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其明-松江教育信息网

黄其明-松江教育信息网

对工作的点滴思考——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王稚1 读颜真卿字帖有感石维2 拥书自乐司保峰3 读林进材著《教育启示录》有感李继军4 读《观察儿童》之感悟朱桂芳5 《数学思想领悟》一书读后感阮晓明6 读书的感悟刘献梅7 重读《红楼梦》有感牟毅力8 敬重“卑微”陈伟9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读沈毅、崔允漷著《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季华10 小说《余震》读后感陈萍11 生命因持守而美丽——重读《顾准文存》有感杨敏12 小故事、大意义——读《第五项修练》一书有感张乙晖13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张蓬14 读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有感张史敏15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水平

——读《搏动的讲台—我教思想政治课》后感严国良16 有一种骄傲,需要走近——读《1421—中国发现世界》有感何建英17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学习《新时期小学教师修养》的体会陈春根18 再读“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有感沈爱池19

传唱教育的生命之歌——读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有感陈赣20 重读《教育学》、《心理学》读后感陆逸21 《边城》读后感陆琰22 看《唐山大地震》有感周凯23 育儿反思周峰24

人文地理教学的价值何在——读“新基础教育”有感周雪忠25 用生命科学史激活课堂教学——读《生命科学史》有感武宇清26 价值观服务观“取舍”观--《论语》学习一得金国钧27读后感周建秋28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赵文29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读后感俞峰30 《管道的故事》给我的启示赵婷31“家”的顿悟——读《目送》有感徐宁32

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读《凭什么成就卓越》顾伟33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顾永明34 从初任教师到名师的发展之路

读《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有感顾静君35读李海林老师《卓越性教师的成长途径与要领》一文有感陶秀妹36《以游戏为中心的保育——从保育记录出发进行解读》读后感徐吉来38 一生的财富——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谈永康39 读《论语别裁》有感钱秋萍40 简单就是智慧——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殷新珍42

一本给你力量的书——《习惯的力量》读后感黄秀丽43 欣赏与启迪

让语文滋润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读《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有感曹怿岚44 聪明的妈妈与孩子

——有感于日本著名作家黑柳朝一书《小豆豆与我》鲁勤45 育人,育分,孰轻孰重?

——读《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后的思考蔡基46情感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层面——读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潘勇47 让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读《夏山学校》有感王洁48

面对困境我们该如何选择——《边走边叹》读后感邹宝平49中国教育一二三——读《反思中国教育》有感季淳为50 大爱无痕潜心育人——《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蒋媛芳51 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及其出路

——读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有感王洪明52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王银花53 在静谧中聆听教育的夜话朱永54

重视研究精神,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读王晓春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有感齐梅55 什么是案例——读《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后的思考张忠山56 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陈浩峰57 学生自己的课程顾援58 让孩子成为主人——《少先队的自动化》读后感晏燕59 做一名客观的观察者——读《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有感黄自敏60 我们迷路了吗?——《追寻近代教育大师》读后感马兰霞61 课程编制要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顺序的关系

——读美国威廉·H·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后感诸灵康62 有一种力量叫做信念——读《秘密》有感朱珏63 《白鹿原》读后感李国兴64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有感闵志辉65读书真好——读《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有感杨菁华66 享受与书结缘的人生吴碧玉67 养儿育女――读《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林道静68 读《学会生存》有感徐群69 观高考1977有感高茸平70

快乐,没那么遥远——读《积极人生的十种力量》黄其明71 读《给心灵洗个澡》有感谢吉平72 偶读古鉴博客蔡守东73 《被天堂遗忘的孩子》读后感谭金荣74 重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苗婷75 母亲的声音金勤民76

对工作的点滴思考

——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有感

研训部王稚“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科学的教学。”这是我来到教研员这个新的岗位后对自己今后工作研究方向的定位。趁着暑假,把手头的这本《人是如何学习的》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而要真正的消化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书中提到的观点很多,我对其中两个观点有了一些思考。

观点一:有用的知识不是无关事实的简单罗列,专家的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组织的,直接指向知识的应用场景。

书中说到,所谓专家就是那些掌握了特殊方法进行有效思维和推理的人。理解专家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因为这使我们能够洞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本质。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专家获得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的组织方式反映专家对学科的理解深度。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条件化”的。专家能够毫不费力地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地提取重要内容。

