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变迁与展望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变迁与展望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变迁与展望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变迁与展望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变迁与展望

以文献检索课为标志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历经30余年的发展,其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及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笔者首先梳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阶段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都在不断发展:文献资源经历了由纸本资源向数字化资源转变的过程;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由纸本资源检索转向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教育途径从单纯的文献检索课拓展到了嵌入式教学、新生培训、系列讲座、搜索大赛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也从实体课堂教学扩展到网上平台、移动平台等。

(一)信息素养教育起步阶段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起步阶段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从我国高校正式設立科技文献检索课开始。1981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第一次把“文检课”列人由高校图书馆开设的情报教育课。在此背景下,沈阳工业学院等高校开设了科技文献检索选修课。根据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更多的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相关课程,推动了高校文献检索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所做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有50%的院校开设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讲座或者开设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并且参与讲座和课程的人数高达20多万人,同时各类文献检索教材也陆续出版。这一阶段信息检索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关于印刷型文献的检索技能。进入90年代后,磁盘检索、光盘检索和国际联机检索方法等逐渐加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组织管理技能逐步加强,

课程体系中的实习与考核环节逐渐得到关注。

(二)信息素养教育稳步发展阶段

2000-2021年,信息素养教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信息素养课程也在不断改进。202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并发布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全世界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很快成为全球信息素养评价的权威标准。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其第三条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其第十七条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开展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各种文献的利用率。兼顾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的流通阅览,积极推广纸质文献开架借阅、电子资源上网服务。”为响应文件要求,2021年年底,武汉大学率先成立了我国高校第一家信息素质教研室,尝试针对不同校区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这种量身定做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与美国高校相似的相关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雏形,初步具备了服务各校区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随着信息素养教育内涵的深化,其内容也逐步开始从比较单一的文献检索能力教学转型到综合性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具体到各高校的文献检索课,其课程名称也有一些变化,如“科技文献检索”更名为“信息检索”“信息素养”“信息利用”等。文献检索课程借助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息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相对应地,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育途径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各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由原来单一的文献检索课程向专题讲座、新生人馆教育、文检课等多样化发展。高校开始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任课教师与学校其他专业课教师开展深入合作的可能性及必要性,认识到如果可以采用多方协作的模式,将更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这种认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是人的文化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孩子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孩子了解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主体意识、形成顺应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现结合具体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应重视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建设,不但要从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孩子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培养其信息素养。这就为孩子营造了优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同时也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小学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孩子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孩子信息素养技能。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分组讨论、交流,进行协同学习,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共事的能力;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新闻组、聊天室、虚拟环境等Internet上的工具与教师进行自信的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辅导和网上答疑。 小学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校园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形成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在信息化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法研究的基础上收集现有的教学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进行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学校有一种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有利于培育孩子敏感的主动的获取信息的意识。 二、增强孩子信息意识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小学阶段“要侧重对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已经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主动地吸收信息营养,树立全新的时空观念,强化未来意识,使自身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化。信息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信息技术课程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的能力,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库进行学习的能力等。再如,学习数学不仅要掌握一系列数的概念和提高计算能力,更要学习建模及推理的方法,熟悉程序设计的思想和解题策略的设计。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也大大促进了其他课程的学习。 三、提高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指对于给定的课题、目的、问题,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必要的信息,自主地或与人协同地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创造,并能根据受者的情况,发布信息、传递信息。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是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活用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各种信息机器、信息设备,例如,计算机、因特网的操作,对这些机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及培养,应纳入到信息的收集、处理的高度来认识,来理解,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变成具体信息机器及其相应软件操作方法的培训,否则会背离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标的要求。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响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问题的结果。 实践能力是素质高低的直接体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辅导学生上机时发现,有的学生拿着上机手册不知从何处入手,操作时屏幕上显示了出错信息,他们还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近年来,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统、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地信息分析,就不可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是: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及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 展规划 1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未来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当前很多发达国家教育领域都已相继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以教育为服务内容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这种信息化网络以先进的应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快了学校之间信息传递速度,为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应用环境,有效地促进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成为这些国家最重要的教育基础设施,推动了本国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信息化是培养几代新人的长远大计,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经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当前存在认识上的问题是: 1.大部分教师虽已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快速提高教学业绩,但对如何建设和发展,认识比较模糊。

