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设计案例-摩擦力

教学设计案例-摩擦力

教学设计案例-摩擦力
教学设计案例-摩擦力

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摩擦力”、“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三部分。是在学习力、弹力、重力、二力平衡基础上的常见的力,是后面学习压力、浮力等知识的基础,以后学习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是高中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基础。

【学情分析】从生活和小学科学课中知道摩擦以及摩擦力的存在,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重有关,知道生活中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来减小摩擦的方法。

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认识了力、弹力、重力、二力平衡等知识,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和拉力的大小。具备了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但需要教师的针对性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物理学业标准中的科学内容标准及对应的核心素养指标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物理学业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体验,认识摩擦力及摩擦力的分类,能说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过程,归纳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体会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形成评估实验的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摩擦的利用与防止的学习过程,形成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过程及分析

环节1体验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分类。

【学生分组实验】(见图1-图4)

图1图2

图3图4

【教师】上述实验中是否存在摩擦?哪两个物体间有摩擦?

【学生】存在摩擦;小车和桌面、木块和桌面、手和砂纸、刷子和木板

【学生演示】一名同学用逐渐增大的力推箱子,使箱子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

【教师】箱子没有被推动时,箱子和地面之间是否存在摩擦?

【学生】存在摩擦。

【教师】我们将在像木块和桌面、手和砂纸、刷子和木板产生的摩擦称为滑动摩擦、像小车与桌面产生的摩擦称为滚动摩擦、像箱子与地面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称为静摩擦。

【教师】介绍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点评】利用实验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思考,认识三种摩擦现象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

环节2探究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教师】上述事例中,哪个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指出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学生】手推木块在桌面上运动,受力物体是木块,施力物体是桌面;手在砂纸上滑动,受力物体是手,施力物体是砂纸;刷子在木板上滑动,受力物体是刷子,施力物体是木板。

【教师】桌面、砂纸或木板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为什么?

【学生】受到滑动摩擦力,因为力的作用相互的。

【教师】观察下面几组实验中,哪个实验存在滑动摩擦力?思考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演示】木块在木板上方运动(图5)和木块在木板上运动(图6)

图5图6

【学生】木块与木板接触并且挤压时存在滑动摩擦力

【教师演示】木块在木板上运动(图7)和木块在木板上静止(图8)

图7图8

【学生】木块在木板上运动时存在滑动摩擦力

【教师演示】1.木块在木板上运动

2.木块相对地面静止,只移动木板

3.木块和木板一起运动,木块相对于木板静止

【教师】那个实验木块与木板之间没有产生滑动摩擦力?为什么?

【学生】木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没有产生滑动摩擦力

【教师】这次实验中木块与木板都在运动,但是它们之间却没有产生滑动摩擦力。那么刚才同学们说运动是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就不对了,那是什么呢?

【学生】木块与木板发生相对运动是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 【教师】总结: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接触并挤压,发生相对运动。

【点评】通过演示对比实验和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搭设台阶,让学生逐渐明确“接触并挤压”是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进阶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进阶实现知识进阶,分析得出“相对运动”是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另一个条件。

环节3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我们说研究一个力从力的三要素来研究,这三个要素分别是什么? 【学生】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师】滑动摩擦力它的作用点在哪儿?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请你用实验桌上刷子和木板,通过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猜想:滑动摩擦力它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图9)

【教师演示】刷子固定,移动木板(图10)。

【教师】相对于地面,木板运动时,刷子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 【学生】受到了。

【教师】相对于木板刷子是否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怎样? 【学生】相对于木板刷子是运动的。 【教师】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向哪儿?

【学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教师】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符号:f , 单位:N 。

【点评】通过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并了解相对运动,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结论。

环节4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师】滑动摩擦力是否有大小?请举例说明。

【学生】手在砂纸上轻轻滑动和用力滑动两次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同。

图9 图10

【教师】用什么器材可以测量滑动摩擦力?如何使用? 【学生】弹簧测力计,调零,竖直向上拉

【教师】实验装置由长木板、定滑轮、细线、木块组成(图11),定滑轮的作用是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教师】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动时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画出力的示意图。 【学生】受力分析,见图12。

【教师】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动时的滑动摩擦力? 【学生】根据二力平衡原理水平匀速拉动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 【点评】教师通过提出“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通过实验,结合受力分析,引导学生确定测量因变量的方法,渗透转换法。

环节5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之前的体验,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请说出你的依据。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想 设计实验

【教师】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谁是控制变量?

