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

唱响我们心中的歌

——李存《唱响国歌》教学案例描述与评析

1. 课例描述

国歌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会唱自己祖国的国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公民理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音乐素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升国旗的时候唱准国歌,已成为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堂音乐课,国歌往往成为我国许多一线音乐教师首选的教学内容。然而,以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容易步入“教一句,唱一句;唱一句,纠正一句”的模式或者以思想教育为主的德育课模式。对音乐教师来说,如何让这样的一堂课更富有音乐情趣;如何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真正理解国歌的意义,并且因为了解她而觉得她庄严,因为爱她而觉得她美丽……都十分富于挑战性。对此,北京八中特级教师李存先生的音乐公开课——《唱响国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兹介绍如下。

一、走近国歌

上课伊始,教师从音响听辨导入本课,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听觉上,集中到音乐色彩的感觉上。

教师在钢琴上先后弹奏分解大、小三和弦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现在老师弹两组音。你们听听,当中哪个音不一样了?”学生反复听辨后回答:“第二个音发生变化了。”老师:“后组第二个音与前组第二个音相比,是高了还是低了呢?”学生再次反复对比听辨后回答:“低了。”老师此时鼓励道:“回答准确。应该为你们自己鼓鼓掌!非常好!”老师:“好,我再提一个问题:同学们觉得刚才这两组音,哪组是刚劲明亮的,哪组是柔和暗淡的?”老师再次弹奏,学生初步感觉出大、小三和弦的不同色彩。有的回答:“第一组暗淡,第二组明亮”;有的不同意:“第一组明亮,第二组暗淡”。对此,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那我们再听听。”接着播放一个以大三和弦为骨干音的音乐片断。当四度上行出现时,教师适时引导:“听听这段音乐,它和哪首歌曲有关?”学生感觉播放的音乐片断与国歌有相似之处;老师随即引导学生在乐谱上找到相似的旋律片断。然后再次聆听、验证和判断,最后学生回答:“音乐刚开始处的旋律与国歌中的‘起来,起来,起来!’处很相似。”“好,现在我们再回到原来的问题,那两组音哪组是光辉有力的?”再次对比之后,学生发现第一组(大三和弦)给人以光辉有力的感觉,而第二组(小三和弦)则给人以柔和暗淡的感觉。

教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与国歌有关。许多教材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第一首歌”来编写,同学们可能已经会唱了,我们先来唱一唱。”学生随伴奏演唱国歌,教师指挥。“很好,现在我们单独地留意几个地方。”教师分别弹奏旋律,学生对应唱出歌词。练习其间,学生对歌曲旋律与歌词的对应掌

握得非常好。教师进行评价:“很好,把握得较为准确。可是如果问我:初一4班的同学唱得好不好?我的回答是:还可以更好!”

二、理解国歌

1.回忆历史,了解国歌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经历,回忆寻找奏国歌的场景(周一升旗、奥运颁奖……),同时辅之以课件展示,总结通常于什么场合升国旗、奏国歌。

教师:“下面老师给出一份国歌诞生的年谱,同学们能把它补充完善吗?”学生进行讨论,将国歌诞生的过程一点一点地补充完整: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文革期间,《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被篡改——1978年将歌词恢复原貌——1982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认为“国歌”——2003年明确写入宪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国歌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真正体会到国歌的神圣与庄严。

教师:“了解国歌如何确立之后,能说说你对国歌了解了多少吗?”学生说出了国歌原名、词曲作者、最早在哪部电影出现等相关知识。教师:“国歌出现在电影《风云儿女》的结尾,想不想看看?”接着播放出现《义勇军进行曲》的电影片断。“我们能听出,在那个时期,这首歌曲的节奏、节拍都被处理得很急促,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如果把速度放慢,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效果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弹奏《义勇军进行曲》原谱,学生回答:“比较庄严、沉稳。”教师:“是的,作为国歌以后,歌曲的速度上发生了变化,比原来的速度慢了一些,显得更为稳重了。”

