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天然气地球化学

收稿日期:2009 07 16;修回日期:2010 02 1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大型油气田勘探开发遥感与化探配套技术 (编号:2008ZX05020 006)资助.作者简介:孙长青(1970 ),男,安徽桐城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研究.E ma i:l suncq @m ai.l wuxis uo .co m.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孙长青1,2

,荣发准2

,赵克斌

2

(1.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摘要: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从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早期一直为隆起区,地层受古地貌的控制,横向变化大,后期受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改造,油气藏类型及成因复杂,勘探难度大。从化探烃类指标浓度及其区域变化、轻烃组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将杭锦旗地区划分

为3个烃类异常带,并结合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对异常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气源充足,具备形成大中型天然气藏的物质基础;砂岩储层普遍发育,横向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储集条件;后期保存条件较好,南部优于北部,有益于油气藏的保存。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十里加汗 伊13井、什股豪和浩绕召 赵家村 蒋家渠等为研究区下步勘探的3个有利区。关键词:天然气化探;烃类;地球化学特征;杭锦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926(2010)05 0715 06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包括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的杭锦旗和杭锦旗南登记区块,面积为9790.36k m 2

,区域构造单元位置上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盟北部隆起,并涉及伊陕斜坡和天环向斜北端地域;行政区划上分别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市和达拉特旗(图1)。

研究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天然气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物探、化探等基础资料,并在部分钻井中获得商业气流,总体认为研究区基本具备了形成大中型天然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为了更有效地把握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和预测有利勘探靶区,本文在大量实测油气化探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地球化学变化规律,并结合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对化探异常的形成进行分析。

1 基本地质条件

自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早期,杭锦旗地区一直处于相对隆起的状态,局部地区有太古界及下元古

界变质结晶基底出露,是一个继承性的隆起带和剥蚀区。石炭纪有局部沉积,二叠纪以后存在广泛沉积。研究区主要含气层段为石炭系的太原组、二叠系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它们是发育在古生界或前上古生界基底之上的海陆交互相及扇三角洲前缘相的砂泥岩互层沉积,其内发育的砂体单层厚度大,物性好,是研究区主要的储集层,已有钻井在二叠系的下石盒子组获得商业天然气流[1]

杭锦旗地区现今构造继承了燕山期的构造格局,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构造特征,地层倾角一般小于1 ,且变化缓慢。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研究区发育2条走向近东西的次级断裂,分别是泊尔江海子断裂和乌兰吉林庙断裂,控制了

下古生界的沉积和局部构造的形成[2]

。研究区有条件发育构造、地层及岩性等多种类型的圈闭。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和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是研究区2套烃源岩。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上、下古生界生气中心北部的区域构造较高部位,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有较充足的气源条件(图2)。整体上具备了形成大中型天然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3 7]。

第21卷第5期2010年10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RAL GAS GEOSC I ENCE Vo.l 21N o .5

O c.t 2010

图1 研究区位置

1为伊盟北部隆起; 1

1

为乌兰格尔凸起; 2

1

为杭锦旗断阶; 3

1

为公卡汗凸起; 4

1

为乌加庙凹陷;

2

为伊陕斜坡;

3

为天环向斜

图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气强度

与油气运移方向(据闵琪[3]等,2000)

2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1 气藏水的性质、水化学类型及酸碱度

采集锦7井水样2个,伊17井水样3个,伊深1

井水样4个。据B A苏林分类:特征系数(r N a+/

r C l-)<1、(r C l-/r N a+)/r M g2+>1者为C a C l2型

水。经分析,气藏水性质均为C a C l2型水。气藏水

样的p H值分别为:锦7井6.0(弱酸性)、伊17井

4.9~

5.95(弱酸性)、伊深1井7.3(弱碱性)。

2.2 气藏水的咸淡类型

锦7井矿化度为34.3~35.3g/L、伊17井矿化

度为73.6~75.9g/L、伊深1井矿化度为15.6~

43.2g/L,经与大庆油田水的咸、淡类型划分表对比

可知都属于盐水。

2.3 油气聚集、封存环境的水化学指标

北京石油学院早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变质系数

(r C l r N a)/r M g>1,属CaC l2型水,水中C a C l2含量

愈高,表明水的变质程度愈深,该值也愈大,也有人

以此值作为评价地层封闭程度的指标。锦7井盒1

段变质系数为1113,山西组变质系数为2000,变

质程度深;伊17井盒2段变质系数为13.7~22.6, 716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Vo.l21

