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_投资期限与公司盈余管理_罗付岩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_投资期限与公司盈余管理_罗付岩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_投资期限与公司盈余管理_罗付岩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_投资期限与公司盈余管理_罗付岩

论中国机构投资者如何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以中国机构投资者为例摘要: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同时在公司治理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未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我国资本市场,那么如何使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发挥监督作用,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对机构投资者的定义,和促使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多个动因。其次,分析了中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现状,引出了我国现阶段制约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因素。最后,就促进中国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提出几点建议,包括构建有利于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制度环境,优化机构投资者自身的治理结构,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新的机构投资者。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积极参与 1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治理 1.1机构投资者的定义 在西方国家,《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词典》将其定义为:“机构投资者就是许多西方国家管理长期储蓄的专业化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管理着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基金和投资基金或单位信托基金,其资金的管理和运用都由专业化人员完成。因为这些机构要负责确保基金受益人获得满意的回报,故他们必须根据每天的情况来考虑如何安排其持有的结构和规模。”。 刘长青编著的《证券投资词典》中认为:机构投资者是“个人投资者”的对称,又名“法人投资者”,以团体组织名义进行证券投资的法人,包括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信用合作社、各社会团体、退休基金等组织。 1.2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因 第一,代理成本及机构投资者的逐利偏好,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原因,股东对经理人员的行为决策并不十分清楚,经理人的行为选择往往会偏离股东的目标,甚至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这就产生了代理成本。减小代理成本是增加收益的手段之一,当监督的收益超过监督的成本时,机构投资者就具有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反之。 第二,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机构投资者集中了大量自然人的资本,具有资金优势和拥有一个专家群体,利用各种先进渠道收集信息,具有信息优势。机构投资者可利用自身优势,当股权分散时,机构作为积极股东可能起到监督经理人的作用;股权集中时,机构投资者作为积极的股东可以成为制衡控股股东的力量,从而防止控股股东肆意掠夺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发生。 第三,机构投资者自身发展。机构投资者追求收益最大化,寻求满意投资组合,倾向于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企业高管团队异质性

