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标

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标

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标
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标

主扇通风机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标

本方法适用于煤矿主扇通风机工序能耗的计算及等级划分。

1.工序能耗定义

主通风机工序能耗是指在统计期内主扇通风机排出(或压入)1兆立方米风量,压力升高1帕时,所消耗的电能。

2.主扇通风机工序边界

以拖动主扇通风机的电动机开关柜输入端为起点,风机出(入)风口为能量终端。 3.统计期

主扇通风机工序能耗以测试和统计数据为基础,统计期为一年。 4.主扇通风机工序能耗统计计算公式 4.1单台主扇通风机工序能耗计算公式:

'

410f W E Q P

=?

式中:

'f E

=—统计期内单台主风扇通风机工序能耗,kw ·h/Mm 3

·pa ;

W ——统计期内单台主风扇通风机工序耗电量,kw ·h ;

Q ——统计期内单台主风扇通风机工序抽出(压入)的风量,m 3

; P ——统计期内单台主风扇通风机工序平均全压,pa; 为了便于实际应用,上式可以用如下形式表示,即:

'

1t m

j j

j m W E t Q P ==

't E ——统计期内单台风机工序能耗,kw ·h/Mm 3

·pa ;

W ——统计期内单台主风扇通风机工序耗电量,kw ·h ;

t ——统计期内单台风机的运行时间,s ; m ——统计期内单台风机测试次数;

Q j ——统计期内第j 次测量流量,m 3

/s; P j ——统计期内第j 次测量全压,Pa ;

4.2 测点:在通风机进、出风口两侧选择测试截面和测点。

4.3 方法:通风机全压和风量测试计算方法按照煤炭工业出版社《矿山固定设备技术测定》中规定的有关风机风量、全压测算方法进行。

4.4 测试工况:只测算风机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全压、风量,勿需折算到标准状态。

4.5 测试时间:在统计期内每季度至少测试一次,且每季度测试次数必须相同,测试稳定工况下的风量、全压。

4.6 耗电量的统计计算:统计期内主通风机所消耗的电能,以拖动风机的电动机实际消耗的电能为准(同步电机包括励磁电能消耗)。

4.7 多台通风机组成的通风机工序能耗按下式计算

6

1

1

10

n

i

i f n

i

i

i W

E Q P

===

∑∑

式中:

E f ——统计期内多台主扇通风机工序能耗kW ·h/Mm 3

·Pa ; W i ——第i 台通风机统计期内耗电量,Kw ·h ;

Q i ——第i 台通风机统计期内排风量,m 3

; P i ——第i 台通风机统计期内的全压,Pa ; n ——统计期内企业通风机运行台数,台。 5、主扇通风机工序能耗等级指标

5.1 煤矿主扇通风机工序能耗等级划分如下:

5.2 新投产矿井达产第三年起按表1等级指标考核。

主排水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标

本方法适用于煤矿主排水工序能耗计算及等级划分。 1.工序能耗定义

在统计期内主排水装置在正常运行时把一吨矿井水的位置提高一百米需要消耗的电能。 主排水装置是指涌入矿井的各种水依靠自重沿大巷排水沟流入水仓,集中起来,再排到地面的排水装置,凡用于井下局部排水和地面其它排水的装置均不属于该标准范围内。

2.工艺能耗基准及边界

2.1 基准:主排水装置在统计期内处于正常运行时的各种参数。

2.2 边界:以控制电动机起动、停止及运行的开关柜为电能计量始点,以排水管路出口处为装置终端。整个装置包括电动机、传动装置、水泵、进水管、排水管和管路上其它附件。

3、主排水工序能耗计算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统计期为一年。

4、工序能耗计算方法

4.1 单台排水装置工序能耗计算公式

2

'

101g

w E QHc γ

=

式中:

'g E ——统计期内单台排水装置工序能耗,kW ·h/t ·hm ;

W ——统计期内单台排水装置耗电量,kW ·h ; Q ——统计期内单台排水装置排水量,t ;

Hc ——单台排水装置排水垂高,m ;

γ——斜井排水工序能耗修正系数,见附表,对竖井γ=1。

4.2综合工序能耗计算公式

2

11

10n

i i g n

i

ci

i

i W E Q H

γ===

∑∑

式中:

g E ——统计期内企业排水综合工序能耗,kW ·h/t ·hm ;

W i ——第i 个水泵房统计期内耗电量,kW ·h ;

Q i ——第i 个水泵房统计期内排水量,t ; H ci ——第i 个水泵心排水垂高,m ;

i γ——第i 个斜井排水泵房工序能耗修正系数;

n ——企业水泵房个数,个。

4.2.1 泵房总排水量为泵房内单台排水量之和。

1

m

i j

j Q Q ==∑

式中:

Q j ——统计期内某泵房内单台水泵排水量,t ; m ——某泵房内水泵运行台数,台。

4.2.2 泵房耗电量为单台水泵耗电量之和。

1

m

i j

j W W ==∑

式中:

W j ——统计期内某泵房内单台水泵耗电量,kW ·h ; 4.2.3 在同一水泵房内排水垂高为相同值。 4.2.4 计算斜井排水工序能耗时,其排水垂高为

sin c cx H L H α=+

式中:

H c —斜井排水垂高,m ;

L —斜井排水排水管长度,m ; α—斜井倾角,°;

H cx —斜井排水单台水泵吸水平均高度,m ; 5参数统计方法

5.1 耗电量:统计期内电度表累计电量。电度表安装在控制每台水泵运行的开关柜上,电度表必须在校验周期内,精度符合计量规定的要求。

5.2 排水量:统计期内流量计累计排水量。流量计安装在排水管直管段上,安装位置符合流量计安装要求,其精度符合有关规定。

5.3 排水垂高:为吸水井平均水面至下管出口中心线处的垂直高度,查水泵房设计图纸或矿井设计资料。

5.4 耗电量只包括水泵电动机和该电动机至开关柜之间线损电量,不包括泵房内照明,电动启动闸阀及泵房配电室到地面中央变电所的线损等其它辅助用电量。

5.5 排水量原则上以流量计累计流量为准。若目前无累计流量表,允许采用测试平均流量与水泵统计期内运行时间乘积计算,测试流量要求每季度测定一次,取四次算术平均值,流量测试方法参照煤炭工业出版社《矿山固定设备技术测定》中规定的测试方法和国家目前允许的测试流量仪表进行。

5.6 斜井倾角是指水泵出口至排水管出口连线与水泵房水平面的夹角,可查水泵设计图纸。

6、主排水工序能耗等级指标

附表:斜井排水工序能耗正系数r值

表2

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标

本方法适用于煤矿往复式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的计算及等级划分。 1、工序能耗定义

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是指在统计期内每压缩1立方米公称排气量,压力升高1.0MPa 时所消耗的电量。

2、工序能耗的边界

以空气压缩机电动机控制开关柜为起点,二级排出口为终点。

3、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计算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统计期为一年。

