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正确地拆卸、装配汽车发动机,掌握汽车发动机检测、维修的基本技能,能够利用各种专门的检测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检测、故障诊断及故障排除,能够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具备一定的持续发展能力,为今后从事汽车后市场各项技术、管理工作,以及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所必需的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机械识图与绘图”、“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钳工实训”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图与绘图能力、机修能力和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本课程也为“校外综合顶岗实习”实践环节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

按照“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围绕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了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设计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与学院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院教师和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授课,并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新技术、新工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最后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

综合来看,汽车发动机检测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发动机检测维修项目技术分析、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检测与维修、发动机性能检测与调整等,通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的基础上,开发以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学习领域,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并与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参考《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五个指导思想。以国内主流轿车发动机为主的结构体系,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国产常用汽车发动机总成和零、部件结构和耗损分析的能力;初步具有发动机维护、维修能力和对发动机故障分析诊断与排除能力。具体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专业能力目标

2.方法能力目标

1)熟悉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初步的企业生产经验和组织企业班组生产的基本能力。

2)能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如疑难故障诊断、排除),具有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估能力。

3)能够阅读、翻译汽车说明书及维修手册等外文技术资料

4)具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汽车维修、检测方面的相关知识。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

2)团队合作精神;

3)客户服务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根据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工作过程,确定了4个学习情境,9个工作任务(如下

图)。

1.学习情境安排及课时分配

表1 学习情境安排及课时分配表

学习情境任务序号任务名称学时(H)

2.学习情境设计

在设计每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场地设施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内容和方式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学习情境设计详见表2~10。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简答题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简答题 绪论习题 四.简答题 1.汽车底盘电子控制与液压控制相比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实现复杂多样的控制功能 2)极大地简化结构,减少生产投资及种种困难。 3)由于软件易于修改,可使产品具有适应结构参数变化的特性。 4)实现整体控制,进一步简化控制结构。 5)较容易实现手动——自动于一体控制的自动变速器。 2.目前防抱死制动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减小体积和质量,提高集成度以降低成本和价格,简化安装。 2)开发一种系统适应多种车型的回流泵系统。 3)改变电磁阀的磁路设计和结构设计,提高电磁阀的响应速度。 4)软件重视改进算法,提高运算速度。 5)逐渐推广应用ABS+TC(ASR)相结合的系统。 6)采用计算机进行ABS与汽车的匹配、标定技术,同时加强道路试验。 7)ABS 与电控悬架、电控四轮转向、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制动器等相结合的组合装置是ABS的研究方向。 3.ASR 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防止汽车在加速过程中打滑,特别是防止汽车在非对称路面或在转弯时驱动轮的空转,以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稳定性,操纵性和维持汽车的最佳驱动力以及提高汽车的平顺性。 4.悬架系统作用是什么? 悬架将车身与车桥、车轮弹性相连,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身之间的力和力矩,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身的冲击,并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以保证汽车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和乘座舒适性。 电控自动变速器习题 四、问答题 1、何为自动变速器的时滞实验?时滞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并简要时滞实验的步骤? 答:在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将选档杆从空档拨至前进档或倒档后,需要有一段短暂时间的迟滞或延时才能使自动变速器完成档位的变换(此时汽车会产生一个轻微的振动),这一短暂的时间称为自动变速器换档的迟滞时间。时滞实验就是测出自动变速器换档的迟滞时间,根据迟滞时间的长短来判断主油路油压及换档执行元件的工作是否正常。 自动边变速器的时滞实验步骤如下: (1)行使汽车,使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2)将汽车停放在水平路面上,拉紧驻车制动。 (3)将选档杆分别置于“N”位和“D ”位,检查其“D ”怠速略低于“N”位怠速,如不正常,应按规定予以调整。 (4)将自动变速器选档杆从“N”位拨至“D”,用秒表测量从拨动选档杆开始到感觉汽车振动为止所需的时间,该时间称为N——D 迟滞时间。 (5)将选档杆拨至N 位,使发动机怠速运转1min后,再做一次同样的实验。 (6)共做 3 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N——D 迟滞时间。 (7)按上述方法,将选档杆由“N”位拨至“R”位,测量N——R 迟滞时间。 2、次调压伐作用是什么? 答:次调压伐的作用是将主油路压力油减压后送入液力变矩器,使液力变矩器内液压油的压力保持在196kPa~490kPa,同时将液力变矩器内受热后的液压油送至散热器冷却,并让一部分冷却后的液压油流回齿轮变速器,对齿轮变速器中的轴承和齿轮进行润滑。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 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30803005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专业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 40 学分:2 制定日期:2011.03.27 第一次修订日期: 第二次修订日期: 1、课程概述 1. 1课程性质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素质课,该课程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是汽车维修与检测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主干课。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维修与检测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是《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车身电控技术》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汽车底盘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1.3修读条件 没有特殊要求 2、课程目标 2.1 专业能力 1.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正确选择检测设备和仪器对汽车底盘电控系 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2.具备专业顶岗、上岗能力; 3.能对自动变速器、ABS系统、电控悬架和转向助力系统故障进行诊断、 检测和维修; 4.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5.熟悉安全操作规范、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规范。 2.2社会能力 1.具有较好的行为规范能力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客户服务意识; 5.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6.具备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整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具 有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2.3方法能力 1.能够综合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和解决问题; 2.知道查阅资料,能够自主获取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相关新技术和新知识;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4.善于从个案中找出共性、总结规律和积累经验; 5.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和探究新技术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

