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6岁幼儿心理学

3~6岁幼儿心理学

3~6岁幼儿心理学
3~6岁幼儿心理学

第一章幼儿心理发展概述

四、名词解释

9.幼儿心理发展:是指3~6、7岁的儿童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

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

五、简答题

1.简述心理现象的结构。

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组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其中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自我意识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2.简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适当举例说明。

(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

(3)发展的不均衡性;

(4)发展的差异性(举例言之成理即可)

3.心理的实质及特征是什么?

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人的心理活动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

(3)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4)个体的活动是实现主体同对象世界联系的中介和桥梁

4.简答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适当举例说明。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举例言之成理即可)

5.幼儿心理发展的四大领域。

(1)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2)幼儿认知的发展;

(3)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4)幼儿学习的发展

6.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内容。

(1)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4)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7.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8.开展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有利于发现幼儿零散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幼儿教师提升个人的教育经验的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有利于幼教工作者开展幼儿个别差异的针对性教育;有利于新教师快速适应幼儿教育岗位.

9.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1)要有明确的观察对象。

(2)事先确定好观察地点。

(3)观察时间段的选择。

(4)研究科学、方便可行的记录方法。

10.调查法的步骤:使用调查法的基本步骤是:采用抽样方法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内容→根据内容选择调查手段→准备调查材料→进行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总结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

六、论述题

1.论述认知、情感、意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认识、情感与意志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识活动的进行与发展,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识中起过滤和动力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情感也会对意志行为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行为又有利于情感的丰富和升华。

2.试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虽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两个组成部分,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它是在个体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例如,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的人深刻认识克服困难的重要意义后,在性格上会变得更加坚强与勤奋;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不断影响着心理过程,使心理过程带有个人的色彩。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细心的幼儿与粗心的幼儿同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但是分析两名幼儿的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时会发现,细心的幼儿观察时会很耐心、细致,能观察到事物的细节部分。粗心的幼儿也能按教师的要求观察,但仅限于对教师要求中指出的观察点或者自身的兴趣点进行快速浏览。

3. 论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与幼儿的生理发展加速有关。脑神经研究表明,在大脑皮质神经活动发展的加速期,幼儿智力发展出现了突发现象;其次,与幼儿心理发展的状态有关。幼儿心理品质处于初步形成期,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却还不够稳定和完善,可塑性大;第三,与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有关。心理发展的各方面是相互影响、统一协调发展的,心理某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其他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影响。例如幼儿学习外语比年长者容易,因为他们没有像成人一样产生“可能丢面子”的心理负担,而变得羞怯、不敢开口,反而积极参与交流、以多说为乐,外语表达能力得到快速发展。了解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有助于幼儿教师把握促进幼儿不同领域发展的最佳时期,适时为幼儿关键期的发展创设有效的影响环境,满足幼儿学习的需求,促进幼儿更好、更快地发展。

4.为什么说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应?

心理反映的对象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与动物不同,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而是根据人在实践中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例如研究发现,在婴儿早期,他们能够辨识一群猴子中不同猴子的脸,但不能清楚辨别他的妈妈和其他成人的脸。但到了婴儿后期,在适应人类生活的过程中,婴儿这种辨识动物脸谱的能力逐步退化,而选择性发展了专门辨别人脸的能力。

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个人因需要、情感、态度、经验等方面,使人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比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样的事物的认识,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心境下,也会有很大差异;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人能根据既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和改造世界,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同样看到路边的一颗苹果树,喜欢吃苹果的路人想的是怎样才能摘到树顶的苹果;而农业技术员会考虑这是什么品种的苹果、如何提高其挂果率、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园林设计师则考虑这种苹果树是否也可以用来做路边的景观树的问题;如果是幼儿园的孩子

们,他们会趴着看树干上排队爬行的小蚂蚁,想法弄清楚小蚂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由于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选择使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了差异性,因此每个幼儿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世界。幼儿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心理规律,还要深入了解不同幼儿的不同想法,为幼儿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幼儿心理的选择性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七、案例分析

1.从清早起床到现在,你的哪些心理现象参与到活动中,举例说明。(至少列举出4种心

理活动)

答案要点:

开放题,只要是心理活动即可。

2.

答案要点:

印度狼孩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人类的遗传基因,有产生心理活动的大脑,但是却缺乏正常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这说明人的心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是无法离开社会生活的,如果离开社会生活,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正常。

3. 现象一:运用感觉剥夺实验来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现象二:仅观察一次或两次就对幼儿的心理特点下结论

请结合幼儿心理发展研究方法相关知识分析:你觉得这2个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答案要点:

(1)第一个案例违反了教育性原则,采用的研究方法不符合教育要求和道德标准,研究过程对幼儿身心发没有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并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了损害,后人应引以为戒。

(2)第二个案例中老师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为他在研究中违背了客观性原则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该老师并没有实事求是地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仅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武断的下结论,这样的研究缺乏信度和效度。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4.

答案要点:

(1)特点:首先,被试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都是在经过事先周密安排设计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其次,试验者并没有明确指出儿童去观察榜样,更没有要求儿童去学习榜样的行为,而只是让儿童看到一些行为;儿童有机会模仿但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第三,实验对行为反应的多样性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因而所提供的行为反应的环境基本上是开放性的。

(2)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首先,实验室环境难以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境,研究结果缺乏生态效果,难以推广;其次,实验室内所能了解的行为有限,而心理学家应该了解儿童在自然情境下的各种行为;第三,实验研究的设计受到道德伦理的制约,限制乐实验室研究的课题,例如在攻击性研究中人为的增加儿童攻击性或减少其自我控制,就会受到指责。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5.

答案要点: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两位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都抓住三个基本环节:现场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利用观察资料。但两位教师对这三个环节的处理,还存在一些差异:

(1)从现场观察看,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提倡的。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2)从记录观察结果看,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提供给研究分析的第一手资料过于简单。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时,难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做出“可能是不会说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这样一些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对与胡辛峰的直接接触过程进行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貌,确保观察记录的客观、详实,为进一步揭示这个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所以建议A教师通过对黄点点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做细致的观察并做好原始记录,在持续追踪观察的基础上,与家长取得联系,深入了解黄点点在家里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为揭示黄点点不适应幼儿园的原因提供可靠详实的资料。因此,全面、详细的观察、访谈记录,是作出客观的分析和准确判断的依据。

(3)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A教师对于黄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的性格特征的层面去寻找原因,而把黄点点天天都哭的原因,归结为他不会说话,应该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离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建议A教师抓住刚入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通常小班幼儿因为需要适应新的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里,他们可能因为情感需要没被满足在为难时哭了,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产生对幼儿园的恐惧,或者对幼儿园中一些特定的环境、人、现象不习惯而引发消极情绪,耐心细致地系统观察,发现其情绪变化的规律,找出他情绪背后的动因,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黄点点。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

四、名词解释

1.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理论。

4.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中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是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中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儿童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儿童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8.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应。

9.本我:是本能的心理能量储藏室,他由一种先天的遗传的本能冲动或能驱力所组成,代表人的生物主体,是一切驱欲能量的来源。

10.超我:来着自我,又称超脱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五、简答题

1. 格赛尔认为,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遵循五条原则,分别是那五条?

