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的人文关怀

新闻的人文关怀

新闻的人文关怀
新闻的人文关怀

浅议电视情感新闻的人文关怀

【内容提要】电视情感新闻是个新生事物。在处于急剧变动的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有太多的困惑或情感需要表达,不断开放的时代又给公众赋予了一定的话语权利和各种话语舞台,媒体在实现公众的话语权中起着核心作用。向谁说?说什么?这是一切追求收视率的电视节目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林林总总的电视情感新闻报道中,离不开新闻的主体——人。尊重被报道人的人格,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多一点人文关怀,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也是电视情感新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电视情感新闻人文关怀

说起电视情感节目,大家并不陌生。继2002年开始的民生新闻和娱乐选秀的汹涌大潮之后,近几年,情感类电视节目,尤其是其中访谈类及真人秀节目,以演绎百姓“情感”为主题,凭成为频道改革、提高收视率的新生力量。如央视的《艺术人生》、《讲述》,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冷暖人生》,河北电视台《真情旋律》、湖北电视台《往事》、湖南电视台《真情》、江苏电视台《人间》、安徽电视台《非常情感》等等,电视情感类节目已是雨后春笋,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风景。而2009年11月湖南卫视开播的青春成长情感故事节目《8090》一下子蹿红,跻身全国同时段收视前三2010年,江苏卫视全新推出的情感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更是后来居上,赶超了同时段许多老牌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率。现在的电视情感节目真可以形容为:“情”满神州,“感”动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电视情感新闻也应运而生,令人关注。细心的观众应该记得,2006年,主打情感牌的江苏卫视之主要新闻栏目之一,《1860新闻眼》率先在国内新闻界推出“情感新闻”理念。之后,又有一些地方台新闻节目打出情感牌,2007年7月,全国19家媒体在南京结成了“情感新闻联盟”。这次结盟是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在当今剧烈的新闻竞争中,为了开拓自身发展空间的又一次新尝试。尽管“情感新闻”这一概念还是个新生事物,然而其作为民生新闻中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态,却已经在各地的民生新闻实践中广泛存在。观众朋友们经常看到的诸如婆媳大战、父子反目、邻里纠纷等情感事件,以其对个体情感生活的高度展示和还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情感新闻的构成元素。尽管各地民生新闻在近几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情感新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依据素材。然而不可避免的,在这些实践过程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情感新闻自身定位不清,与电视情感类节目界限模糊,自身的新闻色彩被淡化。还有真情缺失,而滥情、煽情、畸情充斥;记者过多地介入新闻事件进程等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某些电视情感类节目如访谈、选秀节目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相悖,观众不买账。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主题。虽然电视情感节目一度红红火火,春风得意,但疯狂的竞争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特别是“以猎奇为动机,以窥视为目的,以隐私为依托,以媚俗为结果”的荧屏秀场,其制播的宗旨和节目的诚信度,以及主持人的媒介素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二是某些电视情感节目不能以人为本,自己把行情做砸了。集中表现是剑走偏锋,片面追求收视率,把当事人的隐私和痛苦经历作为卖点,漠视生命,缺失人文关怀,甚至跌破社会道德底线。三是作为新的新闻业态,电视情感新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新闻栏目形式、内容、编排的制约,没有发挥出其优势。特别是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对民众的人文关怀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笔者认为,从做新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讲,电视情感新闻的根本价值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关注民众的现实生存的状况,并重视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强调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对新闻媒介来说,人文关怀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在社会生活中倡导人的价值、尊严以及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二是“受众本位”的回归,即在新闻报道中注重从受众出发,遵守新闻规律,尽力满足受众要求,让受众从心灵深处体会到一种理性的关怀,尤其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要尊重采访对象,维护他们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具体到情感新闻的采制中,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考虑:主观方面是新闻记者要带着感情去采集新闻,并能理性的归纳和编辑新闻;客观方面,应注重提取新闻事件中具有触动观众心灵的情感元素,比如人性中的“真、善、美”,新闻事件中故事化元素。从报道形态看,情感新闻不应是那种时下流行的讲述情感的浓情记录,而是一种既有人情味又有理性升华的深度报道。简单说就是富有感情的讲述一个鲜活的故事。新闻会过时,画面会变旧,但鲜活、真实的情感,会永远留在心间。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有太多的困惑或情感需要表达,开放的时代又给公众赋予了一定的话

