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2《回延安》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2《回延安》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2《回延安》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2《回延安》同步练习附答案

2《回延安》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解析:A.“历”应写作“厉”;C.“窖”应写作“窑”;D.“废”应写作“费”。) 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D)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________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A.靠抱扑B.贴搂靠

C.靠绕扎D.贴搂扑

4.(2018·济宁)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C)

A.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

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

(解析:A.一个冒号范围里不能再用冒号,第一个冒号应改为逗号;B.前半句是选择疑问句,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D.顿号应改为逗号。)

5.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2018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①为铭记奋斗历史,弘扬伟人,在文化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等单位的指导下,在周总理亲属及有关顾问专家的大力支持下,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携手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精心筹备、策划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周总理回延安》,献礼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向伟人致敬。

(1)第①句的修改意见为: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精神”。

(2)第②句的修改意见为:语序不当,应将“筹备”和“策划”对调位置。

6.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解析:A.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7.学完《回延安》,你对延安充满了向往,趁着假期,你随旅游团到了延安,体验当地文化特色。

(1)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延安都会举行规模庞大的“我在延安过大年”秧歌节等多项旅游节庆。除了秧歌节,你还知道哪些延安的春节民俗?请列举两个。

贴对联、挂红灯、穿新衣、蒸黄馍、压糕面

(2)延安是夏季避暑度假的好地方,而延安传统的窑洞冬暖夏凉,是绝妙的住处。与你同一旅游团的某男性游客难掩兴奋之情,想在窑洞上刻字留念,你该如何劝阻?

【示例】先生您好,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来体验的同时也有义务去保护它,您如果喜欢,可以在窑洞前留一张照片,保留它最初的样子,这样不是最好吗?

(3)在延安旅游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当地人讲方言,几位同学就现代社会该不该讲方言发生了分歧,你觉得“方言”应该保护,还是应该摒弃呢?请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

甲同学:“我觉得家乡的方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有效保护,将使她永远年轻。”

乙同学:“应当大力推广普通话,‘抢救方言’没有必要。”

丙同学:“对,什么年代了,还讲方言?太土气了!”

【示例一】应该摒弃方言。因为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且方言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不便。【示例二】应该保护方言。因为保护方言就是保护语言的多样性,留下美好“乡音”就是留下美好乡情。

二、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8.表达作者回到延安时心情激动的动词有( )。

抓、贴、搂、扑

9.“千声万声”地“呼唤”表达了( )。

作者心情之激动

10.“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是( )。

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和热爱

11.这几节诗的主要内容是( )

A.写心中涌起的情思

B.写心情激动,风景美

C.写欢迎场面的热烈

D.写久别后重返延安见到亲人

12.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动作描写;“抓”有紧握不放之意,“贴”有紧挨之意,这里表现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无间及诗人对延安土地的珍爱。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第一句以“比”开头,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中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13.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作者写这首诗时还没有离开延安,这样结尾是否有问题呢?为什么?

没问题。一方面,“再回”是紧扣题目和开头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另一方面,这样结尾表达了诗人与延安无法分割的感情,同时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

三、拓展阅读

听民歌

①我听过许多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我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脑海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我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ào),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更加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我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K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的山歌;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

12.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脑海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老人唱山歌时那朴实无华的氛围以及“我”童年的岁月。

13.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把磁带、音响中的民歌比喻成扎红绸的大白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今的“民歌”早已失去了质朴。

14.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想与赞美。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 枯涸.hé蜷.曲quán 酝酿.niàng 一丝不苟.gǒu B.收敛.liàn 肥硕.shuò滑稽.jī忍俊不禁.jìn C.憔.悴qiáo 匿.笑nì静谧.mì头晕目眩.xuán D.啜.泣chuò感慨.kài 宽恕.shù踉.踉跄跄ni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 头晕目眩瘦骨嶙峋一丝不苟仙露琼桨 B. 擎天撼地闲情逸致苦心孤诣绝处逢生 C. 忍俊不禁玲珑剔透盘虬卧龙春花秋实 D. 眼花潦乱花枝招展骇人听闻悬崖峭壁 3. 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 ....表示赞成。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 ....,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C. 老师语重心长 ....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3分) A.21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B.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学习并讨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共14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 (4)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5)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6)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描写鸟儿闹春景象的两句诗是: , . (8)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是:

二下语文部编版画杨桃(优质教案)

《画杨桃》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认“靠”等14个生字,会写“图”等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话的语气。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感悟读文,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杨桃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

2.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三、认读生字,感知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 翘舌音:“审”(shěn)、“晌”(shǎng)、视(shì) “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 “诲”:四声(huǐ),注意与“悔”的读音区别。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同桌交流) 4.扩展训练。 近义词: 教诲──教导审视──审察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反义词: 准确──错误难忘──淡忘 5.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延安优秀教案

2回延安优秀教案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yì)县人。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

2回延安

2、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 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 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 (导学案) 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yì)县人。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 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 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诗人贺敬之 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 首诗。 读准字音 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白羊肚手巾:白毛巾。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 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认真研读教材,我认为文章中“我”的绘画作品、学生的嘲笑是引子,是铺垫,要着力表现的是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在老师的教诲过程中,我、同学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另外,文章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手段,如多处对比、人物对话、多种标点、情感留白等,真实地再现了绘画课上发生的场景,展示了人物内心发展变化的历程,诠释了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所以本课设计不仅要突出读的指导,还要注重文本的补白,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杨桃的图片资料,了解作者。(师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教诲、叮嘱”等词语的意思。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3.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所不同,必须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学习重点 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学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搜集有关杨桃的图片资料和临摹技巧方面的知识。(师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杨桃图片,教师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水果。(板书:杨桃)谁能把你了解到的有关杨桃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2.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学生谈论关于杨桃的知识。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交流。 (3)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进入情景。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要求,学生自读(用时:10分钟)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围绕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1.检查生字新词。

2回延安 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案

2 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 贺敬之,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 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 黍.类()油膜.() 整体感知: 3.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的? 6.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修辞手法: 7.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 分析情感: 9.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 12.这首诗是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的,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学习小结: 1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4.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画杨桃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画杨桃 师:同学们,看过这种水果吗?喊喊它的名字。 生:杨桃。 师:它是我国海南和广东一带非常常见的一种水果。师板书:画杨桃。 师:咱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和杨桃有关。齐读课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 师:刚才你们在读课文,老师在读你们。我从你们的表情中读到了认真,读到了专注,读书就应该这样。下面检查一下你们的效果,这些生字谁来读一读? 出示: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教诲 生读,师正音,齐读。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怎么写好呢?师范写指导:写字也像做人,要懂得谦让。 师:请你们也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一遍。 生写。 师:咱们班同学的写字姿势非常棒,写好了告诉老师。 师: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借助课题简单地说一句话。 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朋友在图画课上画杨桃,但画得不像,但老师…… 师:能不能借助课题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师:再说一遍。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故事。 师:非常好。看来借助课文,拓展课题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尝试利用。 师:那我们在图画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和老师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请默读课文2-12自然段,想一想。 生默读课文。 师:有知道了的吗?图画课上,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和老师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生:我在图画课上画画,然后呢被老师选上了,同学们看到很丑,就笑他—— 师:课文中有个什么词? 生:嘲笑他。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是—— 生:哈哈大笑。 师:那么老师呢,老师是怎么样的反应? 生:老师神情变得很严肃。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同学们的反应,同学们嘲笑我画的杨桃。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是一种嘲笑。同样是嘲笑,这两个句子一样吗?请一位同学先来读读带问号的句子。 生读。

2.回延安

课题:2. 回延安 第一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2.解析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⑴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⑵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⑶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解析 ⑴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⑵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文,学生能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时要注意讲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生动形象的朗读,学生能理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一首陕北民歌入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的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回延安》的讲授。

2回延安

回延安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自主预习: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二、词语积累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油馍()一盏盏() 整体感知: 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一、研读文本 1.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2.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3.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5.第二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6.第三部分是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部编版二下语文画杨桃教案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平舌音,念“sù”。 晌:念“shǎnɡ”,与“响”要区分字形。 嘻:念一声,“xī”。诲:念四声,“huì”。 3.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 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扌+四+去,注意左窄右宽,“四”字中间是两竖。 嘻: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 5.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我”和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老师通过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做事应从实际出发。)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看过这种水果吗?说出它的名字。 生:杨桃。 师:它是我国海南和广东一带非常常见的一种水果。师板书:画杨桃。 师:咱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和杨桃有关。齐读课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 师:刚才你们在读课文,老师观察你们。我从你们的表情中读到了认真,读到了专注,读书就应该这样。下面检查一下你们的效果,这些生字谁来读一读? 出示: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教诲 生读,师正音,齐读。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怎么写好呢?师范写指导:写字也像做人,要懂得谦让。 师:请你们也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一遍。 生写。 师:咱们班同学的写字姿势非常棒,写好了告诉老师。 师: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借助课题简单地说一句话。 生: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朋友在图画课上画杨桃,但画得不像,但老师…… 师:能不能借助课题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师:再说一遍。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故事。

