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起源

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2)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所以必须通过一

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

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

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对梦进行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

日常生活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出现的“过失”变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

二、代表作家

1、雷尼·马格利特

1898年11月21日出生在比利时。他于1967年逝世于布鲁塞尔,享年69岁。

艺术史上的成就莫过于创立超现实主义,他是当时第一位超现实派画家。

(1)轶事

马格利特对童年的往事大都忘记得一乾二净,当有人问他哪件事记得最深刻时,

他便会说在孩童时,很喜欢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到一个坟场里玩耍。有一天,当他

们爬过围栏入到坟场后,看见一位画家正在埋头地画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上

前去看画,发觉画中的景物就是坟场。当他看完幅画后感到十分托异,画得异常真实,从此他便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代表作品

形象的叛逆

1929年,马格利特画了一幅名为《形象的叛逆》的画。画面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烟斗,而画面下方则写了一行法文:“这不是一只烟斗”。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烟斗,

可是画家又用文字予以否定了所再现的形象。这幅画曾经引起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的

兴趣,以至于像福柯这样的哲学大家还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这让我想到了,黑客

帝国中的那句经典名言:“不是勺子弯了,是意识弯了。”改变世界的是意识,而不是物质。诚然,意识是由物质所决定,但如果要对世界进行改造,全然是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要“做”之前,先要“成为……”,这样所做之事才有意义可寻。回到该画中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用现象学的态度来看这幅画。此处的烟斗除了是我们看上去的直观(烟斗)外什么也不是。如果它不是烟斗,那只是意识的与本质的问题。没有什么能

改变它的存在。不管它是什么。

这幅画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矛盾,那就是画面形象陈述与画面文字陈述之间的否

定关系。画面中央呈现出一个巨大的烟斗,这个形象告诉你为何物,只要你用日常生

活经验来判断即可:这是一只烟斗。可是,画家又在画面下方的文字叙述中,给出一

个判断:“这不是一只烟斗”。这便导致了观看者的迷惑。画家要提醒我们注意:这

是一幅描绘一只烟斗的画(艺术作品),是一个烟斗的形象(艺术)符号,但它绝不

是烟斗本身(亦即不是作为实物的烟斗)。所以,从这种解读来看,的确“这不是一

只烟斗”。

就像杜尚的《喷泉》意在质疑我们关于何为艺术品的观念一样,马格利特的用心

也是挑战我们的欣赏习惯。因为当人们观看任何一件绘画作品时,语言的习惯用法总

是和形象再现之间有某种复杂的纠缠,语言总是以判断的方式确证我们所见到的形象。比如,我们欣赏罗中立的《父亲》,当一个老农淳朴憨厚的形象映入眼帘时,语言便

会给出判断:这是一个老农。所以,观看马格利特的《形象的叛逆》,你会很自然地

作出这样的判断:这是一只烟斗。问题在于,上述看画的自然倾向,亦即语言确证形

象的倾向消解了某种重要的差别,那就是所画的烟斗和真实的烟斗之间的差异在语言

确证中被抹去了。

据说《人子》是源自他的一个朋友像他索画时所做。当被人问到为什么要用苹果

档上自己的脸,马格利特自己是这么说的:“我们眼前看到的事物,底下通常还隐藏着别的事物,人们对眼前清楚易见的事兴趣不大,反而会想知道被盖住的是什么东西。”

画家用拘谨,然而十分干净的色彩,光洁地画出一个室内环境。右边一个楼梯通

向无路可走的墙面。地板上有一法语单词Sirene,其中字母i 被一截手指和手指尖上

飘浮着的圆球形象所代替。这个模型在地板上投下了一道阴影。Sirene"塞壬"是希腊神话中人身鸟足的美女神。这种女神共有八个(一说三个),她们常用美妙的歌声引诱航

海者触礁毁灭。画上所写的这个单词,与环境的联系不可捉摸。用马格里特的话解释,就是"事实经验经过错位后所形成的梦"。他与达利、恩斯特等超现实主义画家不同,

认为人不必在睡熟了才做梦,在光天化日之下,梦也会降临。这幅画里的一切,就是

一些哑谜,加上字谜,恐怕任何人难以说清它的本意。人们观后,只能把谜永远保存

在记忆里。[1]

这幅画中,一群身穿長大衣、头戴圆顶礼帽的小人,不断地出現在淡色墙壁、淡

紫色、紅褐色的屋頂上、毫无特色的建筑物前,画面的上半部是淡藍色的天空。所有

的男人都直立著,面朝观众,动也不动,似乎在一個无限的空間、有限的時間內,出

現的无数透明平面,上面站著一群小人兒。

那些分布在天空中的人物,都有绝对固定的姿态,建筑物因为缺少日常生活的景象,而显出人的宁靜;远方照射过来的光线,把人的影子投射在墙上,使整個空間都

显得奇妙。马格里特打乱事物的正常秩序,并以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黑暗,来寻找人类

灵魂的人间哲理。

文字游戏

马格里特常常在作品中写入文字。这种手法首先被使用于立体主义的绘画中,在

立体主义绘画和拼贴画中,文字只是图形的一部分。而在马格里特的作品中,画家将

其用于解释绘画表现,或者作为其替代物使用。

格利特的绘画作品创作风格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形象材料的置

换与重构。这种手法在他的作品中是最为常见的,元素置换作为视觉的一种表现手法,在狭义上可理解为利用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似性,或者是意思上的相异性,在保持物

象原有基本形状的基础之上,将物体的某个局部用其他相类似的形象来代替,从而形

成一个新的、异常的组合。马格利特认为不同的物体之间是有关联的,他不断地去寻

找物体间内在的相似性,采用换位和重构的方法,颠覆日常观念,使熟悉的事物不合

逻辑的以非常规的形式组合起来,通过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并置引发观者的陌生感。

2.萨尔瓦多·达利

《记忆的永恒》是萨尔瓦多·达利创作于1931年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的油画

作品。

达利在画面中展现的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海滩上躺着一只似马非马的怪物,它的前部像是一个只有眼睫毛、鼻子和舌头荒诞地组合在一起的人头残部;怪

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出现在这

幅画中的湿面饼般软塌塌的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

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无限深远的背景,给人以虚幻冷寂,怅然若失之感。画中充满了令人难以捉摸的激情,给人与时