4、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的计算 4.1 计算公式

2.398ln(10)k g W E P Q =

式中:

E k ——统计期内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KWh/m 3

.MPa ; W ——统计期内空气压缩机耗电量,KWh ;

Q ——统计期内空气压缩机公称排气量,m 3

P g ——压缩空气工作状态下出口处的平均绝对压力,MPa 。 4.2 空气压缩机统计期内耗电量:包括空气压缩机用电,循环或往复用水用电及其它辅助用电。

4.3 公称排气量(Q )是将工作状态下的排气量(Qg )折算到吸气状态下的排气量,计算公式如下:

x g g

x g

T P Q Q P T =

式中:

Q ——公称排气量,m 3

Q g ——工作状态下统计期内的排气量,m 3

; T x ——吸气状态下气体绝对温度,K ; T g ——工作状态下气体绝对温度,K ; P x ——吸气状态下气体绝对压力,MPa ; P g ——工作状态下气体绝对压力,MPa ;

4.4 压缩空气总量为统计期内各台压缩机排气量之和,其计算点设在压缩空气出口处,在此处同时设置压缩空气的温度和压力测点。

4.5 空气压缩机统计期内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是指在压缩空气出口管道上测得数据的平均值。

4.6 压缩空气总排气量一般使用孔板,喷嘴等仪表进行计量,计量仪表得读数必须根据其设计参数进行修正计算,得出工作状态下的排气量。

5、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在统计计算确有困难时,可采用测试方法,见附录。

6、空气压缩工序能耗等级指标

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等级指标划分如下:

空气压缩工序能耗测试计算方法。

鉴于目前煤矿企业的计量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空气压缩工序能耗在统计计算存在困难或可能产生较大误差情况下,可参照本附加说明进行。

1、空气压缩工序能耗测试可以和技术测定结合进行。

2、空气压缩工序能耗计算公式:

12

12k i i

W

E W W E E E =

++???+∑

式中:

E k ——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值,KWh/m 3

.MPa ; ∑W ——空气压缩机总耗电量,KWh ; W i ——单台压缩机总耗电量,KWh ;

E i ——单台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KWh/m 3

.MPa 3、单台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计算公式:

0.040(1)ln(10)o o e

i e e i g t N N E K

N t Q P =+∑

式中:

N o ——空气压缩机空载时电动机平均输入功率,KW ; Ne ——空气压缩机负载时电动机平均输入功率,KW ; ∑t o ——某一测试期内空载运转时间之和,h ; ∑t e ——某一测试期内负载运转时间之和,h ; P g ——测试期内排气绝对压力平均值,MPa ;

Q i ——空气压缩机公称排气量,m 3

/min; K ——附加电耗修正系数,K=1.04。

3.1 空气压缩机空载指空气压缩机进气阀门关闭时运转状态,负载指处于压气状态。 3.2 空运转、负载运转时间的测试在正常状态下进行,测试时间不少于连续运转8小时。 3.3 空气压缩机各项参数的测试及计算方法按有关技术测定和GB3853-83《一般用容积式空气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3.4 单台空气压缩机耗电量指统计期内空气压缩机用电量,包括辅助用电量。 3.5 空气压缩机总耗电量为每台空气压缩机耗电量之和。

3.6 单台空气压缩机工序能耗测试每季不少于一次,全年取平均值。 3.7 以一年为电量的统计期。

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标

本方法适用于煤矿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的计算和等级划分。 1、工序能耗定义

在统计期内主提升皮带将1吨煤提高100米(为可比高度)时,所消耗的电量。 2、设备边界

工序能耗的边界及基准 2.1、设备边界

从主提升的第一条皮带开始至结束时的最后一条皮带终止。 2.2、用能边界

皮带电动机的控制开关柜为电能输入端。 2.3、位移基准点

第一条皮带装料点的空间三维点作为计算垂直位移量及水平位移量的基准点。 3、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计算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统计期为一年。 4、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的统计计算 4.1、计算公式

2

110()()

p m

d i t dt t W

E Q H H Q H H ==

+-+∑

式中:

E p ——统计期内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KWh/t ?hm ; W ——统计期内主提升皮带耗电量,KWh ; Q ——统计期内主提升皮带输送煤量,t ; Q t ——统计期内第t 个上煤点装煤量,t ; H ——皮带输送物料垂直位移量,m ;

H t ——第t 个上煤点与基准点间的垂直位移量,m ; H d ——皮带输送物料当量垂直位移量,m ;

H dt ——第t 个上煤点与基准点间的当量垂直位移量,m ; m ——上料点总数。

4.2、耗电量(W )用电度表记录皮带统计期耗内电量。 4.2.1、主提升皮带工序由多块电度表记录耗电量时

1

p

i

i W W ==∑

式中:

W i ——第i 块电度表记录电量,KWh ; P ——电度表总数。

4.3、物料量(Q 、Qt )用电子或核子皮带秤记录统计期内总提升煤量和各上煤点进入主提升皮带工序的煤量。

4.4、垂直位移量(H 、H t )原则上要求实测物料输出值或第t 个上煤点与基准点的高差作为物料输送垂直位移量或第t 个上煤点与基准点间的垂直位移量,实测有困难时可查看施工设计图。

4.5、物料输送当量垂直位移量(H d )

d d H K L =

式中:

K d ——折算系数(查附录); L ——物料输送水平位移量,m 。

4.5.1、第t 个上煤点与基准点间的当量垂直位移量

dt t t H K L =

式中:

L t ——第t 个上煤点与基准点间的水平间距,m 。

水平位移是原则上要求实测出料端或第t 个上煤点与基准点间的水平间距。实测有困难时,可查施工设计图出料端与基准点间的水平投影长度作为水平位移量。

5、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的测试计算

5.1、矿井主提升皮带在计量手段暂不健全的条件下,工序能耗可测试计算。在统计期内每季测算一次或一次以上,以算术平均值作为统计期内的工序能耗。

5.2 测试计算公式:

3110()()

i

pi i d it t dt t p

W E Q H H Q H H ==

+-+∑

式中:

E pi ——第i 次测试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KWh/t.hm ; W i ——第i 次测试主提升皮带耗电量,KWh ; Q i ——第i 次测试主提升皮带输送煤量,t ; Q it ——第i 次测试第t 个上煤点上煤量,t 。

5.3、第i 次测试耗电量(W i )在测试期内可用国家计量局允许使用的仪表、仪器测试记录耗电量。

5.4、物料量(Q 、Q t )原则要求电子或核子皮带秤记录试验的总提升煤量和各上煤点进入主提升皮带煤量,亦可用其它办法准确计量。

5.5、垂直位移量(H 、H d )执行本方法规定4.4规定。

5.6、当量垂直位移量(Ht 、H dt )执行本方法规定4.5规定。 5.7、测试期:正常生产条件下连续测试2次。

5.8、平均工序能耗值的计算:

1

/n

p i i E E n ==∑

式中:

E p ——统计期内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KWh/t ?hm ;

