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说明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说明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说明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说明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说明一、什幺是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是经由腹股沟的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穿刺后,在放射线透视监视下,把导管导入颈动脉近端,再注射对比剂,并同时用快速间隔照X 光,藉以摄取颅内或头颈部血管内腔的影像及血流情况。当完成颈动脉血管造影后,可再把导管放入椎动脉近端,同样注射对比剂及照相,以得到不同区域的颅内或头颈部血管影像。

二、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优缺点:

用此法所得到的血管影像分辨率高,并能观察血流由动脉到微血管及到静脉的流动情况,故能精确侦测血管的病变,包括狭窄、阻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瘤等。

并能观察动脉阻塞后,侧枝循环发展的情况。对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治疗及追踪帮助甚大。目前虽然有计算机断层造影及磁振造影等方法可得到颅内或头颈部血管影像,但所得到的血管影像分辨率较低,无法观测微细血管病变,同时也不能显示血流动态。所以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是颅内或头颈部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狭窄、血管炎性病变等不可缺少的检查。

三、适应症:

血管狭窄、血管阻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炎性病变、脑瘤等血管病变。四、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及其机率:

(一) 使用含碘对比剂可能不良作用:

1.少数人在注射含碘对比剂时会发生温热感觉、恶心、呕吐、头晕、打喷嚏,

通常在短时间内会消退。

2.具过敏性体质者,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反应,如全身性荨麻疹、寒颤、呼吸

困难等症状。

3.具特异体质者,可能发生极罕见喉头水肿、哮喘、血压降低、心肺衰竭、休

克及猝死。

4.所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3.1%至12.7%,而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发生率约为

0.04%至0.2%,死亡率约为十万分一。

5.受检者有下列情形时比较容易发生严重对比剂反应:曾注射对比剂引起不良

反应者、肾功能不良、过敏性哮喘病、多发性骨髓瘤、其它过敏症病史、未

经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严重呼吸功能不全(肺水肿、哮喘)、

严重心脏血管疾病(充血性心脏病;严重或不稳定性心律不齐)、年龄大于

七十岁者。因此这些病患务必在受检查时,与本科医师研商后再填同意书。

(二) 神经症状方面的并发症:暂时性单侧无力、永久性单侧无力、视野缺损、失语

症、记忆缺失、大脑皮质受损引起失明等。

1.术后24-72 小时内的发生率约0.5-4%。

2.永久性神经症状约0.1-0.5%。

(三) 血管造影当时发生血管瘤破裂的发生率约3%(仅发生于疑似颅内血管瘤出血

病患)。

(四) 非神经方面的并发症:

1.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约6.9-10.7%。

2.股动脉假性血管瘤的发生率约0.05-0.55%。

3.其它如心肌梗塞、心脏麻痹、心绞痛的发生率少于1-2%。

五、有下列情况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增加:

(一) 原先有脑血管意外病变者。

(二) 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颅内血管有50-70%狭窄者。

(三) 年龄大于70岁者。

(四) 因病情需要注射较大量造影剂者。

(五) 高血压患者及肾功能不全者。

(六) 蜘蛛膜下腔出血者。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2):172-179 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苏克江王桂敏译 1 前言 缺血性卒中的将近1/4累及后循环或椎基底循环。椎动脉狭窄可在颅外或颅内任何部位发生,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20%。狭窄性病变,特别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性病变并不少见。一组4748例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血管造影研究发现,右侧18%,左侧22.3%存在颅外椎动脉近端不同程度的狭窄;仅次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CA)狭窄而成为第二个常见部位。采用血管内膜技术,目前已能够对上述狭窄进行治疗。 与颈动脉狭窄显著不同的是,很少有人关注椎动脉狭窄的针对性治疗,经验明显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获得椎动脉影象学资料上的困难,进而制约了针对性治疗的开展。然而,晚近影象学技术的进步和椎动脉血管成型技术的出现,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对椎动脉解剖学,椎动脉病变自然史,影象学在椎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作用以及椎动脉狭窄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2 解剖学 椎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后上方。左侧椎动脉直接发自主动脉弓者占6%。椎动脉的分支不象颈内动脉那样总是颈总动脉母体血管的直接延续,而是几乎总与供体血管成直角发出。椎动脉直径为3~5mm,相对于锁骨下动脉是非常小的血管,故锁骨下动脉内的正常血流仅少量进入椎动脉。这种解剖学上的差异,能够很好地解释颈动脉脑循环与椎基底动脉脑循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以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类型不同的倾向。位于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病变通常是“平滑的”,很少因继发血栓形成而发生溃疡。颈动脉与椎动脉粥样硬化斑这种形态学上的差异主要来自血管造影所见,仅得到极少数已发表的病理学资料的支持。 椎动脉在解剖学上可分为颅外三段和颅内一段。从椎动脉起点至进入第5与第6颈椎横突孔前为第一段。第二段在到达位于寰椎下方的第三段前,始终走行在椎间孔内;第三段出椎间孔后头端朝向头状孔。最后一段亦即颅内段在颅骨基底处穿入硬脑膜和蛛网膜,终末端在延髓桥脑交界处与对侧椎动脉会合形成位于中线的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发出小的脊髓支到骨膜和椎体,肌支到位于深部的周围肌肉区。行程短的颅内段发出重要的脊髓前、后动脉到延髓和脊髓,细小的穿支血管到延髓;其最大的分支—小脑后下动脉(PICA),负责咀侧延髓一小部和小脑的血液供应。当PICA分支偶尔缺如时,由侧枝血管负责延髓外侧供血。椎动脉入颅后,管壁发生显著的变化,外膜和内膜变薄,内膜和外膜弹力层的弹力纤维减少。 健康人群中,一侧椎动脉不通畅(直径<2mm)者达15%,其对基底动脉血流的贡献相当小。较小程度的不对称也较常见,其中以左侧椎动脉占优势者为50%;右侧25%,仅余下的1/4双侧椎动脉血流对称。除非合并有椎动脉起始部或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否则这些变异的临床意义有限或者根本无意义。 3 颅外椎动脉狭窄 颅外椎动脉可通过数种病理学过程引起卒中,以本文讨论重点-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最常见。其他包括椎动脉夹层,颈部纤维带,由第二或第三颈椎创伤,骨赘浸蚀或压迫引起的外源性压迫,以及血管炎,后者以巨细胞动脉炎最常见。 对脑血管病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已发现椎动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同时,那些椎动脉第一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者,其颈内动脉通常合并有类似病变。然而,来自活体的病理学切片相当有限,原因是极少进行针对椎动脉狭窄的动脉内膜切除术,而旁路手术则根本就没有开展。尽管颅外椎动脉与颈内动脉的粥样硬化斑

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心脏 【检查内容】 房室大小:左房、左室、右房、右室 血管内径:主动脉、肺动脉 室壁厚度:右室前壁、左室前壁、室间隔 心功能:EF、FS、E/A 血流速度:主动脉、肺动脉 压力差:主肺动脉、肺动脉压力 心脏结构:连续性、心室与心房的识别 室壁运动:幅度大小、协调性 心内分流:房室间隔、A导管、其它 瓣膜分流:二、三尖瓣,主、肺动脉瓣 【检查方法】 心脏超声基本切面与测量 1.左心长轴切面:室间隔平直,二尖瓣开放不上翘,同时显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左房测量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正常值<30mm),左室测量在心室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至左室后壁的垂直距离。 左房: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 室壁:在心脏舒张末期腱索水平测量 左室流出道:在心脏收缩期测量 主动脉测量:在心脏舒张末期分别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和主动脉根部前后壁的垂直距离 2.大血管短轴切面:主动脉呈圆圈状 3.四腔心切面:室间隔与房间隔呈一直线,两组房室瓣几乎在同一水平开放与关闭 右房:心脏收缩期测量右房最大径 右室:心脏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与左室后壁的距离 4.剑下四腔心切面 [注意事项] 1、心脏正常值有种族差异

2、心脏正常值有区域差异 3、心脏正常值测量方法差异 4、心脏正常值个体差异 5、注意测量切面的非标准化、左室假腱索和右室调节束的影响 [心脏超声测量正常参考与标准] 男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5mm 右室<35mm 女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0mm 右室<35mm 左室后壁<12mm 室间隔<12mm 右室前壁<5 mm 主动脉内径<30mm 肺动脉内径<30,当主动脉内径正常时,肺动脉内径小于主动脉内径 下腔静脉内径16—20mm 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内容】 1.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膈顶部、肝叶边角部位。 2.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 3.肝内占位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后方增强或衰减。 4.肝内管系分布、走向;有无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等;病灶内、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厦门市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颈部血管超声 (―)颈动脉超声检测 1. 常规检测动脉 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锁骨下动脉(SA)及无名动脉(INA)。 2. 常规检测参数 动脉管径、内 - 中膜厚度(IMT)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 3. 常规检查流程 (1)二维灰阶显像 首先以横断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起始、左侧从 CCA 自主动脉弓分支开始,连续观察 CCA 全程、ICA-ECA 分叉、ICA 起始段及分叉以远 4-6cm 范围、ECA 主干及其分支血管壁三层结构及血管腔内回声、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以纵切面测量 CCA 远段(分叉水平下方 1.0-1.5cm 范围)、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起始段管径相对膨大处)管径及 CCA 远段及颈动脉球部的 IMT。 测量 IMT 与管径应避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管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至前壁内膜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当出现血管狭窄时应测量血管的残余与原始内径。IMT 的测量是血管后壁内膜上缘与外膜上缘的垂直距离,即血管壁内膜与中膜的联合厚度。 图1 颈动脉管径测量(左图)及IMT测量(右图)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表面纤维帽的完整性及斑块内声学特征,测量斑块的大小,以长× 厚(cm)表述大小,多发性斑块测量最大的责任斑块。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通过 CDFI 模式观察检测动脉管腔的血流充盈状态,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对溃疡性斑块的进一步评估。对于极重度狭窄管腔的检查,通过 CDFI 血流成像调节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3)脉冲多普勒超声(PW)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简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目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关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目录 第一部分头颈部血管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第二章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腹部血管 第一章腹主动脉瘤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肠系膜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下腔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肾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七章移植肾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部分四肢血管 第一章上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二章上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三章髂动脉及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四章髂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五章下肢静脉反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第六章下肢浅静脉超声评价与标记指南 第七章动静脉造瘘术前上肢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价指南 第八章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附录外周动脉脉冲多普勒频谱采集 编者分组 头颈部血管组: 组长:华扬 编者(按章节为序):华扬、何文、段云友 腹部血管组: 组长:王金锐 编者(按章节为序):邓学东、王金锐、罗燕、李建初、唐杰四肢血管组: 组长:唐杰 编者(按章节为序):唐杰、温朝阳、段云友、童一砂、秦卫《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编写委员会(按章节为序) 华扬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