2.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缺乏深入了解,对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还没有确立发挥各种教育媒体作用的观念。对教育媒体如何跟课堂教学和教室环境设计三者相适应的研究相当肤浅。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指导。 1.适用于校园辅助教育的软件资源太少,软件建设思路不明,课件制作问题上认识有偏差,受上级各种评比活动的导向影响较大。 2.骨干学科带头人对信息技术指导和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缺乏相应的教科研活动带动应用的开展。 3.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评估、教学管理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相应配套政策没跟上。 二、发展目标: 第一,继续全面推广应用视听传播技术,积极探索研究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

王吉庆教授谈信息素养

王吉庆教授谈信息素养 关键词: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为什么非常强调信息素养这个问题,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 自计算机发明以来,就与其他信息技术一起得到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作为承担培养人类社会未来继承者与建设者重任的教育事业,应该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这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意义。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计算机教育专家提出了计算机文化的观念,指出在信息时代,一个现代人不仅需要有读写算的能力,还要具有计算机的常识,并且具有使用计算机的意识与能力。1981年在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上,苏联西伯利亚科学院院士叶尔肖夫所作的大会主题报告是“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教育界的领导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现在已经取得共识:我国的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的轨道转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其目标就是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养。 ●怎样理解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处于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有能力的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更加快捷方便地在其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以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方式传播所需要的消息。而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改革物质能源的生产与服务的方向,促进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升,这也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与信息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特点。但是,人们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能力,极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情况的影响,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本能力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成为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的基础工具。因此,信息社会中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应该能够很好地把握信息、物质和能量这三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信息科技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应该有本质的认识,应该能具有在信息社会学习文化、取得知识和信息的基本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能够利用与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息,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自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以高校图书馆为基地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在全国推广20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文献检索与利用课阶段、文献检索课阶段和信息素养教育阶段。文献检索课为推动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者培训,如新生人馆教育、研究生入馆教育、电子资源使用讲座、毕业论文与文献信息检索、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用户教育体系。 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与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职能部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高等教育相关职能部门普遍存在认识不够,信息观念淡薄现象,主要表现在: 1 人事部门对文献检索课教师定位不准,很少考虑给图书馆引进文献学、信息学、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将文献检索课教师归属教师编制。 2 教务部门只重视管理各系部的教学工作,而对文献检索课程只列人选修课的范畴,使用的教材缺乏时代性,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

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 3 图书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作用,信息素养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各自为阵,缺少交流融合,只能根据各自的能力在摸索尝试,缺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的理论指导,信息文化氛围的营造还有待加强。 (二)对文检课与计算机课的关系认识不够 信息教育的两门主干课程,一门是文献检索课程,在大多数高校中仅为选修课,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加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另一门是计算机课,只讲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如何操作计算机检索资料仍有较大距离,课程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而是盲目的去教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教学目标脱节。据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70%以上不了解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近60%的学生没有进行过文献检索课教育。高校学生对高校馆藏文献利用率不足40%,学生不会使用报刊索引的占89.4%,不会通过有关索引查找古典文学资料的占84%,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偏低。 (三)大学生本身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1 信息意识不强。新生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可以理解,高年级学生往往也只盯在教科书上,无暇旁顾。学生普遍以阅览专业期刊作为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从人大复印资料、专业年鉴、专利文献中了解和 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实施目标 以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市教育资源库和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校园环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将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与学的转变、加强课程整合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进而推进学校向现代化教育的转变,创建新型的现代化学校。 二、实施保障 1、各级政府在设备的配备和技术指导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以大连市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精神为指导,以各级政府的支撑为动力,学校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制度,保障实验方案的顺利实施。 三、学校现状特点分析 学校基本情况简介:学校现有学生数527人,班级数15个,教师数36人。学生来源为本学区、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其中以本学区学生的比例居多。由于学校外区和外来民工子女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较弱,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到10%左右。家庭电脑的拥有率和上网率都偏低,不过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的实施,家长的信息化意识也会随着学校实验的进行而提高。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德育为先,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校园办公系统不够齐全,需要继续完善和开发。 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1、学校建有专题网页。