间飞速流逝的感觉,表达了画家对当代生活压迫下人们个人世界崩溃的绝望,

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力量。这幅画是20世纪具有典型意义的视觉形象之一。

如弗洛伊德所言,“梦是愿望的达成”。梦是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一种直

接表现形式,的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它剥露了人的灵魂深

处秘而不宣的本质,梦幻能显示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用梦幻纠正现实,改变

现实,才能实才能找到通往彼岸路,达到神秘的超现实的境界。艺术创作也是

如梦幻一般的,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是人的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上的冲动。这是精神分析学派关于艺术的解读。达利称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

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是自己不加选择,并且尽可能

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自己的梦的每一个意念的结果。而我们可以直观地

看到,达利的画作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些或残缺不全或形态扭曲的而又毫无渊源

的事物的组合,这正是潜意识不受理性拘束的结果。而作为受众的欣赏者,都

会被画作描绘的荒诞世界带来的陌生感影响,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而事实上

我们对其解读的努力,都是凭借对碎片化的意象的理性分析的,可是说是本我

对自我乃至超我的认知的努力。

具体来看,画面右上角的礁石以写实的手法来表征,给整个画面所要呈现

的世界以一种确定性或者真实性的附加,但画面中其他意象诸如扭曲而柔软的

钟表、突兀而不合理的过于方正的概念化的平台、似马非马的怪物等置于这个

世界中,反而是不真实的,它们的存在解构了礁石作为一种确定性的存在,而

写实的礁石反倒成了荒谬的佐证,它看似存在,却是一种背衬性的东西,而无

法到达。

日常生活中,钟表的质地是坚硬的,它精确、冷漠甚至残酷地表现着其最

根本的功用即记录时间,并且时间又是不可逆转的。达利曾这样表述时间:“时间是在空间中流动的,其本质是它的实体柔韧化和时空的不可分割性。”时间

不仅仅是科学精度上的,而且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感受,而人对时间又普遍有着

这样极端复杂的体验:一方面,时间的确如日常经验所感受到的那样残酷,不

断流失、不可逆转、不能重置;另一方面,时间的柔性让人体会不到它的流逝,感受不到它的棱角,而当记忆涌现回顾往昔时,又给人带来尖锐无比的刺痛。

因而现实中,人是受时间压抑的,潜意识中有对时间概念的不信任以及反叛的

冲动,而当它被释放出来时,时间就被扭曲了。而红色的钟表其形态与现实无

异,但大群的蚂蚁覆盖了大半个表面,它们没有目的没有秩序,消耗着时间虚

度着生命,刺激了人们的烦躁、惶恐和不安的情绪,直接表现了潜意识对现实

中的时间概念的厌弃和否定。

而画面中央的似马非马的怪物,是梦中潜意识对人的器官的放大和拼接,

是人在时间扭曲中的异化和变形。但是人在这种潜意识里究竟有没有解脱?从

怪物的形态来看,答案是否然的。显然,被扭曲的似乎为人的怪物不能给人以

舒适感。但是人的这种扭曲并不仅是对时间压抑的反叛,而且是对潜意识的反叛,潜意识认识到了时间的扭曲感,呈现为与现实背离的诸种现象,但是人之

潜意识从时间的压抑中逃离的努力并未获得成功。而事实上,人根本无法从时

间的压抑中解脱出来,包括潜意识活动在内的诸多常识都是会失败的。因为时

间是永恒的,其存在被人意识到以后必然带给人一种压抑,这种压抑也是由人

的追求自由的本质力量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人对于时间压抑的反叛,包括潜

意识活动在内,也是永恒的,应当说,时间与人之间存在着永恒无法弥合的矛盾。

达利《记忆的永恒》便意在揭示这样一种永恒的矛盾。它呈现给我们的是

一种自我觉醒,一种摄人心魄的震惊,而不是对于这种矛盾的超越和温和的启示。这种自我觉醒是从中挣脱的努力,但其永恒性决定了这种努力注定是要走

向失败的,这就使人产生一种恍然醒悟却又因发现自己无力改变而变得无可奈

何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因而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达利承认自己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为了寻

找这种超现实幻觉,他们像弗洛伊德医生一样,去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意识,认

为他们的言论与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真诚反映,这在日常生活中是见

不到的。对于超现实主义画家来说,这是些至为珍贵的素材。因此,达利的许

多作品,总是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意地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

地使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读他的画,人们既看懂所有细节,从整体上,又感到荒谬可怖,违反逻辑,怪诞而神秘。

达利赞成人应该培养真正的幻想,象临床的妄想狂一样.在他的日常生活里,他就常常故意放任自己的怪僻行为。如他穿一身潜水服出现在1936年伦敦超

现实主义画展的开幕式上。达利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

也最长。不仅他的画,还有他的文章、口才、行动以及他的打扮,都无不在宣

传他的“超现实主义”。他在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上,可以说超越了他们的

超现实主义绘画群体。他的有些作品除了传达无理性、色情、疯狂和一定程度

的社会哲学观外,有时还反映着人们的时髦心态。

萨尔瓦多·达利喜欢描绘梦境中的景象,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

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在这些谜语一

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

说到弗洛伊德,其实在达利看来,弗洛伊德不过是…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已。而真正对达利产生很大影响的,是研究精神分裂的拉康,他们俩有过互动,关系比达利和弗洛伊德的关系更密切。达利也曾说…人类意识

