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

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

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
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

新生儿ABO溶血病目前在儿科临床较为常见,若不及时干预会危害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新生儿ABO溶血病黄疸的治疗尚且缺少简便易行又绿色无痛苦的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纳入80例ABO溶血黄疸足月新生儿,将纳入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分别4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通过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经诊治后血清胆红素等生化指标,结合患儿首次排便时间、大便转黄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分析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与可行性。

本研究最终的目标是预达到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在改善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预后有明显的优势,为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与科学的依据。将统计结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家级期刊1篇。

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溶血病,约占新生儿溶血病总数的90%左右,该疾病多由于母亲血型为O型、新生儿为A或B型的母子ABO血型不合导致免疫性溶血而引起。病理性黄疸和贫血是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主要症状,随着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的升高,ABO溶血新生儿黄疸愈发需要治疗,若不及时给予干预,可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产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严重危害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ABO溶血黄疸新生儿普遍采用蓝光照射及丙种球蛋白、白蛋白等药物治疗,但上述治疗方法对于病情较为危重、进展迅速及黄疸出现较早的新生儿,治疗的时间往往明显延长,而且在治疗的同时会造成发热、腹泻、皮疹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探索可以改善ABO溶血新生儿黄疸简便易行又绿色无痛苦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认为,ABO溶血新生儿黄疸属阳黄之证,多由于胎儿在母体内或产后受到湿热邪毒未能及时转化,肝气郁结化热,湿热熏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而致新生儿面目皮肤发黄,辨证施治应以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为主。因新生儿皮肤娇嫩,外用药物透皮吸收效果好且安全无痛苦,有学者主张应用外治与内治并举,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中所应用的全身中药熏泡浴方中的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可清热解毒;茵陈、栀子、大黄可利湿退黄;地肤子、荆芥可祛风解表;紫苏叶可理气和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效,且诸药性平和,刺激性小,利用中药为新生儿全身熏泡浴,使药物较长时间的浸透进入皮肤,通过皮肤的吸收作用而发挥良好的药效。抚触疗法是一种对婴幼儿健康最有益的自然的医疗技术,腹部抚触按照ABO溶血黄疸新生儿下消化道走形顺时针方向的进行按摩,通过直接接触新生儿腹部的皮肤从而达到增加腹部和胃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兴奋迷走神经、增强胃肠道内壁肌肉的张力和刺激淋巴系统功能,促进胃肠道消化蠕动,稳定胃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利于新生儿大便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加快胆红素的排泄,起到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作用。上述两项治疗方式的联合开展,可达到调节阴阳、祛病防病、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效果,更有利于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消退,且无需特殊医疗设备,安全无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更易接受。但迄今为止,国内外鲜有关于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的相关文献和研究。

本次临床研究纳入80例ABO溶血黄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ABO溶血黄疸足月新生儿进行常规蓝光照射及静注白蛋白治疗,观察组ABO溶血黄疸足月新生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通过观察患儿血清胆红素等生化指标,结合患儿首次排便时间、大便转黄时间和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分析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与可行性。所有数据在Excel中储存,采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使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使用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院为本地区收治儿科相关疾病的重点医院,月患者量为100人左右,充足的患者量能为本次的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病例样本。本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其相关的医疗检测设备处于本地区领先水平,仪器设备包括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X光机、彩色超声波诊断仪、血气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相关治疗药品常态供应,能为本课题治疗与检测提供足够的支持。本课题组成员均为我院一线临床工作人员,其中课题申请人:XXX主治医师,专业从事儿科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10余年,对于儿科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熟练的工作状态能够使得本次临床研究顺利进行。本课题组发表国家级以上的相关论文10余篇。对于ABO溶血黄疸足月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本科室已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本次临床研究是以前临床研究的延续。

此次临床研究的成本包括筛选标准病例的费用、相关检查费用、相关因素分析的费用以及确诊人群的相关治疗费用等。综上所述,本研究以2万元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费用。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检查费用会进一步降低。按照ABO溶血黄疸足月新生儿增加趋势估算,如果能够降低相关治疗中的检查费用以及成本效益等,相关的分析结论将会发生改变,由不具成本效益转变成具成本效益甚至极具成本效益。

本次临床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我院儿科收治的ABO溶血黄疸足月新生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探讨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 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与方法。

