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要药

中药要药

中药要药
中药要药

1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

2茵陈为治黄疸之要药

3金钱草为排石之要药

4连翘解疮毒,有“疮家圣药”之称

5防风治外感表证,有‘风药之润剂’之称

6生姜有“呕家圣药”之称

7苍耳子为治鼻渊要药

8黄连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

9柴胡为疏肝解郁之要药

10葛根为治泄泻圣药

11薄荷为不“温病宜汗解治要药”

12石膏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13金银花为治疗一切阳证痈肿疔疮之要药14大青叶为解毒要药

15鱼腥草为治肺痈要药

16败酱草为治疗肠痈要药

17山豆根为治热毒咽喉肿痈要药

18土茯苓为治疗梅毒要药

19萆解治疗膏淋要药

20生地黄为养阴生津要药

21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要药

22独活善治疗下部风寒湿痹

23威灵仙为治疗风湿痹痛要药

24木瓜为治疗湿痹,筋脉拘急要药,治疗吐泻

转筋要药

25广霍香为治疗芳化湿浊要药

26苍术为治疗施阻中焦要药

27厚朴为消除胀满要药

28佩兰为化湿和中要药

29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要品”,是亡阳证的首选

药物

30肉桂为治疗命门火衰要药

31吴茱萸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要药

32丁香为治疗胃寒呕逆要药

33陈皮为治疗痰证要药

34木香为行气止痛要药

35香附为疏肝理气要药

36薤白为治疗胸痹要药

37柿蒂为止呃要药

38三七和血竭为伤科要药

39白及为治疗肺胃出血要药

40五灵脂为治疗血瘀诸证要药

41丹参为妇科调经要药

42川宆为妇科活血调经要药

43益母草为妇科经产要药

44三棱为破血消疹要药

45穿山甲为治疗产后乳汁不下要药46半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47百部为咳喘要药

48龙骨为重镇安神要药

49酸枣仁为养心安神要药

50羚羊角为治疗肝风内动要药51天麻为治疗内风圣药

52麝香为醒神回苏要药

53苏合香为治疗寒闭神昏要药

54人参为元气拯危救脱和补脾益气要药

55 黄芪为补气升阳要药

56鹿茸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要药

57杜仲为治疗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筋骨痿软

要药

58补骨脂为治疗肾阳不足,下元不固要药

59蛤蚧和冬虫夏草为治疗虚喘劳嗽要药

60当归和阿胶为补血要药

61熟地黄为补肾阴,养血补虚要药

62白芍为治疗肝经诸痛要药

63 麦冬为治疗肺胃阴虚有热要药

64鳖甲为治疗阴虚发热要哦药

65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要药

66肉豆蔻为治疗虚寒泻痢要药

67山茱萸为平补阴阳要药

68桑螵蛸为治疗阴虚滑脱不固要药

69硫磺为治疗疥疮要药

70炉甘为眼科外用要药

中药要药总结(全) 免费下载

中药要药总结 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 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 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 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 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 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 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29. 连翘:为“疮家圣药”。 30.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 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 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一、A1 型题?(1) 细辛的性味是: ? A、辛,微温? B、辛、甘,微温?C、辛,温,有小毒 D、辛,温? E、辛、苦,温 答案 C ?(2) 细辛的功效是: ?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答案 C ?(3) 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 A、苍耳子 B、辛夷? C、白芷? D、细辛?E、以上均不是?答案 D ?(4) 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 A、白芷?B、藁本?C、苍耳子 D、辛夷? E、细辛?答案 E ?(5) 解表药主要用于: ?A、风寒或风热表证?B、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肺气不宣咳嗽?D、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E、风湿性关节疼痛 答案 A ?(6) 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 A、桂枝? B、荆芥?C、防风 D、麻黄?E、羌活?答案D?(7) 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 ?A、黄芪?B、木通、? C、麻黄?D、茯苓? E、白术?答案 C ?(8) 桂枝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答案B?(9) 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麻黄 B、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B?(10) 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 A 温通经络?B、温经散寒? C、温经通阳?D、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答案 C ?(1l) 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 ?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桂枝? E、郁金 答案 D (12) 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生姜?B、厚朴?C、砂仁 D、紫苏?E、香薷?答案 D ?(13) 紫苏的功效是: ? A、发汗平喘 B、发汗利水?C、发表行气? D、发汗通阳? E、祛风胜湿?答案 C (14) 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 ?A,麻黄?B、桂枝?C、荆芥?D、紫苏?E、防风、?答案D (15) 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 A、荆芥? B、紫苏? C、生姜? D、香薷 E、白芷?答案 D ?(16) 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当选用: ? A、桂枝 B、紫苏? C、羌活? D、麻黄? E、荆芥 答案E (17) 风热外感,咽喉肿痛,可选用: ?A、细辛?B、羌活?C、桂枝 D、白芷 ' ? E、荆芥?答案 E (18) 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 ?A、白芷?B、防风? C、荆芥?D、羌活? E、紫苏?答案 D ?(19) 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 、 A、白芷? B、细辛 C、柴胡? D、羌活 E、麻黄?答案 D (20) “风家润剂”指何药? A、麻黄?B、桂枝?C、紫苏? D、羌活? E、防风?答案 E ?(21) 风寒所致巅

