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书法面临的环境及前景分析(精)

中国书法面临的环境及前景分析(精)

中国书法面临的环境及前景分析

xuepuwrite

当前,中国书法面临着怎样的文化环境,还存在那些优势并能营构自身的前景,本文做一探讨和分析。

一是书法面临着大众文化的语境

当前中国书法面临着以大众文化语境为主要影响的文化环境。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现在的 28年,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正在或已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农耕文明正在或已被工业文明取代,它从根本上改变着几千年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其奥密在于解放了人的个性,使人得到发展,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书法作为文化领域的一员, 该领域从未有过的变化不能不对书法带来影响。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越来越规模化,人口潮水般地向大城市集中,并迅速被群体化的社会生活所整合,由大体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逐渐形成了大体相似的文化形态与审美情趣,即世俗化和时尚化的文化赏悦需求,瞬间化与碎片化的文化消费形态,游戏化与释放化的文化参与冲动。这无疑为大众文化主体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环境的营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②③这种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

媒介(机械的和电子的如微电子技术、卫星传送技术、光纤通讯技术、光储存技术、激光照排技术、数码成像技术, 电视、传真、可视电话,因特网等为手段,以商品的市场化方式来运行。那些几乎一夜之间遍及城乡的录像厅、舞厅、卡拉 OK 厅、茶座、酒吧、夜总会、书画廊、会所、洗浴城、发廊等等,都借助现代化的媒介传播复制等手段,散发着“感性愉悦”的气味。“这种感性愉悦正是大众文化之产销运作的核心。”④它以自身的功利性特征和世俗化倾向, 冲破文化特权和文化偶像的限制,使文化的发展从此转入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它是一种消费文化,它消解崇高、消解精神,消解意义、摧毁传统文化的一些审美规范,……它有利有弊。

书法艺术的殿堂并非象牙塔、世外桃源。种种思潮不能不给书法队伍带来来影响。中国目前的这种大众文化带有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多重特色。⑤先后出现在人们视野的现代书法、流行书法、先锋书法、人体踪迹学、书法主义等等,人们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其实,都是以大众文化思潮为主影响的多元文化思潮在书法领域的反映 , 是时代的产物。书法虽然没有变为大众文化,但已有了它的烙印;书法虽然没有成为世俗化的消费,但世俗化的东西多了起来;书法虽然没有脱离传统,但肢解传统的思潮和行为已经出现了;书法虽然没有成为人们感性愉悦的刺激品,然而那个方

面的一些行为和现象也出现了。例如,“书写的开放与女性的介入”等。大众文化的这种世俗性体现在当代书法人身上,有些表现为功利意识和物质主义的精神特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个人为中心、淡化理想主义的价值观的发展趋向。

二是书写从实用领域退出, 书写人群及其社会基础的广度和厚度无可奈何地萎缩,对书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上个世纪初,硬笔出现,毛笔开始从书写领域逐步退出, 尽管如此,但是还有一个过程。那时的小学、中学、还有大楷、小楷作业,现在50左右的人都多少受过那时毛笔的基本训练。值得的一提的是, 在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 虽然文化被“革”了“命”,然而排山倒海的大字报、大批判运动却使写毛笔字得到训练和提升 , 硬笔代替软笔带来的影响,由于文革这样的事件而歪打正着,得到缓解。

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字几乎都不要写了,且来势迅猛、过程短,这是以往没有的。由于电脑、传真机、手机等数码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机关、院校、企业、团体的工作中,别说动毛笔,动硬笔写字的人在迅速减少,人们信也不写了,一个电话、一个手机短信,一个“伊妹儿”,通信的问题就能解决,写文章、写论文、大都在电脑上进行,毛笔书写、硬笔书写正在远离时尚生活和主要青年人群。同时,

长期以来政策舆论导向人们朝汉语拼音的方向走,汉字似乎成为过渡文字, 刻苦学习汉语的人少了, 中小学书法课取消, 30岁以下的大中学生中,对书法有欣赏能力的人越来越少, 笔者曾经有意识请一些二十三岁左右的大学生看一些书法, 他们之中