(1)发展方向的原则

(2)相互交织的原则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

(4)个体成熟的原则

(5)自我调节的原则

2. 陈鹤琴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

(2)儿童心理特点: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群、好野外生活。

3.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提供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遗传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2)环境:家庭对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托幼机构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发展

(3)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断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4. 简述行为主义学说的儿童发展观的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的影响。创设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尽可能避免来自外界环境的一切不良刺激,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期望幼儿完成的行为或任务,分解成为一系列的细小的行为步骤。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能否保持下去与它的后果有关。(4)主义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行为主义非常重视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认为幼儿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学习的。

5.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心理机能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6. 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维果茨基归纳心理活动有以下4个方面的表现: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变化、组合,形成间接、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7.本我、自我、超我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何?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约制的有机整体。本我派生出自我,自我派有生出超我,反过来超我管束自我,自我有管束本我,这三种成分同时活动。在一个正常人身上,本我、自我、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而使人能较好的适应生活,应付体内外的各种刺激。

8. 说说幼儿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教育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维果茨基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落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教育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皮亚杰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也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六、论述题

1. 请你运用所学的幼儿发展理论的有关观点,分析一、二个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的问题。

这是开放题,答题时应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对理论的解释

(2)理论在所分析现象或问题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2. 有人认为教育从0岁开始完全没有必要。你同意这一观点吗?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1)不同意。

(2)陈鹤琴认为,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实验中说明,“幼稚时期(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即最佳期)。由此,他主张把“从小教起”的起点放在“从出生教起”。

(3)从0岁起开始教育要注意适度教育,不能拔苗助长。成熟学说创始人格赛尔认为,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具体而言,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工作与儿童的准备状态和特殊能力结合起来;每一个家长都应当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和烦恼。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你同意这一观点吗?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不同意。虽然遗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作用,但是其他因素如生理成熟,环境和幼儿心理内部因素都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所影响。

遗传提供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也是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它对幼儿智力和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遗传决定了儿童的气质类型,并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但是,除了遗传,

环境和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儿童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社会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们不能只看到遗传和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而忽视幼儿心理发展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只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引导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

七、案例分析

1.

答案要点:

(1)根据陈鹤琴“从出生教起”的观点,奶奶认为颖颖身体不好,所以“只要照顾好颖颖的吃和穿,身体健康就好”的观念,以及“百般呵护,有求必应”的做法是不利于颖颖身心发展的。陈鹤琴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具有学习能力,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态度和情绪都要从小打下基础。因此,建议家长在做好保育的同时,从出生起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为孩子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刺激,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根据格赛尔的观点,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和学习。由于脑的发育不够成熟,生活和知识经验有限,3岁的颖颖无法理解古诗和三字经的含义,孩子不喜欢,家长也苦恼。建议家长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善于观察并耐心等待。

(3)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育应了解孩子的现有发展水平,才能确定通过指导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教育过程中要求孩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即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而三字经的学习对颖颖来说难度太大。建议父亲了解颖颖现有的心理能力和水平,并设计切实可行能发挥其潜力的教育内容。

(4)根据家庭环境和教育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这一观点,颖颖的父母在发现她很娇气任性,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时,与家人商量颖颖的教育问题,并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5)根据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家长应该尊重幼儿自身的兴趣,了解其内心需求,而不该自作主张地为颖颖报了4个兴趣班,如果常此下去,颖颖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负面情绪,对其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建议家长在观察孩子心理特点的同时,咨询幼教专家或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制定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2.

答案要点:

(1)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老师建议家长使用的方法符合行为主义学说的观点。在这个案例中,家长使用的了负强化的手段促使东东做作业这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从而使得东东的做作业速度提高了。不看电视对于东东来说是一种惩罚,是一种不愉快的刺激,只有当东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者完成作业,他才能看电视——这时,他的惩罚刺激被移除了,他做作业的这种行为因此得到了强化。

(2)教育启示:注意环境影响:创设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尽可能避免来自于外界环境的一切不良刺激,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把期望幼儿的行为或任务,分解成为一系列细小的行为步骤;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3.

解题思路:

(1)皮亚杰依照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中班的小朋友处在前运算阶段 (2~7岁)。该阶段儿童初步掌握了语言和符号,开始出现直觉思维(4~7岁)或表象思维。但是该阶段的儿童依靠表象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根据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推算过期日期对于中班的儿童来说太难了。

(2)格赛尔认为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具体而言,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工作与儿童的准备状态和特殊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的儿童还无法进行运算思维,因此老师不应该安排这么难的内容让孩子掌握。

(3)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参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认为教学内容应处在最近发展区间,不宜太容易,这样的学习是无意义的,无益于孩子的发展,是在做重复工作。但是,教学内容也不能太难,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因为孩子无法掌握要学的内容。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4.

解题思路:

(1)对于人的发展而言,遗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同样重要。遗传提供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也是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它对幼儿智力和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遗传决定了儿童的气质类型,并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但是,除了遗传,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儿童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社会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2)教育启示: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遗传和环境。作为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健康的、和谐的、充满爱的环境。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刺激,针对其发展特点和水平制定适宜的教育内容。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5.

答案要点:

(1)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但是模仿行为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班杜拉用替代强化来解释这一现象: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到奖励,他本人间接引起相应行为的增强;观察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产生替代性惩罚作用,抑制相应的行为.

(2)注意环境影响:创设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尽可能避免来自于外界环境的一切不良刺激,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把期望幼儿的行为或任务,分解成为一系列细小的行为步骤;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能否保持下去与它的后果有关;注意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行为主义非常重视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认为幼儿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学习的。以观察学习为基础的示范教学,可以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模仿榜样或对象,减少尝试错误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示范教学中要选择幼儿感兴趣、容易为幼儿接受的模仿对象。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幼儿产生影响,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例如,教师如果责骂或体罚幼儿,等于为幼儿示范了攻击性行为;教师如果态度和蔼、亲切,幼儿就能学得良好的待人态度。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身教言传。此外,家庭教育要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一致,父母也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

不同意。虽然遗传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作用,但是其他因素如生理成熟,环境和幼儿心理内部因素都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所影响。

遗传提供心理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也是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它对幼儿智力和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遗传决定了儿童的气质类型,并通过气质类型的因素影响儿童的情绪和性格的发展。但是,除了遗传,

环境和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对幼儿心理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儿童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生活条件和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社会环境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们不能只看到遗传和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而忽视幼儿心理发展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只有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引导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

第四章

四、名词解释

4.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6.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或对象

7.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

8.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少。

五、简答题

1. 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1)儿童的注意由成人的言语指令引起和调节。

(2)儿童通过自言自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3)运用内部言语指令控制。

2. 简述幼儿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从观察的目的性上看,幼儿的观察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方向发展。

(2)从观察的持续性上看,幼儿观察持续的时间由短到长。

(3)从观察的细致性上看,幼儿的观察是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觉方向发展。(4)从观察的概括性上看,幼儿的观察是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

3. 简述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1)提出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3)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4)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4. 简述什么样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1)外界刺激物的特点:刺激比较强烈;刺激物之间的对比鲜明,差别较大的;新异的以及活动多变的事物。

(2)个体本身的主观状态:一般情况下,凡是能满足个体需要、使个体感兴趣、符合人们生活经验的事物,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3)身体是否健康和情绪是否良好,也影响着人们的无意注意。

5.简述感受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1)感觉的相互作用。

(2)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

(4)感觉的敏感化。

6. 简述幼儿时间知觉发展特点。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关。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4)理解与利用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年龄相关。

7. 什么是注意?注意的品质是什么?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2)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配。

8. 简述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活动中完成的。

9. 幼儿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有哪些?