《带熟豆的软结构:内战的预兆》是达利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幅作

品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一样,是控诉罪恶战争的杰作。这时达利已经经过

了雏形期和转换期的创作时期,进入了成熟的超现实主义时期。这幅作品完成

于西班牙内战实际爆发(1936年7月)前的几个月。

画面上空间惨淡荒芜,天气晴好,在空旷的大地上裸露着骨骼,面目狰狞的

人体残肢以一种扭曲的奇异形态——一种类似扭打的姿态立于一个小木箱之上。仿佛一个人在经历一个剧烈的动荡的自我残害分裂过程,我们所看到的正是这

过程犹未完成的最后阶段。处于下方的分叉的手臂一只向上紧抓住残存躯干的

胸部,一只则无力地垂向地面,自躯干旁生出的孱弱的腿紧踩在腰部的截面上,另一只断脚支撑着腰部和股部,已变形接近瘫软。这个奇异形态的肢体正象征

着民族内部矛盾激烈的西班牙。作为一个荒诞的丑恶的梦境,这正如他自己所

希望的,反映出他的潜意识,表达了他的反政治主张,他把内战视为意识形态

的和无人性的力量,死亡和信仰、革命和传统的象征性的两极分化,如同恶梦,是一种病理现象的体现。

达利所创作的《利加特港的圣母》有两幅,两幅在画面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画面背景是利加特港,前景是祭坛上的圣母和圣婴,圣母温柔神圣,双臂抬起,成金字塔型,指间相对,手掌也成金字塔型,罩住下面的圣婴。她的胸腔是空的,不过有建筑的空间和厚度。圣婴在她的胸中腾起埋着头,双手向身体两侧张开,手和头也形成神秘的金字塔型,心是空的,他的头位于海天交接之处,也正是圣母的心的位置。他的两手一只托起一个球体(原子核),另一只手拿着一个十字架,双腿向一侧摆开,影子投射在下面的坐垫上,垫子又投影在圣母的裙子上。圣母坐在圣坛上,下方的基座上放有一张圣经,另一边放两个球。但所有一切都是悬浮的,圣母和圣坛的后壁都悬浮于空中,圣坛的后壁不仅悬浮而且中间断为两半,上下短为三截,第一截的断口和中间的断口组成一个虚空的十字架,交汇于圣母的头部。值得一提的是十字架的顶部有一个象盆子一样的大贝壳,下悬一金蛋,而下面圣母的头顶向蛋壳一样破开。而画面所有的一切虽似幻非真,却严格地遵守透视原理,灭点在圣母的头部。背景分成两部分,上部分是湛蓝的天空颜色上深下浅,下部分占2/1强的是茫茫利加特港的海滩,上有几个不知名的海洋贝类动物,中间海天交接处两边是山,海天远处透出金色的光,象是神性的光辉,也仿佛这光是从圣母的胸中透出。

上述特征与达利的前期的风格大为不同。达利被熟知的是荒诞和梦幻,是融化的软表和身体里到处是抽屉的维纳斯。是什么促使他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是文艺复兴古典规范、核物理与天主教的综合影响。

达利对事物的变形和幻想都有精致描绘的耐心,对线条在造型上达到的极限非常重视。达利在1939年曾宣布自己的画要返回古典主义。这意味着他的画有继承大师们传统的绘画方式,以扎实的技巧呈现类似的古典风格。

当时达利绘画事业得到广泛认同,他的创造力再次勃发给世界带来新的震惊,这次启发他的不再是心理学,而是核子物理学。在40和50年代,达利迷上了分子生物学和原子物理学,一方面科学发明的涌现,另一方面广岛的原子弹爆发的震惊,他开始了表现“核”和“原子”的的阶段。“作为当代物理学重要成果的这门学科,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在于新的时空概念,它认为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不定的状态中,到处都浮游着分裂的原子核。”[3]在他的《利加特港的圣母》中不仅体现在各种物体的悬浮上,还体现为小基督一手拿十字架,而另一手托起原子核。同类的还有著名的“原子利达”的画以及那张泼水掷猫的照片。

达利的父亲是无神论者,母亲是天主教徒,达利早年虽行为乖张,终究还是脱离不了幼年时所受母亲宗教的影响。尤其是经过二战的洗礼,他是心日趋平静,达利在20世纪40年代脱离超现实主义运动之后,他曾深入地研究和探

索各种宗教流派。1949年也就是他画《利加特港的圣母》的这年他接受了罗马教皇皮乌斯十二世召见,投入了天主教的怀抱。此后他又创造了一大批宗教题材作品。与宗教相关的荒诞图象和内容,一直启发着达利的创作。如《神曲》中的厉鬼也象柔软的钟表一样具有流动性。核子物理学的内容和宗教的东西,始终在他的头脑中萦绕着,据说他曾梦见一个原子变成宇宙的中心——基督。他这样写道“1950年,我做了个‘宇宙梦’,我在梦中看到了这个色彩形象。在我的梦中,它代表原子核。这个原子核不久成了超自然的感觉,我认为这个宇宙的特殊个体就是耶酥。”

看过达利的宗教画的人不难发现,他的圣母总是同样的相貌——他的爱妻加拉,他一生中唯一爱过的女人。

利加特港的圣母,整个背景是达利的家乡利加港的风景。1929年秋,他和爱人加拉曾私奔到此利加港,度过了一段十分艰辛而又充满真爱的时光。之后利加特港成了他作品中的常见题材。我们可以想象让他魂牵梦萦的还是爱妻加拉。

从他这样的典型行为可对应到他的作品往往有两种力量的撕扯:一种是代表二十世纪迷失的潜意识怪诞力量,另一种是代表加拉的爱与美的力量。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表现手法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冲破理性的束缚——超现实主义艺术 信仰梦境、幻想、潜意识的无穷威力:超现实主义艺术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盛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文学艺术流派,此一流派承自于达达艺术而产生,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探就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 达达主义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的小胡子: 启发了超现实主义的视觉领域 达达在精神上和艺术手法上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准备。杜尚在达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加上了小胡子。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他无视约束的品性。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对于超现实主义者而言,杜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从艺术角度看,超现实主义者几乎没有超越出其思想。达达开拓的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最为直接的根源。 两种风格的超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达利、马格利特等):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其代表画家除达利外,还有马格利特等人。 有机的超现实主义(米罗):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以米罗为代表,追求幻想的、与生命力相关的抽象画面。 布雷东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安德烈布雷东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基里柯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可推那位被归为“形而上”派的画家基里柯。他的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中最令人心动又最令人不安的梦幻景象:广场、拱门、楼宇、寒月,所有的一切仿佛舞台布景般凝固在死寂的光线中。这些偶然而荒诞的内容令人不安。然而,形象之间这种奇怪的冲突及清澈的气息又让人感到一种神奇而特别的魅力。 他画中的那种宛如舞台的、平坦的地面,后来成为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标准空间”。这是一块中性的地方,在这里,互不相容的东西相遇在清澈的光线下,一如那位名叫洛特雷阿蒙的作家所言,“像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阳伞在手术台上偶然相遇那样地美。”基里柯的幻觉艺术和超现实 乔治·德·基里柯(Giorgio de Chirico,1888年7月10日-1978年11月20日),他出生于希腊。他运用多视点非传统式的构图,梦魇般的投影光线及不确定的色调,构成一种单纯而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画面,造成神秘和不祥的宁静气氛,引起人们极大的幻觉,画中强调内在情绪与抒情性。 基里诃的画布上,充满了以夸张的透视法所表现的刻板建筑物、谜一样的剪影、石膏雕塑及断裂的手足,予人一种恐怖不安的诡异气氛。这种象征性的幻觉艺术,后来被称为“形而上绘画”,并被公认为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等20世纪绘画艺术的先驱。