十有八九看不懂书法说不出好坏。这一代人从小学到大学从来没有摸过毛笔,一点感觉都没有。这种种状况不能不给书法带来影响。

三是中国专职书法工作者队伍非文人化, 文人队伍逐步放弃书法。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之所以同文人结合在一起,是因为毛笔是唯一的书写工具,文人们追逐功名利禄,实现自身价值,无不与毛笔书写联系在一起,文人们参加科举考试,书法的要求是很高的,文人们的楷书水平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准。楷书做作为中国书法的集大成和高峰,是历代文人必须掌握的首要技艺。对现代文化人而言,由于书写工具由硬笔代替,硬笔也逐渐被电脑代替,由于书法早已经不是衡量文化人学识品格的一个有效法码,它不影响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在自身发展道路上的正常流程,这就使书法失去了关键性的现实社会意义及价值。除了一些爱好者以外,书法逐渐被放弃。客观形成的这种局面,容易造成人文精神的迷失,产生艺术精英的基础缺失。同时,全国各级书法工作者队伍专业

化、职业化,他们本能地追求职业技能和书写技巧,是这个队伍增强艺术身份的表现。然而这种体制,今后如何克服困难,能够同群众文化生活相渗透、相结合,将对增强书法活动的社会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以上三大书法环境的表现说明,当代书法面临的生态环境是严峻的。中国书法朝何处去,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恕不一一列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是消逝说

认为中国书法必亡, 典型的如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中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无可挽回地消逝了”,“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擅长此道,但良知告诉我,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⑥

二是本体转型说

如朱中原先生写道:“书法语境的转型是书法本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众所周知,传统书法语境主要是儒家文化语境,而现代书法语境则是多元杂交的文化语境。语境的转型是书法本体转型的前提与基础。正是因为文化语境

在 20世纪 80年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才导致书法本体的转型。”“书法本体主要应包括书法的本原形态(即最初形态、书法的次生型态 (即发展型态、书法的成熟形态 (即最终形态三个方面。”⑦

三是悲观说

认为“书法已经失去了它最为丰厚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脱离开中国古典文学,伦理道德,政治体制,审美心理,生活风尚,建设环境等传统文化情境的具体支持,书法的人文表达在很多场合失去了一种真诚性和自然性。”“中国书法以艺术立场安居当下社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并表现出其作为当代文化的活力,它如何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作出实质性表现,答案似乎都不容我们过于乐观”。⑧四是创新说

创新说的情况比较复杂,一种说法是,再创出五体以外的新体是不可能的了,创新主要是追求风格和个性的多样化。

其他多种多样的创新说有:现代派、学院派、书法主义、艺术书法、流行书风、先锋书法、人体踪迹学等等,有的明显带有本派本流将替代中国传统书法或割断与它的传承关系的含义。如:“现代书法之所以是现代书法而不是传统书

法,就在于它要竭尽全力地破坏,而非保存书法固有本质, 如果现代书法还有着与传统书法割不断的联系,或者还带有明显的继承印痕,那它还不是现代书法,至少来说,它还不是纯粹的现代书法。”⑨

五是传统说与慎言创新说

认为:“当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生态环境在过去百年里不断被削弱和恶化,使书法不得不处于今日的尴尬境地时,我们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冷静地思考如何应对困境、尽可能恢复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给书法艺术一个稳定的恢复和发展的机

会。”“如果有人主张,无须读书、不用练功、免谈做人、‘笑对’传统、追逐时尚、只要‘创新’就好, 请问这样建立在漠视、淡化乃至反传统之上的‘创新’主张对于许多初学又急于事功的青年将起倒何种作用?”⑩还有许多坚持传统的言说,不一一赘述。

六是有的带有后现代主义言说

现代主义艺术在西方人与生俱来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的引导下,经过近一百年的连续不断的推陈出新,终于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至此人们惊呼:“艺术死了!”然而,这只是现代主义的死亡,只要人类生命还在延续,艺术就会起死回生。按照“物极必反”的事物发展规律,西方后现代艺