2、教师自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部分学科购买了教学光盘资源。 4、市、区等教育信息资源库。 现有的资源少,对校外的资源的搜集和使用少,教师之间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较少,并且使用率较低。 除了量的增加,更需要质的飞跃,资源的类型要摆脱单一化,向多样性、实用性过渡,这样才会改变和日常教育教学脱节,使用率低的窘境。 四、主要任务 1、创设符合千山路小学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建设并完善学校应用平台,建立相应的推广应用机制。 3、基于校本培训,开展多元培训,加速学生、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效能。 5、开展课题、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成果。

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doc

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 获奖名单 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信息素养教育案例、微课视频、论文以及教材,以期发掘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做法与优秀案例,对高校图书馆从事信息素养教育有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次征集得到了广大高校图书馆同仁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共收到案例66个,微课视频95个,论文88篇,教材24部。组委会邀请多位业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组,对所提交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评定,最终评选出各类作品奖项。获奖证书将在会议现场发放,未来参会的获奖人,会务组将以到付方式邮寄获奖证书,如需邮寄证书请于6月30日前将邮寄地址发送到邮箱。 会议现场还将进行案例类一、二、三等奖获奖案例海报展示,请获奖案例申报人于6月21日前将海报设计图(JPG格示)提交到邮箱,海报要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幅面按照宽55cm*高80cm,分辨率300dpi以上,JPG格式。内嵌案例说明二维码。 具体获奖名单如下(各奖项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论文类 一等奖(5项) 1.基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研究,覃丽金,海南大学 2.大学生科学数据素养教育实证研究--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吕思凡,华东 理工大学 3.大学生持续学习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以《信息检索》课程为例,王 锰,江苏大学 4.高校研究生元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罗国锋,江苏科技大学 5.研究生信息素养嵌入式教学,张必兰,重庆工商大学 二等奖(9项) 1.突破常规性阅读推广,践行“四读、二讲、三步、六阶梯”,高小序,鞍 山师范学院

2.“信息素养教育”到“创新素养教育”发展探析,关鑫,东北师范大学人 文学院 3.借鉴美国ACRL和SCANS标准刍议大学生信息素养与职业技能相关性研 究,金泽龙,,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述评,李泽红,国防科技大学 5.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信息素养创新实践研究,刘璇,杭州师范大学 6.基于创客空间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焦海霞, 江苏理工学院 7.面向新生的微视频+代入式体验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洪跃,沈阳师范 大学 8.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中美信息素养教学实践对比与启 示,龚芙蓉,武汉大学 9.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讲座模式构建,励燕飞,中国石油 大学(北京) 三等奖(14项) 1.《信息检索》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程宏,东南大学 2.探讨对分课堂在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何海钊,广西科技大学 3.海南大学信息素养教学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变革,邓玲,海南大学 4.融入通识课程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教学实证研究,王晨晨,海南经贸职业 技术学院 5.图书馆阅读导引信息素养教育探索,赵春艳,佳木斯大学 6.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及实践探析,周小萍,辽宁大学 7.双一流大学图书馆资源信息素养专题培训调查与分析,高海燕,南京交通 职业技术学院 8.高校合作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吴慧华,上饶师范 学院 9.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英晓燕,上饶师范学院 10.高校信息检索课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特征探讨,崔文浩,沈阳化工大学 11.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之讲座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基于“985 工程”院校图书馆的调研,徐春,中国药科大学 12.近五年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动态述评,屠晓梅,中南财经政 法大学 13.财经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专题讲座比较研究,鲜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4.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发展中的信息团队素养模型研究,杨小玲,中南财经 政法大学 优秀奖(18项) 1.移动学习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刘丽,北京语言大学 2.霍尔三维视野下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学,张容,成都医学院 3.基于在线平台的图书馆微课堂教学研究,吴海媛,大连大学 4.基于学习社区的自主学习信息素养模式研究,李志超,德州学院 5.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途径之拓展,董薇,东北大学 6.面向数字土著的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张艳婷,东北师范大 学 7.“互联网”时代下师范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付鹏,汉江师