学习专家的知识是有道理的,作为新手的老师,要想缩短时间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学习专家的知识是没错的,他们的结论使我们省却了探究的很多时间。但从专家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去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那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而作为教师需要一个学习的抓手。我对教师适应新课程目前急需哪些知识进行了分析,大概可以有以下几点:

1.承接郝京华教授的观点:“大教材观:不仅仅是一本学生用书。教材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工具包。它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手册、配套的工具箱和相关的光盘录像等一系列供学生和老师使用学习资料。”

我想,作为教师手头上不仅要有这些课程资源,除了熟悉并掌握它们,还要丰富它们。

2.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是有结构的。不论是小学自然还是中学科学,学习内容大多是主题式的,相关知识围绕核心内容(概念)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因此,需要老师把握知识本身的结构,这将有利于我们提升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和整体的把握。

如以小学自然为例,10册教材的内容涵盖三方面——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

以生命世界中有关植物的内容为例,对每册教材中有关植物内容进行了梳理:

第一册形形色色的植物(常见植物、植物有不同的部分、根、叶、花、不开花的植物);

第二册植物的生活(植物需要水、植物需要阳光);

第三册动植物的栖息地(动植物几乎在所有地方生存、有很多动植物、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动植物、有些地方很少看到动植物);

第四册植物的种子(种子来自花、植物产生种子、长成新植物);灭绝、濒危的野生动植物(有些动植物面临生存危机、有些动植物已经灭绝、化石能告诉我们、有些生物的灭绝是人类造成的……);

第六册绿色开花植物(各种各样的植物、如果没有植物、植物的各部分(根、茎、叶、花));

第九册植物的生存(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繁殖、种子的形成、种子的传播、非种子繁殖、植物的适应性、遗传与变异);植物的作用(光合作用、防风固沙、改善局部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从教材内容可以看出,老师如果要真正把握这一主题内容的教学,除了需具备基本植物学相关知识,还需要涉及植物与人类、动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除此之外,对于核心内容的把握,可以帮助老师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植物。

因为,关于植物的核心内容就是植物的适应性。不同植物的特点都是为了生存下去,要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即所谓“适者生存”,遗传和变异是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果。避免见树不见林的教学短板。一旦老师有了这样的系统认识,就会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对植物的适应性和植物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形成爱护植物的意识,逐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当然,进一步思考的是,尽管专家谙熟自己的学科,但这不能保证他们会教导他人。那么新的问题是,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书中的另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学习。

观点二: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概念进入学习的,而且这些已有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书中提到了“鱼就是鱼”的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条鱼,它很想知道外边的世界,无奈没有脚,只好让很有希望长出脚的蝌蚪小弟快快成长,变成青蛙好跳出去看看,然后回来告诉它外边的世界到底识什么样子的。它的梦想很容易就实现了,青蛙屋里哇啦地给它将故事,它听得有滋有味,然后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开始作画。青蛙向它讲述了陆地上的鸟、牛,还有人。于是它就画了鸟、牛,还有人。但是最后在它的画布上,我们渐渐看到的,是一只长着翅膀的鱼,是用尾巴走路的鱼,是有乳房的鱼……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看到的都是经过自己的各种器官加工过的东西。孩子如此,成年人也是如此。就好像我们对外星球上的生命的描述似乎总也逃不出地球上生物的性状,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所以我们只能按我们已有的知识去建构它们。

那么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课堂教学的意义何在呢?我想它让我们老师再次认识到学生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现象观察和过程体验。只是可能这些经验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针对学生原有的或许不完整理解的、或许错误的观念所进行。如果忽视学生的前概念,他们的理解会与教师的期望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去不断的自我提示:“学生对教学

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看的?;我们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吗?;在教学中我们遵循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吗?”(郁波,中央教科所教授)

因此,对于如何“教”目前我们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1.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前概念除了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应对学生已有知识有所了解。

2.清楚这一概念与教学所要达到的科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懂得这转化的实质和规律,才能完成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才能使教材结构和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习得科学。