企业高管团队异质性与 战略选择的实证研究 李卫民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610074) 摘要: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对企业战略选择影响的黑箱问题,是急需探明的管理课题,在动态环境中,企业需要不 断调整战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战略制定、实施的关键。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以及政策的 影响,尝试对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战略变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logistic 回归,并依据符号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深沪两市 的149 家成长性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平均任期与企业战略类型 的选择负相关;年龄异质性、任期异质性、团队规模和职业经验异质性与企业战略类型的选择正相关。 关键词: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企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8772(2009)18- 0199- 02 收稿日期:2009-08-16 作者简介:李卫民(1983-),男,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研究。 自1984 年Hambrick 和Mason 提出“高层梯队理论”以来,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以“高层梯队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解释 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对战略的影响。高层 梯队理论强调在决策制定过程中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和认知基 础对决策制定的影响,而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人口特征和心理 特征起到决定性的作用。TMT 的特征可分为团队成员的人口背 景特征和团队异质性,TMT 的人口背景特征主要是指团队成员 平均年龄、团队任期、教育水平等;TMT 的异质性是指上述团队 成员的人口背景特征的差异化,相对的,同质性就是指团队成员 之间以上特征的相似性。管理的判断力、管理者改变的积极性和 倾向是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研究假设 TMT 的异质性在不同的方面对企业战略决策产生积极的 影响。团队异质性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异质 性的TMT 为团队在进行决策时提供了多样的信息;同时,不同 的教育专业背景、职业经验背景又为团队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 的技能。第二,由于团队成员背景、经验、知志的多样性,使得团 队对相同信息产生不同观点和多层次的解释,TMT 的异质性提 高了团队对于信息的甄别和解释能力。第三,多样的信息来源和 较高的对信息的解读能力保证了异质性的TMT 有较高的决策 质量,促进了组织的发展。 另外,同质性高的TMT 成员间更容易进行相互学习,分享 信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同质性的TMT 不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17卷 第1期2009年 2月 中国管理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Vol 117,No 12 Apr 1, 2009文章编号:1003-207(2009)02-0015-06 中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王雪荣1,2,董 威1 (1.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南京 210046;2.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博后站,南京 210046) 摘 要:伴随着2007年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接近尾声,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方面,在其实质上与形式上都产生了较有影响力的变化:一股独大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同股同权真正落实在每一个股东手上;同时资本市场也有了显著变化,以基金为主的形形色色的机构投资者粉墨登场,大量的闲散资金注入机构投资者。本文关注在后股权分置时代,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上实力与能力兼具的股东,能否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公司绩效。通过建立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回归分析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为公司治理决策层和资本市场监管层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回归模型;公司绩效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07-02;修订日期:2008-12-17 作者简介:王雪荣(1967-),女(汉族),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绩效管理与创新、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1 引言 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 年,在这一年解决了股票市场上股权分置的问题,非流通股进入流通领域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向着健康完善迈进,整个股票资本市场的盘面扩大,更多的资本将进入股票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本着分散投资的原则,中小投资者选择基金等理财项目更能获得稳定收益,从而促进了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发展。虽然在2000年《财经》杂志爆出了基金黑幕,而由此引发了对机构投资者的热烈讨论,但造成这种不正当行为的根源恰恰是不规范的制度。在股权全流通条件下,随着机构投资者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联合管理层欺骗股东的行为越来越难达成,他们会更多的转向参与公司治理,通过提高公司绩效来得到投资回报。 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伴随着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两权分立,公司的本质趋向于多种契约的集合。如 何保证这些契约(包括股东与公司之间契约、债权人与公司之间契约等)的有效执行是公司治理产生的根本原因。这其中,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契约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股东投入的股本是公司运营资本的来源,公司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虽然债权人也是公司运营资本的来源,但债权人对公司行为的 影响仅有存在于一种相机抉择。所以,许多学者们对股东和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研究大都是从股东持股水平与股东性质等角度来考察其对公司绩效的不 同影响。Nesbitt (1994)[1]、Smit h (1996)[2]和Del 2Gurcio &Hawkins (1999)[3]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 持股与各种不同衡量标准下的企业绩效正相关。Maug 1E (1998)[4]指出:机构大股东持股数量较多,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监督管理,因而可以缓解“搭便车”的问题。Bert rand 和Mullainat han (2001)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是卓有成效的。G illan 和Starks (2000)[5]的研究认为: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所取得的收益增量足以弥补其监督成本,而且有余。有学者认为: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积极参与,也导致了上市公司长期经营绩效的提高,邵颖红、朱哲晗和陈爱军(2006)[6]实证研究发现: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排名具有负相关关系。本文从机构投资者角度来实证研究其与公司绩效及公司治理水平之间的关系,顺应我国未来“提高机构资金入市比例”的证券市场宏观导向,善意引导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层共同努力以提高公司绩效为目的,而不是用脚投票或进行黑幕交易,对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善的机构投资者市场监管机制,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文首先论证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份额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能够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摘要: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由来已久,过去,此类研究的关注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除了应计盈余管理外,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并逐渐受到了更多企业管理人员的青睐。本文对比分析了企业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操作手段、影响因素及实施后果,并针对如何抑制企业的总体盈余管理水平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概念 盈余管理经验研究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自此盈余管理研究作为国内外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学术界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上,然而近年来,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实务之间逐渐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使研究者逐步将目光投向了过去经常被忽视的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 在过去,会计准则制度尚不完善、监管力度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应计盈余管理通常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实现,成本也更低廉,往往更受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的完善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应计项目操控的空间缩小,成本升高,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已有大量证据证实,管理者有强烈的动机选择隐蔽性更强、灵活性更高的真实活动操控盈余,真实盈余管理已大量存在于实务之中。 一、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概念界定 在会计研究中,会计盈余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但尚未实现现金流入的应计利润;另一则是由经营活动产生的,已经实现现金流入的盈余。据此,盈余管理也可以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大量研究表明,管理者不仅会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选择或会计估计的方式来