2.分析音乐,唱准国歌

教师:“国歌的曲调采用大调式谱写,因为大调式的色彩往往给人以明朗、积极的感觉。”而后,教师结合导入环节中对大三和弦“光辉有力”的认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国歌采用G大调的原因,引领学生体会不同调高带给人们不同心理感受的差异。

教师:“现在同学们回想刚才我们单独拿出来分析的两个旋律片断(即‘起来、起来、起来’和‘我们万众一心’处)。”1 3 5这一因素被称为号角因素——教师联系学校乐团经验、解放军冲锋号等例子加以说明。“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起来、起来、起来’处开始一直到最后,除了骨干音1 3 5之外,还出现了几次别的音?”学生观察后发觉,除6这个非骨干音曾出现一次外,整个旋律片断均由骨干音1 3 5谱写而成;而号角因素在结尾处的运用,则为歌曲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动力性和奋进感。

要求学生找出旋律中出现的三连音、符点音符及休止符,并提问:“在歌曲

旋律的哪个位置,仅用两小节就把三连音、符点音符、休止符全部包含进去呢?”学生答:“在‘冒着敌人的炮火’这两小节处。”接着对比聆听这两小节中三连音、符点音符及休止符在节奏和音乐表现上的区别;同时教师还在黑板上用数字表示各种音符及休止符的时值,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三连音、符点音符及休止符的节奏特点和表现功用,便于把握音乐语言的正确运用。

教师弹伴奏,请一位同学当指挥。在充分了解国歌的音乐特点之后,学生再次演唱国歌,并进行局部性的细微处理。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这首歌曲的力度了吗?”学生回答说,通过演唱,发现国歌的力度很强。教师:“当年谱写《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为什么要用这么强的力度?——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学生通过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的战争图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日本侵略者就是这样杀掠孩子们的父亲、母亲,甚至连孩子们也不放过。他们是杀人不眨眼的屠夫,他们是嗜血如命的禽兽!仅仅一个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就残杀了我们多少同胞?”有的同学已经沉痛地低下了头,有的同学沉重地说出:“30万!!”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表露出了少有的肃穆与哀伤。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就是为了记住!记住那些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以及用他们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记住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记着这些!”此时,一位女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记住这些,我们才会更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才能更好地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牢记历史,居安思危!”学生全体起立,跟随录音,一起指挥。

3.讨论现象,唱响国歌

教师:“牢记历史,居安思危。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吗?”通过课件,学生了解到:1939年二战爆发,全世界掀起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也受到了世界的瞩目。这时,反映抗战精神的《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随着反法西斯战线的建立,它被带到了世界各国,被翻译为很多版本;在美国被灌制唱片公开发行,在马来西亚被作为抗日游击队队歌,在印度被作为每日广播的开始曲;二战胜利前夕,联合国选取各国优秀反法西斯歌曲在世界范围内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国被选入。

教师:“我们的国歌在国际上获得了充分肯定,深受国际社会的重视。然而,在我们身边,它又被怎样对待的呢?”师生共同就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与国歌有关的不良现象进行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些现象又反映了什么?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不良现象,如,用国歌作为手机来电的铃声(网络上);升国旗,奏国歌依然继续走动(校园中);默写国歌歌词全对者为数不多(北京

西城区调研);升旗仪式时,除去录音,几乎听不到唱国歌的声音(校园中)等等。巧妙地回避了直面的德育说教,让学生在讨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源;从自我做起,对国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尊重国歌,唱响国歌。

三、高唱国歌

通过纪录片,学生了解了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与国歌的故事;观赏了开国大典乐队指挥罗浪的演出录像;体会了开国大典时连夜彩排的情景;明了建国50周年大庆时,万人军乐团与一名旗手的默契如何成就;感受到了港澳回归时国歌的演奏“早一秒是失职,晚一秒是耻辱”的复杂心境。接着教师又进一步创设情境,结合历史事件与学生的亲身经历,烘托情感,使学生再次体会了国歌的庄严肃穆。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教师点题道:“让我们从身边做起:每当国旗升起之时,让我们唱响国歌!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唱响国歌!为完成先烈们的遗志,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让我们永远地唱响国歌!好!全体起立!邀请台下的老师与我们一起,唱响国歌!”在那一刻,在坐满几百人的礼堂里,我们从心里唱响了这支“万众一心的歌”!