E i——第i次测试工序能耗值,KWh/t?hm;

n——全年试用次数(大于等于四次);

6、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等级指标:

6.1、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等级划分见表1。

6.2、主提升使用皮带运输而又用中间煤仓时各等级指标做如下修正:一级指标乘以1.005,二级指标乘以1.017,三级指标乘以1.017

6.3、本标准以外的主提升皮带种类依据牵引皮带施行。

表1 主提升皮带工序能耗等级

附录Kα值

1. 普通皮带

2.钢绳牵引皮带

3.钢绳芯皮带Kα值

主提升机房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示

本方法适用于煤矿主提升机房工序能耗的计算及等级划分。用于运送矸石、材料、人员的提升机不适用本标准。能耗计算及分等,按井筒类型分为竖井和斜井二种。

1.工序能耗定义

主提升机房工序能耗是指1吨煤炭垂直提高100米主提升机所消耗的电能。 2. 工序能耗的边界

为提升机房,包括机房内主提升机、电动机及提升机直接有关的控制系统。 3. 主提升机房工序能耗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统计期为一年。 4. 竖井主提升机房工序能耗计算 4.1计算公式

2

10t W E K QH

=

式中:

E t ——统计期内主提升机房工序能耗,KWh/t ?hm ; W ——统计期内主提升机房用电量,KWh ; Q ——统计期内提升煤炭数量,t ; H ——矿井提升垂直高度,m; K ——主提升有效高度换算系数。

4.2用电量为统计期内提升机拖动电机与控制系统用电量之和,以各系统电量计量表统计值为准。

4.3煤炭提升数量为统计期内提升累计煤量。

4.4矿井提升垂直高度为箕斗从井下装煤点到井上卸煤点之间的有效高度。可由设计图纸查取。

4.5主提升机提升高度换算系数(K )是将不同井深条件下的工序能耗换算到同一基准,其换算系数由表1中计算式计算。

表1

5 斜井提升机房工序能耗计算

5.1 计算公式

2

1210(10.020.03)

t o

K K W E m QH ctg ctg M

αα??=

++ 式中:

W ——统计期内提升机房消耗电量,KWh ; Q ——统计期内提升煤炭数量,t ; H ——斜井提升垂直高度,m ;

α——斜井倾角,o

; m 。——钢丝绳重量,t ; M ——平均每钩装煤重,t ;

K1——能耗值从实际角度换算成25度的换算系数。

K2——斜井提升长度换算系数。

5.2 统计期内提升消耗的电量及提升煤炭总量,按本方法的4.2及4.3执行。

5.3 斜井垂高指井下装煤点到井口卸煤点之间的垂高,可由设计施工图查取。

5.4 斜井倾角(α)指井下装煤点到井口卸煤点之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可由设计施工图纸查取。

5.5 钢丝绳重(m。)指由箕斗从井下装煤点到井上卸煤点之间的运行长度(L)乘以单位重量计算。

5.6 平均每钩装煤重量(M)是指每提升一次的净煤提升煤量,如一次提升多个箕斗为个箕斗装载量之和。

5.7 角度换算系数(K1)是将实际角度时的能耗值换算成倾角为25度时的能耗值。K1值按表2中相应的算式计算。

5.8 斜井长度换算系数(K2)是将不同长度的斜井提升能耗换算到同一基准,K2值按表3中相应的算式计算。

表3

6.主提升机房工序能耗等级指标

6.1竖井主提升机房工序能耗等级指标见表4。

6.2斜井主提升机房工序能耗等级指示见表5。

锅炉房工序能耗计算方法及等级指标

本方法适用于煤矿单炉额定容量大于及等于1t/h 蒸汽锅炉和大于及等于250KJ/h (即60万千卡/时)热水锅炉房。

1、工序能耗的定义

锅炉房工序能耗是指在统计期内每供出1t 标汽,锅炉房所消耗的燃料(煤、燃料油、燃料气等)、电、水三者折算为标准煤量之总和。

2、工序能耗的边界

锅炉房包括锅炉间、辅助设备间、生产间及附属于锅炉房的热交换站、软水站、煤场、渣场等。

锅炉房工序能耗计算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统计期为一年。 锅炉房工序能耗的计算 4.1 计算公式

1201()m n n r m B B B E n n D D D α

++=

++

式中:

E n ——统计期内锅炉房工序能耗,Kg 标煤,t 标汽; m ——燃料修正系数见表1; 表1

注:混合燃料修正系数用加权平均求出 B m ——统计期内燃料总耗量

B α——统计期内电能总耗量,kg 标煤;(1KWh=0.404kg 标煤) B n ——统计期内总耗水量,Kg 标煤;(1t 新鲜水=0.57kg 标煤,1t 软化水=0.386kg 标煤) n ——锅炉房采暖修正系数,锅炉房不采暖n 0=1,锅炉房采暖n 1=1.01; n 2——锅炉负荷修正系数见表2。 表2

D 0——统计期内锅炉房向外供出的饱和蒸汽总量,t 标汽;(1t 饱和蒸汽≈1t 标汽) D 1——统计期内锅炉房向外供出的过热蒸汽折算为标汽总量,t 标汽;(1t 过热蒸汽≈K 吨标汽,K 值见表3) 表3

注:过热蒸汽平均温度介于上表温度之间时,用插入法求得K 值。

Dr ——统计期内锅炉房向外供出热水的总热能折算为标汽总量,吨标汽;(250万千焦(60万千卡)≈ 吨标汽)

4.2锅炉平均负荷率计算方法

()D f

D τ=∑∑

式中:

f ——统计期内运行锅炉的平均负荷率(含压火因素),%; ∑D ——统计期内各运行锅炉产吨标汽总量之和,t 标汽;

∑(D 0·τ)——统计期内各锅炉运行时数τ(小时)与额定容量D 0(t 标汽/h )乘积之和,t 标汽。

5 锅炉房按每吨标准蒸汽的工序消耗指标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四个等级。工序能耗标达不到三等指标的属于等外。

锅炉房工序能耗指标见表4

5.1统计期内锅炉房运行锅炉的额定容量属同一档次时,锅炉房的等级以表4中响应的工序能耗标准评定。

5.2 统计期内锅炉房运行多台锅炉,且各台锅炉的额定容量不属于同一档次时,应先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统计期跨档综合工序能耗指标,然后以计算的锅炉房工序能耗值与之比较,评定该锅炉房的工序能耗等能。

跨档综合工序能耗值指标计算方法:

()[]g

i i

E D E D

σ=

∑∑

式中:

[E σ]——锅炉房某登记的跨档综合能耗指标,kg 标煤/t 标汽; D i ——统计期内锅炉房i 档锅炉产标汽总量,t 标汽,

E g ——表4中相应i 档某等级锅炉房工序能耗指标,kg 标煤/t 标汽。

附录煤种分类表

起草单位:煤炭工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煤炭工业杭州节能技术服务站审查单位: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综合利用局批准单位:能源部节能司