超现实主义综述

超现实主义思潮综述 摘要:本文用客观的语言,论述了脱胎于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深受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影响的哲学背景,并简要谈论了其成立的过程及艺术的纲领。通过对其代表人物达利、米罗画作的分析浅论了超现实主义抽象和具象两种不同风格的特征。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潜意识象征性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艺术的一项运动与流派,它脱胎于瑞士的达达主义,由达达主义在法国同象征主义相结合后逐渐演变而成。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的梦幻心理理论及精神分析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者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同时致力于突破合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例如,超现实主义画家与过去画家描写梦境有显著不同,这在于他们能重现梦境,并将逻辑上不相干的事物加以喻示性地并列,由此传达出梦境特有的感性气氛。 一、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达达说起 1914年8月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四百多年来形成的“美的艺术”体系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尽管博物馆继续开放,展览会照常举办,但欧洲稳定、统一的艺术体系已经开始瓦解。许多艺术家在战争中身心遭到重创。在这段时期内艺术家继续从事传统的艺术活动似乎不合时宜,更不愿在官方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那个时代需要另一种艺术--一种全新的批判性艺术--达达主义产生了。 “达达”一词主要表达的是一种玩世不恭的象征意义。达达主义者将他的攻击目标指向所有以前的艺术运动和形式,无论是传统的还是二十世纪初期的实验性艺术。他们对既有的体制、道德和一切美学等传统价值观念一律加以破坏和颠覆。 达达主义者抨击伪善没落的旧世界,与其说是一场艺术运动还不如说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反抗,从本质上看他代表了对艺术的否定--但它否定一切时最终不得不否定自己,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是不破不立,在对旧事物摧枯拉朽的无情涤荡后,新事物的兴起也就为时不远了! 二、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达达主义衰落的同时,有两种学说广为流传--一是法国哲学家柏克森的生命哲学,二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尤其以后者的影响最为广泛。他把人的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他认为梦总是指向人的心灵深处,梦境体现了人的潜意识和本能的欲望,是潜意识完美的再现,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这些潜意识却受到现实规范的种种抑制,人们长期忽略了它。弗洛伊德反对一味压抑潜意识,主张寻找合理渠道来发泄,而艺术创作给潜意识超越现实规范理性和道德提供了最佳途径。因为梦和艺术是相通的。 三、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1924年,法国作家布列东在巴黎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布列东在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曾对超现实主义作过经典性的解释:“超实现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通过它,用口头或局面,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正作用。它只接受思想

论艺术设计中超现实主义的讽喻设计方法

论艺术设计中超现实主义的讽喻设计方法 作者:王景超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8期 摘要:讽喻是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讽喻的夸张和荒诞不经也使超现实主义作品所表现的力度更加强劲,讽喻和超现实主义都是以高度的娱乐、戏谑、玩笑、艳俗的方法,来达到与正统设计完全不同的效果,并且加强表达效果,巨大的反差在抓住人眼球的同时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讽喻;超现实主义;艺术设计方法 “讽喻” 是一种古已有之且中西通用的修辞方式。《牛津英国文学辞典》将其定义为:“一种表达隐含的道德意义的譬喻性叙述或描写;一种引申的隐喻。”《现代汉语辞海》把它解释为:“比喻的一种;用故事来打比方,含蓄而有启发地把道理讲明白。” 指鹿为马,以羊易牛的表现方式任意而幽默,常常让人啼笑生非而又哭笑不得;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重话轻说,轻话重说,这就是讽喻的相异性,分离性和对立性的表现。通常讽喻符号的形式看似意指了一个事物,但我们却能从另一个符号的形式中意识到它实际上意指与之截然不同的事物,通过夸张甚至对立的替代,有意的颠覆和损毁我们对于一种事物的惯例性印象和体验。讽喻源自本体和喻体的差异性,而且差异越大,讽喻的效果就越明显。如菲利浦斯塔克为Flos公司设计的“Collection Guns”灯具,金色的武器象征着隐藏在战争背后的真正目的——金钱,黑色的灯罩象征着死亡,按下手枪扳机,灯却亮了,轻描淡写中表达出对于和平、战争、死亡、贪婪的社会性思考,此例正是对于艺术设计中的讽喻基于“分离性”的表现。再如图1,如此特别的花形小便斗,营造出春意盎然的自然感受,花形的便斗里还有芳香剂,可除去臭味,香与臭的夸张性对比,显而易见的体现了讽喻的对立性。 花形小便斗不禁让人们联想到1917年那个被杜尚搬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上的小便器(图2),荒诞的是,作品展出的名字竟然是《泉》,这种标新立异让人有种玩笑开过了头的感觉,它遭到了以前卫自诩的组委会的断然拒绝,但不可置否的是,以杜尚为首的达达主义开拓的新视觉艺术领域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最为直接的根源。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对视觉艺术的影响深远,其理论根据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呈现人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简言之,超现实主义就是一种纯心理自动主义,人们借此以口头、书面甚至其他方法表达思想的真正活动,受思想的支配但又不受理智的控制,超越一切美学和道德的成见。讽喻是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讽喻的夸张和荒诞不经也使超现实主义作品所表现的力度更加强劲,拿杜尚的《泉》来说,在人们的意识中,小便器是一种肮脏污秽的代表,但杜尚却把它命名为《泉》,正是运用了讽喻手法的对立性,两者的迥然不同让人不觉眼前一

“神秘”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利特

“神秘”的超现实主义画家——Magritte 内容摘要:马格利特,就像一个谜。他那神秘、引起误解、诗意般的画作,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他绘画的大门。在充满混乱与动荡的超现实主义时期,马格利特以他清晰的思维,保持着明锐的洞察力,将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拼凑出充满内涵的场景,以绘画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让我们充分领悟到文字与图像、现实与奥秘、意识与外部世界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神秘梦幻 “为了做到能专注于创作那些能揭示人间奥秘的图画, 我必须, 十分清醒才行。” ——————雷内·马格利特雷尼·马格利特,全名雷内·弗朗索瓦·吉籣·马格利特(Rene Fracois Ghislain Magritte),于1898年11月21日出生在比利时的Lessines,他于1967年逝世于布鲁塞尔,享年69岁。 马格利特对童年的往事大都忘记得一乾二净,当有人问他哪件事记得最深刻时,他便会说在孩童时,很喜欢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到个旧公墓里玩要。有一天,当他们爬过围栏入到坟场后,看见一位画家正在埋头苦干地画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上前去看画,发觉画中的景物就是坟场。当他看完幅画后感到十分托异,画得异常真实,从此他便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6年马格利特进入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战后他与维克托·塞尔弗兰克斯一起在一家墙纸厂工作。1922年他从基里柯的绘画中得到启示,调整了自己的艺术方向。1924年开始作超现实主义的绘画,1926年加入“神秘协会”,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团体的成员们都在那里聚会,他作为风格独特的艺术家活跃于画坛。此后,他始终保持着精细的和神秘主义的写实风格,很少变化。1927年移居巴黎,经人引见,加入了安德烈·布雷东的团体,成为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主要成员。1930年由于厌倦巴黎癫狂喧哗的生活,回到布鲁塞尔,过着宁静的生活。由于他远离现代艺术的中心,因而绘画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次世纪大战后,他的作品相继在欧美展出,特别

