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征地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征地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征地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征地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征地制度改革是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利益的调整,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深入基层、切实有效的实践探索。在现阶段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认为只要抓住现行征地制度中的若干关键点,依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因地制宜地操作,还是能够取得预期成效的。

一、征地制度改革的关键点

1.围绕一个核心:即改革征地补偿安置办

法,这是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土地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产。对于农

村农民,它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最重要的

生活保障。作为对生产资料的补偿,要使农民能

够解决好目前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对其社会保

障功能的补偿,要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

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给被征地农民以“市民”待

遇。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征地制度规定

按原用途补偿,一方面有其理念上的缺陷,另一

方面也容易造成规定较低补偿标准与维持生活

费用之间的矛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

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中关于完善

征地补偿和安置制度要求:“制订并公布各市县

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或区片综合地价,征地

补偿做到同地同价”,《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

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第

26号令)要求全省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

障制度,这些要求为我们改革征地补偿安置办

法提供了主要政策依据。它不仅进一步明确了

征地补偿安置的基本原则是同地同价,而且对

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提出了新的具体方法。

这是我国目前征地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内容。

2.搞好二个衔接:即规划与征地、征地与供

地的衔接,这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对用地性

质、范围、规模、功能等作了明确界定,而且通常

是在征求了群众意见,并经法定程序确定下来的,具有较高的民意倾向和法律效力,也就成为征地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因此,征地工作必须与用地规划相衔接,最好是事先就能介入。我们采取的介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在规划部门编制总体规划时就派人参与,从有利于征地操作的角度积极提出建议;二是会同规划部门对建设项目进行用地预审,掌握建设项目信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反映被征地单位(一般为镇、村组)和群众呼声,直接使征地与规划现场对接。征地还必须与供地相衔接,对所征土地的去向、流转形式、使用结果等也必须进行全程跟踪、记录归档,以便统计分析,特别是为今后制定综合地价、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和土地收益合理分配提供依据。总而言之,规划是龙头,供地及流转反映使用结果,征地是中间服务过程,需要前呼后应。

3.实行三个制度:即实行公开征地制度、统一征地制度、补偿安置资金审计制度,这是征地制度改革

的重要保障。

(1)实行公开征地制度就是征地机构对补偿安置工作中的征收土地方案、被征地村组人

员情况、附着物调查情况、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等,必须依法公告,切实做到规划公开、项目公

开、审批公开、程序公开、标准公开、方案公开、

兑现公开、交地公开、执法公开、验收公开,确保

被征地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

权。

(2)实行统一征地制度,就是无论是公益性用地,还是经营性等其它用地,都由政府统一征

地。统一征地既有利于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

权益,实现土地征收标准公平,又有利于稳定土

地供应和交易市场,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征地

按目的可划分为公益性用途和非公益性用途。

公益性用途,如市政、道路、国防、教育、文化、机

关等用地符合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其

供地采用划拨方式,无偿使用土地,《物权法》明

确可以采用征收方式将土地集体所有转为国家

所有;非公益性用途,如一些商业、金融业、服务

业、商品住宅和工业仓储等符合法律规定的用

地,其供地采用出让方式,有偿有限期使用,根

据法律规定,可采用征收或者征用方式。因此,

在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基础上,如果政

府只对公益性用地实行征地补偿,直接向农民

征地,而将非公益性用地征地放开,由建设用地

单位直接与农村集体组织协商补偿,势必造成土地补偿不公平、安置途径不统一,影响征地、用地正常秩序。

(3)补偿安置资金审计制度是对补偿安置安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监督活动。它可以督促征地单位严格按规定支付土地征收补偿资金。禁止为补偿安置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项目办理用地报批手续。凡审计出不规范的,不得进行费用结算。对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如果作为征地制度改

改革之声

征地制

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5

江海纵横2007年第6期

革核心的征地补偿办法改革了,但施行中不能确保补偿安置资金的按实到位和合理使用,那么,征地制度的改革还是得不到有效保障。

4.规范四个程序:即规范征地情况告知、调查结果确认、组织征地听证、公开批准事项等四个征地程序,这也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