甲状腺超声检查规范指南 版

厦门市甲状腺超声检查规范指南(2016年版) 一.超声检查适应症: 1.临床出现甲状腺相关症状或体征 2.核素、CT或实验室检查发现甲状腺异常 3.甲状腺外科手术前、术中及术后评估 4.甲状腺病变的随访 5.甲状腺活检、消融或其他介入手术的定位 二.超声检查方法 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行颈部I131放射治疗的患者需在治疗1个月后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行ECT检查的患者需在1周后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 1.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体位,在颈后及双肩后垫一枕头,头稍后仰,呈头低颈 高位,充分暴露颈前及侧方。 (2)侧卧位:如一侧甲状腺明显肿大,可采取侧卧位,分别检查甲状腺左、 右叶。检查两侧颈部淋巴结时,也可采用侧卧位。 2.扫查方式 原则:包含所有甲状腺组织(两侧叶、峡部、锥状叶) (1) 横切扫查时,左右叶分别从上向下滑行扫查,直至甲状腺下极消失为止。 (2) 纵切面扫查时,可沿甲状腺左右叶的长径扫查,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做 一系列的纵切面滑行扫查。 (3)任意角度切面,针对感兴趣区的任意角度多切面扫查,评估感兴趣区超 声特征。 (4)甲状腺血管扫查:彩色/能量多普勒检查,探测甲状腺实质血流、结节血 流以及甲状腺大血管情况(甲状腺上动脉)。 (5)甲状腺周围颈部软组织:扫查范围为颈前、颈侧区。有无异常回声,有 无异常淋巴结病变。 图1 在左右侧叶纵切面上极扫查甲状腺上动脉,(左图); 甲状腺周围颈部软组织颈前颈侧区扫查范围(右图)

3.检查程序 (1)检查内容 ①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整体) a)体积:增大(上下径>6cm,前后径>2cm,横径>2cm,峡部前后径> 0.5cm)、正常、缩小(两侧叶体积之和小于6cm3) b)包膜:清晰,模糊或中断 c)实质回声:分布(均匀或不均匀),强度(正常,减低或增高),粗细,网格 d)血流:丰富、正常、减少 e)PW:甲状腺上动脉内径有无增宽,流速有无增快,RI有无升高或降低一般无法做定性诊断。 一些典型弥漫性疾病表现: Graves病:甲状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实质回声减低,血流较丰富,甲状腺上动脉PSV增快。 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体积增大或大小正常,实质回声增粗,呈网格状,内或见小片状低回声区。 甲减:甲状腺体积明显缩小,回声减低增粗,血流正常或丰富。 ②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内分泌学定义) 甲状腺内散在的病灶,影像学检查能将其和周期甲状腺组织清楚分界(2009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定义) 超声评估: a)部位:两侧叶上、中、下三区,加上峡部,共7个区域。 b)数目:单发,多发 c)大小:一般在纵切面上测量,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 d)A/T:A/T≥1,A/T<1 e)结节边缘形态:不规则(分叶状,成角、蟹足状),椭圆形或圆形,直立状 f)结节的边界:清晰,模糊不清 g)周边声晕:完整,不完整,无;厚声晕(>2mm),薄声晕(≤2mm); 均匀声晕,不均匀声晕 h)内部结构:实性,实性为主(实性成分>50%),囊性为主(囊性成分>50%),囊性 i)回声水平:高、等、低、极、无(与甲状腺实质回声相比) j)回声均匀性:均匀、不均匀 k)后方回声:增强、衰减、侧边声影、混合性改变、无变化 l)钙化:微钙化(<2mm),粗钙化(>2mm),弧形钙化,无钙化 m)浓缩胶质:点状强回声后伴彗星尾征 n)血流信号:周边型,中央型,混合型,无血流型 o)RI:高>0.7,不高<0.7 超声鉴别诊断: a)定位鉴别:与甲状旁腺、食道、淋巴结、其它邻近器官疾病鉴别