以七年级科学课《溶解》一课为例。通过一个引入活动——泡泡腾片,探查到学生对于“溶解”的原始想法是“看不见”了。然而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溶解并非易事。通过类比,使抽象的“均匀分布”这一概念视觉化,变“看不见”为“看得见”,矫正了学生原有的对食盐在水中溶解后的分布是“下面多上面少”的错误概念。用面粉做比较,用过滤、沉淀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支架,通过不同侧面、多角度收集到更多的溶解事实,使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的理解逐步清晰和丰富,从“看不见”到“不能被过滤、不会沉淀、分布均匀”,这期间在思维上产生矛盾冲突,有意义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展开。

想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某种程度上对于教学要基于孩子的前概念、要遵循学生的思维逻辑这一理念还是比较一致的。

因此,综合观点一和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科学课程其核心在于如何通过活动的设计和交流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而其中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厘清学科内容的逻辑,二是要了解学生心里的逻辑。

自我感觉理论基础还不够,通篇读来有些吃力,但初读《人是如何学习的》感觉不仅对于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起到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对个人的学习理念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很大用处。

读颜真卿字帖有感

研训部石维

儿子从小学习书法,初临字帖便是颜真卿的《多宝塔》,后来又临摹了颜真卿多本字帖, 还研读过他的《争座位帖》、《大唐中兴颂》、《颜氏家庙碑》、《祭侄稿》和《自书告身》等字帖。十几年来,我虽不陪儿子练字,但多年的“耳濡目染”也让我喜欢上了颜真卿的字,有时空闲之余也会翻翻、读读颜真卿的字帖,感受颜体绝妙的书艺特色,领略颜体质朴而豪迈的气概。

颜真卿,字清臣,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人称颜平原,又称“颜鲁公”。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的评价中可见一斑,如果二王像诗仙李白,代表着一种不可模仿学习的天才文化, 鲁公则像诗圣杜甫,代表着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可达到平实文化。

颜真卿书法的笔法、墨法特色在

笔法上,颜体具有以瘦硬取胜的特色,加大了腕力的运用,突出一个“筋”字,为范仲淹所说的“颜筋”。这样颜字就取得了“力透纸背”的效果,表现出了书法艺术的“力量”美。苏东坡对此作了更贴切的说明:“鲁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颜真卿又吸收了篆、隶中锋用笔和藏锋逆入的特点,将此化入楷书。写出了独具特色的颜楷,其特点为丰腴劲健,端庄雄伟。我们可以从《多宝塔》中读出颜楷独特的风格:用笔横轻竖重,主次有别,气度不凡,这使颜字具有了一种人为的浮雕艺术效果,颇具特色。

在墨法上,颜书运墨苍润兼施,行草书更间有渴笔,很能表达质朴而豪迈的气概。清王澍评论颜书时说:“魏、晋以来,作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

独至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

颜真卿作品的结构特点

在结构上,颜真卿吸收了篆、隶正面取势,浑圆壮重的特色,笔画端平,左右对称,字字都以正面形象示人。重点的竖画写得略带圆弧形,如饱满待发的强弩,包含了巨大的弹力,使整个字的结构更加圆紧浑厚而富于内在的劲力。在章法布局上,颜体楷书大小参差,行距缩小,全篇布局具有充实茂密之致,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气势,浑然一体,密不可拆,像一组雄壮高亢的交响曲。

当我们仔细研读颜真卿字帖时,就会了解他书法的笔法与结构特点,并且也会领略到颜真卿书法的时代气息。总的来说,颜真卿对唐以后书法史有无与伦比的影响,雄浑扩大的风格也代表了大唐帝国的恢宏气度,时至今日,颜真卿依然是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的主要榜样之一。

拥书自乐

研训部司保峰年过而立,恍若一梦。叹逝者如斯,弹指一挥间。忽忽二十余年,与书结缘,其情可谓不浅。昔王子猷爱竹,偶逢外出,暂住之处亦令人种植,人皆不解。子猷啸咏良久,遂徐徐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又古人云:“一日不读书,便觉口臭;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余于书籍,亦戚戚有是心焉。