变质程度较深;伊深1井盒1段变质系数为20.7,盒2段变质系数为3.9~7.0,变质程度较深。表明研究区圈闭的封闭性较好,且由北向南圈闭的封闭性有变好的趋势,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

[8]

3 地表地球化学特征

3.1 主要指标浓度特征

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沙漠区,化探概查主要指标浓度分别为:C 1(甲烷)值为

49.63 L /kg ,C 2+(重烃)值为5.61 L /kg ,低于盆地南部中生界油区(C 1值为402.46 L /kg ,C 2+值为32.08 L /kg)和盆地中部下古生界气区(C 1值为

248.97 L /kg ,C 2+值为28.12 L /kg )。热释汞值为3.34 10-9

, C(蚀变碳酸盐)值为1.48%,亦略低于盆地中南部。总体上属于较低的地球化学背景区,烃类组成以轻组分为主,相当数量的样品C 3 C 5组分未检出,显示了 气 的特征。3.2 主要指标浓度的区域变化

对概查化探数据进行窗口滤波处理并编绘平面示意图(图3,图4,图5)。杭锦旗地区存在3个烃类异常带,即: 北部的乌兰格尔凸起及公卡汉凸起异常带。该带主要包括伊7井 鄂龙白拉嘎庙、伊

图3 杭锦旗地区化探概查甲烷(C 1)

等值线

图4 杭锦旗地区化探概查重烃(C 2+)等值线

717 No .5 孙长青等: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图5 杭锦旗地区化探概查蚀变碳酸盐( C)等值线

表1 杭锦旗地区化探样品顶空气轻烃组成数据

样品位置样号甲烷/%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异戊烷/%正戊烷/%异己烷/%正己烷/%环烷烃芳烃/%

伊盟北部隆起N161.2114.0918.260.71 2.49 1.230.920.620.270.21 N266.8013.9214.170.58 1.240.490.911.89

N357.8015.4823.990.65 1.780.060.25

N447.2313.6524.740.58 2.25 1.652.772.99 1.07 3.07 N554.9514.7719.580.74 3.33 1.881.901.770.600.49 N659.7216.0118.700.46 1.740.891.250.800.150.27 N758.2820.6420.310.440.33

N855.0715.8822.220.68 2.52 1.461.730.45

N954.5717.4323.820.50 1.630.721.020.32

N1054.5217.2123.180.60 2.08 1.071.090.25

伊陕斜坡S184.893.186.160.398 5.170.20 S277.413.268.290.7110.060.28 S396.112.221.67

S481.143.927.470.47 6.760.24 S569.702.207.540.7914.765.02 S694.892.561.600.96

伊深1井盒1气层94.333.740.910.130.210.620.06锦7井盒1气层85.897.853.340.69 1.180.560.48

20井 高头窖这2个高值区。C1值普遍高于100 L/kg,C

2+

值普遍高于10 L/kg, C值仅个别点高于2%,烃类与 C高值点不匹配。 中部的泊尔江海子异常带。该带沿泊尔江海子带断裂由西向东分布,主要包括浩绕召、拉不仍 阿日柴达木及什股豪3个次高值区,整体位于伊盟北部隆起和伊陕斜坡2个盆地构造单元的分界处。C1值普遍高于50 L/kg,C2+值普遍高于6 L/kg, C值普遍高于2%,烃类与 C高值点极匹配。 南部的十里加汗 伊13井异常带。该带沿独贵加汗、十里加汗、小乌兰敖包、伊金霍洛旗、伊13井、伊6井呈大型环带状分布。C1值普遍高于40 L/kg,C2+值普遍高于5 L/kg, C值普遍高于1.6%,烃类与 C高值点较匹配。另外,在研究区西部的伊23井西侧存在C1值和 C值较匹配的局部次高值区。