常用开发指标的计算

常用开发指标的计算方法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田开发指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评价、衡量油田开发效果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依据与参数,因此,各项开发指标的正确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简单介绍动态分析中一些常用的开发指标计算方法。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采油方面开发指标计算;二是注水方面的开发指标计算;三是压力指标开发的计算;四是其它开发指标计算。 一、采油方面的开发指标计算 1、采油速度:年采油量除以油田地质储量,它表示每年有多大一部分地质储量被采到地面上来,它也是衡量油田开发速度的一个很重要指标。 采油(液)速度=年产油(液)量/地质储量×100% 折算年产量=(月实际产量/该月日历天数)×365 折算采油速度=折算年产油量/地质储量×100% 例如:某油田地质储量800×104t,2005年生产原油20×104t。求2005年采油速度? 采油速度=20/800×100%=2.5% 2、采出程度:是指一个油田任何时间内累积产油占地质储量的百分比。代表一个油田储量资源总的采出情况,用以检查各阶段采收率完成效果。 采出程度=截止到某一时间的累计产油量/地质储量×100% 例如:某油田地质储量1000×104t,截止到2003年累积生产原油280×104t。求截止到2003年的采出程度? 采出程度=280/1000×100%=28% 3、产油指数:指单位采油压差下油井的日产油(液)量,它代表油井生产能力的大小,可用来判断油井工作状况及评价增产措施的效果。 产油指数=日产油量/生产压差 例如:某采油井日产油量12t,地层压力10.2 MPa,流动压力4.2 MPa。求该井产油指数? 产油指数=12/(10.2-4.2)=2t/ MPa.d 4、产油强度:指单位有效厚度的日产油量,它是衡量油层生产能力的一个指标。 产油强度=日产油量/射开有效厚度

工序能力指数CPK的计算和分析

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 这里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的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 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 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 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 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6σ 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P =6σ 式中:σ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与一般所讲的生产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是指质量上的能力,后者是指数量上的能力。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是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 工序能力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K. 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 P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置见下表

下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对C PK也同样适用。 表2-4-11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参考表(C P、C PK) M

制程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制程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摘要: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是在稳定的前提下,用过程能力与技术要求做比较,分析过程能力满足技术要求的程度。其中过程指数能力的计算包括计量值、计件值以及计点值三种. 1.计量值的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 1)侧公差且分布中心μ和标准中心M重合的情况 : 计算公式:Cp=T/6σ=T U-TL/6σ 其中:T U为质量标准的上限值,T L为质量标准的下限值。 2)双侧公差且分布中心μ和标准中心M不重合的情况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因为分布中心μ和标准中心M不重合,所以实际有效的标准范围就不能完全利用。若偏移量为ε,则分布中心右侧的过程能力指数为:C PU=T U-μ/3σ=(T/2-ε)/3σ

分布中心左侧的过程能力指数为:C PL=μ-T L/3σ=(T/2 +ε)/3σ我们知道,左侧过程能力的增加不能补偿右侧过程能力的损失,所以在有偏移值时,只要以两者之间较小的值来计算过程能力指数,这个过程能力指数称为修正过程能力指数,记作CPK。则:CPK=C P (1-K) 2.计件值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 在计件值情况下,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相当于单公差情况,Cp计算公式为: C P=T U-μ/3σ 1)当以不合格品数np作为检验产品质量标准,并以(np)μ作为标准要求时, 取样本k个,每个样本大小为n,其中不合格品数分别为(np)1 ,(np) 2,…,(np) k,由二项分布可得: 2)当以不合格品数p作为检验产品质量标准,并以pμ作为标准要求时,取样 本k个,每个样本大小 n1 ,n 2,…, nk 3.计点值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 计点值是指单位产品上的缺陷数,如一件铸件上的砂眼数,1㎡玻璃上的气泡数等。在计件值情况下,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仍相当于单公差情况,Cp计算公式为:CP=TU-μ/3σ

煤质指标分级详细标准

煤质指标分级详细标准

————————————————————————————————作者:————————————————————————————————日期:

一、灰分产率级别: 1、动力用煤灰分分级 级别代号原煤灰分Vd% 特低灰煤SLA≤10 低灰煤LA 10.01~16.00 中灰煤MA 16.01~29.00 高灰煤HA>29 2、冶炼用炼焦精煤灰分分级 级别代号原煤灰分Vd% 特低灰煤SLA ≤6.00 低灰煤LA 6.01~9.00 中灰煤MA 9.01~12.00高灰煤HA >12.00 二、全硫含量级别: 1、无烟煤和烟煤硫分分级 级别代号干基全硫S d.t% 特低硫煤SLS <0.50 低硫煤LS 0.50~0.90

中硫煤MS 0.91~1.50 中高硫煤MHS 1.51~3.00 高硫煤HS >3.00 2、炼焦用炼焦精煤硫分硫分分级及炼焦原料用煤 级别代号干基全硫S d.t% 特低硫煤SLS <0.40 低硫煤LS 0.40~0.70 中低硫煤MLS 0.71~0.95 中硫煤MS 0.96~1.20 中高硫煤MHS 1.21~1.50 高硫煤HS 1.51~2.50 三、发热量级别 级别代号干燥高位发热量Qgr,d(MJ/kg) 特高热值煤SHQ >29.60 高热值煤HQ 25.51~29.60 中热值煤MQ 22.41~25.50 低热值煤LQ16.30~22.40 特低热值煤SLQ <16.30 四、磷含量级别