(1)过多的无关刺激。

(2)疲劳。

(3)缺乏兴趣。

(4)活动组织不合理。

10. 保持有意注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

(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4)合理的组织教育活动。

11.什么是幼儿的“重听”现象(“半聋”或“半听见”)?请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1)重听是指听力上有缺陷的孩子,他们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或根据眼前的情景,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

(2)原因:主要是听觉生理缺陷和注意力不集中。

12. 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为维持幼儿注意稳定性,应注意怎样做?

(1)活动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水平;注意的对象要新颖、生动、形象。

(2)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即要多样化、游戏化且具有可操作性。

(3)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具有吸引力;不能平铺直叙,过于单调。

(4)组织的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幼儿年龄段来安排上课和活动的时间。

六、论述题

1.如何看待孩子的“多动”现象?

幼儿注意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与幼儿的好奇和自制力差等有关。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多动症即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它的确定是需要医疗机构认真综合诊断,才能下结论。因此,应谨慎对待幼儿多动现象,不能轻率地把幼儿的爱动好动现象归为多动症,但也不能忽视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现象。要善于分析原因,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活动中逐渐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

2. 你认为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在组织活动是要注意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从事任何有目的的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但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往往容易产生疲劳。所以要想使活动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往往需要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替进行。

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教学与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的特点来提高活动的效率:

(1)教学与活动的内容要力求新颖、生动,使幼儿感兴趣且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奇妙有趣的童话,优美动听的散文,构思巧妙的谜语,简短活泼的幼儿歌曲及生动形象的舞蹈等,都是比较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多开展和组织这样的活动,能引起幼儿注意也便于幼儿

学习和掌握。

(2)教学与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这对保持幼儿注意极为重要。比如,教幼儿学习复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虽然故事内容很生动,但若总是采取老师讲小朋友听的方法,过不了多长时间幼儿就会分心走神。如果能换种方式效果会大不一样。先由老师生动、完整地复述;然后老师边出示图画边讲解故事;再请几个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小朋友看图讲述;最后再让小朋友戴上头饰,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这样的一节课,虽然只有一二十分钟的时间,但因方式方法多样化,孩子们会轻松、愉快的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故事上且很快的学会了故事的复述。

(3)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比如给幼儿讲述故事时,可以配上几幅色彩艳丽、对比清晰的图片或图画,使幼儿视听结合,比单纯听老师口头讲述注意保持得要好。如果还能配上活动教具(能走的会动的或发出声响的),边讲解边操作,幼儿会更有兴趣,注意保持时间也会更长。

(4)教师的语言要简单明了,抑扬顿挫,富有表情。即教师在上课时要运用幼儿能听得懂的“儿语化”的语言进行讲解,且语速要慢,千万不能像对待成人那样,用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语言,快速地讲课,这样幼儿既听不懂也不爱听,自然就不会集中注意去听。

(5)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组织教学与活动时,在恰当地利用这些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幼儿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凡是不需要幼儿注意的东西,就不应该过于鲜艳、突出与多变。如教师的服饰、发型不要过于奇异、花哨;环境布置避免繁杂;教室外面不要有强烈的喧哗嘈杂声;暂时不用的教具可以收起来,不要让小朋友看到等等。否则会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干扰正常的教学与活动。

3. 如何保护孩子的视力和听力?

(1)保护听觉:幼儿教师应避免噪音对幼儿听力的影响。幼儿园是孩子集中的地方,幼儿又非常容易兴奋。许多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容易出现大声喧哗现象。教师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与组织工作:教师说话时要带头轻声细语;也要防止孩子们大吵大闹;如果条件允许,孩子们的自由活动应该多在户外进行。孩子耳道短,容易患中耳炎,可能导致听力丧失,幼儿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保健工作。如不进脏水;不用锐器乱挖耳垢;避免感冒;如有问题及时救治等。

(2)保护视力:幼儿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幼儿视力,教育幼儿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看书、画画;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且时间不要太长;不边走边看;不躺着看书;不要用脏物、脏手揉眼睛;幼儿园要定期检查幼儿视力,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另外,教师给幼儿出示的图书、画册及玩教具字迹要大而清晰等。

七、案例分析

1.

答案要点:

(1)考虑到了活动中刺激物的特性对幼儿无意注意的影响;

(2)考虑到了幼儿的情绪状态对幼儿无意注意的影响;

(3)考虑到了活动组织的合理性对幼儿有意注意的影响。在活动中使用具有生动形象的活动玩具作为教具,符合幼儿的感知特点和兴趣,吸引了幼儿的无意注意;

(4)通过教师自身适宜的语言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通过轻音乐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幼儿的情绪状态更易投入活动。通过教具、语言、音乐的合理的搭配,使幼儿的有意注意更好地维持,符合幼儿注意的特点。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2.

答案要点:

(1)根据幼儿痛觉的相关研究,情绪会影响幼儿的痛觉感受。

(2)成人对孩子的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消极情绪暗示会使孩子感到疼痛更加强烈。(3)如果在孩子摔倒在地时,成人表情是镇静的,并且对孩子加以鼓励,那就是对孩子发出积极情绪暗示。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3.

答案要点:

(1)心理特点及原因:幼儿时间知觉水平较低,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差。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成人与儿童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儿童由于认知水平低,掌握这些工具则要经历一段时间。

(2)改善措施: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第一,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其获得时间知觉。如:天黑了就是晚上,天亮了就是早上。第二,可以将时间工具或中介形象化,促进幼儿理解以更好的掌握时间。如:分钟上有颗星星,时钟上有个月亮。可以告诉幼儿,当星星走到数字12,月亮走到数字几就是几点。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4.

答案要点:

(1)原因:活动组织的不合理(与幼儿的情感、兴趣、注意特点以及身体疲劳有关):首先,该老师没有结合幼儿的注意特点来组织活动,3~6岁儿童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一般而言,小班儿童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钟,中班儿童的有意注意在正确教育下能保持10分钟。幼儿的有意注意的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级的,同时受其整个心理水平发展的制约,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依靠活动和操作来维持,当幼儿有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其注意往往能保持在操作活动之中,并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否则幼儿的注意就容易分散。如该教师在音乐课上自己示范而没让幼儿参与活动,很难保持幼儿的注意力。其次,该老师可能没有注意幼儿的疲劳程度:幼儿的神经系统尚处于生长发育中,某些机能还未充分发展,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枯燥的活动,大脑就会出现一种“保护性抑制”,刚开始幼儿会表现出精神状态差、打哈欠,继而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充足的睡眠。第三,幼儿可能对老师组织的活动缺乏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来说,兴趣的动机作用尤为重要。兴趣、成功感以及他人的关注等是构成幼儿参与活动的动机的重要因素。对于自我意识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幼儿来说,这些因素更会直接影响活动时的注意状况,

(2)措施:关注幼儿的注意特点、支持幼儿的情感、引发幼儿的兴趣、活动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教学与活动时,应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的特点来提高活动的效率:第一,教学与活动的内容要力求新颖、生动,使幼儿感兴趣且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第二,教学与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变。这对保持幼儿注意极为重要;第三,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第四,教师的语言要简单明了,抑扬顿挫,富有表情。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5.

