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例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例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例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例

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 中的应用 姓名:贾重阳 学号:B09110422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设计不断的推陈出新,现代的设计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各行各业都涉及到了设计领域,现代的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同时我们也想在现代设计中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说传统与现代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即有传承性,又有超越性。现代设计是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传媒形式,它以多元化的形式尤以图形来表达一定的含义,并借助人们的视觉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中国现代设计师可以从中国传统元素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材料、风格等元素融合到设计理念之中,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现代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到现代设计当中,不是将其简单的再现,而是以传统文化来丰富和拓展现代设计的创作思维,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的现代设计作品。 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中国结演变而来的,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迅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简单的符号语言中包含着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作为企业的标识,在树立品牌形象的同时,不仅传递着一种信息也传承着一种文化。 此款座椅,是以明清家具圈椅为蓝本演变而来,设计者经过对其造型、结构、线条的深入理解,以自己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 在当今的现代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设计文化是站在技术层面并结合市场需求、项目定位而由设计公司设计的一种符号、元素,它带有设计公司或设计师的某种特质,包括他们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经验积累、不同的文化理解、设计背景、设计理念等等,有较强的主管倾向性。这种主管的设计文化又恰好是社区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设计文化又分为很多种,例如:设计中的视觉文化、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设计中的现代设计文化、设计中的生活文化、设计中的工业文化、设计中的平面文化、设计中的室内文化、设计中的建筑文化等等。总之设计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设计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的形成的一种概念。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以往的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往往是单独成书,让人难以看出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本书将二者集中起来,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认识艺术与文化的共同联系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设计似乎是 通过文化来借用的,也就是通过文化加工的形式来借取. 二: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辩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显示出了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2.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运用手法有:第一,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

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本分,即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文化童子功是各种基础的基础。经典所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是一种远行的力量。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身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追求。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淘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且常读常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可以连续、固定带班的班主任,这种优势让我能够分学段、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在实践过程中,我将经典的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每周一节的专门的国学课来系统地讲解,同时也坚持通过晨诵、午读等零散的时间带领学生通观通览,了解大义并适当背诵。在内容上,低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为主,在识文断字的同时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浸润君子风范;中段以《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诗词格律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声律美;高段则以《论语》《孟子》等四书经典为主,让学生体会经典中的辞气和意味,实现与圣贤心境和情操的契合。在进度上,基本保持了每半年一部经典的速度,这样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积累不少于10部,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童子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几年来,我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虽然有过困惑,有过踌躇,但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下来,陆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参加海淀区举办的传统文化系统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6年11月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指导的《论语伴我去远行》学生情景剧在2017年曹灿杯颁奖典礼上展演,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提交的论文《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评为二等奖,并发表在《北京教育》上。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题目: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姓名(学号):王雁(120307Z147) 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外国语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 (职师)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阐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一方面,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的是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在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大学生很难有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日益商品经济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更注重的是快捷的实用性,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误区,有些高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这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发挥主动性,加之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理论水平不高,且没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片面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者,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学生对待相关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

设计与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图形意念、形式节律、色彩风格等几个方面中发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当代包装设计相结合,寻求中国包装设计的发展之路。 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传统、道德、法律和艺术的综合体,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任何民族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在中国当代包装设计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对我国包装设计的冲击下,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其优秀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把握和坚持包装设计的文化性,将传统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的设计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寻求中国包装设计的风格与特征,明确其发展方向。 1、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先人留下了博大的文化遗产,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与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同组成了人类文明的两大主干体系。 西方受古希腊原子论的影响,擅长理性的分析演绎、排列组合,讲究个体性,间断性,所以他们的绘画运用几何学的焦点透视,追求真实的再现。研究色彩也是先分解,分析其光谱、波长、振幅等,然后进行理性的搭配组合,创立色立体,将配色系统化、数理化。 而中国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擅长感性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归纳、综合和感性的直觉与顿悟,讲究有机的辩证统一,讲究整体性、连续性、统一性。中国人表现山川园林,运用的是散点透视,追求对自然的感悟与表现。对色彩的研究注重人文因素,根据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把赤、黄、青、白、黑定为五方正色,与方位、季节、神灵、情欲、味觉、音域等联系起来。 中国的自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注重感受自然,适应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的主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紧张,使人们认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的哲学观、人文思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包装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追求的是意境,强调的是神似,追求抽象的形式美,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以“神”达“意”,讲究“离形取意,得意而忘形”。中国京剧中没有复杂的舞台布置,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可以表现厅堂、书房、金殿,也可以做床、做山,桌椅具体指什么,要看演员的表演,用简捷,概括的形式来表现象征事物。再如中国画中,寥寥几笔,便可将事物表现的淋漓尽致,齐白石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所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神似”而进行的概括与取舍。中国画中讲求“借物抒情”,画梅、兰、竹、菊,不是单单为了表现自然景物,而是来借喻君子的气节,以具体的形象表现虚无的感受,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更高境界。在包装设计的器形设计中,怎样摆脱自然形象的束缚以概括简练的造型来表现形式之美。如香水瓶优美的曲线,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女性的柔美,体现浪漫与温馨。光滑而挺拔的饮料瓶设计,给人以运动与速度的联想,这都与传统艺术中的舍“形”而取“神”有着相通之处。 中国的传统图形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由于在传统造型的背后所呈现的美好喻意,形式上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追求“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的境界,并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象汉代的瓦当,所体现的灵动,飞腾,旋舞之美,盛唐的花鸟纹饰所呈现的华贵、丰腴、充实之美,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蓬勃的朝气,是社会自信、开放、繁荣的体现。传统图形把自然景物人格化,理想化,运用诗意的联想,用想象来弥补现实的不足,“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来比喻美好姻缘,幸福和睦。“祥云”“如意”象征平安的竹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我国自加入 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难以在世界立足。如何将现代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化结合促进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发展,成为当代设计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 计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是指设计艺术家在 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对时代文化观念的理解,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除了受到设计艺术家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内在心理特征和独特的人生道路、生

