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辨证论治的本义

论辨证论治的本义

论辨证论治的本义
论辨证论治的本义

中医药通报2011年4月第10卷第2期

38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作者简介李宇铭,男,博士研究生,香港注册中医,主要从事仲景学说理论、经方药物量剂量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100700)

论“辨证论治”的本义

●李宇铭

*

摘要现代对于“辨证论治”一词的理解,与过去并不相同,有必要对其正本清源。虽然是“辨证

论治”是近代提出的新术语,但是从中医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概念自《黄帝内经》时已经拥有,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开始被广泛讨论和使用。从文字的角度分析,“证”是指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临床表

现”

,而非现在一般所说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论治”则是按照辨别证候时所获得依据,经过分析后作出治疗方法的判断,实际上即“辨证求因,审机论治”的缩写。再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理解

,“证”所强调的是“司外揣内”,亦即因“有诸内必形于外”而产生了“证”,证的产生是基于藏象学说,“辨证论治”实与“整体观念”密不可分。

关键词

证侯

辨证

辨证论治

辨证施治

整体观念

现在对于“辨证论治”的认识

与过去不同,在《中医基础理

论》[1]

教材中指:“辨证论治,是运

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侯,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

程”,当中认为“辨证”就是“辨析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这种以“证侯”作为诊断结果,而又以“证”理解为“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将“辨证”理解为“辨别疾病本质”的想法,

与“辨证论治”的本源概念大相径庭,因此有必要对“辨证论治”一词重新考究,正本清源。

1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辨证论治”这一词组的出现,

是任应秋、秦伯未等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式提出。在此以前,虽

然没有这个词组,

但其实已经存在辨证论治的概念。在《黄帝内经》

里,明确提到“证”字的只有一处,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但其实《内经》中已经有证的概念,更有学者指出:“《内经》不仅奠定了辨证学的理论基础,并且为后世各种辨证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雏型,

同时还记载了不少辨证的具体内容”[2]

,只不过当时尚未固定使用“证”一词而已。

其后到了汉代张仲景的《伤寒

杂病论》,更被后世公认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奠基著作。其中“辨

证”一词,首见于《序》中的“平脉辨证”。虽然《伤寒杂病论》全书

也未见“辨证论治”一词,但经过后

人(一般认为是王叔和)撰次后,

各篇篇目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等,可见这

种“辨XX 病脉证并治”

、“脉证”等,其实就是辨证论治、证候的最初意思。

到了元代,出现了两个辨证论

治的里程碑:一是“论治”一词,首见于滑寿《读素问钞》的篇目上;二

是朱丹溪所著的《脉因证治》,成为以书名勾勒辨证要点的代表作

[3]

在明代开始,出现了类似辨证

论治的词组,周子干的《慎斋遗书》卷二中专列“辨证施治”一篇,虽然

周氏没有解释甚么是辨证施治,但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已经有辨证论治的概念。其后在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卷二、伤寒类伤寒

辨篇中,

亦有类似词组:“世人一见发热……皆由施治之初,辨证未明

也”

。在清《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下品藜芦篇中,也有:“辨证施治,神而明之,非仅以毒攻毒四字,可

中医药通报·思考中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39

了其义也”

。纵使如此,“辨证施治”一词在当时还是较少使用,还未成为一个常用的术语。

首次提出“辨证论治”作为一个完整词组的,首见于清代医家章

虚谷的《医门棒喝·论景岳书》。可是,该书虽然有较为完整的临床

证治思路,也确实出现了辨证论治字样,但“辨证论治”在全书仅见一次,可见并未成为稳定的固定词组

[3]

“辨证论治”作为一个固定术

语是近代的事。于1955年,任应秋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

的辨证论治体系〉

一文,以五苓散证治为例,把中医临床证治称为

“辨证论治体系”。及后到了1957年,秦伯未在《江苏中医》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概说〉一文,到此“辨证论治”基本已成为一个纲领

性的口号。同时

,《江苏中医》和《中医杂志》于1957年和1958年

相继发表了吴德钊的

《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朱式夷《中医的辨证论治

规律的探讨》,蒲辅周《从治疗乙型脑炎的临床实践体会谈中医辨证

论治的优越性》等文章,从而使辨证论治这一术语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而且更被公认为中医理论及临床的一个重要特色

[4]

2辨证论治的文字含义解释

要了解辨证论治的正确含义,首先应从“证”的本义着手。据考证,“证”的本义是跟“證”(证)、“症”、“候”、“证候”等字词的意义相通的,“证候”的本义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简称证或者候

[5]

”,简而言之,“证”的本义

是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临床表

现”,即相对于西医学上的“症

状”。再换句话说,“证”是疾病的外在“现象”