答案要点:

(1)这是因为幼儿易分心,不善于根据任务的需要灵活地转移注意,而且幼儿的注意转移得很慢。注意转移的快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关系以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如果前一种活动中注意的紧张度高,两种活动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或者主体对前种活动特别感兴趣,注意的转移就困难而且缓慢。反之,就容易且迅速。

(2)为加快幼儿注意转移速度,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应做到:

第一,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前后进行的两种活动之间最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给幼儿一点注意转移的准备时间;把幼儿更感兴趣的活动、强度较大的活动安排在后面;用生动有趣的方法组织后一种活动,把幼儿的注意尽快地吸引到新的活动中来。

第二,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习惯。良好的注意习惯有利于提高幼儿注意转移速度,要培养幼儿做任何一件事时就把注意集中到这件事情上的良好习惯。

(结合案例分析要点酌情给分)

第五章

四、名词解释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3.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2.表象: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

五、简答题

1.简述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自传式记忆突出

(5)记忆策略的形成

2.简述促进幼儿记忆力发展的策略

(1)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明确记忆的目的

(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促进幼儿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发展

(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

(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

3.简述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

(1)无意想象占优势,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 想象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

4.简述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大致经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左右幼儿想象的创造性还很低,基本上是以重现生活中某些经验的再造想象为主;

第二阶段:4岁左右,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的想象便有了一些创造性成分,如在看图说话时,加入本来没有的人物、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丰满;能用图形组合出许多别人意想不到的物品,比如用一个长椭圆及两个小长三角形组成企鹅,两个三角形组成蝴蝶等;

第三阶段:5岁时想象内容丰富,新颖性增加,独立性发展到较高水平,且力求符合客观现实,能更多地运用创造想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游戏和活动。

5.简述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策略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 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 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 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5)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6.简述幼儿创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只是创造想象的萌芽或雏形;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与原型只是稍有不同,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模仿,如原型的小鱼是不能飞的,幼儿给他配上翅膀,配上脚就能在天上飞,在地上走了;

(3)想象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7.简述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

(3)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4)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8.简述想象对我们人类的意义

第一,想象可以补充认识过程,填补感知的空白。

第二,想象是知识进化、创造发明的源泉。

第三,合理的想象还能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六、论述题

1.幼儿教育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有人认为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应该以培养幼儿创造想象为主,不用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

答案要点:

(1)从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者关系出发,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同样要注重再造想象的培养。

(2)从幼儿想象的特点出发,幼儿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幼儿创造想象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再造想象的培养是创造想象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3)从幼教实际出发,发现幼儿再造想象中的创造性因素,注重游戏和各项学习活动中促进幼儿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

2.幼儿往往能记住许多不能理解的知识,因此有些幼儿园要求小班幼儿背诵许多的古诗和古文,认为这是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运用幼儿记忆等相关知识分析。

答案要点:

(1)从幼儿的记忆特点分析,幼儿虽然常常用机械记忆记住某些东西,是因为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水平有限,加上幼儿大脑神经活动兴奋性强的特点,因此,对不理解的知识记得快也忘得快。但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好于机械记忆的效果是不用质疑的,因此,结合幼儿已有的经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教师组织活动时要特别注意的。

(2)幼儿记忆的另一个特点是形象记忆的效果好于语词记忆,小班幼儿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具体形象的教具,引导幼儿理解记忆的内容,而对于难以理解的古诗和古文,小班幼儿是不适合学习的。如果组织大班幼儿的活动,随着幼儿言语、思维的发展,可以借助形象的图片和实物等,引导幼儿理解和记忆浅显的古诗。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应该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理解并记住一些幼儿有过经验的或能直接感知的,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七、案例分析

1.

答案要点:

(1)幼儿记忆的效果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关。穿漂亮衣服是小女孩最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幼儿很容易记住,而剪指甲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相关度不高,所以记忆效果不佳。

(2)与幼儿记忆效果相关的因素还有:活动动机、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性、感官参与的程度、幼儿的经验、活动对象的特点、活动内容、是否及时复习等等。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2.

答案要点:

(1)特点: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幼儿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幼儿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

(2)促进:感知的记忆和想象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幼儿观察;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结合多种感官,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幼儿记忆;丰富幼儿的表象;学会区分现实与想象等。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3.

答案要点:

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

这和幼儿感知分化发展不足有关。感知的分化不足,幼儿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察觉不到事物的差别。另一方面,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已经减少。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4.

答案要点:

嘉峰的“说谎”其实不是道德层面上的。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幼儿对时间的把握还不太正确。嘉峰不太清楚“一天”是多久,把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理解为一天。

(2)幼儿的记忆存在正确性差的特点。嘉峰这个年龄的幼儿特别容易受暗示,往往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

(3)幼儿的想象往往与现实混淆。嘉峰把没有发生的事当作发生的事了,造成了家长的误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育方法,不要用威胁、恐吓等语言,如果幼儿把这些威胁、恐吓当作了事实告诉家长,而家长又不加分析或调查,过分轻信幼儿,就会使家长产生误会,对幼儿园及幼儿教师造成不良影响。

(4)教师和家长应充分了解幼儿的这些特点,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假想的,什么是真实的,从而促进幼儿记忆和想象的发展。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5.

答案要点:

(1)这个案例说明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是:想象与现实的混淆。

(2)由于幼儿的表象有限,认知水平的局限,幼儿的想象力与成人相比,存在一定的

差距,因此不能说幼儿的想象力比成人丰富。

(3)但幼儿想象不想成人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时独特且异想天开。教师或家长应了解幼儿想象的特点,允许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同时给予相应引导,如分清想象和现实。知道奥特曼是动漫中的人物,而非现实中的人物。也可以与幼儿探讨:“奥特曼很忙的,他在帮助最需要他帮助的人,只有等他忙完了,才会帮助我们。我们这点小事,可以先自己想想办法,也慢慢等他。你有什么其他好想法没有?”与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案例分析酌情

第六章

四、名词解释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1.言语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过程。

五、简答题

1.简述幼儿思维的发展趋势。

(1)思维逐步摆脱客观事物和行动的制约。

2至3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

4至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5至6岁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不断完善,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2)思维逐步摆脱自我中心性。

2.简述语言与言语的联系

言语与语言是密切联系的,离开语言,人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也无法进行交际活动;语言也离不开言语,没有言语,个人无法有效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同时也失去其运用语言的意义。

3. 简述幼儿句型发展的特点。

(1)句子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2)句子结构由不完整到完整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4. 简述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是幼儿能够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来确定和改变语气以达到会话的目的,二是幼儿对故事和事件的复述能力逐渐提高,5岁的幼儿已能独立连贯、条理清楚地复述一个故事。

5.简述促进幼儿言语发展的策略。

(1)进行发音指导和发音器官训练,提高幼儿语音准确度;

(2)创设丰富、民主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词汇和语法的掌握;

(3)训练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利用情境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做好早期阅读的准备,培养幼儿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6. 如何促进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

教师要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促进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在语音发展方面,教师要

加强对幼儿发音的正确示范、及时纠正幼儿语音中的错误;在词汇发展方面,开展丰富的语言教育活动,增加幼儿词汇量并丰富词汇内容;在语法发展方面,结合幼儿句子发展的规律,分析幼儿表达句子的语法特点,对其表达的句子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纠正,帮助幼儿掌握更高一级的语法规则。

7. 简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策略。

(1)创造条件满足幼儿观察的学习需求,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运用语言总结生活经验;利用有趣的图文故事,加强语言与表象的联系。

(2)保持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拓展幼儿的视野,创造幼儿提问的条件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引导幼儿在比较中选择最佳答案;分析幼儿各种提问的教育意义,提高幼儿提问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3)鼓励幼儿发散思维,引导幼儿在比较中选择最佳答案

8.简述幼儿词汇的发展特点。

(1)对词义的理解不断加深;

(2)词汇数量不断增加;

(3)词汇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

(4)词汇范围不断扩大。

六、论述题

1.结合实例分析3至6岁幼儿思维方式的变化。

幼儿思维方式发展变化的趋势表现为:(1)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2.结合“三山实验”分析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并谈谈皮亚杰是如何论述幼儿的自我中心的发展过程的?