现行《土地管理法》的征地程序是先批后补,征供分离。征地报批前由征地部门到镇、村集体进行调查核实情况,拟定一书四方案,然后逐级报地方政府审核、报省政府或国务院审批。征地方案经当地政府准后,由国土部门进行清点登记,拟定并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当地政府批准后即予实施。这种征前不告知、批后公告实施、争议不影响征地方案实施的规定,没有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组织的意愿,没有充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要实现征地的公开化、民主化,首先应该规定征地前应公告,并征求被征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意见,协商征地补偿安置办法。《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实施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大力开展“阳光征地”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目前我市崇川、港闸两区征地程序为:申请-收件-审核一受理-征地预报-调查摸底、预公告-预存征地补偿款-报批-与相关乡镇村组核对数据-征收土地方案公告、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实施补偿-编制费用到位公告-供地,其中,落实规范其中四项工作程序显得尤其重要。

(1)征地情况告知:征地机构应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以多种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告知后,凡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的地上附着物和青苗,征地时一律不予补偿。规范这个程序时要注意:告知情况要真实、全面,告知形式要多样,让农民心里早明白、真明白、全明白。

(2)调查结果确认:征地机构应对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具体包括核准地类、权属、界址、面积,清点登记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对农村集体人员数据、征地前后农用地面积在预公告中告知确认,并召开相关会议,充分听取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等。

(3)组织征地听证: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征地机构应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拟征土地的补偿标准、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当事人申请听证的,应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规定的程序和有关要求组织听证。相应地,可建立征地争议司法裁决机制,对集体组织或农民提出的征地不合法、补偿不合理、安置不落实等问题,由司法机关按法定程序予以解决,尽可能减少政府对征地争议纠纷的干预或行政裁决。

(4)公开批准事项:经依法批准征收的土地,除涉及国家保密规定等特殊情况外,征地机构应按照《征用土地公告办法》规定,在被征地所在的村、组公告征地批准事项。为使广大被征地农民进一步了解征地情况,我市崇川、港闸两区通过有线广播及时发布征地公告,让被征地农民及时知晓征地结果和全过程,真正拥有知情权。另外,征地补偿安置结束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还在两区向群众公告补偿安置结果,让被征地农民一起参与监督。

二、征地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

根据上述理论和改革思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1.试点实施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为了确保被征地农民失地以后的基本生活,南通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南通市市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实施办法》(通政发[2004]10号),于2004年1月1日起在市区试点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在试点实施办法中,明确了征地补偿标准和被征地农民安置办法,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两区设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财政专户,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帐户组成。将被征地农民划分为四个年龄段,实行不同的保障标准,保障标准每三年调整一次。在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筹备方面,除了法律规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外,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分别规定了由用地单位支付的1.5万元/亩征地补偿安置调节资金和由财政从土地收益中支付的1.5万元/亩基本生活保障风险资金,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帐户,用于弥补征地补偿安置资金的不足,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有保障。

南通市崇川、港闸两区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已累计落实征地资金25.84亿元,其中进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财政专户10.43亿元。征地涉及安置农民3.34万人,其中第一年龄段3300人已一次性领取生活补助费,第二、三年龄段80%以上已经培训务工或经商,实现了多渠道就业,其余人员(包括第四年龄段)进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按月领取生活补助费和养老金。

最近,南通市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南通市市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通政发〔2007〕31号),将市区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资金采

改革之声

26

江海纵横2007年第6期

取被征地农民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的办法解决,较好地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同时,市政府还在研究出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相接轨的文件,更好地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长远生计问题。

2.三项措施优化征地工作流程。

今年,南通市国土资源局出台了《关于市区征地中权属、地类、面积认定问题的备忘录》,对市区征地过程中权属、地类、面积的认定问题进行了明确。作为市区征地具体实施单位,征地中心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研究制定出征地工作新流程,并就备忘录涉及征地中心的职责和征地程序,进一步明确了三项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流程间的无缝对接。

