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调节

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调节

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调节
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调节

?专家论坛?

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与调节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杂志社,辽宁 大连 116027)

〔摘要〕处理好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关系,是卫生改革成功的基础。卫生改革目标的偏离,政府在改革中的缺位,选择市场作为改革调节的机制,是导致卫生改革利益失衡、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严重受损的基本原因。只有坚持以政府调控为主,同时又有条件地引入市场机制,坚持医疗改革、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和医药购销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构建以社区医疗、合作医疗为基础的服务体系,才能扭转我国卫生改革利益失衡的局面,实现为全民提供基本保健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利益失衡;政府调控;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565(2007)01-0003-07

I n terests Confli ct and Its Regul a ti on i n Hea lthcare Refor m

D u Zhizheng

(D alian M edical U n iversity,L iaoning,D alian,116027)

Abstract:A good coordinati on a mong the relati ons of interests is the f oundati on of a successful healthcare ref or m.A deviated ref or m target,absence of the involve ment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refor m,t ogether with an i m p r oper choice of the market as the regulati on mechanis m all contribute t o the unbalance of interests,and seri ous da mage t o the equ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health service in the healthcare ref or m.The p resent situati on can only be turned over by comp lying with the p rinci p le that e mphasizes the government regulati on and f oll ow the market-oriented mechanis m conditi onally.Mean while we should perf or m the healthcare ref or m,medical insurance ref or m, medicine purchase and sale ref or m si m ultaneously,and construct the service syste m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medical care and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Only by doing these can we realize the target of p r oviding the whole populati on with basic health care.

Kew words:unbalance of interests;govern ment regulati on;the market-oriented mechanis m

卫生改革中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卫生改革的实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调整各方的利益关系,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保健服务。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是卫生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卫生改革成功的基础。

1 利益与利益冲突

人们通常将利益理解为好处,这是对利益通俗的解释。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利益是权利的实存形式,即存在于人们面前的现实权利,这些权利规定了种种好处属于他或他们。比如卫生部门的以药养医的政策,规定了医院可以从药品经营中得到好处,这种以药养医的实存权力就是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利益。前苏联学者伊?高?康(N?C?HK)将利益定义为“人(阶级、社会)对他所需要的任何对象的一种目的明确的态度”[1]。实际上,利益不仅是一种想占有他所需的东西的一种态度,而且是某种权利的实存形式。利益可区分为个别利益与一般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社会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等,卫健改革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要调整涉及保健服务各方的利益,处理好国家、医院、病人、保险部门、医药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利于为全民提供基本的保健服务。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关系既包括病人和医务人员个人的,也涉及整个医疗部门群体的;既是眼前的,也是长远的;既有物质的利益,也有精神方面的利益。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多种利益关系的综合体。

但是,在调整实存利益关系的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必然出现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系指某人或某群体或团体的利益干扰或侵犯了另一人或群体或团体的应得利益;如医生群体(个人)干扰或侵犯了病人的合理利益。或如韦伯(W ebeter’s)所指的一个人对公益的义务与他的自我利益发生冲突。下述情况下一般会发生利益冲突:个人或团体的行为背离了自身的社会义务或职业使命;个人或团体无视他人或其他群体的合理利益而只顾谋求自身的利益。

利益冲突基于利益差别在产生。利益差别是利益冲突产生的基础。人的自然需求、社会分工、对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占有、对技术及知识的掌握的不同,形成了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利益差别,这种差别是利益冲突的

基础。医改诸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利益差别。比如,医务人员的利益与病人的利益虽有其共同的方面,但也存在差别。这些差别正是卫生改革中产生利益冲突的基础。

利益冲突首先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对各自利益目标不同的认识;其次表现为某利益主体的要求和行动构成了对另一利益主体利益的威胁;也表现为某利益主体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抵制或否定他方的利益要求。利益冲突一般可区分为:利益个体(个人)之间的冲突,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利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当前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虽然常常表现为某一病人与某一医生或医院的冲突,但实际上都是医院与病人这两大群体之间的冲突。冲突的动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一般都是因病方认为付出了太多费用而没有得到期望的效果。病人希望付出一定的费用得到健康,医务人员通过帮助病人获得健康从而得到经济收入。因而可以认为,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冲突虽然形式多样,但其核心仍是经济利益的冲突。

2 卫生改革中利益格局的特点

卫生改革中存在如下利益相关方,且各自有着自己的利益目标:政府希望减轻卫生费用的负担;医方希望通过改革提升经济效益;病人希望改革能够得到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医保机构希望控制有限的费用,使医保能够持续发展,同时也尽可能地赢利;医药(器械)企业希望利用改革的机会获得更大的利润。卫生改革中的不同利益方,形成了如下的复杂的关系结构:医与患、医与保、医与政、患与保、医与药、患与政、患与药、政与药。五方八对关系,相互间有一致,但更有矛盾,错综复杂,相互制约,并形成不同的利益联盟。在此种情况下,一方的利益诉求,如果没有适当的约束和制衡,极易侵犯对方的利益。

我国进行的卫生改革,其利益格局及利益关系有如下特点:第一,政府在过去十几年的医改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缺位的,其行为和作用没有到位。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在医改中理应代表病人和广大群众的利益,提供适当的财力,监督医院、医保部门、医药企业的行为,维护公平和正义,协调他们的利益关系,保证人民医疗权利的实现。但现实的情况是:政府未能提供合理的财政支持,以保证人民基本医疗权的实现;对医院、医药企业监管不力;出台的一些政策,在许多情况下有利于医疗部门而未能切实保障病人的就医权利,因而未能有效的维护病人的利益;第二,医方实际上主导卫生改革的利益格局。因为医方是拥有现代技术装备和高科技人才的大医院,且处于高度组织化之中(有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一些名医与各级领导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具有包括与政府、病人、企业在内的各方谈判的实力;同时由于医疗服务高技术及高垄断的特点,它有能力采取各种办法应对政府有关部门对医疗资源、价格的调控,医疗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处于医方控制之中;第三,患方是卫生改革中的弱势群体,其利益极易被忽视或边缘化。病人一般是在极其虚弱且十分紧急的状态下求助于医方的;同时又处于无组织的分散状态(中国没有任何有关病人的组织,是否应受消费者协会的保护仍有争议),他们的声音不能集中、直接、快速地得到反应,他们没有与医、政、保谈判的任何能力;患方与其他方相比,无任何可以与他方对等谈判的资本。患方惟一的依靠是政府,但政府出于减轻财政负担的意愿,未能将患者的需求放在适当的位置;第四,医保机构的平衡功能决定了其作用是中性的。在卫生改革中,医保机构的责任是在有限的医保资金条件下,监督医保资金的合理使用,约束医患双方超标准的开支,保证医保持续性。但现实的情况是,医保机构为了获得自身的利益,常常是紧缩医保费用,使病人在本来就很低的医保费用中受益减少;第五,医药企业由于医药需求供应的特点和谋利冲动,加强了医院在医改利益格局中的有利地位和病人的不利处境。医药企业(含器械)是医疗物资的提供方,作为企业,要求获利是合理的;但医疗消费的一个特点,是企业对医疗消费物资的提供常不是直接面对病人。病人对医疗消费的购买,必须要有医生的处方,是经过医院和医生实现的。这就为医药结合和医院从中赢利创造了可能;医疗物资供销的特点如没有适当的约束必然加大病人的负担。