尚忆童蒙时节,最喜连环画册:三国西游,红楼水浒、哪咤闹海、吴越春秋……且读且思,且悲且喜,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废寝,可忘食,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小小画册,引吾醉心于绚烂之文学。初中求学之季,一灯如豆,映窗苦读。偶得唐诗宋词两册,喜田园诗之恬淡,山水诗之奇丽,爱边塞诗之壮阔,怀古诗之沧桑;又赏婉约词之柔情缱绻、豪放词之超脱豪迈,遂手抄笔录,口诵心记,慨叹世间竟有如斯佳作。然彼时书甚难得,幸有同学少年,家境优越,藏书甚丰,与吾同桌。借得或言情或武侠,数部小说,乐而读之。虽属通俗说部,

其中亦有传统文化之特色。耳濡目染,余之文笔已超然于同学之上,每做文章,必为范文,且得教师之褒扬。

至高中时,始得《红楼梦》数册,读之再三,虽难以索解,然兴味颇浓。其中诗词歌赋,吹拉弹唱,园林景物,医药美食,服饰风俗、谜语游戏、命运谶纬……无一不引人入胜,其古典之美可谓无与伦比。又读路遥、梁晓声、张贤亮诸作,铭心刻骨。因其多写逆境中人物,百折不挠,刚柔并济,坚强不屈又极重情义,感人肺腑之故也。

遂择文科,就读大学中文系,得以系统学习中外文学。高校图书馆,藏书数十万册,窗明几净,冥然兀坐,书架林立,恍听啸歌。仰视查找,如见先贤,敬仰之情,心内油然。余常手捧一册,孜孜不倦。是以在校成绩优良,屡获奖金,购买多部名著,宿舍书桌多为余占。毕业论文,洋洋洒洒,约数万言。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余于复旦大学攻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为时三年。巍巍学府,名不虚传。不惟其图书馆为全国知名,中文系藏书室,亦足以引人流连忘返。复旦近旁,有经世书局、鹿鸣书店,左岸书店、学人书店、庆云书店、心平书店。学术氛围,极为浓厚。余常于课后闲游,看得中意者便不惜价钱。入学时书桌空空,毕业时书架已压弯,引得舍友,连声惊叹。又常与一二有藏书癖好者,前往文庙或福州路,淘取价廉物美之旧书,或担或背,运至宿舍。无处可放,便置于床,颇有卢照邻《长安古意》“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之意境也。

毕业后留沪工作,几次搬家颇费周折。朋友苦笑摇头,搬运工坐地起价,因不曾料想书箱如此沉重。供职报社,每日碌碌,难以读书,令人昏沉。每每发恨,他日必寻一较自由之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以读书度日。他日必购一新房,辟一书室,置大书架,以安放吾之爱书。幸喜天如人愿,置业松江新城,供职云间学院。授课教育,读书科研,自得其乐,与书为伴。工作数年,手头宽裕,购书之欲,蓬勃生长。鲁迅全集、周作人文集、沈从文文集、张爱玲文集、卡夫卡文集、海明威文集、杰克伦敦文集、福克纳文集、君特格拉斯文集、陀斯妥耶夫文

集、米兰昆德拉文集等纷纷进驻书房。此外《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三国志》等史书以及孔孟老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尼采、康德、叔本华、海德格尔等哲学著作亦姗姗而来。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等教学书籍亦渐增多。余不辞劳苦,擦拭干净,分门别类,横排竖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且读且思,涉笔成文,偶尔获奖,或于报纸、杂志发表。读书之乐,孰大于是?然时隔不久,书架皆满,上下左右,无非书者,无异于一图书馆矣。置身其中,行动困难,盖有陆游“书巢”之忧也。

如今,网上购书极其简便,且无需支付现钞。鼠标轻点,自有快递送到。余每月购书皆在二、三百元左右。家人抵制,多次告诫。然余中毒颇深,难以自拔。偷偷摸摸,藏藏掖掖,化整为零,不知不觉。家人不见购书,惟见书满为患。斗智斗勇,甚为可乐。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亦多闲钱,穷予生之光阴以读书也哉!