(范)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

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 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时装风格虽然距今已近90年,但其设计内涵、风格特征依然影响着当今时装设计师及其作品,世纪前后在许多时装设计中可以发现超现实主义的影子,在08年春夏时装T台上超现实主义风格更是大行其道,因此探究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来龙去脉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试图就超现实主义风格产生背景、款式风格、流行演变作深入分析,理清其创作特点和手法,启迪今后设计思路。 超现实主义风格产生背景 超现实主义发源于20世纪初期,由达达主义衍生而出,20至30年代盛行于欧洲。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法国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00年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发表著名的论著《梦的解析》,拓展了人类思维意识领域。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众多文学家艺术家开始探讨无意识绘画,创作神秘诗歌,展现梦中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了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1917年阿波利奈儿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断头诗人》,1924年布列东在巴黎两次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其影响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不同领域,至此超现实主义运动全面展开。 超现实主义理论 超现实主义是基于现实主义而产生的。在文学艺术范畴,现实主义是对生活的表现和反映,其特征是真实、客观的再现。而超现实主义则与此相反,其基础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下意识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人们的真正思想和真正面目是隐藏在潜意识及梦里的,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先了解他的梦。超现实主义核心是脱离现实世界,回到原始状态,

新古典主义风格油画解析

劫夺萨宾妇女 【名称】劫夺萨宾妇女 【类别】油画 【年代】1789年至1799年 【作者】达维特 【规格】约有386×520厘米 【属地】现藏巴黎卢浮宫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创作背景 1794年7月27日(法国革命新历为热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继而又对敌手实行残酷镇压。罗伯斯比尔被送上断头台,参加雅各宾党的画家达维特也被罗织了17条罪状而被捕入狱,险遭杀身之祸。出狱以后,他深居简出,停止了所有政治活动,除了与一些艺术界人士交往外,平时只在画室里教学。这时,达维特的情绪很消沉,遂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以裸体为基础的绘画作业上。这一幅《劫夺萨宾妇女》的画稿,在他的画室里已闲置了整个大革命时期,此时他拿出来重新加工。改掉了于1789年着手时的构图,至1799年最终把它画完了。

表现目的 《劫夺萨宾妇女》和他后来的另一幅大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一样,追求的是对历史事件的逼真感。在这一类题材上他始终保持一种观点: 艺术之道在于模仿"地道的"古代生活,并"立意作考古式地真实再现"。他说: "我的意图是要以一丝不苟的准确性去描绘古代风尚,要让那些希腊人、罗马人看了我的画后,不会感到我的画同他们的风俗习惯有格格不入之处"。可是这一幅画不仅表现了画家的艺术理想,即所谓"历史事实的强烈逼真感",还反映了画家此时内心正在升腾的一种"和解"愿望。重画这幅作品的热情,来源于画家试图以人体描写的古典画法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更主要的是这个题材正好符合他抒发某种妥协、容忍与和平的哀吟心声。 题材 《劫夺萨宾妇女》的题材源自罗马神话传说:罗马人在邀请邻帮萨宾人参加自己的宴会同时,悄悄地打入萨宾城,抢去了那里许多年轻美貌的妇女。萨宾人是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的一支古意大利民族。而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一位部落领袖罗穆吕斯早就觊觎萨宾女人。在萨宾城正在欢庆的节日里,他们冲进城去,掠夺萨宾妇女和她们的财产。从此,双方展开了长期的战斗。这种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萨宾妇女的恐惧,为了不使自己的父兄和已经与她们成婚的罗马人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儿奔到战场上来阻止这场厮杀。 画面描述 画上站在中央用双手挡开鏖战激烈的敌对双方的萨宾妇女名叫爱尔茜里。她奋不顾身走到前面,孩子已从她的怀里掉落在地,左右几个妇女抢步上来搂住幼儿;前景上右侧一个正欲投枪的武士即是罗马王罗穆吕斯,他背朝观者,与对方另一持盾拿剑、胸朝观众的萨宾王都斯,构成势均力敌的一对。画上所有人物都以裸体或半裸体展现,这是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为了显示绘画造型布局,画上不论远景,还是近景,不论人物还是兵器,都要服从黄金分割的视觉法则。如右侧的战马与左侧高举婴儿的妇女形象相对称;爱尔茜里的白色衣服与后面稍右的红色衣服相协调。前景上两个对峙的武士的相对站势……双方的厮杀尽管气氛强烈,但主要人物的构图,包括两个部落王的正反面盾牌,高举着的婴儿的竖形与横向标枪的水平形,都是在这种法则下的稳定构图。刀枪剑戟杀气腾腾,可是人物的表情却都是那样缺乏生气,显得有点做作( 只有中央的妇女与两边两个部落王,稍显紧张一些)。 深层意义 这幅画暴露了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性。达维特在失望与消沉的情绪下,借画这幅画来消磨时光,因而难免有"借酒浇愁"之感。此画于1799年完成,当它被推出沙龙时,人们立即意识到画家的意志的转变。所以到了拿破仑巩固其政权的年代里,他也很快成了宫廷画家。这种局限性在他以后的创作中就更加明显了。 作品赏析 这是源于古罗马神话题材的作品。罗马人邀请邻邦萨宾人参加宴会,与此同时,悄悄攻入萨宾城,劫夺了许多年轻貌美的妇女。从此,双方结下仇恨,战争连绵不断。为了不使自己的亲人们在战争中继续牺牲,萨宾妇女抱着幼子走上战场,阻止双方的厮杀。画上所有的人都以裸体和半裸体出现,显示了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虽然人物众多,动势较大,但都遵循平衡对称原则,使构图稳定;画面中刀枪剑戟、杀气腾腾,人物表情却冷漠缺乏生气,暴露了新古典主义绘画形式美的程式化,理性的构思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情。 画家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先驱和代表性画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雄踞法国画 坛。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构图严谨,技法精细,画风简朴庄重。其代表 性历史画有《荷拉斯兄弟之誓》、《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典礼》,肖像