(1)“三山实验”结果显示,不到4岁的幼儿根本不懂得问题的意思。4~6岁的幼儿不能区分他们自己和娃娃看到的景色,相当一部分幼儿挑出的往往是与自己的角度所见的完全相同的照片。8~9岁的儿童能够理解自己与娃娃的观测点之间的某些联系,能准确挑出娃娃观察点看到的景色的照片。

(2)皮亚杰认为婴儿自我中心表现为开始是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随后,与外界产生了分化,才能分清我和非我的物质世界。而幼儿期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别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分不清主观和客观。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习惯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风、河、云、太阳都是有生命(泛灵论);总是把自己的感觉、看法或观点看成是绝对的,无法与他人的观点相协调(绝对性)。7~12岁时,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他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看问题不完全客观化。事实上,有些成人的思维方式仍是自我中心的。儿童12岁以后,又出现了第三种自我中心表现的形式。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理想的追求上,常常忽视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摆脱第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

社会实践,儿童才能认识客观现实和社会对他的要求,变得较为现实。

3.试论早期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什么影响?教师、家长应该怎样来促进幼儿这方面的发展?

早期阅读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识字是阅读的前提之一。5~6岁的幼儿,不仅口头语言获得快速发展,而且识字数量也在增长,受幼儿教师和家长组织的阅读活动影响,他们对读物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独立性的发展促使他们尝试着独立阅读。但由于幼儿视觉尚缺少按顺序依次感知汉字的能力,阅读时必须一个一个字仔细分辨方能读出,常常通过手指指认来帮助视觉定位,即用手指一个一个字地指。这样“念字”速度很慢,会影响阅读的整体感和美感。因此幼儿阅读的读物通常是以图为主的,幼儿阅读中通过观察色彩丰富和构图巧妙的插图,可获得阅读内容的整体感和美感。6岁左右的幼儿,书写能力开始发展,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有时还能根据交流内容的需要,借助简单的文字或图夹文来辅助其言语活动。

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识字和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创设适宜环境,遵循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用图画书阅读和图夹文儿童读物来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并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4.你是怎样理解头脑风暴法的?

头脑风暴法是按照打破常规、出奇制胜的原则,致力于找到数量众多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形式,它能为问题的解决提出多种可能路径。例如,美国通用电力公司在头脑风暴法的启发下找到了解决棘手问题的巧妙方法:一次美国北部下暴风雪,压断了高压干线,造成重大损失。为此,美国通用电力公司召开工程智慧讨论会,以期用头脑风暴法迅速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围绕中心议题,公司鼓励专家们畅所欲言。有人提议沿线加置耗电花费很大的线路加温装置以消融积雪。主持人继续鼓励大家开动脑筋提出各自的绝招。又有人幽默地提出:“最简单的莫过于用大扫帚沿线清扫一回。”有人马上接过话题:“那得把上帝雇来啦。”这些怪念头和俏皮话,却启发了一位讨论参与者的思想火花:“啊哈!上帝拖着扫帚来回跑,真妙!我们开一架直升飞机不就行了吗?”是的,飞机的速度和风力足以迅速地吹掉高压线上的积雪。最后通用电力公司采纳了这一方案,实践证明它不仅行之有效,而且是最省钱的解决问题办法。

七、案例分析

1.

答案要点:

(1)小明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是不对的。

(2)幼儿初期的思维还带有较大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离不开直接感知和行动,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很差。小明正处于幼儿初期,他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特征,因而是正常的。小明父母不了解幼儿初期思维的这一特点,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小明是很难达到的。

(3)对小明父母的教育建议:依据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幼儿初期思维发

展的特征;创设情境,丰富玩具和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循序渐进提出行动

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求;抓住合理时机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2.

请运用幼儿心理发展知识分析:小基尼为什么会存在言语缺陷?

(1)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

(2)这是因为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如果失去了时机,可能使以后的教育非常困难或终生造成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失去了这一关键期,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3. 。

答案要点:

(1)在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中,有人可能会产生一种言语障碍——口吃,其表现为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单音重复,这是一种言语的节律性障碍。

学前儿童的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2~4岁。有几种因素会导致口吃:

①生理原因

由于2~4岁儿童的言语调节机能还不完善,造成连续发音的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有所缓解。

②心理原因

即因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造成的。说话过程是表达思想的过程,从“思想”转换成言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更好的表达形式而感到焦急,也可能会因为发音的速度赶不上思想闪现的速度而造成二者的脱节。这都会使儿童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而这种紧张可能造成发音器官的细微抽搐和痉挛,出现了发音停滞和无意识地重复某个音节的情况。经常性的紧张便会成为习惯,以致于每次遇到类似的语词或情境时,都出现同样的“症状”。

③模仿

幼儿的口吃常有很大的“传染性”。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爱模仿,班上某个孩子偶尔出现“口吃”会使他们觉得有趣儿、“好玩儿”而加以模仿,最后不自觉地形成习惯。据北京等医院统计,参加口吃矫治的人中,有近2/3的人有幼年模仿口吃的历史。

(2)矫正口吃的重要办法:一是检查幼儿的发音器官是否存在缺陷;二是消除紧张,这是最重要的;三是当孩子有进步时及时鼓励。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4.

答案要点:

(1)爸爸的说法肯定不对。

(2)家长不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小班幼儿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班幼儿才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

(3)根据小班幼儿直观行动思维的特点,我们要不断的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和经验,采用一些直观教学方式,创造活动和操作的条件,让幼儿直接接触各种实物,通过亲身感受与

体验去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幼儿积累的感性知识越多越正确,越易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在生活形式的活动与探索中启发孩子进行积极思维,让幼儿能够理解并参与到活动中。可以找一些比较大小的实物,如玩具,生活物品等,让孩子从中比较,辨别粗细。给幼儿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学会运用自己已有的感性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幼儿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要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机会,在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多动脑筋,多想办法,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爱学习、爱科学和养成乐于动脑筋,想办法,勤于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5.

答案要点:

幼儿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的客观逻辑进行判断,而是按照“游戏的逻辑”或“生活的逻辑”来进行。这种判断没有一般性原则,不符合客观规律,而是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出发,属于“前逻辑思维”。

从判断的依据看,幼儿从以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依据,开始向以客观逻辑为依据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从以生活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向以客观逻辑为根据的判断发展。

(结合案例分析酌情给分)

6.