3 中国卫生改革的利益失衡

中国卫生改革最大的失误是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分配失衡,其集中表现是医院、医生成了这场改革的最大赢家[2],病人、广大医疗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输家。首先,中国卫生改革启动的目标和动因是改善医院经营条件,谋求医院的良性补偿机制,而不是首先聚焦于设法为全民提供基本的保健服务。鉴于医院越办越穷的困局,1979年卫生部领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1984年8月,卫生部等三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卫生事业的路子”[3]。随后,围绕这一目标,政府允许医院采取了一系列市场运作的办法,使利益向医院倾斜,如向医院放权让利,扩大医院的自主权;允许医院实行药品差价经营,以药养医;复制企业改革的模式,推行科室成本核算制度,指标到人,超额奖励;允许开展特需服务,提升服务价格,使医院在改革中节节受益;再次,与此同时,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影响下,还演化出许多合法与不合法

的谋利政策,如分解收费项目,药物销售提成,提供过度医疗服务,开展高价的特殊服务,向厂家索取回扣,一些医务人员违规收取红包。因此,在改革的十几年中,医院的收入大为增加,医院的规模、住院条件和环境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医院的技术进步加速,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进步,且不断更新;同时,医院员工的待遇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以2004年医疗费用的流向为例,全年卫生总费用为7590亿元,其中公共卫生、预防、妇幼保健费用仅占很少部分,绝大部分流向医院,首先是大医院。

在病人和广大医疗消费者方面,其情况则完全相反。198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43亿元,其中居民个人负担仅占21%。而2004年7590亿元卫生费用中,居民个人占53.6%,其中2001年个人负担达到60%,

2003年达到55.5%。[4]

正因为个人负担的加重,据第

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有48.9%的病人有病不就医

,29.6%居民有病应住院而不住院;城市享有城镇职工医疗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比例为30.2%,公费医疗为4.0%,劳保医疗的为4.6%,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为5.6%,各种社会医疗保险的占3.1%,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占44.8%。在农村,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比例为9.5%,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占8.3%,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占79.1%。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从1993年的70.9%下降到1998年的49.8%,2003年的43.0%;农村社会保险覆盖率则在1993年下降到

5.8%,1998年下降到4.7%,2003年下降到3.1%。

[5]

当然,自2005年以来,农村的情况有所好转,合作医疗的覆盖率有所增加,2006年已有40.0%的县、区启动了合作医疗,每人补助标准由10元增至20元,但由于合作医疗的经费起点太低,每个农民全年的费用不过

40-50元,这种保障是非常脆弱的,很难起到医疗保

障的作用。

中国医疗改革利益格局图解

综观卫生改革的利益格局,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失衡,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使得一些改革措施难以推行,如医药分开,医疗区域规划,赢利性医院与非赢利性医院的划分、加强公共卫生和预防工作等都难以落实。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在卫生领域“存在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官、医、药等几方面的精英合谋,造成了实际阻碍医改的‘森严壁垒’”[6]

当然,我们不能说,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从这场改革中受到任何益处。由于城市医院、特别是大医院的条件改善和技术进步,以及各种特殊服务的增设,许多病

人还是从中受益了,特别是一部分富裕的人群更是受益匪浅。比如说,为他们就医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的某些特殊要求也得到了满足,一些重病患者得到高新技术的治疗。但得失相比,所失多于所得。得的是少数人,失的是多数人。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医院、特别是大医院在这场改革中得到极大的发展是一件坏事。在十几年的改革中,我们建设了一批装备先进的现代化的大医院,这对于缩短我国与一些先进国家医疗技术水平的差距、对于治疗某些疑难重症,对于推进医学科研,都是有益的。但是,我们

应当同时看到,过多的医疗资源(人、财、物)集中在大型医院,必然会削弱基层医疗,削弱预防和公共卫生,必然会提升医疗费用,必然会影响到医疗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为以后的改革带来许多困难。这是我们在评价前一阶段的改革时不能不注意的。

有的学者在评价过去20年的卫生改革时认为:“这20年中,医改有得有失,有前进也有后退。”“医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不是判定成败的时候”[7]这话当然没有错,但我们要问:得的是什么?是哪些人“得”了;失的是什么?哪些人“失”了。我们必须对“得”与“失”做具体的分析。何者为大,何者为小;何者是带有根本性,何者不是带有根本性的。面对前阶段改革中“得”、“失”的不同情况,不具体的分析,只是简单地用“有得有失”这样一句话轻轻带过,是很难从中吸取教训的。当然,医改没有结束,不能以某一个阶段的结果做结论。问题是我们前一阶段的改革设计设定了现在为之努力的这个目标吗?我们的卫生改革一开始就把实现全民的基本医疗作为目标吗?我们将保健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作为重要议题考虑了吗?我们翻开卫生改革的设计者们所做的各种讲话及相关文件,不是连篇累牍地强调卫生改革就是要解决医院的补偿机制吗?他们不是反复强调保健服务要引入市场机制吗?他们的眼中哪有保健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正因为我们前阶段的卫生改革走了弯路,才发生了从去年5月到今年这场卫生改革成功与不成功的争论;也正因为如此,新闻界才将这场争论点评为“医改市场化无助于解决看病难”、“市场化不是医改的方向”、“我国医改悄然转舵”。[8]如果我们一开始的设计就有两个阶段,又何来这场争论?

我们必须正视前十几年卫生改革利益失衡的教训,才能搞好以后的卫生改革。否则,一些利益集团仍会想方设法坚持原来的做法,使新一轮的改革目标化为泡影。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第七次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论坛上有学者指出:“从当前公共产品提供的价格改革角度看,存在一种偏向,就是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左右。”他还说:“公共产品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的产品,同时这些产品又往往大多数由垄断行业来提供,导致有一些公共产品垄断行业,对改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对于提价,对于利用提价来获取利润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每一次讲改革,就以成本增加,企业亏损为理由,向政府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9]我国过去十几年的医改,有没有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左右呢?