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简略的形状、强调笔触的点法、精心安排的背景环境,奇思遐想、幽默趣味和清新的感觉。在米罗的画中,使观众不可抗拒的魔力到底是什么呢?是形吗?在他的画中没有什么形,而只有一些成份,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小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的原始形状,类似原始人在山崖上刻下的标记。是色吗?米罗的颜色简单到只有几种基本色:蓝、朱、黄、绿,他精打细算地使用它们,可准确之极。米罗作画以漫不经心地笔画在画布上自由弯曲伸展游动,毫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深度的要求,血红色或古蓝色的各式形状,散布在深浅不同的背景上,大小相间着的黑点、黑团、黑块,像爆炸四溅的宇宙流星。这些假装漫不经心乱涂出来的稚拙形状,被脐带缠得乱七八糟的胚胎,似鬼魂、石珊瑚、活动的变形虫、各种乱针线,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一个多彩多姿的梦幻世界。布雷东说:“米罗可能是我们所有人中最超现实主义的一个。” 没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画家充分地描绘了一种辉煌的梦幻形象。 米罗-加泰隆风景[1] 《加泰隆风景》中的幻想,虽然神秘但很生动。在画中,黄色和橙黄的两块平面,相交于一条曲线。猎人和猎物都画成几何的线条和形状。一些不可思议的物体散置在大地上,有些可以辨认,有些好像暗示海上的生物或显微镜下的生物。

米罗作品-《哈里昆的狂欢》[2] 米罗作品-《哈里昆的狂欢》,是第一幅超现实主义的图画:在一个奇特的空间逆转感。室内举行着狂热的集会,只有人类是悲哀的,那人带有颇为风雅的胡子,叼着长杆的烟斗,忧伤地凝视着观者。围绕着他的是各种各样的野兽、小动物、有机物,全都十分快活。没有什么特别的象征意义,画家充分地描绘了一种辉煌的梦幻形象。

超现实主义的看法

对超现实主义的理解与看法 我认为超现实主义是一个超脱显示,近乎于梦境的一种文书艺术流派,这种流派是以超脱显示的梦境为创作原题,以夸张的环境背景,以亮色和暗色交错的绘画风格来反应现实主义的种种,强调主观色彩的应用,并且超现实主义是用这种的风格来脱离现实世界,才能摆脱心灵的束缚,来看清自己所处的世界,从而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更能真实的显示客观事实的真是面目,这也是超现实主义流派和其他的流派的不同之处。 超现实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波三折,注定了它与其他的流派的不同之处,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其实是一次必然的结果,战争带来的的破坏,丧失亲人的痛苦,一步步将人们逼到绝境,只能靠一种新的信念来取得依靠,而超现实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斌不是偶然,因为人们只能靠想象来弥补显示生活中的心灵的空缺。 虽说超现实主义在历史上只辉煌了一段时间,但是它在后世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电影、小说、画,这种流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一代一代的人去追逐自己内心的世界。 但是这种流派并不是那么完美,超现实主义者宣称:人的本能、梦幻、下意识领域是文艺创作的的源泉.认为人的头脑活动要从逻辑与理性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道德、宗教、社会以及简单蝗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对人的精神、对人的本质需要的一种枷锁.唯有人的无意识、梦幻和神经错乱才是人的精神的真正活动。这一理论反应的是人的内心中的恐惧,所以过度沉浸在其中会逐渐迷失自己,他们在绘画时会用非常混乱的线条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恰恰反映了他们对显示社会的不满,只愿沉浸在幻想之中。并且他们坚信用幻想中的东西可以解决并改变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认为它最终会取代其他的理论,用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超现实主义主要是认为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从而来影响主动意识的行为,他们尝试的是将梦、潜意识、现实结合,所以他们致力于研究潜意识,并且他们想要回到原始的行为方式,就是只听从自己的内心想干什么,不被其他人支控。例如,在绘画时他们是将自己脑子一闪而过东西快速绘画记录下来,并且不添加任何艺术手法,纯粹的靠自己的潜意识创作,不符合一切逻辑和道理,所以超现实主义的画、小说、总是晦涩难懂,并且被不属于这种流派的人认可。

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年第5卷第2期 Creutzfeldt—Jakob病临床诊断1例分析 胡伟东邵国富 ?病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74(2005)02一0161一04 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是一种由朊蛋波,MRI上可表现为双侧尾状核T。加权高信号,弥自感染引起的罕见的神经变性疾病,称人海绵状脑散成像高信号,病理表现为弥散性非炎症性的神经病,老年人好发,多于65岁左右起病,发病率为元变性或丧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和星形胶O.25~2/百万人口/年[1]。临床上表现为快速发展质细胞的胞浆内有空泡形成。 的进行性痴呆,共济失调,肌阵挛,可伴有锥体系及1典型病例 锥体外系症状,脑电图描记为周期发放的尖波,三相患者男性,62岁,因“记忆力、计算力减退伴行走 作者简介:胡伟东(1977一),男,学士学位,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疾病 作者单位: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不稳2周”于2005一01—16拟诊“智能障碍待查”收入院。2005年元旦起,患者出现记忆力、计算力减退并进行性加重,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笨拙,复视,自发 开始了他的“古典主义绘画”,把目光集中于宗教与科学。后在美国纽约、欧洲等地举办匦展、演讲等。1989年1月23日怪诞不经、多才多艺的达利谢世,享年85岁。达利死后将其全部遗产、遗作捐给了西班牙政府。 2艺术特点与精神状态 超现实主义是一场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运动,由曾当过精神科实习医生的法国诗人安德列?布勒东等人于1924年创立[1],他们以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思想”为理论基础,反对理性,颠覆传统,认为只有无意识、梦境甚至幻觉才能揭示人的精神活动,以达到绝对的真实,即“超现实”[3-4]。达利在这样一种文艺思潮与美学观点下,采用“偏执狂批判法”的艺术手法,即在自已的身上诱发幻觉,使自己有意地处于精神异常状态,并用自由联想的方式激发出创作意念。如在1931年达利创作了最负盛名的、被视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记忆的永恒》,见图1,他犹如一幅被扭曲的静物,通常树木象征着生命,但这幅画里却是凄凉的枯树,代表了时间的流逝;一群蚂蚁聚集在前景静止的时钟上,仿佛残酷的岁月流逝终将人类毁灭;画面中间有一个奇怪的扭曲物体,一般被认为是达利的自画像,而最具特色的是钟表变软,很可能是达利诱发出类似精神病人出现的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disturbance):对钟表的整体感知到了,但对他的材料(由硬变软)、形状(由圆变非圆)却感知错了。正是这种对事物个别属性的“错误”感知,才使得这幅经典之作永恒。另外,达利还创作出一组双重影像(Doubleimages)式的作品如《纳西瑟斯的蜕变》、《梦境》及《秋天的自相残杀》等[2’5],更加彰显梦幻般的艺术效果。 然而,尽管超现实主义者们运用无意识、梦境、幻觉、催眠术等手段创作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成为西方美术史上的奇葩,但他们反对医治精神病人的观点是不足取的。绝大多数精神疾病仍旧属于生物性疾病,需要医学的干预和关怀。 圈1记忆的永恒 1931年布面油画,24.o×33.ocm纽约现代美术馆收藏 参考文献 [1]HughesR.Theshockofthenew[M].NewYork:Knopf,AA,IncPress,1980:212—241. [2]Martinez—HerreraMJ,AlcantaraAG,Garda—FemarldezL.Dali(1904~1989):Psychoanalysisandpict。rialsurrealism[J].AmJPsychiatry,2003,160(5):855—856. [3]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67—180. [4]柳鸣九.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85—367. [5]S?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51—309. (收稿日期:2005一03一12)