答案要点:

(1)幼儿的理解往往很直接、很肤浅,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幼儿对语言中的转义、喻义和反义现象也比较难理解。他们以为老师真认为那样坐好,真的在表扬那位小朋友。

(2)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千万不要说反话,要坚持正面教育。

第八章

四、名词解释。

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感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0.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的动力源泉。

五、简答题

1.谈谈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⑴是幼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

⑵是幼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⑶可以推动、组织幼儿的认知加工

⑷是幼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⑸促进幼儿意识产生、个性形成。

2.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幼儿高级情感包含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⑴幼儿道德感:一岁时,婴儿就变形出一种对人简单的同情心。2-3所得幼儿一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3-4岁幼儿的道德体验部深。4-5岁的有已经掌握了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标准,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王振宇主编)

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第一节幼儿语言的发展 概念: 1、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 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 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主要涉及到语言的发 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 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 3、自我中心语言:儿童最初的语言称为自我中心语言,这种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调节功能。 4、符号:是客体以外的一种表达,从一定意义上说,符号是约定俗成的。 5、积极词汇:凡是儿童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6、消极词汇:凡是幼儿虽然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消极词汇。 7、前语言时期: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为前语言阶段。

一、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 (一)语音的发展特点: 1.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 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 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 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12月)。 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 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 2.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第一阶段:(0-4个月)单音节阶段 第二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 第三阶段:(11-13个月)学话萌芽阶段 3. 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二)婴幼儿词汇和语法发展的特点: 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 (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 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基本特点、注意的外部表现。 2.掌握注意的种类、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以及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在第一章内容里,我们提到了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时刻在跟注意打交道,离开了注意,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注意的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三章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习理论的产生、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及学习理论的学派分类 2.了解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理解和掌握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3.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理解和掌握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和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4.了解折中注意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注意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六届和掌握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康布斯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重点: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期待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本章难点:学习理论的发展,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学校理论的产生 1. 学习心理思想的产生 2. 学习理论产生的标志

3.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所形成主要学习理论 4. 学习理论产生时期的主要特征 (二)学校理论的发展 1.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所形成的主要学习理论 2. 学习理论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理论流派的分类 第二节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1. 桑代克学习联结说提出的标志 2. 桑代克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3. 学习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4. 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 巴甫洛夫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2. 巴甫洛夫的学习律 (三)格斯里的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1.格思里在学习理论的提出上与桑代克和巴甫洛夫的区别 2.格思里对刺激、反映的理解 3.邻近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及其对学习实质的解释 4.格思里的学习律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 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复习要点(王振 宇 主 编 )

第五章幼儿个性因素及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概念 1、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3、气质: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 二、问答题 1、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与个性的社会性。 2、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黏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弱,孤独,行动迟缓。 3、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4、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气质出现个别性1.容易抚养型的儿童。2.难以抚养型的儿童。3.缓慢发动型的儿童。(二)幼儿气质可能发生变化 (三)幼儿的气质可能出现“掩蔽”现象。 5、幼儿的气质和教育: (一)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组织幼儿活动要动静结合。 其次,活动形式既要安排集体活动,也要安排个人自由活动。 (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负面教育为辅。 (三)平等地关注不同气质的儿童。 (四)有差别地进行气质补偿教育。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学》单元练习(第4章)打印版

《学前儿童心理学》单元练习(第4章)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 1、打电话时翻电话本找号码,打完后电话号码也就忘记了,这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永久记忆 2、看到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幼儿一会儿把它想象成山峰,一会儿把它想象成飞驰的骏马,幼儿 的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3、游览西湖后,对其形象的记忆是()。 A、运动记忆 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 D、逻辑记忆 4、幼儿期何种想象占主要地位?-------()。 A、有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综合想象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 D、没有规律 6、下列不属于3—6岁幼儿记忆的特点是:()。 A、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 B、有意识记的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 C、相对较多的采用理解识记 D、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7、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幼儿最晚出现的是:()。 A、形象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语词记忆 8、某幼儿替小鸟画上衣物、饰物,这说明:()。 A、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B、想象主题容易变化 C、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 D、想象带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9、考试时,复习提纲中的知识都背得出,等考试后就忘记了,这属于:()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10、24、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幼儿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这是:( )。 A.意义记忆 B.理解记忆 C.机械记忆 D.逻辑记忆 11、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 A、有些孩子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单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12、幼儿园小朋友听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头脑中浮现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生动形象。这 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13、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常常雷同,这说明幼儿:() A、想象无预定目的,有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 14、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15、下列哪一项不是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主要方式()。 A.反复背诵B.精细加工 C.间接的意义识记D.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16、在幼儿期,进行想像的必要条件是( )。 A.语言 B.成人的语言描述 C.实际行动 D.外界情境 17、一般来说,学习程度在()时,记忆效果最好。-() A、100% B、125% C、150% D、200% 18、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9、打字员对打印文稿内容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永久记忆 20、从记忆内容看,幼儿阶段占主要地位的记忆类型是()。 A.运动记忆 B.形象记忆 C.情绪记忆 D.语词记忆 21、幼儿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像喂娃娃吃饭;看见玩具小汽车,就想像开汽车……如果没有玩具, 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像活动。这说明幼儿想像的一个特点是: ()。 A.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B.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C.想像受情绪影响 D.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22、中班幼儿凯凯对假日的想象是:“小朋友在水上世界玩,一会儿游泳,一会儿滑梯,一会儿 又吃冷饮。”这属于以下哪种想象类型?() A、情境性想象 B、愿望性想象 C、经验性想象 D、夸张性想象 二、填空题: 1、影响幼儿记忆的因素有:、、、。 2、读者看小说时的想象活动是;工程师在进行蓝图设计师的想象活 动是。 3、德国教育家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即,所以教师 应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进行。 4、记忆按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

(完整word版)第一章初识幼儿心理学试题

第一章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看见”、“听到”、“想象”、“记忆”是( )。 A.心理过程 B.心理状态 C.个性特征 D.能力倾向 2、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 A.需要、兴趣、理想 B.认识、评价、体验 C.世界观、动机、爱好 D.能力、气质、性格 3、( )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前提。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 D.教育 4、“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 )。 A.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B.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C.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D.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5、幼儿期是在以下哪个年龄段范围内?( ) A.1岁~3岁 B.出生~1岁 C.7岁-12、13岁 D.3岁~6、7岁 6、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 )。 A.脑的成熟 B.遗传素质 C.实践活动 D.教育 7、狼孩阿玛拉和卡玛拉的经历主要反映了( )又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实践活动 8、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实践活动 D.环境和教育

9、心理是人脑对( )。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10、人的心理现象划分没有包括( )。 A.注意 B.动机 C.心理过程 D.个性 11、推动人的活动并使人的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 )。 A.意识 B.心理 C.动机 D.意志 1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活跃的主观因素是( )。 A.幼儿的需要 B.幼儿的能力 C.幼儿的性格 D.幼儿的行为习惯 13、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的是(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生理成熟 14、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 A.感知觉 B.认识过程 C.情感过程 D.意志过程 15、大脑部分受损伤,心理活动就出现障碍。这说明()。 A.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在客观现实中发生发展的 D.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认识过程 B.注意过程 C.情感过程 D.意志过程 2、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全部的心理活动,具体说有( )等。 A.幼儿的能力 B.幼儿的性格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4、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第一节,这种体验分为1、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2 例题:⑴比起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许多孩子先学会离园时说“再见”,这表现了情绪情感的() A.动机作用 B.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例题:⑴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C.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A.情感要受情绪的制约和调节D.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左右 B.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⑵情绪的外部表现叫() 情感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是情感的本质内容C.A.表征 B.表象 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情绪表现一样D.C.情感 D.发生时间较早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⑶人在得意时“摇头晃脑”,紧张时“坐立不安”,悔恨时“捶胸顿足”这表现了人的()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言语表情 D.都不是 例题:⑴下列特点属于情感的是()第二节 情境性A. B.暂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情绪包括1 发生时间较早D. 稳定性 B. 2、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是_________。A.分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 B.分离焦虑的出现,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价值。 3、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_________C.长时间的分离焦虑,对婴幼儿会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 D.儿童的分离焦虑通常经、4________是婴儿与成人交往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历两个阶段 __________的新生儿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5、第三节 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__________61、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2、在_3_岁前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动因中,_____________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8___________相联系的恐惧。、四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出现与3、________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9、____________的婴儿开始怕生。过渡阶段。2相联系的恐惧情绪。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___________10、4、在___________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例题⑴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是( 5、_________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D.焦虑恐惧 C. 笑 A.哭 B. 6、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 ⑵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 C. B. 第三周的新生儿两三个月的婴儿 D. 四个月 A.两周内7、幼儿对表情的识别和对情绪的理解,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⑶婴儿出现怕生现象是在()8、_____________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第一章初识幼儿心理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以及心理的实质 2.掌握基本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3.初识幼儿心理学,萌发对心理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教PPT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导入 1.提问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1)你知道什么是心理学吗?你知道哪些心理现象? (2)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二、新授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现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能力 个性气质 性格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例1:用手拉砝码实验 p5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二)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主要体现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例2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三、总结复习,抽查学生识记情况 1.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什么是心理现象及其划分 3.心理的实质 四、作业布置 1.什么是心理现象及其划分 2..心理的实质 教学反思: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说课材料