【学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是自变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因变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控制变量。

【教师】自变量怎样改变?怎样测量?因变量怎样测量?控制变量怎样控制? 【学生】通过在木块上放钩码改变接触面所受的压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和钩码所受的重力用转换法得出压力。将弹簧测力计匀速竖直向上拉动测出拉力用转换法得出滑动摩擦力。不改变接触面。

【点评】通过引领学生对探究问题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及其操作方法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本质,明确实验设计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程2.5N ,分度值0.05N )、长木板(一端带有定滑轮)、木

图11 图12

块、细线、钩码(500g ,50g )

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器材,将弹簧测力计调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重力G 1。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f 1、接触面所受压力F 压1于表中。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和一个钩码的重力G 2,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改变接触面所受压力,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以及接触面所受压力F 压2在表格中。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和两个钩码的重力G 3,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改变接触面所受压力,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3以及接触面所受压力F 压3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学生】分组实验,归纳实验结论(图13)。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所受的压力越大,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 【点评】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搭设台阶,让学生逐渐明确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体会控制变量的思想。教师通过问题“如何测量压力和滑动摩擦力”引导学生认识了本实验中两个转换:1.将测量压力转换成测量重力;2.将测量滑动摩擦力转换成测量拉力。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想 设计实验

【教师】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谁是控制变量?

【学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自变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因变量,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是控制变量。

【教师】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我们没有学习过这个物理量,那应该如何量化,如何表示呢?请同学们阅读小资料,自己找一找答案吧。

【学生】阅读小资料《耐水砂纸》 科普阅读 耐水砂纸

耐水砂纸又称水磨砂纸或水砂纸,是因为在使用时可以浸水打磨或在水中打磨而得名,耐水砂纸是以耐水纸或经处理而耐水的纸为基体,以油漆或树脂为粘结剂,将刚玉或碳化硅磨料牢固地粘在基体上而制成的一种磨具,其形状有页状和卷状两种。其特点是:

1.采用联动线生产,效率较高;

图13

2.由于耐水砂纸采用清漆作粘结剂,所以干燥时间较长,一般采用悬挂式干燥; 3.耐水砂纸一般粒度较细,我国水砂纸粒度从P 80开始,细粒度与金相砂纸粒度衔接。 4.耐水砂纸一般在含水条件下进行打磨作业,所以粉尘较少,劳动条件好。 砂纸的粗细用目或粒度表示,即每平方英寸的面积内有多少个颗粒数,例如400目代表每平方英寸面积上有400个颗粒,每一个颗粒就叫一目。通常砂纸上的标号与目数是一致的,也就是砂纸的标号越大,目数越多,砂纸越细;标号越小,目数越少,砂纸越粗。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砂纸的目数越小,则表示砂纸越_________,砂纸的目数越达,则表示砂纸越_________。 【教师】我们对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进行操作定义,定义为砂纸的目数,砂纸目数越大则接触面越粗糙,砂纸目数越小则接触面越光滑。

【教师】自变量怎样改变?怎样测量?因变量怎样测量?控制变量怎样控制? 【学生】通过更换不同目数的砂纸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将弹簧测力计匀速竖直向上拉动测出拉力用转换法得出滑动摩擦力。不改变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程2.5N ,分度值0.05N )、长木板(一端带有定滑轮)、木块、细线、砂纸(鹰牌2000目、1000目、600目)

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器材,将弹簧测力计调零。在木块下面垫上砂纸,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1以及砂纸的目数在表格中。

2.保持压力不变,改变砂纸的目数, 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以及砂纸的目数在表格中。

3.保持压力不变,改变砂纸的目数, 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3以及砂纸的目数在表格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学生】分组实验,归纳实验结论(图14)。

实验结论:接触面所受的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教师】通过前面的实验总结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

【学生】接触面所受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点评】教师通过巧妙设计科普阅读材料的方式,对实验探究中的粗糙程度进行操作定义,学生在突破了实验困难点之后,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亲历实验探究过程,认识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提

图14

高了收集、处理实验证据的能力,发展了解释与论证的科学思维。

环节6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摩擦的利用与防止”部分,思考问题。

【教师】哪些摩擦属于有益摩擦?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教师】哪些摩擦属于有害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分离

【点评】教师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四、教学指导与评价

(一)教学指导与表现性评价 1.测量滑动摩擦力(图15):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所受压力的关系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在__________不变时,____________越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科普阅读 耐水砂纸