语权利,媒体在实现公众的话语权中起着核心作用。向谁说?说什么?这是一切追求收视率的电视节目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林林总总的社会新闻报道中,离不开新闻的主体——人。尊重被报道人的人格,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多一点人文关怀,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那么,在情感新闻报道与采编中,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很好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呢? 我以为:第一,关心被采访者,感同身受地为当事人着想,维护他人尊严。第二,记者不能为了一条有“卖点”的电视新闻,为了拍摄一个吸引人的电视镜头而丧失人道原则。第三,不能将灾祸事故变换一个角度当作先进典型来报道。第四,对有些不宜刊播的画面、声音要进行加工处理。第五,尊重受众,处处为受众着想。比如,一些过于肮脏、刺激、丑陋的镜头和画面要简单地进行处理,医院进行手术的镜头不要太血腥;凶杀案、烧伤、烫伤以及车祸的现场,恐怖、凄惨的场景以及残肢断臂的躯体等尽量少用特写镜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连新闻很开放很自由的美国媒体的报道,除了反复播放飞机冲向世贸大厦的镜头外,并没有过于血腥的情景,媒体采取的消解残酷、淡化血腥的报道方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第六,记者以身作则处处关怀帮助有困难或受到伤害的被采访者。笔者从2005年开始,在中国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做栏目主编,2009年6月,《黄河新闻》全面改版,提出的口号是做有思考的新闻,重点打出了情感新闻的牌。专门开设了《情感新闻故事》板块,每天都有新鲜的故事与观众分享。经过一年多的风雨洗礼,新闻报道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和同行认可。其中的酸甜苦辣和荣辱得失令人回味,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节目定位,选题、采访、编辑等流程中也要下番功夫。首先,《黄河新闻》的《情感新闻故事》明确自身定位,注重人文关、注重故事化,全方位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和收视习惯。情感新闻与情感类栏目不同的是,电视情感类栏目往往单独成片,较之新闻题材篇幅长,铺垫多,有些还会设计包袱以及演员或当事人的情景再现,使得节目更加具有观赏性和互动性。而情感新闻追求新闻本身的时效性,并在新闻的“新”上做足文章,即它应当反映当下社会特征中典型的情感状态。并将其鲜活地呈现出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讨论。其次,《黄河新闻》在题材的把握上,严格选材,重点捕捉跟人物命运忧戚相关的新闻事实,即便是跟情感关联不大的新闻,记者也努力在报道中挖掘情感元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感事件和人物,叙事生情,有感而发,以人文关怀营造沟通的平台。这要求记者要精心选材,那些体现真情,具有鲜活生活气息的题材才有可能感动观众,引发共鸣。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展开情节,不需煽情,滥情就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记者与当事人同呼吸共命运,深切感受到其所思所感,才能做出感人至深的情感新闻。而不问事件经历。只是通过音乐,解说等外在手段一味煽情,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厌倦甚至反感再次,在文本的呈现上,镜头语言表现的是人的视角而不是机器的视角,画面更具冲击力、压迫感和侵入性,解说词的写法更具人情味,主持人真情流露,在感染自己的同时感染观众,使通篇报道充满人文关怀;第四,更加注重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情感互动。每一个被采访对象都是我们报道中的情感渲染者,记者从中截取有积极意义的情感诉求,将他们的嬉笑怒骂,呈现于观众面前;第四,运用音乐、音效等元素,来调动升华观众情感;第五,做好后续报道,满足观众的情感反馈需求。2009年6月至今,《黄河新闻》已采制播出100多篇情感新闻报道。其中《情缘河东爱涌浦江》获中国新闻奖专题类三等奖,《货郎王小帮》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类一等奖,《被搁浅的父女情》、《山东汉子山西寻亲》、《尧都暖春》、《幸福巷里的辛酸事》等获山西省新闻奖。《黄河新闻》在收视率、美誉度、影响力等方面,因注重人文关怀的情感新闻获得成功。《黄河新闻》在“情感新闻”人文关怀方面的探索,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同。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认为:“情感新闻”,从理论上讲,它应该是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它不是记者主观情感的泛滥,而是经过了理性过滤、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一种更加人文化的舆论导向。杜教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表达他的观点:如果把新闻事实看作是药的话,那么情感就是包裹在药上的那一层糖衣。只要药是真实的,只要糖衣的成分没有大于药,那么你就守住了新闻的底线。“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在新闻工作中应该时时刻刻以人为本,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真心实意地为他们释其所惑、解其所难、帮其所需,让新闻作品洋溢人文关怀的氛围。

参考文献:1、《青年记者》2007年第16期,作者何回,《楚天金报情感新闻经营的得失》2、《青年记者》2007年第21期,作者李振,《“情感新闻”理念的提出、发展及意义》3、刘志强著《浅议电视新闻中的人文关怀》4、《天水视听》期刊总第2期,熊奇录著《一枝一叶总关情——浅议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高卫权,男,现任中国黄河电视台《黄河新闻》制片人,1993年考入山西电视台,先后在山西电视台经济部《经济十分钟》,黄河电视台《警视追踪》、《公民与法》等栏目做新闻采编工作,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奖项。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在哪里方面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在哪里方面 人文关怀旨在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需求、权利以及价值进行关注和关心,既在生活上照顾患者也在治疗康复方面对患者进行专业指导,能够使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医疗机构提供的是医疗服务,其根本目的是祛除疾病实现患者的健康, 1、形成以医者需求为中心的观念, 1)医疗服务对象不仅是患了疾病的病人,还应包括亚健康的人; 2)医疗服务内容涉及到保健、咨询等各个方面; 3)医院除了治疗疾病,还包括满足人的保健消费需求; 2、转变医务工作者整体的观念 1)不把就医者当作求医者来认识,只认为病人患病后到医疗机构就医是来乞求医生治病。2)提供医疗服务方便、快捷、周到。亚健康状态的人就医时获取的服务主要是:健康检查、心理咨询、康复、保健、疗养、器官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对于健康人来说,其就医时对医疗服务满意与否主要表现在是否方便、有效。 3、满足就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不断推出的新疗法、新技术来实现这一要求的。医疗服务项目同样存在着研发期、临床试用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研究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项目,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4、满足就医者对不同服务的需求。就医者的医疗服务需求都是不同的,医疗机构对不同的需求群体应提供能够满足他们各种需求的医疗服务。 影响医疗服务满意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1)医疗服务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医院的环境与设施、医疗的各种标识、医务人员的服饰等;(2)医疗服务方面的因素:①医疗质量(包括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②服务(包括获取服务的便捷程度、配套服务的完善程