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 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习理论习题答案

112.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C) A.老鼠打洞 B.吃酸的东西会流唾液 C.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 D.蜘蛛织网 11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铃声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 A) A.条件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14.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论基础的人是(D) A.斯金纳 B.桑代克 C.班杜拉 D.华生 115.“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句话出自( D)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米尔顿 D.华生 116.小刚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刚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D )的学习。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动作技能 D.态度 117.学习的“试误说”是由( C)提出来的。 A.苛勒 B.杜威 C.桑代克 D.班杜拉 118.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其做法依据的是学习的(A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条件反射 11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D)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20.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21.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A )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B.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C.精神分析理论 D.认知理论 122.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B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1、识记 身高的发展:婴儿出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以上,半岁以后身高增设速度放缓,平均每月厘米。幼儿期儿童身高增长的速度比3岁前降低了,但与以后各发展时期相比,身高增长仍属较快的。 体重的发展:婴幼儿体重的与他们骨骼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婴儿的骨骼发育得信息论快,从2-3月开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相继形成,肌肉力量也不断增强。1-3岁骨骼继续骨化,弹性大,易弯曲。大肌肉已发展,但耐力差,易疲劳;小肌肉没发展起来,精细活动能力差。4-6岁骨骼发育较明显,虽然坚硬,但骨化过程还没完成。 脑重的发展:在儿童各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刚出生时,其脑重大约390克左右,是成人的25%,体重是成人的5%。第一年内速度最快,平均每天1克,至9个月时平均达660克。二岁半至三岁时,至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七岁时为1280克左右,达到成人的90%。九岁达1350克,十二岁时达1400克,20岁左右,不再增长。 神经系统的机能:(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发展(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3)大脑功能的侧化 2、领会 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这时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都是以具体刺激物作为信号的。婴儿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幼儿期两种信号系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即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逐渐降低,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逐渐增加。 (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 1、识记 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单人游戏:指单独一个人进行的游戏 集体游戏:把多名儿童共同参与进行的游戏活动 创造性游戏:指幼儿自己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 教学游戏:指结合一定教学目的而编制的游戏。 活动性游戏:指发展幼儿身体技能的一种游戏。 2、领会: 游戏的发展: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2、独立性显著增加,3、计划性逐渐增强,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5、内容更加丰富。 3、简单应用: 主导活动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游戏是婴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三)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识记 婴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初步发展(二)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使用机械识记较多(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初期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语词记忆能力还很差(四)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直觉行动思维: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 具体形象思想:指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而不是凭借对事物内在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教学提纲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知觉? 它们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讲台,它具有色、形、凉、滑、硬等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感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也反映我们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及机体内部的非常状态。如:我们可以感觉到身体的姿势,四肢的运动,以及自身的不舒服等。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事物的整体。如:我们面前的一朵花,我们不是仅仅去反映它的黄色,香味和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朵月季花。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感觉一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作出不同的反映。例如:一座山,画家知觉它为写生对象,着重反映它的造型;地质学家知觉它为矿藏资源的特征,着重的兴趣在于如何去挖掘、开产;旅游学家知觉它为美丽的风景区,兴趣在于如何去开发这片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生活中,当我们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常把感觉和知觉称为“感知觉”。 2.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学前心理学绪论和第一章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新生儿(出生至1个月)条件发射的是( C ) A. 抓握反射 B. 惊跳反射 C. 对喂奶姿势的吸吮反射 D. 游泳反射 2、视觉中枢位于脑( A )机能结构。 A.枕叶 B. 顶叶 C. 颞叶 D. 额叶 3、心理过程包括(A ) A、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B、能力、气质和性格 C、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D、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能力倾向 4、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中,( A )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条件。 A. 遗传和生理成熟 B. 环境 C. 教育 D. 环境和教育 5、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D.社会环境和教育 二、填空题 1、社会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主要的客观因素。 2、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3、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4、幼儿的活动主要有:游戏、学习、劳动。 三、解释概念 学前儿童心理学 答: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列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四、简答题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答:(1)社会环境可以是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过程; (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2)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3)为今后更好的进行幼教工作和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 2、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 (2)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 (3)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 六、案例分析题 宝宝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教授。在宝宝4岁的时候,有人说:“遗传了这么优秀的基因,宝宝以后一定也会非常优秀”。也有人说:“宝宝以后的发展关键还是看父母的教育,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和遗传没有什么关系”。听到这些说法,宝宝的爸爸妈妈私下里嘀咕,环境和遗传对于宝宝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吧。对此,你怎么看? (1)原理: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儿童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2)要正确认识遗传作用(不否定,不夸大:遗传决定论) 遗传在客观上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可以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章整理

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1、母亲的体重 ?若体重超过正常体重的25%,就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母亲过于肥胖对于胎儿的主要影响是:肥胖的母亲易患高血压。 ?若低于标准体重的25%就被认为过瘦。过瘦的母亲往往缺乏营养,她们在怀孕后很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疾病:1. 贫血2. 肌肉痉挛3. 甲状腺肿。 2、母亲的身高 如果母亲的身高只有140厘米左右,就会影响胎儿发育。 过矮及骨架过小的母亲还会面临产出困难。在医疗技术较差的情况下,会造成胎儿死亡,严重者造成母婴双双死亡等等。 3、母亲的孕史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妇女有过四次以上孕史,她再怀孕会有更多的危险性,她的孩子更容易是低体重儿或死胎。 4、母亲的营养 如果在怀孕早期母亲营养不良,有可能引起胎儿生理缺陷;后期营养不良,有可能生出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和新生儿死亡有较高相关)。胎儿的大部分营养来自母亲当时的食物供给,而非她的脂肪贮存。 5、Rh因素 ?在人类,存在两种Rh因子,Rh阴性(Rh-)和Rh阳性(Rh+)。一个人的红血球能和抗RH 抗体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阳性,不能凝集成块的称为RH阴性。 ?据报道(1941) ,患有胎儿溶血症孩子的母亲通常是Rh阴性,而孩子的父亲和孩子自己是Rh阳性。孩子的Rh阳性细胞,少量地从胎儿的循环中逸出,进入母体,刺激母亲产生抗体。这些抗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进入胎儿体中,使胎儿的红血细胞凝集或破坏,造成胎儿的各种严重异常或死亡。 Rh阴性妇女所生的第一胎孩子往往正常,因为第一次怀孕中很少发生致敏作用。新生儿溶血症往往在第二胎以后的Rh+胎儿中产生。患上新生儿溶血症的儿童,通常会在生后不久死亡或终生耳聋和大脑麻痹等。 6、母亲的年龄 超龄:一般认为,生育的最适合年龄是在20多岁,35岁以上通常被认为是“超”龄的界限。过了这个年龄,危险将会明显增加。 ?1. 由于母亲年龄增高,发生唐氏综合症(2l——三体综合症)的机会增多; ?2. 35岁以后生第一胎,会使分娩时间过长和死胎增多。当然,母亲的整个身体条件是很关键的。 年龄太小:15岁以下(也有人认为18岁以下)生育,认为是年龄太小。因为这些母亲们尚未完成自身的发育,所以,她们产出低体重儿、死胎、分娩困难等机会均高于正常孕妇。 ?约23、24岁~27、28岁是生育的较好时机。 7、母亲的疾病 许多病毒能损伤胎儿,如风疹、伤寒、白喉、梅毒和淋病等。 8、母亲的情绪状态 精神压力对胎儿的影响 ?精神压力包括担心和焦虑等。在怀孕期间过度担心和焦虑的妇女往往会发生高血压,高血压常发生在怀孕的最后3个月。 ?精神压力来自于许多方面,其一是怀孕本身;有家庭遗传病史;还有夫妻关系;极端情绪

