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节完整的课包括哪些环节

一节完整的课包括哪些环节

一节完整的课包括哪些环节
一节完整的课包括哪些环节

怎样上好一节课

高玉峰

一、一节完整的课包括哪些环节

1、备课

2、讲课

3、练习、巩固(课堂完成)

4、辅导练习,答疑、个别指导

5、检查反馈(课后作业)

二、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分几个步骤

1、首先来看一节课中学生大脑工作能力图形

20 40 时间

2、课堂教学的几个步骤:

①启动调节阶段,上课仪式要有声有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感知教学内容,通过不同媒体和手段将知识呈现,使学生:

感知理解复习巩固运用

这是一个教师慢慢“放”,学生慢慢“立”的过程。

③科学安排一节课的时间

A、运用好上课“起立”这一关键程序。

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抓回课堂

好的课堂纪律从“开头”抓起

B、将一节课的前5分钟用于复习已学内容,便于学生实现已有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建

构。

C、将教学重点,难点安排在5—25分钟内进行完。无论如何讲授时间都不能超过25分钟。

D、最好将25——35分钟交给学生自己用于练习与巩固

教师走下讲台进行个别指导、辅导。

E、最后用几分钟时间复习所学内容,总结练习问题、布置课后作业。可以教师做,最好让学生上来完成这一环节。

三、怎样备好一节课

--32--

1、备教材(教学内容)

A、吃透、吃准教材

B、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C、重新建构,再生成教材,把教科书中逻辑的、科学的知识结构赋予趣味性、生活化,体现生动性、互动性。

D、研究教学策略;通过再生成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过程,详简得当,互动适时,没有无端地浪费时间

●组合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2、备心境(心理准备)

教师要力图建立和谐公平、自由宽容、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真诚交流、充满活力的课堂。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不要以权威自居。要凝神定气,用心专一,不要心神飘忽、心不在焉。

3、备学生(知识背景)

备学生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了解并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了解并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④边缘化学生参与的吸引;

⑤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⑥学习态度的端正;

⑦学习目标的明确。

研究表明,同龄人中的智力水平是正则曲线分布)

智力水平

95.44%

如果一个班有64个孩子

天才1人鲁钝22人

超常9人愚笨9人

--33--

聪明22人弱智1人

(“天才”和“弱智”都是相对而言,并不做科学意义上的严格测定)

4、备教学模式

教师要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在智力水平(学习水平)的每个层面找出有代表性的学生做参照物,教学中注意观察他们的反应,调节自己教学的进度。

5、备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造成积极思维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在十分迫切的要求下学习

●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

6、备方法(教学策略)

●教法准备

●学法准备

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

●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与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相适应

●与教师特点(业务水平、特长、经验)相符合

●根据教学条件安排教学方法

7、备设问(现场反馈)

●问个体,还是问集体?应该少问集体,多问个体.

●要注意设计的问题:

a、不能过于简单,使问题的价值不大(如只答“是”或“不是”)

b、不能先点人,再提问(与别人无关,多数人不思考)

c、问题不能太难太大(多数不能作答或无从答起)

d、设问表达要清楚(不能似是而非)

8、备层次(教学过程)

使教学各环节转换自如,不留痕迹。

--34--

9、备训练(巩固应用)

精选练习题,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

10、备语言(感染力,吸引学生)

①使语言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②防止口头禅

③防止教师话语霸权

④要多考虑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11、备板书(逻辑思路)

①明确课题;

②字迹公正,繁简得当;

③作图规范;

④分布合理,留有余地。

12、备课件、备教具

课件制作与应用的合理化问题,教具选择的恰当性问题都要充分考虑,要注意,对于多媒体技术:

①不能盲目拒绝,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②不能形成依赖

13、备小结(推扶提升)

①必不可少

②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纳入学生的知识体系

③尽量引导学生总结

四、怎样讲好一节课

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感觉信息的通道主要包括:

①视觉占80% ②听觉占15% ③体觉占5%

1、确保视觉通道通畅

⑴看。让学生看老师,看黑板,这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一个上课不看老师、黑板,总

是低着头的学生是不可能学习好的。(主观性分析)

