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亲属称谓的自称与泛化[1]

亲属称谓的自称与泛化[1]

学号1212080215

科研论文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亲属称谓的自称与泛化

院(系)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名称:对外汉语专业

学生姓名:史艳霞

指导教师:李会新

亲属称谓的自称与泛化

摘要:亲属称谓的自称即用亲属称谓词来指称自己,本该是别人称呼自己的词,却成了自己称呼自己的方式,从而表达一定的意义、情感及思想。亲属称谓的泛化即本来应该称呼是自己亲属的词,用在了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身上,来表示礼貌、亲切等意义。

关键词:亲属称谓自称泛化

在现代汉语里,无论男女老少、地位高低,说话时自称一般用人称代词“我”。这说明“我”是一个只起指称说话人作用的中性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一些亲属称谓来表示自称,以及用来称谓一些非亲属的人,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本文中我将逐一探讨。

1.各种自称用法:

亲属称谓词大都跟“上、下、左、右”等一样,在使用上都包含着某种基准。自称用法的基准或是听话人或是对话中提到的第三者。所以我们就可以按照基准的不同划分成:听话人基准和第三者基准,而听话人基准又可分为:听话人基准明指和听话人基准暗指。

亲属称谓的自称即用亲属称谓词来指称自己,本该是别人称呼自己的词,却成了自己称呼自己的方式,从而表达一定的意义、情感及思想。亲属称谓的泛化即本来应该称呼是自己亲属的词,用在了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身上,来表示礼貌、亲切等意义。

1.1听话人作基准

听话人作基准是指说话人通过听话人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用以自称,以作为基准的指称听话人的词是否明指,来将其分为两类:

1.1.1听话人基准明指

例(1):贵:叫她想想,还是你爸爸混事有眼力,还是她有眼力?(鲁贵:父亲→四凤:女儿)

例(2):你想气死你妈我呀?(母亲对女儿说的话)

然而,在面的例子中,说话人不用“我”,却特意用“你爸爸/你妈”来自称。其中不仅含有“埋怨”的对象,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是什么呢?说话人在听话人面前自称“你爸爸/你妈”,等于对听话人宣告“我是你爸爸/你妈,现在作为你爸爸/你妈跟你说话”。而且说话人把自己确定为“你爸爸/你妈”,同时意味着把听话人确定为“我女儿/我儿子、女儿”。虽然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说话之前都明白相互之间的亲属关系,但却还仍要强调其关系,这意味着说话人在提示听话人对说话人应有的态度,并期待“女儿/儿子、女儿”对“爸爸/妈”应有的态度。

例(3)我看,你先回家去。(有把握地)矿上的事有你爸爸在这儿替你张罗。(鲁贵:父亲→鲁大海:儿子)

例(4)贵(坐在长沙发上)钱不钱,你没有你爸爸成么?你要不到这儿周家大公馆帮主儿,这两年尽听你妈妈的话,你能每天吃着喝着,这大热天还穿得上小纺绸么?(鲁贵在对四凤说话)例(3)里不用“我”而用“你爸爸”,等于说“我是你爸爸,为你这个儿子张罗”,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威严。例(4)里用“你爸爸”自称,等于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突出自己父亲的地位,并且让四凤知道你就是靠我才过得这么好。

例(5)你妈也就这点出息,比不得你们文化人。

例(6)孩子啊,你养狼不替你阿爸想,也得替乌力吉想想,替大队想想。

说话人把这些词特意用作自称词,为的是把自己放在客观的角度上,这样可以拉开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有意冷淡对方,来表现自己异常气愤的心情。

1.1.2听话人基准暗指

例(7)你告诉姐姐你想要什么啊?(姐姐对妹妹说)

例(8)你说,是妈妈疼你还是爸爸疼你?(妈妈对女儿说)

这个用法的形式上,似乎是1.1省略了“你、您、你们”等人称代词后的格式,但我们却认为它在本质上跟1.1是完全不同的。它有一个特点,即常在发话中使用,如例(9)(10),让我们以这一点为线索来讨论一下。