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报告单

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 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报告单 检查日期年9月23 日报告日期年9 月23日住院号: 姓名: 性别:男年龄:50 岁申请单位造影号: 常规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置入5F动脉鞘。经鞘注入造影剂2ml,观察10分钟无异常。经动脉鞘送入常规导管及导丝,分别在导丝导引下将导管先端置于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开口部,注入造影剂,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 附加造影名称:无 1、颅外造影情况: 代偿情况:无 变异情况:无

病变部位 右颈内动脉左颈内动脉左椎 V4 右椎 V4 基底动脉 C6 C7 A1 M1 C6 C7 A1 M1 近中远P 病变类型 未见显影--√-----------闭塞--------------迂曲-------------- 狭 窄 开口--------------分叉--------------偏心---√----√-√---不光滑--------------钙化--------------溃疡--------------长度---7mm ----3mm -3mm ---迂曲--------------成角--------------狭窄率---60%----30%-30%---TIMI分级--- 3 ---- 3 - 3 ---Mori分型--- B ---- A - A ---左侧大脑后动脉→软脑膜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部分供血区(2级) 基底动脉→后交通→左侧大脑中动脉部分供血区(2级) 变异情况:左大脑前动脉双干 其它: 无 3、Willis’s环:造影提示:完整□、不完整□ 其他血管走行正常、管壁光滑、血流通畅、管腔未见狭窄及扩张。 印象: 1.左侧颈内动脉C1段闭塞。 2.左侧椎动脉开口部狭窄狭窄率70% 3. 左侧锁骨下动脉多发斑块。 4.右椎开口部狭窄狭窄率30%。 5.右颈外动脉起始部斑块。 医师签字: 上级医师签字:▉闭塞◣狭窄□未见显影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完整版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 南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颈、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可对颈部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作客观评估。1、评估颈部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功能缺陷(RIND)、黑朦等神经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超声检查规范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受检者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略向后仰。检查时嘱患者颈部伸展,头略向另一侧倾斜。 常规检测从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向头侧端自下而上连续扫查至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超声束与颈总动脉走向平行,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结构。完成纵向扫查后,声束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与血管长轴垂直,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影像,同样自下而上连续扫查显示横断面结构。 测量颈总动脉内膜厚度,分别测量颈总动脉干(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 1.5cm范围的内膜厚度)与分叉部内膜厚度,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连续纵向及横向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观察有无血管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有斑块形成,测量斑块大小,是否导致狭窄,若狭窄测该处直径狭窄率、面狭窄率。CDFI及PW于狭窄处及其远端检出高速血流。 PW将取样容积置于颈总动脉中段、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远端,通过频谱检测分析参数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流量(VOLUME)、管腔内径。 CDFI纵向及横向连续扫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观察有无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变异。

二、腹部超声检查规范 肝脏 【检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常规的肝脏超声检查不需要任何检查前准备,只在同时需要对胆道系统进行检查以及观察门静脉系统血流量进餐前后的变化时,病人才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检查。 (二)、检查体位 1、仰卧位:为常规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平稳呼吸,两手上举置于枕后。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病人向左侧450~900卧位,右臂上举置于头后,便于观察肝右叶,特别是对右后叶的观察。 3、半卧位、坐位和站立位:适用于肝脏位置较高的病人,用于了解肝脏的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右叶显著肿大或需与其他疾病如腹膜后肿块鉴别诊断时选用。 (三)、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应做到系统、全面和正规,按一定步骤有序地进行。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从左肝开始扫查。 肝脏超声常规切面 探头位置: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概要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成像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 ,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阈值上限的声波。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和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是依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其中,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①声阻抗特性②声衰减特性③多普勒特性。 1、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是指声源与接收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差别称之为多普勒频移或差频(f d )。1842年首先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提出的。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物体的运动。多普勒频移(fd )与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o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V )、超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θ)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 )成反比,多普勒频移f d 公式为: f d =f r -fo = θcos c f o 2v ?? θcos 2f o C f d ??=V 公式中fd 、cos θ仪器均可显示,fo 及C 为已知,可以计算出V 。fo 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 r 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f d 多普勒频移;V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C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θ超声波与反射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由此而知,f o 和v 均为零时,声源与接收器之间不产生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2、多普勒超声成像类型: (1)连续超声波多普勒技术(continuous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以频谱显示。应用连续超声波接收运动物体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简称CW 。其优点为可以测定高速血流,常用于测定心脏瓣口狭窄或返流的高速血流。缺点为没有距离分辨能力,不能区分信号来源深度。 (2)脉冲超声波多普勒技术(pulse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亦以频谱显示,与二维超声相结合。用一定宽度的调制脉冲获得心脏或血管内某一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一、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估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形是否正常,官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价。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瘘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仪器设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小凸阵探头或2-3.5MHz扇形(相控阵)探头。 三、检查前准备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检查前应询问病史,如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症状、脑缺血及颈动脉疾病的相关临床症状、颈动脉支架或内膜剥脱术病史以及既往相关的影像学检查资料。 四、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1、正常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1)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①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动脉分叉处、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②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测量内-中膜厚度(IMT)。 ③纵切面分别在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方)、颈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动脉硬化斑块。 ④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上述动脉的血流充盈状态。 ⑤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近段、远段)、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远段)、颈外动脉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并计算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或狭窄远段颈内动脉)流速比值,分析血流频谱特征并鉴别颈内外动脉。 表1.颈内、外动脉的鉴别