浅谈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浅谈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素养已成为大家共识的话题。什么是信息素养?目前我们师生的信息素养处在怎样的状态,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和提升信息素养成了我们教学中一个侧重点。可以说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情境、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如果能真切的把握好学生的信息素养那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当然相对的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是必须的,因为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教师是领头羊,两者相辅相成。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必要性 信息素养是反映一个处在信息时代的人的一种素养,不光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要学会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而且应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然而师资素质是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验,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而对于学生来讲,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学生增强信息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因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的重要话题。 二、师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1、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以我们学校的教师为例:我校的教师们各个都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强的。很多教师比较擅长于制作课件。目前每个教师都能用计算机,能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但是在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上还存在一定差异性。有些教师很擅长做课件、网页,但很大一部分教师只会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们可

能还存在一定问题。老师们具备一定的使用计算机与学科整合的能力,能利用教学博客撰写自己的教学心得、随笔、以及把自己的教学资源或是教学教研方面的资料等上传,与大家共享自己的成果。而且自从学校网站上有了资源网后,教师们经常会把自己手头的教学资源上传。但是现实的问题也存在,一部分教师是因要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上传的质量也欠高,对信息的意识还不强,有些甚至不愿意或者不想把自己的个人资源上传到博客或校教学资源网上,这样导致了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 1、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由于教师本身还存在一定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的弱点,所以学生们在这些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我校学生都是从四年级开始上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抱有特别强的兴趣,也就因为兴趣的存在,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应用能力方面表现比较强。这也说明一点学生很喜欢上网,喜欢从网络的知识宝库中获取自己的信息,能够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完成一份完善的电子板报,能收发邮件,能通过自己画笔工具描绘自己的美画,熟练指法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教学中各种综合任务。看似学生能力比较强,但是细细查看我们的学生还存在很大的问题:1、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差异性比较大。2、学生在处理、编辑信息的能力还待完善。如有的学生会从网上下载有关主题的资料,但是他们却不知如何把这篇文章编辑成图文并茂,甚至还没有把多余的行或多余的段落删除等等的意识。3、在传输信息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如与同学合作一个完成作业时,一部分同学不知该怎样利用网络与同学间相互传输资料,达到资源共享。 4、大部分学生在家里使用计算机就会遭到家长的反对,所以学生要