企业创新绩效管理团队异质性的视角

经营管理 一、引言 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企业稳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也已经得到了证实,其中管理团队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绩效。自Hambrick和Mason在1984年提出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的概念以后,国内外学者们对此开始大量的研究。作为企业的掌舵者,高层管理团队决定着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和决策实施,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创新绩效。 不同的管理团队由于其成员背景、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术界通常称其为团队的异质性。对管理团队的研究也正是从异质性开始。对于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Tihanyi(2001)将其分为表层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深层的异质性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将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放在外部环境中,分析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形成主要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能够增加企业创新行为(Boeker,W.,1997;Amason,A.C.1997;魏立群,2002);第二种观点,认为异质性会阻碍创新行为,同质性反而可能更为有效(Jackson,1992);而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团队存在异质性的不同方面对企业创新有不同的效果(Hambrick,1990;Chris-tophe,1998;许燕,2006),这个原因可能在于企业的内外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多变,一成不变的说法很难再去解释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个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发掘出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更合理的关系,并试着加入一些调节变量去完善这种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相关文献回顾 West和Schwenk(1996)认为,TMT是指能够参与战略决策以及战略实施的公司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CEO、CFO、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工作的各部门高级经理。这一概念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认可。谢凤华等(2008)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TMT在企业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公司TMT在形成公司战略、做出结构性反应中体现出来的能力,是组织应对当今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所必备的。 学者们对从不同视角对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进行了分类研究,Susan(2003)根据与异质性的关联程度,将其分为任务相关的异质性和关系取向的异质性,任务相关的异质性是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能力相关的特质,如工作年限、教育等;而关系取向的异质性包括人口统计学的变量,如年龄、性别和种族等方面的差异,它们主要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但通常不直接对绩效产生影响。根据异质性的表现程度,还可以分为易观察特质的异质性和深层特质异质性,前者包括年龄、性别和种族;后者包括人格和态度等的差异。这两种分类方法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清晰,但实际内容上互相交叉,容易使人混淆。为避免产生混淆,本文把TMT异质性从三个维度进行分类:一是易观察的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表层差异,包括TMT的年龄、性别、国籍等差异;二是与任务相关的易观察的表层差异,包括TMT的工作年限、任期调动、学历和教育背景等差异;三是难以观察的深层特质差异,包括TMT的价值观、人格、偏好、认知差异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任务达成可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高层管理团队的创新绩效是影响整个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研究企业的创新绩效,从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的创新绩效作为切入点具有很强的依据。团队创新绩效一般是指在团队里有意识地运用某些有新意的观点、过程或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团队创新的结果。高层管理团队创新绩效既可通过创新行为与结果来判断,也可以通过创新能力来测量,即TMT创新绩效带来的企业效率效果目标的实现和促使企业不断发展提高的创新能力。 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是企业战略的总策划者和制定者,也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缔造者。高层管理团队创新能力的提高,势必会带动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最大化企业的创新行为与结果。这一点已被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具体实践所 企业创新绩效管理:团队异质性的视角 金桂生李夏楠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管理团队一直被认为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目前学术界开始关注管理团队的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研究的影响,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数仅局限于对异质性的分类上,缺乏整体全面的架构,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结论。本文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差异或者表层差异一般对企业创新没有显著作用,而深层差异对创新绩效的提高一般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任务的性质、时间的因素、环境的变化等方面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企业创新异质性高层管理团队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yja630222)“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网络机制及动态演化研究”资助。 040 现代营销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下旬·93· □一、股权结构与大股东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组织形式以及公司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 Cho 和Myeong-Hyecn (1998)研究发现,企业的股权结构显著影响企业的价值。Meconnell 和Servaes (1990)研究了托宾Q 值与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 发现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低于40%~50%时,两者同方向变化;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超过这一界限后,两者反方向变化。Nagar 、Nandat 和Wysocki (2000)分析发现,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的利益越容易趋于一致,但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超过一定界限之后则结果刚好相反。 Bushman 等(2000)则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的反向关系,认为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权结构越集中,并且外部股东持股比例越低。Edward 等(2001)选用了1988~1994年的911家日本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研究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对盈余信息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法人的监控作用,盈余信息质量同法人相互持股程度正相关。La Porta 等(1998)发现大股东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Francis 、Schipper 和Vincent (2002)通过对美国公司的研究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将会降低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oseph 等(2002)研究了东亚地区977个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与盈余信息质量的关系,发现集中的所有权结构、金字塔式和交叉持股的股权结构使得控股股东与外部小股东之间存在代理冲突,因此控股股东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外进行会计信息披露,这也就使得报告收益对外部股东而言失去了可信度。同时他们发现,集中的股权结构可以防止公司寻租行为信息的对外泄漏,同时导致比较多的盈余管理行为。Kooyul Jung Soo 和Young Kwon (2002)研究了韩国的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指出在大股东就是经理人的特殊股权结构下,盈余信息的真实性随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强,表明在这样一种股权结构下,存在所有者与经理人的利益协同效应。同时还研究了集团外部环境对盈余信息真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集团背景下,存在大股东对小股 东的掠夺效应。关于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说明,不同类型的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是不同的,股权结构的不同是造成盈余管理程度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葛文雷和姜萍(2007)研究发现,国有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国有股股东缺位严重影响了其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控制。 