读林进材著《教育启示录》有感

研训部李继军

暑期期间,阅读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我国台湾教育学者林进材所著的《教育启示录》,颇有感触。

首先,我为大学教育学教授的文风所吸引。作者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台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毫无疑问,其肯定受到过严格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训练与熏陶,理论功底不容怀疑。但该书丝毫没要严肃的理论灌输,有的是我们熟悉的中小学教育的生动故事和案例。这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有些我们感觉到了,也在反思和改进;有些我们往往熟视无睹,但一经作者描写和分析后对我们似有醍醐灌顶之感。作为大学教授,由于他有10年的小学教师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事例和经验,因而有助他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与研究,尤其在教学理论、教师效能、班级经营、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研究与

培训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和成果。而我们大陆的大学教授,能够用如此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中小学教育教学故事,阐述相关教育教学原理和原则的恐怕难以寻觅到。这也是我们有些中小学教师害怕理论,对理论没有好感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的一个案例。当时作者为学校代理辅导主任,为完成上级教育机关调查单亲家庭的情况以及协商应对策略,在教师晨会上提出希望各级任教师予以配合,在一个月内将各班的单亲家庭情况,以书面形式提供给辅导室做汇整。有几位教师窃窃私语:“这么简单的事情要一个月,未免太小看我们了”,“要是我的话不到三分钟就解决了!办事得用大脑想一想,行政人员的效率哪儿去了”。面对有些教师的不解,作者解释道:“我知道各位教师或许为了追求绩效、讲求效率,会在班上向学生宣布:小朋友,请注意听,爸爸死掉的请举手,妈妈不在的请举右手,爸妈离婚的请站起来。这样,三分钟就可以解决所有的调查问题,但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二度伤害。”我认为,这个案例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警示。由于人们平时工作繁重,时间紧迫,往往一天中要处理的事务相当多,因而迅速处理就作为工作的要领之一。但是,为了快速处理反而误了原本处理该项事情的原委和契机。遵循教育规律,这是我们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但现实中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情况实在是为数不少,有的可能没有认识还情有可原,有的明明知道只是出于功利目的。所以有人认为,教育是把双刃剑,能够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还有可能毁灭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伤害学生。我敬佩案例中的学校领导代理辅导主任,同时也敬佩按规律办事的教育机关,因为调查中给基层学校和教师一个月的时间意味着什么。

读《观察儿童》之感悟

研训部朱桂芳暑期,结合研修班的作业要求与本身的工作需要,将《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翻阅了一遍。翻阅第一章,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因为内容是我现在工作研究所需要的,其次,这本书不似一些书讲述高深理论,离我们感觉很远。它的

陈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导师,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你在观察中的一些问题,并用具体的案例,可借鉴的解决的方法让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引发我进一步深读它的兴趣。

观察,观为看,察为思。结合现实工作中,看到了许多观而不思的行为及被搁置在文本上的那些可记可不记的记录。书中“观察的价值在于它们的运用,而不是作为文档的收集”的观察价值与目的,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如何助推教师开展有意义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推进幼儿发展的自然实施的教育手段,我们能为教师做什么?此书给了我启示。

此书,不仅让我本了解了观察的目的、观察的方法,更将观察、评价分析、孩子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书的第5、6、7章,让教师的观察有了目的、有了分析的依据。这种编写引发了我对非专业教师数活动培训手册撰写的思路:非专业教师本身在专业上是短板,尤其在音乐与数学专业性强的课程上理解尤为困难,这也是我区在教师专业培训上的弱项。但此书给了我一种培训与编撰教师日常数学活动观察指导手册的想法:如何在先前概念、目标单纯解读的基础上,关注幼儿数理经验的分解:

例如:原先培训,重概念的解读:

数数——概念解读

现在,更关注幼儿的行为与思维发展的细化分解。我们将培训与手册的内容增加了教师可观察到的孩子的发展行为,提供给教师观察分析的借鉴。例如:

观察要点的罗列,既让教师了解幼儿数数经验发展的过程,又让教师在实践中科学的分析孩子行为有了参照。

好书,是能引发读者思考。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撰的格式,给了我这个幼教工作者工作思路上的触动。以上是初浅的认识,今后会再细细研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数学思想领悟》一书读后感

研训部阮晓明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对于一位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或许我们可以用“灵活运用”来描述他掌握的基本数学知识;用“理解”来描述他掌握的基本数学方法,但在数学思想方面也许只能用“领悟”一词来描述了。前些天逛书店,偶尔发现了沈文选、杨清桃合著的《数学思想领悟》一书,如获至宝,买来后细细研读,果然是眼前一亮、物超所值。