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设计

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设计 1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持续深化, 不仅教学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扩展,教学手段也持续丰富。但就目前教 学现状来看,还存有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设了 一系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教师们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新内容、新方 法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突出问题。第一,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还是 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形式。信息素养教育课 程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 不理想。第二,课程规模的限制,无法在较大范围内普及信息素养教 育课程。几乎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在调研课题、撰写综述或毕业论文 时都会遇到各种信息检索的困惑,例如如何使用数据库、如何查阅期刊、如何管理参考文献等,但因为学校教师队伍、教学设备的限制, 无法大规模开设信息素养教育公选课。第三,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难 以得到保证。因为很多大三、大四或者研究生同学选修信息素养课程时,他们可能经常在外进行教育实习、野外实验、外地考察等,难以 确保每次准时回学校参与课堂学习。这些问题制约了信息素养教育课 程更进一步的发展,也影响了大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的提升和信息素质 的培养。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我们探索着改变目前的教学 模式,改变教学观念。 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Khan)在TED大会上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让“翻转课堂”成为了教育界的焦点。“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在课下向 学生传递新知识,回到课堂时间则开展协作学习、实践练习等主题学 习活动1。如今,微课程视频资源获取、制作的方式越来越简单、便捷,教师也更容易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程视频。此外,微课程视频可以被反 复观看,并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获取,为学习提供了更多 的途径。翻转课堂能够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部分过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设计和组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和分享等已成为当今教师常常采用,这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九大信息素养。 一、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尚未到来之前,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常规途径获取的。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途径,还可以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超文本连接、格式多样、良莠并存等特点,因而从互联网获取教学信息对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是要具有信息检索能力。互联网为知识爆炸提供了最好的释放空间,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得难以统计,并且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增加,在如此庞大和快速变化的信息网里,尽管有简单、快捷的搜索工具,要精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并不是一件易事,确定关键词、二次检索以及搜索式阅读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 其次是要具有超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的交互性连接一方面使得所需要寻找的相关信息大量呈现,为获取目标信息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却使得网络阅读比较困难,次要的或具有诱惑力的信息常令人偏离目标,造成网络迷失。所以网络阅读不仅要具有本文阅读中所要求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时时把握阅读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 再次是信息鉴别能力。报刊、杂志等传统媒质所发布的信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错误率小、可信度高。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者多元并存,官方的、民间团体的和个人的等都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出去,因而信息的质量是良莠并存,这对读者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读者需要具有判断信息的善与恶、真与伪、优与劣的能力。 二、资源整合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能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资源的筛选、组合和应用三个方面: 资源筛选能力。即能够从大量的资源中剔除无关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如资源的优劣、真假、善恶等,最后挑选出教学所需要的资源。 资源组合能力。即能够将他人的资源进行修改、加工、合并,构建一个为自身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新资源。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分析、鉴别他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优点,将其融入到自己资源构建框架和体系之中,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资源应用能力。即能够将资源作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难点、搭建演练平台、检测教学效果等的教学手段、工具和环境的能力。整合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既是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资源整合的航标。 三、网络工具应用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一些基本的工具,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工具主要有:

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教育信息化:学校管理系统包含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学校管理系统,数字化校园,教育云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改变了教学方式,还改变了教学管理方式。学校管理系统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那么学校管理系统包含哪几方面的应用呢?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学校各项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就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方面,应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方面。一是网络基础乎白;二是应用支撑平台;三是应用处理系统。基础平台包括校园网络、服务器等硬件环境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统一公共数据库、统一信息标准;应用处理系统包括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各种处理系统。具体的系统主要是下面的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务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强化教务管理的职能,涵盖了教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教师系统、学生系统课表系统、自动排课、成绩管理、教案管理、考试系统等。 2.教学与学习系统 教学与学习系统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现全面的信息自动化。主要包括信息点播系统.视频广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等等。 3.办公自动化及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能够全面提高办公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使繁琐而枯燥的日常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快捷。主要包括文件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等。 4.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利用IC卡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使师生员工在校园中能够自动完成一系列与其身份桕关的活动。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牵头环节,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食堂管理系统、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宿舍和办公室门禁系统、电子钱包和校园电话系统等。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xxxx〕24号)文件精神和《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盐发〔xxxx〕20号)要求,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 一、现状分析 我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老校区校园网始建于1999年,学校网站于xxxx年开通。xxxx年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在校园数字化方面投入不惜重金,按照《江苏省“校校通”工程建设指南》高标准严要求进行装备。十多年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一直稳步发展,在学校科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从硬件建设来看,学校建成“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局域网,学校目前拥有多媒体教室90间(所有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6间,全自动录播教室1间、数字化实验室1间,多功能阶梯教室4间,1000人学术报告厅1间,500人报告厅1间,并建有广播中心、监控中心、网络中心、校园电视台;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校园网使用100 M电信光纤接入因特网,并高速连入市县城域网,实现办公楼、教学