级别代号原煤磷Pd(%) 特低磷煤P—1 ≤0.01 低磷煤P—2 >0.01~0.05 中磷煤P—3 >0.05~0.10 高磷煤P—4>0.10 五、砷含量级别(煤中砷含量分级MT/T803-1999) 级别代号原煤砷As(%)一级含砷煤ⅠAs ≤4.0×10-4 二级含砷煤ⅡAs >4.0×10-4~8.0×10-4 三级含砷煤ⅢAs>8.0×10-4~25.0×10-4四级含砷煤ⅣAs >25.0×10-4 六、氟含量级别(煤中氟含量分级MT/T966-2005) 级别代号原煤氟As含量μg/g 特低氟煤SLF<80 低氟煤LF 80~130 中氟煤MF131~200 高氟煤HF >200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以往也称为工序能力。过程能力是指过程加工质量方面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是稳态下的最小波动。而生产能力则是指加工数量方面的能力,二者不可混淆。过程能力决定于质量因素,而与公差无关。 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计量质量特性值有99.73%落在μ±3σ的范围内,其中μ为质量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质量特性值的总体标准差,也即有99.73%的产品落在上述6σ范围内,这几乎包括了全部产品。故通常用6倍标准差(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数值越小越好。 过程能力指数 (一)双侧公差情况的过程能力指数 对于双侧公差情况,过程能力指数C p的定义为:C p= T =T U -T L (公式1); 6σ 6σ 式中,T为技术公差的幅度,T U、T L分别为上、下公差限,σ为质量特性值分布的总体标准差。当σ 未知时,可用σ?1=R/d2或σ?2=s/c4估计,其中R为样本极差,R为其平均值,s占为样本标准差,s为 其平均值,d2、c4为修偏系数,可查国标《常规控制图》GB/T4091—2001表。注意,估计必须在稳态下进行,这点在国标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中有明确的规定并再三强调,不可忽视。 在过程能力指数计算公式中,T反映对产品的技术要求,而σ反映过程加工的一致性,所以在过程能力指数C p中将6σ与T比较,就反映了过程加工质量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的程度。 根据T与6σ的相对大小可以得到过程能力指数C p。如下图的三种典型情况。C p值越大,表明加工 质量越高,但这时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也高,加工成本也越大,所以对于C p值的选择应根据技术与 经济的综合分析来决定。当T=6σ,C p=1,从表面上看,似乎这是既满足技术要求又很经济的情况。但由于过程总是波动的,分布中心一有偏移,不合格品率就要增加,因此,通常应取C p大于1。 各种分布情况下的C p值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的界定标准 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是评价手术质量的客观指标,因此必须按统一标准予以界定并填写。但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掌握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病案首页录入过 程中把握不准确,影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现就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界定中常见的问 题及对策分述如下: 1 手术的概念 1.1 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 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 到诊治病伤目的的医疗操作。” 1.2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 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经充分准备后,符合无菌要求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 颅手术、视觉器官、单纯骨折切开复位、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 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官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 阴道、子宫以及阴囊 、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新近愈合的切口须再次切开手术,例如腹部手术后 出现并发症须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须再次切开探查止血;伤口6h内经清 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区域的切口。例如 某些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化脓性腹膜炎、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出缝合的切口;与口腔相通的连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以及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1.3 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 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切口愈合分为三级:

过程能力指数CPK

过程能力指数CPK 过程能力指数(Process capability index,CP或CPK),也译为工序能力指数、工艺能力指数、制程能力指数 什么是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也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6σ 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 P=6σ 式中:σ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还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工序能力 Cp=T/6σ T——公差 σ——总体标准差(或用样本标准差S)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过程能力指数的意义 制程能力是过程性能的允许最大变化范围与过程的正常偏差的比值。

油田开发主要工艺技术指标计算方法

油田开发要紧工艺技术指标计算方法 (征求意见稿) 一、机械采油指标的确定及计算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石油行业、集团公司、油田公司的相关标准、规范及要求,经论证优选,打算以石油行业标准《抽油机和电动潜油泵油井生产指标统计方法》(SY/T 6126-1995)为基础,参考其他相关标准及规范,确定出采油工艺指标12项:油井利用率、采油时率、泵效、检泵周期、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平衡度、冲程、冲次、抽油泵径、泵挂深度、动液面、沉没度、动态操纵图上图率,具体见下表。 机械采油指标论证确定结果表

1、油井利用率 油井利用率指油井实际开井数与油井应开井数的比值。 %100?-= y z x c n n n K (1) 式中:K c ——油井利用率,%; n x ——开井数,口; n z ——总井数,口; n y ——打算关井数,口。 注: ① 开井数指当月累积产油达到1吨以上(含1吨)的油井(含在册捞油井),或当月累积伴生气达到1千立方米以上(含1千立方米)的油井,为采油开井。 ② 打算关井包括测压或钻井关井,方案或试验关井,油田内季节性关井或压产关井。 ③ 油井利用率按月度统计,季度油井利用率按季度最后一个月(即3月、6月、9月、12月)的油井利用率为准,半年油井利用率以6月的油井利用率为准,年度油井利用率以12月的油井利用率为准。

2、采油时率 采油时率指开井生产井统计期内生产时刻之和与日历时刻之和的比值。 % 100?-= ∑∑∑r w r r D D D f …………… (2) 24 ∑∑= L w T D ………… (3) 式中:f r ——采油时率,%; ∑r D ——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日历天数之和,d ; ∑w D ——统计期内统计井的无效生产天数之和,d ; ∑L T ——开井生产井累计停产时刻,h 。 注: ①采油时率统计基数为所有开井生产井,其中新投产井在投产第一个月不予统计。 ②开井生产井累计停产时刻包括停电、洗井、停抽、维修保养等时刻,不包括测压停产、措施、大修等正常安排的停井时刻。 ③间开井等待液面上升的时刻应计入生产时刻内(即间开井应按照正常生产井来计算采油时率)。

水土保持各种分级标准表及指标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石漠化程度评价表

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 注: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值的年平均值表示。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的pH 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年均值。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注:Xi为影响因子i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为1;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为3;当因子i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

临界水位深度 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 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的。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

注:1、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整个生态系统对酸雨的反应程度,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间接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间接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对难易程度,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母质、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自然条件都有关系。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特征可由生态系统的气候特性、土壤特性、地质特性以及植被与土地利用特性来综合描述。本标准选用周修萍建立的等权指标体系,该体系反映了亚热带生态系统的特点,对我国酸雨区基本适用。 2、P为降水量,PE为最大可蒸发量。 3、A组岩石:花岗岩、正长岩、花岗片麻岩(及其变质岩)和其他硅质岩、粗砂岩、正石英砾岩、去钙砂岩、某些第四纪砂/漂积物;B组岩石:砂岩、页岩、碎屑岩、高度变质长英岩到中性火成岩、不含游离碳酸盐的钙硅片麻岩、含游离碳酸盐的沉积岩、煤系、弱钙质岩、轻度中性盐到超基性火山岩、玻璃体火山岩、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石灰砂岩、多数湖相漂积沉积物、泥石岩、灰泥岩、含大量化石的沉积物(及其同质变质地层)、石灰岩、白云石。 4、A组土壤:砖红壤、褐色砖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暗棕壤、暗色草甸土、红壤、黄壤、黄红壤、褐红壤、棕红壤;B组土壤:褐土、棕壤、草甸土、灰色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沼泽土、白浆土、黑钙土、黑色土灰土、栗钙土、淡栗钙土、暗栗钙土、草甸碱土、棕钙土、灰钙土、淡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干旱盐土、砂姜黑土、草甸黑土。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评价 性保护重要地区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重要性分级表 注: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生态重要性在于整个区域对评价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及洪水调节作用。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在对区域城市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来评价。