中药要药总结

中药的要药总结 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75) 麻黄——喘家圣药,本品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可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凡肺气壅 遏而致肺失 宣降之咳喘证,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皆可配伍应用,为宣肺平喘之良药。 桔梗——舟楫之剂,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和,善上行,专走肺经,为肺经气分之要药。善开宣肺气、化痰宽胸而治咳嗽痰多,无论外感内伤、属寒属热均可应用。 此外,取其开宣肺气之壅滞而通二便,用治癃闭、便秘。取其性主上行,载药上行之功,在 清泄肺热的方药中,加入桔梗,以引药上行。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品辛甘大热,为纯阳燥烈之品,有毒力猛,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作用,为回阳救逆第一药,主治亡阳证。 茯苓——痰饮要药,茯苓善健脾而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故可治疗痰饮之目眩 心悸及饮停于胃而呕吐者。 牛膝——下行、通补,本品苦甘酸平,入肝、肾经。性善下行,功善活血通经,常治妇科经产诸疾及跌打伤痛。制用则善补肝肾强筋骨,为治肾虚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无力之常品。能引火(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每治气火上逆之吐血、衄血、头痛眩晕,或阴虚火旺之喉痹、齿痛、口疮。此外,本品还“能引诸药下行”。故临床用药欲其下行者,常用本品作引经药。能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肉桂——引火归源,本品辛甘热,归肾、脾、心经。善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并能引火归 源,为治命们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 麝香——开窍要药,本品辛温气极香,主入心经,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之效,最宜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本品辛甘微苦,芳香性平。主归肝经。善能散肝气之郁,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为疏肝理气解郁之要药。凡肝郁气滞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又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肝为藏血之脏,气为血之帅,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故本品又为调经止痛之主药。凡肝气郁滞之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以及胎产诸病,均持为要药。故李时珍称之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艾叶——虚寒性科病证,本品苦燥辛散,芳香温热,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之功。善治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胎漏下血。又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脾胃虚寒之腹痛及妇女宫寒腹痛、经行腹痛。且有散寒调经止痛,止血安胎作用。对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月经不调、痛经、宫冷不孕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可配阿胶,用胶艾汤为基本方化裁治疗。 药物之最 清热解毒之最———银花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芳香开窍之最———麝香 重镇安神之最———朱砂

中药总结要药 及药对总结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中药最重要的要药讲解学习

第一章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第一要药 生姜——呕家圣药 香薷——夏月麻黄 羌活——善治腰上风寒湿痹 苍耳子——治鼻渊之要药 辛夷——治鼻渊头疼之要药 2发散风热药 菊花——疏散风热之要药 蔓荆子——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 柴胡——为治肝气郁结证与治少阳证之要药 升麻——为升阳举陷之要药 葛根——治表证发热无汗,头痛,项强之要药 第二章1,清热泻火药 石膏——为清热泻火之首药,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知母——实热虚热两清 天花粉——治热病伤津口渴之良药 栀子——治热病烦闷之要药 夏枯草——治肝火目赤,目珠肿痛之要药 2 清热燥湿药 黄芩——为治湿温暑湿,胸脘痞闷及肺热咳嗽之要药(善清上焦之热)黄连——为治湿热泻痢要药,善清中焦胃肠湿热