术走上了一条反对极端、追求折衷、不尚单一、力倡融合的多样化道路。在国内亦有人认为,书法的多元化发展是后现代主义言说下书法可能要走的道路特征之一,并赋予其一定的视线。等等。

以上这些认识和观点可谓见仁见智。笔者对当中有些观点和有些观点的成份不赞成,对有些观点和有些观点的成份赞同。有些想法, 总的认为, 当前书法面临的环境有利有弊, 如何杨长避短,构造和谐的书法生态环境,促进而不是代替书法的发展,书法的前景仍然光明。要看到营构书法前景的优势还不少,分析如下。

一是要看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都市化生活的泛滥,人们对传统性书法的欣赏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

现代化的推进,会使人们挑战传统,这并不奇怪;现代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又会使人们挑战现代主义,这更不奇怪。在西方,曾挑战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已经走到尽头。有两位代表人物,“以塞尚为代表的形式化的‘为艺术的艺术’和以杜尚为代表的观念化的‘反艺术的艺术’这两条现代主义之路已殊途同归,一同走到尽头。”随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却走上了一条“反对极端、追求折衷、不尚单一、力倡融合的多样化道路”⑾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现代化的发展和竞争可能使人们并不

感激现代化:生活愈来愈都市化,喧嚣、污染使人们产生窒息感,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心理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用品愈来愈加工化,化学化,精细化,雕饰化,天然的东西离人们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一方面会表示讽刺、不满、喧泄情绪、玩世不恭;另一方面,“重新将目光投向五彩缤纷的人间生活,投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⑾在现代化生活间隙里, 广大群众迫切需要视觉的缓舒, 心理的调整, 情绪的改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心理需求具有异质弥补性。一个经常在大都市工作的人,最好的休息是到野外去,看看大自然;一个人把某某事情思考得久了,做得久了的,需要下下棋,通过另类事情“换换脑子”。生活中经常使用工业加工品,化学品,精细雕饰,人们就非常渴望自然原始的用品,等等事例都是说明这一道理。人文科学始终围着“人类根本价值完善”的中心转动,文化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的综合与记录。正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可以说,哲学不是追新出异,哲学是人类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苦旅!西方人只有到云南丽江才看到了心中的圣堂:香格里拉。因现代性的竞争意识带来其反面的心灵寻根——还有另一方式就是:在静穆的山水中宁静地生存。生活越现代,越想往古代;越时尚化,越怀念传统; 越雕饰化, 越崇尚自然; 越都市化, 越向往山林。这些年一放长假, 在中国有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奔向古老的庙宇

寺院、原始村落、自然山水、历史名迹、人文景覌……去看秦砖汉瓦、古塔残碑、竹棚木屋、佛经道典、石雕泥塑、民族风情、奇石异草、狼虫虎豹……以探幽揽胜、返朴归真、寄情山林、散怀遣兴、回归自然……这一切, 是人类文化“家园”中耐人寻味的“胜景”部分,而中国书法,同这些“胜景”恰恰脉络相通,味道相近,且有点睛之能,大化之功。这一方面的作用,书法大可执牛耳尔——当代书法精神将在重返人类文化母体的无穷回归过程中自证

书法是手工艺术品,用的宣纸是手工做的,墨也是手工做的,毛笔也是手工做的,砚、印章都是手工制的,装裱更是手工的,而且样样都是艺术精品。这种手工制作性,处处留下古老传统的色彩,时时散发着自然天成的味道,再加上各种艺术气味,如山林气、庙堂气、书卷气、天籁气、田园气、金石气等等, 使得书法作品在各种艺术

品中独具的特色。书法作品的传统文化特质、手工工艺特质,正好可以治疗和弥补人们的现代化病症,满足人们崇尚传统、回归自然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巨大的

书法需要老老实实地继承传统。世界上不是样样事情都可以创新,比如说对文物的保护就是一项“守旧”的事业。文物的旧貌保护得愈好,愈是有价值,(文物愈是有生命力,人们愈是喜欢;艺术品的传统民族特质保持得愈好,愈能走向世界。云南有个古老的村寨香巴拉,房子都是古老的