师:非常好。看来借助课文,拓展课题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尝试利用。 师:那我们在图画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和老师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请默读课文第2-12自然段,想一想。 生默读课文。 师:有知道了的吗?图画课上,“我”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和老师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生:“我”在图画课上画画,然后呢被老师选上了,同学们看到很丑,就笑他—— 师:课文中的哪个词能形象地表现出来? 生:嘲笑他。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是—— 生:哈哈大笑。 师:那么老师呢,老师是怎样的反应? 生:老师神情变得很严肃。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同学们的反应,同学们嘲笑我画的杨桃。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是一种嘲笑。同样是嘲笑,这两个句子一样吗?请一位同学先来读读带问号的句子。 生读。 师:你读出了疑问的语气,请问这是在问别人吗?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是反问,说明他觉得杨桃不是这个样子。

2回延安

《回延安》赏析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学反思

13《画杨桃》教学反思(两篇) (一) 《画杨桃》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老师说的每句话的意思,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老师话中蕴含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举例说明等方法,学生理解较深,学习效果很好。 2.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补充提示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 3.让语文拓宽,走出课本,利用资源,让学生搜索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并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成功之处 1.通过师生共同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

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最后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使学生懂得了“画杨桃”这件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角色朗读,理解内容: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在这节课上,我是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在看到“我”的画后,老师和同学们的各自反应,重点找出他们说的话,动作和神情,通过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借此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好人物的话。尤其是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朗读中,还有的同学还带上了表情动作,如:嘲笑时,有哈哈大笑的,有嘻嘻笑的;有偷笑的;在惭愧时,有几个同学甚至感觉到像自己做错事情一样,边说边把头低下来,很难为情的样子。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到位,达到了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课堂上,还是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没有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放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锻炼,适当的对学生放手。

部编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3画杨桃教材理解

《画杨桃》教材理解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 悦色、熟悉、教诲”。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 3 4 三、教学建议 1桃或蜡制、塑料制杨桃标本,图片等资料。也可发动学生准备。 2 什么不同。或者让同学从前排靠边的座位上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3 文,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老师说的一段话是理解全文的重点,这段话始终是紧扣画杨桃这件具体事情叙述的,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交流。 4?最后为什么又变得和颜悦色?”“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是反复提问让学生实地观察后才说出道理?”通过研讨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领悟课文包含的道理。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反复读,从中懂得了什么,联系实际谈体会,谈学习、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教师要参与讨论,带头以生动的例子谈感受。)从而深刻理解图画老师从“画杨桃”中引出的道理,不仅适用于画画,而且适用于一切事物,一切问题。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5 学生练习读老师神态变化及与学生的对话。然后,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比比谁在短时间内背下来,无错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6?练习”3“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在课文学完以后再进行,不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就做说话练习,以免打乱理解课文的思路。练习说话前先读读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像……而像……”和“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前者是从两种样子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后者是从两种做法或态度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 7 读准。“肃”字笔顺容易写错,要进行指导。“审视、想当然、半晌、教诲、受用、和颜悦色”等

2回延安

2回延安 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 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歌,深入体会情感 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 (2)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检查预习情况,交流重点字词 1.指读生字词,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交流易读错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而:零声母音节,念“ér”。肃:平舌音,念“sù”。 晌:念“shǎnɡ”,与“响”要区分字形。 嘻:念一声,“xī”。诲:念四声,“huì”。 3.学习多音字“倒”,做组词练习。 4.指导书写,教学重难点字。 摆:扌+四+去,注意左窄右宽,“四”字中间是两竖。 嘻:注意右边“喜”的写法,“士”不要写成“土”,第三横要长。 5.读“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我”和同学们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引起了同学们的讥笑。老师通过让学生轮流到“我”的座位上去看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做事应从实际出发。)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问题预设: (1)课文中老师怎样提的问题? (2)提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2回延安

