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成为网民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公共平台。但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其致命的缺陷是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导致其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因网络舆论的失控引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利用网络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面临的又一个紧迫而崭新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的社会问题。

伴随着网络的扩张,网络舆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了民众对社会舆论的参与,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从网络舆论事件中体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了社会矛盾的淤积对热点网络舆论的跟踪分析表明,网络舆论事件的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社会矛盾进一步淤积。而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聚集网络舆情焦点的热点事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近年来,政府的公信力在民众心中的负面评价有加剧的趋势,一些地方或部门官员违法乱纪行为一旦曝光,就会马上成为全国的社会热点。如周正龙案、天价烟案等。

二是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这类事件主要涉及公检法、城管等政府部门,网上聚焦日益紧张的警民关系和不断发生的地方极端社会事件,可以看出社会民众的某种不满。如早年的刘涌案和近年的“俯卧撑”“、躲猫猫”事件。

三是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这类事件涉及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央企,如“北京站售票”事件、“央视大火”事件等话题。

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这类事件涉及房价过高、费改税政策、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高考改革等。

五是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公众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初次分配不合理问题的不适感不断增强,不满情绪日益积累,比如国泰君安天价薪酬、高管降薪等。

这些问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世界中公众对于贪腐、贫富差距、公权力运行、民生等问题日趋敏感。这些负面情绪日益积累,极容易经由很小的一个事件引发网民的情感共振,形成网络舆论事件。

(二)网络舆论事件凸现了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滞后社会管理承担着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社会结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等职责,其具体所指涵盖多个层面。从网上热点事件的发生、发展来看,暴露出一些地方的政府管理职能滞后,如政府应对不及时,常规民意表达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是政府应对不及时。现实世界中一边是群体性事件升级,一边是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意识、手段、方法普遍缺乏。当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群体性事件二者合流,给基层政府提出了全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从基层政府对网络舆论事件干涉的时机来看,仍然滞后。目前政府多是在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

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的情绪淤积。如天价烟事件11 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 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

二是常规民意表达渠道不畅。现实生活中,由于常规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传统媒体的舆论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我国的网络承载着更多的民意表达、情绪宣泄功能。同时由于社会阶层分化,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极易造成民众“相对的被剥夺感”,引发情绪淤积,此时尤其需要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如果常规的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民意表达渠道出现阻塞,民意表达就会被“挤压”到道德约束、行政约束、社会秩序约束相对薄弱的网络世界中,以网络舆论事件的形式释放出来,使网络舆论焦点持续高温,居高不下。

(三)网络舆论事件凸现了网民的虚拟民意表达急需引导网络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决定了网络舆论更多是一种淋漓酣畅的私人表达,而不足以成为严肃的民意表达。在我国近年来的网络事件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网络舆论的言说者明显带有勒庞概括的以下群体特征: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的道德滑坡。当这些群体特征和群体事件结合时,网络舆论作为传播途径使群体事件出现了交织放大的趋势,一些群体性事件经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进行组织、煽动和挑头、串连,最终形成网上“一呼百应”的现象,并择时择机进行活动,向党委和政府施加压力,以获取个人利益。

二、网络舆论事件的化解和引导应对网络舆论事件,“堵”是不管用的,只能通过有效的化解和引导进行疏导。目前紧迫的任务就是化解矛盾产生的根源,疏通常规的民意表达渠道,对网民的偏激言论及时进行应对、引导,以多种形式、多管齐下地化解网络舆论事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推进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必然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需要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措施,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可通过完善养老立法,稳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健全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启动农村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以失业、下岗职工等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率;加大工伤的补助,减少群体的生存危机,避免因利益结构失调引发的民众敌对心理,有效预防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引发的“政治”暗示,从根本上减少网络舆论事件产生的根源。

(二)重视网络事件预警机制建设,增强政府应对能力

在新形势下,网络民意的表达和传播,最有可能引发政治、社会风险和威胁,对此应有所预期和准备。而健全网络监控与预警机制,是保证网络舆情稳定和发展的指示器,是科学决策的可靠手段。纵观近年来因就业收入、房屋拆迁、安全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问题引发的数量不断增加网络热点事件,从它们的发生、发展、处理结果来看,大都存在初期把握不足、监控不力的情况,以致出现错过控制和引导舆情最佳时期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一方面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把握一般规律,建立一套监控机制,控制影响范围和力度;另一方面要善于从一般情况中发现有用信息,及时捕捉到其中的“敏感点”,加强预防预警,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有效地抑制网络事件的发生。如设立主管舆情的机构,及时作出反应。

(三)构建多种权益表达机制,引导网民情绪释放

构建理性化的权益表达机制可以让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权益要求,及时释放不满情绪,弱化社会矛盾。政府可以适时地根据民众意见做出政策调整,使社会张力得以释放。这些渠道包括:获取信息的权利,如信息公开制度,立法、执法和司法公开制度等;向政府表达意愿的权利,如申诉制度、信访制度等。只要是在法律限度内所为的上述行为,都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决不允许武断地、野蛮地剥夺。在构建多种权益表达机制的同时,必须注意:一要注重社情民意和网络舆论的调查,反映民情、反馈民心,从多方面及时把握社会心态,尤其关注市低收入群体。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表达。要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三要关心弱势群体,给弱者更多的话语权。政府有义务支持和帮助社会弱势阶层建立正常的、规范权益表达机制,让社会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四)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引导网络舆论方向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结构,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思维和逻辑说话做事,同时,互联网具有一种再造和遮蔽的作用,网络成员的身份可以随意进行修饰涂抹,因此网上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难以管理控制,相反,报纸、书刊、电视、电影等传统的传播手段相对稳定和便于控制,更何况民众中的绝大多数还是通过传统媒体获得信息。所以在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电子邮件、BBS 论坛、聊天室等网络传媒的同时,应当更注重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媒的作用,媒体工作者应在新闻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发布权威报道,抢占先机,掌握信息主动权,占领舆论的主导地位。并充分发挥公安部门网监的力量,增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引导网上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社会矛盾,通过传统媒体所形成的社会舆论来引导网络舆论。

(五)运用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及网络信息的管理

根据现代传媒理论,媒介通过两种方式受到控制,一种是通过多数人的声音,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上进行“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另一种就是通过法律体系,对于诽谤、亵渎、无礼和煽动叛乱的行为进行规范。从一些国家的实践来看,限制互联网上非法内容传播的一个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建立国家网络“热线”,使用户可以及时举报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发现的非法内容,从而限制这些内容的传播。为规范网络言论,有的国家实行网络实名制。比如韩国国会2006 年通过法案,规定在日均登陆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网站留言栏登载文章、照片、视频等内容时,必须录入实名。按照新加坡法律,如果政党和公民希望在互联网上发表政治观点,需要提前到相关机构注册,而且大选期间通过互联网传播和宣传政治观点是一种违法行为。另外,我们还可以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加强对内容的管理和引导。一是要开发和安装先进的过滤软件,对网络信息的内容进行审查和筛选,及时发现和剔除不良信息,减少信息欺诈。二是利用防火墙为主体的多重保护措施,强化对国际互联网接口的管理,屏蔽国外、境外提供煽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遏制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蔓延,净化网络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