度、服务的及时性、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沟通技巧等);③医疗服务效果的快慢;④医疗服务的价格等。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能让让悲观者前行,让无力者有力。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媚俗化、人文关怀缺失是媒体不成熟的现象,当媒体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的时候说明媒体的文明和成熟,本文从新闻报道的价值本位和社会价值层面出发,通过小悦悦事件的分析,探究人文关怀与新闻本位之间的密切关联,提出了我国的新闻报道应如何坚持和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关键词]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分析 As an example of the little yueyue event analysis reports embodiment of humanistic concern [Abstract]News reports reflect the humane care to let bears go on, powerless to powerful. In News reported in the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is modern civilization of requirements, is media by should bear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News reported of vulgarization of, and kitsch of, and Humanities care missing is media does not mature of phenomenon, dang media reported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of when description media of civilization and mature, this from News reported of value standard and social value level start, by small yueyue event of analysis, research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化发展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化发展 □许莹莹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的新闻改革取的了长足得进步,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性化趋势不断增强,并且越来越明显。 电视媒体关注受众需求,实现了报道内容的平民化和报道方式的平民化,诞生了新的新闻播报方式———说新闻,频道的专业化,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人性化;报道方式 【作者单位】许莹莹,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现代社会,由于追求经济浪潮,人文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时间,关注人、尊重人成为知识界议论的话题,人文关怀成为世界文化潮流发展的总体趋势,成为人类理想的终极关怀。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思考的出发点,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并以人文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为依据,去思考科学技术发展的合理性,排斥科学对人自身的异化,关注人自身的异化,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境况,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电视新闻实现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趋势,是电视台本身的要求,是在新形式下“眼球经济”的产物。 将“人文关怀”引入到电视新闻中,至少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从被报道的对象出发,一方面要考虑接受对象即受众。对待报道对象(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和与之相关的人),要以平民化的视角来关注,不能用媒体的话语霸权强加于人;对待接受对象,要从观众需求心理考虑,即观众需求什么样的电视新闻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接收。就当今我国电视新闻现状来看,其“人性化”的表现,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内容的平民化 电视节目是给观众办的,它必须以平民的视角来进行,其内容也要力求亲切自然,节目也就要把观众放在主人公的地位,改变以前的说教模式,以平等的身份与观众达成一种默契与沟通。 具,就是为了节省时间去做更多其他的事情。 (二)个人成就感。个人成就感是美国人评价最高的价值观之一,他们依靠努力工作来赚钱,再用这些钱来进行消费,获得物质上是享受,而这些享受正是他们个人成就的最好见证。美国人赞赏那些取得成就的人,一个人的价值通常通过其在某些领域的成就体现出来,但是对于这些成就,往往是通过经济来衡量的。因此,消费就成为塑造其个人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努力工作。美国人提倡借贷消费,所以,他们必须努力工作,赚取更多的钱,才能维持好自己的生活需要,艰苦的工作将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园,他们靠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拥有和享受水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途径,工作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消费需要,而且也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工作成为人们取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基础。 (四)效率和实用主义。美国人做事非常讲究效率,因为高消费、快节奏的生活容不得他们办事拖拖拉拉,这样只会使他们不能自给自足。美国人倾向于用实用主义来评价事物,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边缘地区价值观的影响,因为边远地区的危险环境使他们对效率和使用工具非常追 求。他们非常重视技术的使用,并且总是利用这些技术来制造一些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方便的东西,并有一种想控制物质世界的强烈欲望。 (五)自由。在美国所有价值观中,自由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于美国人来说,自由代表着不受约束,这从他们的消费行为上表现的很明显,他们的金钱大部分用于消费,而且是超额消费,注重物质的享受,而不像中国人一样,把赚到的钱大部分用于储蓄,不懂得享受。美国人更习惯于自由,不受约束的生活方式,他们更愿意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这种思想是进步的,而进步的思想和物质增长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郭立珍.20世纪初期美国消费文化转型考察[J].北方论丛,2010 2.周成璐,景一.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王晓俊.试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根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 961 ·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然而,我们发现,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被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起来了,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形象受到了误解。(一)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其人文关怀的维度是如何被遮蔽起来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的解释模式:第一种解释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不妨把这种解释模式称之为“工具论”。虽然这种理论承认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全人类,但它又坚持认为,第一,这个目标是长远的;第二,这个目标是通过长期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人们在解释其学说时,通常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遗忘乃至压抑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而把其阶级斗争的属性加以强化域夸大,甚至干脆把它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手段。更有甚之,人们干脆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纯粹的阶级斗争学说,并使之与人文关怀尖锐地对立起来,以致谁要谈论人文关怀,谁就是在曲解或非难马克思哲学。第二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科学论”。诚然,马克思哲学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人们仅仅着眼于从“科学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时,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也会被掩盖起来。因为“科学论”关注的仅仅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性,而对其他的重要待征,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特征,往往不予重视。此外,“科学论”还强调,在人类社会中唯一起作用的力量就是“规律”或“必然性”,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活动,将别是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探讨和追求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总之,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并用前者去否定后者,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形象的扭曲。三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实践论”。“实践论”是这几年最流行的理解模式。与上述两种理解模式相比,乍看起来,“实践论”是最接近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的,其实不然。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人们通常把生产劳动理解为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当然,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们也探讨了实践的其他形式,如科学实验、阶级斗争等。但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其他形式都是从生产劳动这一基本形式中引申出来的。其实,问题正出在这个共识上。人们通常以下面这种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即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只要劳动者认识了外部世界的因果律,也就在劳动中达到了自由;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初探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初探 本文阐述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作用及误区,对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提出了几点建议。要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情怀积极引导受众。 标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媒体公信力 一、关于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为了反抗“神本主义”而提出。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人文关怀体现着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尤其是人的心灵和情感。因此,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虽然人文关怀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是其“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倡导的人文关怀大致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维护生活的多样性、包容性;尊重人的理性,敢于解剖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促进道德完善和社会发展。目前,人文关怀逐渐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2、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作为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努力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更好履行媒体的职责。多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放下了以教育者自居的姿态,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求,媒体的人文精神也在此得以提升。 “关怀的理念深入到我国新闻人的意识中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而在2003年这种人文关怀的传播意识才算得到突破性的进展。”[1]2003年春,“非典”成为一个热词儿,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其极强的传染性和人类对其起因和治疗方法的未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政府和新闻传媒及时、准确、客观地对疫情进行通报、报道,表现出新闻调控理念的变化—从不断提高透明度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政府和新闻传媒尊重民意、民权,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从而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里程碑。 此后,媒体对于突发性社会公共事件报道更加及时、公开、透明。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当时,央视和全国诸多媒体将信息公开、快速、透明地传导给公众,其一减少了重大事件突发时个别人的造谣惑众;其二通过大量的信息,降低了公众在不知情时产生的焦虑感和压力;其三,连续的报道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厚重的精神力量。应该说“汶川大地震”