3.3 高值带的轻烃组成

采用顶空气采样法对烃类高值带进行异常查证,结果见表1。

718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Vo.l21

伊盟北部隆起区烃类高值点的轻类组成表现为重组分齐全,戊烷、己烷甚至环烷烃和芳烃具有可检测到的浓度,应属深部热成因气体,但因其重组分比例偏高,与一般油气田上方的微渗漏烃存在明显差别,推测其主要以宏渗漏的方式经较短的垂向运移距离和较发育的裂隙运移至近地表,并受地表环境的长期影响,甲烷、乙烷等轻组分逸散速率较快、形成丙烷以上组分相对富集。北部的乌兰格尔凸起曾发现长达100km的白垩系油苗带[9]。可以认为,除局部构造圈闭(如泊尔江海子异常带的什股豪、拉不仍 阿日柴达木、浩绕召)外,伊盟北部隆起区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存在较大规模的油气散失,应属天然气泄漏区。

伊陕斜坡区烃类高值带大部分样品甲烷占80%以上,丁烷和戊烷出现不全,轻烃组成与一般的油气田上方的微渗漏烃基本一致,油气保存条件优于伊盟北部隆起,有利于天然气在构造、地层及岩性等多种类型圈闭中的聚集成藏。

4 天然气化探异常的形成机制

天然气是一种比石油活性更大的流体,在气源岩中形成的天然气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进入储集层内,并在储集层中继续运移,在遇到适当圈闭时,就聚集起来,形成规模不一的天然气藏。天然气藏形成后,由于构造变动等地质条件的改变,可以使其中的天然气重新发生运移,它或者在新的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新的气藏,或者造成气藏的破坏和散失。所以天然气的运移聚集与散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天然气可以呈水溶状态或气态的形式,以渗流和扩散的方式向地表运移,形成近地表天然气化探异常。因此,地下天然气的生、储、盖组合的方式和范围,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微运移,进而影响了近地表的地球化学效应[10 13]。

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的暗色泥岩、炭质泥岩、煤等,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煤层有机质丰度大于50%,有机质类型为腐殖型( 型),以生气为特征,热演化史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是研究区烃源岩的生气运移高峰期。加之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乌审旗一带为上古生界生气中心,生气强度为(30~50) 108m3/k m2,且覆盖厚度大,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研究区处于盆地的高部位,为盆地乌审旗生气中心的天然气运移指向区,具备较为充足的气源条件。储层横向预测研究也表明,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砂岩层普遍发育,各层组都发育单层厚度大于5m的砂岩体,且横向上分布广泛,构成了研究区天然气良好的储集层,是天然气有利富集区,为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杭锦旗地区存在3个烃类异常带、且具有烃类浓度从南向北逐渐升高的特点,不仅表明研究区气源较充足,而且证实了天然气经侧向运移通过研究区并到达伊盟隆起北部的乌兰格尔凸起和公卡汉凸起。在地质演化历史中,来自乌审旗生气中心的天然气,沿不整合面以及叠合交错的储集砂体侧向北移,在有利圈闭部位聚集成藏。构造活动期,深部天然气溢出圈闭,沿构造断裂带上升,在上部地层断层附近的有利砂体和圈闭中重新聚集。构造再次活动时,油气圈闭可能又被破坏,气体继续向上逸散。盆地北部的断裂随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而交替开合,导致油气的多期活动,在研究区形成大范围的、分布有序的地球化学异常带。

5 结语

杭锦旗地区气源较充足,南部油气保存条件较好、具备形成大中型岩性气藏和岩性 构造复合气藏的条件,北部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应以勘探局部构造圈闭为主。近地表存在3个烃类异常带,其中北部的乌兰格尔凸起及公卡汉凸起异常带是油气的直接泄漏区;中部的泊尔江海子异常带发育小型构造气藏群,勘探应优先考虑什股豪构造(C2+>5 L/kg 与 C>1.8%的叠合区)、兼顾浩绕召 赵家村 蒋家渠区域;南部的十里加汗 伊13井异常带,具备烃源岩气源充裕、天然气近源运移、圈闭就近先期捕获等先天优势,已在锦10井钻遇奥陶系风化壳并获得天然气流突破,无疑应重点勘探。

参考文献:

[1] Zhang H ou f u.Petro l eum Geol ogy[M].B eiji ng:Petro l eum I ndu s

try Press,1999.[张厚福.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

版社,1999.]