一是及时征集意见。在征地预公告过程中,组织人员深入被征地村组和单位,广泛收集被征地农民和单位对征地调查结果的意见,进行汇总归纳,将对征地调查结果有异议的意见及时转交所在区国土分局,会同国土分局对征地调查结果的合法性进行核查确认。二是积极做好衔接。在征地报批的同时,即开展政府征地公告和补偿安置公告的前期工作。积极协助征地勘测定界单位加强与被征地村组的沟通协调,配合做好被征地地块的权属、地类、面积勘测定界报告,并将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被征地村组和单位,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征地补偿安置的准确性。三是严格实行公告。切实履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坚持实行征地预公告制度和征地补偿安置结果公告制度,建立和全面实行征地预报制度,严格按照公告确定的权属、地类、面积进行公告、补偿和安置。同时严格执行征地批前预存款制度和加大批后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补偿安置费用及时足额到位。

3.征地工作制度网络不断健全。

(1)率先实行预存征地资金制度。为防止征地补偿款拖欠,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征地中心在办理2007年度南通市首个农用地转用报批过程中,在全省率先实行预存征地补偿款制度,在征地报批前,要求用地单位将征地补偿款足额预先存入市局开设的预存征地补偿款专户。为将预存征地补偿款制度落实到位,确保征地后补偿款能够及时足额兑付,征地中心在全省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吃透“苏国土资发[2007]175号”文件精神的前提下,明确要求,严格操作,并积极请示省厅,不断健全完善报批程序和材料。由于工作过细,材料完备,征地报批材料,特别是征地补偿款预存有关证明材料得到了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区3个批次2个单独选址关于市政和环境整治的10个市政府重点

工程项目,征地报批批文在很短时间内全部下达,成为2007年度南通市获省批准的首批新增建设用地项目,为市区重点工程建设赢得了时间,也为全省同行发挥出示范作用。

(2)健全拨付征地补偿资金制度。一是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凡区镇(街)财政部门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出具的票据,必须经一名经办人员根据公告数据进行核对和另一名电脑操作人员校对电子数据(该数据成果经办人员和审批人员共享),分管主任审核后再由主任审批,到财务支付时必须与公告再次核对无误后资金才能划出,这样严格的审批制度保证了支付的正确率和准确性。二是完善了资金拨付台帐。凡票据签出,台帐即时由专人登记和更新,确保资金拨付不重不漏。2007年共计支付两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专户资金达3.5亿元,未发生任何差错,确保了被征地农民安置资金的安全性。同时,制作资金拨付到位公告107份,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征地资金监督,保证了征地工作和补偿费用的公开和公正。

(3)创新实施土地征收预报制度。在继续实行征地预公告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市区实际,在每个(或每批)项目征地启动之初,通过会议(政府召集)、书面通知(函)、电信手段(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所在区、街镇、村组、征地补偿安置相关部门及国土系统内通报所征土地的全部情况:包括项目概况、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安排、土地征收(用)政策、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等等。通过实施预报制度,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争取有关各方的信任、支持和配合,提高了征地效率和增加工作透明度,充分体现征地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4)初步建立市区征地协调网络。征地工作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补偿和安置与各级政府、基层单位和被征地农民等多方面利益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还影响到社会稳定。征地中矛盾多而复杂,需要政府各有关方面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市区征地尤其需在市、区政府及公安、农办、劳动、财政、国土等相关部分中建立起工作网络,落实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制度,建立定期、及时的沟通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工作优势,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维护依法征地秩序。到目前为止,崇川、港闸两区征地协调网络已经初步建成并开展工作,提高了征地补偿安置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了征地任务的全面按时完成。!