全身中药熏泡浴联合腹部抚触治疗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可达到调节阴阳、祛病防病、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效果,更有利于ABO溶血足月新生儿黄疸的消退,且无需特殊医疗设备,安全无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更易接受,属于较为先进的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中医外治方法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方式,本课题的创新点是全身中药熏泡浴与腹部抚触治疗方式的联合运用。

中药熏泡浴: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集的药物放入水池内通过熏蒸、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效果的方式。

新生儿黄疸: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的婴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黄染。

黄疸 习题

黄疸 一、填空题: 1.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胆红素(TB)正常值为μmol/L, 其中直接胆红素(CB) 为μmol/L。 2.黄疸按病因学分类分为、、、。 3.Charcot三联征是指、、,常常提示的诊断。 4.实验检查中,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支持,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支持,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支持。 5.胆汁瘀积性黄疸,实验检查可见,血清结合胆红素,尿胆红素试验,尿色,大便呈。 二、判断题: 1.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 2.旁路胆红素约占总胆红素15-20%。( ) 3.PTC是区别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的最好辅助检查。( ) 4.Charcot三联征是指黄疸、右上腹痛、肝肿大。( ) 三、名词解释: 1.黄疸 2.隐性黄疸 3.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旁路胆红素 5.Girlbert综合征 6.核黄疸 四、选择题: A型题 1.旁路胆红素不包括 A.过氧化物酶 B.细胞色素氧化酶 C.幼稚红细胞 D.肌红蛋白 E.衰老红细胞 2.引起黄疸的疾病中,下列不是后天获得性溶血性黄疸的是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海洋性贫血 C.伯氨喹啉引起的溶血 D.新生儿溶血 E.蛇毒引起的贫血 3.下列不属于胆汁瘀积性黄疸的是 A.肝内胆管结石 B.长期服用甲基睾丸酮所致黄疸 C.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 D.肝硬 化 E.妊娠复发性黄疸 4.下列可引起肝细胞性疾病黄疸的疾病是 A.蚕豆病 B.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C.毛细胆管型炎病毒性肝炎 D.胆总管结石 E.中毒性肝炎 5.区别肝外或肝内胆管阻塞的部位,下列最好的检查是 A.X线检查 B.CT C.B型超声波 D.ERCP E.PTC 6.下列不属于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是 A.Girlbert综合征 B.Crigler-Najiar综合征 C.Mirizzi综合征 D.Roter综合 征 E.Dubin-Johnson综合征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图文稿

新生儿黄疸试卷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生儿黄疸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空5分) 1、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可于生后() A、生后1~2天出现黄疸 B、生后2~3天出现黄疸 C、生后2~4天出现黄疸 D、生后2~5天出现黄疸 E、生后2~6天出现黄疸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205μmol/L (12mg/dl) C、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4周 D、黄疸退而复现 E、血清结合胆红素>17.1μmol.L(1mg.dl) 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生后2~5天出现黄疸 B、一般情况良好 C、足月儿14天内消退 D、早产儿4周内消退 E、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4、母乳性黄疸出现黄疸的时间() A、多于生后1天 B、多于生后2~3天 C、多于生后4~7天 D、多于生后8~9天 E、多于生后10天 5、母乳性黄疸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疸

B、血清胆红素可>342μmol/L(20mg/dl)但尚无核黄疸报告 C、胆红素在停止哺乳24~72小时后即下降 D、胃纳差,体重不增 E、继续哺乳1~4月胆红素亦降至正常 6、新生儿出生3天后出现黄疸者,下列哪项不可能() A、败血症 B、新生儿肺炎 C、胆道闭锁 D、母乳性黄疸 E、新生儿溶血病 7、足月儿出生7天后出现黄疸,下列哪项诊断是不可能的() A、败血症 B、ABO溶血病 C、新生儿肺炎 D、胆道闭锁 E、母乳性黄疸 8、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应首先考虑() A、新生儿肝炎 B、胆道闭索 C、新生儿溶血病 D、败血症 E、母乳性黄疸 9、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者最常见的是() A、败血症 B、母乳性黄疸 C、新生儿肺炎 D、生理性黄疸 E、胆道闭索 10、患儿出生一天,足月顺产,24小时内出现黄疸,嗜睡,吸吮无力,肝脾肿大较轻。该患儿拟采用光照疗法光照需多长时间可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A、6~8小时 B、8~12小时 C、12~24小时 D、16~28小时 E、18~30小时 11、可使新生儿黄疸加重的因素下列哪项不正确()

