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肠癌转移肺部多发性结节治疗

结肠癌转移肺部多发性结节治疗

结肠癌转移肺部多发性结节治疗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类肿瘤疾病,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饮食习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临床上,随着病情的逐渐恶化,很多结肠癌晚期患者常出现,转移肺部多发性结节,令广大患者步入威胁期,对于患者而言,此时该如何治疗呢?

临床上,对于癌症病人而言,危险系数最高的时期就是晚期。此时,由于病情持续恶化,病人体内的癌细胞会通过直接浸润、血行或淋巴液等方式,向人体的其它组织器官扩散转移,形成多发的继发性癌灶及诸多并发症,常令患者痛不欲生,难以忍受。

结肠癌晚期转移肺部并伴随多发性结节,此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给患者身心带去夜不能寐的痛苦,更会增加治疗难度,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此时,,很多结肠癌患者认为,当病情恶化到晚期,癌细胞出现扩散转移就等于死亡,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通过一位结肠癌患者真实的求医经历,来具体了解一下:李居林,男,81岁。济源市五龙口镇人。结肠癌、前列腺癌。

患者于2013年5月行“耻骨膀胱造瘘术”带尿袋排便。在济源人民医院住院三次,最后难以耐受治疗。2013年8月26日,李居林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他还必须依靠尿袋排便,自主排便时尿道疼痛,严重影响纳食、睡眠。袁希福院长按照“三联平衡疗法”为其诊断开药,患者服中药20天后复诊,放映病情已经好转,能够自主小便,扔掉尿袋。

结肠癌晚期患者李居林的真实康复病例告诉我们,结肠癌恶性到晚期,并不等于死亡,患者根据自身实际病情,积极选择科学合理的疗法,完全能够实现减轻痛苦,提供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效果。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当结肠癌恶化到晚期时,患者在寻求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病情,辩证选择,以免因不当治疗,给患者带去二次伤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实践表明,由于手术与放疗等局部治疗方法,由于无法有效控制游离在全身的癌细胞;化疗具有“敌我不分”特点,易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中医保守治疗成了肠癌晚期最佳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在诸多的中医药疗法中,由出身于中医世家,袁氏中医第八代传人的袁希福老中医,创立的中医药“三联平衡疗法”得到了诸多病人及家属的青睐与认可。中医三联平衡疗法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天然中草药,注重从病人整体入手,针对病人采用辩证施治,通过对机体内环境阴阳平衡的调节,而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之效。

以上就是对“结肠癌转移肺部多发性结节治疗?”的详细介绍,希望对结肠癌晚期患者有所帮助。当结肠癌发展到晚期时,患者切勿过于担心,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选择科学合理的疗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护理,都是减轻患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途径。

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 (NSIP/fibrosis)。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 (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D。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 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 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 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炎性及免疫细胞的活化,不仅释放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直接损伤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间质、胶原组织和基底膜等。同时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已发现的包括单核因子(monokines)、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白介素-2(IL-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更新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 (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 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围。 (二)分类[1,2,3,4,5] 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 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随访时间仍根据流程分别管理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3.密度分类[1,2,3,4,5]: 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2)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nodule):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

肺癌诊疗指南

肺癌 【范围】 1.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2.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肺癌(lung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一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有明显的远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但多数病人对放化疗敏感。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三)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1.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 2.NSE:(neurone specific enola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3.CYFRA21-1:(cytokeratin fragment)細胞角蛋白片段19。 【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 肺癌规范化诊治流程 【诊断依据】 (一)高危人群 有吸烟史和/或肺癌高危职业接触史(如石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 刺激性干咳。(2) 痰中带血或血痰。(3) 胸痛。(4) 发热。(5) 气促。当呼吸道症状超过2 周,经对症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 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 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 肿瘤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 肿瘤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 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 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 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 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 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肺结节专家共识