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

论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 一、何为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时髦的词儿。 “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人文关怀的理念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它是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逐步产生的,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人文”与“神文”相对,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的,它反对中世纪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的本身的自然性。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 而今,人文关怀的理念已从文学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并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知名品牌在其广告中,绞尽脑汁表白如何“以人为本”,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一斑,在当今经济社会中,无论是源于人本性的回归,还是出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以人为本都是大势所趋。 在当代,人文主义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它的外延可能包括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等若干个层面,但其核心内涵是对人本身的一种关注。通俗些说,就是良心、爱心、社会责任心的体现。 人文关怀是既要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也要关心和满足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文明的要求,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记者的使命与价值所在。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应时刻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存放在心中、体现在笔下。而要将此体现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把人的情感、人的感受充分考虑在新闻的各个环节中。 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二、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新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体制的变革导致了人文关怀在新闻界的回归。重视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新闻媒体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的关键,也是一家媒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非主流媒体在市场化转型和经济腾飞的狂潮中迷失方向,为了营利不惜以牺牲人文关怀为代价,结果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责任的缺失。当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利用 近些年来,媒体对人的多层次需求的关注表现出全方位的热情和细心,尤其是人的精神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4371686.html,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师本贤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5期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到新闻人的意识并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并逐渐被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所接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房倒屋塌;顷刻之间,家园化为瓦砾,亲人生离死别——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重大灾情牵动着华夏儿女每一个人的心。各媒体纷纷推出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专题报道,温家宝总理“抢救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的话语凸现在各媒体的报道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了报道的主题词,抗震救灾的报道,关怀人的生命尊严、关注灾区群众的困难,凸现了责任、爱心、人性、善良的光辉,体现了媒体浓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纵观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关注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新闻报道中的“人”作为个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从现实和精神上体现出的真诚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到欣慰。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呢? 首先,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关注人,才能更好地坚持“三贴近”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指出,新闻宣传报道思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只有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只有真正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民意、民情,做好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传声筒”,才会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 其次,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可以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亟须新闻媒体及时地进行引导。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一直把受众等同于被动的接受者,媒介就是单一的传播者,而忽略了每一个受众的个性、参与性与耐受性。因此,我们的新闻媒体亟须把目光从教条式的口号宣传转向平民大众乐于接受的饱含人文精神的鲜活新闻事实。冯天瑜先生曾说:“已经迈开现代化步伐的中国,针对目前现代化开发的一些弊端,用呼唤人文关怀的努力来救活功利主义导致的文化失范,是十分正当的。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地协调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事实上,社会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依靠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媒,传媒以人文关怀为价值本位,真实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将有助于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 最后,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有利于媒体自身品格的塑造。开播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经成为华语媒体中的一个品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在“2004·中国新视角”搜狐年度高峰论坛上致辞中表示:“凤凰卫视一贯把人文关怀作为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旗帜上写上‘发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价值’。”把人文关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简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以及人文护理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培植人文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改善护患关系乃至医患关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

