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孩子通过美术课也理解了“边线”“轮廓”等词语的含义,因此我让学生在“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的基础上来理解周长的含义,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几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周长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流程:

这部分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周长概念的建立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三个活动,意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理解周长。

活动1:剪一剪,感知周长。

上课伊始,我先让孩子们拿出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名签卡片,让孩子们把名签剪下来,问他们:你是怎么剪的?当孩子回答“我是沿着边线剪的”时候,其实就是孩子们初步感知周长的时候。

活动2:描一描,揭示周长

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我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蚂蚁描出树叶的边线,但我发现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很难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孩子的空间观念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更改了方案.设计动画展示两只小参加长跑比赛的情境,看谁先到达终点,我让学生来当裁判,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线,2是要爬一周也就是从起点还要回到起点。从而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接着让孩子描出书中45页第一题图形一周的长度,在描的过程中继续体会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揭示出周长的概念.

活动3:摸一摸,理解周长。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桌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黑板等多个物体表面的周长。学生通过同桌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议一议等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一周的边线”在哪里?手指从哪里开始指,哪里结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周的边线”是连起来的(封闭的)。接着我再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分析这个角有没有周长,在课堂上学生很快就根据前面的知识分析出:角不是封闭图形,它是没有周长的。这样,学生在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以两人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物体表面的周长。如数学书封面、文具盒面、桌子面还有课前老师发给同学们的名签卡片等表面的周长。本环节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用的,我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会与物体的周长有关?学生很快就能够回忆生活中与周长有关的事例,因此将周长学习引伸到课外。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课件出示两个小蚂蚁继续比赛的情境,让孩子们分析比赛路线是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认识到虽然有些图形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但它的周长却可以是相等的。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通过课件演示两个小蚂蚁同时到达了终点。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让孩子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给他们一个梳理知识的机会,完善本节课内容。

六、反思:《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是一无所知。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用课件呈现两只蚂蚁爬树叶边线比赛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紧接着我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树叶,用彩笔来描一描树叶的轮廓,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通过描树叶的一周的长,从而揭示周长的意义。这时又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一些常见的图形的周长,描一描所喜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再次感知周长。然后我又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在自己身边所熟悉的物体中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什么是周长,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三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认识周长苏教版

《认识周长》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多见的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让学生在看、摸、描、量、算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这一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计算等数学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认识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而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源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运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1、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填塞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找一找、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盛数学活动经验。3、趣味练习法。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在为书签镶边、围灯带等活动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中,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用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胜利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情景具有心理指向性。课始,创设昆虫饶“运动场”(树叶)跑步的动画场景,引导观察、比较:它们跑步的路线有什么例外? 引导学生发现,蜗牛沿着叶脉跑,瓢虫沿着树叶的边线才跑一半,只有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整整一周。唤醒学生对“一周”的生活经验的回忆,直观地感知“边线的一周”,为揭示周长概念奠定了基础。

《认识面积》评课稿1

《认识面积》评课稿 海宁路小学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西师版实验教科书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西师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判断,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多数学生的视野不开阔,认知水平较欠缺。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应该说只有初步的体验,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周长的计算》说课稿

《周长的计算》说课稿. T) @3 {) @( o 一、说教材 《周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I7 ]; G) S+ ^4 k% e M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 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f: u. V- S" K# i) Z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的预设: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E& z. T0 S" o& l9 G 能正确测量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 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t& J9 H0 G4 A% P3 o0 `; ].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 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n6 n {# M, ^8 I 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1 w4 E$ p5 f. N0 g) f9 @2 Q/ E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 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 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算出它的周长,先自己想想猜猜,再