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38(04): 249-254.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5.04.004 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达14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英国著名肿瘤学家Peto教授预言:如果中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和治理空气污染,到2025年每年新发肺癌患者将超过100万[1]。我国约75%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约为15.6%,这一现状不但与缺乏筛查有关,更与缺乏科学鉴别肺结节的方法有关。因此,要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肺结节诊治共识,并且广泛推广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3,4]。 肺结节为小的局灶性、类圆形、影像学表现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无典型症状,常为单个、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范围内。本共识也不考虑弥漫性或多发性结节。一般认为>10个弥漫性结节,很可能伴有症状,可由胸外恶性肿瘤转移或活动性感染导致,原发性肺癌的可能性相对很小。但单一主要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附带小结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需要包括在共识内。 专家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更新了现有的文献综述和综合证据,并参考了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肺癌指南(第三版)中"肺癌指南发展的方法学"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制定的"原发性肺癌早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制定了本共识,并分别讨论了结节直径>8 mm、直径≤8 mm和不同密度结节(实性结节与非实性结节)。之所以将结节直径界限值定为8 mm,是因为≤8 mm者在短时间内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或肿瘤倍增时间较长,目前较难用影像学技术进行精确评估,也很难进行非手术活检。根据共识,应对肺结节患者进行恶性肿瘤的概率估计、影像学检查[以充分体现肺结节的形态学和(或)功能学特征]、评估各种替代管理的相关风险,并征求患者的意愿进行评估和管理。一、评估方法[1,5] 包括临床信息、影像学方法、肿瘤标志物和临床肺癌概率。 1.临床信息: 采取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关信息,如患者年龄、职业、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史、个人和家族肿瘤史、治疗经过及转归,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2.影像学方法[6,7,8,9]: X线胸片和(或)胸部CT示单个不明原因结节者,建议与患者的历史影像学资料对比(1C 级)。X线胸片发现单个不明原因结节者,建议行胸部CT检查(结节处行薄层扫描),以便更好地描述结节特征(1C级)。 胸部CT检查可提高肺结节的鉴别诊断率,建议设定CT检查参数和扫描范围为:(1)扫描参数:总辐射暴露剂量≤5 mSv;kVp为120,mAs≤60;机架旋转速度≤0.5;探测器准直径≤1.5 mm;扫描层厚1 mm;扫描间距≤层厚(3D或CAD辅助应用时需有50%重叠);(2)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丁香园呼吸频道 11-07 09:58 +关注 转自:孙思庆博士「呼吸科无小事」 本文对在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美国国家综 合癌症网络( NCCN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ACCP)肺癌诊疗指南、 Fleischner 学会肺结节处理策略指南、肺结节 的评估亚洲共识指南)所推荐的肺结节影像学策略进行比较。 对于实性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结节直径≤4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不需要进行随访,但应告知患者不随访的潜 在好处和危害; (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果没有 变化则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NCCN、 ACCP、Fleischner 协会指南均建议不需要随诊; 3.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4~6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无变化,其后转为 常规年度随访; (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果没 有变化,则在 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2. NCCN 协会指南建议低危人群 1 年后复查 CT;建议高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 次 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只是人群分类标准不同, ACCP 指南中把人群分为有、无肺癌危险因素,而 NCCN 和 Fleischner 协会则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少,更加详细的分为低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4.Fleischner协会指南建议不需常规随访。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每年复查 CT,中、高危人群在 NCCN 指 南基础上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6~8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在 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CT 检测实性结节 >8 mm 时,建议使用低剂量 CT 平扫技术。 (3)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最初的 3~6 个月之间随访,随 后在 9~12 个月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在 24 个月内再次随访,其后转为 常规年度检查。 (4)CT 检测实性结节≤ 8mm时,建议使用低剂量 CT 平扫技术。 2.NCCN 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在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 次CT,建议高危人群 3 个月到半年之间、 9 个月到 1 年之间、 2 年复查 3 次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 4.Fleischner 协会指南建议半年到 1 年复查 CT,之后再考虑 1 年半到 2 年 之间复查 CT。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 次CT,以后每年复查1 次CT;中、高危人群分别在第3 个月、半年、1 年复查 3 次 CT,以后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8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一、背景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1]。该病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及胸内淋巴结最易受累,其次是皮肤和眼部[2]。结节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过程较为复杂,病情评估有时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1989年制定的国内结节病诊治指南[3],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亟须更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国内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有经验的结节病诊治专家依据国内外临床诊治经验和证据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肺结节病的认识水平,规范我国肺结节病的临床诊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共识也提出了我国结节病诊疗方面若干尚需解决的问题,期望通过建立全国范围内结节病患者数据库,健全我国结节病多学科、多中心合作机制,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积累研究证据,提高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水平。