教师幼儿学前教育心理学串讲笔记第四章 幼儿学习概述

第四章幼儿学习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幼儿学习的发展与种类、动机及其类型、迁移及其类型、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理解操作学习特点、类型及其指导、幼儿学习的特点。 3.理解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关系、动机发展对幼儿学习的影响作用,理解学习迁移的规律。 本章重点:操作学习的特点、类型及其指导;幼儿学习的特点;认知、动机、迁移与幼儿学习的关系。 本章难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学习的发展、操作学习的运行机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幼儿学习的发展与种类 (一)学习的发展 1. 学习的发生 2. 婴儿学习的发展 3. 幼儿学习 4. 幼儿学习幼儿学习的发展 (二)幼儿学习的种类 1. 按学习内容划分为:既能技能学习、概念学习、社会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2. 按学习方式划分为:发展学习与接受学习、言语学习与操作学习和关系中的学习 3.关系中的学习:同伴游戏中的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冲突中的学习 第二节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及特点

(一) 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操作学习 1. 操作学习及其特点(操作与学习的关系、操作学习的运行机制、操作学习的特点) 2. 操作学习的类型(根据学习的主要目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划分) 3. 操作学习的指导(操作学习与言语学习的统一、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的统一)(二)幼儿学习的特点 1.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2.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3.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4.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于促进 第三节认知发展与幼儿学习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在前运算阶段,有二认知发展具有的特征: 1. 自我中心 2. 只能片面看事物 3. 理解十五的可逆性 4. 无逻辑性的转换推力 5. 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6. 能做出延迟模仿 7. 能进行象征游戏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展段论 1. 动作表征 2. 肖像表征

(完整word版)幼儿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民勤职专杨帆 一、填空题 1、恩格斯曾把丰富多彩的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2、动机的基础是人在。人的动机是在各式各样的的基础上产生的。 3、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于。 4、我们在感觉和思维、想象的时候,都要聚精会神集中。 5、心理过程包括、、。6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包括、、、、。 7、遗传特性也叫。 8、正常的是幼儿心理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9、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人的 对儿童学习技能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10、关键期是奥地利生物学家提出的。 11、环境包括和。 12、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13、心理的实质是。 1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15、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是,其次,然后 ,最后。

16、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先,然后,再, ,,最后才。 17、意识的东西是在作用下,在这种物质中产生的。 18、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指和 的作用。 19、心理是人脑的。 20、心理是对的反映。 21、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 22、人的心理反映和镜子里的反映不同,人的心理活动具有。 23、和的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的自然物质前提。 24、具体的和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 A、动机 B、心理过程 C、思维 D、个性 2、心理过程包括() A、记忆过程 B、认识过程 C、情感过程 D、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情感 4、下列属于认识过程的是()

A、感知觉 B、记忆 C、思维 D、想象 5、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A、遗传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三、名词解释 1、幼儿心理学: 2、心理现象: 3、心理过程: 4、动机: 5、关键期: 6、遗传

幼儿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 1、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种体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例题:⑴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情感要受情绪的制约和调节 B.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C.情感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情绪是情感的本质内容 D.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情绪表现一样 3、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例题:⑴下列特点属于情感的是() A.情境性 B.暂时性 B.稳定性 D.发生时间较早4、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例题:⑴比起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许多孩子先学会离园时说“再见”,这表现了情绪情感的() A.动机作用 B.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C.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D.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左右 ⑵情绪的外部表现叫() A.表征 B.表象 C.情感 D.发生时间较早 ⑶人在得意时“摇头晃脑”,紧张时“坐立不安”,悔恨时“捶胸顿足”这表现了人的()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言语表情 D.都不是 第二节 1、原始情绪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是_________。 3、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_________价值。 4、________是婴儿与成人交往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5、__________的新生儿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 6、__________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7、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______________。 8、四个月左右开始,婴儿出现与___________相联系的恐惧。 9、____________的婴儿开始怕生。 10、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___________相联系的恐惧情绪。 例题⑴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是() A.哭 B.笑 C.恐惧 D.焦虑 ⑵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的时间是() A.两周内 B.第三周的新生儿 C.两三个月的婴儿 D.四个月 ⑶婴儿出现怕生现象是在() A.1个月 B.4个月 C.六七个月 D.2岁 11、_______________是指婴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 12、孩子语气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称为_____________。 13、儿童的分离焦虑通常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14、分离焦虑容易引起儿童____________下降。 例题⑴下列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表述错误的是()A.分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 B.分离焦虑的出现,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 C.长时间的分离焦虑,对婴幼儿会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 D.儿童的分离焦虑通常经历两个阶段 第三节 1、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在_3_岁前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动因中,_____________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 3、________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4、在___________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 5、_________是情绪的外部表现。 6、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_____。 7、幼儿对表情的识别和对情绪的理解,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8、_____________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 9、儿童理解表情的能力_________运用表情的能力。 10、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有哪些表现?

第一章 幼儿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概述 一、重点掌握 (一)名词 1、幼儿心理学 2、幼儿期 3、环境 4、观察法 5、谈话法 6、问卷法 7、测验法 (二)问题 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幼儿心理学研究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理论;(2)幼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点;(3)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规律。 2、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2)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第二,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三,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第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第四,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敏感期。 3、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 4、研究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 着重掌握这些方法优点及其需要注意的方面。 (1)观察法。(2)谈话法。(3)问卷法。(4)测验法。(5)实验法 二、掌握 (一)名词 1、遗传 2、纵向研究 3、横向研究 4、实验法 5、关键期 (二)问题 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 2、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式 (1)纵向研究(2)横向研究 第二章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概况 一、重点掌握问题 1、西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 2、西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 (1)大量开展儿童早期的研究。(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重视。 (3)皮亚杰的理论获得新发展。(4)实际应用方面出现了新的领域。 (5)研究技术不断现代化,生命学运动出现。 二、掌握问题 前苏联幼儿心理学的研究 三、了解问题 我国幼儿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重点掌握 (一)名词 1、游戏 2、角色扮演 (二)问题 1、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2)游戏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