4 卫生改革利益失衡的原因

中国卫生改革利益失衡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其改革目标的偏离。世界各国卫生改革的动因大多因卫生费用负担过重,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伊始,但改革的着眼点仍不忘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保健服务这一基本目标。中国卫生改革启动的原因与各国相同,但却未曾重视改革是为全民提供公平的可及的保健服务这一目标。这是中国卫生改革利益失衡的基本原因。

其次,改革选择了市场化的办法,也导致了利益失衡的严重后果。什么是市场?“市场是一种通过把买者和卖者汇集在一起交换物品的机制”,“市场经济是个人和私有企业制定关于生产和消费主要决策的经济。价格、市场、盈利与亏损、刺激与奖励的一套制度,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如果卫生改革者的目标就是医院盈利,市场的办法当然是较好的选择。卫生改革无疑要解决医院经营困难的局面,但医院盈利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卫生改革只是为了盈利,那是和卫生改革的初衷相背离的。

自启动保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以来,的确为保健服务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如市场有利于吸纳社会资本进入保健服务中,有助于解决筹资的困难;市场可以使得某些病人的特殊要求得到满足;市场有利于提高保健服务的效率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为病人就医提供了多种选择;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等。但市场化的消极后果也是突出和严重的:后果一:促使医疗资源向赢利的领域流动,向大、中型医院集中,而这不仅加速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而且必然造成医疗费用结构性的上涨,给中低收入者就医带来困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服务差距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过度向城市和大医院集中,而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群众不能享受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11]。

后果二:由于医疗服务的高技术和高垄断的特点,医疗市场难以形成平等竞争。一些医疗市场化的经验证明,保健服务和一般市场的情况不同,医疗市场常常失灵,一般不能平抑价格,反而造成价格节节上涨。而高居不下的价格,严重影响了医疗保健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后果三:医疗高新技术是医疗服务赢利的主要手段,高新技术装备愈多愈新,赢利则愈大。市场导向必然促使医院无节制的采用新技术,其后果必然是高新技术的滥用,而滥用高新技术的后果,不仅无益于治疗,有时甚至加重病情,而且必然造成费用进一步上涨,增加了病人的负担,同时也浪费了资源。

后果四:鉴于我国经济力量水平仍较低,要想实现医保广覆盖的目标,只能是低标准的,这就要求尽量采用适用技术,而适用技术不能为医院带来丰利,故很难

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医院所接受。市场导向与“低标准、广覆盖”的医保方针不相容,甚至可能使之名存实亡。[12]

后果五: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中低级保健服务机构要么被淘汰,要么成为大医院收集病人的分支,使大众无法得到价格低廉的服务。本来,绝大部分一般性疾病可以在中、初级医疗机构得到治疗,众多的社区医疗和初级保健机构的存在,是为大众提供方便、价廉保健服务的基础,而市场导向则使这一切化为乌有。

后果六:以市场为导向的赢利医疗,是以充足的病源和重病病人为前提的,否则就没有他们存在的基础。其后果必然会削弱预防,甚至会设法开辟病源,制造疾病,诱导无病、小病或亚健康的人就医,小病大医,无病也医。

为何市场在保健领域会出现如此一些消极后果呢?问题在于保健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失灵的,这几乎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共识。这就是说,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保健服务与市场经济有着诸多的不相容性:

不相容性之一:保健服务的目标与市场追求的目标是根本背离的。

断的病人,而且最好是重病病人,以保证利润的最大化。但保健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减少病人,控制疾病,降低发病率。这就是说,两者的目标是不相容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13]

不相容性之二:市场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供应方和消费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双方通过平等的讨价还价,最终使价格趋于合理”[14],否则就无法构建平等的市场交易。而保健服务中的医方和病方,是完全、普遍不对等的交易双方,在医方面前的病人只能唯命是从,病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虽然也可以提出本人的意见,但决定权仍在医方。故在医疗服务方面不具备市场运作的条件。

不相容性之三:大部分保健服务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如公共卫生、预防、疫苗注射、传染病防治、学校和厂矿卫生、初级保健、基本医疗,属于公共产品范畴。而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公平性,在于它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与社会成员的可及性。市场调节与保健服务的这一基本属性是不相容的。

不相容性之四:保健服务面对的是人的生命,生命权属于人的基本人权。即使是那些不属于公共产品服务的某些医疗,在危及病人生命而病人无力付费时,也有得到治疗的权利,医院也不能拒绝治疗,国家也应为此提供支持,这也正是世界各国都谴责见死不救行为的原因。这就是说,在保健服务中某些非公共产品服务方面,市场原则也不是通行无阻的。

5 对一种意见的回答

在讨论我国卫生改革不甚成功的原因时,有一种意见认为造成上述消极后果的,不是因为市场化过度而是市场化的程度不够,“恰恰是行政垄断扭曲了市场”[15];政府的干预使医疗市场成为一种扭曲的市场。“把看病难、看病贵归罪于市场化,显然是打错了板子,它应当是没有民营化的产业化,是一种伪市场化。”[16]。他们认为,如果让医疗市场彻底化,政府全面退出保健服务,则可避免上述消极后果。问题果真如此吗?

首先,我们要问,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保健服务能够成为真正的而非扭曲的市场吗?医疗服务和一般商品交换一个很大的不同,是医疗消费者与医疗提供者永远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医疗消费者与提供者在信息上处于完全不对等的位置。医疗消费者消费什么,如何消费,何时消费,以及消费的费用,基本上取决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指导。消费者虽有拒绝或接受的权力,但消费者的意愿很大程度上依从于服务者提供的信息。正如卫生部高强部长所说:“医疗消费不同于其他公共服务,医疗消费不是患者自主消费,而是医生指导的消费”[17],医疗消费者对各种检查、治疗及药物的购买,必须有医师的处方才能实现。医疗消费者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依从性,是医疗消费一大特点。此外,病人就医,大多是在遭受疾病折磨的情况下进行的,有时甚至处于危及生命的时刻,医疗消费者的选择是很有限的,病人不可能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换,这就形成了医疗消费和其他消费的不同,在这种不平等的情况下,买卖双方不可能像其他商品交换那样出现真正平等的买卖关系。而马克思说过:“只有各自独立而不相互依赖的私人劳动生产物,才相互当作商品来待。”[18]

其次,保健服务的垄断性,也决定了保健服务很难不是扭曲的市场。保健服务的垄断特点,不是由于国家赋予的特权,也不只由于资本的巨额,而是由于保健服务的高技术特点所致。即使是像美国那样以民营医院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保健服务的垄断也是一目了然的。保健服务,特别是现代的医疗服务,基本上是一种高技术服务。谁拥有高技术,谁拥有高技术人才,谁就可以垄断服务市场,可以领航市场。而医疗消费者的消费目标,也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高低。这就是说,医疗消费的双方目标,都聚焦于高技术。医疗消费者认为即使价格高昂,只要能治好病,他也是能接受的。这也间接支持了这种以高技术支撑的垄断。

再次,由于保健服务的技术垄断的特性,很难形成自由竞争及由于自由竞争出现的价格下降。几乎所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保健服务,我们看到的都是保健费用节节上涨。如像我国药物市场,即使是国家多次干预,药品价格的降低仍是困难重重。

最后一点,由于市场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利润这根指挥棒,只能将保健服务的人、财、物引向有利可图的场所,流向大医院和大的医疗中心。这不正是我国十几年来医改实践所证实了的吗?我们怎能想象医疗资本流向那些无利可图的农村合作医疗、流向基础保健、流向疾病预防、流向公共卫生领域呢?