□作者单位:南通市土地征用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吴广正

改革之声

27

江海纵横2007年第6期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论文提纲: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 2、现实背景及其诞生。 二、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2、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3、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4、缺乏监督机制。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决策过程; 2、制度特色; 3、实践意义。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1、发展的现实背景; 2、公共管理和服务选择; 3、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内容提要: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 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了改革 这样一个局面,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务条 例》出台,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建立中国公 务员制度的举措其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经过竞争 性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了人才能够脱颖 而出创造了制度条件。本文依据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 的问题,分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联系公务员制度 在工作中的实际意义,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发 展的方向及目标。 关键字: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征改革发展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直接原因,对外开放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公务员制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要受到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首先要弄清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运行的环境,才能不断调适公务员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现实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促进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动力。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分析。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各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任务的完成,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解放初期以至后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中囯古代土地制度概论 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的,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土地制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始社会的氏族、村社公有转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经过商、周的进一步发展,土地成为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奴隶主国家所有。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奴隶制的逐渐解体,社会各阶层对土地私有的要求日趋强烈,进入春秋战国之时,土地私有战胜土地国有而蓬勃发展起来了。 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最后形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早期阶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由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组成,并在不同的历史时一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阶级斗争的涨落,在比重上迭有升降,然而地主土地所有制总是占着支配地位。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铁器得到广泛使用,逃往的平民和奴隶纷纷开垦荒地,这些新垦之地,为开荒者隐瞒下来,成了私田。私田的产生,土地国有观念动摇了。春秋中期,私田土地急剧增长,到末期出现土地买卖,此时奴隶主也更热心于私田的扩大和经营,各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放弃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改革和变法,商缺两次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它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井田制宣告结束,土地私有制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地主阶级虽已形成,但人数还不是很多,所占土地数量也不大。 秦汉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私有土地得到了封建政权的确认和保护。秦灭六国后,对于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没有干预,虽下令迁徙各国旧贵族和豪富,但他们占有的土地状况并未改变,到秦末依然是“官者田连降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 西汉政权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至西汉末年土地终于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颠覆了西汉政权。东汉政权建立后,为了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公元三十九年下令度田,地方豪强竟发生武装暴动,度田不了了之。以后东汉政府再也没有推行干预地主私有制的政策,东汉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发展,出现了战国秦汉时期又一次土地兼并高潮。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前期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时期是历代封建王朝对土地所有制关系进行国家千预极为频繁时期,然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仍在向前发展,土地日益集中。 三国长期战乱,中原地区出现了大量“既不在官,亦不在民”的无主荒地,曹操为了解决急需的军粮和普遍存在的饥荒间题,将这些无主荒地转化成国有土地,实行屯田。西晋建立后,屯田制罢废,贵族官僚争相侵占官田,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益盛,国有土地在削弱,私有土地在发展。十六国时期,使北部中国遭受严贡破坏,豪门大族趁机大量占有土地和人口,规模庞大的田庄,这不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皇权的集中。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年)下令均田,试图将所有权不同的各类官私土地最大限度地纳入国家统一分配的轨道,但却没有撼动地主土地,魏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受到破坏。后来北齐、北周虽重新颁布了均田令也多流于形式了。 随唐两朝基于建国之初荒闲土地大量存在,为使流亡的农民回到土地上进行生产,实行赋役制度,继续推行了均田制。随唐两朝的均田制对于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给予限制,农民也得到了一点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占有情况,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始于太和九年的均田制,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至唐中叶彻底崩溃。总之,魏至唐前期土地制度有着与过去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政局变动大,土地制度随着也几次变动,可以说是秦汉至明清土地制度变动最大的时期,也是国家对土地占有进行干预最频繁的时期。从唐后期至明清(1840年前)为封建上地所有制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摆脱国家法权的强力扭曲,土地自由买卖已冲破了汉唐间政治上的干预和社会传统的制约;:仁地兼并由非法到合法,由隐蔽到公开,以更大的势头向前发展着。均田制弛坏后,封建国家采取“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的政策,以庄田制经济为特点的大土地所有制得到普遍发展,并且延续到明清。两税法的实行,标志着均田制为庄田制所代替,这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中又一转扳点。北宋建立之初,自耕农有所发展。但赵宋政权认为“富室连我汗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因而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买卖无任何限制。土地兼并较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地主田庄迅速发展,土地迅速集中。北宋以来长期积累的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问题,经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得到了调整和缓和。但明中叶后“毋许兼并”又变成一纸空文。土地兼并产生的流民问题,最终引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清统治者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对官僚地主的特权加以限制,除了用暴力手段在华北大规模圈地外,更多的用经济手段通过买卖占有土地。 综上所述,中唐以降,“两税法既立,三代之制皆不复见”,这一变化,不但彻底结束了长达三百牟之久的均田制,而且标志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已摆脱“三代之制”田土的授受、买卖、转移、继承的法杖限制,以一种较为自由发展的形式进入新的里程。在“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新时期,地主阶级千方百计购置田产,形成了累千上万亩的大地主,实通绝了地主阶级独占夭下田土的愿望。在土地所有权转移方式上,几随着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买卖渐成地权流动的主要方式。虽曹一度以圈占、

