼痛引起机体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包括:①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②肾上腺皮质释放的醛固酮和皮质醇;③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素。这些激素将直接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并且通过使体内水钠潴留间接地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可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体内水钠潴留,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2.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肺间质体液的增多,而后者又可导致病人的通气/血流比例失常。在胸腹部手术的病人,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可以造成病人的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这些改变又可促使病人术后发生肺不张,结果导致病人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在大手术病人或高危病人中,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一50%),早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刺激分钟通气量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做功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袁竭。 3.术后疼痛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体内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除了一些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如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管紧张素和抗利尿激素)外,应激反应的结果尚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和高血糖素的增加。另一方面,应激反应导致了促使合成代谢的激素(如雄性激素和胰岛索)水平的降低。肾上腺素、皮质醇和高血糖素水平的升高通过促使糖原分解和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最终导致高血糖,蛋白质和脂质分解代谢增强,也使得术后病人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的康复。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使得机体潴钠排钾,从而影响体液和电解质的重吸收,这亦可引起外周和肺血管外体液的增加。此外,内源性儿茶酚胺使外周伤害感受末梢更敏感,使病人处于一种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之中。 4.术后疼痛对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功能,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术后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病人尿潴留,增加了相应的并发症(如与导尿有关的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率。 5.术后疼痛时机体免疫机制的影响 与疼痛有关的应激反应可以导致机体淋巴和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此外,麻醉恢复期病人体内的中性白细胞的趋向性减弱,从而抑制了单桉细胞的活性.这些因素使得术后病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6.术后疼痛对机体凝血机制的影响 疼痛等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使得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对临床上某些有心血管或脑血管疾患的病人尤为不利,甚至可能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或血栓形成造成的心脏

术后疼痛专家共识(成人)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 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骨科常见护理诊断与措施

骨科常见护理诊断与措施 1.疼痛:与创伤、骨折、手术切口有关; 措施:根据疼痛的刺激源,给予不同的方法,如遵医嘱给予止痛剂,护患沟通,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或采用中医疗法,针刺止痛、按摩等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也可物理止痛,如冷疗、热疗等。 2.知识缺乏:与角色突变,未接受相关知识有关; 措施: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的性质、原因、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医学知识,介绍有关治疗护理的方法和意义, 3.焦虑、恐惧:与意外受伤,无思想准备,担心不良预后有关; 措施:鼓励患者讲出自身感受(心理、生理等)给予针对性处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讲解成功病例,鼓励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4.生活自理缺陷:与疾病和治疗限制,骨折后患肢功能受限有关; 措施:指导病人使用呼叫器,将常用物品放置病人易取到的地方,及时给予生活上的护理,协助病人使用拐杖、助行器、轮椅等,使其进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动,鼓励病人完成病情允许的自理活动或部分自理活动,使病人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5.躯体移动障碍:与受伤后肢体功能障碍和治疗限制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长期卧床有关; 7.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及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和减少有关; 措施:医护合作,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做示范动作,教会病人并检查患者是否掌握。 8.睡眠形态紊乱:与疾病、心理因素、治疗限制和环境改变有关; 措施:给予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对疾病及相关因素的紧张情绪,针对患者主诉及症状,配合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并给予患者讲解促进睡眠的方法。 9.体温升高:与手术创伤、感染有关; 措施:给予必要的解释工作,根据病因,遵医嘱给予降温措施,指导患者多饮水,按时进行病室内空气净化消毒。 10.潜在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便秘、心脑血管意外等 措施: (1)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老年人骨折后,循环系统发生明显衰退性变化,心血管系统不能适应应激状态,加之受伤后疼痛刺激,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要多巡视病房,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患者神志、表情变化等,多与病人交流,倾听患者主诉,及时了解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预防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患病后由于长时间卧床,个别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给他人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这样的病人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因为胃肠蠕动慢,排空慢,易引起腹胀,便秘,应鼓励患者多进行顺时针按摩腹部,增强肠蠕动,从而预防并减轻腹胀、便秘。另外督促患者多饮水,饮食平衡,多吃新鲜蔬菜及粗粮等,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3)预防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骨折后,呼吸功能相对减弱,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病人入院,要求不吸烟,讲清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鼓励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作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在协助病人翻身时,给予叩背,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病房应经常开窗通气,保持空气新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4)预防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因卧床时间长,加之骨折处疼痛,怕多饮水排尿不方便,易发生泌尿系感染。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时改变体位,有利于尿沉渣的排出,保持会阴部清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得痛苦,对病人得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就是就是病区使用镇痛泵得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得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得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得疼痛管理提出了新得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得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得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得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得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得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得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得规范化培训: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得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得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得发生前兆与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得培训,尤其就是术后镇痛得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得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得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得好处及对