,这与现在认为“证”是疾病内在“本质”的想法截然相反。

其实“病”跟“证”、“病证”的

意思亦是相通[6]

。“疾”、“病”二字在《说文》中是互训的,字义上除

了是病情轻重的分别外,基本含义相同,是一个很泛义的词语,表示

人有不舒服,

身体不适而已。在《内经》中的“病形”、“病态”和

“病状”,其实也是“证候”之意;《内经》中的病名与证名从未严格分

开,

某一名称常一身二任[7]

。“辨”,辨中从刀,所以有分别、

判别的意思,“辨证”的本义即辨别证候、辨别临床表现的意思,而不

是“辨别疾病本质”;“论”最少有三层意思,包括按照依据、分析研

议和评定判断

;“治”是诊疗的意思,如:治病、医治、治疗。因此,

“辨证论治”按文字含义的角度来看,就是按照辨别证候时所获得依据,经过分析后作出治疗方法的判断。实际上“辨证论治”中间是隐

含了“求因、

审机”的意思,作为一个简要的术语,实际上

“辨证论治”是“辨证求因、审机论治”的缩写。3从证的概念及其产生

过程看辨证论治的含义

从个别字词的本义以解释“辨

证论治”

,未能反映概念的全部,辨证论治的含义,绝对不等于单纯四

个个别字义的相加,尚需要结合中医理论,认识“证”的产生过程,将能更清楚地解释辨证论治的意义。3.1

证的概念—

——司外揣内“证”是甚么?证是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为什么这些外在表现能够反映到内部的本质?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强调这种“内外法”思想,在《灵枢·本藏》

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以表知里”,《灵枢·外揣》又说:“远者司外揣内”等,这些都是从外在表现来判断内在本质的意思。

由于古代的技术水平限制,人只能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深入认识

事物的内在

,“因此不得不通过思辨的途径,

用猜测和推想来弥补对事实认识的不足,这是历史的必然,具有世界通约性,是脏腑概念内涵从实体到功能态的演化得以

启动的内部原因[8]

”,中医能够采用思辨的方法从证候判断疾病本

质,亦因此看到外在证候,最重要的是能够联系到内在疾病的本质去思考,即是“辨证求因、求机”的过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为甚么疾病的本质会表现在外?证候,是基于“有诸内必形于外”的思想而形

成的,如《丹溪心法》:“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杂病广要·脏腑总证

》:“人身之有形于外者必有诸内”

。其实是先有了“有诸内必形于外”的思想,才有“以表知里”

、“司外揣内”等的方法出现,二者基

本意思相同,是内外相应,只是前

者从内到外,后者从外到内。3.2证的产生———藏象学说

病内在本质演变成外在临床表现

的过程是怎样的?换句话说,“证候”是怎样产生的?可从藏象学说

作解释。“藏象”,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隐藏在内的

脏腑,而“象”可有三层含义:“一指现象,即内在本质反映在外的征

象;二指意象,即对各种现象进行思辨,找出其内在规律;三指法象,即把人体现象与自然现象结合起

来,形成天人相应的认识方法[9]

中医药通报2011年4月第10卷第2期

40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ournal

简言之藏即本质、象即现象,藏象是基于内外相应的方法建立出来的,能够解释人体内部各部分的互相关系,以及生理病理活动的表现。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透过经络的输布运行全身,

以维持五脏六腑的生理作用。各脏腑有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脏腑之间有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又透过经络,把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联系起来。所有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网络,成为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由于脏腑气血经络等运作正

常,

身体才能维持正常的外在表现,但如果其中一方面不能正常运作,

或受到外来的影响,脏腑之间的阴阳、五行关系失常,就会透过经络的关系而表现在外,形成疾病的临床表现,即证候。

3.3辨证论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从藏象的角度来看证的产生,便能知道辨证论治的具体操作方法内容。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因此辨证论治最

首要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念。由

于脏腑受着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影响,辨证时必须有天人相应的观念,加上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所以人与外在环境是一个大整体;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五脏跟形体诸窍互相联系,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也可以相互影响,因此人体也是一个小整体。

另一方面,由于脏腑的生理功能在不同时间、不同的人身上也有不同的变化,这种时间的观念可以称为恒动观、因时制宜、动态观念等;而重视不同人的身体状态可以称为个体化、

因人制宜、体质观念等,也属于整体观念的一部分。

4结语

“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

,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明白辨证论治的本义,对“整体观念”亦能加深理解。本文对“辨证论治”的本义进行讨论,以冀正本

清源,有助明白古代文献中“证”、“辨证”的概念。上文所论,属辨证

论治中较为核心的概念,尚需要进

一步讨论,若能在统一认识、概念清晰的前提下,

替“辨证论治”重新制定一准确的定义,将能有助中医理论的发展。参考文献

[1]孙广人.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9-20.[2]朱文峰.试析内经中的疾病概念[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1,11(3):1-3.[3]符友丰.论“证”的概念与“辨证论治”思路[J ].医学与哲学,

1994,(8):38-39,42.[4]张清苓,姜元安,李致重.论中医辨证方法及辨证论治体系[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4):5-9.