二、概述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以中青年发病为主,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不同地域及种族之间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迥异,瑞典的年发病率达160/10万人,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为49.8/10万人,非裔美国人为141/10万人[2],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1/10万人[1],我国尚缺乏结节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典型的肺结节病表现为纵隔及对称性双肺门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肺内阴影;常伴有眼、皮肤病变,也可累及肝、脾、淋巴结、涎腺、心脏、神经系统、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和(或)器官。 结节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在受累部位组织活检明确为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除外其他病因后可确诊为结节病。不同结节病患者的受累组织和(或)器官、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呈现自限性病程,约25%左右的患者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病程,最终导致肺纤维化、肝硬化、致死性心律失常、失明等不可逆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1,2]。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2018年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8年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新鲜出炉,看看更新了什么? 一、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 1.数量分类: 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 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和管理: 3. 密度分类: (1)实性肺结节: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2)亚实性肺结节: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为亚实性肺结节,其中磨玻璃病变指CT 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但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①纯磨玻璃结节(pGGN) ②磨玻璃密度和实性密度均有的混杂性结节(mGGN),也称部分实性结节。 二、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 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400 年支),戒烟时间<15 年; (2)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三、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1.外观评估:

根据外观判断良恶性是「以貌取人」,尽管「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是恶性病变的特点,但由于小结节中的早期肺癌很少见到这些特点,所以同时需要内部特征协助鉴别诊断。 2.内部特征: (1)密度: ①密度均匀的pGGN,尤其是< 5 mm 的pGGN 常提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 ②密度不均匀的mGGN,实性成分超过50% 常提示恶性可能性大,但也有报道微浸润腺癌(MIA)或浸润性腺癌(IA)也可表现为pGGN; ③持续存在的GGN 大多数为恶性,或有向恶性发展的倾向; ④GGN 的平均CT 值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密度高则恶性概率大,密度低则恶性概率低,当然也需要结合结节大小及其形态变化综合判断。(2)结构: 支气管被包埋且伴局部管壁增厚,或包埋的支气管管腔不规则,则恶性可能性大。3.功能显像: 对于pGGN 和≤8 mm 的肺结节一般不推荐功能显像;对于不能定性的直径> 8 mm 的实性肺结节建议进行功能显像,推荐PET-CT 扫描区分良恶性。增强CT 扫描显示增强> 15 HU,提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大。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诊疗方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 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 (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 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

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 1.数量分类: 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 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随访时间仍根据流程分别管理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3.密度分类[1,2,3,4,5]: 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

2015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015-08-12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提高肺癌生存率的唯一途径是端口前移,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如何筛查肺部结节?如何精准地进行良恶性分类及早期诊断?是肺癌防治所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达14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预计中国到2025年每年新发肺癌患者将达到100万,目前约75%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仅约为15.6%。 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肺癌的发生率均不相同,为此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及Fleischner协会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肺部结节的管理指南,2013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出了肺癌筛查指南。根据我国肺癌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不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和中国肺癌联盟讨论制定推出了中国肺部结节诊治共识,其目的为建立科学和规范的肺部结节评估随访策略,提高良恶性鉴别的精准水平,使恶性肺结节患者尽早获得治疗,同时避免良性肺结节患者接受过度治疗。