[2]L iK eq i n,Zhang Dongsheng,Zhang Sh i fu,et al.Petroleum Geology

ofCh i na Changq i ng O ilfiel d:Vol um e12[M].Beiji ng:Petrol eum

Industry Press,1992:127 156.[李克勤,张东生,张世富,等.中

国石油地质志 长庆油田:卷12[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1992:127 156.]

[3] M i n Q,i Fu Ji nhua,X i Shengl,i et a l.Characteristics of nat u ral gas

m i grati on and accu m u l ati on i n the upper Pal eozoi c ofO rdos bas i n

[J].Petrol eum Exp l oration and Devel opm ent,2000,27(4):26 29.

[闵琪,付金华,席胜利,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

聚集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4):26 29.]

719

No.5 孙长青等: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4] L iL i ang ,Yuan Zh i x i ang ,H u iKuanyang ,e t al .Accumu lati on reg

u l ari ty of upper Pa l eozoi c gas i n nort h Ordos basi n [J].O il&Gas Geol ogy ,2000,21(3):268 271,282.[李良,袁志祥,惠宽洋,等.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聚集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3):268 271,282.]

[5] Dai Ji nx i ng ,Zou Cai n eng ,T ao Sh iz h en ,e ta l .For m ation cond iti ons

and m ai n con trolli ng factors of large gas fi elds i n C h i na [J].Natu ralGas Geosciences ,2007,18(4):473 483.[戴金星,邹才能,陶士振,等.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4):473 483.]

[6] Zheng S ong ,TaoW e,i Yuan Yusong ,et al .E valuati on of gas re

source k itchen for the upper Pal eozoic coalm eas u re ,O rdos basi n [J].Nat u ralGas G eos ciences ,2007,18(3):440 446.[郑松,陶伟,袁玉松,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源灶评价[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440 446.][7]

Zheng X iqiang ,Y an G ang .Types of hyd rocarbon traps i n H angji n q i area of n ort h ern O rdos bas i n [J].Progress i n E xp l orati on Geo phys i cs ,2006,29(4):279 284.[郑喜强,严岗.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油气圈闭类型研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6,29(4):279 284.]

[8] Chen Shuhu.i Gas and w ater d i stri bu ti ng la w s t udy i n upper Pal e

oz oic atH angji n banner reg i on i n nort h [J].W est Ch i na Exp l ora ti on Engi n eeri ng ,2004,(9):95 98.[陈淑惠.杭锦旗区块上古生界气水分布规律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4,(9):95

98.][9]

W ang X if u,C hen An f u.Non S ei s m ic O il and Gas E xp l oration of Ordos Basi n [M ].Be iji ng :G eol ogy Press ,1992.[王锡福,陈安福.鄂尔多斯盆地非地震油气勘探[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10]

Ruan T i an jian .Geoc h e m i calExp l oration f or O il and Gas [M ].W u han:Pres s of Ch i na Un i versity of Geosci ences ,1992.[阮天键.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探[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11] Sun Changqi ng ,Zh ao K eb i n ,Chen X i nhua .Geoche m i ca l c h arac

teristi cs of o il/gas accu m u l ati on zones i n t he m edd l e ofO rdos ba si n [J].Geol ogy and Pros pecti ng ,2003,39(6):46 48.[孙长青,赵克斌,陈昕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油气聚集区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3,39(6):46 48.]

[12] C hang J i nhu an ,Zhao L i m i n .A study of rel ati onsh i p bet w een fau l ts

and petrol eum m i grati on &accu m u l ati on i n L i aohe basi n [J ].N at uralGas Geosci en ces ,2000,11(3):13 17.[常津焕,赵立民.辽河盆地断裂与油气运移和聚集[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11(3):13 17.]

[13] Zhao K eb i n ,Sun Changqing .Appli cati on of hyd rocarbon geo che m i cal exp l orati on techn i que i n n aturalgas exp lorati on [J].Pe troleum G eol ogy &Exp eri m en t ,2004,26(6):574 579.[赵克斌,孙长青.油气化探在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6):574 579.]