大连博伦中学孙旭2回延安学案 测试题 一、下列各句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登时: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地方又各不相同 二、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心口呀莫要这么历害地跳 B.红旗飘飘把手招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 D.保卫延安你们废了心 三、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四、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1.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________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________在亲人怀。 [] A.抱扑 B.搂靠 C.绕扎 D.搂扑 2.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条条街道________②一座座楼房________ ③一盏盏电灯________④一排排绿树________ [] A.①披彩虹②亮又明③宽又平④迎春风 B.①亮又明②披彩虹③宽又平④迎春风 C.①宽又平②迎春风③亮又明④披彩虹 D.①宽又平②披彩虹③亮又明④迎春风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桂林山水歌(节选) 贺敬之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 “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 此时身在独秀峰! 心是醉呵,还是醒? 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 室珠久等叩门声…… 鸡笼山一唱屏风开, 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 请看穿山明镜里—— 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1.节选诗句赞美了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拟人) B.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比喻) C.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拟人) D.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夸张) 3.判断下列破折号用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转折) ()②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解释说明) ()③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表示声音延长) ()④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解释说明)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3.画杨桃(课堂实录)

《画杨桃》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教师板书“囗”)我不按笔顺写,我写了一个什么? 生:口(kǒu)字。 师:不对。想象一下。 生:正方形。 师:你说像什么? 生:老师写了一个大口的框。 师:大口框,还有什么说法? 生:像窗口。 师:像窗口,你说。 生:像画纸。 师:像一张画纸,将来往里面画杨桃是吗?太小了。还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 (教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分开了四份。 师:分开了四份,那豆腐一分不就坏了吗?你说。 生:这个豆腐切开了四份。 师:对了,他用的“切”,你用的是“分”。哪一个合适? 生:切。 师:一块豆腐切四块(教师板书在“田”下画“画”,成“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你说。

生:一个盘子装着豆腐。 师:盘子有那么高的沿儿吗? 生:没有。 师:你说。 生:用碗装着豆腐。 师:用碗?你说。 生:用胶袋装着豆腐。 师:用胶袋?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在“画”上加“一”成“画”) 生:盖上盖。 师:什么字啊? 生:画。 师:我刚才说了,我没按顺序写。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预备,齐。 生:(学生用手比划)横、竖、横折、横、竖、横、竖折、竖。 师: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师:这个字原来就会写,是不是呀?(板书“杨”)这是什么? 生:杨(yáng)字。 师:这是什么?(板书“桃”) 生:桃。 师:见过杨桃吗?

生:见过。 师:广东的孩子们肯定见过。读过课文吗? 生:读过。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你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你说老师我想搬上椅子找我的朋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好吗?开始。(学生各自读文)师:这个同学最好,别人都读完了,我没读完。一般情况下,见别人读完,我也就算了。他要坚持读到最后一个字。非常好,这是认真的态度。还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段。(读文)“有一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读得不错啊,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此生指另一个学生)你找他当你的榜样。你起来,人家可拿你当榜样了,读读试试。 生:是第一段吗? 师:是。 生:(读文)“有一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嗯,你过来。(生上台)书上有一句话,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课文中的“我”,比如我现在是一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画。

2.回延安

2.回延安 基础闯关全练 1.选出字形和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 ) A.呼唤杜甫(fǔ) 糜子(méi) B.油馍(mó) 脑畔气喘 C.眼眶(kuàng) 杯盏搂定 D.彩虹延河白羊肚(dù)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登时:即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脑畔上: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天南海北: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3.对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4.填空。 《回延安》的作者是____,当代诗人、____家。《回延安》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感情。

能力提升全练 1.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甲]①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③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乙]①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②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③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④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1)用简要的文字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甲段第①节中“唱”“笑”“招”几个动词运用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列诗的主旨,仿照已给出的诗句,再续写两句。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黄色的肌肤; 滚滚黄河,是我奔腾的血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模拟全练

2回延安

2回延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 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和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比兴手法。 难点: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 1、诗歌重在诵读。通过范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方式朗读,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北民歌“信天游”、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指导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指导学生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夸张、拟人修辞的语句,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第1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情感。2、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并把握“信天游”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二)信天游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 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