⑵看到(视觉能力)。物理距离决是心理距离,走近学生(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⑶看懂(视知觉水平)

⑷色彩(喜好与厌恶)

⑸光线(虹膜色差)

⑹气质仪表(爱屋及乌)

⑺容颜修饰(漂亮指数)

⑻衣着装扮(色彩与教式)

⑼目光交流(时间与次数)

⑽面部表情(变脸水平)

--35--

⑾体会语言(亲善度)⑿手势(灵活性)

2、确保听觉通道通畅

⑴听(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不听,教学效果恐怕要降到零

⑵听到(听觉能力)。研究表明,同龄孩子中,有19.2%的孩子弱听(听力损失20分贝以上),

所以教师的声音要适量

⑶听懂(听知觉水平)。教师要使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听明白,对于学科术语,要适应放慢,给

学生反应的时间。

⑷音频(听力水平损失不同)男女教师均要注意偏向中性

⑸音量(听觉感受性不同)

⑹音质(声音魅力),通过练习可以改变,达到颅顶振动

⑺语调(主观体验)

⑻语速(听力水平)100—120字/分钟为宜

⑼节奏(听力疲劳)以“词”为单位,掷地有声,语言的内名及节奏都要有科学把握,防止学生

听力疲劳

⑽遣词(讲解能力),恰当,简约

⑾清晰度(发言的器官)

⑿流畅性(情绪因素)

3、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策略

⑴目光期待⑵皱眉谴责⑶瞪眼⑷撇嘴⑸摇头⑹增大音量⑺手势暗示⑻课堂提问

⑼停止授课⑽声向变化⑾缩短距离⑿点名提醒⒀规划重解⒁委婉提示

⒂批评训斥(注定适度,不产生“微波”效应)⒃幽默暗示⒄创设情境⒅开辟特区

4、我校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

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

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

教师当“导演”,设计问题一系列,

学生去“演绎”,思路方法尽展现。

教师来“导航”,指示目标引方向,

学生去“行舟”,乘风破浪达彼岸。

学生做“明星”,自主合作展个性,

教师去“点拨”,精讲赞赏促“后生”。

从教师的角度讲,课堂上要做到“两导一点”;从学生的角度说,课堂上要做到自主、合作,个性发展。

我校的倡导与新课程理念本质是一致的,其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其主旨是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切实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

--36--

助者、合作者、激发者”的地位。以教师的“主导”落实学生的“主体”。因此,一节好课,应该处处体现教师的引领,时时都有学生高度地自主思维和合作学习的场景;一节好课,应该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教师则精神昂扬,春风满面;一节好课,绝不是教师一讲到底、喋喋不休,更不是一练到底,“放羊”一般。一节好课,是高明的“导演”设计好的舞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尽情地展现,同时,欣赏同学的智慧,启迪自己的灵感;一节好课,是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去把目标实现。

一节好课,教师应该做到饱满的热情,殷切的希冀,热情的关注,亲切的语言,丰富的体语,出神入化的演示,深入浅出的讲授,恰到好处的点拨,游刃有余的教材驾驭,收放得体的课堂调控,紧张有序的分层推进……

一节好课,能让每一名学生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让师生的生命活力都能够调动起来,体现出老师的价值,学生也有成就感。让我们努力把每一节课都做成精心策划、精雕细刻的“艺术品”。

▲一堂好课的主要指标

1、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1)一堂好课,必须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体现在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真诚帮助、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的方法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方法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发散、统一以及自圆其说之中;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有胆魄的对一切权威的否定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生成的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必要调整和舍弃之中。

(2)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标志。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识与情感和谐发展。

a.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的、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识冲突,学生思维没有恰当的负荷的课不是好课。

b.学生交流状态。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就能和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说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老师,不会受到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经这个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意见,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实现教学相长、求得新知的发展。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C.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要有丰富的知识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一堂好课,应该是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综合的判断。