超声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

超声诊断报告书写的基本要求 一份完整的超声诊断报告,是临床超声医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它深刻地体现了医疗质量和学术思想水平!因此,在超声诊断报告书写时,必须要有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超声报告的基本形式: 1.文字化描述 2.规范化表格 文字化描述—— 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采用的形式,其主体是检查所见的描述与检查结果的提示。这种形式不仅书写方便,而且描述无限制,书写时可充分表达检查所见,客观说明检查结果。 规范化表格—— 是采用表格填写的方式,内容有限定,形式死板。但优点是内容规范,形式

统一,便于检索和积累完整的科研资料,也有利于标准化质量管理。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利用多媒体图文报告系统,多将二者有机结合。 超声诊断报告产生的基础: 任何形式的超声诊断报告,都是超声医生对一系列检查结果进行客观综合分析后而做出的。因此,可以说,声像图所获得的信息,是进行超声诊断的主体或说成是重要基础,但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原则——与临床的充分结合,只有将超声与临床完整的统一起来,才能使超声诊断水平发挥极致。 超声报告的独特之处:超声检查过程与检查结果是同时完成的,这一点不同于放射科医生及病理科医生。困此在检查过程中,超声医生要尽可能地利用设备 所提供的各种技术,包括2D成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谐波成像、3D成像、 声学造影等等,为客观、准确的超声诊断提供全面的技术帮助。 完整的超声报告要求超声医师具有的四个熟悉: 1.熟悉声像图与解剖学的联系,特别是与断层解剖学的联系。 2.熟悉声像图上正常人体器官组织及其变异。 3.熟悉超声图像的实际意义和可能伴随的伪像与误区。 4.熟悉血液动力学改变与多普勒超声的联系。 作一名优秀的超声医师还应具有的习惯:在临床方面,要有在检查前或检查中常规查阅全部病例资料的良好习惯,在必要时做补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这样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估超声检查结果,还可发现有意义的临床线索,主动扩大超声检查范围,降低误、漏诊率。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超声专业的整体优势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使患者得到了最高原则的医疗质量保证。 超声诊断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应根据临床医生检查申请单提出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全面检查,并尽可能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即使不能也应实事求是加以说明。例如:临床医生触诊颈部包块,当我们未见到异常影像时,应对医生所指包块处的组织回声加以描述,提示其并非病变。 2.客观性: 应对检查结果进行客观描述,包括: ①病变部位;例如:肝左叶或者肝右叶的病变,腹腔内还是腹膜后的病变。 ②病变形态、大小、数目、邻近结构;例如:所测量肿物的大小要有三个径线,这样通过径线的数值,让读报告者可以估计肿物的大体形态如“饼样”、“球形”等;肿物的多发还是单发,是散在还是弥漫分布;与邻近的器官或血管关系是推移受压还是浸润粘连。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4-05-22T15:39:47.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李萍芳 [导读]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李萍芳(淮南市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安徽淮南 232000) 【摘要】目的应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血管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临床拟诊 VBI的中老年住院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DSA,分析脑血管结构特点。结果 45例VBI患者中,有28例(62.2%)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21.4%),单纯后循环病变10例(35.7%),前后循环均存在异常12例(42.9%),另17例(37.8%)患者无血管结构异常。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导致VBI的常见原因,但前循环血管异常也是重要致病因素。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结构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68-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其供血区的血流量减少,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可伴头痛、呕吐、耳鸣、眼球震颤、行走不稳等,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神经功能可完全恢复。本文通过对45例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其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尝试从患者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方面探讨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45例患者均为我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的住院病人,均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伴恶心、呕吐、头痛、站立不稳等症,不伴有脑干以及小脑的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经临床系统相关检查及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排除脑出血、急性脑梗塞等病变,其诊断均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分类及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签署脑血管造影知情同意书,男性17例,女性28 例,年龄为30~79岁,中位年龄为60岁,其中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9例,高脂血症7例。 2. 方法: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右侧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以后置入5F动脉鞘,将5F的猪尾导管前端置于升主动脉,正位注入造影剂(碘海醇),行主动脉弓造影,流率20ml/秒,总量30ml。更换猪尾导管,沿动脉鞘置入5F椎动脉造影导管,将导管头端置于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近椎动脉起始部,注入造影剂(流率5 ml/秒,总量8ml),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及颅内段正侧位投照,对常规造影不能明确者,增加多角度投照,动态及静态观察造影血管的情况,以了解血管的结构特点及病变。 3. 血管结构评估标准:(1)正常;(2)未发育或先天发育不良;(3)非正常扭曲;(4)狭窄(狭窄程度按NASCET标准法分级[2]:轻度狭窄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5)闭塞 结果 1. 本组45例患者中有28例(6 2.2%,28/45)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21.4%,6/28),单纯后循环病变10例(35.7%,10/28),前后循环均存在异常12例(42.9%,12/28),另17例患者无血管结构异常。