新生儿生理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 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编辑本段] 常见的几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鉴别诊断》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 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黄疸的鉴别诊断汇总

黄疸的鉴别诊断 胆红素定量检测项目其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B、DBIL)、间接胆红素(IB、IBIL)胆红素葡萄糖胆红素葡萄糖荃酸单酯(mBC,胆红素酯I)、胆红素葡萄糖荃酸二酯(dBC)和£胆红素(B£)。正常值:TB<17.1μmol/L,DB<3.4μmol/L,IB1.7~13.7μmol/L。 胆红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1)凡黄疸病人TB均升高,TB越高,黄疸越深,病情越重。 2)溶血性黄疸以IB增高为主。 3)肝细胞性黄疸IB和DB同时增高为主。 4)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 B£是一种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B£可超过TB的50%,可能与白蛋白半寿期较长,下降较慢有关。如果患者黄疸已消退,而B£相对增高,则提示为恢复期,如果TB 和B£仍然明显增高,则表示病情严重。一般认为肝炎性黄疸IB>B £,mBC>dBC,而梗阻性黄疸则dBC>mBC,B£>IB. 1、判断黄疸的程度。当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超过34.2μmol/L 时,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黄疸;TB浓度超过正常值,但不超过34.2μmol/L时,肉眼未见黄染,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TB为34.2~171μmol/L 时为轻度黄疸; 2)TB 为171~342μmol/L时为中度黄疸;

3)TB >342μmol/L 时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B为17.1 ~171μmol/L ;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不完全梗阻为171~342μmol/L ,完全梗阻常>34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TB<205μmol/L,早产儿TB<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DB<25.5μmol/L。 3、判断黄疸的类型: 1)溶血性黄疸时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2; 2) 梗阻性黄疸时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DB/TB>0.5; 3)肝细胞性黄疸时DB及间接胆红素(IB)均增加,DB/TB比值>0.2,但<0.5。正常人和三种黄疸时胆红素代谢测定结果见附表。 4、解释疑难现象。由于δ胆红素与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分子量大,不被肾小球滤过,故临床可出现血清中的TB及DB增高,尿中却不出现DB;δ胆红素半寿期长(同白蛋白,为21天),代谢慢,故肝炎恢复期等患者尿胆红素已消失,而血清DB仍很高。 胆红素主要来自血红蛋白的降解代谢,血红蛋白降解产生的胆红素在未被肝细胞摄取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之前称为“未结合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胆素原。大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为黄褐色的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少量的胆素原被肠粘膜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进入肝,在肝它们大部分被肝细胞再分泌随胆汁排至肠腔,在这过程中极少量的胆素原进入大循环被运输至肾并从尿中排出,尿中胆素原与空气接触后被氧化为尿胆素。 1.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

一、概述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症状。新生儿黄疽是新生儿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新生儿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是: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素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 2、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初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达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 4、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且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目前对民既往沿

黄疸练习题

黄疸 一、填空题: 1、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胆红素(TB)正常值为—L, 其中直接胆红素(CB)为μmol/L 2、黄疸按病因学分类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3、Charcot三联征是指黄疸、右上腹剧痛、畏寒发热常常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 4、实验检查中,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支持胆汁郁积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支持溶血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支持肝细胞性黄疸。 5、胆汁瘀积性黄疸,实验检查可见,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尿胆红素试验阳性,尿色深,大便呈白陶土色。 二、判断题: 1、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 2、旁路胆红素约占总胆红素15-20%(√) 3、PTC是区别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的最好辅助检查( Ⅹ) 4、Charcot三联征是指黄疸、右上腹痛、肝肿大。( Ⅹ) 三、名词解释: 1、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2、隐性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在之间,临床上不易觉察胆红素升高所致的症状与体征 3、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小部分尿胆元在肠内被吸收,经肝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4、旁路胆红素:正常人约有15-20%的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的红细胞,而是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 5、Gilbert综合征:是指由于胆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增高而出现黄疸 6、核黄疸: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UCB不能形成CB导致血中UCB增多,而出现黄疸,血中UCB甚高,多见