[5]李致重.證、证、症、候的沿革和症候定义的研究[A ]

.见:崔月犁主编:中医沉思录[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77-189.[6]符友丰.证候著论训诂一瞥[J ].医学与哲学,

1993,5:19-21.[7]王洪图.内经选读[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8.[8]李如辉.发生藏象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29.[9]程士德.序言[A ].见:赵存娥.实用中医藏象学[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1-2.

櫖櫖櫖櫖櫖櫖櫖櫖櫖櫖櫖櫖毈

名医故事

钱乙黄土治肾病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诀》,人们尊称他为

“儿科之圣”。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

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种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在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出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帖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

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有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摘自《趣味中医》)

浅析《伤寒论》

浅析《伤寒论》 中医药学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对仲景之学的研究、发挥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伤寒论》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本文针对《伤寒论》谈谈自己的浅薄看法。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证治法 1 《伤寒论》在中医临床上的重要地位 《伤寒论》是张仲景勤奋治学与临床经验的结晶。它不但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集大成之作,还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伟大贡献,是中医临床辨证学、治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创立六经辨证,即是《伤寒论》对中医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因为它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源于《内经》,但把辨证论治与临床完美结合,则始于《伤寒论》。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创造性地把《内经》等古典医著中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理、治疗大法等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检验、总结、提高,终于创造出理法方药俱全、辨证体系完整、辨证思维灵活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造性地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将临床的病、脉、证、治、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所以说,六经辨证的出现,标志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发生了质的变化。 2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核心与实质 仲景自序中提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说明《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继承了《内经》有关六经的理论,而且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伤寒论》的六经包括了《素问·热论》中六经热病的证候分类、治疗及转变的精神,也有《灵枢·经脉篇》中手足六经的循行及病证的部分内容。《素问·六微旨大论》的六气标本的概念在《伤寒论》中也有体现,而《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关于阴阳气各有多少来分三阴三阳,更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依据。 六经辨证,实质是三阴三阳辨证。是用三阴三阳概括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与病理演变。又用三阴三阳所涵示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与感受邪气机体所发生病理变化、脉症特点结合起来,以说明疾病的正邪斗争、表里进退、虚实转化、阴阳盛衰;以辨明病邪、病位、病性、病势、预后等。从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遣用相应的方剂药物,选择相应的煎服方法。不仅如此,还通过具体的病脉证治,揭示了既原则又灵活的辨证思维方法,把中医学朴素而丰富的辨证思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 实脾:即调补脾脏。 此时脾气旺盛,故云四季脾王。 虚虚实实:虚证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实实。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疢难:此指疾病。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导引: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一定部位的一种外治方法。 语声寂然:形容病人安静无声。 喑喑然:形容病人语声低微而不清澈。 啾啾然:形容病人语声细小而长。 吸远:指吸气深长而困难。 寸口:指脉法。金匮脉法有两种,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尺中。另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跌阳(足阳明冲阳穴)、少阴(足少阴太蹊穴)。本条寸口,是指两手的寸、关、尺六部脉, 未至而至:第一个“至”指时令到,第二个“至”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 甲子: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 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卒厥: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正气,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 阳病十八:阳病是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金鉴》云:“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 阴病十八:阴病是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金鉴》云:“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 六微:言六腑也。