目录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人文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运用 (3) 2.1 人文护理的专业体系 (4) 2.2 人文护理的理念体系 (6) 3人文护理的实施 (7) 3.1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 (7) 3.1.1营造舒心的医疗环境 (7) 3.1.2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 (8) 3.1.3构建医患、护患以及病人家属间良好的人际氛围 (8) 3.2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 (8) 3.2.1推行心理护理 (9) 3.2.2加强健康教育 (9) 3.3强化人文知识学习、倡导科学护理观 (10) 4 小结 (10) 参考文献 (11)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入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呢?针对以上的要求,作为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服务,使病人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转变观念,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患者入院时有人热情相迎,出院有人笑脸相送;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让病人看明白病,费用明白是关键,是让病人享有知情选择权的重要体现。常用药品及价目公开、住院费用“一日清”和电脑触摸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不再是”雾里看花”,消除了交糊涂费、花冤枉钱的疑虑,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进一步明确责任护士的职责,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努力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转变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病人出院时,送上一份“健康联系卡”。做好出院前的再次沟通,把病人送到病区电梯门口。实行这一工作模式后,住院病人在整个住院过程中都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住院病人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

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摘要] 当前,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传播理念和价值取向正广泛地应用于新闻媒体的定位上,不仅在节目中得以体现,更明显的体现在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中。本文从播音主持的实践出发,引用多组实例,紧紧围绕受众的需求,寻找受众的兴趣点,兴奋点,以自身的素质与人格魅力吸引受众,真正表达了一种对人的尊重,也是传播者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实现了从以往传统的主观灌输,到一种与人平等交流的自然回归。 [关键词] 人文关怀节目话语风格创新新闻传播受众新闻媒体人文精神 在当今传播事业高度发达、媒介竞争异常惨烈的时代,一家媒体要想在市场中求生存,占据一立足之地,进而站稳脚跟、获得永续发展,并最终称雄一方,除了拥有必须的硬件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自己的“软性竞争力”。因为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渠道获取,采访报道权,无线通讯设施运用等等,这些都大体相当,所以在日益开放的媒介市场上,一家媒体愈来愈难获得较之于其他媒体的比较优势,既然从这几个新闻要素上发挥的空间很小,那么,就应该另辟蹊径,从“接近性”“人情味”上力求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其目的就是让受众能够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也就是常说的让节目入耳,入脑,入心。 一言以蔽之,当前我们更要提倡的是:“人文关怀”,这个词前些年提过,现在好像被淡忘了,我觉得这一点在广播当中特别容易被忽视,因而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可回头看看我们四周,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抛弃了“板起面孔背新闻”的老一套,开始学会“轻松”、“活泼”,但这当中能拿捏好这个度的却并不多,不是多少有些让观众感觉“皮笑肉不笑”,就是矫揉造作得让人发腻,再不就是庸俗的搞笑,失去了幽默应有的底蕴。 可以说,凤凰卫视在这个“度”上的把握是恰如其分的: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让观众也不由得正襟危坐;该活泼的时候活泼,观众也经常被逗得忍俊不禁,一张一弛之间,观众与主持人自然走到了一起。比如,《时事直通车》,《凤凰全球连线》,主持人虽然始终面带微笑,但使用的却是标准的新闻语言;相反,在《新闻功夫茶》这种报道风土人情、逸闻趣事等等软性新闻的节目里,主持人可谓是谈笑风生、声情并茂甚至有点手舞足蹈了。 现在节目当中出现的一个问题非常突出,这就是:亲切自然+风趣幽默,我们很多节目不管有嘉宾的没嘉宾的,好像紧巴巴的,总是和听众隔着一层,大家不轻松,因为你的状态会直接传递给听众,你说的言不由衷,不是特别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因为不熟悉,你就会神经紧张,加快速度,希望时间尽快过去,你感到度日如年;但是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抽着烟,散着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即使沉默不语,稍有停顿,难道这沉默没有意义吗,其实,沉默里也有很丰富的信息,沉默是金。有时让人感而沉思,有时又让人会心一笑。所以,好的谈话就像漫步聊天,有话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2012-02-14 15:40: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新闻记者》杂志供稿 2011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一是媒体过度采访。陈贤妹本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农家妇女,老人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上电视,甚至成为“名人”。尽管这位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阿婆表示,“这只是件小事情,我当时只想帮一下,没有想太多,没什么好讲的。”但多处画面中可以发现,她在接电话的同时,还在众媒体的包围当中,一支支话筒还在对着她。她自己都向记者表示这已经干扰到她和家人的正常生活。为了回避采访,她的儿子刚把她接回清远老家,第二天又被政府“请”回赶去接受颁奖。二是媒体不当评论。有人质疑她三拒政府慰问金的目的是想出名。当有记者问她是否是炒作之举,这位老人表情