G eoche m 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 il and G as in H angjinqi Area ,O rdos Basin

SUN Chang q i n g 1,2

,RONG Fa zhun 2

,Z HAO K e bin

2

(1.Ch i na Universit y of G eosciences,W uhan 430074,China;2.W ux i R esearc h Instit u te of Petroleu m G eology,R 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 loration and Production ,SI N OPEC ,W ux i 214151,China )

Abst ract :H ang jinqi area i n the northern O rdos basi n had been uplifted fro m the early Paleozo ic to the late Pa leozo ic .The strata were con tro lled by the paleo geo m orpho logy ,w ith sign ificant lateral changes ,and had been further

re f o r m ed during Yanshan peri o d by the structura l activ ities .Thus the for m ati o n and the types o f hydrocar bon reser vo irs in th i s area are m ore co m plicated ,and these i n crease d ifficu lties i n o 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ree hydrocar bon ano m alous zones had been de li n eated i n H ang ji n qi area based on the geoche m istr y features (the concentrati o n val ues of the hydrocar bon i n d icators and their reg ional vari a ti o ns ,the light hydrocarbon co m ponents and t h e hydro geo che m i c al characteristics)o 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ano m a l y for m ati o n had been analyzed by the geoche m ica l anal ysis and the petr o leum geo l o g ical cond i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 w that the gas source is abundant i n this area ,prov i d i n g the m aterial basis for the for m ation o f the big and m ed i u m gas poo ls ;t h e sand reservo irs deve l o p w i d ely i n t h e latera l d irecti o n ,prov i d i n g good conditi o ns for the natural gas accu m u lati o n ;and the preservati o n cond ition i n t h e area is a lso good ,better in the south part than the nort h ,benefiti n g for t h e o il and gas poo l preser vati o n .A s a resu lt ,3favo rable explorati o n areas had been proposed for further exp l o rati o n ,i n clud i n g Sh ilijiahan W e llY i13ar ea ,Shiguhao area ,and H aoraozhao Zhaojiagou Ji a ng jiaqu area .K ey w ords :Natura l gas geoche m i c al exploration;H ydrocarbon ;Geoche m ica l characteristics ;H ang ji n q i area ;O r dos basi n .

720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

Vo.l 2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分布及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分布及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面积37×104km2。自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在陕北钻探成功以来,已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可谓勘探历史悠久,然而对于天然气勘探来说,仍可看作是一个新的地区,因为盆地天然气大规模的研究、勘探和开发仍比较滞后,靖边、苏里格、榆林、乌审旗等4个上千亿立方米的大气田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才发现。因此,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储量发现率低,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大。 鄂尔多斯盆地截至2004年底共探明8个气田,探明地质储量 11955.56×108m3,可采储量7082.56×108m3。天然气藏主要以地层—岩性气藏为主,具有低孔、低渗、低压、低丰度等特征。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古生界,有C-P和O两套主力产层,勘探面积25×104km2。其中上古生界预测资源量8.59×1012m3,有利勘探区带资源量为3.92×1012m3;下古生界预测资源量为2.36×1012m3,有利勘探区资源量为1.16×1012m3。煤层甲烷资源主要分布在C-P 和J,预测煤层气资源11.2×1012m3,有利勘探区资源量为4.4×1012m3;另外盆地中生界还包括油田伴生气资源3416.94×108m3。因此,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雄厚,资源配置合理,后备资源充足,预计到2010年,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可达15000×108~20000×108m3,可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资源战略接替基地。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煤成气及碳酸盐岩气)为10.95×1012m3,占全国二次资源评价天然气总资源量38×1012m3的三分之一,占最新资源评价结果50.6×1012m3的21%。煤层气占全国煤层甲烷总量32.6×1012m3的34%。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