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为六微。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 六极: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 妇人三十六病: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清便自调:清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 痼疾:难治的慢性久病。 卒病:突然发生的新病。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此指病邪相结合,即疾病的癥结所在。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背反张:背部筋脉拘急,出现角弓反张的症状。 其脉如蛇:痉病误汗后出现沉伏不利的一种脉象。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之意。 齘齿:上下牙相摩切磋有声。 湿痹:痹,闭也。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的外治法。 日哺所:下午3到5时左右,也有认为指傍晚左右。 中喝:伤暑。 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狐惑病:由湿热虫毒所致,临床表现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咽喉部腐蚀为惑;前后二阴溃烂为狐。 目四眦:两眼的内外角。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全套光盘集锦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全套光盘集锦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套光盘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系列“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基础上精编而成,此项活动被业内人士称为“名老中医从医精华抢救计划”。自99年开始启动,六十多位国宝级中医名家,面向杏林后起精英,谆谆教诲!高屋建瓴、医理深妙,真知灼见、开悟心智! 名老中医真传光盘一经问世,立刻吸引了海内外中医人士和广大学子的眼睛,纷纷求购。 不难想象——邓铁涛、颜德馨、焦树德、路志正、朱良春、陆广莘、张琪、刘炳凡、周仲瑛、任继学、晁恩祥、金世元、吉良晨、张学文、王永炎……等等;在中医药行业,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会使您如雷贯耳!您一定很想重回课堂,聆听这些国宝级名老中医将毕生心血结晶和盘托出、倾囊相授!现在这一切已成为现实!因为凝结着我国数十位名老中医从医精华的光盘业已问世! 1.《第一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长春)》光盘 1.医学的目的与中医学术研究(主讲陆广莘) 2.气血辨证治疗疑难病(第一讲)(主讲颜德馨) 3.气血辨证治疗疑难病(第二讲)(主讲颜德馨) 4.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一讲)(主讲张琪) 5.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二讲)(主讲张琪) 6.咳喘论治(主讲李今庸) 7.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体会(主讲焦树德) 8.《内经》脏腑功能与临床应用的系统思维(主讲刘炳凡) 9.师门回忆(主讲刘炳凡) 10.疑难病辨治思路与方法(主讲张学文) 11..跨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主讲朱良春) 12.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讲王绵之)13.临床治疗的思维方法及用药心得(主讲王绵之)14.脾胃与肿瘤病的临床研究(主讲何任)15.三谈中风病因病机与救治(主讲任继学)16.肺痿病的研究与辨识(主讲晁恩祥)17.哮病的证治体会(主讲晁恩祥)18.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斑热)19.强肌健力饮(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论、临床与药理(主讲邓铁涛)20.怎样学好《难经》(主讲路志正)21.《医学心悟》简介(主讲路志正)22.疑难病症辨治杂谈(主讲路志正)。以上全部22个光盘,总时间:40小时21分。定价:1600元。 2.《第二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北京)》光盘 1.经方辨治急难重症举隅(主讲颜德馨) 2.在痹证治疗中应解决的三个问题(主讲朱良春)3.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体会(主讲朱良春)4.大偻(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探讨(主讲焦树德)5.谈中医诊治急难病(主讲焦树德)6.心病系列证治(主讲张琪)7.略论《皇帝内经》中血气流行及放血治病(主讲李今庸)8.虚损性肾衰(主讲任继学)9.谈中药炮制与临床应用(主讲金世元)10.阴阳自和,升降出入第一讲(主讲陆广莘)11.阴阳自和,升降出入第二讲(主讲陆广莘)12.论脾胃病临床用药(主讲吉良晨)13.叶、吴二家对温病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主讲张灿玾)14.中风病防治研究(主讲张学文)15.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主讲王永炎)16.高血压病辨证论治的体会(主讲邓铁涛)17.李东垣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主讲邓铁涛)18.万里云天万里路(主讲邓铁涛)19.再论中药不良反应问题(主讲晁恩祥)20.哮喘杂谈(主讲周仲瑛) 。以上全部20个光盘,总时间:40小时04分。定价:1600元。 3.第三期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上海) 1.祛瘀法及其应用(主讲邓铁涛)呼吸系病之诊治一得(主讲张灿玾) 2.二陈汤之临床运用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症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 摘要:本论文主要谈了下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及病及分析以及方药用法,对以后的临床实践和药物的用法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下面摘自原文第二条和原文第十二条进行分析。 关键词:肌腠空疏,卫外不固,卫失开合,营阴不守 正文: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病机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恶寒与恶风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风性疏泄,人体腠理疏松,营阴内守功能减弱则汗出;病在表,故脉象表现为浮,缓是与紧相对而言,较为和缓,还可以出现浮弱脉,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但表热证恶寒程度轻,时间短,并有口渴,咽红肿痛,舌边尖红等热象。本证与太阳伤寒证的辨别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