一节课下来,在场的每个人,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是啊!已经很久了,已经很久没有被国歌这样打动了!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各式各样的音乐通过各种媒体充塞了我们的耳朵,太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转瞬即忘。我们似乎没有时间去思考音乐背后的更多内涵,我们似乎不再关心耳边的音乐到底在说些什么,对音乐的所谓“理解”大都只能流于表面、浮光掠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浅尝辄止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定势,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都不加判断,照单全收,满足于外界“千姿百态”的音响刺激。这如同去了解一个人,只去打量他的衣着样貌,不去关注他的秉性修养,不去关心他的内在气质。何等粗浅!如果让音乐在这样的一种听觉习惯中自然选择和淘汰,试问我们的音乐将走向何方?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特殊的含义,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渊源。要理解它为什么能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这种情感体验,单靠分析和品味其音乐基本要素是力所不及的。我们更应试着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去了解它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才利于准确把握其深邃的内涵,感悟其立意之精妙。

在音乐课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教师应该让学生收获什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怎样去看待音乐?拙意以为,尽最大努力展现音乐那丰富而生动的人文世界,理解流淌在音乐血液中的灵魂,帮助学生成为“听得懂音乐的人”,才是最终要义——这正是李存老师音乐公开课《唱响国歌》赠与我们的珍贵启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迅)

2. 课例点评

他,一辈子站在音乐教学讲台上的人,从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为什么却对

年轻人的成长,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为什么对一群生龙活虎的小青年,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对此,笔者的听课记录,诠释了最佳的答案。笔者翻开李存老师最近在名师大讲堂做《唱响国歌》展示课时的听课记录,几个打上双横线的醒目大字即刻跳入眼帘:

辉宏大气震撼心灵

用这八个字概括李存老师的《唱响国歌》,毫不为过。在昌平实验中学容纳数百人的多功能大厅里,由台上40名学生挥动双臂,指挥台下全体教师同唱国歌的场面,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情。教了一辈子音乐课,也许还没有多少教师经历过这种感人场面:因为一节音乐课,使众人激动得泪花止不住在眼窝里打转。上了十来年音乐课,可能也没有哪些孩子,因唱国歌而获得过如此强烈的精神震撼。在教师们的参与下,孩子们的手臂挥得更猛,歌声唱得更响。这堂音乐课将令在场的所有人终生难忘!

这就是《唱响国歌》的最后一个环节——高唱万众一心的歌:李老师让孩子们和会场全体听课教师起立,由孩子们指挥大家,同唱国歌,让歌唱的情感力量,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庄严与神圣的歌声撞击着每个孩子的心灵,用力挥动的手臂宣泄着内心涌动着的激情。从一张张严肃的面孔就能读懂孩子们的内心,他们听懂了,他们激动了。是音乐本身强烈的震撼效果,使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洗礼;是李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精心打造的课堂气氛、精心选择的文化史料,使我们见证了一堂令人心灵震颤的国歌教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做课时,李老师还发着高烧,刚拔下针头就走上讲台。看着他用比往常微低的音量与稍迟缓的动作讲课,多少有些让人心疼。试想,经过多次情感碰撞与心灵震撼之后,谁还能对音乐,对这位音乐教育战线的老兵不产生感情呢?