汽车底盘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学分: 学时: 170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以底盘结构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有机融合了底盘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底盘各系统的基本知识、底盘维修工艺规程的制定等内容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底盘装

配、维修、检验等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底盘各系统原理与装配、掌握底盘简单维护维修、各系统检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结构目标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员,主要培养就业岗位为汽车维修工,其核心能力为各部件和总成的拆装、检测及维修,以及工量具、仪器、仪表的使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汽车发动机结构的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实训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 (2)掌握底盘部件的功用、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底盘零部件的耗损形式、原因、检测与维修方法; (4)掌握底盘拆装、调试工艺知识; (5)掌握汽车底盘的维护保养知识; (6)掌握底盘简单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3.素质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 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处理生产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能够利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运用,培

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作者:————————————————————————————————日期: 2

2014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评论发布者:刘洋发布时间:2014-09-25 17:05:49 1、 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改为“聚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 2、 P22:前两段修改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中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 P85:导言部分最后一句修改为:“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4、 P95:第九课标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题“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改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删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框题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编码: 6 课程类别:专业素质课 适用专业:汽车电子技术课程管理单位:汽车工程系 学时:40 学分:2 制定日期:2010—11—12 第一次修订日期:2011—03—26 第二次修订日期: 。.. 1、课程概述 1。1课程性质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属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课程模块中的专业素质课,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必修课,是技能考证课程,《汽车车身电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它是来自企业的特色课程. 1.2课程的定位 《汽车车身电控技术》 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开发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门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需要以前修课程《汽车电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制图》、《汽车原理及构造》为前导课程,对《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和《汽车电气设备及维修》进行解构和重构而形成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可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深化;该课程为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底盘电控技术》、《仪表台拆装及实车线路检测实训》、《汽车综合故障检测》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环节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及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器及电子检测及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属于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 1.3修读条件 具有高等数学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基本的读图和识图能力,英语达到国家三级水平.前期必须已经合格修读完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汽车原理及构造、汽车电器及电子设备等专业课程,最好有汽车制造厂的生产实习经历,会驾驶汽车。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能正确描述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结构、作用和常用术语。 ②能正确描述汽车车身电控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③掌握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故障检测及故障排除的流程和方法. 2.2技能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汽车底盘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学分: 学时:170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以底盘结构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有机融合了底盘工作原理的基本知识、底盘各系统的基本知识、底盘维修工艺规程的制定等内容而建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底盘装配、维修、检验等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底盘各系统原理与装配、掌握底盘简单维护维修、各系统检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结构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员,主要培养就业岗位为汽车维修工,其核心能力为各部件和总成的拆装、检测及维修,以及工量具、仪器、仪表的使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汽车发动

机结构的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实训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汽车维修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汽车底盘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 (2)掌握底盘部件的功用、构造、工作原理; (3)掌握底盘零部件的耗损形式、原因、检测与维修方法; (4)掌握底盘拆装、调试工艺知识; (5)掌握汽车底盘的维护保养知识; (6)掌握底盘简单故障的分析与排除方法。 3.素质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分析、任务 驱动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处理生产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利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逐渐形成符合汽车维修行业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体现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三)重难点 重点:1.离合器结构与原理 2.手动变速器结构与拆装 3.自动变速器结构与拆装