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我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表寒虚证,抓住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的主症即可诊断。 治疗方药: 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病机。条文首先提出太阳中风,并以发热与汗出为重点,阐述了中风证的临床特征和病机。风邪袭表,卫阳浮盛,故而发热;卫失开合,营阴不守,故而汗出。即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是形容太阳中风发热、恶风的特点。尤以翕翕发热,说明太阳中风证因肌疏汗出,阳热外越,故虽热而轻。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风邪闭表,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故见鼻鸣。胃为胃之源,风邪闭表,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3-07-31T14:20:58.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导读] 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徐建宏1 温俊贤1 王耀祖2 杜彦军2 周军2 杜军平2 (1秦安县千户乡中心卫生院 741618;2秦安县王窑乡卫生院 741600)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381-02 【摘要】为了提高临床科室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在有关医院的支持下,我们随机抽查了2008-2012年部分医疗机构中医住院病历200余份,从病史资料、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证侯诊断、治则治法、依法组方,合理选药、体现理法方药的完整统一等六个方面,分析中医辨证论治中常出现的问题,以期对中西医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辨证论治病历问题 中医辨证论治是以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判断得出证候诊断,进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故中医辨证分析强调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判断准确,结论正确,遣药组方合理。我们在抽查时发现,部分中医病历病史资料和辨证论治有较多的问题。 一、中医辨证论治常见错误 (1)病史资料不详细、不具体,舌、脉象描述不准确、缺如,或在个人不同病历中形式雷同;(2)辨证依据不充分,说理不透彻,缺乏严密的逻辑,或将中医辨证论治分析写成病因病机分析;(3)证侯诊断不全面,不准确;(4)治则治法不全面,不妥当;(5)遣药组方不合理;(6)理法方药不完整,不统一。 二、典型病历分析 如某院消化内科病历:(1)病史资料:患者于2年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嗳气,呃逆,伴间歇性便秘,曾在基层某医院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奥美拉唑、654-2、吗丁啉、消化酶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其后病情反复,2月前因饮食不当,疼痛加重,遂来我院求治……(2) 体格检查: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3)中医辨证论治分析: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患者收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致食欲不振,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劳倦过度,伤及于胃,胃气失和,气机郁滞(气滞血瘀,食宿停滞,胃气郁滞),不通则痛。(4)证候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证。(5)治则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6)方药:白芨+云南白药。 详细、准确的中医四诊资料是进行辨证论治的前提,这则病历在病史资料中对上腹部疼痛的性质(如喜温喜按与否,疼痛发生在食前或食后等),程度,有无反酸等均未予描述,主要症状描述不清楚或不透彻,中医辨证论治缺乏依据,本身容易导出错误的辨证论治;依据体格检查,似属脾胃虚弱证,但证候诊断却为“湿热中阻证”;辨证分析中未经分析论证,先入为主地提出“胃脘痛”的中医病名,然后毫无逻辑和调理地堆砌了一些中医名词,与辨证分析几乎谈不上关联;其辨证分析结论是“胃脘痛,肝郁气滞”,证侯诊断却是“胃脘痛,湿热中阻证”,辨证与诊断相互矛盾,且与病史资料不符合;治则治法是“益气健脾,养血止血”,又与本人的证候诊断相矛盾;所选方药是“白芨+云南白药”,方药非中非西,不能体现中医理法方药特色;理法方药风牛马不相及,互不统一。 三、讨论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通过正确掌握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准确的中医证候诊断,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目的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故提高中医中医辨证论治水平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经验,对西医专业医师来说,写好中医病历确非易事,这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我们发现,部分医师所写的中医辨证论治,漏洞百出,反映出对中医理论不熟悉,为了应付中西医结合病历要求,胡乱编凑,或复制同类病例,使得中医辨证论治分析表现出较严重的形式化倾向。 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还须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中医辨证论治病历记录的另一重要意义是承担法律文书的作用。从病历中列举的证素来分析,因辨证论治结论不准确,直接影响到选方用药的正确性,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较为合理的辨证论治分析,并没有指导正确的临床遣药组方,这在某些基层医疗单位表现较为突出。如有些病历中列举的方药和实际医嘱选方用药呈两套方案,如此做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生首先置自己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还有选用中成药不符合辨证论治精神的情况较为多见,临床选方用药比较混乱。某地曾发生过高血压患者使用参麦注射液引发的医疗纠纷,但我们抽查发现,高血压病使用参麦的情况较普遍。参麦注射液之主要成分为人参,其性热而补气,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应属不妥。还有如冠心病中医辨证属心气不足,中药选方保元汤,但同时静脉滴注丹参酮等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患者在气虚的同时,是否合并血瘀,病历中并未提及血瘀的诊断依据,故选用活血化瘀药就不合理,从理论上说,单纯的气虚证,如使用化瘀消伐药物,会加重气血的耗散,属虚虚之弊。 甘肃省卫生厅近年来举办西学中培训班,给西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高机会。西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多请教中医师,对于中医病历的正确书写,和临床正确选用中成药,当会有所裨益。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素有众方之祖的称誉。其方配伍严谨,用法精当,疗效确切。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同时对中医临床各科诊治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若能正确掌握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则如仲景在自序中所言"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也"。本文就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祈望同道斧正。 一、抓住主证是关键 《伤寒论》每一方剂的组成,都是以六经辨证施治思想为指导的,都建立在"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基础上。因此要想准确有效地运用其方,首先必须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因主证反映了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在,故而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机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对此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很好的示范,论中首先以六经辨证为纲,把疾病划分为六个阶段,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兼夹等关系。六经提纲证即是对疾病六个阶段的高度概括。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接下来《伤寒论》又将每经病作逐层分解,最后判定具体的方证。如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以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主的麻黄汤主证;以口苦、喜呕、胁痛胸满、往来寒热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以烦渴、汗出、高热、脉大为主的白虎汤主证;以不大便、腹满痛、潮热谵语为主的大承气汤主证;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的理中汤主证;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的四逆汤主证;以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主的乌梅丸主证。 可见六经方证的主证,是辨证的关键。它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规律,是最可靠的临床辨证依据。只有抓住主证,才符合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进一步认清兼证和变证,分清辨证的层次,从而使辨证的程序井然有序。 二、抓主证,也要注意兼证 兼证是在主证的前提下出现,它附于主证而存在,但又补充了主证证候的不足。凡在主证基础上而见新的证候的,就叫做兼证。举例而言,如桂枝汤的主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若兼见气喘,或者兼见项背强几几等,便是桂枝汤的兼证。兼证同主证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是必须指出,如果属于六经提纲证的主证,而出现另一经兼证的,则往往属于合病与并病的范畴,就不能按兼证来看待。兼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离不开本经发病的范围。如桂枝汤兼证的喘和项背的强几几,都与中风表不解有关。因此,它和合病并病的实质不同。我们既要抓主证也要顾及兼证,治疗上在主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病情的变化,加入与病情相适应的药物,减去与病情不适宜的药物。例如,太阳中风证兼里阳受伤而汗出不止,用桂枝汤加附子温经固表;太阳中风证兼胸阳受损而脉促胸满者,则于桂枝汤中去芍药以除其阴柔有碍通阳之弊。临证中必须做到知常达变,方能尽辨证之能事。 三、掌握病性,方随证变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1)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关于辨证论治