《认识周长》评课

《认识周长》的评课 一、我从教学环节有效性观察这两节课,这两节课在各环节上时间分配如下:王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用了1分钟,探索新知环节是28分钟,练习巩固环节用了9分钟,拓展应用是3分钟。陈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用了2分钟,探索新知环节是29分钟,练习巩固环节花了9分钟,拓展应用是4分钟。从时间分配上可以看出她们的课堂教学各环节是有效的。 如果两节课的探索新知环节能压缩到25分钟,多腾出3、4分钟放到练习环节中我觉得会更好。 二、《认识周长》这两节课都是概念课,都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巩固概念——发展概念”来设计每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 在引入时,王老师直接切入,以简短的话语创设小乌龟参加森林运动会比赛的情境,出示小乌龟围着草地跑一圈出现的三种跑法,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哪只小乌龟的跑法是正确的,使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意思。这样的设计,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入概念,使学生轻易地感知了新课内容。 接着以正确小乌龟跑的路线形成的图形、用绳子做一个角和一个三角形作对比,让学生清晰地区分封闭和不封闭图形,突破了周长概念里的关键词“封闭图形”,继而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形成周长的完整概念。 紧跟着王老师又让学生完成几道对应练习:1、指出中秋节挂饰的周长,2、从不同图形中判断有周长的图形,3、用自己准备的图形描在练习本上。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从大量的典型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并动手指一指,动口说一说,动手描一描,使初步形成的概念逐渐分明,进一步感知和理解周长的概念。 如在练习环节中,一名学生在描 的周长时,只在图形外面围一圈,王老师巡视时发现,及时展示出与其他同学的描图作对比,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陈老师的课堂设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探究曲线图形的周长环节,放手让学生讨论、尝试,然后让学生汇报方法,还让学生演示如何用绳子围着树叶一圈作记号,再把绳子拉直来测量,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在一个学生提到用软尺来测量时,陈老师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让该学生上台演示如何测量,让学生认识到又一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这个环节的开放设计,把时间交给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很容易的从实践中理解“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她在每个环节中对学生点拨很到位,指令也非常明确,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静分明,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的理性教学。 在练习环节中,王老师以一个脑筋急转弯轻松过渡引入,陈老师则以智力大比拼的形式出现,激起学生的斗志,两人的练习题型丰富多样,这样的设计都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心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两位老师在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的自然、紧凑,衔接得当,教态、语言亲切,适度的表扬鼓励,给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三、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磨课过程及课后思考这四个板块来说明。 【教材分析】 第一个板块,说教材。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学情。 新课标中指出: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认识周长》是一节概念课。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新旧教材对比,可以发现: 1、旧人教版的例题中国旗和数学书的封面都是长方形的,新人教版将国旗换成了学生熟悉的三角尺,使实物图形更加多样化。 2、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像这类问题出现在旧人教版单元整理的练习中,还加了星号,在新人教中是放在周长这一课结束的练习十八中,没有加星号。可见习题的难度增大了,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 为了了解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情况,我们小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PPT放前测图)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9人能表示出周长的含义,占所有学生的35.5%。还有64.5%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比较模糊。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表示周长,更多学生认为图形的一条或两条边称为周长。这个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根据新课标精神,学情的分析以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 2.通过指、描、量、算等操作活动,探索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 3.渗透化曲为直、变与不变的数学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周长的本质特征。 【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来完成以上的三维目标,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版块: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们主张“以学定教”。在学法上,主要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具体又如何操作让我们打开第三版块:说教学过程。 我们经历了多次磨课,最后我们的教学分以下四大环节进行: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概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公开课《周长认识》评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公开课《周长认识》 评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认识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 经济开发区爆台寺小学朱小霞 一、课前分析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容是冀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知识仍然属于几何初步知识。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上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而且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还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为后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做好准备。关于这部分的容要求,《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和测量,重视的是“周长”概念的建立、概念的表达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实际测量,把探索和掌握作为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 因此,我把本课定位于让孩子们充分经历研究周长含义这一过程上。 (二)说学生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多数学生的视野不开阔,认知水平较欠缺。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应该说只

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册已对长方形、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他们的基本特征。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其次,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了如下三部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不难看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结合实际测量活动,经历整个认识周长的过程,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本课的关键则是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加强学具操作,让孩子们手动、脑想、眼看,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周长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 -----------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隆化四小朱家强 今天,我很荣幸聆听了韦老师执教的《周长的认识》一课。《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我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粗谈一下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韦老师直接提出你会计算学过图形的什么呢?有同学说面积,有同学说周长,然后韦老师就顺势询问圆的周长,你会计算吗?从而揭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然后设计自学提示这一环节,以及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比较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时,韦老师也比较重视动手操作训练,让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值得我们学习: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自学提示为引导,充分发挥孩子们自己的感官,让他们自己去认识,去体会,进而了解并学习知识,然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初步体会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圆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进行这样的自学是非常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已有的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迫切的想知道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的,这样,有问题才会有发现,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进一步学习,进一步通过动手操作,通过合作学习得出周长与什么有关创造了条件。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韦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这一合作探究的环节就充分体现。第一步让学生量出手中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记录在表格。第二步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一个比值,填入表格。第三步观察表格中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都是3,小数部分都很接近,而且很接近是因为有误差,而实际是一样的。而这个比值到底是多少呢,老师不说,再次有学生自学书本发现问题。老师没有说什么,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自学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认识周长》 我的说课分为四个环节: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的范畴,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四点: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结合具体情景、图形和物体,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在数学思考方面: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问题解决方面: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二、说学情 “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为主,通过蚂蚁爬树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精选3篇)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