沈文选教授的大名我早有耳闻,2000年在首都师大举行的全国第四次初等数学学术研究交流会上,沈教授所作的“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报告至今仍记忆犹新。沈教授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多年,调入湖南师大后长期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在报刊杂志上经常能看到沈教授的作品。沈教授对数学的刻苦钻研精神、对数学问题思考的“痴迷”程度实在令人感动,《初等数学研究教程》、《初等数学解题研究》、《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导引》等十几部著作和数百篇数学论文的发表很好地诠释了作为“数学人”的沈文选教授。

《数学思想领悟》无疑是沈教授的又一力作。全书在对数学思想及其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作了概述的基础上,从结构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大“基石”思想——符号化与变元表示思想、集合思想;两大“支柱”思想——对应思想、公理化与结构思想;两大“主梁”思想——系统与统计思想、化归与辩证思想,并对上述结构的内涵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理论观点之高、逻辑性之强、条理之清晰令人折服。对我们中学数学教师而言,全书最具参考价值的也许是第五章——数学思想的运用与领悟。在占全书三分之二篇幅的第五章中,沈教授按照全国高中数学教材的体系,对集合、简易逻辑与推理、函数、三角等十二个专题内容中涉及的数学思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分析,并结合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不得不让人惊叹沈教授在中学数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对中学数学教师具有极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数学思想是数学内容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数学思想?《数学思想领悟》一书作了这样的阐释:“数学思想是以数学内容

为载体的对数学内容的一种本质认识,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学习者要领悟、理解、掌握并运用数学思想,就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内容与范例学习,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才能有所收获”。沈教授精辟的见解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和体会。

读书的感悟

研训部刘献梅

共读一本好书,学会读书。

暑假中,我与儿子一起阅读了一本名字叫《窗边的小豆豆》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黑柳彻子。她是日本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他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我们完全被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那天真、善良、纯洁、自然的行为和语言所打动。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刻意的遮掩,作者平实朴素的文风,小豆豆随心所欲的流露,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我的心头流淌着温暖的感动。我们一起读书的时候,感觉很快乐。我儿子说他最喜欢书中小豆豆,因为她很可爱、很幽默、好问、会关心身边的人;我说我喜欢小林校长,因为他博爱、宽容、仁慈,有耐心、有爱心、善于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

由此想到做教师的我们,正是需要有小林校长的眼光去精心培育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成才。特别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浮躁的心态是教育的一个致命点,我们需要静心,有人言:静心胜慧心。说得真好!读书正是培养静心的一个好方法。《窗边的小豆豆》这部作品能够打动人心,除了展现了一个学习乐园“巴学园”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表现了人性中最真的最无机心的纯净的东西。看着

小豆豆的行为,听着校长先生的话,我们的心会安静下来。

又联想到我们的学生,上学上得很累!免不了也会浮躁,从而对读书厌倦,缺乏信心;或只会读书,对身边的人缺乏爱心。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已经被生存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有多少的小学生被压抑的没有自己快乐和纯真的天性。小豆豆是幸福的,快乐而无伤害地成长,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着!这是一部能让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是一本所有母亲、所有老师、所有识字的孩子和所有曾经是孩子的人都应该一读的书。孩子读了以后会从小豆豆的身上学到对学习要抱有积极态度;老师读了以后会学到新的教育方式;而母亲读了以后也会学到新的教育方式;曾经是孩子的人读了以后会感受的童年的欢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这些道理,说起来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但要真的实施,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说,校长先生真的让人敬佩,而小豆豆的巴学园也是让人羡慕的。他们给了一个真正关注心灵美好从而美好生活的可能!中国如果能出现很多象教育家小宗林作先生一样的人,那么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类的灵魂才真正得到升华!