可见,市场化、民营化这付药方,不是调节利益合理分配、解决我国医疗保健服务的良方。

6 调节利益失衡的主要举措

卫生部高强部长于2006年11月24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努力保证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文章,基本上说清了医改中如何调节利益平衡这个问题。我以为其要点是:坚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不是以改善医院的补偿机制为目标);坚持政府为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不是政府退出,以市场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制度(不是三个制度相互脱节);坚持构建合理的保健服务体系(不是只发展大型医院);坚持政府职能到位,加大投入(不是把负担交给市场)。如果实现了这几条,卫生改革中的利益失衡的局面基本上可以得到扭转。在其中,我以为以下几点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第一,政府为主导的作用必须准确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每一种成功的经济,都是建立在市场与政府合理平衡之上的。”对于卫生保健服务来说,当然更应如此。问题在于政府主导究竟要主导些什么。我以为政府应在统筹卫生资源(特别是控制大医院的发展规模和高精尖设备购置两个环节)、保持医疗机构的合理结构、控制医疗价格、强化社会和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公共卫生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关于引入市场机制的问题,重要的是要科学界定哪些保健服务机构可引入市场机制,明确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以及如何限制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比如,社区保健服务,能否引入市场机制?目前不少城市的社区医疗服务,基本上已经由私人承包。私人承包的社区服务如何实现公共产品的目标?其次,是否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可引入市场机制?如果不是,那么,如何界定引入与不引入的范围?前一阶段改革中区分赢利性与非赢利性医院为何失败?这是涉及公共医疗卫生能否坚持公益性质的大问题。如何突破利益集团的本位主义的设限、保证改革利益的合理调配,这是政府主导作用是否到位的关键,也是涉及新一轮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二,三个改革同步的关键在于保健服务体系的改革必须适应我国医保的基本方针。前一阶段改革没有将三个改革同步推进,只是孤立地抓医院改革,忽视医疗保险与医药购销制度的改革,结果造成利益失衡,医院成为赢家、病人成为输家,这是很重要的教训。在这三项改革中,关键是如何使医院的改革适应我国低标准、广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如果医院改革的结果是费用节节上升,看病仍是越来越贵,那么低标准的医保必然是形同虚设,必然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在这三项改革中,医院改革是关键,而医院改革成功与否,不能只考虑医院的补偿是否充分,必须将是否适应我国目前低标准的医保视为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医院改革一方面要探索医院的补偿路径,同时又要确保医院的补偿不能与低标准的医保方针发生冲突。否则,利益又会向医院一方倾斜,医疗的可及性仍是空中楼阁。

第三,构建合理的保健服务体系在于办好社区保健服务体系和控制大型医院的无序发展。要想实现人人享有公平的可及的保健服务,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来保证,也将是一句空话。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构建这样一个合理的体系,其难度是很大的。问题在于前一阶段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大部分医疗资源于大医院的格局。在一些大城市,三甲医院的资源已经占有全部医疗资源一半以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的服务体系。而要实现人人享有的公平的可及的保健,有两点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必须将大部分病人和一般疾病的治疗控制在社区医疗或其他的基础医疗服务体系之中,这就要求将相当一部分医疗资源转移到社区或其他基础医疗服务体系中,同时又要求在社区与大医院之间构建合理的、平等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环节,是要形成有一定实力而又不是大医院的附属产物,能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于一身、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区服务中心;二是严格控制大医院的发展。大型医院的无序发展,必然将进一步将医疗资源引向他们自身,同时引发医疗费用的上涨,并造成社区医疗、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的削弱。这个口子不扎紧,将必然重蹈覆辙。

第四,构建合理的医药流通体制,关键在于冲破阻力,实现医药分开。这是与人人能否享有公平保健服务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是前阶段改革利益失衡的重要原因。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实行医药分离无不是构建医药流通体制的关键。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是,医生、医院既开药,又卖药,而且其中的利益又留在医院,医生们都可以分享到这种利益,它怎能避免因此而产生的各种医疗腐败呢?它怎能不会加大病人的负担呢?

尽管这样做有困难,有阻力,但绝不能动摇医药分离这条为世界许多国家经验所证实的正确措施。

第五,正确确定政府加大投入的主要方向。现在,由于国家财政状况的改善,由于对健康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国家对医疗保健的投入有望得到较大的增加。但增加的投入投向何方,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呢?这是不能不考虑的。高强部长在上面提及的那篇文章中,明确指出要投入疾病控制、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困难救助、资助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险、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等,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其中基本医疗一项,是投入到社区医疗机构、让他们盖房子、买设备呢?还是为到社区就医的人提供补贴呢?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的。因为这笔资金无疑较大,且对人人享有公平的保健服务十分重要。直接投给机构,如同以往粮食补贴投给粮食经销部门一样,其结果是很坏的;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国家对卫生的投入,应主要投向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医疗,直接为到合作医疗和社区医疗就医的人提供补贴,报销其费用中的相当部分,这样就能将病人引到基层医疗,避免病人大量流向大医院,从而降低卫生费用,同时又推动了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当然,也要采取措施避免无病也医、费用无

任何一项改革都要照顾各方的利益,这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但改革的最大目标、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在改革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这是前一阶段改革最重要的教训,也是避免改革中利益失衡最重要关键的问题。

(本文系作者在第八次国际生命伦理学大会专题会议上的发言,发表时作了某些修改)

〔参考文献〕

[1] N.C KHA.王荫庭,周纪兰,等译.伦理学辞典

[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116.

[2] 冀志罡.医改的死穴在哪?[N].南方周末,2005

-08-15.

[3] 曹海东,傅剑锋.中国医改20年[N].南方周末,

2005-08-04.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

革的评价与建议[N].健康报,2005-07-01.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

革的评价与建议[N].健康报,2005-07-01. [6] 唐钧.中国的卫生政策和保健保障向何处去

[J].科技中国,2006,7(49).