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全覆盖。从软件环境来看,我校近几年在对外宣传、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家校联系等方面已实现数字化办公。从教职工信息素养来看,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教师能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管理人员能熟练办公应用软件。 我校目前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主要是:整体规划和推进机制缺乏,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信息化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短缺,校本信息资源建设滞后,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教学等方面应用不足,网上教学、网上评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不强等。这些都与学校的社会定位和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二、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阜宁中学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20)》、《盐城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方案》,从“建成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生态型智慧校园”的高度出发,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优化应用,资源共享;立足高端,跨越发展”为原则,高标准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打造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

深入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深入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学习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高校用户信息需求更具专业性和个性化,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探求信息环境下提升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是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调研大学生的需求和对信息的认知,密切与教师合作,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和科学评价体系,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标签: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式;学科馆员 信息素养教育是大学图书馆职能之一,是信息化社会学习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网络环境、信息环境的变化使高校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如何改革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提供更符合大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及社会需要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是图书馆重点思考的方向。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将嵌入式理论融入信息服务中,推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能很好地融入学生的教学、科研以及生活中,有效弥补当前信息素养教育的诸多不足,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对信息素养教育及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认知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词首先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朱可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质主席委员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估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检索技能,还要注重自身信息意识的培养,学会判断、洞察和选择信息,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技能,是大学生学会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基础,只有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坦然面对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现实需要。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这说明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和全面深入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主要由图书馆承担,一般是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等方式开展。通过对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成果的分析及与同行交流沟通,笔者发现,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虽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步伐,产生了一定效果,但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能打破信息素养教育现状,改进教育方法和模式,寻求行之有效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办法,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信息素养是新世纪社会成员的必备素养。 当今社会已步入以信息快速增长为特征的信息社会,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社会成 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更是信息时代评价人才 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信息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然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其在进行专业知识 学习的同时,能自如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主动快速地获得广博的信息,并获得采集、鉴别和 使用信息的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分析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 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纷纷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改革方案,普遍开设各种形式的 信息技术课程,采取不同措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面。 现阶段美国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包括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其他学科课程之中, 开设 一门或多门信息技术课程,均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明确目标。 美国的“21 世纪新技能联盟,确立了全球化时代人们必须要具备的核心技能。 在其发表的《21 世纪技能、教育和竞争力报告》中,将信息技术技能作为必要达成的三 大核心目标之一。 他们规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主要包括信息能力、媒体素养和 ICT 能力等三大方面[1]。 英国在 80 年代开展了 3 次大规模的研究活动来讨论如何进行信息技能训练问题。 1988 年的《教育改革法》将“信息技术课列入国家统一课程。 1998 年的政府政策宣言——《我们的信息时代》拟定了中小学信息教育目标和课程评价 标准,规定把国拨经费中的 6%作为学校的微机购置费,以保证英国 20%的中小学校上网、每 18 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根据规划,到 2002 年英国学校里每 4 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 日本在 1999 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提出要着眼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 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 21 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指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其每年一度的信息学水平考试已成为仅次于高考的全国第二大考试, 并在高校中普遍开设 了公共信息处理教育课,普及计算机知识及信息处理技术。 澳大利亚也是致力于培养七项“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表 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规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应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 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科技的能力。 印度早在 1998 年就宣布要使印度成为“全球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和“信息革命时代先驱的 目标。 经过多年的努力,重视信息教育和信息产业的政策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为这个亚洲大国注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信息化的学校,是以学校为对象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系统,它将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领域的信息通过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并最大程度地集成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日新月异,学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制高点。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正成为营造新型学校文化的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着学校教育飞速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民主化。 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资源充实、丰富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新形势下,将传统校园逐步转换为数字校园已成为迫切需要。为适应这一需求,也为了使我我区各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更进一步,我们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我区各校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段实施。现从以下四个方面: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优化的教学设计以及培训方案来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广大教师参与的情况下,特制定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初具规模, 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正规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时也将研究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领域。 二、发展目标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1 、教师全员培训