沟通技巧: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技巧: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通过沟通,信息在部门、员工之间得以传播。组织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地讲通过从上到下的层层沟通进行的。部门与部门之间通过有效沟通,能及时消除部门之间的由于缺乏沟通造成的协调性问题,理顺工作上流程,增强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提高公司整体工作效率;反之,无效的部门沟通,只能使部门之间徒生交流障碍,沟通不畅各个部门单独作战,结果必然造成组织的任务无法得到及时完成。无论是组织与组织、部门与部门之间,还是领导与下属之间沟通,信息交流的主客体一般都是人,在今天公司大谈沟通问题、让沟通流畅起来时,姑且不论公司是否存在沟通问题,我们是否考虑到我们的沟通方式是否妥当、我们的沟通是否有效呢?那么,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要求受话者“复述”即让倾听者对沟通行为产生反馈。沟通的最大障碍在于员工误解或者对管理者的意图理解得不准确。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可能常常遇到这种现象,管理者对下属布置工作时往往说得口沫喷飞、滔滔不绝,而结果呢?下属在执行工作中往往有些变形,或者工作的做法和上级期望的不一致。这说明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着沟通问题,上级没有很好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下级也对上级的理解不太到位。事实上,这种沟通问题通过有效的方法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管理者在与下属沟通问题时,在沟通结束后,特意加上一句话:“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要求下级对上级布置的任务进行复述,在下属复述的过程中,上级要及时指出下级理解错误的地方以及真正意思,通过这样的双向交流,可以加强下级对上级的意思的正确理解,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当然,其他人员之间的沟通也适用此法,沟通者要善于观察倾听者的身体动作及眼睛动态,试探性测试其的理解程度。 其次沟通要有多变性。组织中的员工由于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专业,以及工作分工的不同,人员之间便存在对同一句话、一份文件或其他的东西理解上的千差万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同阅历的人他的想问题的角度、出发点及他所站的立场因人而异。就像人们所说的“行话”,置身其外的人根本不理解其意思,更别说融入其群体之中。所以说,沟通要变得有效,需讲求语言的方式,“到什么山上唱什么山歌”、“入乡随俗”或许让人感到有些难以适从,但是,你必须学会调整状态,适宜改变交流方式,多样性的语言有助于使沟通者和不同的人对上话,进行深入交流,达到沟通目的。所以说,要想使沟通更有效性,在运用语言上要讲求艺术性,词汇搭配要适当,惟由此才能使你的语言更容易使别人理解,起到有效的沟通。 三要学会积极倾听,做忠实的听众。沟通是双向行为,沟通双方一个要善于表达,一个要善于倾听,通过双方沟通、倾听、反馈再沟通、倾听、反馈的循环交流过程,明确了沟通的主题和问题解决办法。沟通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沟通的双方只有积极配合,才能使沟通的目的得到实现。当沟通者兴致勃勃、绘声绘色向对方讲一个故事或传达一个好消息时,而倾听的一方的反应却是抓耳挠腮、顾左右而言他,我想你的演讲兴趣会大大折扣,因为对方的动作让你觉得他不感兴趣你的话题,你的“话匣子”因此而合住,沟通便变得不顺畅起来、出现人为的阻碍。为了使信息及时、有效在双方之间传递,你必须学会倾听,在对方有意与你进行沟通时,你要做出一副感兴趣的样子,积极配合对方的言论,比如对方与你交流时,你要用积极的目光注视着对方,在他讲述的过程中适时点点头,适当的面部表情,不要看表,翻阅文件,更不要拿着笔乱画乱写,并且对他言语中你不明白的地方向他提问,这样会让他认为你在关注他的话,你在重视的言论,会增强的他的诉说欲,他会乐意向你提供更多的信息,你在此沟通过程中也准确、完整地得到他想传播的信息。 四是要建立好沟通前的准备工作,沟通内容要明确。缺乏沟通前的准备工作,势必造成沟通过程中“东扯葫芦西扯瓢”的局面,既浪费了沟通双方的工作时间、又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有效的沟通要有清