耐水砂纸又称水磨砂纸或水砂纸,是因为在使用时可以浸水打磨或在水中打磨而得名,耐水砂纸是以耐水纸或经处理而耐水的纸为基体,以油漆或树脂为粘结剂,将刚玉或碳化硅磨料牢固地粘在基体上而制成的一种磨具,其形状有页状和卷状两种。其特点是:

1.采用联动线生产,效率较高;

2.由于耐水砂纸采用清漆作粘结剂,所以干燥时间较长,一般采用悬挂式干燥; 3.耐水砂纸一般粒度较细,我国水砂纸粒度从P80开始,细粒度与金相砂纸粒度衔接。

图15

4.耐水砂纸一般在含水条件下进行打磨作业,所以粉尘较少,劳动条件好。 砂纸的粗细用目或粒度表示,即每平方英寸的面积内有多少个颗粒数,例如400目代表每平方英寸面积上有400个颗粒,每一个颗粒就叫一目。通常砂纸上的标号与目数是一致的,也就是砂纸的标号越大,目数越多,砂纸越细;标号越小,目数越少,砂纸越粗。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砂纸的目数越小,则表示砂纸越_________,砂纸的目数越达,则表示砂纸越_________。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在__________不变时,____________越_____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及解析】

1. 如图16所示

2.

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所受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图16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所受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

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二)纸笔测试

1.写出下列各种摩擦的名称(选填:“静摩擦”“滑动摩擦”或“滚动摩擦”)

⑴用橡皮擦纸时,橡皮和纸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____

⑵用圆珠笔在纸上写字时,笔和纸间的摩擦是_______________

2.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一些同学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

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一块长

方体木块、一个一端装有定滑

轮的长木板和已调零的弹簧测

力计等器材,设计并进行了如

下实验:

①如图17甲,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使木块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

C

图17

图18

②如图17乙,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水平匀速直线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 2;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_____________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2)步骤①②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___________(选填:“A ”或“B ”)是否正确。在此实验过程中,控制不变的量是 ,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8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答案示例及解析】

1. (1)滑动摩擦;(2)滚动摩擦

解析:(1)用橡皮擦纸时,橡皮在纸上滑动,所以橡皮和纸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2)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上的圆柱在纸面上滚动,所以笔尖与纸面之间是滚动摩擦。

2. (1)二力平衡

(2)B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

解析:(1)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弹簧测力计对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2)根据甲、乙两图实验中,改变了接触面的压力,所以探究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故选B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有压力和粗糙程度,本实验探究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故控制变量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自变量是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

3. B

解析:A 。轴承中装有滚珠,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法减小摩擦,故A 不合题意; B .自行车的车把上刻有条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故B 符合题意;

C .给行李箱装上轮子,是通过变滑动力滚动的方法减小摩擦,故C 不合题意;

D .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接触的方法减小摩擦,故D 不合题意。 【本节课的总评】

本节课包含概念建立过程和规律探究过程,综合性强,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本案例有如下几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合理安排学习进阶活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师合理安排学习进阶活动,引领学生沿着“相对运动”“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思维路径形成正确认识。在学生认识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时,教师首先进行了“相对运动”概念的教学,教师演示了2组对比实验:第1组对比实验:“木块在木板上滑动”与“木块与木板静止”的对比,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木块运动时才能产生滑动摩擦力;紧接着教师进行了第2组对比实验:“木块在木板上滑动”、“木块不动、木板动” 和“木块和木板一起向同一方向运动但保持相对静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木块和木板一起向同一方向运动时,虽然木块运动了,但因为木块和木板相对静止,所以没有滑动摩擦力产生,随之发现将运动作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不够确切,于是通过实验分析,学生得出了“相对运动”是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为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有了这个铺垫,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便利用教师提供的刷子和木板,通过实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结论。此时,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说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深化了学生对“相对运动”以及“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理解。

(二)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正确的和错误的),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进而,学生针对提出的探究问题,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则针对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将两个基础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是否有关”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布置给两个基础较为薄弱的小组,同时提出了两个拓展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和“滑动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是否有关”,这两个问题是由于学生的错误经验以及对事物认识的误区导致的,所以,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认识。由于接触面的面积和运动速度都是间接测量量,在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将这两个实验布置给了两个能力较强的的小组进行探究。基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配学习任务,达成了发挥各层次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保证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