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理论与实践-第1讲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1 【单选】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A. 科研投入 B. 教育发展 C. 技术进步 D. 科技管理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2 【单选】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以上皆是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4 【判断】2006年1月18日,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创新战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5 【判断】英国创新战略的规划设计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从创新体系向创新能力的转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6 【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7 【判断】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1 【单选】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A 2 【单选】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A B C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A Bright 正确答案:A 4 【判断】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5 【判断】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土地管理历史的演变

土地管理历史的演变 1、奴隶社会实行的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滨,莫非王臣”。国王把土地分给诸侯,可以世代使用,但无权转让和买卖,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 2、封建社会实行的土地私有制;标志从秦朝建立,“六王毕,四海一”,形成“家天下”。 3、现行的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82年的宪法第一次提出,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自留山、自留地,也属于集体所有。 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 党对中国农民阶级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认定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农民革命的主力军,而土地又是农民革命的动力。解决了土地问题,无疑就是解决了政权问题。因此,不论是在抗战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都在调整着土地政策,朝着对农民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政权后,中共进行了三大改造,土地公有的诞生,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的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历史表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 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1931)。

作用: 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双减政策(抗战时期) 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土地改革(解放战争,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政策: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 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土地改革(过渡时期,实际时间是1950—1952年) 政策: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 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引言 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尤其是“新”派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一种对它们来讲是很显然的相互关系,不过经济学家只是逐步领略到的)。许多史学著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最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

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不过,这些理论是不可能从一些象牙塔似的理论家的前额中生长成熟的,能够预言未来和解释过去的理论更有可能从那些关注于逻辑的理论家与解释过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点滴与片断中形成。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 本书是对美国经济史的理性历程的“逐日”记叙,这一历程计划要描述已产生的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发展进程,该描述又是第一次(非常粗略地)试图为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的和逻辑的关于这些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本书是对美国历史中发生的制度变迁原因的研究,它尤其关注经济组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一理论在有些观点上是很薄弱的,而且有时的解释是惊人的简单。不过,本书确实代表了向着一个有用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步,它确实对美国的经济经验提供了一些新的解释。 既然本书是为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而作。它在写作历史时可能偏离了模型和理论的作用,尽管这样做在技术上是不准确的。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将交替使用“模型”与“理论”两词,它们将既指一系列假定相关

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

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 土地征收简称为征地,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在符合法定条件的前提下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的所有,并对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予以补偿的行为。 在我国,有关土地征收及补偿的条款最早出现在1944年1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中,该条例确立了“租用、征用或者以其它土地交换”的初级形式,后几经发展完善,但一直沿用“土地征用”这一名词,对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大多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正或修改前,没有区分“征收”和“征用”的不同,统称“征用”。从实际内容看,《土地管理法》既规定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的情形,实质上是征收;又规定了临时用地的情形,实质上是征用。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第十条第三款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一次在宪法中明确提出了私有财产权和补偿的概念,明确了征收和征用两种土地流转方式,为今后农村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宪法上的基础和保障。8月28日,《土地管理法》也对相应条款作了同样修改,我国的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正逐步得到完善。