第31卷第3期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31 No.32006年5月 Earth Science Jour nal of China U niversit y of G eosciences M ay 20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No.2003CB214600);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0318);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邓军(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区域构造、成矿流体及成矿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E -mail:djun@cu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34357938.html,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 邓 军1,2,王庆飞1,2,高帮飞1,2,徐 浩1,2,周应华1,2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要:借助 成矿系统 的思维,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成矿(藏)系统形成机制及其构造背景.盆地于中生代处于大地构造体制转折的重要阶段,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显著,盆内亦分别于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左右发生过3次构造热事件.区 域构造体制转换事件导致了多种成藏(矿)作用的发生.盆地内部的构造热事件引发了有机流体的活动,周缘造山作用产生了向盆内流动的无机含铀热液.有机和无机流体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有机流体的存在形成氧化-还原障,导致无机流体关键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在氧化-还原界面处成矿.突变成矿和界面成矿是多种能源矿产成矿过程的主要机制.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造山作用;界面成矿. 中图分类号:P 617;P542 文章编号:1000-2383(2006)03-0330-07 收稿日期:2005-07-15 Distribution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Various Energy Resources in Ordos Basin DENG Jun 1,2 ,WANG Qing -fei 1,2,GAO Bang -fei 1,2,XU H ao 1,2 ,ZH OU Ying -hua 1,2 1.S tate K ey L 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 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 ing 100083,China 2.K ey L aboratory of L ithosp here Tectonics and Lithoprobing Te 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 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 he for matio n pr ocess of the var io us energ y r eso ur ces coex isting system and its r eg io nal t ecto nic backg ro und in Or do s basin ar e analy zed by int roducing the met allogenic system theor y in this paper.T he M esozo ic is the impor tant t ran -sit ion perio d of the reg ional tect onic reg ime,during which the or og eny is outstanding aro und the basin and three tecto -ther mal events too k place in the basin.T he tr ansition of the tectonic reg ime induces the o ccur rence o f var io us accumulating pr ocesses of t he ino rg anic and org anic fluids,fo r example,the or ganic f luid in the basin is activ ated by the tecto -t her mal ev ents and the ino rg anic fluid flow ing t ow ards the basin is pr oduced due to the or og eny.T he recipro city betw een the inor -g anic and or ganic fluids happens during t heir transpo rting.T he existence o f the or ganic fluid pr oduces the redox bar rier ,which causes the mutation of the phy sicochemica l parameters o f the ino rg anic f luid and the pr ecipitatio n o f the uranium ele -ment at the interface.T he mutatio n and interface effect s ar e obvio us in the for matio n o f the v arious energ y r eso urces.Key words:O rdos basin;va rio us energ y r eso ur ces;oro geny;interface mineralizatio n.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多种能源矿产共存 盆地之一,盆内的有机矿产包括煤、油气、煤层气等,无机矿产以铀矿为主.查明盆地内多种能源矿产时 空分布规律及其受控因素,对建立盆地多种能源矿 产共存系统的协同勘探模式和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意义. 共存系统是指特定地质环境下无机和有机成矿过程相互作用而导致无机、有机等多种能源矿产共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于鄂尔多斯地台之上,属于地台型沉积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地台原是华北隆台的一部分,早古生代由于地幔上拱,拉开了秦岭祁连海槽,使中国古陆解体,分裂成塔里木隆台及扬子地台。华北隆台在中生界侏罗纪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至白垩纪山西地区隆起,随使华北地台与鄂尔多斯地台分离,形成独立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变质结晶基底、其上覆以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 下图为盆地基岩顶面起伏图

鄂尔多斯盆地在多旋回地质历史发展中,在古老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之上,自中、 新元古代以来在 5 个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相继发育和形成了 5 种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 ,即中、新元古代张裂型裂陷槽盆地 ,早古生代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 ,晚三叠世—白垩纪扭动型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及新生代扭 张型周缘断陷盆地。