--37--

--38--

用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误差分析

李书苓

一、 安培表内、外接的比较 1.安培表外接法

电路如图一所示,设伏特表和安培表的电阻分别为Rv 、R A ,令R+R A =R 1,此时,伏特表和安培表的示数分别为U 1、I 1,可知

U 1=

E rR rR R R R R E r

R R R R R R R R V

V V

V

V V V

++=

+++1111111, I 1=

E rR rR R R R R U V

V V

++=

111

1,

同理,令R+R A =R 2,此时U 2=

E rR rR R R R R V

V V

++222,I 2=

E rR rR R R R V

V V

++22,

在计算E 测、r 测时 ,由于不知道Rv ,同时认为安培表的示数即为流过电源的电流,依据下列方程: U 1=E 测-I 1r 测

U 2=E 测-I 2r 测

解得: r 测=

1

221I I U U -- E 测=

121

221I I I U I U --

将前面的U 1、I 1 、U 2、I 2代入后得到 r 测=V

V R r rR + E 测=

E R r R V

V +

可见,使用安培表连接的电源电动势的测量值相当于R 断开时伏特表的示数,E 测<E 。而内阻的测量值相当于R V

与r 的并联值, r 测>r 。但由于R V 远大于r ,所以误差都很小。 2.安培表内接法

电路如图二所示,令R=R 1,此时,伏特表和安培表的示数分别为

U 1、I 1,可知

I 1=

E R R R R rR rR R R R R R r R R R R E V

A A V V V

A

V

V +++++=

+++111111,

U 1=E R R R R rR rR R R R R R R R R I V

A A V V V

V

V ++++=

+1111111

同理,令R

=R 2

,此时

I 2=

E

R R R R rR rR R R R R V

A A

V V

V

+++++2222,

--39--

U 2=

E R R R R rR rR R R R R V

A A V V V

++++2222

因为 r 测=

1

221I I U U -- E 测=

1

21

221I I I U I U -- 将U 1、I 1 、U 2、I 2代入后得到

r 测= r+R A , E 测= E

可见,用安培表内接时,电动势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等,内阻的测量值等于R A 与r 的串联值,由于R A 与r 通常时相差不大,但有时R A 有时可能比r 大,所以内阻的测量值误差很大。

所以在伏安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时,一般不采用安培表的内接法,而采用外培表的外接法。 二、 串入附加电阻能减少测量误差吗?

长期以来,大家一致认为:由于电源的内阻r 非常小在同样的绝对误差的条件下,r 的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故在电源上串联一个附加电阻R 0,测出r 与R 0串联的总阻值后,再减去R 0从而得到r 的测量值。并且认为,这样做可以减少相对误差。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这样做不但不能减少内阻测量的误差,同时也增加了电动势的测量误差。现讨论如下:

对我们常用的安培表外接法而言,不加R 0时,r 测=

V

V R r rR +,相对误差V

R r r r

r r +=

-=

若加上附加电阻R 0, r '测=

V

V V

V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

-+++00000)()(, V

V R R r R R r

r r ++--

=-=

'

0011测

δ

易见,R 0越大,相对误差越大。同时,R 0本身的误差也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不加R 0时,E 测=

E R r R V

V +,相对误差V R r r E E +=

-=

εδ测

2

若加上附加电阻R 0,其相对误差200

2δδ=+>

+++=

'

V

V R r r

R R r R r

可见,加上附加电阻R 0后,电动势测量的相对误差也增大。同时,R 0本身的误差也会影响测量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下数学教学设计

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总体比较分析

秦喆

(056002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qinzhe1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3957212.html,)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已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摈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思想,树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的意识,但同时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 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前提,要让学生研究数学,也要防止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ID)的理论基础,也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数学教学设计(MID)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建构者支持者认知基础

序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人的心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教学过程就是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传递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引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去创设科学的认知环境。因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是把数学教育过程看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过程,即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能动建构过程,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学观有着质的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那么培养出来的可能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能力的人,适应不了未来社会的要求。特别在目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新课标的即将实施,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改革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就显得日趋重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笔者通过参加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以及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中的实践体验,学习并参考了一些国内文献,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模式作了总体比较,并结合调查数据及部分案例作为例证,现分析如下:一、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树立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的意识,摈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思想,

但同时不能淡化教学目标的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人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人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因此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地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