[7] 赵蕾.医疗改革重在补偿机制改革[N].南方周

末,2005-12-01.

[8] 何磊.中国医改悄然转舵[N].中国青年报,2005

-06-20.

[9] 刘黄.价格改革不能被利益集团所左右[N].中

国剪报,2006-11-08.

[10]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

学(上册).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9.

[11] 高强.努力保证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N].人民日报,2006-11-23.

[12] 迈勒?凯西.医疗体系私有化的后果堪忧[N].

参考消息,2006-06-20.

[13] 葛廷风.不能让市场成为配置医疗资源的基本

力量[J].科技中国,2006.7(39).

[14] 唐钧.中国的卫生政策和保健保障向何处去

[J].科技中国,2006,7(49).

[15] 冀志罡.医改的死穴在哪?[N].南方周末,

2005-08-15.

[16] 余晖.医改的困境与出路[N].南方周末,2005

-08-15.

[17] 高强.努力保证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N].人民日报,2006-11-23.

[18]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5.

〔作者简介〕

杜治政(1932-),男,湖南长沙人,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

〔收稿日期〕2006-12-18

〔责任编辑 李恩昌〕

关于参考文献的选用

文后参考文献是现代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简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同时参考文献也增加了论文的学术性。凡无参考文献的文章,国家进行论文统计时不予统计。因此,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凡在文中引用他人数据或观点时,应使用参考文献。为了提高稿件的审稿处理周期,希望作者给我刊投稿时,参照我刊稿约,按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求书写完整,且依照论文中引用出现的先后进行参考文献排序和在论文中做出相应的标注。参考文献应选用新近5年内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或书籍,目前网上资料不宜过多引用。

有效维护群众利益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办法

强化监督,注重预防,群众利益 得到有效保护 (一)积极拓展源头治理,保证群众利益不受侵犯。 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制订对政府投资大额资金管理使用和惠农专项资金监管的实施办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我们对合作医疗、社保、义务教育、农村低保、退耕还林和水库移民补偿、救灾物资发放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5.12地震发生后,我们在县电视台公布了800—840—8020抗震救灾物资举报电话,并会同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对全县所有灾情进行了逐村核查认定,对全县救灾款物进行了全程监管。并制定印发了《永寿县救灾救济募捐监管暂行规定》,从募捐活动的备案审批,到募捐款物的管理、发放等环节做了13个方面的具体规定。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私分专项资金,以及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违法违纪案件。 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进行听证评估。我们坚持“谁决策、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由决策单位负责组织有关人员、按照评估程序认真开展听证评估,并对听证评估的全面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负责。纪委对听证评估全程监督,确保听证评估能公正合理、体现民意。事前听证评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决策最大限度地反映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做到既维护群众的眼前利益,又要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 (二)加强监督检查,使侵害群众利益之事无处藏身。 我们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把查纠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开展了以下检查: 继续深化和完善免费义务教育,以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为重点,加强对教育经费拨付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今年以来,我县通过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共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13.66万元,受益学生5372人。例行对全县中小学春秋季开学收费进行拉网式检查,同时通过走访学生家长,突击查阅学校账目,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查处了豆家镇中心小学违规收取借读费、试卷费的案件,相关责任人得到了严肃处理。 以规范执法行为为重点,加大治理公路“三乱”工作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严禁无上路执法权的部门和人员上路执法,坚决纠正和查处以罚代纠、以罚代管及其它执法不规范问题。坚

利益关系调整的三个方面

利益关系调整的三个方面 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怎样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关系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公正即和谐。假如我们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分为平等的、有差异的和极端差异的三种情境,那么,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公正的利益关系就有互利、互容、互保三个层面。 互利。在平等的利益主体间,初始意义上的公正是利益交换,要形成公平的利益关系,就不能回避投入与回报的关系,如果只是单方面地长期受惠获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很难持续下去。互利是对称的、平等的,有多大的利就会有多大的义,有多大的义就会有多大的利;对方的利就是自己的义,对方的义就是自己的利,“互利”也是“互义”。 互利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义务为社会付出劳动,同时每个社会成员又都有权利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公共领域,人们要享受良好的公共环境,就要遵守公共秩序;在职业领域,人们要获得相应的报酬,就要遵守职业道德;在家庭领域,人们要享受家庭的幸福,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普

遍意义上的互利可表达为“合作”。我们改革发展的目的,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点:一是把蛋糕做大,使大家更多地分享;二是把蛋糕分好,使大家公平地分享。不把蛋糕做大,社会就会失去动力,就不能更快地发展;不把蛋糕分好,社会就会失去平衡,就不能更好地发展。互利既有利于将蛋糕做大,也利于将蛋糕分好,实现共同富裕、又好又快地发展。 互容。我们要将蛋糕做大,就要发展;要发展,旧的秩序必然失衡,新的秩序必然产生,社会必然会出现贫富、强弱等差异。在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情境中的公正应当是有差异的公正。在不同的利益主体间出现差异的情景下,初始意义上的公正是互容,即富强者的“利他不损己”,贫弱者的“利己不损他”。主张富强者有责任去帮助那些天赋资质较弱或机遇条件较差的社会成员,而贫弱者要自立自强,不等、不靠、不要,勇于承担起自我生存发展的责任。“利他不损己”有利于利他行为的持续。“犹太式扶贫”模式可以给人以启迪:一个鞋商对落难的同胞说,我这鞋店目前只有西边发展,这座城市的东边还没有一家分店,你就到东边去开店吧。我借钱给你去租店铺,货我也先提供给你,等你卖掉了鞋,赚到了钱再连本带利还给我。你站住脚了(这应当没问题,我会帮你站住脚),我就是你的长期供货商。正因为犹太人这种助人模式对提供帮助者本身有利,起码无害,这种慈善行