木屋,一经发现,顷刻间,每年旅游者达到几百万,由于它偏僻因而没有被人破坏。另有报载,某地一古镇,本来可以作为旅游点来开发, 然而当地领导为了形象工程, 大肆扩建, 挖掉青石板,铺上水泥路,彻底破坏了古镇的风貌,没有守住旧的东西,使当地失去一文化胜景、大财源,现在悔之晚矣。种种事例,枚不胜举。

一种产品、一种技术可以全球一种模式。但文化的品种则与此恰恰相反,它不可能全球一种模式、一种味道、一种特色。如是那样,文化毁灭的时期就来到了。我们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借鉴应该是积极的,对自己文化中的糟粕的剔除是不含糊的,对某种文化品种的保护是坦荡的。某种文化品种在发展中尽管可以借鉴、吸收别的民族和流派一些风格或手法,但决定该文化品种本质的东西,属性的东西不能丢。这不是保守,这恰恰是对这种文化品种的保护。文化品种的特色性、传统性、民族性是该文化品种存在的生命线,比如说中国的国画,如果丧失了他的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写意特征,它就不能叫国画了。书法亦然。书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书写退出实用领域以后,在文化语境转型的情况下, 书法如果同向跟风转型,不符合书法的传统文化特质,也缺乏社会动力,因而书法发展的路子主要是逆向寻根、继承传统、尊重个性、健康发展。当代书家并不缺少创新意识,缺少的是传承的深度。不从基础做起,抄近路,随大流,这除

了功利的驱使之外,还缺少对书法前景的明确认识,是重要原因。只有在吃透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多种个性、多种风格的作品,才能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只有挖掘传统的文化特质,才能弥补现代人的精神心理缺陷,书法事业才有用武之地,才能兴旺发达。

对在“创新”旗号下,种种书法的流派应该支持,允许存在,创作自由,谁也别攻击谁,要让群众去认可,让历史去鉴定,让市场去淘筛,别轻言中国书法要转型。现在看来中国书法是难以转型的, 因为历史上任何一种书法 (五体书转型都是为方便实用而产生的。由于现在书写退出实用领域,(人和笔结合的时代正在结束,人和电脑结合的时代正在开始因而缺乏转型的动力;如果为艺术而转型,那只是极少数圈内的自赏而已。任何单纯为艺术而艺术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最近沈鹏先生⑿指

出:“就书法而言,我们不可能再有书体上的突破……书法史上形成更多的流派,应当启示我们进行新的创造……传统中相对稳定的因素最值得重视,因为相对稳定的那个部份确定书法的本质属性,为历史所积淀,具有长远意义。”“艺术要有个性,处处设防未免太累。”“应当有多种风格,每个人都有创作自由”等。看来,稳定和坚持传统,追求个性和多种风格是沈鹏先生所提倡“创新”的主要内容。书法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一

些新的思潮和流派只有建立在汉字书法本体基础之上的,才可能有前途,否则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要看到电脑代替手写,虽然使书写退出实用,但另一方面却使汉字有了生命力,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了,也给书法提供了新的空间

汉字电脑输入问题解决之后,其速度不亚于字母文字的输入, 甚至更快, 使汉字有了生命力, 随着电脑走向全世界。人们心里释然了,传统文化“东方魔块”的汉字可以保留下来。同时,中国书法也扩大了生存空间。只要汉字存在,就有书法存在。

那么, 汉字的优越性是什么呢, 根据资料统计, 一段 137个汉字的短文, 翻译成英语需 465个字母, 翻译成德语需 522个字母,翻译成法语约需 597个字母,而汉语只用137个语音,电脑输入也快,很明显,汉语的效率,高于英语,德语和法语。从发音难易程度及语音分辨的难易程度看,汉语语音比较少,是声韵调三维结构,由 20多个声和30多个韵组合,只有 410多个音节,再与 4种声调组合,共有 1280多个语音,而且没有发音难度大的音,易于学习和摹仿,容易分辩;而英语音节多达一万多个,其声调变