新生儿黄疸分辨

(一)生理性黄疸 (1)在生后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末基本上消退,早产儿黄疸一般在第3周内消退。(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二)病理性黄疸 有下列表现之一时常揭示黄疸为病理性:(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新生儿黄疸,由于凝血酶不足,葡萄糖全酸转化酶也不足,所以胆红代谢受影响。一旦孩子生下来后,足月儿50%有黄疸,早产儿80%有黄疸。 黄疸分生理性,病理性。 生理性黄疸是孩子出生后2-3天有点黄,4-5天后更黄,7-10天慢慢消失。早产儿黄的比较重一些,消失的晚一些,大概要3-4周。 高胆红血症:足月儿12毫克/分升,早产儿超过15毫克/分升,这样就要进行一些处理了。 如果胆红素超过20毫克/分升,就很高了,必须要进行治疗。孩子有可能精神不好,嗜睡,容易有后遗症。 病理性黄疸:和溶血有关系。如: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这个可以用静丙球蛋白治疗。 败血症:同时有感染的症状,发烧、腹泻,这需要尽快地治疗。 胆汁淤积:这种黄是比较暗淡的黄,这时候可以用利胆药。 胆道闭锁:孩子一般是持续的黄疸加重,肝功硬,这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新生儿肝炎:和病毒感染有关系。 母乳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退了,又有黄色了。孩子吃奶很好,没有情况。这时后,要停母乳2-3天,黄疸就会消失了。之后可以继续吃母乳。 新生儿生理黄疸护理方法 新生儿有个特殊的生理现象,出生后会出现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如果年长儿及成人发生黄疸就不正常了。足月新生儿一般生后2~3天出现,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生后2~4天黄疸最明显,1周左右就消退了。 观察黄疸一定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果屋子里光线暗或在灯光下则看不清,父母应及时观察这一现象。生理性黄疸血胆红素在2~12毫克/分升。 早产儿,低体重儿(小于2500克)生理性黄疸出现较晚,一般生后3~5天出现,6~8天达到高峰,黄疸的程度也比足月儿重,血胆红素可达15毫克/分升,而且黄疸消退的时间也比较晚,7~9天开始消退,2~3周才退净。 为什么会发生生理性黄疸呢?胎儿为了适应胎内缺氧的环境,他的红细胞体积大、数量多,以便携带更多的氧气和营养,供给胎儿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儿开始用肺呼吸,多余的红细胞被破坏而产生过多的胆红素,肝脏转化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差,使胆红素在血中堆积所造成的。 新生儿在头1~2天的红细胞总数可高达每立方毫米500~700万,1个月末逐渐下降至450~460万。另外,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在肠道内由于细菌的作用,才能变成尿胆元及粪胆元排出体外,而使大便色黄。刚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细菌少,不能将肝脏所转化的全部胆红素处理掉,这些胆红素也是造成生理性黄疽的另一个原因。另外,新生儿的肝脏本身发育不够完善,肝酶活力差,不能有效地处理大量的胆红素。所以容易发生新生儿黄疸。家庭护理要点 1.生理性黄疸是一种生理现象,孩子没有什么不舒服,因此发现黄疸不要着急,此期间可用些葡萄糖冲水喝,糖水的利尿作用可使胆红素加速排出。吃奶不好及饥饿可能使生理性黄疽加重延长。 2.各种急慢性疾病也可使生理性黄疸加重或延长,应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3.应注意与迅速出现的严重的病理性黄疸相鉴别,观察黄疸进展情况,出生后黄疸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变化,有无肌张力低下、嗜睡、吸吮反射减弱、发烧、岖吐等情况。若出现上述表现,切莫延误病情,失去治疗时机。 怎样分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2-3天后,皮肤、黏膜会发生黄疸现象,并且逐渐加深,到5-7天时最明显,一般在10天左右逐渐消退。在黄疸期间,宝宝的吃、睡和哭声都正常,没有什么变化,这种黄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称为“生理性黄疸”。 当发现宝宝有黄疸时,要仔细观察。首先要注意黄疸出现的时间。如果在生后2天内就有黄疸出现,或15天后黄疸仍不消退,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这就不是生理性黄疸了,而是其他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胆道阻塞、新生儿肝炎等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如果在出现黄疸时颜色很深,同时伴有精神差、吃奶不好、发热、大便颜色不是黄色而是灰白色,小便深黄色,甚至有高热、抽筋等表现,这可不是生理性黄疸了,是严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闭锁、败血症、脑膜炎等,应该迅速去医院检查,即时治疗。 因此观察宝宝是否有黄疸时最重要的。看宝宝是否有黄疸,最好看脸部和眼睛,让宝宝在自然光线下观察,就会很清楚。轻的黄疸可以用食指轻轻按压宝宝的鼻尖和额部,然后很快松开,观察鼻尖或额部皮肤的色泽是否黄染就一目了然了。 怀疑为母乳性黄疸时,可以暂时停止母乳喂养2-3天,改喂牛乳。如果该喂牛乳后黄疸很快消退,可以确定为母乳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母乳可以继续喂,自然等待黄疸消退。 新生儿黄疸原因 保定肝病专家介绍,“黄疸”又叫做“高胆红素血症”,就是血液中的胆红素偏高,而使得皮肤看起来黄黄的。“胆红素”主要是血红素进行分解、代谢而产生的,红血球中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知识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知识 【导语】:新生儿黄疸有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其中病理性黄疸就包括溶血性黄疸,那什么是溶血性黄疸呢,溶血性黄疸应如何鉴别呢?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这种情况被称为溶血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鉴别 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溶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母乳性黄疸: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 G - 6 -PD 缺乏: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新生儿肝炎: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知识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这种情况被称为溶血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鉴别 生理性黄疸: 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3天,约持续1周,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溶血性及肝细胞性,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溶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持续一个月或更长,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为溶血性贫血,肝脾大,母婴血型不合,严重者并发胆红素脑病。 母乳性黄疸: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4~7天,持续2个月左右,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无临床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3~4天或更晚,持续1-2周,或更长。早期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晚期并肝细胞性,感染中毒症状 G - 6 -PD 缺乏: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2-4天,12周或更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溶血性贫血,常有发病诱因。 新生儿肝炎:黄疸开始时间为生后数日~数周,持续4周或更长,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阻塞性及肝细胞性。黄疸和大便颜色有动态变化,GPT升高,激素可退黄。