当第2~10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具有一定的表决权时,其就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Yermack (1996)和Eisenberg 等(1998)证明,董事会规模越小,公司业绩越好。Dalton 等(1999)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和公司财务业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Lipton 和Lorsch (1992)指出,当董事会成员超过10人时,因协调和沟通带来的损失会超过因人数增加所带来的收益,董事会因此会变得缺乏效率,并且也更容易被公司经理所控制。Yermack (1996)对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与托宾Q 值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当董事会成员从6人增加到12人时,公司的损失相当于董事会成员从12人增加到24人时的损失,即当董事会规模从小型向中型变化时,公司的损失最大。由于董事会规模与托宾Q 值之间显著负相关,具有较小规模董事会的公司应具有较高的市值。 Jensen (1993)认为董事会应当对财务报告中的财务信息质量承担监督职责。这种监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管理者经常会出于自利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误导股东。Dechow 和Beasley (1996)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董事会特性与财务报表欺诈的关联性,结果发现:外部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发生财务报表欺诈的可能性较小;同时,成立了审计小组的公司发生财务报表欺诈的可能性非常小。 现有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监督机制与盈余管理行为存在关联性。Klein (2002)以美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研究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特性是否与盈余管理行为有关,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的独立性降低,非预期的应计项目大幅增多,不论其组成是否包含少数外部董事,其效果仍然显著。研究结果支持“上市公司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能较 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综述 钱海婷 (710061) 【摘要】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 董事会结构、管理层持股比例等内容。本文梳理了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文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管理层持股比例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机构投资者治理机制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将研究英美机构投资者监督公司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机构投资者在英美公司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问题。在过去三十年中,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英美,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同时在公司治理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成为继公司控制权市场之后一个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 机构投资者治理机制已成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课题。以往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在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展开。由于理论前提和实证方法的差异,在“机构投资者监督的积极性”和“机构投资者监督的有效性”两个主要课题上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同时,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现有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弱。 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的研究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以便对机构投资者监督公司的积极性、有效性、以及其它相关问题进行全面和辩证的研究。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公司控制权市场,还缺乏对机构投资者治理机制的专门和系统的研究。随着未来将有更多类型,更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如何使机构投资者发挥积极的监督作用以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按以下逻辑框架展开。 英美公司治理体系是本文研究的起点。本文将英美公司治理划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薪酬计划等;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公司控制权市场、退出、要素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等。本文将研究机构投资者监督公司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在监督积极性方面,本文建立了一个多因素的模型,考察影响机构投资者监督积极性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监督有效性方面,本文分别考察机构投资者各种监督方式的有效性和在各个监督领域的监督有效性。对于监督积极性和监督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是在微观层次,以大量的实证研究为主。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在宏观层次,以规范分析方法研究机构投资者在英美公司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作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以某某公司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中引起广泛研究。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但这种方式只是人为操控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数据,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论证法对某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识别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供相关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提升企业业绩来破除财务困境,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高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扭亏为盈;资产减值;关联交易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 论是公司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者,都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作为媒介从而实现各自的财务目的。对于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而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层而言,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公司也重视披露展现企业良好发展态势的信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并从中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给了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调整的空间,实现上市公司的最终财务目标,盈余管理应运而生。那盈余管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搜查资料了解公司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并结合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为防止类似过度盈 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 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对于债权人和投资者而言,盈余管理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判断相关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提供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其经济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提醒债权人和投资者谨慎投资,维护自身利益。第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找到企业自身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扭亏为盈,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政府监管机构而言,盈余管理分析有利于看到相关制度的漏洞,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在1980年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凯瑟琳·席珀(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过程。威廉·R·斯科特(1997)在其《会计财务理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威廉·R·斯科特(2006)总结出盈余管理手段的两种情形:第一,与政治相关的公司在高利润年份为了避免受到监管,一般采取盈余管理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当公司需要良好的业绩展现在公众面前时,管理层就有可能以巨额冲销的方式进行盈余