卫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学习资料

卫生经济学(2014.11.20) 一、选择题 1、卫生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 2、区域卫生规划应优先发展和保证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目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问题主要有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缺乏,医疗服务水平低;农民缺乏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4、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益评价指标: 1)卫生费用评价指标(5个):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人均卫生费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费用比例;门诊与住院之间资源配置比例;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 2)其它评价指标(3个):卫生资源配置总量指标;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指标;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指标。 5、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单元有(成本构成要素):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费、材料成本、公务业务费、药品、其他费用。 6、以竞争为定价中心的定价方法:随行就市定价法、竞争价格定价法、投标竞争法、直觉定价法、组合定价策略。 7、医疗卫生服务中属于医院直接成本的: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的成本,如医疗器械。 8、医院总成本包括: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 9、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福利性和公益性。 10、卫生服务的主体有各类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机构。 11、卫生总费用的来源:政府卫生投入、医疗保健制度投入、居民个人支付的医疗卫生保健费用、国际贷款及援助。 12、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有: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效率与公平兼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预防为主;坚持按投入产出原则配置资源。 13、(卫生服务市场)政府干预失灵的原因: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具有不一致性;政府限制垄断的困难;公共决策的失误;政府机构的低效率。 14、卫生服务供给者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影响:服务价格。 15、公共产品特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6、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实际操作原则需要考虑的因素:供需平衡。 17、影响卫生服务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卫生服务的价值;医疗需求因素;医院的供给;政府所提供的政策环境;医疗保障制度。 18、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制定原则:分级定价原则、差别定价原则、比价合理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原则。 19、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首先,许多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行为的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次,医生的职业资格对职业许可设置了一个障碍,减少了医生的竞争;最后,对许多医疗服务,消费者缺乏价格和技术方面的信息。 20、如何推进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建立规划的组织保障,推进区域卫生规划顺利实施;强化行业管理;规划卫生资源总量,调整资源布局和结构;完善规划实施的有关配套政策。

主要研究者及研究团队利益冲突声明和廉洁承诺书

主要研究者及研究团队利益冲突声明和廉洁承诺书 2.0版,2020070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药品、设备和医疗新技术伦理委员会主要研究者及研究团队利益冲突声明和廉洁承诺书 本人为该临床试验项目的主要研究者,临床试验的实施应当遵守利益冲突回避原则,本人声明本人及研究团队与该项目不存在利益冲突,并承诺廉洁从医从业,具体声明及承诺内容如下: 1、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上级规定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卫生 计生委《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廉洁从医从业,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和商业贿赂。 2、不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个人利益或科室局部利益。 3、不收受申办者、厂家等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红包”、物品、好处费、提成,拒绝提 供的吃请、住宿、旅游、娱乐等活动及其它不正当利益。 4、不参与医药产品、食品、保健品推销活动和违规发布临床试验招募广告。 5、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不违规收费,不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严格遵守廉洁自 律规定,不贪污、索贿、受贿、行贿、介绍贿赂、挪用公款,不利用工作之便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6、对本人存在的行风及廉洁问题,认真自查、整改、纠正。 7、研究进展过程中将不存在因经济、社会关系和学科名誉利益诱导而使本人做出影响判断 和行为的可能,例如:修改临床试验中的真实数据、诱导病人使用特定药物或器械、为达到预期的试验目的而违反研究既定的程序,损害受试者的健康、权益和利益等。8、所选择的所有该项目拟定的研究人员目前均与该项目的申办者及赞助方不存在上述利 益冲突。 9、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若违反承诺内容,将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责任追究。 主要研究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及动力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是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总结,并通过分析其动力机制,探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历史演进动力机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危机重重、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肆虐的现状,选择了异于西方国家的医疗模式,发展了具有重大革新性的公共卫生体系:主要依靠经过很短时间就可培训出来的较低技能医护工作者,发展了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的医疗技术;强调预防和初级保健,集中精力实施公共卫生计划,而不是单纯关注个体健康。 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四项指导方针,并确定了接下来30年时间内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框架:在城市建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在乡伤残军人和部分在岗城市居民享受公费医疗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村,亿万农民则普遍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人民公社所属乡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资金,各地的合作医疗采取农民之间合医合药、合住院合门诊、合预防合保健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性、广覆盖、低水平、综合性和全民性医疗保障制度,极大地改善了国民身心健康状况。 但这一时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投入和专业技术教育赶不上医疗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张,致使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过分严格的政府计划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体来说,计划经济时期,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1979年卫生部大胆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随即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1980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1985年,国务院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中央纪委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认真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保障民生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职责,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一、教育先行,打牢自觉维护群众利益的思想基础 一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结合即将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重点加强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教育。针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权力部门的领导干部,做到因人施教、因岗施教、因权施教,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是开展案例警示教育。运用与民争利、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反面典型,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好权力和利益的关系,坚持把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作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警示教育展、接受现身说法教育、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等方式,教育党员干部防微杜渐,引以为戒,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工作始终,自觉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疏堵结合,构建维护群众利益的源头防控机制

合同法调整利益关系类型及其相应的规范类型

合同法调整利益关系类型及其相应的规范类型 合同法调整的利益关系类型 1、合同一方当事人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2、合同关系当事人与有关的第三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3、合同当事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4、合同关系当事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一、与调整第一种利益关系相适应的规范类型:任意性规范、倡导性规范 (一)任意性规范。即可以通过当事人的约定,排除该项规范的适用的规范。 1.补充性任意规范。法条标志文字:“……当事人另有约定或交易习惯的除外” 2.解释性任意规范。法条标志文字:“如果约定不明确的……” 补充性任意规范与解释性任意规范的适用区别:1、补充性任意规范不能直接援引,有一定适用规则(合同法61、62条),即特别约定>补充约定>体系解释>交易习惯>任意性规范(补充性任意规范适用的五步选择法);2、解释性任意规范,在当事人对相关事项约定不完全或不明确时,可直接援引。

(二)倡导性规范。即提倡和倡导合同当事人采用特定行为模式的规范。 倡导性规范,典型的是合同法关于书面合同的规定。合同法规定的六种书面合同: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一方订立的借款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租赁期间在六个月以上的租赁合同、建设工作程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六种书合同的三大特点:1.交易涉及金额相对比较高;2.交易规则相对比较复杂;3.交易存续期限比较长。此个三特点产生两个必要:一是保存证据的必要性;二是督促当事人谨慎交易的必要性。 倡导性规范的判断标准:1.看该法律规范是不是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2.看该法律规范是否强调如果不遵循这项法律规范则后果自负。 倡导性规范在合同法与物权法上的区别:合同法上的倡导性规范,主要只是行为规范,不是裁判规范。物权法上的倡导性规范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裁判规范。物权法24条规定:船舶、飞行器、机动车基于合同行为发生的所有权转移的,未办理登记手续没有对抗效力。即未登记合同也成立生效,但可能产生交易风险。 二、与调整第二种利益关系相适应的规范类型:授权第三人的法律规范 合同法协调当事人与第三人利益关系,用的是授权第三人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74、75条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规定。法官不得