第十二章 黄 疸

第十二章黄疸 教学目的 明确黄疸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掌握各类黄疸发生的原因、机制以及主要病理变化特征。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方法 复习胆色素的正常代谢途径,再依各类黄疸发生的原因,叙述各类黄疸的病理变化特征。 挂图:胆色素正常代谢图、各类黄疸发生机制图。 教学难点、重点 黄疸的概念; 正常胆色素代谢; 胆色素代谢障碍的类型、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一、胆红素的来源 Hb是主要来源。 胆红素衰老红细胞的Hb 占总胆红素的80%~90%。 旁路性胆红素即红细胞未成熟之前,骨髓内的网织 红细胞和幼巨红细胞有少量血红素被 分解为胆红素,约占总胆红素的3%以 下。 组织中非Hb血红素即从细胞色素、肌红蛋白、H2O2酶、 过氧化物酶等裂解而来。 旁路性胆红素、组织中非Hb血红素一块占总胆红素15%~20%。 二、胆红素的生成 1、红细胞的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分解破坏胆红素(Hb的成分) 2、胆色素———是胆绿素、胆红素(粪胆素原、粪胆素、尿胆素原、尿胆素)的总称。 3、生成 珠蛋白细胞色素加氧酶胆绿素还原酶Hb 血红素胆绿素胆红素 CO、Fe2+2H+ 三、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胆红素血液白蛋白胆红素-白蛋白(稳定,不易自由通过细胞膜、肾小球,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称为血胆红素、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范登白试验间接反应阳性,即血胆红素+乙醇+重氮试剂,呈紫红色)、非酯型胆红素。 四、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 被蛋白吸附的胆红素,随血流到肝脏,被肝细胞摄取、结合、分泌到胆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摄取 胆红素-白蛋白一接近肝细胞膜,脱去蛋白,经微绒毛很快进入肝细胞胞浆内,并与肝细胞内的载体蛋白结合(肝细胞内的两个低分子、可溶性载体蛋白Y、Z)。 Y——也称胆红素载体蛋白Y,它与胆红素结合力强,是固定胆红素的主要蛋白。 Z——也称胆红素载体蛋白Z,在高浓度时才结合胆红素。 摄取的速度与胆红素生成多少有关联 肝细胞分泌快慢 2、结合 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 游离胆红素+Y (UDPGA) 游离胆红素+Z 葡萄糖醛酰转移酶(BGT)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脂(脂型胆红素) 大多数胆红素结合二个葡萄糖醛酸,称为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脂。 另外有15%胆红素可与有活性的SO4-2、甘氨酸等结合。 脂型胆红素,也称为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它溶于水,能通过毛细胆管膜毛细胆管;范登白试验直接反应,可由肾排出,无细胞毒性。 3、排泄 结合胆红素肝细胞器排泌机构(内质网、高尔基氏体、溶酶体等)与肝细胞内的胆固醇、胆酸、卵磷脂、微量的Ca2+和其它电解质结合 定向毛细胆管,成为胆汁的成分。 胆汁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肝细胞损伤,此过程障碍。 排泌是向浓度较高的方向进行的,是一个耗能的主动分泌过程。 五、胆红素在肠道中的转变 结合胆红素(胆汁)回肠末端至结肠部位肠道菌胆素原〔O〕粪胆素 葡萄糖醛酸基10%~20%胆素原肠黏膜门静脉胆道肠肝循环 血循肾尿胆素原胆红素的前身物质是含铁的卟啉化合物,Hb是由4个血红素与1个珠