过程能力指数Cp与Cpk计算公式

摘要:过程能力也称工序能力,是指过程加工方面满足加工质量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最稳态下的最小波动。 过程能力概述 过程能力也称工序能力,是指过程加工方面满足加工质量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最稳态下的最小波动。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质量特性值有%散布在区间[μ-3σ,μ+3σ],(其中μ为产品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产品特性值总体标准差)也即几乎全部产品特性值都落在6σ的范围内﹔因此,通常用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值越小越好。 过程能力指数Cp的定义及计算 过程能力指数Cp是表征过程固有的波动状态,即技朮水平。它是在过程的平均值μ与目标值M重合的情形,如下图所示: 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时,过程能力指数Cp可用下式表示: Cp = (USL-LSL)/6σ 而规格中心为M=(USL+LSL)/2,因此σ越小,过程能力指数越大,表明加工质量越高,但这时对设备及操作人员的要求也高,加工成本越大,所以对Cp值的选择应该根据技朮与经济的综合分析来决定。一般要求过程能力指数Cp≧1,但根据6Sigma过程能力要求Cp ≧2,即在短期内的过程能力指数Cp ≧2。 例:某车床加工轴的规格为50±,在某段时间内测得σ =,求车床加工的过程能力指数。 Cp = (USL-LSL)/6σ = (6* = 过程能力指数Cpk的定义及计算 上面我们讨论了Cp,即过程输出的平均值与目标值重合的情形,事实上目标值与平均值重合情形较为少见;因此,引进一个偏移度K的概述,即过程平均值μ与目标值M的偏离过程,如下图所示: K=|M-μ|/(T/2) = 2|M-μ|/T (其中T=USL-LSL) Cpk= (1-K)*Cp= (1-2|M-μ|/T)*T/6σ =T/6σ-|M-μ|/3σ 从公式可知: Cpk=Cp-|M-μ|/3σ,即Cp-Cpk=|M-μ|/3σ 尽量使Cp=Cpk,|M-μ|/3σ是我们的改善机会。 例:某车床加工轴的规格为50±,在某段时间内测得平均值μ=,σ=,求车床加工的过程能力指数。 Cpk =T/6σ- |M-μ|/3σ = (6*-||/ (3* =

干旱指标确定与等级划分

干旱指标确定与等级划分 由于影响干旱的因素很多,造成干旱的原因不同,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差异很大,目前难以采用全国统一的干旱评判标准。本附录推出的指标、公式供在编制《抗旱预案》时作参考之用,各地也可选用本地区的研究成果。 1单一干旱指标 1.1气象干旱指标 1.1.1 连续无雨日数 指作物在正常生长期间,连续无有效降雨的天数。本指标主要指作物在水分临界期(关键生长期)的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 表1 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连续无有效降雨日数与干旱等级关系参考值 (单位:天) 注:无有效降水指日降水量<5毫米。 水分临界期指作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水分亏缺或过多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 1.1.2 降水距平或距平百分率 距平指计算期内降雨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差值,距平百分率指距平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百分比值。 中国中央气象台:单站连续三个月以上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5%~50%为一般干旱,偏少50%~80%为重旱;连续两个月降水偏少50%~80%为一般干旱,偏少80%以上为重旱。 多站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可参照下表确定。

表3 区域降水距平百分率(%)与相应的干旱等级 1.1.3 干燥程度 用大气单个要素或要素组合反映空气干燥程度和干旱状况。如温度与湿度的组合,高温、低湿与强风的组合等,可用湿润系数反映。 湿润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1:K 1 = r / 0.10ΣT 式中:ΣT—为计算时段0℃以上活动积温(℃〃日), r—为同期降水量(毫米)。 公式2:K 2 = 2r / E 式中:E—为小型蒸发皿的水面蒸发量(毫米); r—为同期降水量(毫米)。 计算时,请参考当地的有关数据。 表4 干燥程度与干旱等级的划分 1.2水文干旱指标 1.2.1 水库蓄水量距平百分率 公式:I k =(S-S )/S ×100% 式中:S—为当前水库蓄水量(万立方米); S —为同期多年平均蓄水量(万立方米)。 表5 水库蓄水量距平百分率(%)与干旱等级

水土保持各种分级标准表及指标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SL190-96) 重计算之。 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指标*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强度分级表*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风蚀沙漠化程度分级指标*

* 注:在判别侵蚀程度时,根据风险最小原则,应将该评价单元判别为较高级别的侵蚀程度。 土壤盐渍化分级指标 石漠化程度评价表 降水酸度(酸雨)分级标准

注:降水酸度是用降水pH 值的年平均值表示。降水酸度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每次降水的pH 值换算H+浓度后,再以雨量加权求其平均值,得到pH 年均值。以氢离子浓度来划分降水酸度等级。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各因素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注:Xi 为影响因子i 对土壤侵蚀的相对重要性,可通过专家调查方法得到。当因子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比较重要时,Xi 为 1;当因子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明显重要时,Xi 为3;当因子i 对土壤侵蚀重要性为绝对重要时,Xi 为5。 沙漠化敏感性分级指标

临界水位深度 注:土地盐渍化敏感性是指旱地灌溉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可能性。在盐渍化敏感性评价中,首先应用地下水临界深度(即在一年中蒸发最强烈季节不致引起土壤表层开始积盐的最浅地下水埋藏深度),划分敏感与不敏感地区。 盐渍化敏感性评价 注:运用蒸发量、降雨量、地下水矿化度与地形指标划分等级。 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指标 注:石漠化敏感性主要根据其是否为喀斯特地形及其坡度与植被覆盖度来确定的。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分级指标

煤质指标分级详细标准

一、灰分产率级别: 2、冶炼用炼焦精煤灰分分级 二、全硫含量级别: 1、无烟煤和烟煤硫分分级 三、发热量级别

四、磷含量级别 五、砷含量级别(煤中砷含量分级 MT/T803-1999) 六、氟含量级别(煤中氟含量分级 MT/T966-2005) 七、煤灰熔融性级别 1、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ST)分级(MT/T 853.1)

十、褐煤及风化煤腐植酸含量级别 十一、理论精煤回收率级别 十二、可选性等级划分标准

十三、煤炭粒度分级(GB189—63) 十四、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分级(GB MT/T825—2000) 十五、煤层瓦斯成分分带 十六、挥发份分级表(GB MT/T849—2000)

十七、烟煤粘结指数分级(GB MT/T 596—1996) 十八、煤全水分分级(GB MT/T850—2000)