曾大军:中国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曾大军:中国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2013-01-29 14:23:00 来源: 鲁网网友评论 0 条进入论坛 曾大军,中国当代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现居桂林,系国内多个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机构会员。 □范业韬(法国) 艺术家简介:曾大军,中国当代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现居桂林,系国内多个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机构会员。自幼爱好美术,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专业包装装潢设计,此后长期从事平面美术设计工作。一九九九年,创办自的工作室至今。其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以及国际性设计、美术大赛奖项, 2010年,以其自创的独特技法入画,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追求的是创作方法的自由、创作过程的自由以及画面给人的自由感。超现实主义起源于达达主义,但是同达达主义还是有区别:达达主义要砸烂一切,反对束缚,反传统而无继承。超现实主义却是继承了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东西,延续了印象主义的思想脉络,纲领目的比较清晰而系统。达达主义吹响了革命号角,超现实主义则是进行了革命实践,布勒东、阿波利奈尔、恩斯特、达利,都以新的创作在文学艺术领域进行了实践。达达主义的纲领提出否定式的革命标准——反传统,反束缚,反逻辑,反现实;超现实主义则提出自己的艺术纲领就是自动主义。所谓的自动主义,就是使人的思想摆脱理性束缚,使精神活动得到自动的,自由的表现。恩斯特的摩拓法,转印法,体现了创作方法的自由,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体现了创作过程的自由,达利的自由联想体现了内容的自由,都是以自动主义这一条为核心。自动就是解放想象力,而想象力就是内心自由的表现。超现实主义的领袖布勒东定义超现实主义为:纯粹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 学或道德的偏见。 自动主义求助于无意识。无意识不是潜意识,也不是下意识。潜意识是游离于中心之外的被遮蔽的意识,它依然是意识,是理性,是理性的潜伏,同现实相连;下意识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成的习惯,是条件反射的结果,是自主控制的结果,它也是意识。而无意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不经理性控制与检查的精神活动——就是梦;二是对理性意识的去除,即尽可能地摆脱理性束缚而使想象得到自由。 超现实主义具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以恩斯特、达利、玛格丽特的作品为代表的古典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可以看到实在的局部,写实的东西,它是经过变形来营造想象的自由,一种似真似幻的梦境;另一种是以米罗为代表的抽象的生命形态所营造的想象的自由,这种风格被称作绝对超现实主义。 对超现实主义的评价: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领域的表现。思想来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是法国社会革命在艺术领域的延续。现代运动以来,在科学领域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哲学领域有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建立,有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而在艺术领域出现了超现实主义。可以说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运动在艺术领域的一面旗帜。它看起来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事实上,超现实主义改变了艺术发展的方向,它改变了历史。它做到了19世纪以来的美学理想——脱离实在,如果说存在主义要说明人不是别的,而是它自己的存在,超现实主义则在说明,人是作为精神的存在,精神的存在才是人的本质。 超现实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依然存有矛盾。反理性还是以理性之手绘出理性的事物。我们看恩斯特和达利的画面,依然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只不过现实世界被变形;米罗虽然进行了进一步的抽象,也依然是现实世界形的存留。反理性,反逻辑,反传统是做到了,但“反”不是去除,而是将现实世界进行肢解,拼接,去相;想象力在被打碎的现实世界中得到解放。在古典超现实主义的画面中想象和理性平分秋色,在米罗的画面中想象更丰富罢了;而波洛克的画面不是想象的堆砌,而是一堆理性的碎片。所以说超现实主义的实现是在想象和理性的对抗中实现的,想象在超现实主义的画面中沦为填充物。在对立中不可能有真正的超越,战胜的动机永远是对立的的奴隶。事实上,理性作为精神的一部分,正如想象作为精神现象的一部分,他们的真正结果也只有如此,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从而达成平衡。但是我们能不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绘画中的绵延1