前循环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伴不同程度狭窄为主,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闭塞外,还存在较多的血管扭曲、先天发育不良等。 2. 前循环病变分布情况:3例单侧颈内动脉窦部斑块形成伴狭窄(其中1例大脑前动脉A1段未发育),1例双侧颈内动脉窦部斑块形成伴狭窄,1例左侧颈内动脉窦部及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例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颈内动脉窦部及右侧大脑前动脉分支胼周动脉开口处斑块形成伴狭窄。6例患者共10处狭窄病变,轻度5处,中度3处,重度2处。 3. 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情况:4例存在一侧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其中1例伴对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1例伴基底动脉下段狭窄;3例椎动脉起始部非正常扭曲,其中1例双侧椎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扭曲,1例伴对侧椎动脉V2狭窄;3例为一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10例患者存在6处狭窄,轻度2处,中度3处,重度1处。 4. 前后循环均存在异常:(1)前循环:1例双侧颈内动脉呈直角弯曲,1例大脑前动脉A1段纤细,2例大脑前动脉A1段未发育,8例患者存在19处狭窄(轻度6处,中度9处,重度4处)。(2)后循环:3例椎动脉起始部非正常扭曲(其中1例为双侧),3例为一侧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1例椎动脉V4段闭塞,5例患者存在9处狭窄(轻度4处,中度4处,重度1处)。 讨论 目前认为VBI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有:①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动脉管腔变窄;②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③动脉-动脉栓塞;④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⑤椎动脉变异畸形及椎动脉周围结构因素改变等。 本组45例患者中有22例(55%,22/45)存在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其中1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狭窄或闭塞,此类病人一方面可能是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其供血区的血流量减少,局部脑组织缺血,从而出现小脑、脑干或枕叶皮层的供血不足症状,临床表现为眩晕、呕吐、头痛、眼球震颤、视物模糊、行走不稳等。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附在椎动脉表面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常受到血流的冲击,可以被冲刷下来,形成“微栓子”,随血液循环,堵塞了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一些小分支血管而造成了相应部位的缺血症状。尚有10例患者无明显血管狭窄病变,但存在椎动脉的扭曲、先天发育不良。正常椎动脉直径一般不超过4~5 mm,两侧粗细常不一致,左侧常较右侧粗大[3]。一些先天发育不良或全程扭曲的椎动脉表现为均匀性狭窄、细小,Weintraub等[4]报道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在头颈持续过伸3~4 min后,有25%出现椎动脉血流降低至<50 ml/s。如果一侧椎动脉血流量减少,势必会影响后循环系统的血供,从而造成局部缺血症状。后循环结构异常22例患者中有13例(59.1%,13/22)存在不同程度椎动脉起始部的扭曲、斑块形成狭窄,因此椎动脉V1迂曲和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很可能是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5]。 本组45例患者中有18例(40%,18/45)存在颈内动脉系统的血管结构异常,其中6例系单纯前循环系统的病变而不伴后循环的结构异常,这些病变多数是颈动脉窦部的斑块形成伴狭窄。这一结果提示颈动脉系统狭窄可能也参与了眩晕发生的病理过程[6]。颈动脉窦部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颈内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在Willis环正常时,可通过后交通动脉从椎基底动脉“盗血”,即“前循环盗血综合征”,从而引起后循环系统供血不足的症状。 本组患者中还有17例(37.8%,17/45)前后循环均未发现明显血管结构异常,这类病人的发病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点:1、椎基底动脉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指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 LG A16H-LG Y Y-LGU A8Q8-LG A162 ]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 简介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起草,忖的在于指导中国超声医师、超声检查技师或相矢人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头颈部、腹部和四肢血管的检查。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将根据学科发展适时进行修改,以保障其先进性。欢迎对此指南提出任何修改建议并请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联系。 第三章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指南 —?目的 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可对颈部血管病变的部位、范用、严重程度以及颅外脑循环异常作客观评估。 1、评佔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血管走行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和受压° 2、评佔各种原因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有无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 3、评佔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笑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信息。 4、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5、评价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6、评价颈部血管的先天性发育不良。 7、检测动脉瘤、动静脉痿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8、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佔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程度。 二、适应证 1、正常人群或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筛查。 2、对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逆性神经功能缺陷(RIWD)、黑朦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进行评价。 3、对无症状性颈部血管杂音、伴有心脏杂音或拟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评价。 4、对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评价及随访。 