疼痛管理制度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 疼痛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对象为住院患者、骨科门诊患者。 2.医生和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进行疼痛评估的护士应为本院注册护士。处理疼痛的医生应为本院执业注册医生。 3.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时主要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来评估疼痛,对于无法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自我评估的患者(如4岁以上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等),则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见附图)。对昏迷等意识障碍患者使用FLACC 量表评估(见附表)。 4.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 5.医生应对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疼痛治疗仍无法控制的,应请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会诊。 6.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结果及疼痛治疗的措施和结果等记录在病史中。 7.在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在制定疼痛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及其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情况。 8.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教育患者和家属的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9.临床医生、护士应学习和更新疼痛的相关知识和诊疗常规,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二、疼痛评估与处理流程 1.采用恰当的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疼痛: (1) 0-10分数字评分法; (2)视觉模拟评分法; (3)脸谱法; (4)疼痛描述法。 2.建立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筛选模式: (1)患者入院8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筛查,此后每天2PM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于入院评估单上。 (2)在疼痛筛查和评估中,若发现: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

骨科患者疼痛方面的护理

骨科患者疼痛方面的护理 目的研究骨科患者疼痛的状态及治疗,通过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能够在较舒适环境下早日康复。方法对某院2012年收治的100例骨科病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总结骨科护理的有效护理途径及经验。结果通过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等,可有效减轻骨科患者的疾病痛苦,提升了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和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确保了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结论对骨科患者疼痛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很有帮助。 标签:骨科;疼痛护理;疼痛影响;护理手段 骨科患者病程长,康复缓慢,常伴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疼痛,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的疼痛会导致患者食欲不振、失眠,如疼痛得不到及时缓解会使患者病情加重,导致患者身心的严重伤害[1]。在临床上,通过不同的护理手段,对骨科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对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某院2012年收治的100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76岁;包括创伤性骨折5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9例,腰肌劳损16例,骨肿瘤2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需要进行疼痛护理进行治疗。 1.2方法结合患者疼痛原因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其中包括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手段。对疼痛严重患者遵照医嘱服用镇痛药,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治疗效率。正确、科学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疼痛较为有效。 2结果 100例患者中,导致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压迫性疼痛、急性缺血性疼痛、炎症疼痛、创伤疼痛和肿瘤疼痛。其中,压迫性疼痛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创伤性疼痛多为刺激性疼痛,疼痛强度与创伤的程度、种类等有关。急性缺血性疼痛原因较多,通常疼痛非常剧烈。3讨论 3.1疼痛的危害分析很多疾病伴随着疼痛,疼痛使患者的身心受到伤害,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一方面,疼痛带给患者极大的身体伤害,伴有一定的生理、行为反应。常见的疼痛反应有出汗、呼吸急促、血压升高、骨骼肌收缩等。严重的疼痛会导致患者难以承受,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增加了患者疾病治愈的难度。另一方面,疼痛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精神情绪变化,会引起患者急躁、烦闷等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例如,在患者极度疼痛时,患者心情烦躁、情绪激动,对于治疗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一些患者因为难以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概述 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应用麻醉技术和镇痛药物给病人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循环、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而结合微创手术的开展、早期经口营养、早期活动、使用生长激素等综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术后镇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 2.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 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 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二、术后镇痛的方法 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 为宜。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