关于辨证论治2008-07-01 18:41 中医药无局限,治未病有误区 关于辨证论治 余嗜书如命,是中医杂志忠诚之读者,1992年零星杂志到94年全年以后全部杂志均齐。后有光盘5块也一并由女婿购来,观其中不少精妙之处,但均未能治本。更多的是大部份西化而且西化得过份些。好多长篇大论而看后不知其说啥。比如病案讨论千篇一律。会诊时实习医师先讲,住院医师随后,副主任继之,主任再继续,教授或什么高级别的总结用药、中西结合,从生理学到解剖学到病理学,细胞变化,药物化学代换矛盾无所不至,但治一月半月,指标依然,自我感觉改善因经济原因出院等等。好多文章均拼凑后发表,不知所云。什么轴、什么耙、什么路、什么经、什么络、什么隔二隔三(治)、什么二辨四辨(症)、“再辨症”,什么证状量化,分型标准,再辨证加减,什么朝代什么人,什么书,怎么说,正确与否谁知道。同一病症,(比如反流性食管炎),以火治、以郁治、以痰治、以瘀治,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均治,但其报道疗效均佳,分型不分型,各俱千秋,各有特色。看者如胸有成竹,不看亦罢,若想从中学点什么,将令人信亦不信了,因为无所适从。好端端的喉下部及胃静脉曲张伴淋巴管阻塞,胃逆蠕动使酸性内容物反流,证治之下用药几百味。不信,自去总结一下,但从何而治就看你如何于其中取出精华去用于实践(表述模糊、于实践取舍艰难);总结高血压病证治(或其它什么病亦然)千余方,四种药联用若干、三种药同用若干、药对若干,出现频率次数、药物数量、能研究出什么。最后,普通药房三二百味药而治高血压方用药400余味、240味药性赋尚欠一半以上,而400味者亦不足矣。2008年不订杂志了。现将中医之一些误区简述如下: 首先,辨证论治乃被推崇为中医之灵魂和精髓,讲究有是病用是药。然而此即为生命健康的致命伤,只看表面证状:真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证状去除了就言愈了。或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识证尚未论治。那么,如头痛证属肝阳上亢者,投平肝潜阳,药后头痛愈,头不痛了,还不愈么?病家言愈,医家信愈,然而实际尚不愈,其本未治,只是暂时不会头痛。病势纵减轻也不多,只是没有到觉得头痛的程度。前面西医局限中之糖尿病英国瞻性研究之文,乃中医杂志少见之佳作。言诊断为糖尿病者,已有10—15年胰岛细胞功能之缺失,此其间它有何证可辨,不要说还要论治,无证可辨而使得论无根治无据;然从治未病的角度看,若从小儿开始,修正两管之偏差,勿使肌体应激自救,细胞(包括所谓胰岛B细胞)养氧供需排泄均衡, 自可不成疾病(包括糖尿病); 何至到神经病变才去分什么型。再有脚痛医脚,设其脚酸无力结合其它舌脉为肝肾阴虚,几剂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其它特效方药即愈,愈了吗?没有。肝肾阴虚改善了,不感觉脚酸乏力了。但是什么引起肝肾阴虚呢?心肝肾不治(心治之颇辣手),肝肾阴虚(己为全身器质性疾病, 有痿缩不可逆之病灶,非某一脏器)不愈,它不一定表现于脚。而实治效果,辨证论治还是比抗生素等西药之治功胜一筹,绝不可废,而其重要程度不可绝对强调,而将其誉为灵魂或精髓。 有一医家,年近暮著有伤寒类证探析一书,简明扼要,1—3剂愈疾,然基于外感愈,水肿退,呕吐平,肿胀消,口渴减等症状之改善。所渭对症下药之上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名老中医讲座、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一、二期