汽车电控发动机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面向汽车企业,是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必修实践课程,它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综合技能实训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毕业实习及维修技能等级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金蓝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作为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学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课程模式,它突出五个特征: 一是任务引领:即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是项目驱动:即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服务,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之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是突出能力:即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要求。 四是内容适用:即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五是做学一体:即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任务为核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汽车电控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设计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 1.认知目标 (1)理解汽车主要电控装置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2)掌握汽车主要电控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电路控制。 2.能力目标 (1)学会看懂电路图,分析汽车电控装置的电路原理;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学时:48学时 开课学期: 2012~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电控系统的结构特点、基本原理以及使用、维护和检修的方法。 2、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轿车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点火系统、辅助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电控安全系统、车载网络系统、自诊断系统等一些先进的轿车新技术。 3、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工作原理。 (二)素质目标 1、具有自学能力,以适应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新结构和新技术发展变化; 2、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元件测试、数据流分析、在线检测和总体故障分析的能力,以及现代汽车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使用。 2、具备汽车检测与维修所必需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基础知识及有关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应用基本技能。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本门课程是在先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学习的。 (二)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应用汽车新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标准和要求 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五、教学资源及实施建议 (一)推荐教材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尹力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年1月 (二)教学参考资料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张蕾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 《现在汽车维修》黄虎夏令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王秀红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三)教师团队及教师素质 (四)教学场地、设施、网络资源 课堂教学:讲授内容以捷达轿车和别克轿车为主要参考车型;采用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1.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 2.课程考核标准 (1)态度纪律考核标准:占总成绩的20% (2)单元实践考核标准:占总成绩的20%

(完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①②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应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

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3、基本结构 (1)文化与生活 ①文化与社会 a、体味文化; b、文化与经济、政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 a、感受文化影响;b文化塑造人生 ③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2)文化发展

(完整版)汽车底盘的检修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检修》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底盘检修 制定人:李晟 参与人:李军 制定时间:2016年3月 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目录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二、课程目标 三、教学活动项目设计 四、学习任务设计 五、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汽车底盘维修》是汽车机电维修的核心课程。 《汽车底盘维修》的学生经过《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汽车底盘检测与维修》课程、《汽车电气检测与维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必修的一门课程,其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检测与排除现代汽车底盘各大系统一些常见故障的能力。培养学生能独立操作仪器、仪表检测、分析故障点并排除故障的能力。培养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查阅技术资料而完成底盘各大系统出现综合形故障的分析排查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高技能、高素质的合格的优秀员工。 二、课程目标 通过《汽车底盘维修》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独立检测、维修汽油电控发动机各控制系统常见故障的专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沟通能力。 (一)专业能力 1,具备与客户沟通能力,能祥尽咨询故障车况,查阅故障车技术资料,并能初评车辆技术状态和故障查找方案。 2,能迅速制定检测维修方案,并能正确选择工具、检测设备与仪器对故障车底盘各大系统进行检测与维修。 3,能对汽车底盘维修各系统结构有个全面的了解,能认知底盘各系统中的零部件。并能识读它们。 4,能正确选用工具、设备与仪器对底盘运作发生故障检测与维修,并对其系统各零部件的技术要求、质量变化、参数要求进行查看分析故障。6,能正确选用工具、设备与仪器对离合器打滑的故障检测与维修,并对离合器打滑进行拆检。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学大纲

内部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现代学徒制模块化教学校本实训教材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 教学大纲 《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汽车应用与维修适用学期:第二、三学期 学时:96+96制(修)订时间:2016年2月18日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校本教材,以现代学徒制为教学基本模式,把知识点以模块化划分,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进行编排。整个课程内容编排成理论教材和实训教程两部分。在教学上尽量做到知识结构和教学进度同步,理论和实践教学分开讲授。理论教材每个模块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均由“学习目标”、“案例分析”、“知识掌握”、“知识小结”及“分析案例”组成,以“用案例提出问题-理论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步骤进行情景化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实训教程分为“实训掌握”、“实训评价”和“实训小结”,介绍汽车电控底盘各主要部件的基本结构、作用与原理、使用、保养、检修和维护技术,是汽车维修专业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汽车底盘电控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养成良好的维修操作习惯,建立工作中团队合作意识。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行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由于之前职业学校所开设的汽车底盘电控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对汽车维修技能人才要求差异化比较大,根据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本公司特开发相对应的汽修专业系列教材。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认识汽车底盘电控基本单元,掌握汽车底盘电控各系统结构原理和功用,初步具备自动变速器拆装,底盘电控其它各部分电路分析,简单底盘电控故障判断及维修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机械识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使学生对汽车的基本结构以及汽车电路的工作原理有全面的了解,以及对汽车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从而更好地了解汽车底盘与发动机电控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加深对汽车认识,更好地学习本课程。 二、教学目标