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 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著的不足。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全。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目前还常用的有环氧合酶-2 (COX-2)特异性抑制剂—帕瑞昔布钠等。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 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5-1%罗哌卡因。亦有在关节手术后在关节腔内或周围应用小剂量的舒芬太尼。 4.神经阻滞镇痛: (1)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区和切口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2)椎旁阻滞:头部以下手术均可用椎旁阻滞解除术后疼痛。 穿刺技术要求高,可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临床较少应用。 (3)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或连续法给局麻药,效果可靠。常用药物是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5.病人自控镇痛:PCA是一种新型镇痛药给药装置。病人佩 带输液控制装置,当意识到疼痛时,通过控制器将一次镇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8-02T14:56:36.7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6期供稿作者:黄丽华[导读] 体位因素:骨科手术后患者多采取被动体位,使活动受限,不能有效对抗疼痛。 黄丽华(河南省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南阳 474250)【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6-0268-01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80例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结果病人疼痛明显减轻,达到满意度为99.9%。结论对骨科术后病人施行疼痛护理,可有效减轻骨科术后病人的疼痛。【关键词】骨科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是骨科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而术后病人普遍存在疼痛,疼痛可引起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凝血系统及胃肠道等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病人康复,我科通过加强对180例骨科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增强了病人的舒适感,促进康复,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2011年共收治骨科手术180例,男136例,女性44例,年龄2—86岁,平均43岁,其中上肢骨折65例,下肢骨折89例,股骨头坏死19例,骨肿瘤7例。 2 骨科术后疼痛原因 2.1环境因素:病房环境,噪音,患者之间的相互干扰导致患者睡眠不足,疲倦而降低痛阈。。 2.2心理因素:患者出现的焦虑、恐惧、烦躁等情绪降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对患处的注意程度增加也会加重对疼痛的感觉。 2.3病理生理因素:由于手术、创伤、截止、炎症等引起的疼痛。 2.4体位因素:骨科手术后患者多采取被动体位,使活动受限,不能有效对抗疼痛。 2.5敷料包扎过紧可引起患肢肿胀和疼痛。 3 疼痛的护理措施 3.1给病人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病床之间增加蓝颜色的帘子(蓝颜色有利于镇静)以保护病人的隐私。 3.2给病人同情、安慰和鼓励,与病人进行轻松愉快的谈话,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妥善安排家庭生活,使病人无后顾之忧,从而配合治疗,安心养病。 3.3为病人进行术后疼痛宣教,引导病人正确认识疼痛的原因,机制和后果,消除紧张情绪,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在不影响患肢血运情况下,可使用物理止痛方法,如热敷,冷敷及按摩等。 3.4去除引起疼痛的原因,如及时松开包扎过紧的敷料以解除压力,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 3.5药物治疗:遵医嘱应用镇静止痛药物。 3.6可运用微波,红外线等疗法镇痛。 4 结果 通过以上疼痛护理措施的实施,病人疼痛明显减轻,生理心理得到极大满足,促进疾病的康复。 5 结论 骨科病人多为急性损伤病人,手术是骨科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术后病人普通存在疼痛,认真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可明显减轻骨科患者术后的疼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申公顺.107例骨科疼痛患者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09.7(5)131—132. [2]段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骨科护理查房