化也复杂得多。对于使用语音来控制机械和设备,汉语语音是最佳的选择。科学家还发现,现代科学的逻辑结构与几千年前发明的汉字

逻辑结构如出一辙。汉字具有现代系统工程中所需求参数的充分条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有的学者甚至将汉字称之为“智能型文字”。汉字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最杰出的第五大发明。随着人类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汉字所独有的图形特征、智能化倾向和视听识别的优越性,将会在全球一体化中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汉字不同于其他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符号性和全息性。每个字的本身,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往往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汉字能跨越空间、时间的阻隔,传递大量人文信息,供人类在交流中使用与共享。⒀

现在世界上应用汉语的人数很多,中国拥有 13亿人口 , 占全世界人口的 1/5,中国海外华人的人数相对其它国家也是最多的,汉语是世界第 2大语种。毋庸讳言,与其他文字相比,汉字的确难学难记。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对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反而有所忽视,然而,来华学习汉语的洋学子年年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汉字在当今世界却焕发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在韩国、在日本、在东南亚、在欧美、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出现了汉语热, 学习人数超过 3000万人。有的外国人经过数年的汉语学习,汉语的听说水平让人刮目相看。

只有汉字存在,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才有意义。古代, 汉字没有转化成字母文字是历史的必然(笔者另有文章论

述。我们看一看历史上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例如,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他们为什么在历史上很快四分五裂?因为罗马帝国在使用拉丁语书写自己的方言时,就自然地出现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等,都在使用这个拉丁语,但是到了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时,受到方言的制约,也就改变了这种拉丁语的写法,因而就出现了法语、意大利语。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拉丁语也就自然开始消亡了。然而,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几千年以来始终没有出现像欧洲那样的现象?因为文化不同,因为文字不同!⒀ }* S

当然,我们在这里为汉字唱赞歌,并不是仅仅给书法寻找土壤和基础,而是要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准确看待中国文化问题。汉字及其文化固然也有缺点,我们决不偏袒, 但以其仅有的缺点而废除汉字大不至于也!在此我们不得不对百年来汉字的

悲惨命运做一反思。十九世纪之初,西方资本主义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拿出四亿五仟万两白银赔款给洋人,⒁中国人在政治上的失败,便把根源一骨脑儿归在文化上,民族虚无主义盛行,把中国传统文化说的一无是处,一团漆黑,一些激进的学者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汉字拉丁化”的口号就提出来了。这是废除汉字最早的版本。解

放以后,仍然以为汉字是落后的,要走拼音化的道路,实行了几次以废除汉字为目的的简化运动,费力大,收益少,损失多。一直到现在, 还有人对汉字耿耿于怀。世界历史证明, 一个不尊重自身文化的民族,一个虚无主义的民族,是不能学习到先进文化的。李泽厚先生说:“废除汉字, 既不可能, 也无必要。”⒂以废除为目的的简化字搞了几十年,不但有损中国文化瑰宝,使汉字丧失美感和意义,还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前不久国民党主席马英久就提出反对。如要继续按拼音化目标改革和废除汉字,能否实现暂且不论,这中间将要造成巨大的麻烦,减缓效率,华人圈内将有 3种识字人群,很不利于祖国统一,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不利于世界人民学习汉语,不利于人类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互补,不利于发挥汉字形音义永久表达的优越性。随着新的汉字输入法的发明,汉字难认难写的问题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在世界性的汉语热面前,应果断宣布停止以废除汉字为目的的拼音化的改革方向,同时,推广以完善为目的的文字的标准化和准确化建设,重视研究汉字的民间创新,慎重合理地对少量字进行简化,汉字的生命力将会更加旺盛。

我们应把废除汉字的热忱放在推广汉语上,研究快速的汉字汉语学习方法,比千方百计想要废除汉字要高明得多。书法应为汉语的推广服务。电脑代替手写和毛笔,固然

萎缩了写字的人群,但电脑汉语的输入的方便使汉字随着电脑走向全世界, 汉语向全世界扩大有了可能, 只要汉字存在, 汉字书法就存在,只有汉字使用范围扩大了,书法的市场和空间也就扩大了。