名老中医讲座、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一、二期部份下载链接 一期: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名老中医讲座/李学铭教授IGA肾病论治讲座/1.wmv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名老中医讲座/鲁贤昌教授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讲座/1.wmv 名老中医讲座、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一、二期部份下载链接 一期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名老中医讲座/李学铭教授IGA肾病论治讲座/1.wmv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名老中医讲座/鲁贤昌教授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讲座/1.wmv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名老中医讲座/盛玉凤教授不孕不育的治疗讲座/1.wmv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名老中医讲座/徐志瑛冬病夏治/1.wmv 晁恩祥: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一期/晁恩祥/1、肿痿病的研究与辨识2、哮病的证治体会一/1.wmv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一期/晁恩祥/1、肿痿病的研究与辨识2、哮病的证治体会二/1.wmv 邓铁涛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一期/邓铁涛/强肌健力饮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论和临床与药理一/1.wmv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一期/邓铁涛/强肌健力饮胶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理论和临床与药理二/1.wmv 何任 mms://61.175.198.183/视频点播/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第一期/何任/脾胃与肿瘤

浅谈 伤寒论 的寒热错杂证治

浅探《伤寒论》的寒热错杂证治 关键词: 《伤寒论》、寒热错杂证、辨证论治、张仲景 学号:2009511050姓名:阿里木江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确立了治疗寒证、热证的总纲,单纯的寒证与热证表现的症状性质明显,辨证比较容易,治疗一般不易出错,但临床上大多疾病往往见症较为复杂,舌脉症也可能不相符合,用纯寒纯热药治疗很难收效。寒热错杂是是临床症状多变、病机较为复杂的一类证候,病证寒热判若冰炭, 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 每难辨治。《伤寒论》对此不乏简记,散见于太阳病变中痞证、上热下寒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等篇中,涉及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汤、干姜黄芩黄连汤、麻黄升麻汤等。学习这方面的论述,我认为对于提高辨证施治、临床诊治水平有实际意义,所以我就《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的治疗中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并总结了仲景辨治寒热错杂证的一些认识。 寒热之象在临床病者身上很常见,在我抄方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老师在问诊中也会重点询问病人有无明显的寒热表现,因为知道了这些征象后在开方治疗中我们就可以根据病人的寒热特点来选一些寒凉或温热的药物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这样辨证相对单纯而简明,在临床中我们也不乏见到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寒热夹杂的征象,如果纯用温法, 则热邪难除, 纯用清法, 则寒邪不消,据此我们就要探究出新的方法来治疗诸如此类寒热同时出现的病症。读张仲景《伤寒论》32 方寒热并用之法,我有了三点启迪。一是辨证施治,当以“和”为第一要务。是否失“和”?失“和”几何?如何调和?必须层层辨析,方得要领。若气机调畅,阴阳和调,则正气各充其所、各守其责,邪气又何惧哉?二是寒热错杂之证必须寒热同治,而不论寒热之上下、内外、先后。盖寒热之致病不仅耗损正气,更易扰乱气机,而寒热同治也不仅在于驱邪扶正,更为调畅气机。可见寒热错杂之斗争实为气机之争。三是虽非寒热错杂之证,若遇气机怫郁、阴阳不和之病机,也可用寒热并用法治之。如大承气汤、麻子仁丸、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陷胸汤、桃核承气汤等,或取其用而弃其性,或取温散宣通之用,或两者兼用之。又如治疗格阳、戴阳证之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在温热药中用咸寒之猪胆汁、人尿引阳药入阴,以反佐之法而建奇功。 如我们在《中医临床经典导读》中学到寒热错杂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机痞塞,可见“满而不痛”之痞证,张仲景立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用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而和胃,配辛热(温)之半夏、干(生)姜祛寒而散结,再用人参、大枣、甘草甘温药坐镇中州,补益脾胃以复其升降之职,如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阴阳双调,共奏和中消痞之功。若邪踞少阳,既有入里化热之机,又有走表外解之势,因正邪势均力敌,以致邪气留连,既不能入里,又不能出表,寒热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即出现寒热往来的少阳证。对此,张仲景创制柴胡剂,其代表方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之苦寒以清泄少阳之郁火;以生姜、半夏之辛温以化痰消饮祛水,共奏辛开苦降、疏通气郁、和胃降逆之功;再结合人参、大枣、甘草扶正祛邪,如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起到和解少阳的作用。其类方的作用机制亦大概如此。若上热下寒,热邪在上(胸)、寒邪在下(胃肠),出现“腹中痛,欲呕吐”证,张仲景拟黄连汤,用苦寒之黄连清在上之热,辛热之干姜温在下之寒,辛温之半夏降逆止呕,辛温之桂枝宣通升散。若大下之后,损伤中阳,同时外邪内陷,郁热留扰胸膈,形成上(胸膈)热中(脾)寒证,拟栀子干姜汤,用苦寒之栀子清热除烦,撤在上之热,用干姜温脾散寒,祛中焦之寒。若下寒格热于上,形成寒格证,则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热清则胃气降,以干姜辛热祛下寒,寒祛则脾气升,如此寒热格拒之势得解。而麻黄升麻汤证是因表邪内郁,气机不伸,上(肺)热下(脾)寒,阴阳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1.五常:指五行。 2.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3.元真:指元气或真气。 4.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5.难:指疾病。 6.导引:指自我按摩的一种养生却病疗法。 7.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却病方法。 8.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 9.未至而至: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10.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11.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12.五劳:《素问·宣明五气篇》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13.七伤:《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指出七伤为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14.六极:杨雄《方言》:“极,疲也”。六极指六种虚损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谓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为六极。 