新生儿黄疸分类

新生儿黄疸分类 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 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编辑本段新生儿黄疸正常值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出现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主要症状为皮肤、黏膜、巩膜发黄,孩子食欲不振、不安躁动,体温可能也会有所上升。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有60%的足月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具体又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那么,怎么区分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呢?新生儿黄疸正常值是多少? 新生儿黄疸的正常值是以血清胆红素为参考指标的,只要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即为正常。

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

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大剂量滴注丙种球蛋白结合长时间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疗效。方法:对2006~2007年收治出生后3 d内出现的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52例患儿,将其中早期大剂量滴注丙种球蛋白结合长时间蓝光照射治疗的26例作为治疗组,余26例只按常规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结果:两组均有确切疗效,治疗组在退黄效果、疗程、溶血程度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发现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时即给予大剂量滴注丙种球蛋白结合长时间蓝光照射治疗,对控制继续溶血、退黄有确切疗效,并能缩短疗程,值得推广。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蓝光照射;ABO溶血性黄疸;婴儿,新生[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high dose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plu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on neonatal ABO hemolytic jaundice. Methods: 52 cases of neonatal ABO hemolytic jaundice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hal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igh dose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plu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while, the control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 Results: Both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were improved, of which the former one showed better effects of eliminating jaundice, shorter course of treatment.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high dose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plu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in time can decrease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ith confirmed effects on neonatal ABO hemolytic jaundice. [KEY WORDS]Immune globulin; Blue light irradiation; Neonatal ABO hemolytic jaundice; Infant, neonate 新生儿溶血病是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最为多见。早年已有学者报道大剂量滴注丙种球蛋白防治新生儿溶血病[1],现将2006~2007年间收治的52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儿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入选标准 2006~2007年收治的52例出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患儿,日龄1~3 d,均为足月儿,男女不限。诊断标准均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日龄平均1.4 d,体重(2 984±182) g,胎龄(39.8± 2.6)周,其中合并高胆红素血症16例。对照组26例,

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释放的血红蛋白经分解产生间接胆红素(I-Bil),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D-Bil),随胆汁一起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T-Bil)。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 另外,脾脏机能亢进时,使红细胞破坏,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 溶血性黄疸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1、急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有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腰痛、全身不适、血红蛋白尿休克及尿少等迅速出现黄疸贫血及肝脾肿大的症状。 2、慢性溶血性黄疸的症状较轻,主要是黄疸和贫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脾大,慢性患者急性发作其临床表现与急性溶血相同,其他多见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 溶血性黄疸症状的总体表现 1、黏膜、皮肤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无皮肤瘙痒。 2、在急性溶血时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及腰部酸痛等症状。 3、急性发作时尿呈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4、脾脏肿大。 5、末梢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6、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一般不超过80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加。 7、由于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致使肝细胞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速度加快,故结合胆红素的形成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亦增加,肠道中尿胆原增加,最终导致尿中排出的尿胆原增加。 8、粪便中排出的粪胆原增加。 9、尿中胆红素阴性(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不能从肾脏排出)。