煤质化验指标 一、水分。 煤中水分分为内在水分、外在水分、结晶水和分解水。 煤中水分过大是,不利于加工、运输等,燃烧时会影响热稳定性和热传导,炼焦时会降低焦产率和延长焦化周期。 现在我们常报的水份指标有: 1、全水份(Mt),是煤中所有内在水份和外在水份的总和,也常用Mar表示。通常规定在8%以下。 2、空气干燥基水份(Mad),指煤炭在空气干燥状态下所含的水份。也可以认为是内在水份,老的国家标准上有称之为“分析基水份”的。 二、灰分 指煤在燃烧的后留下的残渣。 不是煤中矿物质总和,而是这些矿物质在化学和分解后的残余物。 灰分高,说明煤中可燃成份较低。发热量就低。 同时在精煤炼焦中,灰分高低决定焦炭的灰分。 能常的灰分指标有空气干燥基灰分(Aad)、干燥基灰分(Ad)等。也有用收到基灰分的(Aar)。 三、挥发份(全称为挥发份产率)V 指煤中有机物和部分矿物质加热分解后的产物,不全是煤中固有成分,还有部分是热解产物,所以称挥发份产率。 挥发份大小与煤的变质程度有关,煤炭变质量程度越高,挥发份产率就越低。在燃烧中,用来确定锅炉的型号;在炼焦中,用来确定配煤的比例;同时更是汽化和液化的重要指标。 常使用的有空气干燥基挥发份(Vad)、干燥基挥发份(Vd)、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daf)和收到基挥发份(Var)。 其中Vdaf是煤炭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 固定碳 不同于元素分析的碳,是根据水分、灰分和挥发份计算出来的。 FC+A+V+M=100 相关公式如下:FCad=100-Mad-Aad-Vad FCd=100-Ad-Vd FCdaf=100-Vdaf 四、全硫St 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包括有机硫、无机硫。1%以下才可用于燃料。部分地区要求在0.6和0.8以下,现在常说的环保煤、绿色能源均指硫份较低的煤。 常用指标有:空气干燥基全硫(St,ad)、干燥基全硫(St.d)及收到基全硫(St,ar)。 五、煤的发热量 煤的发热量,又称为煤的热值,即单位质量的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热量。煤的发热量时煤按热值计价的基础指标。煤作为动力燃料,主要是利用煤的发热量,发热量愈高,其经济价值愈大。同时发热量也是计算热平衡、热效率和煤耗的依据,以及锅炉设计的参数。

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指数(CPK ) 一)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 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持质量的能力。 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也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的起作用的综合表现。 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 (即时 )来表示工序能力:工序能力为=6 。 若用符号P 来表示工序能力,则P=6 (其中的 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之标准偏差)。工序能力与一般所说的生产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质量上的能力,后者是指数量上的能力。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 ,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 ,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二)工序能力指数的判断 σσμ3±σ工序能力 技术要求工序能力指数 = σσ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p 值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作以下判断和处理,该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理对于CPK 也同样运用。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参考表 三)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1、在介绍工序能力指数计算以前,先介绍一下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的计算: 平均值的数学表达式: N N Xn X X X X ∑= ---+++= 3 2 1μn n Xn X X X X X ∑= ---+++= 3 2 1

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指数计算

6.4.1 统计过程控制基本概念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SPC ---统计过程控制)的概念是:应用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和检查,保持过程处于可接受的和稳定的水平,以保证产品与服务满足要求的均匀性。 这里的统计技术涉及到数理统计内容,但所应用的主要工具是控制图。 SPC 可以判断过程的异常,及时告警。但是不能告知此异常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发生于何处。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张公绪先生提出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 理论(SPD---统计过程诊断)。20世纪90年代起又发展为Statistical Process Adjustment (SPA---统计过程调整)。三者循环关系如下: SPC---告诉过程是否有异常 SPD---告诉过程是否有异常,若异常,告知问题出在哪里 SPA---告诉过程是否有异常,若异常,告知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进行调整 所以SPC 是质量改进循环的首要步骤,应该熟练掌握运用。 6.4.3 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指数计算 6.4.3.1过程能力分析 过程能力(process capability )指过程加工质量方面的能力,决定因素是人、机、料、法、测和环(即5M1E ),与公差无关。分析过程能力只能在稳态的基础上,即统计控制状态。 过程能力决定于由偶因造成的总变差σ,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计量质量特性值有99.73%在μ±3σ范围内,即几乎全部产品的特性值包含在6σ范围之内。故常用6倍标准差(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数值越小,表示过程能力越强。 6.4.3.2过程能力指数计算 (一) 当产品质量特性分布的均值μ与公差中心M 重合时 1、对于公差的上、下限都有要求时, 过程能力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T 为公差, T U 为 公差上限,T L 为公差下限, 是质量特性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 在上述过程能力指数中,T 反映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或客户对产品的要求),而σ反映本企业过程加工的质量。比值C P 反映过程加工质量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的程度。 根据T 与6σ的比值,可以得到下图所示三种典型的情况。C P 值越大,表明加工质量越好,但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也越高,加工成本相应升高。当C P =1,似乎既满足要求也节约成本,但由于过程的波动,分布中心一有偏移,不合格品率就要增加,因此,C P 应取>1。一般情况下,当C P =1.33,T=8σ,整个分布基本上都在上下规范限度内,且留有变动空间。故ISO8258:1991要求C P ≥1.33。 2、只对单侧公差限有规定时 只规定上限时, σ σσ?666L U L U P T T T T T C ?≈?===过程变异度规定的公差σ?σ μ 3?=U PU T C

CP和CPK(工序能力指数)

什么是CP和CPK(工序能力指数)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ISOYES收集点击数:7649 更新时间:2006-9-17 19:30:59 CP(或CPK)是英文Process Capability index缩写,汉语译作工序能力指数,也有译作工艺能力指数过程能力指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6σ 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P=6σ 式中:σ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 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还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工序能力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工序能力指数的判断 工序的质量水平按Cp值可划分为五个等级。按其等级的高低,在管理上可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置(见表1)。该表中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对于CPK也同样适用。表1 工序能力指数的分级判断和处置参考表Cp值级别判断双侧公差范(T) 处置Cp>1.67 特级能力过高T>106 (1)可将公差缩小到约土46的范围(2)允许较大的外来波动,以提高效率(3)改用精度差些的设备,以降低成本(4)简略检验1.67≥Cp1.33 一级能力充分T=86—10 6 (1)若加工件不是关键零件,允许一定程度的外来波动(2)简化检验(3)用控制图进行控制1.33≥Cp>1.0 二级能力尚可T=66—86 (1)用控制图控制,防止外来波动(2)对产品抽样检验,注意抽样方式和间隔(3)Cp—1.0时,应检查设备等方面的情示器1.0≥Cp>0.67 三级能力不足T=46—66 (1)分析极差R过大的原因,并采取措施(2)若不影响产品最终质量和装配工作,可考虑放大公差范围(3)对产品全数检查,或进行分级筛选0.67>Cp CP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案例分析

过程能力指数案例分析 过程能力判断 过程能力指数的值越大,表明产品的离散程度相对于技术标准的公差范围越小,因而过程能力就越高;过程能力指数的值越小,表明产品的离散程度相对公差范围越大,因而过程能力就越低。因此,可以从过程能力指数的数值大小来判断能力的高低。从经济和质量两方面的要求来看,过程能力指数值并非越大越好,而应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取值。 过程能力指数案例分析 服务是一种无形的产品,对其如何进行质量控制呢?在工业质量管理的方法里,有一种指标叫做过程能力指标C pk,表示生产的部件与设计界限规定的范围的吻合程度,我们发现,把它应用在服务业上,也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方法。下面就以某银行为例子,来说明它的应用。 某银行在营业高峰期时,顾客的等待时间最少是4分钟,银行承诺最多11分钟要办理完其全部业务,这是银行对过去的业务经验的总结,同时认为,一般的平均等待时间是8分钟,这反映了其职员处理业务的平均速度和平均熟练程度。在某个高峰时段银行办理了50位客户业务,每位客户的等待时间如下(为了便于计算0.5表示半分钟):