黄柏——善清下焦虚热 龙胆——善清下焦肝胆湿热 3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治疮痈之要药 连翘——被称为“疮家圣药” 青黛——为治热毒发斑之要药 蒲公英——善治乳痈 鱼腥草——为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之要药“中药抗生素”红藤*败酱草——最善治肠痈 白头翁——为治热毒血痢之要药 山豆根——为治热毒咽痛之第一要药 4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之要药 牡丹皮——为除无汗骨蒸之要药 赤芍——治淤血阻滞所致诸证之要药 紫草——为治热毒血滞之斑疹,麻疹之要药 青蒿——为治暑热外感之要药 地骨皮——为治有汗骨蒸之要药 第三章3 攻下逐水药 甘遂——为泻下逐饮之峻剂 第四章祛风湿药 独活——尤善治腰以下寒湿痹痛

马钱子——通络有奇功 威灵仙——为治风寒湿痹,痰饮积聚之要药 秦jiu——退虚热之要药 乌梢蛇——为治惊风抽搐之要药 第五章化湿药 广藿香*佩兰——为化湿和中之要药 厚朴——为治湿滞痞满,食积便秘膨胀之要药 砂仁——醒脾和胃之要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 茯苓——善治各种水肿,为利水渗湿之要药 2 利尿通淋药 滑石——为治热结膀胱之石淋,热淋,小便涩痛,暑湿,暑温,暑热烦渴之要药 关木通——为治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 地肤子——皮肤常用药 海金沙——善治尿道疼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 Pixie——治膏淋之要药 茵陈——为治黄疸之要药 金钱草——石淋之要药 第七章温里药 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肉桂——为治命门火衰及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

中医骨伤科常用方剂汇总情况

初期: 活血化瘀: 1肢伤一方: 【组成】:当归、芍药、桃仁、红花、黄柏、防风、川木通、生地、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行气活血,祛痰止痛。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四肢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初起者【歌诀】肢伤一方当芍桃红柏防通生地草加入乳香活气血用于初期跌打好 2桃红四物汤: 【组成】: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生地黄12g 桃仁10 g、红花6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淤,用于骨折脱位损伤初期之瘀血未消者。 【歌诀】:四物汤中桃红入,活血行血又逐瘀。 3大成汤、 【组成】:木通、枳壳、厚朴、当归、芒硝、大黄、苏木、红花、陈皮、甘草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遂瘀,治跌打损伤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腹胀等症。。 【歌诀】仙授理伤大成汤木通枳朴归硝黄苏木红花陈皮草攻下逐瘀二便畅 4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15g 、瓜蒌根9g 、当归9 g 、红花6 g 、甘草6 g 、穿山甲6 g 、大黄30 g 、桃仁15 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歌诀】复元活血主桃红花粉柴胡黄草充益以当归炮山甲损伤瘀血酒煎攻 5鸡鸣散: 【组成】:归尾桃仁大黄 【功效及适应症】:攻下逐瘀。治骨折损伤初期淤血停滞,疼痛难忍,并见大便秘结者。 【歌诀】鸡鸣散中用大黄,归尾桃仁酒煎汤,胸腹挫伤痛难忍,攻下逐瘀是良方。 6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 厚朴15g 枳实12g 芒硝9g 【功效及适应症】: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治疗脊柱骨折后腹胀痛、便秘,陈伤血瘀、创伤腹膜血肿,脑震荡。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7柴胡疏肝散