新生儿黄疸和溶血

护理查房:新生儿黄疸和溶血 一.相关概念 新生儿黄疸: 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新生儿溶血: 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Rh血型系统(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和ABO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多为母亲O型血,婴儿为A型或B型)。 病理性黄疸: a.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b.黄疸程度加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umol/L,或每日上升超 过85umol/L; c.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d.黄疸退而复现; e.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 生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

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发病机理: 1、胆红素生成较多 a.成人:3.8mg/kg/d,新生儿:8.8mg/kg/d; b.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80—100天); c.旁路胆红素来源较成人多。 2、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刚出生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 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 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 a.肝细胞受体蛋白缺乏:新生儿生后5天内缺乏Y、Z蛋白, 使肝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血中间接胆红素易积 累而发生黄疸; b.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生后前几天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动

新生儿溶血病输血病例1例

新生儿溶血病输血病例1例 发表时间:2016-06-01T15:11:32.8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3期作者:单诗芮1 崔春兰2 金玉顺2(通讯作者)[导读] 延边大学医学院2012级麻醉系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若被动输入的IgG抗体为针对新生儿或胎儿的溶血性抗体时,可导致疾病的出现[1]。 1.延边大学医学院2012级麻醉系吉林延边 133000; 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输血科吉林延边 133000 新生儿溶血病(maternal-fetal blood group incompatibility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 born,HDN)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新生儿在妊娠或分娩过程中可能存在被动性母源性的IgG抗体输入,若被动输入的IgG抗体为针对新生儿或胎儿的溶血性抗体时,可导致疾病的出现[1]。 同时,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体内一般无对应的抗-A或抗-B存在,因此血型鉴定时可出现正反定型不符情况,即可不考虑反定型结果[2];患儿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也比成人表达强度低,因此针对新生儿的血型鉴定与输血治疗方案应慎重[3,4]。如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时,不应选择与患儿血型同型血液,而是应该采用相容性的输血。 1.病例简介 患儿,男,出生2天,体重2.2 kg,出生后1天出现黄疸,患儿血型为A型阳性,其母血型O型阳性,父亲为A型阳性。出生后检查:体温36.8℃,心率162次/min,前囟平软,呼吸45次/min,肝脾不大,原始反射存在,红细胞(RBC)3.33 ×1012/L,血红蛋白(Hb)60g/L,网织红细胞65%,总胆红素(TBIL)177.2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8μmol/L,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放散试验阳性,诊断为新生儿贫血。病房进行蓝光照射及抗感染等治疗,并要求紧急输血。 2.血型血清学检查 2.1 试剂及方法 ABO细胞及筛选细胞(上海血液中心),卡(公司),ABO血型及直接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西班牙WADiana公司),血型鉴定、新生儿溶血实验、抗体筛选及鉴定均按文献[5,6]方法操作。 2.2 血型鉴定 患儿为A(RhD+),母亲O(RhD+),父亲A(RhD+)。 2.3新生儿溶血3项试验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放散抗体试验阳性。 2.4 患儿输血与预后 患儿抗体筛查实验为阴性,因此,给予输注O(RhD+)洗涤红细胞方案。采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为阴性,临床给予输血,输血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状态,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次日复查RBC 3.50×1012/L,Hb 110 g /L,总胆红素60μmol/L,经对症治疗后患儿明显好转,一周后痊愈出院。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因为体内存在被动输入母源溶血性的IgG抗体,这种溶血性的抗体可以存在于患儿游离血清中,也可结合与患儿体内红细胞上。寻找这种致病性抗体即新生儿溶血病诊断试验包括: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血清和抗体释放实验。因此,怀疑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首先做HDN3项试验来确诊是否发生ABO-HDN,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时,指导实施合理选择相容性输血,以保障新生儿的输血安全。 母婴血型不合时可使胎儿红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出生后,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血性黄疸。ABO新生儿溶血病的轻重差别主要与抗体的效价多少有关,如果婴儿血中抗体高,不但可使DAT强阳性,且症状也往往较重;相反如抗体少,则DAT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症状也轻不过抗体多少不是决定症状轻重的唯一因素,有的婴儿抗体不高,但症状较重,反之亦然。这可能与IgG亚群及吞噬细胞的粘附能力有关。DAT和抗体释放试验是检测致敏红细胞膜上吸附的IgG抗-A(B)和抗-D以及其它血型抗体的。DAT和抗体释放试验有一项阳性者即可诊断ABO或Rh-HDN[7]。游离抗体试验一项阳性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诊断之依据总而言之,不论是临床医生还是输血实验工作人员,对待新生儿患者申请输血时,不仅要参照实验室检查,还应充分考虑到其生理特点及免疫血液学特点。 参考文献: [1]马印图,高军.抗-M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 例[J]中国输血杂志,2012:696-697 [2]CASSANDRAD.Josephson,neonatalandpediatrictransfusionpractice[M].17editionAABBTechnicalmanual,2011:645-649.[3]BritishCommitteeforStandardsinHaematology.TransfusionGuidelinesforneonatesandolderchildren[J].BrJHaematol,2004,124:433-453. [4]林园.新生儿溶血病(HDN)免疫血液学试验推荐方案[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2):95-100.[5]刘达庄.常用血清学检查技术[J].免疫血液学. 2002:218-220. [6]李勇.胎母血型不合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李勇,马学严.实用血液免疫学,2006:417-422.[7]胡丽华,余忠清.黄疸患儿ABO、Rh 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的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0:120