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新闻报道】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听课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听课评课稿1.简单而富有内涵的引入 余老师原先的引入是从一则广告开始的,香飘飘奶茶一年所卖出的杯子有3亿多,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看广告、说周长、找关系、再化繁为简,这样引入有三个好处: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看到广告进入课堂,很新鲜;二是从地球赤道整个巨大的圆回到纸上的小圆,要研究大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们先从小圆开始研究,这就是华罗庚所说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三是生活中的一般实例都是先测量出周长再求直径,比如,测量一棵树的直径,就是先量出它的周长等,这个广告也是先有周长,我们再来探究赤道直径是多少。 有三个这么明显的优点,为什么会弃而不用呢?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时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0分钟,才进入新课探究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一个缺点把所有的优点都掩盖了,所以,余老师改成下面的引入。先出示一个普通三角形,问它的周长在哪里,要测量什么,怎么计算?再出示一个正方形,也是问同样的问题,最后再追问:为什么只要测量一次,正方形的周长时边长的几倍?最后在出示圆。这种引入的优点是什么呢?一是从平面图形的周长引入,和前面所学的连成一条线,形成知识系统;二是这节课的一个内在线索是探寻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正方形正好具备了相似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时变长的4倍,也是一个固定的数;三是时间,前后不到3分钟!因为课的导入追求迅速、高效,所以余老师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导入。 2.自发而科学严谨的探究

关于课堂当中的操作,大多数是教师的指令行为,老师说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根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我们这么做!在本节课中,余老师通过巧妙地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发的进行探究,"这两个圆,哪个圆的周长比较长?""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怎么样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每个问题都经过精心设计,逐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操作的目的。在操作时提出了各种操作要求,小组合作分工,务求科学严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是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是学生忘记了知识之后所留下的最宝贵的智慧! 3.数学思想和文化的渗透 在本节课中,余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多种数学方法,比如在测量圆周长的时候是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在汇报操作结果的时候,渗透了"变"与"不变"辩证思想,这也是理解圆是一个固定的数的重要过程,在介绍刘徽割圆术的时候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在介绍圆周率的历史的时候,提到了我国研究圆周率的主要人物,以及和西方的比较,渗透了思想感情教育。这些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都是我们在课堂中需要挖掘和渗透的,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 思考:圆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条规律的出现时机,余老师是放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介绍圆周率的历史之前。我的想法是,学生的操作结果无法得出这是圆周率,这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所以,我想,是不是放在接受前人的探究历史之后再将这条规律补充完整是不是好一些,这样,学生对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是一个固定的数,会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呢?

人教版3数上册第7单元《认识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稿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 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 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

三年级数学上册五周长什么是周长说课稿北师大版

《什么是周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4、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感知什么是周长,难点设为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本节课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为载体。新课开始又创设了小蚂蚁绕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的情境,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认识周长》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7单元《周长的认识》。 2、所处地位:此单元内容包括:认识周长,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而《认识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3、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一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三年级上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思路: 正因为《认识周长》是本单元的第3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此建立周长的概念尤为重要为此本节课教学思路定为: 1、通过多种体验活动感知周长,建立清晰的概念 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感悟周长的计算方法。 3、利用变式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理念: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运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示范课《周长》说课稿

示范课 周长》说课稿 一、教材说明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

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 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

新《周长》单元说课稿(201410)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周长》 陈伟 2014年10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几何知识的拓展。 教材是通过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这里的周长概念既包含规则图形的周长,也包含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一方面是因为生活中大量存在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深刻理解,把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列入学生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是后面学习计算“几何图形周长”等知识的基础。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掌握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几种方法,并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周长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认识周 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出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 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探究图形周长的活动中,激发探究欲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关键: 1、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操作、测量中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不但关注结果,更应关注

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认识》的目标达成 《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张老师通过家里的麦田、菜地被家养的羊、鸡破坏,想个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同时,张老师也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张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张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张老师做得比较好。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张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