9.5,6.0,8.0,8.5,10.5,8.5,10.0,9.0,6.0,9.5,8.0,8.5,7.5 9.0,8.5,10.0,7.5,9.0,6.5,9.5,8.0,8.5,10.0,7.0,7.0,9.5,8.5,9.0,8.0,8.0,11.0,7.5,8.5,6.5,10.5,8.0,7.0,9.0,8.5 9.0,8.0,8.0,6.5,7.5,8.5,8.5,7.0,7.5,9.0,9.0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银行实现了对顾客的承诺,每位顾客的等待时间都不超过11分钟,是否可以说该银行的服务质量达到了标准?部门经理应该如何评价本银行的的业务处理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对这些数据作分析处理,如上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直方图表示数据的频度,数据的分布大体上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且曲线中值偏向右侧。 USL和LSL分别表示的是服务要求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本案例中就是11分钟和4分钟,即落在这个界限内的顾客等待时间都是合适的。一般对于USL和LSL的获得,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固有的标准,例如,某钢板厚度控制在6.4到5.6毫米为合格品,这就是标准;另外一个是以往的经验的总结,例如根据某种经验,处理某些业务,根据正常的程序,一般要3到8天等等。 使用统计软件可以计算出样本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8.36和1.165,我们用与S来表示,在数学上它们分别是与a的无偏估计值。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它们的现实意义。 平均值=8.36分,反映了曲线的位置,是位置参数。这个数字对于顾客来说,它反映了在该银行办理业务的平均等待时间;对该银行来说,他反映了该部门的平均效率;而对于其职员来说,它反映了职员办理业务的平均熟练程度。 而标准差S反映了顾客等待时间,即银行服务速度的波动性,波动造成差异,这是服务质量变异的属性。差异的扩大会造成失控,在失控状态下,可能会造成业务的阻碍和客户的不满与抱怨。因此,对于S当然是越小越好,因为它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越靠近平均值,也就是时间长度的差异不大;如果S越大,就表示变化范围越大,也就是差异很大,很可能会造成服务质量变异。

工序能力分析概述

工序能力分析 一.工序能力 1.1概念 工序能力是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实际能力。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要紧表现在: 1.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2.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在稳定生产状态下,阻碍工序能 力的偶然因素的综合结果近似的服从正态分布。当分布范围取μ±3σ时,产品质量合格的概率可达99.7%,因此在实际计算中应用6σ的波动范围(即±3σ)来定量描述工序能力,记为B,B=6σ. 1.2阻碍工序能力的因素 要紧为4MIE,即机器(Machine),方法或工艺(Method),人 (Man),环境(Environment),材料(Material),在实际生产中,应因地制宜地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舆改进。 1.3工序能力分析地意义

1.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工作,只有工序达到一定的能力, 才可保证加工的质量符合要求。 2.可提高工序能力,通过分析舆改进,逐步使工序能力不 足变为合适。 3.为质量改进找进找出方向,通过分析工序能力,找出阻 碍工序能力的因素,为改进质量提供明确方向。 2.0工序能力指数 2.1概念 通常,我们将质量标准T(公差)舆工序能力B的比值,称之为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 P,即C P反映工序能力满足技朮需求的程度。 C P=T/B=T/6σ 2.2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1.计量值为双侧公差且 心和标准中心 情况。

则有 C P = σ能够用抽样的实测值计算出样本偏差S 来可能,这时 C P = 式中T U 为质量标准上限,T L 为标准下限。 2.分布中心舆标准中心不重合的情况 T T U T L 6σ T 6σ T U - T L 6σ

贴片机过程能力指数Cpk的验证

贴片机过程能力指数C p k的验证 一个测量长期精度和可靠性的新方法 戴弗.赣斯特(美) 为贴片机作品质接受试验(Q A T,Q a u l i t y A c c e p t a n c e T e s t),其中的挑战是 保证所要测量的参数可以准确代表机器的长期性能。测量必须量化和验证X轴、Y 轴和q旋转偏移理想贴装位置的偏移量。一种用来验证贴装精度的方法使用了一种玻璃心子,它和一个“完美的”高引脚数Q F P的焊盘镶印在一起,该Q F P是用来机器贴装的(看引脚图)。通过贴装一个理想的元件,这里是140引脚、0.025”脚距的Q F P,摄像机和贴装芯轴两者的精度都可被一致地测量到。除了特定的机器性能数据外,内在的可用性、生产能力和可靠性的测量应该在多台机器的累积数据的基础上提供。在完成预先的干循环和设定步骤之后,包括变换和校准,品质接收规范(Q A C,Q u a l i t y A c c e p t a n c e C r i t e r i a)步骤开始了。 八个阶段的步骤 Q A C是贴片机必须满足的准确的性能参数。八个阶段的Q A C步骤中的第一步是,最初的24小时的干循环,期间机器必须连续无误地工作。 第二个阶段要求元件准确地贴装在两个板上,每个板上包括32个140引脚的玻璃心子元件。主板上有6个全局基准点,用作机器贴装前和视觉测量系统检验元件贴装精度的参照。贴装板的数量视乎被测试机器的特定头和摄像机的配置而定,例

如,机器有两个贴片头和两个摄像机,那么必须用总共256个元件(35,840个引脚)贴装8块板。这包括了贴片头和摄像机的所有可能的组合。 用所有四个贴装芯轴,在所有四个方向:0?,90?,180?,270?贴装元件。跟着这个步骤,用测量系统扫描每个板,可得出任何偏移的完整列表。每个140引脚的玻璃心子包含两个圆形基准点,相对于元件对应角的引脚布置精度为± 0.0001”,用于计算X、Y和q旋转的偏移。所有32个贴片都通过系统测量,并计算出每个贴片的偏移。这个预定的参数在X和Y方向为±0.003”,q旋转方向为±0.2,机器对每个元件贴装都必须保持。 为了通过最初的“慢跑”,贴装在板面各个位置的32个元件都必须满足四个测试规范:在运行时,任何贴装位置都不能超出±0.003”或±0.2的规格。另外,X 和Y偏移的平均值不能超过±0.0015”,它们的标准偏移量必须在0.0006”范围内,q的标准偏移量必须小于或等于0.047?,其平均偏移量小于±0.06?, C p k(过程能力指数p r o c e s s c a p a b i l i t y i n d e x)在所有三个量化区域都大于 1.50。这转换成最小4.5s或最大允许大约每百万之3.4个缺陷(d p m,d e f e c t s p e r m i l l i o n)。 通常,现在实现的性能系数超过2.0的过程能力指数,或大约每十亿之2个缺陷(6s性能)。这个测量步骤允许制造商测量其生产要求得到怎样的满足。 累积完成后,单个的性能资料用来计算板上贴装的所有元件的平均和标准偏移,再决定C p k。最终的Q A C总结应由测量系统提供,列出目标位置,偏移目标的量,计算出各种脚距的引脚到焊盘的覆盖面积,单位:千分之一英寸,(图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