卫生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卫第四版 预防类专业

第一章绪论 卫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 (一)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研究如何最优地利用和配置稀缺资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的学科。 回答三个问题: 生产什么(what)商品或服务和生产多少? 如何(how)生产这些商品或服务? 为谁(whom)生产这些商品或服务? (二)卫生经济学 1.健康经济学(economics of health)以健康需求为出发点,研究个体在资源配置中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包括卫生服务购买以及时间分配等。 2.卫生保健经济学(economics of health care)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包括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卫生服务要素市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等,以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与特殊性 (一)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问题 2.健康领域的配置效率问题 3 . 健康领域的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问题 4 . 健康领域的公平性问题 (二)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特殊性 卫生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特殊性。卫生服务特性: 1.不确定性 2.信息不对称 3 . 保险的介入 4 . 非营利性机构的存在 5 . 限制竞争 6 . 外部性 (了解)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卫生经济学研究内容 二、卫生经济学研究方法 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卫生计量经济学方法 一、卫生改革与发展推动卫生经济学研究 二、卫生经济学研究促进卫生改革与发展

伦理审查申请指南

伦理审查申请指南 为指导研究者/申办者提交药物、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项目的伦理审查申请/报告,制定本指南。 一、提交伦理审查的研究项目范围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3年)、《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2010年)、《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2014年)、《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16年)、《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2018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2016年),下列范围的研究项目应依据本指南提交伦理审查报告: 1.药物临床试验 2.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3.体外诊断试剂 二、伦理审查申请/报告的类别 1.初始审查: 初始审查申请:符合上述范围的临床试验项目,应在研究开始前提交伦理审查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初始审查申请”是指首次向伦理委员会提交的审查申请。 2.跟踪审查: 1)修正案审查: 研究过程中若变更主要研究者,对临床研究方案、知情同意书、招募材料等的任何修改,应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修正案审查申请,经批 准后执行。为避免研究对受试者的即刻危险,研究者可在伦理委员会 批准前修改研究方案,事后应将修改研究方案的情况及原因,以“修 正案审查申请”的方式及时提交伦理委员会审查。

2)研究进展报告: 按照伦理审查批件,意见规定的年度,定期跟踪审查频率,在截止日期前1个月提交研究进展报告;申办者应当向组长单位伦理委员会提交各中心研究进展的汇总报告;当出现任何可能显著影响研究进行或增加受试者危险的情况时,应以“研究进展报告”的方式,及时报伦理委员会审查。如果伦理审查批件有效期到期,而项目没有启动,需重新提交伦理申请并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3)严重不良事件报告: 严重不良事件是指临床研究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应在获知24小时内向伦理委员会报告。 4)违背方案报告:需要报告的违背方案情况包括: a)严重违背方案:研究纳入了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标准的受 试者,符合中止试验规定而未让受试者退出研究,给予错误治疗 或剂量,给予方案禁止的合并用药等没有遵从方案开展研究的情 况;或可能对受试者的权益/健康以及研究的科学性造成显著影响 等违背GCP原则的情况。 b)持续违背方案,或研究者不配合监查稽查,或对违规事件不予以 纠正。凡是发生上述研究者违背GCP原则、没有遵从方案开展 研究,可能对受试者的权益,健康以及研究的科学性造成显著影 响的情况,应提交违背方案报告。为避免研究对受试者的即刻危 险,研究者可在伦理委员会批准前偏离研究方案,事后应以“违 背方案报告”的方式,向伦理委员会报告任何偏离已批准方案之 处并作解释。 5)暂停/终止研究报告: 研究者/申办者暂停或提前终止临床研究,应及时向伦理委员提交暂停或提前终止研究报告。 6)结题报告:完成临床研究,应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提交结题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 体制改革的意见 2009年3月17日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过重,对此,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因此,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要坚定决心、抓紧推进,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

维护群众利益工作情况 定稿

维护群众利益工作的调研 近年来,靖西县信发铝矿工业拉动了我县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铝厂工业与周边村民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就2010年7月份靖西县村民抗议铝厂污染事件就突显出领导干部做好为群众谋利益、多为群总解疑解惑的重要性。事件起源与信发铝厂对因地质灾害造成破坏的我县新甲乡庞凌村晚屯矿区运输通道进改道施工,与群众发生矛盾冲突,群众到铝厂大门和枯庞抽水房及信发铝厂铝业有限公司门前聚集,砸坏了铝厂部分设备,同时群众组织游行堵塞国道和县城交通。经过市领导深入现场,公安干警到现场抓紧协调处理,分别召开纠纷双方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就群众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协调,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疏导工作,才能解决好此次事件。所以,在拆迁占地、安置补偿等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的实际情况,多做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就贯彻落实好区委三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本次人大会精神,维护好人民群众身边利益的工作,我局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要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在加快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作出新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有靖西特色的自主创新核心区,高标准建设边境中县,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靖西县城区建设,是全县上下必须勇敢面对、奋力完成的重大任务。今年,我们将在加快拆迁改造、整合空间资源方面,在强化招商引资、集聚高端要素方面,在推动服务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希望我县及其常委会围绕这些重大方面,广泛开展专题调研,广纳群言、集中民智,形成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各个部门决策指挥更加科学、工作措施更加到位、发展成效更加显著。要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职能作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工作,深入开展工作视察和检查监督,以监督促落实、促发展,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二、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上取得新成效。加快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充分发挥城乡群众的主体作用。人大和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在凝聚人心、汇集民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职责意识,最大限度地把城乡群众团结到全区各项事业发展上来,充分调动城乡群众参与全区大建设、大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切实当好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情绪,切实将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意见及时反映给党委政府,促进教育、就业、医疗、交通、住房、人口等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要着力提高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及时把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传达到群众中去,特别是针对当前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拆迁占地、安置补偿等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的实际情况,多做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工作,为加快靖西县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千差万别求相宜 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如果没有丹青妙手的尽情挥洒,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列起来就只是简单的色谱,而无法描绘出美丽的画卷;如果没有音乐大师的精彩演绎,哆、来、咪、发、唆、拉、希排列起来就只是单调的音阶,而无法演奏出动听的乐章。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既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统筹协调,对各种矛盾进行妥善处理,人们才能各得其所、和睦共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实现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顺利地向前推进。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利益关系有哪些新特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比较单一,干部、工人的工资按级别来定,农民按“工分”分配,收入差距不大且比较固定,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定量购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对比较简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引起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从而使新时期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重要特点。 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是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以工人群体为例,从分布情况看,除传统国有、集体企业外,私营、外资企业职工大量增加。据统计,1991年年底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为2491.5万人,到2006年年底达7474.1万人,而同期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则从10664万人下降至7409万人。又如农民群体,除了一部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二是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和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利益差距有所扩大。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扩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7∶1,2006年扩大为3.27∶1;二是区域差距扩大,1978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比为3.15∶1,2006年达到6.21∶1;三是行业收入差距明显,1978 年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比为2.17∶1,2006 年上升为大约4∶1。整体上讲,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1978 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 年则上升到0.496。 矛盾对抗程度有所增强。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随着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差距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等。从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属于经济利益问题。据统计,2006年1月至8月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因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引发的事件占总数的18.88%,因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的事件占15%,因企业改组改制、兼并破产问题引发的事件占7.66%,因民间纠纷问题引发的事件占5.96%,因争矿、林、水、草场、土地问题引发的事件占4.82%,因集资、股票问题引发的事件占2.32%。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上述新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