四月份护理查房 时间: 2012-04-30 地点: 303 示教室 参加人员:徐薇许春凤汪凌谢瑶陈敏黄宜秀邢娟徐邈蔡亚萍张描描 王艳丁梅静 主讲内容:腰椎管狭窄 主讲人:徐邈 徐邈: 一、病人情况: 1. 现病史:李有顺,男性,71岁,诊断:腰椎滑脱症(L3、4)、腰椎管狭窄、腰骶椎间盘 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因“腰痛伴下肢麻木五月余”于 2012-04-21 入院,入院时T: 37.0度,R20次/分,BP121/90mmg,P72次/分,患者于04-25在全麻下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回室时神志清,T: 36.5度,R19次/分,BP110/56mmg,P62次 / 分,术区敷料干燥,引流管一根在位,留置尿管在位,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卧气垫床。术后予抗炎、消肿、营养神经治疗。 04-27 停引流管, 04-30 停尿管。 04-28 抽血化验示:白细胞:10,血红蛋白:106g/l,血沉:52mm/hr, C-反映蛋白:133.31,05-01已佩戴支具下床活动。 2.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史,服药控制佳。否认“神可,无大小便失禁。冠心病、糖尿病” 等病史,否认有“伤寒、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史,否认其他重大外伤、手术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 3.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长期异地旅居史,无冶游史,否认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无烟、酒等不良生活嗜好。 4. 婚姻史 ; 适龄结婚,子女体健。 5.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传染病病史 6. 五方面: 饮食:以米面为主,食欲一般。 睡眠: 04-24 日起每晚服用舒乐安定入睡排泄:大便正常,小便术后留置尿管, 04-30 拔除自理能力和保健:卧床休息,生活需他人协助,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嗜好:不吸烟,不嗜酒 7. 心理社会 精神状态:神志清楚 对疾病认识:病人及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心理状态:恐惧 性格与交往能力:性格一般家庭状态:家庭成员关系和睦 经济负担:无 8.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推入病房。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温正常,无肝掌、蜘蛛痣,未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头颅无畸形,无肿块,眼睑无水肿,眼球无突出,结膜无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角膜无云翳、软化,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 径3mm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鼻 腔通畅,无鼻翼扇动,无异常分泌物。口唇无紫绀,无疱疹,牙龈无肿胀、溃疡,口腔粘膜无溃疡,舌苔白色较厚、无溃疡,颊粘膜无出血点,咽不红、无异常分泌物,悬雍垂位置正 常。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充血。喉发音清晰。颈软,对称,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无颈动脉异常搏动。胸廓对称,无压痛,胸廓挤压试验阴性。胸壁无静脉曲张。两肺呼吸活动对称,两肺呼吸活动度和语颤对称,两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语音传导正常。心前区无异常隆起,无异常搏动,无震颤和摩擦感。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毛细血

2018年骨科常见病护理计划

一股骨颈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潜在并发症:骨折移位 2、躯体活动障碍与骨折、牵引或石膏固定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骨折、软组织损伤或长期卧床有关【护理措施】 1、保持适当的体位,防止骨折移位 (1)患肢制动、矫正鞋固定:患肢制动,卧床时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可穿防旋矫正鞋固定,防止髋关节外旋或脱位;通过下肢支架、皮牵引固定保持患肢于合适位置。 (2)卧硬板床:卧硬板床休息,经医师许可后患侧卧位;更换体位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或髋部屈曲,防止骨折移位。 (3)正确搬运病人:尽量避免搬运或移动病人,必须搬运移动时,注意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防止关节脱位或骨折断端造成新的损伤。 2、指导病人正确活动 (1)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距小腿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以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肌萎缩和关节僵硬。锻炼前后注意评估患肢的感觉、运动、温度、色泽及有无疼痛和水肿。 (2)指导病人进行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全范围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3)髋关节功能锻炼: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后,帮助病人坐在床边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指导病人借助床栏更换体位。 (4)转移和行走训练:评估病人是否需要辅助器械完成日常生活,指导病人坐起、移到轮椅上和行走的方法。非手术治疗的病人8周后可逐渐在床上坐起,坐起时双腿不能交叉盘腿,3个月后可逐渐使用拐杖,患肢在不负重情况下练习行走,6个月后弃拐行走。行人工全髋