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创业板自2009年正式启动发展至今已经历了 8个多年头,作为主板和中小 板市场的有效补充的创业板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独立发展,对中国新兴行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创业板上市企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了一些组织结构上的问题,而肩负着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绩效也有着举足轻重的 影响作用。本文以高层梯队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创业板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展开研究,并且还加入CEO结构权力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探究其对于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以 此为依据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团队的建设提供参考建议。基于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影响方面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理论,本文共设置了教育水平异质性、年龄异质性、职业背景异质性和任期异质性四个异质性变量来表示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同时选用了每股收益(EPS)这一指标作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 在对高层管理团队与企业绩效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假设。然后再对从国泰安等数据库中收集到的高管团队以及企业绩效等等的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得到相应结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层管理团队任期异质性和职业背景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异质性和教育水平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并没有显著性影响。而调节变量CEO 结构权力对高管团队年龄、任期、教育水平、职业背景异质性均存在负向的调节作用。 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期望能够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及其他中小型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建设以及公司管理人员配置提出一些建议。

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 理 牛钰 金融专硕 3113351027

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摘要:本文是对中国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首先介绍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现状;其次阐述发挥中国机构投资者监督作用的必要性;最后对如何促进中国机构投资者发挥监督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 中国的机构投资者虽然在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机构投资者的结构以证券投资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等缺乏监督积极性的机构为主,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尚未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但他们加入机构投资者行列指日可待。 中国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使得发挥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成为必要。中国公司的内部人治理体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非流通的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这一特殊性使得中国的公司治理问题不仅与英美截然不同,与日德也相差较大.非流通的控股股东与流通的少数股东之间利益目标不相一致,而且权力分配极度失衡,两者的矛盾已成为中国公司治理的最主要矛盾,导致内部治理的失效。这使得对国有控股股东的监督和制衡成为中国公司的首要治理问题。在该特殊性无法在中、短期内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挥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作用,尽快建立多元股权的制衡机制,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这是解决中国的特殊治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就中国而言,目前争论的问题不应该是要不要发展机构投资者,而是如何发展机构投资者,如何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与市场环境,如何推动机构投资者积极行使股东权利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 1.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与参与上市公司治理 中国大陆资本市场自上世纪 80 年代政府宣布开启以来,发展时间很短,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开启之前是根本不存在的,更谈不上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了。上世纪 90 年代初政府的重大决策,给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带了契机。深证证券易所先于1991 年做出了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的决定的重大决定,随后 1993 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在中国机构投资者发展过程中的,可以看到政府在处处推动的痕迹比较明显,市场的作用力较小。 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进一步发展,1994 年中国政府有关机构决定试办合资的基金公司吸引外国基金参与国内资本市场,作为机构投资者之一参与投资国内股票市场。1999 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又提出要“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起政府决策层将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由此使大家意识到发展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和整个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参与上市公司的治理,本文主要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接下来对其发展历程简单介绍。90 年代开始国内资本市场的重大决策纷纷出台,特别是最近几年,政策频出,政府决策层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 第一阶段: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发展萌芽阶段 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随着两个证券交易所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揭开了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的序幕。当时组建的机构投资者,都是国有资本的天下。在相关主管部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决策影响.docx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决策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制发展完善,公司股权也开始集中,逐渐形成了大、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股权的集中使得大股东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来获得私利。这种不道德行为不仅损害了小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益,同时也成为证券市场不稳定发展的因素。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最大利润并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继续生存与发展,企业就必须在筹资、经营、投资、分配等各环节中选出最优决策。但企业在进行决策时,总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会最终导致决策并不是最完美的。因此一个最佳决策需要有正向的影响因素。证券市场的兴起,伴随着资本投资种类和投资主体结构的多元化,其中发展最突出的是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掌握着更广泛的市场信息,且能够提供专业的财务数据分析,由于其专业性所以赢得小股东的信任,对上市公司持股比例的增加也使股票流动性减弱。由于上市公司的营业收益与机构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机构投资者自发地、以积极的态度加强了对公司管理层决策的干预。 一、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经营影响的理论分析 1、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最终由公司经营业绩来体现,公司业绩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公司财务报告中,对机构投资者来说,财务报告是其了解被投资公司的重要途径。位于企业激励机制中的高管薪酬,也会受到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盈余管理,是由于控制权下私人收益的存在,管理层为了误导中小股东对企业业绩的理解,通过采取一定会计手段来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低收益的投资决策。