“土地征收”和“土地征用”两个不同的概念,征收的法律后果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所有权由农民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征用的后果只是使用权的改变,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农民集体,征用条件结束需将土地交还给农民集体。简言之,涉及土地所有权改变的,是征收;不涉及所有权改变的,是征用。我国的土地征收有如下特点。(1)强制性,(2)行政性,(3)公益性,(4)土地征收必须以补偿为必备条件。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征收有明显进步和完善,但是土地征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土地征收程序不规范。(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且补偿对象不一致,部分地方截留征地补偿。(三)公共利益的界限模糊,大量占地不属于公共利益需要。(四)存在大量的非法占地现象。 对土地征收纠纷的分析和对策? 为防止土地问题的大量出现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农民权益的实现,如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协调裁决机制,征收土地确保农民之请确认、开展百日行动查处违法占地、健全严格征地审查报批程序、制定土地区片最低价等,这些措施使农民权利保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细化,但是并没有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相反在农民土地维权行为反而比以前增加,不少地方政府解决这类问题的靠的是“公检法”,这种方法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矛盾更加的激烈。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在呈报和审批过程中存在违法性,对于农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篇一:详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详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20xx-12-1614:54:46来源:网友评论0条进入论坛 土地制度就是土地关系,是古代经济制度的核心。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农业大国,土地制度起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大体经历了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三个发展阶段。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因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落后,土地属于氏族公社集体所有。 奴隶社会随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后,土地所有制也有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也把它称为“井田制”。在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主的“家天下”的政治制度下,这时的一切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由国王支配,叫作“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此时的土地制度史学界也称之为“国有制”、“王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与广泛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各国诸侯、卿、大夫的私田数量不断增多,井田制日趋瓦解。最终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后,各国也都先后实行了税制改革,使公田、私田的界限逐渐消失,特别是商鞅等在各国的变法,土地从国有向私有转变,这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兴起。私田的主人由奴隶主贵族转变为封建地主,土地的耕种者也转变为佃农,从而出现了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类型分为三种,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但本质上仍然是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历代王朝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更名田等。 屯田制:汉代开创,曹魏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历代都有沿用。这是士兵、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制度,即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一般分 军屯、民屯和商屯。汉武帝时在西域屯田,多为军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斛,后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土地征收法变迁及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征收法变迁及展望 [摘要] 不断完善的土地征收法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征收法的主要发展变化有:从单行法转变为了诸法合体,“土地征收”概念取代了“土地征用”概念,土地征收审批权不断地被上收,补偿标准不断地被提高,省级人民政府的土地征收决定的可诉性得到了明确。展望未来,土地征收法的完善方向是:制定统一的土地征收法、明确规定征收土地的公共利益范围,科学设置土地征收审批机关,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市场价值给予被征收人公正补偿,有效保障被征收人的救济权。 [关键词] 改革开放;中国土地征收;土地征收法;土地征收审批机关;征收补偿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土地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市场交易,二是通过土地征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1978年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最开始提出的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8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40年,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并处于完善阶段。1988年宪法修改以后,我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转让土地的使用权。但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国一直不能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转让土地所有权,而只能通过土地征收的方式转移土地所有权,而且仅限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单向度地转为国有土地。通过运用土地征收权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后,国家可以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通过市场交易

的方式出让给用地单位,用地单位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可以依法转让。从1978到2018年,我国的土地征收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土地征收法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必要的土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毋庸讳言,我国当前的土地征收法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必要改革我国当前的土地征收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征收法的历史变迁 (一)形式变化:单行法变为诸法合体 在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之前,我国的土地征收法在形式上采用的是单行法。这个阶段我国的土地征收法在形式上是《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制定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的1953年,1958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进行了修改,并一直沿用至1982年,该《办法》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因此在规范性文件的性质上属于行政法规。1978年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带来的新形势,国务院于1982年将《办法》修订为《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上报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审议通过后,由国务院颁布实施。虽然《条例》最后由国务院颁布,但由于经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批准,因此,可以说《条例》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条例》在规范性文件的性质上属于法律。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了。许多地方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出现了损害社会主義公有制的买卖和租赁土地的现象以及乱占滥用耕地、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然而这些现象