(三)开发了多种实验器材,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师利用毛刷、砂纸、木块等简易器材,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是否有关时,同一品牌同一类型的砂纸,既控制了接触面材料性质相同,又方便地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转化为了砂纸目数(砂纸目数通常是砂纸的型号,不需要测量,),大大地降低了实验难度,保证了科学探究的顺利进行。

摩擦力-优质获奖教案

摩擦力 重/难点 重点: 1.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产学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让学生全部了解,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 难点分析:摩擦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这节课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利用我们身边随手可见的例子和简单的学生实验来进行的,一定要注意避免的是把知识点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会。 突破策略

一、静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学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学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师:(举身边的例子,用水平推力推课桌时,课桌没有运动)当我用力推课桌时,课桌为什么没有运动?因为课桌与地面之间有摩擦力的作用。这种摩擦力发学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之间,我们把这种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静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两个接触面不光滑的物体间有弹力并且有相对运动趋势。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探究](参考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运动为止。观察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2)在木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多媒体投影学生的表格设计(参考表格)

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摩擦力》教学案例与教学策略分析 高密一中孙洲元 一、教学理念: (1)立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学习方式相结合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生活、社会与物理的关系。 (3)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4)重视物理与科技前沿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5)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策略分析: 1.导入课题-----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与指导:摩擦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力,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你能说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摩擦力和防止摩擦力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这一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典型例子,教师又给学生举出更多的关于摩擦的实例,如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要经过大气层,和大气层的摩擦使船体外层达到二千多度的高温)。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即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 (1)摩擦力的分类 教师提问与指导:你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问题,从其产生的角度来看,大家觉得这些摩擦力有什么不同?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摩擦力分为几类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对照学生回答的例子,做进一步的引导、帮助与提示,让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前面板书的例子分为不同类别并标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本节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探究实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 二、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摩擦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但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们却并不熟悉,这留给我们一定的探究空间。二是实用性,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在讲述摩擦力时,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在教学中可以作适当的补充,使学生有 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学生现状分析】 一、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物理研究方法。 二、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 三、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两个因素;并通过具体事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一些常见的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及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初步体会如何合理的进行科学猜想,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整版)教科版五年级上《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记录、分析数据进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塑料盒、钩码、条形盒测力计、桌布、光滑的桌面、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新一旧两双鞋,如果你要去参加拔河比赛并且想取胜,你会选哪双鞋?为什么?(预设:学生说新鞋,漂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以。摩擦大) 2、其实啊,我们选择新鞋还是旧鞋是和鞋与地面的摩擦有关的,同学们想知道这位同学选的对不对吗?(生:想),嗯,那接下来我们可要跟随老师一起认真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课题。 3、你听说过摩擦吗?谁试着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现象?

4、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例子,我们发现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现在我们的手和桌面是两个物体,伸出你的手放在空中,感觉到摩擦吗?(没有)那怎样才行?(接触)。也就是说得与物体接触,现在把手放在桌面静止不动有摩擦吗?(没有)那得怎么办?(动)得运动。所以说要想产生摩擦需要几个物体(两个),而且物体必须要(接触)?还得(运动)?这个过程中摩擦在哪产生的?(接触面)。接下来,我们的手在桌面上用力向前推,再在空气中向前推,对比,哪个用力大?这说明手与桌面摩擦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是帮助我们运动还是阻碍我们运动的?这个阻碍我们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5、我们一起来看看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5、提问:现在知道了摩擦力,那么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我们先来研究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我们知道,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摩擦力可以用它来测量吗? 2、我这里有个盒子,那我怎么使用测力计测量它的摩擦力呢?(说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测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定要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物体,同时注意测力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相平。) 3、各小组尝试测身边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3、小组汇报。

(完整版)摩擦力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本人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有意识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处理。首先,把教材中一课时内容分为二课时,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基本概念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上一课时,这样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科学探究;另一课时为习题练习及深理解;其次,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结合。 二、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只是对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计算并不了解;并且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学二个月的教学,本人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正确区别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会判定静摩擦力方向。 2.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4.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点拨、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教具和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学生身边的物品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弹簧秤、毛刷、交叉的书等。 教学过程