--40--

--41--

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不管如何地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 调查一 关于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总体调查 1.调查来源: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讲座材料; 2.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关于是否突出学生主体位置,其满意度连教师本人都感到无法解释(最高是校长观点不超过52%),教师认为是感到教学内容完不成!对满堂灌现象(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和家长基本认可)已经是司空见惯。在学期考评中,学生最不满意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设计问题。 3.调查分析: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

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教学方式问题,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即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相一致的。但是“教学目标”也不能被“意义建构”所取代。一节课总是由若干知识单元(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单元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学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有的则属于一般的事实性知识或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知道还无需掌握的知识(对这类知识,教学目标只要求“了解”)。要有区分,都“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二、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也要防止学生自主设计过程的失控

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belief );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问

教师

校长家长中学生

--42--

题解决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归纳,作出猜想、发现模式,得出结论并证明、推广,等等.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案例一 对《勾股定理2

22

c

a b =+》的学习研究:可让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割、补、拼、凑,学生经过了亲自观察和动

手操作,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勾股定理,熟悉了用面积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查二:

1.调查来源: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材料;

2.调查结果:如统计图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学生是喜欢自身多动手,讨论交流,探究问题答案。这正是建构主义

教学理论的主张,建构主义认为,对数学的学习内容——建构性地学。在建构意义下,数学学习的内容已不再仅表现为课本上的固定知识,而是还体现在关于建构的方法或思想上。

三、建构性地学应在建构性地教的导引下进行,要防止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建构起知识意义的过程。当学生接触到新知识时,他们会自觉地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加以改造,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此时称为同化);而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知识时,他们则必须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使与新知适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此时称为顺应)。学生就是在这种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知识经验,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时,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教师要做到:

(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所需的预备性知识。 (2)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

(3)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想发展水平。

既然数学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生自身建构而生成的,那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匹配。如果高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则建构无法实现;如果低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得不到发展。于是教师要对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方式与思维发展水平作一定的了解和分析,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思维途径作大概估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如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即导演角色(主演改由学生担任),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总之,只有在教师充分了解、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才能使要学习的知识落在学生可能建构的范围之内,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决不能忽视。

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根据目前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即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方法与步骤应如下七个方面所述:

1.教学目标分析

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总教学目标出发,逐步确定出各单元的子目标,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案例二关于建立反函数概念,先给出对应类型:(1)y=2x+5;(2)y=x2;(3)y=x2 (x>0).总结出函数的两种对应法则:一对一和多对一(均是映射)。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将对应“逆过来”如何?(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函数定义,对任意的y应该有唯一的x与之对应,故存在反函数的对应法则只能是“一对一”的映射,从而落实“反函数”这一新概念“建构”基础,完成“反函数概念”理解层次的目标要求。

2.情境创设

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

案例三关于函数概念的建立,通过课件演示函数发展史,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这一重要抽象概念的理解。由于“函数”概念的抽象性可借助历史背景材料(见附[1])通过多媒体创设实际情景,比如当时的建筑物,同时映出笛卡尔等数学家的图像资料等,搭建起学习主题的相关的概念框架环境。

3.信息资源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单元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和提供。

4.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案例四、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l+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

6、学习效果评价

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如前所述,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43--

7、强化练习设计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认真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总之,应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既要积极地吸收建构主义的合理见解,又不能人云亦云,不顾实际地全盘接收、生搬硬套。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于实践,为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探索一条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关于建构主义理论》河北师范大学数信学院徐文生教授讲义;

2.《素质教育》2005NO.4教师读本第11页《新课程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探讨》龚玲;

3.《建构主义与数学教学》南京市江宁区教委教研室詹明道;

4.《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5.《建构主义与数学教学》广西桂林市外国语学校吴娟;

6.《建构主义观点下的数学教学活动》王志超;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詹明道《陕西教育》,2001年第2期;