征地程序及流程图

征地程序及流程图 (一)报批前程序 一就是征地告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得决定》(国发〔2004〕28号)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要将拟征地得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得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04〕238号)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将拟征地得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在告知后,凡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抢建得地上附着物与青苗,征地时一律不予补偿。 二就是现状调查及确认。《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得决定》(国发〔2004〕28号)中规定:对拟征土地现状得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确认;确有必要得,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 三就是征询意见,组织征地听证。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得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04〕238号)中规定: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对拟征土地得补偿标准、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得权利.当事人申请听证得,应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22号)规定得程序与有关要求组织听证。 四就是征地材料得组织、审核及上报。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征地情况调查结果与市县人民政府拟定得征地补偿标准、安置

方案,以及建设项目得相关材料,依法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与供地方案,编制建设用地呈报说明书(简称:一书四方案),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初步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正式行文报批。 (二)征地得审核与报批 市县人民政府上报得征地材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受理,并进行审核.凡就是征地材料齐全、征地程序合法、征地补偿标准符合法律规定、安置方案已经确认,市县人民政府已经出具说明材料得,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审批。须报国务院批准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请国务院批准.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将征地材料报送国土资源部审查。征地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国土资源部或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下发征地批准文件。 (三)批后实施程序 一就是发布征收土地公告。经依法批准征地项目后,市县人民政府与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布征收土地公告。根据《征用土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0号)得规定,征收土地公告由市县人民政府在收到征用土地方案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内容包括:1、征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时间与批准用途;2、被征用土地得所有权人、位置、地类与面积;3、征地补偿标准与农业人员安置途径;4、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得期限、地点。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篇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摘要: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产物,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都是私有制。 关键字:土地制度发展演变土地兼并 正文: 一、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主要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它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井田制,兴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适应奴隶社会时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主。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的诸侯国改革中,都涉及到了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实行按亩收税,促 使耕地由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转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随着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开展,最终在 各诸侯国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典型事例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 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土地制度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对 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社会内部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处于极不发达的状态,限制了

《创新理论与实践》复习试题(2015公需课试题库)

《创新理论与实践》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A )为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提供精神方面的动力,也为科技创新提供适应的环境和氛围。(单选) 6 A文化创新B科技创新C制度创新D理论创新 2、(B)是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单选) 73 A决断能力B沟通能力C组织协调能力D实践操作能力 3、从文化城乡差别划分,有(B)。(单选) 311 A海洋文化B城市文化C农耕文化D本土文化 4、文化产业核心层不包括(D )。(单选) 328 A新闻B出版C广播D网络 5、现代任何一项新创造或新发明,其中约()的内容均可通过各种途径从前人或他人已有的科学成果中获取。(D) 135 A64% B86% C80% D90% 6、我国政府组织变革过程中,人力部门不包括(C )。(单选) A人力资源部B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C民政部D监察部 7、(A )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单选) A吉尔福特B陶行知C庄子D荀子 8、(D)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前提。(单选) A学校B老师C教室D教育 9、(C)是指不同创新主体合作推动创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单选) 4 A自主创新B模仿创新C合作创新D学习创新 10、(C )是指与一般的传统的或惯常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单选) 97 A发散思维B收敛思维C逆向思维D联想思维 11、(B)是创造者处于良好创造状态的条件。(单选) 103 A兴趣B自信C动机D意志 12、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将形成(D )为发展次轴的发展格局。(单选) 258 A北京B天津C北京—廊坊—天津滨海新区 D北京—保定—石家庄和北京—唐山—秦皇岛 13、(B)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单选) 48 A马克思B哈比森D亚当·斯密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进行了新的定义,现代文盲的特点不包括(D)。(单选) 电脑查询 A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B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C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D不认识文字 15、(B)是现代政府的手段。(单选) 212 A民主B法治C责任D透明 16、(B)继承和发扬了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单选) 345 A孔子B陶行知C庄子D荀子 17、创新概念最早是(A )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单选) 1 A1912 B1918 C1920 D192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中国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两轮高潮。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以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和城市土地收归国有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进行土地的没收、征收和分配。另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农村土地联产责任制和城市征收合资企业土地使用费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土地使用权的下放和有偿使用。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土地制度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行政划拨,二是土地无偿使用,三是无限期使用,四是不准转让。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这种土地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主要问题是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出现浪费和资产价值的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单位又无法获得土地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分布和合理布局形成体制障碍;企业成本失准,难以准确衡量经济效益;城市的房地产业无法进入良性循环,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制度演变 过时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导致文革结束不久中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而土地制度改革又成为大陆改革开放的先声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要内容。从那时开始对土地使用制度的