中药要药总结

. 55.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中药要药总结 56.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1.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的要药。 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及,然无毒。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57.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5.“呕家VV 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58.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湿。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59.(为治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13.不利常用药。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胡椒科) 60.昆明山海棠: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15.61.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要药。 62.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16.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药。 63.防己:对风湿痹证,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17.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18. 尤宜于风湿热痹。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64.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桑枝:善走上肢。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65.(卫茅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 66.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22. 科)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强壮性祛风湿药。67.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五加皮:虚者。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不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68.狗脊: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6.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69.千年健:“颇宜于老人`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70.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29.连翘:为疮家圣药”。71.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30.为治湿浊中阻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72.藿香: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32. 所致呕吐最为截要。风寒挟湿来犯不用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73. 羌活便用苍术。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为消除胀满治咽喉肿痛常用药,35.马勃: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74.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之要药。者尤宜。)为治妊寒湿气滞者尤宜。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75.砂仁:醒脾调胃要药。37.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梗科)76. 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38.金荞麦:77.为治暑湿诸证之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78. 其所长。滑石: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39. 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79. 蛔虫、蛲虫、钩虫。善杀三虫”80.萹蓄: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41. “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木通:砒霜等。巴豆、如附子、甘寒,42.绿豆:善解热毒,81.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为解毒良药。 43.要药。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中药习题集第7章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入汤剂需先煎的药物是: A.薄荷、白豆蔻 B.蒲黄、海金沙 C.人参、阿胶 D.磁石、牡蛎 E.以上均不是 答案:D 答案分析:上述药物中,磁石、牡蛎为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后,再下其它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故答案应选D。 2. 入汤剂需后下的药物是: A.磁石、牡蛎 B.蒲黄、海金沙 C.薄荷、白豆蔻 D.人参、鹿茸 E.芒硝、阿胶 答案:C 答案分析:上述药物中,薄荷、白豆蔻属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它药物煎煮将成时放入,煎沸3-5分钟即可,故答案应选C。 3. 蒲黄、旋覆花等药入煎剂宜: A.包煎 B.后下 C.先煎 D.烊化 E.冲服 答案:A 答案分析:蒲黄为花粉入药,质轻,煎煮时易漂浮于药液表面,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旋覆花为花序入药,带有绒毛,易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故两药入煎剂时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它药物同煎,故答案应选A。 4. 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A.峻下逐水药 B.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 C.驱虫药 D.安神药 E.截疟药 答案:B 答案分析:饭前还是饭后服药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故答案应选B;此外,峻下逐水药宜晨起空腹服药,驱虫药宜饭前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用,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 5. 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是: A.舌下给药 B.直肠给药 C.口服和皮肤给药 D.粘膜表面给药 E.吸入给药 答案:C 答案分析: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是口服和皮肤给药,故答案应选C。舌下给药、直肠给药、粘膜表面给药、吸入给药都属于现代给药途径。 (二)B型题(A、B、C、D、E是其下面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另煎 E.烊化 1. 钩藤入汤剂宜: 2. 西洋参入汤剂宜: 答案:1.B 2.D 答案分析:钩藤久煎易破坏其有效成分,应后下,故第1题答案应选B。西洋参属贵重

部分中药方剂组成

部分中药方剂组成及功能主治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苓、甘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发散风寒祛湿止痛。大、小青龙汤: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白芍、灸甘草。散寒解表、温肺蠲饮。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人参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枳壳桔梗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木香生姜大枣。辛温解表理气化痰。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鼓、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薄荷、荆芥、玄参、石斛丹皮、山栀、夏桔草。疏风清热,凉血消肿。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石膏黄芩白芍桔梗生姜、大枣、甘草。疏风清热,凉血消肿。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炙甘草。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峻下热结。 小承气汤去芒硝。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缓下热结。 麻子仁丸:火麻仁、杏仁、白芍、枳实、厚朴、大黄、蜂蜜。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五仁丸: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润肠通便。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和解少阳。 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术、芍药、生姜、薄荷。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四逆散:柴胡、白芍、陈皮、防风。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热生津。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仙方活命饮:金银花、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白芷、防风、穿山甲、皂角刺、浙贝母、天花粉、甘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消散疔疮。普济消毒饮:黄连、黄芩、连翘、牛蒡子、薄荷、僵蚕、玄参、马勃、板蓝根、柴胡、升麻、桔梗、陈皮、甘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凉隔散: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大黄、芒硝、甘草、白蜜。泻火通便、清上泄下。清瘟败毒: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相合加减而成。温热疫毒、气血两燔。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中药学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的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的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作用,如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的功效。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也可以说是比发汗而较弱的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 (4)有功效及适应证:借其辛散、宜肺、散表、达表透邪之功,有的解表药兼有宣肺利尿,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的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的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 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的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和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中药要药总结(全)

中药要药总结 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连翘: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中药学之最及中药要药总结

中药学横向总结(一) 一.性能特点 1.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

拘挛之要药:五加皮 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 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