8.《试论数学建构教学策略》李庆奎、杨骞<辽东师范大学(社科版)>第23卷第4期;9.《国外教学理论的新进展》毛新勇、孙长根<上海教育>,1999年第1期

附[1]:约在公元1637年,笛卡尔(R.Descartes,法,1596~1650)建立方程序和曲线的联系时,已经认识到:当“点”按一定的条件运动时,x与y之间便建立了某种关系,即y依赖x而变,可用方程式给出,但他并没有提炼出一般的函数概念。现在公认最早的函数定义是由德国的莱布尼兹(G.W.Leibniz,1646~1716)给出的,他在一篇手稿里,首先采用“函数”(拉丁文functio)一词,瑞士数学家尤拉(L.Euler,1707~1783)在他写的“无穷小分析引论”书中,明确地指出:变量的函数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常量通过任何方式形成的解析表达式,解析表达式是指代数式和超越式。尤拉的定义,在18世纪被认为是标准的函数概念。公元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Cauchy,1789~1857)在<分析教程>给出如下的定义:在某些变量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给定其中某一变量的值,其它变量的值亦可随之而确定时,则将最初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其它各变量则称为函数。柯西的定义使函数概念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但对函数概念的本质------“对应”,还不够强调。公元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Dirichlet,1805~1859)引入了新的函数定义:对于某区间上的每一个确定的x值,只要y有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不论x,y所建立之对应方式如何,y都叫做x的函数。(这是古典函数的定义)依据这个定义,狄氏举了一个例子:对0≦x≦1,当x为有理数时,对应y=1;当x为无理数时,对应y=0。这也是一个函数(就是著名的狄利克雷函数)。到了19世纪末,德国数学家康托(G.Cantor,1845~1918)创立了集合论,人们把函数的定义提升到更抽象的层次:设A,B是非空的集合,f是某一法则,若A中每个元素x,经由法则f,总有集合B中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则称f是定义在集合A上的一个函数。这个抽象的定义,提炼出函数概念的精髓,使它去除了各种形式的束缚,而有了更广泛的应用。

--44--

一堂好课的标准及要求

一堂好课的标准及要求 一、关于“一堂好课” 1.“一堂好课”的标准 第一,目的明确。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具体要求。第二,内容精干。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视规定的教学时间,以“取其精华、削枝强干”的原则,对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取舍,明确难点,突出重点,抓住要点,切忌眉手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第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即教师管教管导,寓教育于讲、演、练之中,教育学生爱学、勤学、会学。第四,教学互动。即开展教学双边活动。教学中,不启不发不好,启而不发也不好,只有启而发之,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教师才能变“自得其乐”,方能愈加显示“教学相长”之功能。第五,生机勃发。即教的生动,学的活泼。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方能如饥似渴地“消化、吸收”。第六,知能双赢。即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亦即学懂、能会、管用,使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 2.“一堂好课”的外在表现 第一,教师对讲授的内容应相当熟悉,语言表达准确、精练、生动、感人。语言表达是课堂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内容熟悉方能如鱼得水,语言精练使人心明眼亮,生动感人才能沁人心脾。三者体