三是要看到书法作品有收藏性、流通性的特点,在良好的市场机制条件下,是书法兴旺发展的促进剂

中国书法的收藏热度虽然没有国画热度高,但当代中国书法的收藏毕竟开始了。近年,元代鲜于枢草书韩愈《石鼓歌》拍了 4620万元,开书法拍卖历史之天价。最近,中国美术馆举办了 56名当代书法家作品提名展,将建书法专馆, 以推动书法收藏。

依据中国古代史料,纯艺术书法市场形成于六朝时期,南朝宋、齐间市井流传谚语“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是说当时王献之、羊欣师徒作品在市场上的口碑,我们从中亦知当时书法市场状况之一二。古人对书法的看重甚于画作。古人收藏以字为主,画次之。历史上不少皇帝喜收藏书法,早有唐太宗李世民,近有乾隆大帝,视书法为上品,乾隆设“三希堂”收藏天下书法。

古人认为“亲人耳目者是书法。”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从诞生就承担镇宅、避邪之功能。因而古人房屋之大厅中一般不以画幅作装饰之用,而大多数悬挂耐看的书法佳

作,认为“真正的好书法”能撑起殿堂,而绘画通常是“补壁之用”。现代人收藏书法,在清末民初曾是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由于废除了科举制度,“馆阁体”也随之由碑派风格的书法所代替,一批杰出的书法家在总结、反思中,将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创作热,亦出现了收藏热。经过二十多年的书法发展,当代中国遍及城乡的书法爱好者,可以说人人都是“收藏者”。现中国书法爱好者一般分布在这样的人群中,一是文人型的知识分子中的国家干部、教师、研究人员、考古人员、编辑人员、艺术人员;二是离退休干部中的人员,三是工农兵中的爱好者,四是一些企业经营者,五是一批书画经营者;六是一些受到书法熏陶的大中专学生,笔者估记:全国约有 3

千万人。这些人员都对社会上的书法活动大到关心、小到留意,如遇上好的书法作

品视经济情况收藏一些都是可能的,甘肃省通渭县是一个书画县,每年向全国各地售出书法和书法装裱等收入约 3千万元,中国书坛很多书家都在那里留下足迹或作品。全国的书法市场的潜力很大,有待挖掘。重视和发挥书法的收藏作用,培育规范的书法价格形成机制和书法名人形成机制,使真正好的作品和书家成名,这是书法市场成熟和推动书法发展的关键。

四是要看到网络书法的兴起,将促使书法的交流宣传, 有利于扩大书法的影响

进入英特网是书法活动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在我国,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可以被称为网上成长的一代, 今天已经进人了“视文化”时代,或者称为“读图

时代”。据资料:在美国, 1970到 1989年的成年人口增加了 37 % , 户口增加了 46 % ,但报纸的总发行量却只增加了 1.1%。说明人们的阅读愈来愈依靠网络。

书法上了英特网,它的优势是:一是在时间上加快了书法的信息交流,是对刊报

的提升和补充。它加大了书法信息交流量,互动性能强,爱好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些大信息量的书法活动可以及时得到介绍;二是独立、平等的民主意识是网络书法人气旺,发展快的重要原因,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书法与读者有很强的亲和力。网络书法打破了专业书家与普通爱好者的管限,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人人都可以参与信息交流,使一些书法人才脱颖而出有了可能。三是网络书法的兴起, 整合了以往书坛的交流方式, 扩大了书法爱好者交流的渠道和场所,大大增加了可以进行书法交流的人数,拓宽了书法受众的人群范围,有利于推动书法走向世界。

网络交流方式的发展,使书法人的个性化、时代化、自由化特征进一步展现。会不会影响书法的创作风络,人们拭目以待。可以说在当今世界,谁失去网络,谁就失去群众。应在中国书协建立网络书法分会,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防