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国家对土地的所用权的前提下,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变无流动使用为流动使用,沿着土地市场化的道路摸索前进。 1.开始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收取土地使用费 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首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之先河,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打破大陆延续了将近30年的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度。该法规定:“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一部分,合营企业应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 在那以后,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短缺问题,1982年深圳按城市内不同等级的土地向土地使用者收取不同标准的使用费。1984年广州和抚顺部分土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项目、涉外项目)进行了按土地等级开征土地使用费的试点工作。1986年上海对三资企业使用的土地收取土地使用费。这些尝试虽然对旧的土地使用制度触动不大,但却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2.对城市经营性土地实行使用权有偿转让 1987年深圳在大陆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了一块五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年12月深圳市又用公开拍卖的形式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用地方法规的形式确保土地有偿转让的规范化实施。 上述举措使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探索阶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选题来源:从个人角度来说公务员考试是自己毕业以后所要面对的一件事情,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的时候自己选择现在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考这门考试,能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我选的这个题目与我现在学的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写论文的话应该要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来写。如今在我们家乡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是毕业以后选择考公务员,因为我们那边不像内地企业这么多大部分是行政,所以我们选择的余地也很少大部分就选择了在行政部门工作,还有一些事老师和一生什么的,所以我看自己的专业既然是行政管理所以应该要考公务员考试,这样我就更容易找工作也更容易去面对将来的考试。但是毕竟我现在对这个考试没有太多的了解,我相信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是很清楚这门考试的制度和有关这门考试的其他内容,所以我决定我要选这个来作为我的论文题目,这样既可以对公务员考试制度有所了解,又符合了我自己现在所学习的专业,应该更容易写。 研究背景:1、历史背景: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承。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个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人物的完成。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2、从现实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计划体制下的认识干部管理制度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在1980件明确题注。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初一条破冰之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对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究,取得了很到的成绩。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在总结我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多年干部人事管理实

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

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公需课) 1、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2、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3、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颁布的时间是:( )。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0年 4、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为制度的是( )。 A 、家庭 B 、企业 C 、市场 D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方圆” 5、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1、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由正式制度来约束。 对错 2、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错 3、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人们依靠武力或习俗规则声明对土地的权利。 对错 4、制度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对错 5、渐进式变迁就是诱致性变迁,突进式变迁就是强制性变迁。 对错 6、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留下了农户经营规模细小化的后遗症。 对错 7、所有制度都可以归入到社会习惯。 对错 8、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是制度变革创新的源泉。 对错 9、制度变革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现存制度所未能实现的潜在收益。 对错 10、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可以是突进方式,如农民起义。 对错 11、家庭承包经营改革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也会在2017年10月份启动,备考之事必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湖南华图教育对历年国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航!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 1.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2.问题的主要表现 (1)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2)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 (3)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4)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因而用人缺乏法制,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表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5)缺乏监督机制。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

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成为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4.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党管干部。 (3)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5.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其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尽管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多表现于技术和操作层面,随着执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公务员制度的整体完善,相信那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环境(囊状环境)一定会逐渐形成。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范围、步骤和方法 1.实施范围

第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岳麓版试验教科书必修二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2、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 岳麓版课本和教师用书,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2、商周时期 3、战国以后 二、土地兼并 1、原因 2、危害 3、措施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田庄制 2、租佃制 (1)原因 (2)普遍化的过程 (3)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4)积极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井”和“田”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以此抓住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思路。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条理较为清楚,难度不大,首先采用问题导学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然后再展示两位改革家管仲与商鞅的图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是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 师生互动 首先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展示图片及材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 设问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 学生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设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 学生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设问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 学生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设问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学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设问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学生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如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从而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展示图片中国古代的改革家管仲与商鞅 教师介绍管仲与商鞅都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改革家,他们能够敏锐的观察到当时社会的发展大势,从而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一番有作为的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问题探究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