关节置换术的病人,2~3周时允许下床后,指导病人在有人陪伴下正确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行走;骨折完全愈合后患肢方可持重。 3、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1)便器:病人卧床期间使用适宜于卧床病人的特制便器。 (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和平整。 (3)定时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和皮肤护理。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有发生髋内翻畸形的危险与保持正确体位有关 2、功能锻炼不积极与疼痛及对疾病认识不足有关 3、潜在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护理措施】 1、保持正确体位 (1)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如患肢内收,可发生髋内翻畸形。(2)去除牵引后仍要保持患肢外展,平卧时两大腿间放一枕头,侧卧时不能卧于健侧。 2、指导病人正确的功能锻炼 (1)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之能够克服困难主动进行锻炼。(2)掌握正确的锻炼时机和方法。患肢主要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和踝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 (3)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3、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平整,定时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经常用温水擦身,以防压疮发生。 (2)鼓励病人扩胸、深呼吸、咳嗽以锻炼肺功能。保持口腔卫生,室

骨科病人的饮食调护

骨科病人的饮食调护 骨伤病人由于创伤或手术,机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疗程一般较长,伤后大多食欲不振、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导致营养供应不足,影响创伤的修复。因此,要使机体组织从损伤到愈合,仅用药物或手术,手法治疗是不够的,还要给予足够的营养成分,临床上应根据骨伤的不同时期给予合理的饮食调护,才能达到加速骨折愈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 一、损伤初期:骨伤初期,气滞血瘀,患者表现为伤肢肿胀明显,伤口出血,疼痛甚至昏迷,电解质紊乱,因卧床致胃肠道功能减退、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此期饮食当以通络理气,清淡通便为主,宜食高维生索,高钠、高铁、清淡可口、易消化富含胶原纤维、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排便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香蕉、豆制品、米粥。理气食物如萝卜、蔗糖均可刺激肠蠕动。蜂蜜、决明子有润肠通便作用,可适当调饮。此期应忌生冷、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及膏梁厚味,以防热毒壅盛,不利伤口愈合或加重便秘。颅脑、颌面损伤的病员用低脂全流饮食,每日6餐。昏迷病人用管饲混合奶、匀浆膳等。 二、损伤中期:经早期活血化瘀治疗,患肢疼痛明显减轻,但气血还不十分凋和、通顺,脏腑还不够协调,骨折尚未连接,病人纳差食少,伤处仍肿痛。宜选用有调和营血,和胃健脾、消肿利尿、接骨续筋之饮食,可食用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磷、钙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排骨汤、瘦肉及海产品等。指导病人服用山楂茶(生山楂10~20g加适量水煎服),山楂粥(山楂10~12g加米100g共煮为粥服食),以消食健脾胃、散瘀止痛;赤豆红枣粥(赤豆50g,红枣10枚加米100g共煮为粥)、萝卜粥(萝卜、1个加米100g其煮为粥),以清热利尿消肿。同时也可服食丹参膏(片参1000g加水适量水煎3次,去渣合并3次药液加炼蜜250g为膏),日服2次,每次30g,以活血去滞生新,调经顺脉。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预防起到积极地作用。术后镇痛主要是在病区实施,为了对镇痛泵的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拟采取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为打造无痛病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后镇痛应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由麻醉医师向患者详细介绍镇痛方式、预期可达到的镇痛效果、费用及注意事项,由患者或家属决定是否实施,如实施,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建立完善的访视制度: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要做向病区护士详细交代注意事项,术后按时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或镇痛不足。要求每位麻醉医师在访视患者时,先说明来意,然后查看镇痛泵的工作状态、了解自控装置的使用情况,观察和询问镇痛的效果(包括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等),并做好记录,以便总结经验,使术后镇痛做到有始有终,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满足患者及家属明确及隐含的需求。 三、镇痛泵的安置及护理; 在患者出手术室之前,麻醉医师要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状态、药液注入通路是否通畅、导管固定是否牢固;回

到病房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使用方法、自控给药间隔时间及注意事项,防止患者因为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镇痛的失败,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要提示病区护士随时检查镇痛泵及自控装置的工作情况、留置针及导管的固定是否稳妥、询问患者的自身感受,并将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反馈给麻醉医师,以便能得到及时的处置。 四、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组织科内及病区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治疗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药理、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发生的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五、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 对骨科医生加强镇痛知识的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建立病房护士参与制,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六、重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 术前护士宣教质量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患者与家属对镇痛治疗的理解与合作,是提高镇痛治疗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应选择多个时间点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宣教。术前一定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镇痛的方式、镇痛泵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及术后镇痛的优缺点,使其了解使用镇痛泵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镇痛药的