止网络的山头化、庸俗化。使网络为书法事业发展做出大贡献。

五是弘扬书法的多种实用功能, 扩大书法的受众和社会基础,才能促动书法的事业发展

自古以来,人们一致认为,书法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这是因为用毛笔书写时要求人们入静、入定、没有杂念,全身放松,这也是中华气功和武术所须具备的养身功之要领。书法如同练静气功,可以调整心态,减缓压力,排遣胸臆, 颐养性情,抒发情怀。汉朝蔡邕《笔论》说:“先默坐静思, 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是一幅气功图。大凡书家挥毫时,都少不了两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先是生静,静则入窍冥,凝神贯性,消除杂念;继而生动,动脉摇筋,血气布泽,这一动一静,恰似气功中的动和静,与打太极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书写是一种心智活动,心、眼、手必须配合,对于训练人的耐心、素养、想象、准确和条理,是不可多得的活动。

书法教育对右脑有激活作用。浙江中医学院沈浪冰先生从 1987年开始,在学院开设“大学书法”选修课 10余年, 发现书法有助激活右脑、使右脑的抑制状态有所改善的作用, 对医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很有益处。沈老师是通过对 176名同学的四年跟踪得出了书法可以激活右脑的结论。⒃书法

还可以训练人们的气质礼仪修养。书法中蕴藏的韵律美,节奏美,力度美、意境美,都需要作者从音乐、舞蹈、美术、文学中多方面提高艺术修养。著名导演李安,要求出演《色戒》的演员王力宏练好中国书法。王力宏是左撇子,每日磨墨用右手写字,非常认真。并非影片中有写毛笔字的镜头, 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增加他的文人气质。曾国藩在为官时就以书法养性,此后他面对挫折,经受各方面的压力,沉得住气,思想成熟,事业有成与书法都不无关系。日本人有很多十分讲究礼仪秩序,作为身份象征的“书道”,增强了个人的形式感。发源于中国的书法在日本却兴盛于中国,在郑重场合,人们都会以毛笔书写。在全日本称得起书法家的据说有百万之众,而学习书法的则有两三千万人,平均五六个日本人就有一个练习书法。

根据书法的上述几个作用特点,不失时机在全国大中专推广书法选修课,在中、小学恢复书法课程,在全国一亿多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中提倡书法健身,大力倡导书法健身,书法修身养性,书法提升素质的活动,并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从多方面增强书法的实用性,拓展书法的人文价值, 书法将会永不衰败。

(正文完注释:

?作者释言:中国书法历经几千年辉煌发展到当代,遭遇到一个划时代的巨大变化:这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

现在的 28年,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正在或已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农耕文明正在或已被工业文明取代,在一些地方或领域或已出现后工业文明。这种变化比历史上几千年来任何一次改朝换代,任何一次变法或革新,任何一次运动或战争都要深刻,都要彻底,都要广阔得多。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着几千年来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说这些变化是根本的, 是因为它从社会的“细胞”上、“造血功能”上发生了变化。虽然近代中国社会曾经有过市场经济历程,但那是短暂的,同时,封建割据、军阀混战、官僚买办横行、帝国主义压迫,使社会不得不用激烈的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并走相应的道路。然而,发蒙于 20世纪 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在国家政权的推进下有序实施的。它是伟大的,全面而广泛的,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书法作为文化领域的一员,该领域从未有过的变化不能不对书法带来影响。

?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3938145.html,$

③作者释言:当中国确立走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对外开放溶入全球化浪潮的格局后,由这种时代背景催生的城乡各项改革,能量惊人,其奥密在于解放了人的个性,使人得到发展。人们摆脱了各种羁绊,有了发挥才能的自由,创造着新的文明,百年中国终于走向良性发

展轨道。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创造和接受了一种泛化的大众文化。在体制的默许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下,逐步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由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撑而占有了最大的市场份额,直接影响着最广大的城镇市民、打工族, 学生、工薪层和各类人群, 迅速兴起。尽管这种文化形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信息性、科技性、商业性和产业性,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价值和娱乐消遣功能,具有批量复制和拷贝的制作生产方式,具有都市化、市民化、泛社会化的

审美追求,具有快速、直观、应时、随意的创作特点,具有主体参与、感官刺激、精神快餐和文化消费的功能,特别是“具有与西方后现代文化及广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契合性和呼应性”。