15.谷饪:谷同榖(gǔ谷)。饪(rèn任),熟食也。 饪指饮食。 16.五邪: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 17.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 18.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证。其病机阴阳气血逆乱。 19.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20.四季脾王:王,通旺。意指四季之末,即农历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令之时。此处可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都健旺之意。 21.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22.卒病:指突然发生的新病。 1.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2.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3.几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sh殊),也有的读作(jin 今)。 4.中暍:即夏季之伤暑,外感暑热之邪,多有挟湿。 5.疮家: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的病人。 6.湿家:久患湿病的人,意指素体脾运不健之人,易招外湿致病。 7.湿痹:痹,闭也。指湿邪留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8.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法。 9.日晡所:日晡,为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日晡所,即指午后,或傍晚时分。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0辑共127本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 1《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中医入门》秦伯未著。15《章太炎医论》16《冉雪峰医案》17《菊人医话》18《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刘奉五妇科经验》20《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21《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22《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23《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24《金寿山医论选集》25《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26《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27《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28《内经类证》秦伯未著。29《金子久专辑》30《陈良夫专辑》。31《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32《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33《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35《赵绍琴临证400法》36《潘澄濂医论集》37《叶熙春专辑》38《范文甫专辑》39《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41《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42《临证会要》张梦侬著。43《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44《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45《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46《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47《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 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 第五集本(共19本) 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 第六集(共11本) 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 第七集(共15本缺2本) 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

《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3870328.html, 《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浅谈 作者:刘宇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32期 【摘要】《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第一部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医学著作,亦称为“方书之主”,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浅谈《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分类,发汗次第和发汗的禁忌症。以期提高知识理论和临床疗效。 【关键词】《伤寒论》;汗法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2..02 《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论治的医书,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与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是其特征。此书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成就与影响极大的重要医学著作[1]。“汗法”,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相关论述,如“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通常认为中医“汗法”即是解表之法,主要适用于解除表证,属治疗八法之一[2]。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在此浅谈《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分类、发汗次第和禁 忌症。 1 汗法分类 1.1 速汗法 1.1.1 速汗解表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症,具有发汗迅速的特点,代表方麻黄汤,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寒邪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从外侵袭人体引起皮毛汗孔的闭塞导致无汗,寒邪与卫气交争于体表出现身体疼痛,发热等症状。治疗上因势利导,解表发汗,使寒邪从外而解,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感于寒者,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但在服药注意事项方面《伤寒论》亦有强调,服药发汗时应避免大汗淋漓,防止耗气太过。 1.1.2 速汗清热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里热的病症,代表方大青龙汤。 如“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大枣,生姜,其麻黄用量增至六两,暗含所感寒邪更甚,但同时兼有里热,因此在解表的同时配合石膏兼清里热,属表里同治。在服药注意事项时也强调,“汗出多者,温粉粉之……,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其症虽然外感寒邪更甚,但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