现了教师的知识水平高,教学准备工作精,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好。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语言清纯,如涓涓之水,静静流淌,娓娓动听;有的语出如似剥笋,如似抽丝,如获至宝,如数家珍;有的甚至一语道破,语出惊人,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总之,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精练的语言讲清楚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应特别指出的是,语言技巧要进行必要的自我训练和锤炼。第二,板书整洁、规范、条理清晰。板书亦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条件。板书布局是否合理,去留安排是否恰当,讲授与板书结合是否得当,均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板书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整洁、美观、条理清晰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第三,教学关系密切,双方互动,有声有色。有的教师循循善诱,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有的采用谈话法教学,启发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步步深入,直达知识的核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攫取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双边互动好,有的教师讲课出现“一呼百应”的生动场面,有力地反映了教师教学的成功。第四,要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板书的完美结合、教学互动的有声有色,目的不是为了什么花架子和无目的的“春意闹”,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质保量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关于怎样上好一堂课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罗雪梅 新课标、新教材下,对于怎样的课才是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不敢妄自定论。首先让我们一齐来看一看最近召开的全国语委会上专家学者们对一堂皇好课的定位吧。 1。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明确、恰当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条件。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的、方向要有共同的认识。恰当,主要指要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 2.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突出。教师要能深刻地理解、正确地把握教材,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3.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为标准的。学生参与的程度,就广度而言,要看是不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不是在每个环节都参与了;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看理解程度、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 4.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师是否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灵活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紧张、有趣的生成过程。其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恰当、适度 5.教学效果要好。包括教学气氛要和谐,师生关系要融洽,训练要扎实有效。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学有所得,哪怕是一课一得。 通过以上的定位,结合自身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实践,我对一堂好课的标准理解为如下十点: (一)教学理念 1.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尊重、激励、赏识学生。 2.能使特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特定的发展。 3.构建民主平等,跨越时空,张扬个性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4.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本身的需求,面向全体。 (二)教师行为 1.体现自身劳动的第二次创造,有亮点,有灵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 3.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充分的思维空间。 4.形成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形成补充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5.具有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体态语言。 (三)学生表现 1.学习活动愉快、轻松、有序、和谐。 2.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 3.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做真人的道理。 4.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内容丰富 要有足够的本门课(或本学科)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理论性内容应有联系实际的部分,实践性内容应有理论指导的部分。在准确、深刻讲好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简要地介绍一些上述内容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最新的进展。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教学内容应含有足够量的新颖信息和难度适当、对学生有用的知识。 (五)概念明确 明确本次课有几个主要概念,并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明确而又确切的表述和解释。要讲清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概念。 (六)重点突出 教师要明确本课所确定的重点,并调动多种手段来突出重要知识点,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脉络清楚 重点知识要通过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接受。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学校:夏造中心小学姓名:赖招娣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认为作为一堂好课应有它的一些常规的基本要求,结合自己的一些见闻谈谈我对一堂好课的理解。 第一,作为一堂好课首先在课堂上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状态,能积极参与,允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大胆交流,老师应给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和老师同学平等的一个主体,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要创设这样一种课堂氛围,首先老师应有一种平等意识;其次老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的激情,语言(包括动作语言)要有一定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样才能真正积极、大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经常在教学过程提问时说“胆子大点,不要怕,谁来回答”,效果并不明显,其实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解除顾虑。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亲切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恰当及时的评价与鼓励来对待学生与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参与,积极向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是一堂有意义课,即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

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一堂好课必须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第三,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第四,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第五,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

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主讲人:梁明华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

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

上好微型课的基本要求

如何上好微型课 一、什么是微型课? 微型课,从内容上来说少,一般只安排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从时间来说,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期间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是节约下来的,所以15-20分钟是足够了。它不在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但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开讲、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组织教学、评价等要素,在组织者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都应该有。实际上,微型课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教师的活动安排是作为假设来进行的,由下面的评委教师来判断这个问题及活动的可行性。 二、微型课的基本意义 由于微型课内容上的具体,时间上的短少,所以它更能表现出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基本教学素养,因此它被用在很多赛教活动中,并且它对于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微型课的基本意义。 三、微型课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导入环节 微型课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环节花费过多时间,但不管采用那种方法,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 2、要重视讲授线索 尽管说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的清晰醒目,但在微型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剪掉的是可有可无的举例、证明这些侧枝旁叶。为了讲授重点内容,往往需要罗列论据,那么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而简,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 3、收尾要快捷 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指出和强调,目的使得讲授内容的进一步突出。好的总结往往给一节优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微型课的小结中,因为前面的重点内容的讲授占用了较多的时间,此处的要求必须干脆利落。 4、要区别微型课与说课 “微型课”中心词是“课”;而“说课”中心词是“说”。微型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重点在“说”。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凸显五实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能量的大的。 有生成性,即丰实的课。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

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的课。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再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有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认为要切实保证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潜心课前精心准备,掌握学生发展动向,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及时反思,总结得失,并真正做到常态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完美结合。 一、课前准备——保证常态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备好课标 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

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备好教材 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编者的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实对话。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 3备好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充满活力的孩子,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一部分,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必须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和非智力背景,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

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好课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1、基础目标。指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 2、提高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自主性又称独立性,指不受外部强迫与控制,独立、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集中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等;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上,主动性强调学生有高的成就感,强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以及强的合作交往能力;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 3、体验目标。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1、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2、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