《摩擦力》》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三节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接触、不光滑、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方法:控制变量法。 原理:二力平衡条件: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实验次 数压力大小(N)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f(N)(弹簧测力计 示数) 1 2 3 (三)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加润滑油。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作业:课本P63 1、2。 六.教学后记: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与案例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案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一、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时。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教材从本课起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我认为引发学生的好奇猜、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和交流等教学环节,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起学生好奇,问题的猜想,通过真实体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得到问题的答案。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通过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同时认识“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难点是:实验的操作(如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等操作)。 三、教学设计思路: 进行分工与合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了使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探究磨擦与重量的关系,一组探究磨擦与表面光滑程度的关第。。 四、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砂纸、记录表、实物展示台等 五、教学过程: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编排在弹力之后,就地位而言,由于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所以熟练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对后面的知识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一节,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入手,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演示实验,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图出了这一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在知识方面还有缺欠,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了摩擦力的基础知识,会分析简单的现象,但不深入;学生只掌握了简单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只会对二力平衡下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摩擦力是否存在有一定的认识,对摩擦力的方向有一定的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外力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实践的思想。 在探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要素的思维方法。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三种摩擦力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误以为压力的大小和重力的大小相等,要纠正学生的这一观念。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用具:玻璃珠,塑料筷子,木筷子,表面涂着油的啤酒瓶,一端带着定滑轮的长木板,木块,沙桶,沙子,绳,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8.3摩擦力教案

《8.3摩擦力》教案 城北中学胡金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 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1、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木板、木块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动手实验,用心体验: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 (二)新课教学 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一、摩擦力(F摩)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 a .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 b .有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c .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 从力的三要素看,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呢? 那我要想知道某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比如这个木块放在这个长木板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我该怎么办呢?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摩擦力吗? 介绍实验装置,指导学生实验 好,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测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结束,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引导 从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组的同学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 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注意要说明你猜想时是根据什么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 刚才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可是这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滑动摩擦力,我们怎么来研究呢? 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控制变量法 下面就请你根据经验,进行猜想,并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注意实验表格自行设计,实验后交流 测量滑动摩擦力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测量原理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测量结果F 摩= N

人教版8.3摩擦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及PCK教学分析 玉溪六中孙云华 案例背景: 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甚至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同时由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使得学生学完后仍然问题多多,(1)静止的物体一定受静摩擦力吗? (2)滑动和滚动有什么不同? (3)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 另外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期间渗透着控制变量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是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论依据: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L.舒尔曼最早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即PCK)的概念。他认为,PCK是关于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及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具体地说,教师先通过教学设计,将学科的知识转化成教学的知识;再通过课堂教学,使教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在这两次转化过程中,教师所拥有的学科教学知识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用来隐喻教师要比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他有两桶水、三桶水甚至更多桶水,却也给不了学生一杯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水非彼水”,这两种“水”除了量的差异之外,更有着质的区别。如果给学生的“水”指的是学科知识,那么教师拥有的“水”主要就是学科教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宽广的学科教学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正是两者有机融合的结果。 案例情境: (课时1) 新课引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冰上的小马 由于冰面较滑,在上面行走的小马东倒西歪,几次差点摔倒,同学们看得嘻嘻哈哈。 师:小马为什么走不稳? 生:滑嘛! 师:滑,用物理的话来说就是摩擦力小,摩擦力小了,阻力小了不是更好走路了吗? 分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什么是摩擦力?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请同学们将手掌向下放在桌面上,边压边向前推,有什么感觉? 生1:涩涩的,有点难推。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新)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习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本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物理意义和大小特点;能在实际问题中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体会应用DIS系统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重新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审视和探索日常生活现象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判定。 难点:1、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三.主要教学方法 DIS实验探究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认识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摩擦力与弹力 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故应对该节内容的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本节教材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出发,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认识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学情分析: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表现出“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在生活经验和课堂实验的双重引导下,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规律。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N F F μ=。 过程与方法: 1) 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4.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 认识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难点: 1) 理解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利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 教学策略分析 1. 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引出摩擦力。接着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 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方式:多媒体展示,教师现场实验,学生自己实验

摩擦力教案一

摩擦力 绵竹新市杨天云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 会在具体问题中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 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特性和规律。 2. 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 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 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

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 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 断的? 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 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8.3 摩擦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 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游戏教学。通过小游 戏,学生体验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 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设计亮点:微视频的使用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师:小游戏?拉不开的两本书。 二、引入新课 师:小游戏?拉不开的两本书。 不要用胶水,将两本书放在一起,学生拉不开,这是什么力呢?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初步了解摩擦力,观看微视频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感 知摩擦力:三个小活动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生: 讨论举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教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 --- 得出结论的创造学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进一步体验摩擦力:小活动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