重读《红楼梦》有感

研训部牟毅力明清小说中多有诗词曲赋,是我国小说体裁的一个特点。一般是为故事情节作渲染铺张,或表示感慨咏叹之处,加几首诗词或一段赞赋以增效果。现有人认为:“诗词提供了小说的品位,能够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接受,包括附庸风雅的商人阶层,具有社会学意义”、“诗词对小说来说具有画龙点睛作用,而且是小说节奏的提示符”。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今多有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影响。今重读《红楼梦》,深感《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曲赋,是小说故事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第一回中的诗词和人名,更是隐含了如何来理解、读懂《红楼梦》的小说。如跳过这些诗文,所读的《红

楼梦》就真的是一部“言情小说”了。

在小说第一回中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红楼梦》中作者唯一用自己的身份来写的一首诗。“荒唐言”应指“幻形入世”、“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等之类的荒唐情节,“辛酸泪”是说其中包含着作者种种血泪辛酸的现实生活和感受,“都云作者痴”是说世人看了此书的感受只不过是一部宏大的“大旨谈情”小说。这三句应是作者的感慨。而“谁解其中味”就值得推敲了。如《红楼梦》真的是一部“大旨谈情”小说,那么,“都云作者痴”之意就是世人皆知其中味也。又何来“谁解其中味”?“谁解其中味”应是作者曹雪芹忧世人不理解小说之味,隐示读者不应把此书看成“大旨谈情”小说而写。不然,改成“古今情不尽”更能体现书中之味。

《红楼梦》绝不会像它开头就宣称的:是一部“毫不干涉时世”、“大旨谈情”的书,应该是作者“借题发挥。伤时骂世”的小说。我们可从第一回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姓名:“甄士隐”和“贾雨村”可知,整部小说是:真事隐去,用假语称言。再看“太虚幻境”上一副很有哲理的对联(第一回):

假作真时真变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再一次出现。这副对联在小说中出现两次,应是作者的着意强调,也同时提醒世人,读这本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有的,什么是无的,才不会被小说中隐去的真事和假语所称之言迷失作者的真意,才能感悟书中之味。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真事隐去、假语称言呢?要知道《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由于清朝是满族贵族掌权,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防范、控制极严。整个满清朝时期是我国文字狱最为严重的朝代。而乾隆又是整个清朝制造文字狱最多的皇帝,只要是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是统治者疑神疑鬼,认为文字中人触犯君权和妨碍自己的内容,必兴文字狱,动辄株连数百人乃至数千人。从

“胡中藻案”、“徐述夔案”等诸多文字狱可知满清对汉人的镇压之残酷。作者为避“诛九族”之祸,只能“甄士隐”去和“贾雨村”云云。但作者曹雪芹在小说的诗词曲赋中,为读者留下了解读小说《红楼梦》真意的线索。

敬重“卑微”

研训部陈伟老伯伯种了一个萝卜,等到萝卜长大后,拔不动萝卜的他叫来了老婆婆、小姑娘、小花狗、小花猫,甚至是力量微不足道的小耗子,一起合力将萝卜拔了出来……这是我们儿时就看过的寓言故事,暑期中在给某位小朋友讲了之后突然有了更深的感悟。故事的作者,似乎要让我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大道理。但我亦看到,这位颇有愚公精神的老伯伯对于小耗子的卑微的力量也是有一种小小的敬畏的。事实上,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忽视了这卑微的内在精神。

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伟大而坚强。这只耗子仿佛一根细小的针,刺穿我的外表,刺痛了我的灵魂。比起这巴掌大小的耗子,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消极避世呢?世界上伟大的人毕竟只占少数,剩余的就是貌似卑微,泯然于众人之辈。但卑微者也有绵薄的气力。没有了耗子,便没有了拔起一整只萝卜的力量。纵然毫不起眼,他们却有尊严,是这种生物被创造出来就赋有的共有特质,让他们活得堂堂正正。在足球场上,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身怀绝技,星光熠熠的进攻者,他们的光芒掩盖了身后不知疲倦奔跑,填补球星进攻前压后留下的空档的后卫们。这种忽视,是致命的,像马克莱莱,人称绞肉机的防守悍将,被追求打造华丽进攻的皇马无情抛弃,直接导致其之后多年无冠军。相反,欣然接纳他的切尔西,就顺理成章地享受了敬重卑微的成果——夺冠。还记得那年联赛最后一轮,切尔西获得点球,队长特里把主罚机会让给了马克莱莱,他骄傲地说:“我们要把一粒进球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夺冠的幕后功臣,没有马克莱莱,我们拿不了冠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