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3、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一方面,从科学理性出发,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技能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并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从人文性、社会性出发,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关注群体间的社会交往和课堂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4、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是让学生主动学习 1、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根据人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二分之一以上。 2、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重角色的选择中,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良性发展的和谐关系。须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3、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个学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来说,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水平;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仅仅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能量的大的。 有生成性,即丰实的课。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水平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的课。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再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对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很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有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升,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好课标准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

一堂好课5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5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 一、有意义,即扎实。(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有效率,即充实。(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生成性,即丰实。(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即平实。(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五、有待完善,即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有了问题,才有进步的开始,不能把自己装扮起来、遮掩起来。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1.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能量的大的。 2.说课主要内容 说课的内容一般说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说课标?(2)说教材: ?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 知识结构体系。 ?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 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④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3)说学法: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 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4)说教法: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5)说教学过程: ?①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 ?②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③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

备好一节课有哪些最基本的要求

备好一节课有哪些最基本的要求 李志宏 活动时间: 2015-10-12 13:59至2015-10-23 13:59 活动类型: 专题研讨 参与人数: 6人 活动描述: 备课是我们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节课备的好坏,是否准备充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关键环节就在于老师们备课的充分与否,是否有创新,是否备到学情。 王贺华: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我认为通常要做到以下十点: 1.首先,教者要博览与本堂内容有关的资料,如教学大纲,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其它资料,并能掌握,从而使教者具有一桶水,这样才能轻松地给学生一勺水。 2.确定本堂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一课一得,因而确定的基本原则是: ①保证知识的完整性,相对的独立性 ②基本符合教学进度要求 ③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 3.找出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并确定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案。 4.结合本节学习内容,思考好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废止注入式、消灭一言堂、满堂灌,使用启发式,尽量采用发现法教学。 5.完整地书写好教案。这就包括教学内容,目的要求,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引入、讲授新课、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下的新教师备课要求写详案。 6.对本堂课各个环节教学时间作一个初步的规划和估算。为了做到心中有底,刚上讲台的老师最好在上课之前自己进行一次试讲。 7.备好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用品,器材及示范的模型。 8.选择好课堂练习题及课外作业题。为了把题目选恰当,教者必须把教材练习与本堂课有关的题目先自己做一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选出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题目,根据学生程度不一的实际情况,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了使潜能生“受得了”,优等生“吃得饱”,可按作业题难易的层次分必作题、选作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应该达到一些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有收获,在接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锻炼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进一步求知、求新的基础,一堂扎实的课才是有意义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授课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能按节奏接受当堂内容。二是看效率的高低。一堂课要力争让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不能说上课时明白,课后很快混淆不清,或者连一些简单概念、公式都说不出来,这样的课效率短暂,也是不够完美的。所以一堂内容充实、学生接受效果高的课,才称得上是高效的课。 3、“丰实”——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不图热闹,多上研讨课,注重实效,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一堂课应该由授课者提前反复研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授课思路和方法,不能好高骛远,只求形式;或者只顾背讲教案而忽视学生的接受情况,或者只顾眼前教学任务,忽视已学生硬知识,该补时还得及时补救,或者只相信自己而闭门造车,要多与教师交流,多与学生沟通,做到实实在在,扎实有效,这样的课,长期坚持,必定会让学生学得充实,教师教的无悔。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近日,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某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基本要求(1) :有意义 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基本要求(2) :有效率 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

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基本要求(3) :生成性 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基本要求(5) :有待完善