5、对实施颈部动脉、脑血管病变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6、对不能接受脑血管造影(DSA)的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首选方法。 7、对颈部搏动性肿块、怀疑或确定颈部血管疾病,如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评价及随访。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颈动脉超声检查通常无禁忌证。但出现以下情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重症脑血管病、不合作患者及不能耐受检查者。 2、颈部术后伤口敷料等影响超声检测。 四、仪器设备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5?10MHz线阵探头。部分患者颈动脉分叉位置高、血管位置较深?体型肥胖或颈部短粗,必要时可用2?5MHz凸阵探头或5?8MHz小凸阵探头或2?扇形(相控阵)探头。 术中超声采用5?10MHz或更高频率的线阵探头。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说明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说明一、什幺是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 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是经由腹股沟的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穿刺后,在放射线透视监视下,把导管导入颈动脉近端,再注射对比剂,并同时用快速间隔照X 光,藉以摄取颅内或头颈部血管内腔的影像及血流情况。当完成颈动脉血管造影后,可再把导管放入椎动脉近端,同样注射对比剂及照相,以得到不同区域的颅内或头颈部血管影像。 二、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优缺点: 用此法所得到的血管影像分辨率高,并能观察血流由动脉到微血管及到静脉的流动情况,故能精确侦测血管的病变,包括狭窄、阻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瘤等。 并能观察动脉阻塞后,侧枝循环发展的情况。对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治疗及追踪帮助甚大。目前虽然有计算机断层造影及磁振造影等方法可得到颅内或头颈部血管影像,但所得到的血管影像分辨率较低,无法观测微细血管病变,同时也不能显示血流动态。所以颈动脉及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是颅内或头颈部血管病变,尤其是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狭窄、血管炎性病变等不可缺少的检查。 三、适应症: 血管狭窄、血管阻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炎性病变、脑瘤等血管病变。四、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及其机率: (一) 使用含碘对比剂可能不良作用: 1.少数人在注射含碘对比剂时会发生温热感觉、恶心、呕吐、头晕、打喷嚏, 通常在短时间内会消退。 2.具过敏性体质者,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反应,如全身性荨麻疹、寒颤、呼吸 困难等症状。 3.具特异体质者,可能发生极罕见喉头水肿、哮喘、血压降低、心肺衰竭、休 克及猝死。 4.所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3.1%至12.7%,而严重的全身性反应发生率约为 0.04%至0.2%,死亡率约为十万分一。 5.受检者有下列情形时比较容易发生严重对比剂反应:曾注射对比剂引起不良 反应者、肾功能不良、过敏性哮喘病、多发性骨髓瘤、其它过敏症病史、未 经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严重呼吸功能不全(肺水肿、哮喘)、 严重心脏血管疾病(充血性心脏病;严重或不稳定性心律不齐)、年龄大于 七十岁者。因此这些病患务必在受检查时,与本科医师研商后再填同意书。 (二) 神经症状方面的并发症:暂时性单侧无力、永久性单侧无力、视野缺损、失语 症、记忆缺失、大脑皮质受损引起失明等。 1.术后24-72 小时内的发生率约0.5-4%。 2.永久性神经症状约0.1-0.5%。 (三) 血管造影当时发生血管瘤破裂的发生率约3%(仅发生于疑似颅内血管瘤出血 病患)。 (四) 非神经方面的并发症: 1.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约6.9-10.7%。 2.股动脉假性血管瘤的发生率约0.05-0.55%。 3.其它如心肌梗塞、心脏麻痹、心绞痛的发生率少于1-2%。 五、有下列情况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增加: (一) 原先有脑血管意外病变者。 (二) 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颅内血管有50-70%狭窄者。 (三) 年龄大于70岁者。 (四) 因病情需要注射较大量造影剂者。 (五) 高血压患者及肾功能不全者。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成像 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 ,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阈值上限的声波。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和数据。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是依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其中,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①声阻抗特性②声衰减特性③多普勒特性。 1、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是指声源与接收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差别称之为多普勒频移或差频(f d )。1842年首先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提出的。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物体的运动。多普勒频移(fd )与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o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V )、超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θ)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 )成反比,多普勒频移f d 公式为: f d =f r -fo = θcos fo 2v ?? θcos C fd ??=V 公式中fd 、cos θ仪器均可显示,fo 及C 为已知,可以计算出V 。fo 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 r 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f d 多普勒频移;V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C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θ超声波与反射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由此而知,f o 和v 均为零时,声源与接收器之间不产生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2、多普勒超声成像类型: (1)连续超声波多普勒技术(continuous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以频谱显示。应用连续超声波接收运动物体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简称CW 。其优点为可以测定高速血流,常用于测定心脏瓣口狭窄或返流的高速血流。缺点为没有距离分辨能力,不能区分信号来源深度。 (2)脉冲超声波多普勒技术(pulse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亦