摩擦力案例

摩擦力教案示例之一 课题:摩擦 (一)教学目标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二)教学条件 (三)教法选择 教材难度适中,适宜用探索法展开教学,由于摩擦实验用文具可以进行,本课以实验探索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悬问征解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 教师:演示下图中做法的同时问学生,为何一本书能“粘”起另一本书呢?从而引入摩擦的课题,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

学生:自己动手用两本书做该实验,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握两本书的边缘用力向外拉一拉,这为下面“滑动摩擦力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二、动手实验总结规律 学生实验(1):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 教师:指出橡皮擦与纸之间这种形式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讲明概念并举例后提出问题,橡皮擦与纸摩擦后留有尾迹,这尾迹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观察尾迹中的橡皮沫,以橡皮沫中有铅笔色素和纸被擦白这些现象中,分析出滑动摩擦本质,摩擦的过程中,相互摩擦物体的互相啮合的凹凸部,相撞碰被破坏形成了尾迹. 学生实验(2):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一根细长橡皮条,用手拿住橡皮条顶端在纸面上做滑动摩擦. 教师:提出问题,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后得出橡皮条弯曲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开展讨论得出,在滑动摩擦过程中有阻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实验(3):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物理书做匀速直线运动. 接下来教学活动,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 问:书匀速运动的过程中受哪些力作用? 答: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问:其中哪些力是平衡力. 答:重力与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分别是一对平衡力. 问:如何测量这时的摩擦力大小呢? 答:测量出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 问:为什么这时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

高中物理《摩擦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认识静摩擦力的 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利用实验和生活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即可。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公式F =μF N 的应用。 难点: (1)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弹簧秤、砝码若干、毛巾、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弹力的产生:两个物体接触、挤压,发生形变,恢复形变时产生了弹力。 活动1 新课导入 小游戏:伸出手掌下压桌面,下压,保持压力不变,前推手掌,会明显感觉到很困难,为什么?思考原因,从而引出摩擦力概念。 活动2 新课教学: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列举身边哪些现象跟摩擦力有关。(走路、写字、骑自行车、擦黑板、传送带、刹车,推门等等) 回顾初中学过的摩擦力定义。 初中对摩擦力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思考:

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 授课班级学生人数 课题《摩擦力》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 1.提出问题的能力: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2.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的器材。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 (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证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料收集证据。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说明书操作。(5)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6)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5.分析与论证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6.评估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3)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4)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5)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7.交流与合作 (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2)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3)在合作中注意即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一)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 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2、过程与方法 (一)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二)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一)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二)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用具:塑料杯、大米、筷子一支、滑块两个、长木板 教学板书: (1)F静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F静的大小:0∠F静≤F最大 §3.3静摩擦力 教学进程: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以后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动量、能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是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得出关系F =μFN。本人在设计中对教材进行了有意识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处理。首先,把教材中一课时内容分为二课时,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基本概念上一课时,这样学生会有充足的时间去科学探究;另一课时为习题练习及深理解;其次,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结合;第三,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互相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从中体验科学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 二、学生情况简单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只是对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的计算并不了解;并且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通过开学二个月的教学,本人基本了解了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教学侧重点,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2.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3.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4.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5.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由静摩擦力增大到一定值时,继续增加外力则受滑动摩擦力,使同学培养辩证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等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郭海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在“科学世界”里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常见实例和实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能灵活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接受挑战

【教学重点】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猜想 2、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3、对实验表格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 2、形成假说“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3、区分“重力”与“压力” 4、设计实验表格,体现控制变量法 【设计思路】 本课以“捉泥鳅”游戏引入,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现场抓水中的泥鳅和沾满木屑的泥鳅作对比,强烈的反差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并且当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出猜想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刚才亲眼所见的情景,得出合理的猜想,“捉泥鳅”的前后呼应也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了突显主题,摩擦力定义就不能占用较大篇幅。于是我以两次感受实验,突破“相对运动”这个难点,从而很快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教材中选择用毛巾和木板来呈现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木板较窄,易发生“脱轨”事件导致实验失败,而毛巾较软,易发生堆积,使拖动木块时受到阻碍,我将它们换成砂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砂纸很平整,不易起皱,正反两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能形成强烈对比的实验效果。另,教材中选用钩码作为重物改变压力大小,我将它改成了密度更大更易放稳的铜质圆柱体,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且更易操作。 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接读出摩擦力大小。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极难控制匀速运动,故给读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我在评估完第一个猜想的验证实验后,教给学生一种新方法,将拉动木块改为拉动砂纸。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需控制匀速,这一实验方法的改进无疑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