真挚的爱深厚的情

当问及为什么选择“国歌”做一节观摩课时,李存老师好象在自言自语:“我就是想找一节普通得无法再普通,而且是每个老师都必须上的主流课内容做一节课。这本来是留给徒弟们上的课,考虑到老师们的需要,整理了一下,就上了这样一节课。”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李老师上课的初衷——他要把最普通的内容上成精品,他要为一线音乐教师树立一个典范。他成功了!他用最普通的手段,收获了最佳的效果;他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最真实的情感。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无不流露出对音乐、对学生、对教育最真挚的爱与最深厚的情。

面对国歌这类政治色彩浓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把握不好尺度,认为这是最头痛的课。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歌词含义,掌握有关国歌的文化知识,李老师在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用音乐语言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用音乐思维思考。他巧妙地从听辩大小三和弦的音响效果入手,分别体验光辉有力、柔和暗淡的和弦色彩,并从记忆中搜寻大三和弦留下的感受及曾经接触过的音乐作品。教学以音乐元素为开端,以听辩思考为手段,以每一个受众者为中心,并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点。面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唱奏国歌场景,孩子们有话要说,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随之而来的热烈讨论,自然而然地打开了国歌教学的一扇窗,也打开了孩子与音乐之间交流的一扇门。

导课设计可谓匠心独具,颇有创意。它好似火种掉入干柴堆,立即燃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导课的设计中我们就捕捉到了授课者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主张:关注音乐,关注学生,关注体验,关注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授课者的音乐修养及授课技巧:用音乐说话,用音乐交流,用音乐思考,用音乐激情。

巧用资源打造精品

“唱响国歌”的教学从始至终坚持音乐的特殊属性,沿着国歌的音乐主线,拓展国歌的文化内涵,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国歌”音乐教学的教育目的。课堂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副“唱响国歌”与“畅想国歌”的壮美画面。

环节一:从和弦音响听辩导入教学,以光辉有力的大三和弦引出国歌骨干音;环节二:从学生自身资源入手,讨论奏响国歌的场合,拉近国歌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距离,激活课堂,引出国歌的人文主线;环节三:从国歌的诞生与发展,引出国歌的相关知识,了解各个时期国歌的变化情况,理解国歌的意义;环节四:从音乐角度进入国歌,分析G大调的旋律特点、号角因素的作用、三连音的张力、附点音符的动力、休止符的魅力,体会音乐基本因素的力量;环节五: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分析词曲结合的比例关系,理性地再唱国歌,以准确为最低要求;环节六:从史料资源入手,利用快速变频播放黑白照片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创设情境,以不同年代的国歌演奏音响效果感染学生,生成课堂;环节七: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评价我们身边不正确对待国歌的现象,自我教育,对国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环节八:从学生的歌唱入手,唱响国歌,在指挥动作的参与下,用肢体点燃激情,体会激情,感悟国歌的内涵与震撼力;环节九:以国歌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国际上的影响为突破点,进一步激发情感,生成课堂,升华感情,再唱辉煌;环节十:从课堂资源入手,调动听课教师共同歌唱,在学生的指挥下,万众一心,高唱国歌。

牢记历史居安思危

“其实我从心眼儿里真的不想让你们看这些血淋淋的照片。但是,这是我们国家真实的历史。躺在这里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同胞,仅仅一个南京城就被日本侵略者屠杀了30万!”他激动地说:“大声重复这个数字——30万!”这是课堂上李老师播放史料图片时的一段独白。它就像一把利剑,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黑与白是最具冲击力的两种颜色,这些以每两秒钟更替一帧的黑白照片镜头,这些惨不忍睹的历史画面,对孩子们起到了强烈的震撼效果,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国歌的神圣与庄严。没有说教,没有浮躁,没有做作,没有炫耀。有的,只是真情、质朴和感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李老师通过音乐课就能与学生结下深厚感情的直接原因吧。结课时每人一句话的交流碰撞,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并汇集成一句精炼的励志之言——“牢记历史,居安思危”。是的,让全体同学牢记历史,居安思危,正是这节音乐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显然,任课教师非常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了。

学生就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教师的光芒。李存老师的音乐公开课“唱响国歌”,看似一节简单的音乐课,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它是人文精神与音乐艺术的链接,它是一个老兵心灵深处的感言;它是教师多年积累的

音乐能量的自然喷发,它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动人诗篇。这就是这位老兵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为我们所展示的课堂实践典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