例(7)里的妹妹平时称呼姐姐“姐姐”,例(8)里的女儿称呼妈妈“妈妈”,而姐姐、妈妈却也用孩子们称呼自己的亲属称谓词分别自称“姐姐”、“妈妈”。这说明姐姐和妈妈把自己放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跟他们说话。这一用法正是“说话人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同一的立场,以便从心理上等同于孩子”的说法。此种用法常在对孩子的发话中出现,特别是用于幼小孩子,用于幼小孩子约占自称词的大部分。就这一点看,似乎可以认为它是幼儿语言。然而实际上,一般所说的幼儿语言是指只用于年幼孩子、而不在成人间使用的语言。而汉语里的这一用法却也常见于成人之间,故称它为幼儿语言又不恰当。但尽管如此,在成人间使用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即说话人常常把听话人看成是一个需要庇护的孩子,如下例(9)(10)。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幼儿语言的引申用法。

(9)妈来看看你,好闺女!(刘大妈:母亲→慧芳:女儿)

(10)好吧,爸爸帮你参谋参谋。(张父:父亲→张玉:女儿)

例(9)是母亲对差点儿流产而被送到医院的女儿说的话,例(10)是父亲对不知怎么处理好男朋友的事而老叹息的女儿说的话。

以上,说话人把自己放在客观的角度上来特意与听话人之间保持距离,这样,等于把听话人看成是个独立的、跟自己对立的存在。另一种情况是,说话人把自己放在听话人的立场上,这样相互之间的对立没有了,说话人的威严及对某种态度的期待也不存在了,相反,更衬托了与听话人的连带感、亲密感,甚至于依赖感。

(11)周朴园:(寂寞地)今天──呃,爸爸有一点觉得自己老了。(停)你知道么?

周冲:(冷淡)不,不知道。

周朴园:(忽然)如果爸爸有一天死了,没有人照拂你,你不怕么?

周朴园平时对两个儿子(周萍、周冲)很严厉,跟他们说话一直用“我”自称,《雷雨》全篇里只在这个场合自称为“爸爸”。在鲁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而水落石出的当天晚上,周朴园自己在客厅里望着鲁侍萍的照片的时候,周冲进来了。例(11)是这时的对话。这里已经不存在父亲以往那种严厉的姿态。

1. 2第三者作基准

第三者作基准是指说话人通过对话中提及的第三者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并用以自称,一般形式是“他/她+亲属称谓词”。此种用法也该按作为基准的“他/她”是否明指来分作两类讨论,但是我搜集的例子不多,在此只举些例子并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12)你去告诉李强,就说他妈同意他结婚了,让他回家住!(母亲→李强(儿子)之友)

(13)小芳在家是老大,从小就知道心疼人,从没伸手跟妈要过东西。

从上下文看,例(12)里“他妈”的“他”指自己的儿子(李强之友第三者)是很明确的,把例(13)里的“妈”看成是“小芳(第三者)的妈”也是最自然的。可是,能以第三者基准言及自己似乎要有一定的条件。例如,我们把例(12)(13)假定为对着同辈的邻居说的话,那么这两例就很不自然了。这时,一般不用“他妈/妈”而用“我”。能以第三者基准言及自己似乎只限于对晚辈的发话。那么,下例(14)(15)又该怎么解释呢?

(14)看 ,玉娥给我买的袜子!我穿了一辈子布袜子,磨得两脚净是鸡眼,小孙女就是有心眼儿,叫老爷爷的脚舒服点儿!(宋爷爷→卫母)

(15)就拿孩子们说吧,不但两个大的看妈妈出去,就多帮助奶奶,连两个小的也仿佛更懂事儿!(卫母→宋爷爷)

宋爷爷和卫母是同辈的邻居,他们却自称为“爷爷/奶奶”,不符合上面的解释。然而,这两例却有一个共同特征,例(14)里,“爷爷”之前有个表示跟“爷爷”的关系的亲属称谓词“孙女”,例(15)里“奶奶”之前有个表示跟“奶奶”的关系的亲属称谓词“孩子们、(孩子们的)妈妈”。我们认为这两例的成立跟这一特征有很大关系。说话人自称时以第三者为基准的亲属称谓词来代替“我”,这意味着什么呢?从许多例子可以看出,明指基准的用法如例(12)类似于1.1,暗指基准的用法如例(13)~(15)类似于 1.2。诚然,在这里的明暗两种基准的用法是,其特征不适于听话人却适于作为基准的第三者。下例(16)很清楚地反映了与1.1相同的、客观地看自己这一特征。