④所有这些特点,不仅在卡通片、警匪片、通俗小说、摇滚乐、流行歌曲、霹雳舞、行为绘画、实证电视等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而且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和市场背景下出现的常规性的电影、录音、录像、电视、书籍、广播、报刊等中, 同样可以看出来。

各国学者对大众文化有着不同的认识和阐述,但有目共睹的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飞跃发展,人类文明成果日新月异,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高度发展,促使人类文化走向泛化,人类的文化重心也由思想精英型走向消费大众型。这是一场审美日常化的变革,“使神圣美学世俗化、高

雅艺术大众化,其变革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市场资本和技术文明的控制,并非历代启蒙主义所期待的文化自觉。”④在今天,消费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话,它不仅可以用性和暴力满足人们的欲望,同时也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溶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对象;市场是传统意识形态最有力的解构力量,它以世俗化的方式拆散了历史曾赋予艺术品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它单一的意识形态指向逐渐脱去,已不止向人们述说那曾经存在的高于天的革命理想。这种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的和电子的如微电子技术、卫星传送技术、光纤通讯技术、光储存技术、激光照排技术、数码成像技术,电视、传真、可视电话,因特网等为手段,以商品的市场化方式来运行。使大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那些几乎一夜之间遍及城乡的录像厅、舞厅、卡拉 OK 厅、茶座、酒吧、夜总会、书画廊、会所、洗浴城、发廊等等,都借助现代化的媒介传播复制等手段,散发着“感性愉悦”的气味。它以自身的功利性特征和世俗化倾向,冲破文化特权和文化偶像的限制,使文化的发展从此转入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并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存状况,有效地实现了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与统一。它是一种消费文化,它消解崇高、消解精神,消解意义、摧毁传统文化的一些审美规范,使文化从一种教化工具和审美形式,逐渐过渡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和

消遣方式;它往往使神圣化为乌有,使理想变得平庸,使空

虚得到填塞,形成一种很大的社会氛围,引导着社会审美的

走向;它使文化产品日益蜕变为“消费品”,从而将一切文

化行为和文化经验统统推入商品的洪流。……④傅守祥:

《文化泛化中崛起的大众文化:从神性体悟到世俗消费》

等 2006

⑸杰姆逊(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认为:

“后现代文化其实就是以日常感性愉悦为主的大众文化”。

陕师大出版社 1986

X⑹余秋雨:《文化苦旅》东方

出版中心 2002.01.01书法 , 书法家 , b- [9 i

L ⑺朱中原:《承

传与突围: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书法转型》《中国书画报》

2006.2.20、 2.23、 2.27⑻蔡涛:《文化遗产态度——美书

馆书法笔展刍议》⑼张其凤:《书法的现代性危机与现代书

法的使命》之文中引录的他人观点;张文引录于《中国现代

书法 2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⑽孙克《爱护书法,请慎用

“ 创新” 口号》《中国书画报》 2006.5.29S* N& [⑾王瑞廷:《什么是后现代艺术》《文学视界》 2006.5⑿

《书法教育报》《名家访谈》 2006.6.30⒀熊春锦 :《汉字

的科学性与儒学学习方法》《华夏复兴》 2006-6-3书

法 ,书法⒁作者

释言:平均每个国人负担一两白银。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洋人的双重打击下也归于覆灭。中国人觉悟到,传统的儒教道教,抵挡不住洋枪洋炮,本想成仙,反而速死,中国人没有想到,乾隆时中国还是天朝盛世,仅历百年,就入危局,更没想到,一个丧权辱国赔款就使中国沦为下等民族。⒂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2.11⒃作者释言:美国学者斯佩雷(诺贝尔奖获得者)经过许多实验证实,人的右脑与左脑有不同的分工。能够成为名医的人,是那些能够充分发挥出右脑模拟能力的人们。参考文献:宗白华:《美从何处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6②永乐:《当代书法问题与艺术生态重建》网络③③刘德秦:《汉字造字新解》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8 ④④《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8 ⑤⑤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本文作者:雪甫⑥时间:2006 年 9 月 9 日⑦电话:139******** 2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