卫生经济学相关概念

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 ?卫生事业性质: 福利性政府纳入规划、保持必要投入、保证公正性、建立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举办盈利性医疗机构 生产性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 经济性满足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要、通过维护健康来提高生产力、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公益性不收取投资回报、承担公共卫生义务、受政府政策干预和法制管理、受公众监督和制约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卫生服务市场 概念: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卫生服务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机制: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分为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 我国卫生系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子系统。 特征:信息不对称、存在竞争也存在垄断、存在产品具有外部性特征、存在大量公共产品 与一般商品市场的共同性:市场构成要素相同;市场机制作用相同;医疗机构具有独立性、一定的经济关联性、相互依赖的供求关系 与一般商品市场的差异性:地理位置限制、市场经济主体特征、垄断性、服务低效率、市场价格形成的特点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亦称公共物品、公共财产,与私人品相对应的概念。即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公共卫生产品特征: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公平性 公共产品分类:纯公共卫生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市场失灵 原因:市场机制的功能具有局限性、现实的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自身不完善 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如果在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再增进必然使其他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减少,那么,这时候的资源配置状态就是最优的,称为“帕累托最优”。(有前提)?政府宏观调控失灵 概念:政府克服市场缺陷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已超过市场缺陷所导致的效率损失。 类型:运行型政府缺陷、制度型政府缺陷 解决方法:提高人员素质、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公共财政,使政府与营利性生产经营分开?卫生服务需求与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Demand):居民对卫生保健服务实际发生的有支付能力的卫生保健接触。 卫生服务需要(Need):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获得卫生服务的合理数量。 认识到的需要(Perceived Need):患者对自己是否健康、是否患病、是否需要就医或接受卫生保健服务做出主观判断。 卫生服务需求与需要的交集代表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从专业角度也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卫生服务,这部分构成了卫生服务利用的主体。 卫生服务需求弹性理论 需求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影响需求因素的变动而引起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总体上是缺乏弹性的。 需求弹性与供给者总收益的关系:如某服务富有弹性,价格下降,则总收益增加;反之,价格上升,则总收益将减少。 如某服务缺乏弹性,价格的下降,会导致总收入的下降,反之总收入将增加。 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健康状况、社会人口文化因素、一般经济因素、时间价值、卫生服务供给者、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费用支付(Payment):需方(如保险机构和被保险人)在获得医疗服务后,向服务供方支付医疗费用的行为。 费用支付方式(Payment Methods):用于进行费用支付的途径和方法。 费用支付制度(Medical Payment System):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的费用支付方式,是整个健康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支付模式:传统支付模式、现代支付模式、未来支付模式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动各项医改任务落到实处,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7〕37号)要求,我省2017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重点推进和落实以下工作任务。 一、研究制定的文件 1.制定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2.制定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实施意见。(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3.制定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4.制定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5.制定完善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6.制定我省或转发国家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性文件。(省国资委负责) 7.制定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8.制定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共同牵头负责) 9.制定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的指导性文件。(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10.制定建立卫生人员荣誉制度的政策文件。(省卫生计生委、人社厅共同牵头负责) 11.制定在部分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的指导性文件。(省编办负责) 12.制定改革完善仿制药管理政策的指导性文件。(省医改

办负责) 13.制定医药代表登记备案管理文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14.制定药品购销信用管理文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以上任务只列牵头部门,未列参与部门。其中1、2项任务按国家规定时限完成;3—14项任务于国家相关文件印发后3个月内完成。 二、推动落实的重点工作 15.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范围,确定1个市(地)作为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城市,推荐1个县(市)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候选县(市),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省卫生计生委、财政厅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下同) 16.明确省卫生计生委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属(管)医院参加属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政策措施。以齐齐哈尔市为试点,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编办、财政厅、物价监管局、人社厅负责)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带来了诸如贫困、公众不满情绪增加、群体间关系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多数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宏观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机构重复,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付。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医疗服务机构改革实践中,“抓大放小”的思路很流行,基于这一导向并基于现行财政体制下部分地区财政负担过重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甚至直接出售给私人。这种“抓大放小”的改革思路是有严重问题的,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药价虚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备受舆论批评。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受到党内和社会上腐败势力的干扰和影响。比如官商勾结,在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谋取私利,甚至搞假医假药;医生收红包,等等。产生这

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远利益的关系确实是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认真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做企业规划管理中一个非常复杂难题。 一个社会能不能获得快速发展,看似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从根本来说,却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社会群体的利益能不能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得到认可和体现,中国历史上的每次变革无不反映了这一点。一个企业也是这样,能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确实关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都企业能不能获得长远发展。 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这既是推动个人、部门、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阻碍个人、部门、社会发展的阻力。因为个人、部门、社会三者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是是矛盾的。比如个人的短期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个人收入多了,可能企业用于发展资金少了;比如企业的局部利益在很多情况下与社会的整体利益是矛盾的,国家的税收提高了,企业的负担却加重了。 我们不能期望于每个人都象雷锋那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一辈子帮助别人不图回报。我们大多数的人毕竟都是凡人,我们都有一颗“为己”的心,其实一个社会发展的假设是不能建立在“高尚的精神情操、伟大的革命热情”等美丽的词藻基础上的,缺乏厚实的经济基础,这些高尚的精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肥皂泡。我们应该树立“为己不是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才叫自私”的新观念。把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发展的假设建立在“若为己,先为人”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制度的制定才更符合大多数人的人性,以人为本才能落到实处。 我一直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良好的关系不是处理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在一个组织中,人的行为非常复杂:很多人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排除异己;为了小部分人的利益,山头林立,这是一些组织内部非常普遍的现象。以致于“明哲保身”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座右铭。只求保住自己,不求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当我们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对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进行一个系统的反思,一个人犯这样的错误可能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如果许多人都犯同样的错误,肯定是企业的制度,社会的运营机制出了问题。因为制度具有导向性,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证体系是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部门利益、社会利益,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前提。没有制度的保障,任何良好关系的保持都是暂时的,不是持久的。这样的制度一定要保证个人利益与部门利益、社会利益之间良性的互动,保证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和谐统一。没有这样的制度,企业长久的发展是很难想象的,社会长期的稳定、繁荣也是很难想象的。 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具有滞后性。很多时候都是出现了问题,人们才去设

(医疗药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明确方向和框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