疼痛科科室运营方案

疼痛科(微创骨科)标准化建设 运营方案 “杏林之春”工程是“北京依萌匠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致力于帮助医院建立标准化特色科室,把高新技术引进到基层医院,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保障农民在低收费的水平上,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实现国家卫生部提出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疼痛科”标准化建设,是在“能简单、不复杂、能保守、不手术”的理念下,整合各类相关治疗技术<疼痛科10类治疗手段>,严谨把握治疗原则<阶梯治疗和综合治疗原则>,充分尊重患者需求<以病人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为疼痛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一、疼痛学概论 1、疼痛学是现代医学中的一门新学科。临床实践已充分证实现代疼痛诊疗在医学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我国疼痛学历经20余年的重大进展已形成了一个从业余人员众多和深受患者欢迎的临床学科。 2、现代疼医学集中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种边缘科学中有关疼痛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技术,形成了具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临床与基础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为了进一步提高疼痛治疗的质量,使疼痛性疾病治疗和疗效评价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目的是为临床医学诊疗疼痛过程中提供有效依据和指导意见,推动标准化科室的建设发展。 4、疼痛诊疗是运用临床、影像、检验、神经电生理和神经生物化学等方

法进行诊断,并运用药物、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疼痛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专业性科室。对诊疗疼痛性疾病减轻病患的疾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治疗疼痛既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也是广大患者切身利益的迫切需求。疼痛科是对疼痛性疾病和某些非疼痛性疾病进行诊断,并以微创?神经阻滞疗法、介入疗法等专业性的治疗手段为主,结合药物运用等综合措施,对此类疾病进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医院建立标准化疼痛科的政策依据 1、卫生部文件卫医发〔2007〕227号文件,将“疼痛科”增置为临床一级诊疗科目,代码“27”。疼痛科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登记推入“疼痛科”后,方可开展相应的治疗活动。 2、医疗机构登记“疼痛科”诊疗科目后,方可开展相应的诊疗活动。开展“疼痛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应以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等为指导,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3、二、三级医院评审工作必查条件之一:按照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的《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评审标准进行评估<占15分>。 4、要紧紧抓住第二周期二、三级医院评审,<达标上等>,这个战略机遇期(3-5年),大胆推行专科疼痛科建设方案,采取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5、疼痛疾病病源广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一门新的学科。不缺乏病源。据统计,疼痛性疾病病人河南省有2000多万人。 三、规范化疼痛治疗的原则和目标