高中作文素材 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

高中作文素材: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作文素材:体现人文关怀的写作素材,供大家参考。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因为你们还不懂得付出,所以收获并不多。”听了这句话后,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自我呱呱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数,而别人为我付出的则是多不胜数,例如父母为了养育我而付出,老师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们的付出都不渴望回报。而我们呢?不但没有付出,还希望收获。当我们看到别人受到表扬的时候,也 异的成绩,但自己却没有努力学习。 如果这种喜欢“不劳而获” 人都不想要这个“球” 这么一丁点的爱心呢? 会有什么人做这件事呢? 超越自我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学踢双飞,有人教我怎样踢,还有人教我手脚怎样配合。历经了千辛万苦,我终于学会了踢一个双飞,我练了一个多月的双飞,却怎么也突不破一个的记录。在大家的鼓励下和我不断的努力下,我又一口气连跳了17个双飞,连自己也简直不敢相信。同学们都为我鼓起了掌。这是我第一次超越自我,超越我心中的极限,我觉得我学习也应该像跳绳一样,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极限。 成功的动力源于拥有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和抛开自我,我眼寻求生命的直谛。没有生活目标的人,生活的层面十分狭隘。他们总是只关心自己,只关心眼前的一点利益。这种人就像井底之蛙。胸怀大志的人所显露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他们勇于超越自我,全力以赴圆自己心中的梦。

也许你只是一块矗立山中,终日承受日晒雨淋的顽石,丑陋不堪而无声无息,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被人遗忘在那里,可你长久的立在那里,便是你永恒的骄傲。 也许你是一朵残缺的小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只是一张发黄的纸,一块染色的布,但因为有了你,世间多 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只要你拥有勤劳的双手,充满智慧的头脑。你就能战胜自我。你就能超越自我! 让我们都超越自我,做一个超越自我展望生命的人,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很踏实! 中国反击“相貌歧视”第一人 秋子,女,23岁,河南商丘人,艾滋病公益活动志愿者。2006年11月,她应聘到上海一家培训机构当英语老师。因为被该机构下属一学校负责人认为“长相有问题” 秋子因此被称为中国反击“相貌歧视”第一人。 她要向用人单位索赔精神损失费。 们很佩服,但您的长相我们不敢恭维。”“相貌 问题” ‘不’的权利!平等权利的获得,需要斗争争取。”