超声检查规范

超声检查规范 一、四肢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检查方法】 动脉: 1.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检测上肢时外展、外旋各45-90°。探测下肢时,略外展、外旋,探测腘动脉及胫后动脉采用俯卧位,探测足背动脉时采用仰卧位或坐位并屈髋、屈膝足平放体位。 2.探测上肢时:选择7.5-10MHz的线阵探头,一般扫描深度为3-4cm,彩色增益为50-70%,取样容积宽度1-3mm。 从锁骨下动脉开始,在腋前探测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探测肱动脉,依据血管体表投影探测尺、桡动脉,探测深度为2-3c m。 3.探测下肢时:选择5-10MHz的线阵探头,扫描深度根据受检动脉深度及受检者胖瘦情况变化,一般髂外动脉深度为5-8cm或10-12cm,胫后动脉远端及足背动脉时,深度设置为2-4cm左右,探测时应从股动脉开始。如果临床上怀疑髂动脉疾病则应探查髂动脉(禁食8小时)。 4.探查顺序:首先获得最佳二维图像,在最佳图像上进行彩色多普勒成像,然后在彩色血流图上取多普勒频谱。若动脉存在狭窄,则判断程度。 静脉: 1.体位:上肢取仰卧位,下肢可采用立位、仰卧位、坐位等。一般髂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采用仰卧位,腘静脉及小隐静脉采用站位。 2.探头:髂静脉采用相对低频探头,3-5MHz,余采用5-10MHz。 3.探测上肢静脉: (1)浅静脉:根据浅静脉体表投影位置,首先纵切,探查的顺序可依顺行法或逆行法。纵行探查后,将探头转90度,横切探查。 (2)深静脉:按照伴行动脉指引首先探测锁骨下静脉逐渐向远侧段探测。 4.探测下肢静脉: (1)浅静脉:大隐静脉从入股静脉处向下追踪可探查全程,在入口处可见隐股静脉瓣。小隐静脉从入腘静脉处由近及远根据其解剖走行的体表投影探查。小隐静脉入腘静脉前有一较长段在筋膜下走行,位置较深,要注意与深静脉鉴别。 (2)深静脉:首先从腹股沟开始确定股总静脉位置,然后按照血管走行或伴行动脉的指引依次以常规探测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 5.注意静脉窦处为血栓好发部位,要仔细探查。 6.内径测量尽量在短轴上测量,断面为圆形。 7.测量位置:髂外静脉在远心端1cm处,股总静脉及股深、浅静脉在汇合为股总静脉处的近心及远心端段1-2cm处测量。 8.下肢静脉探测时,常须做探头加压试验,人工挤压检查段远侧肢体试验以及valsalva动作等。 【检查内容】 1.二维显象(二D) (1)血管的位置:包括起始、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无血管成对移位、异位及受压等先天畸形或继发性改变。 (2)管壁情况:内膜是否光滑、连续,动脉壁是否为三层,有无夹层;与邻近血管有无异常通道;管壁有无附着斑块,斑块的位置、回声、大小等。测量管壁的厚度。 (3)管腔情况:观察它们的通畅性,有无狭窄及扩张,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探头加压静脉是否可压闭等。 2.彩色血流显象(CDFI) 观察血流方向、充盈情况、彩色的强弱,紊乱信号的颜色。以颜色表示方向,以色彩亮,暗反映流速。五彩镶嵌为高速湍流,充盈缺损考虑异常,无血流信号则考虑闭塞。 3.多普勒频谱显象(PW及CW) 包括频谱方向、幅度、亮度、频窗等。 从形态及定量两方面分析观察:(1)频谱形态是否正常。(2)各种定量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常用的指标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PSV /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较粗血管的血流量测定(至少分析6个以上心动周期)等。 【注意事项】 1.常规检查时应由血管的近心端向远心端逐步扫查。先纵切后横切,保证对血管全方位的检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