其中,中、新元古代的原型盆地 ,控制其生成发展的构造体制应是固结稳定古陆块及边缘受上地幔浅层热对流系控制的大规模张裂体系。早古生代 ,原型盆地形成南北两隆(庆阳古隆起、乌兰格尔古隆起) ,东西两凹 ( 米脂凹陷、盐池凹陷) 和中部一鞍 (靖边鞍部隆起) 的古构造格局 ,这是在中、新元古代近南北向的中央构造平台及东西两侧裂陷槽的古构造基础上 ,早古生代克拉通北缘内蒙洋壳、南缘秦岭洋壳扩张-俯冲联合作用形成的东西向构造与之横跨形成的典型复合构造形式。对于这种横跨的复合现象 ,李四光教授曾明确指出 : 只有当横跨褶皱的强度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显示两组褶皱相交的特征。这种特征是 :一组背斜群沿着它们伸展的方向 ,以同一步调 ,有节奏地一起一伏 ,其俯伏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向斜轴相当 ,齐头昂起的一线与横跨其上的背斜轴相当 ,这样 , 横跨的背斜群就以排成穹隆的形式出现。在这里 ,形成了一组隆起呈东西走向 ,另一组呈南北走向。由此可见 ,早古生代的构造运动是前期古构造运动与后期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显示继承性和新生性的平衡相持特点。晚古生代—中三叠世 ,初期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 ( 即南北两隆 ,东西两凹 ,中间一鞍) ,致使中石炭世东西两个分割的凹陷在晚石炭世海侵时首先沿中间鞍部沟通。在该阶段 ,由于受到南北边缘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控制 ,与早古生代的拉张 - 俯冲作用不同 ,主要表现为进一步俯冲 ,并相继表现为弧 - 陆、陆 - 陆碰撞和碰撞造山 ,联合形成南北向收缩挤压作用 ,使克拉通内部强化了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 ( 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 、凹陷 (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 及定边—吴堡一带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由此说明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构造面貌是新生性构造活动改造和克服前期构造变动影响(继承性) 的结果。晚三叠世—白垩纪 ,经历了印支、燕山两期大的构造运动 ,其中印支运动在盆地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要转折 ,它实现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 ,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大型内陆坳陷的发展史 ,主要表现为大范围差异升降 ,坳陷主体呈北西—北西西方向展布于盆地南缘,它是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 ,处于欧亚古陆块内部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缘产生向盆内的挤压和顺时针扭动作用的结果。燕山运动则使盆地古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原来近东西向的构造形态为此期近南北向隆起、沉降带所叠加。早白垩世 ,形成了西部天池—环县一带南北向凹陷带 ,其东部盆地内展现一幅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此期 ,盆地周缘产生了强烈的折皱、冲断、逆冲推覆构造 ,表明燕山期构造活动达到高峰。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特点 , 与中国东部发生的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构造线方向转为北东—北北东方向有很好的一致性 ,它反映了库拉—太平洋洋壳和欧亚陆块的相互作用, 导致了近南北向左旋剪切运动。新生代以来 ,与中生代盆地整体沉降相反 ,转变为整体隆升 ,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主讲:马振芳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 一、盆地勘探概况 (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陕西11万km2。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 1200-1350m;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 1.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盆地演化经 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 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 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 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分六个阶段: 1.1907年~1949年:延1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年)和中美合 办期(1911年~1919年)。 2.1949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年~1979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4.1980年~1989年:调整稳定阶段,在三角洲理论指导下找油,为第二个储量增长高 峰期。 5.1989年~1999年:油气并举,协调发展阶段。 6.1999年~现在:油气快速发展阶段。 二、天然气勘探成果:发现古生界靖边气田、榆林气田、苏里格气田、乌审旗气田、子洲气田、胜利井气田等8个气田1.4万亿m3,其中下古生界0.43万亿m3,上古生界1.00万亿m3。可采储量0.913538万亿m3。 1.靖边气田:构造位置为伊陕斜坡中部,地理位置为靖边、横山、安塞。发现井为陕 参1井,也是长庆天然气的发现井,为岩溶古地貌气藏。探明储量4699.96×108m3,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无不令人触目惊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责任。 目前,CO2减排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缩写为CCS)技术是能够有效减少CO2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原理是将CO2转变成超临界态封存于地下埋存体中。 而CO2地质埋存体主要有三种: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和不适宜开采的煤层。其中,深部咸水层由于其分布广泛,上部隔水层没有被过多地穿透(而油田开采时油井大量地破坏圈闭),封闭性能相对较好,总孔隙体积容量巨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封存潜力和可实施的地质容器。 关于深部咸水层CO2封存技术已开展了很多研究和示范工程。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运移规律、封存机理和储存潜力评估等方面,为深入研究和实施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然而,不同沉积盆地、不同深部咸水层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特征,这些差异使CO2—水—岩石相互作用因盆地储层而异,导致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封存机理呈现复杂化。神华集团CCS全流程示范工程项目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覆盖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 盆地内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其中发育有多套适宜于CO2地质封存的储盖层组合,评估的CO2总封存潜力达数百亿吨,封存前景广阔。但是由于该盆地深部咸水层中砂岩杂基含量普遍较高,矿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普遍低,物性差,基本上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