中药方剂

06年中医考研专业核心笔记总结中药方剂 一、解表药 1.1 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炭) 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白芷:祛风解表、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 痛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1.2 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疏风热、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解毒、明目、平肝 葛根: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 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 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2.2 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2.3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养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2.4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露)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 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清斑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 板兰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清热解毒、截疟治痢、(外) 腐蚀赘疣 熊胆:清 热解毒、止痉、明目2.5 清虚热药 青藁: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泄肺热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银柴胡: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 泻下药 3.1 攻下药

中药之各类要药总结

麻黄——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桂枝——温心通阳之要药 苍耳子——治鼻塞不通之要药 辛夷——与苍耳子同为治多种鼻病鼻塞流涕、头痛的要药 柴胡——少阳证之要药 ——肝气郁滞证之要药 石膏——温热病气分证,高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洪大有力等症之要药 金银花——疮痈要药 鱼腥草——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之要药 蒲公英——治乳痈之要药 紫花地丁——治疔疮之要药 败酱草——治肠痈要药 大血藤——治肠痈要药 土茯苓——治梅毒要药 山豆根——治热毒蕴结、咽喉肿痛之要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要药 青蒿——治疟疾寒热的要药 大黄——攻下导滞之要药 独活——治风湿痹痛之要药 秦艽——风药中之润剂 ——治虚热之要药 木瓜——之痹症,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之要药——治湿阻中焦,吐血不止,脚腓转筋,挛急疼痛之要药 蕲蛇——治疗风湿顽痹,日久难愈,关节拘挛,肢体麻木不仁的要药 ——活络要药 广藿香——芳香化湿要药 ——湿浊中阻呕吐之要药 厚朴——行气消胀要药 砂仁——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要药 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车前子——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之热淋的要药 萆薢——膏淋要药 茵陈——治黄疸要药 金钱草——治石淋、热淋之要药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寒凝诸痛之要药 肉桂——治寒凝血瘀之要药 丁香——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 小茴香——治寒凝气滞之要药 陈皮——治脾胃气滞之要药 ——治湿痰、寒痰咳嗽之要药 青皮——治肝气郁结之要药 枳实——破气消积除痞之要药 木香——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之要药 香附——妇科调经止痛之要药 乌药——治寒凝气滞胸腹诸痛之要药 薤白——治胸痹疼痛之要药 山楂——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地榆——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侧柏叶——治各种出血证之要药 三七——伤科要药 白及——收敛止血之要药 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 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 ——妇科安胎之要药 川芎——治头痛之要药 乳香——外科、伤科常用之要药 丹参——妇科调经要药 红花——活血通经止痛之要药 益母草——妇科经产要药 土鳖虫——治血瘀经闭、癥瘕积聚之要药 骨碎补——伤科要药 半夏——为温化寒痰、燥湿化痰之要药 苦杏仁——治咳喘要药 酸枣仁——养心安神之要药 石决明——平肝凉肝之要药 羚羊角——治惊痫抽搐之要药 天麻——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全蝎——治痉挛抽搐的要药 蜈蚣——息风止痉之要药 麝香——醒神回苏之要药 人参——拯危求脱要药 ——补脾要药 黄芪——补脾举陷之要药 ——治气虚水肿之要药 白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鹿茸——补肾阳、填精血之要药 杜仲——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筋骨痿软的要药 蛤蚧——治疗虚喘劳嗽之要药 当归——补血要药 ——活血化瘀要药 熟地黄——补血要药 阿胶——补血要药 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五味子——治疗肺肾两虚、久咳虚喘之要药 诃子——治失音之要药 山茱萸——平补阴阳之要药 ——固精止遗之要药 肉豆蔻——治疗虚寒性泻痢之要药 海螵蛸——止血要药(治疗胃痛吞酸要药)

中药学重点的名词解释

中药:按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物偏性)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一)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三)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四)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六)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是淡味。 (七)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15.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16.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17.道地药材: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剂量: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发汗力较强,有发散风寒之功,用于风寒表征的药物。 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发汗力较弱,有发散风热之功,用于风热表征的药物。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中药学总结及要药

总论 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 三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 文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 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道地药材: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5。根和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9.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用药后的机 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10.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11.五味的含义: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