例(16)孩子,我就生了你这么一个女儿,我的女儿不能再象她妈似的。孩子,你疼我!(鲁侍萍:母亲→四凤:女儿)

例(16)先把听话人(女儿)特意称为“我的女儿”使其第三人称化,然后与其称呼相呼应自称为“她妈”。这样,就比“你不能再象我/你妈似的”这种方式更能客观地反映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从而表达母亲说这句话时的决心以及命令女儿的口吻。

2.亲属称谓的泛化

2.1亲属称谓泛化的概念

亲属称谓词泛化通俗地说就是亲属称谓词的广泛化、扩大化,即原本只属于亲属之间称谓的词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或处于礼貌或想达到良好的说话效果而用到了社会交际中,也称之为拟亲属称谓词。一般常用到社交场合的亲属称谓词都是最亲的亲属称谓词,这样可以显示说话人的尊重和礼貌,并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密感以拉近距离。把关系较近的亲属称谓词变为拟亲属称谓词如下所示:

爷爸伯叔哥弟=>大爷 *大爸大伯大叔大哥大兄弟(拟亲属称谓)

奶妈婶姐妹=>奶奶大妈大婶大姐大妹子(拟亲属称谓)

根据上面所示可以很容易把这些拟亲属称谓词代入下面的句子中:

张阿姨,看您/你提这么多东西,我来帮您/你拿点儿吧?

这些拟亲属称谓词都是我们平时常用的,这样既显示了说话人的修养和礼貌,又让听话人感觉很舒服。但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爸”这个字是怎么都不能泛化为拟亲属称谓的,没有人会用“大爸”这样的称呼来称呼别人。“爷、奶、妈、叔”等等都可以泛化为社交用语,为什么惟独“爸”不能泛化为社交用语呢?原因在于,在每个汉族人的心理上,血统是很重要的。血脉相连,血脉是一家人的根,子女的血统和父亲是最亲的,父亲的血统对子女来说是唯一的、无可取代的。在这方面母亲都比不过父亲的血统,所以汉民族的这种心理很不介意人们称别人为“大爷、大妈、大哥”等,却单单不能让“爸”字随便使用,这也许是亲属称谓词中唯一保留的一个不被泛化的词。

2.2亲属称谓泛化的原因

从古到今亲属称谓词,不仅数量上有明显的变化,而且词义上也有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据了解,古时的称谓词算起来有将近上千个,这么多的亲属称谓词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但随着封建政治体制的瓦解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现在常用的亲属称谓只有四十多个(仅指普通话中),可见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亲属称谓词的影响有多大。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亲属称谓词又将发生变化,主要的变化就是亲属称谓词的数量还会进一步减少,并且会广泛地运用于社会交际场合,消失的亲属称谓词将变成社会称谓词的一部分。原因在于现在的社会,家庭中兄弟姐妹减少,并且有大量的

独生子女家庭出现。随着亲属数量的减少,一部分亲属称谓词必定没有用武之地,从而慢慢地在亲属称谓词中消失或转化为拟亲属称谓词,甚至将变成永久性的社会称谓词。上面所举例的十七个词中,“姑夫、姨夫、妗”这些词只能用于亲属称谓,如果失去了亲属称谓的作用,人们一般也不会将它们作为社交称谓来称呼别人,它一旦失去亲属称谓的作用,可能就会从生活中消失。而像“叔、伯、哥、弟”等词即使它们失去了亲属称谓的舞台,也会在社交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像“爷、奶、爸、妈”这四个作为最常用的亲属称谓还将具有长期的稳定性。

3.总结

亲属称谓本来是亲属之间称呼用词,但随着词汇的发展与演变,已不仅仅是原来的作用,他呈现出扩大与缩小的两个方面。他不仅可以用来自称而且进一步泛化,普及到称呼没有亲戚关系的人群上。亲属称谓的自称可以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愤怒、不满;亲属称谓的泛化由于中国的文化原因,我们比较重视邻里关系与礼貌,所以产生了这种表达方,它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该以如何的态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可它,利用它。同是本文的论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日后可以继续改正,并希望老师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余哲.从常用亲属称谓词看四点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13-16.

[2]曹禺.雷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100.

[3]大西智子.自称用法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4:23-30.

[4]姜戎.狼图腾 [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4.

[5]王朔.王朔文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46-765.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年月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