机构投资者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可以觉察到公司盈余管理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由此来对公司的管理进行考量。当出现问题时,机构投资者可采取股票市场买卖来扭转现状,逼迫公司对自身决策行为进行规范来抑制这种现象。薪酬契约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薪酬管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契约将他们的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挂钩。但由于受到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薪酬契约机制一般不够具有有效性,高管甚至会由于私利与公司利益不相符,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1]。因此当机构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薪酬契约近于失效时,可以通过监督、反对等方式纠正高管的错误投资,从而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信息质量企业信息质量是指上市公司应当保证发布的信息和资料是真实、可靠和有用的。机构投资者作为占比较大的股东,当被投资公司披露质量较低的财务信息时,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造成机构投资者利益损害,很可能会选择放弃对公司的投资[2]。所以机构投资者会对上市公司形成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影响,使其被投资的公司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3、投资回报投资是公司未来现金流增长的关键。投资回报高的企业,往往是以较少的成本来获得较大的收益,而投资回报低的企业则会存在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等问题,导致公司投资者利益受损。公司都拥有一些可供支配的现金流,这些资金被公司用来进行投资,甚至是投入一些不熟悉的项目。由于对投资缺乏动机,滥用资金进行扩张,使得投资效率低下。机构投资者通过自身优势,可以通过举足轻

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战略柔性的中介作用

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战略柔性的中介作用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愈加复杂,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下,企业高管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所在企业决策和管理层的工作绩效,换言之,如果一个企业希望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环境适应力,是离不开一个高素质高管团队支撑的。所以,高管团队的异质性一直都是高阶理论的研究重点,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高阶理论,本文引入战略柔性这一中介变量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从崭新的视角对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论文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及动态能力理论,以企业高管团队异质性和企业绩效为主题,探讨高管团队异质性(年龄异质性、任期异质性、教育异质性)对企业业绩提升的影响程度和高管团队异质性(年龄异质性、任期异质性、教育异质性)间接通过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为我国在现阶段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开发和培育战略柔性、提高企业绩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对策。具体包括:1.探讨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2.探讨高管团队异质性对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协调柔性)的影响;3.探讨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协调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探讨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协调柔性)的中介效应。以日渐完善的高阶理论为基础,尝试在高管团队异质性和结果变量间加入中间变量的研究方法,力图揭示高管团队运作过程中的“黑箱”之谜,本研究探讨了战略柔性在高管团队异质性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对沈阳、大连、北京等地的30家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对回收的41份有效问卷做了预试样本分析。通过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确定正式问卷,以沈阳、大连、北京、哈尔滨、威海等地的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来自147家企业的167份相关反馈数据。 本研究的变量设计,均采用比较成熟的量表进行测度。针对战略柔性个别题项的调整,做了题项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应用AMOS 17.0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中的变量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最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验证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和战略柔性在高管团队异质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论文主要研究高管团队异质性、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间的逻辑关系。实证检验结果为:1.年龄异质性对企业长期绩效、短期绩效都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与弊;适度运用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

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