超现实主义在当代绘画中的绵延 摘要 超现实主义是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意在运用这种自由主义,以口头或文字或绘画或其它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追求梦于现实的统一。 关键词 自由主义梦境幻觉潜意识白日梦下意识 前言 超现实主义继达达主义之后源于达达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现实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一简述超现实主义的来源和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超现实主义的来源 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欧洲盛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早开始在法国,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美术,而且美术在随后的发展中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不仅发展成为全面而深刻的美术革命,甚至影响到几乎艺术的各个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它反应的是一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这种事件往往成为历史的契机也符合历史的选择规律。而达达主义作为一个运动在1922年的巴黎达达之后就已经结束了,这与达达自己的信仰是一致的,即“真正的达达主义者是反对达达的”达达的破坏最终也破坏了自己。但是达达对无意识潜意识自动主义的赞美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被继承下来。这些达达主义者在超现实主义的旗帜下重新聚集起来从而组成浩浩荡荡的超现实主义大军,进行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的探索。超现实主义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主义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的要素。(1引文来自《美术概念100问》四川美术出版社《超现实主义的诞生》) (二)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 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亨利·柏格森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只需注意对象的流变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并着意用自己的作品去表现这些感受,其他一切都可以置之不顾。只有这种绝对超然的审美态度才能带来真正的艺术。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其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反科学的,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观,建立一元化的行而上学。(2引文来自百度文库刘老师政治学园读书笔记:《柏格森和他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领域,认为人的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往往被社会道德法律风俗所制约,受到压抑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1.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题材),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 2.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 3.在造型上注重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新古典主义(英语︰Neoclassicism),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 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新古典主义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西方美术名作赏析 一:安格尔的《泉》赏析 这幅画出自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是在安格尔76岁时画的,安格尔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泉》这幅画则反映了他对“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的认识。 安格尔是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争。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泉》是安格尔影响力最大,最不朽,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幅画的主体虽然处于画面的中心,但是由于画面的富于变化使得整幅画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在色彩上以背景的深色调和主体得浅色调对比,但是并不强烈,而是有了一种过渡的美。在人物的个性体现上,把姑娘的面容与水罐那空无一物的“脸”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更增加姑娘的面容的吸引力;画中盛水的罐子开着口让内部的水自由地流出,而姑娘的嘴和人体的会阴部却是紧紧闭合的,这是对处女所特有的那种拘谨而又开放的性格特征的强烈暗示。这幅画的主旋律就是表现这一性格特征。那紧紧夹在一起的双膝、与头部紧紧贴在一起的右手手臂以及那紧紧握住的双手都表现了处女的羞怯和拘谨,而这种羞怯又被整个身体的裸露抵消了。画中人体的整个造型以垂直轴为中心对称,但整幅画中却找不到真正的垂直线,全部的垂直线实际上是由身体各部分的局部轴线稍加摆正来完成的,它表现了生者的平衡而非死者的寂灭。画中那个姑娘

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 一、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起源 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2)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要研究潜意识现象,但是因为潜意识本身不能被直接认识,所以必须通过一 些独特的方法才能对它进行研究。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 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 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对梦进行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 日常生活分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与意识的斗争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候可以在日常生活 中经常出现的“过失”变现出来,比如口误、笔误、误读、错放、遗忘和误解等。 二、代表作家 1、雷尼·马格利特 1898年11月21日出生在比利时。他于1967年逝世于布鲁塞尔,享年69岁。 艺术史上的成就莫过于创立超现实主义,他是当时第一位超现实派画家。 (1)轶事 马格利特对童年的往事大都忘记得一乾二净,当有人问他哪件事记得最深刻时, 他便会说在孩童时,很喜欢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走到一个坟场里玩耍。有一天,当他 们爬过围栏入到坟场后,看见一位画家正在埋头地画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走上 前去看画,发觉画中的景物就是坟场。当他看完幅画后感到十分托异,画得异常真实,从此他便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代招贴设计创意之源―超现实主义艺术

现代招贴设计创意之源―超现实主义艺术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现代招贴设计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对招贴设计的创意要求也越来越高,纵观整个设计史,超现实主义艺术对招贴设计的创意具有要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超现实主义艺术与现代招贴设计的关系。 概述 从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现代海报之父―“谢列特”对现代招贴设计的探索开始,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受到了几次大的艺术运动的影响,如工艺美术运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等等。本文主要阐述超现实主义艺术与现代招贴设计的特殊关系,几次大的艺术运动造就了现代设计的设计现状,包括设计手法,设计的理念等。现代招贴对作品的创意要求越来越高,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我们常说的艺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特征在招贴设计中可以说体现的更加具体化。通过独特的手法,表现出让大家产生联想的作品,从而达到传达作品信息的目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及其表现手法对招贴设计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故此次艺术运动对招贴设计的创意来说弥足珍贵,对现代招贴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超现实主义艺术 超现实主义艺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端于法国,在欧洲广泛影响的一次涉及文学、艺术领域的一次文学艺术运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们的生活备受摧残,不管从物质还是心理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人们对个人前途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这充分反映在了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等学说为这次艺术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心灵深处的本真,从而产生了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这正好与战后人们弥补创伤的需要联系起来,这也就是其能够影响整个欧美艺术设计界的原因。 现代招贴设计 招贴从它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功能性,这也是最需要设计者解决的问题。从我们已知的我国最早海报“刘家功夫针铺”,还有我们从古代风俗画中反映的那些商铺的店旗等等,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传达信息给广大受众。从19世纪设计者对现代招贴的探索开始到现在,作品信息的准确、快速的传达一直是招贴设计的第一要义,只是在发展的前期由于人类审美以及设计水准等的制约,这一功能表现的不是太突出。如在新艺术运动早期的设计中有过于强调装饰性的倾向,反而不利于作品信息的传达,到后来的几次大的设计运动才真正促成了现代招贴设计的形成。尤其是在20世纪初可以说是现代设计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完成了现代设计的探索,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德国包豪斯等三个设计运动,通过这几次设计探索,现代设计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到二战时期因战争的原因,一部分欧洲设计家迁到美国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现代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空前繁荣的市场经济与先

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再认识

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再认识 摘要:在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这个新时代里,艺术观念得以更新改变,人们开始关注过去很少谈论的风格问题,并且有意识的追求不同的风格式样,形成流派纷呈的艺术新局面。而新古典艺术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流派思潮之一。新古典主义产生于18世纪中期,在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力求复兴古代审美,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所推崇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它主要分为抽象的古典主义和具象的或折衷的古典主义两大类,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具有艳丽与丰富的色彩、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等特点,有着很多出色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艺术欣赏;绘画;大卫;安格尔 一.新的时代风向与审美倾向——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随着洛可可艺术作为十八世纪的主流艺术随蓬巴杜夫人的死去而盛极渐衰,艺术家们对这种脱离宗题材单纯追求感官乐趣、风格绮丽繁复、脱离现实的艺术产生不满,主张复兴古代艺术。洛可可艺术退出历史舞台,被新古典主义艺术所代替。18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个时期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阶段 的古典主义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18世纪下半叶时期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资产阶级为取得 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 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确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现自然。这一点同传统古典主义相一致;崇尚理性和共性,将艺术纳入规范和有序之中;以希腊罗马英雄事迹及当代生活为题材,艺术创作带有更多的个人风格的追求和时代印迹。在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