护理与人文关怀

护理与人文关怀 随着整体护理、社会护理、多元文化护理的推广,护理模式已由“以疾病为中心”开始向“以病人为中心”转换。护理的理论体系、功能任务、工作内容、活动空间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表现为:在护理实践中更加注重人本观和人文精神护理服务领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护理管理科学化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护理科研开始引领护理实践等,这些无一不向社会昭示了护理学科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了护理是科技性和人文性完美结合与统一的专业?与此同时,护士作为知识、技术和人文素养集为一体的专业工作者的作用也日益凸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护理人员的人文基础比较薄弱,人文修养相对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因此,提高护士人文修养、体现护理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服务水平再上台阶的焦点话题。 在护理实践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它既可体现为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可显现为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人文精神是护理内在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严格护理管理、完善护理程序、强化护士的责任心等都是护理质量提升的促进要素,贯穿这些要素的是人文精神这根主线。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中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患者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都需要护士的人文修养加以保证。可以想象,一支缺乏人文精神的护理队伍,如何做得到观察人、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照顾人,又怎么能适应护理的发展并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呢?如果说,护理质量是一颗树,那么护士的人文修养就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土壤的肥沃与贫瘠,决定了这棵树是否能枝繁叶茂,这也正是我们提高护士人文修养的出发点。 在护理实践中,体现人文素养,实施护理人文关怀还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护士要运用真挚的安慰性语言给患者以心灵抚慰,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体贴;运用巧妙的告知性语言告诉患者其病情进展、治疗护理措施、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运用合理的解释性语言解答患者的问题,取得患者的理解;运用恰当的鼓励性语言激发患者与疾病抗争的勇气和信心。此外,护士要书写各种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内容摘要】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在当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发展日渐完善的今天,新闻媒介极大地拓宽了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生活。但是,新闻媒介在其产业化、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值得我们忧思。本文仅就我国当前新闻媒介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做了简要分析,并从当前常见的电视与报纸媒介普遍存在的一些无视受众的弊病切入,探求新闻媒介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使其能和谐发展,最终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新闻媒介人文关怀 一、新闻媒介存在“人文关怀” 唯物主义思想观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中,为了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各自探索交流。在这之中新闻便应运而生,新闻传播活动由此展开。 纵观新闻媒介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新闻媒介这种文化工具的发展和运用是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尽管它也曾作为传播“神文”的工具(例如我国上世纪初的教会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但更多的,它是作为传播“人文”价值观的工具而得到广泛运用和迅猛发展的,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它为宣传民主以及反对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等做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广泛的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以及新闻媒介自身通俗、广泛、价廉的特有优势,从而让新闻媒介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并在短短几年中迅速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加上人类活动范围和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可能与整个外部环境发生直接的接触,因此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已经日益依靠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正如居延安所说:“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媒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期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 挑战,而灾难新闻报道则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将人文关怀渗入灾难新闻报道,可以有效缓减甚至消除受众的消极情感和情绪,从而产生积极的良性的言与行。近年来,灾难新闻报道渐渐改变了早期的弊端,回归人性,凸显人文关怀。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报道观念和某些思潮的影响,现有的人文关怀还显得相对薄弱,有待于新闻工作者挖掘探索,更好地服务受众。 一、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注重事件措施,淡化个体命运。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受难者,心灵最脆弱、最需要关心的也是他们。而某些灾难新闻只注重事件措施的报道,“官味”十足,“政绩”十足,却淡化了最需要关注的灾害人的个体命运,缺乏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有些报道只见“配角”不见“主角”。当灾难不幸降临的时候,相关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却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冷冰冰的数字,以及罗列着的一大堆当地大小官员的名字。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成一曲“颂歌”。 (二)抢抓新闻“噱头”,漠视个体灾难。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某些灾难新闻为追求轰动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本位效应,把直播场景选择到最直观、最悲惨的“第一现场”,与灾害本体“零距离”接触,捕捉并放大灾害人最悲恸的惨烈场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新、奇、特”,在报道中加入了许多“噱头”,极力渲染灾难事故的刺激、惨烈、暴力、残酷、恐怖、血腥等消极的一面,对于灾难的教训、灾难对人的伤害只字不提。 (三)追求低俗趣味,缺失道德品位。 在西方新闻界,一向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说法,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①灾难新闻报道向“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有些编辑记者以暴露、猎奇、片面吸引受众为目的,把灾难新闻当成招徕受众、增加“卖点”的“好”机会,在报道中采取了突出、渲染灾难事件离奇性、煽情性元素的操作方式,不惜笔墨去“展示”悲剧全过程。这种追求低俗趣味的猎奇心理报道出来的东西让人感到没有人情味,没有道德价值,不仅缺乏职业道德,更是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准则。 (四)停留表层报道,忽视舆论导向。 有些灾难新闻报道只停留在悲剧性事件的表层上,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忽视正确的舆论导向。灾难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制造鼓舞人们上进的精神氛围,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真正成为媒体关怀的主体。 二、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回归 (一)从政治关怀向普通民众回归。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对灾难事件往往是不报、少报或报喜不报忧,灾难新闻的报道成为当时国内新闻的一块“禁区”。这种报道理念一直到2003年“非典”危机,才促使灾难新闻报道有所突破。2003年4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准确掌握疫情,如实报告并定期对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当日下午召开的介绍中国“非典”的最新疫情和防治情况的新闻发布会的实况录像,并宣布从4月21日起,将原来的5天公布疫情改为每天公布一次。这实质是从政治关怀向关注普通民众回归的标志。“也许这次事件,是中国政府透过媒体开始强化知情权并进行理性传达的一个切入点或者说是序幕。”②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国家地震局迅速通过媒体发布了消息,使公众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真相,避免了恐慌发生,每日公布伤亡、失踪具体人数,大量镜头从“官本位”理念转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普通民众的悲恸及坚强、卑微及伟大、牺牲与奉献,给受众强烈的心灵震撼。 (二)从新闻诉求向新闻本质回归。 传统的新闻诉求,是为了配合国家政权,政府把新闻媒体当作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新闻媒体成为社会权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02 业务研究 业务探求 杨小瑾 38总228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 摘要通过护理理念、自身素质、人文环境、人文语言、人性化管理等各个方面综述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表现,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人文关怀优质护理 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以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核心是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 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服务实践,凸显出了其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理念 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把对人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1]。护理服务的载体是患者,即“以病人为中心”。因此,满足患者的需要,缩短就诊时间,及时、有效地治疗,尽量祛除患者身体的疾病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2010 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指出:护理工作者必须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真正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

社会。这些充分表明,在开展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中,不仅包括技术,还有服务态度、人性关怀,即:要尽可能多地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尊重和同情患者,寻求与患者情感上的共鸣;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中,对患者始终融入关爱、尊重的服务理念,通过访视和以家人般的周到关爱,与患者建立亲情关系。在亲情的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和安全感。在与患者以深厚爱心的沟通中,唤起患者向往健康、善待生命、接受护理和得到友爱的情感。这些均需要护士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和专业价值观,真正体现护理的工作价值。 2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文关怀护理就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 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 善待每一个生命, 是人文关怀的首要因素[2]。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的疏远, 人与自然的隔阂都一步步的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和压抑感, 人的健康就需要有情感的疏导和宣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对于病人, 不仅仅是给病人治好疾病, 使病人重获健康, 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情感上体现出护理工作的核心, 即人文关怀, 使病人不但“活得好”而且“活得更丰富”, 使他们在健康、疾病及临终的人类情境中,保持生存的高品质。而且人文关怀注入护患关系中, 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需求, 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文关怀护理, 作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是实施优质服务的重要体现[ 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