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薛慧霞N u r s i n g o n p a i na f t e r o r t h o p a e d i c s u r g e r y X U EH u i x i a J i s h a n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S h a n x i 043200C h i n a 关键词:临床护理;骨科;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C d o i :10.12102/j .i s s n .2095-8668.2019.09.020 骨科手术因为受到的创伤比较大,病人术后疼痛感较明显,导致身体不适三有些病人甚至因为自身对于手术的恐惧而抗拒手术,导致病情加剧,手术拖 延[ 1-2] 三国际疼痛学会定义疼痛为一种令人不快的动体位,体位的不当也可以加重疼痛感,使得疼痛程度加深三因此,在临床护理当中,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 况,采取不相同的护理措施[ 3-4] 三具体采取哪种手段来减轻骨折病人术后的疼痛及如何找寻对其的更合理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三 1 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机制二 特点1.1 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机制 有研究表明, 多种神经递质及神经调节物质经过综合作用后导致疼痛反应,并同时存在中枢敏化二神经可塑性二传导通路异常及末梢敏化等更为复杂的机体 反应过程[ 3 ]三骨科病人在经手术的刺激后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机体反应,由此带来的疼痛及对病人的精神所造成的创伤是骨科手术术后疼痛机制的表现,引发病人的恐惧及焦虑等三由此可知,骨科病人手术术后疼痛属于因手术创伤而引起的,机制较为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 5 ]三1.2 骨科手术后疼痛的特点 通过对骨科手术病人的疼痛度进行研究分析, 发现骨科手术的术后疼痛一般比较剧烈,疼痛的持续时间也较长,通常为4d 至2w , 且主要是呈中重度疼作者简介 薛慧霞,主管护师,本科,单位:043200,稷山县人民医院三 引用信息 薛慧霞.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 ]. 循证护理,2019,5(9):863-864. 痛[6-7] 三在这个过程当中,病人也会伴随出现一些较为 严重的炎症等不良反应,使病人的疼痛感有所增加,不 利于病人的早期康复[ 8-9 ]三所以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病人的镇痛需求,方可促其早日恢复健康三 2 疼痛对骨科病人的影响 骨科手术关节置换术的术后疼痛是极为严重的, 术后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病人的心理二术后功能锻 炼及其康复过程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10-11] 三但骨科手术后病人出现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6 ]三术后疼痛非但对全身整体系统功能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同时,对于老年二儿童二体质弱或是存在有心二脑二肺等重要脏器疾病及出现代谢紊乱的病人的机体也有着不良 反应,进而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12-14 ]三3 骨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 3.1 疼痛认知干预 疼痛认知干预是能够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在骨科手术病人的术后护理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 的位置[15] 三在手术前,医护工作人员要做到让病人对 手术有大致的了解,及时和病人进行沟通,使病人改变对疼痛的最初认知,使病人对手术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以便更好地降低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病人康复[ 16-17]三3.2 心理状态评估 骨科病人因担心术后疼痛, 手术出现意外情况,加之缺乏对本身疾病的认识等,会对出现焦虑二恐惧的心理[18-19] 三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对病人的语言二表情二动作等多种反应及其心理状况进行一系列的评 368 循证护理2019年9月第5卷第9期(总第35期)

骨科护理常规(全本)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骨折病人护理要点】 1、针对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 2、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动。。 3、如伴有休克发生,先行抗休克治疗,再处理骨折。 4、四肢损伤,抬高患肢,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血管充盈度、皮肤颜色及温度、疼痛及肿胀等。 5、因骨折而造成病人的剧烈疼痛,遵医嘱尽快给予镇痛药物。 6、保守治疗的病人,应注重骨折部位固定效果的观察。 【手术护理】 1、术前护理 (1)脊柱及腰以下各关节手术的病人,术前训练床上排大、小便。 (2)手术区域的皮肤应在术前24小时开始准备,皮肤不甚干净者,酌情提前准备。能活动的病人进行沐浴并更换清洁衣裤,不能活动的病人指导家属进行皮肤清洁擦拭。 2、术后护理 (1)、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实施病情观察及护理。 (2)、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3)、石膏固定的病人,执行石膏病人护理要点。 (4)观察病人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5)、脊柱术后的病人,翻身时进行轴向翻身,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6)、四肢手术的病人抬高患肢,并注意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 (7)、对危重病人做好预防合并症的护理,注意营养及水分的补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8)、根据病人的精神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 (9)、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协助、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1、对危重患者先抢救、后办住院手续。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准备好抢救用物,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可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吸氧、吸痰、人工呼吸等。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呼吸道通畅,颈椎骨折病人保持颈部制动。 5、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出入量。 6、伤口护理观察包扎止血效果是否明显,经输血及扩容后,伤口渗血是否明显增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7、建立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病情、用药和液体出入量,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8、加强巡视,保持各种管路的通畅。 9、保注意适当保暖,可加用盖被,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 10、四肢创伤病人注意患肢末梢血循环、活动、感觉情况 11、需急诊手术者遵医嘱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12、对神志清醒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急躁情绪;休克病人宜暂禁食水,口渴时可用湿棉签润唇。 13、休克病人不宜频繁翻身,以免加重病情,但要注意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2019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就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与情感体验,或就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与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就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就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与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就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就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与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就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与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就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与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1、短期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