明确规范了需要筛查评估管理的肺部结节定义 共识定义的肺部结节为影像学表现为小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 定义孤立性肺结节为无典型症状,单个、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共识不考虑直径>3 cm 者的肺肿块及弥漫性或多发性结节,但包括单一主要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附带小结节的情况。 进一步丰富规范了肺结节的评估内容和管理模式 共识对肺部结节的评估,即良恶性的预测不仅考虑结节的大小,而且需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如吸烟史、肿瘤个人和家族史,结节的边缘形状、钙化及位置等因素加以综合判断。针对我国医疗现状患者数量多,检查过度、图像质量差,缺乏规范,肺结节定性困难的特点,在共识中强调影像学检查低剂量、薄层高分辨率重建,甚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作者:————————————————————————————————日期: 2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 (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 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 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 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随访时间仍根据流程分别管理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3.密度分类[1,2,3,4,5]: 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2)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nodule):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一、背景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1]。该病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及胸内淋巴结最易受累,其次是皮肤和眼部[2]。结节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过程较为复杂,病情评估有时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1989年制定的国内结节病诊治指南[3],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亟须更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国内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有经验的结节病诊治专家依据国内外临床诊治经验和证据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肺结节病的认识水平,规范我国肺结节病的临床诊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共识也提出了我国结节病诊疗方面若干尚需解决的问题,期望通过建立全国范围内结节病患者数据库,健全我国结节病多学科、多中心合作机制,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积累研究证据,提高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水平。

二、概述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以中青年发病为主,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不同地域及种族之间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迥异,瑞典的年发病率达160/10万人,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为49.8/10万人,非裔美国人为141/10万人[2],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1/10万人[1],我国尚缺乏结节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典型的肺结节病表现为纵隔及对称性双肺门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肺内阴影;常伴有眼、皮肤病变,也可累及肝、脾、淋巴结、涎腺、心脏、神经系统、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和(或)器官。 结节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在受累部位组织活检明确为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除外其他病因后可确诊为结节病。不同结节病患者的受累组织和(或)器官、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呈现自限性病程,约25%左右的患者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病程,最终导致肺纤维化、肝硬化、致死性心律失常、失明等不可逆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1,2]。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丁香园呼吸频道 11-07 09:58 + 关注 转自:孙思庆博士「呼吸科无小事」 本文对在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肺癌诊疗指南、Fleischner 学会肺结节处理策略指南、肺结节的评估亚洲共识指南)所推荐的肺结节影像学策略进行比较。 对于实性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结节直径≤4 mm 1. 2018版中国专家共识: (1) 无肺癌危险因素者,不需要进行随访,但应告知患者不随访的潜在好处和危害; (2) 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果没有变化则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 NCCN、ACCP、Fleischner 协会指南均建议不需要随诊; 3. 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1 次CT。 结节直径4~6 mm 1. 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 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12个月重新评估,如无变化,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2) 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6~12个月之间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则在18~24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2. NCCN协会指南建议低危人群1年后复查CT;建议高危人群半年到1年之间、1年半到2年之间复查2次CT。 3. ACCP指南处理方案与NCCN大致相同,只是人群分类标准不同,ACCP指南中把人群分为有、无肺癌危险因素,而NCCN和Fleischner协会则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少,更加详细的分为低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4. Fleischner协会指南建议不需常规随访。 5. 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每年复查CT,中、高危人群在NCCN指南基础上每年复查1次CT。 结节直径6~8 mm 1. 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 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6~12个月之间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在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 CT 检测实性结节>8 mm 时,建议使用低剂量CT 平扫技术。 (3) 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最初的3~6 个月之间随访,随后在 9~12 个月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在24个月内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4) CT 检测实性结节≤8mm 时,建议使用低剂量CT 平扫技术。 2. NCCN 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在半年到1 年之间、1 年半到2 年之间复查2 次CT,建议高危人群3 个月到半年之间、9 个月到1 年之间、2 年复查3 次CT。 3. 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NCCN 大致相同。 4. Fleischner 协会指南建议半年到1 年复查CT,之后再考虑1年半到2年之间复查CT。 5. 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半年到1年之间、1年半到2年之间复查2次CT,以后每年复查1次CT;中、高危人群分别在第3个月、半年、1年复查3次CT,以后每年复查1次CT。 结节直径≥8 mm 1. 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