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课程标准

《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汽车底盘构造与原理 【课程代码】612006 【开课时间】第3 学期(例:第3学期) 【学时/学分数】54学时(例:64学时/4学分)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技术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服务技术与营销【学院制定人】 【合作企业及工作人员】 【审核人】 二、课程定位 《汽车构造与原理》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以及汽车服 务技术与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系统的掌握汽车整体及各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汽车各大总成机构的构造、关系及其在整车中的作用和位置,以便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扎实的基础。 同时,配合拆装实习的进行,使学生对整车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就在打好基础。我系的办学思路,着重于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已便让学生扎实的掌握汽车底盘的拆卸、组装及机械部件、液压(气压)原件的调试和校正。也为将来迈向核心课程打好基础。 四、课程目标 1.知识结构 (1)掌握本专业所需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及其在专业应用方面的知识; (3)掌握机械识图的基本知识;熟悉汽车常用标准件的基本知识,了解汽车材料的基本知识; (4)掌握电工和电子基础知识; (5)掌握汽车的构造、维修、检测、诊断、技术管理等知识; (6)熟悉汽车维修方面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有关知识。 2.能力结构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翻译汽车说明书及维修手册等技术资料;

(2)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并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和专业软件,能通过互联网获取专业信息和资料; (3)能识读一般装配图和零件图; (4)具备正确选择和使用汽车维修常用工(量)具、仪器(表)的能力; (5)能独立完成常见车型的维护作业; (6)具有汽车检查和修理的能力; (7)具有汽车性能检测的能力; (8)具有汽车常见故障诊断排除的能力; (9)具有分析汽车电路的能力; (10)具有组织汽车维修企业班组生产的基本能力。 3.素质结构 (1)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2)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具备一定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创新意识。 五、课程教学设计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离合器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合器的功用,理解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离合器的结构和具体组成部分; 3.掌握膜片弹簧、周布弹簧和中央弹簧的结构特点,理解膜片弹簧的特点。教学重点 摩擦片式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及分析。 教学内容 1.离合器的功用、组成、原理 2.摩擦离合器的构造:周布螺旋弹簧式离合器、碟形弹簧离合器的构造

文化生活教学计划3篇

文化生活教学计划一:高二上学期《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中提倡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班级的学习风气精神建设,增强班级学习积极性的凝聚力。 2、坚持德育教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学风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前五个班的政治科教学工作。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属于思维比较敏捷,学习习惯较好的优秀学生,只要我方法得当,要求合理,他们还是很容易沟通的,所以过去一年我们合作是很愉快,今年我将发扬好的,调整不足的,争取做得更好。 三、教材分析: 高一年级文化生活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第一单元共有二课内容,让学生懂得: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文化怎样影响人的成长?第二单元共有三课内容,让学生懂得:文化传播与继承有什么意思?文化多样性有什么价值?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第三单元共有二课内容,让学生懂得: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在哪里?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共有三课,让学生明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提高辨识能力,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抵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表现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和谐文化;做“四有”公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四、教学目标: 1、首先要让他们说出来,会说会表达,做题的能力也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育人的效果也能体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

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生活》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明光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必修课程《文化生活》教材,已经在实验区试用了两年。在总结试教经验的基础上,我想就有关课程、教材和教学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认识《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没有“文化”专题,新课程设置《文化生活》模块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因此,认识《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有必要先了解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 缘由之一。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缘由之二。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现象业已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有成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可见,《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作为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的最大特点,也是把握课程目标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它在学术领域没有现成的学科背景。而且,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实际上有上百种之多;解释文化的意义,更是歧义丛生。由于难以寻求既有的“文化学”的学科支撑,如何确定本课程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并由此寻求建构这门新课程的方法论基础,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也就是说,只有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才是我们规范教学内容的准绳。那么,从《文化生活》以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来看,怎样才能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把握课程定位呢?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用什么指导思想来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 首先,必须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科学地认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开设《文化生活》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反对把文化的作用无限夸大,似乎什么现象、什么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文化、归因于文化。尽管我们十分看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但“文化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所以,我们在讲授学习《文化生活》课程的意义时,有必要明确:“文化决定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的经典表述,依然是我们在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时必须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