美国《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综述

美国《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综述 信息素养及其标准 信息素养——发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终身教育的前提。创造一个终身学习的基础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的书本正转变为有活力的、高技术的并拥有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信息时代的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信息的传播。教师们应该把高效的教/学策略和行为与信息存取技能结合起来。目前,大多数人仍然只是从外在的技术教育来理解教育的信息化进程,而实际上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在这样的文化视野中,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生存条件之一,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但是,信息素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怎样才算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应该使学生达到怎样的信息素养?这些素养如何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综合课程中体现出来?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信息素养的养成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美国图书馆协会1998年版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为描述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和主要方针。该标准包括3个类别,9个标准和29个指标。每个指标后面都有一个方块来表明指标如何应用于学生们。每个指标后面有三个“熟练水平”描述符,“熟练水平”基于不同的资源并被设计成反映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学习水平,以帮助测量个体学生们掌握信息素养要素的程度。其次,在“行为标准”的标题下展示了四个信息问题的事例。事例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如历史的、数学的等)开发,这些问题表明了在给定标准的情况下解决特定问题所需的正确有效地使用信息的潜在情况。其中的问题由具有实践经验的媒体专家所选择和创造,以表明标准是如何与四个主要学生们组(K-2,3-5,6-8和9-12)发生关系并涉及所有课程。虽然对每个问题都有特定课程领域,但大多数情况下问题是跨课程的。 从其内容看,标准和指标是一般层面上的,这样各地的教育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师们知道他们学生们的情况;他们的作用是让这些一般的论述适应他们所服务的所有学生们的发展的、文化上的和学习的需求。通过提供描述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们的主要方针,学生们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为具体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和支撑材料。 《标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信息素养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高效和有效地存取信息。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认识到,具有良好的信息是获得日常生活中机会和挑战

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的定义。什么是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简称IL)或称为信息能力、信息素质,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 在国外,信息素质归属于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也可追朔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在未来十年中信息素养将是国家的目标。美国图书馆学会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89)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弄清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具有如何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你具备了这样一种信息处理能力,那么,你就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普遍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信息素养的内容。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养包括:①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②信息素养;③创新思维能力;④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⑤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要素。 美国高校和研究图书馆协会CRAL特别工作组要求学生应具备信息素养的6项指标: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和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而现在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信息素质内容应包括:①工具素质,能使用印刷和电子信息资源的有关工具,如计算机、软件等;②资源素质,了解信息资源的种类、形式和查找、检索方法;③社会结构素质,掌握信息的社会地位、作用和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过程,如发表学术著作的过程(同行评议等等),信息机构与用户(服务对象)的关系;④研究素质,掌握利用信息进行有关科学的研究;⑤出版和传播信息素质,能利用文本或多媒体出版研究成果;⑥信息道德,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发表论文的道德准则。 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生学习。 对于一般人来说,需要信息和知识,掌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竞争社会的本领。作为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了解从事专业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而作为一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老化,也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达到胜任一名“知识传授工程师”的角色。而这一切,就是终生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生教育,终生学习使得个人、团体和国家达到他们的目标,并为实现共享利益而利用进化的全球环境中的新兴机遇。这帮助他们及其机构迎接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推进知识更新与创新,利用知识去创造财富,造福于人类。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信息素养是伴随着终身学习而逐渐提高的,了解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能够索取到所需的信息资源,并把其有效地利用或再去创新信息资源,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信息素养也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要给全体学生创造一个信息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学生等得如何去找到解决和决策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知道如何去学习、去更新知识并重构个人的知识体系,进而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创新,成为有创新意识和宽阔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二是学校必须培养学生为以后的后继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这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构成高校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图书馆则理应配合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在提供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的有力保障的基础上,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把其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目标为并之奋斗。 《文献检索课》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途经。自《文献检索课》诞生之日,就是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