黄疸鉴别

黄疸的鉴别诊断 一、黄疸的定义: 黄疸(jaundice)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二、黄疸的病因: 引起黄疸的疾病甚多,1、肝胆疾病;2、某些血液系统疾病;3、胰腺疾病;4、产科疾病; 5、新生儿疾病(先天性黄疸); 6、: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7、母乳哺养性婴儿黄疸 8、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的黄疸等; 三、黄疸的鉴别: 1、新生儿黄疸: ⑴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2-3天出现黄疸,4-5天为高峰,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3-5天出现,5-7高峰,7-9天消退,最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小于85umol/l; ⑵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其特点为: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1umol/l,早产儿大于257umol/l或每日上升大于85u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umol/l; 2、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系指胆红素的代谢有先天性的缺陷,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婴幼儿时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来者,其黄疸可反复出现,常在感冒或运动、染、疲劳后诱发,但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良好。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Gilbert综合征:发生黄疸的机制是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障碍(轻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家族性黄疸)及肝细胞微粒体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重型,预后差)所致。本病特征为除黄疸外,其他肝功能试验正常,血清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红细胞脆性增加;口服胆囊造影剂后,胆囊显影良好,肝活体组织检查无异常; (2)Dabin-Johnson综合征:引起黄疸的原因是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后,结合胆红素的转运及向毛细胆管排泌功能发生障碍。本病特征为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口服胆囊造影剂后胆囊不显影;肝脏外观呈绿黑色(腹腔镜下观察),肝活组织检查可见肝细胞内有弥漫的棕褐色色素颗粒沉着。本病预后良好; (3)Rotor综合征:发生黄疸的原因是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以及结合胆红素向毛细胆管排泌均有部分障碍所致。本病特征为血清非结合与结合胆红素都增高;靛青绿(ICG)排泄试验障碍(减低);胆囊造影大多显影良好,仅少数不显影;肝内无色素颗粒沉着,肝活体组织检查正常。本病预后一般良好; (4)Crigler-Najjar综合征:发生黄疸的原因是肝细胞微粒体内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使非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化为结合胆红素。本综合征可分为重型或轻型,前者因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很高,与脑组织中脂肪组织有极强的亲和力,故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多见于新生儿,其预后极差,多在出生后1年内死亡;后者系肝细胞微粒体内部分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故其症状较轻,预后比重型稍好; 3、肝细胞性黄疸的特征: (1)黏膜和皮肤呈浅黄或深金黄色,少数患者有皮肤瘙痒;(2)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增高,非结合与结合胆红素都增高;(3)尿中胆红素呈阳性反应(结合胆红素溶于水,可从肾脏排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