一节好课的十个标准

一节好课的十个标准 1、教师要充满激情。 不论教育怎样改革,教师在课堂上、在学习上的主导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教师在教学中的总导演的角色是不会改变的。 教师的情绪,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 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学生的激情,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只有充满师生激情的课堂,才能振奋学生的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开拓学生的思路,创造积极活泼的氛围,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要饱含兴趣,蕴育生机。 教师还要调动手段和方法,包括语言、技术和技巧,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 能够使学生在兴趣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发现方法,发现过程,发现自己。使课堂兴趣蕴育着学生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生机。 没有兴趣的教学是没有效益的教学,没有生机的兴趣是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3、学生要主动、真动、全动。 反对纯讲授式的灌输式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的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里的互动,要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要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表现出持续不断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互动,要使学生真动,要使学生产生真正的疑问和问题,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分析、思考和探讨,使学生在认真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过程和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这里的互动,要使全体学生都动,要使全体学生都沉浸在积极的思考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互教,生生互教的学习局面。 4、注重基础,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学有所得,更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开发,思路得到开拓。 能够获得规律性的东西,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有所悟,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 5、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每一节课,都要贯穿这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堂课上,几十个学生的智力、性格、情绪及知识基础是各不相同的,要使他们都学有应得,就得从各方面给予不同的对待。 从情感上要有不同的关注,从方法上要有不同的引导、指导,从难度上要有不同的设计,从目标上要有不同的要求,从发展上要有不同的期望,否则,一种态度,一个表情,一种难度,一种方法,一个要求,一个目标的千篇一律,决不能成为好课。 6、不再是教课本,还要走向实际和生活。 一节好课,绝对不能是教教材,而必须是利用教材,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现实的心灵之窗,

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及对策

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及对策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在追求上好每一节课,对于刚刚走向讲台的青年教 师来说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呢?本文从多个方面简单介绍了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 求及对策。 【关键词】:要求对策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上好一节课?经过几 年的教学经历,现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工作的思想灵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拥有一种正确的教育 理念。教育理念直接决定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决定教学效果。这就要 求我们教师要及时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新课程标准中 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实践的, 是广大教师应该坚持和实践的教育理念。 二、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是否拥有可行的教学目标,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片面地强调知识目标,从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 意志品质的转化。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中,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在学习知识提 高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该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 要尽量的详细具体,易于达标,便于检测。 三、准确的知识内容 准确的知识内容是一节课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每一节课上课以前,对于本节 课的知识要反复仔细的研读。在备课时要对当堂内容做全面仔细的梳理、补充和 查证以确保知识的准确。在课堂上的讲解中是绝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和模棱两可 的现象,哪怕只有一次,对学生和自己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四、和谐自然的过渡 和谐自然的过渡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如果说知识是点,那么过渡就是连接 点的链,连点成线,连线成网。一节课的过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开始导入、 知识间过渡和结束语。过渡语的使用是否自然和谐,直接影响整节课的结构是否 紧凑。过渡自然和谐,整节课将会是浑然一体;缺乏过渡则可能是散沙一片。开 篇导入应短小精悍直入主体,知识间的过渡应该是明确联系承上启下,结束时的 过渡应该全面、简明、概括。 五、紧凑的课堂结构 紧凑的课堂结构是一节好课的龙骨。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是一个整体,各部分 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果能够准确的把握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能把看似不相 关的知识点连成一个整体。要拥有紧凑的课堂结构,我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精练的过渡,把各个知识点连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第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第三,多听 一听其他教师的课,改善自己的课堂结构。 六、适当的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示台。一节课中必须要有学生活动,因为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的统一。没有学生的活动,教学只进行了一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素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素 一、把握学科属性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已深入人心,曾经在促进课程综合化之风的吹拂下,不管什么课好像样样都得抓,样样不能丢,结果搞得是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却像品德课、故事会了;有的品德课又不像品德课,说拉谈唱,样样俱全,可就是弱化了品德属性。我们不否认学科之间的交融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不同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属性,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学习目标。你上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得好好把握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因为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就是“识字”、“写字”、“阅读”、“表达”,具体的说就是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适合阅读的文章、书籍,学习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你上品德课就要牢牢把握品德属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领,现在品德课中加入了许多地理、历史等常识知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停留于这些知识的层面,我们更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发展迅速,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好在我们的教学现在都已经开始回归理性了。 我想要上好课,把握学科属性应该是首要问题,因为这是大方向,大方向可不能出错。每位老师都应充分认识自己所教学科的属性,数学老师就要把握数学的方向,体育老师就要扎扎实实搞体育教学,我们千万不要肥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二、强化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系统,既指导教师如何教,又指导学生如何学,使教学全过程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目标的。千万不能认为今天搞课改了,学生是主体,学生是主人,学生愿意走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有个形象的说法——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这正是现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每堂课教学时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然后再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