活阅历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到深刻的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客观社会因素就包含了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它们共同影响艺术家个体的性格、气质形成,进而影响艺术设计家设计风格的价值取向。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还积极或消极影响着人类文化进步,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相联系且相辅相成。 环境艺术设计是处理人、空间、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最终为人类提供和谐环境的一门学科,从其产生发展都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和创新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其蕴涵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和底蕴,它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为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变化、发展都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整个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的主题。为了使我校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拟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学校文化,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青少年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青少年的实践体验,使青少年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基本原则:一是贴近生活原则。这次教育活动要与学校生活,尤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二是继承创新原则。教育活动既要体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实

现“一个年级一特色”,“—个年级一精品”。三是实践体验原则。主体活动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达到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养成的目的。 二、活动主题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践行“忠、孝、礼、诚”主题教育活动。“忠”:以精忠报国、爱校爱班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孝”: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生活真情、情感亲()情等方面的要求;“礼”:以、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情趣、志趣方面的要求;“诚”:以诚实守信、以诚相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 三、活动内容和形式1、爱国爱校爱班教育(13日—17日)(1)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宣传爱国主义知识,校园广播站要经常性地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努力在全校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各班要定期更新黑板报。内容以宣传祖国的发展变化为主。 (2)班主任负责开“我爱我班”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接受教育。 (3)利用升旗开展“爱国爱校爱班”教育。 (4)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2、感恩教育(20日—24日)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区别

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区别 传统设计的概念在人类器物制作活动的早期就已经呈现出来。我们的原始先人,在狩猎、采摘与耕作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设计并制作了石刀、石斧、弓箭、长矛等工具,同时也把石头或是动物的骨头、扇贝等设计制作成为项链和手链来装饰自己。它强调一种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体现人类心灵、头脑、双手的合一。它力图将人类的创造性与精良的手工艺结合起来,创造出美观实用的物品服务于人类的生活。 现代设计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它是现代工业生产条件下的产物,是解决艺术、功能和机器生产之间的冲突的手段;它是在现代工业批量化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性、造型的审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设计。现代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诞生于20世纪初期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中,工业设计是其主体。现代艺术设计是艺术与设计的结合体,它不仅以技术为特征,还融进了现代的科技成果,其创新意识很强,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复杂的审美观,也是科技和美的结合。如果说传统工艺是以手工为基础的话,那么现代艺术设计就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精神的差异。 现代艺术设计的精神不言而喻的,就是科技创新为主导,它表现为集成性和跨学科性。而传统艺术设计十分的尊重产品的文化属性,它不像现代艺术设计一样讲究产品的多功能性,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努力提高他的象征意义设计中讲究完整圆满,设计的东西要成对,成组,图案格局要匀称丰满,使欣赏者感到平和,更有一些是要讲究吉祥,个个都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设计表现形态的差异。 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形态。人们的构想与表达、设计与制作都是统一的行为,设计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制作者头脑中的形象通常直接体现在制作出来的器物上,没有事先的模型和草图。在这一漫长时期里,第一件被制作出来的器物往往起到摹本的作用,其他的生产者在对其进行模仿的同时又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地加入自己的构思,这样,同一类器物在长期的实践和反复的制作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例如原始人类所用的石刀、石斧等器物在形式上、比例尺度等方面,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获得固定的、比较接近现代的型制。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之前,设计和生产彼此适应,通常它们是统一的行为,即使设计行为相对独立于生产,对整个生产的影响也很小。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工业社会生产的工具机器本身就是设计的产物。不过在工业社会初期,设计虽独立于生产,但对生产的影响并不大,机器在生产中的应用,不是为了改进产品的质量,而是为了提高产品的产量。大工业的生产只满足了人们对产品数量的要求,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产品审美的需求,传统的手工艺术又不能适应大工业机器生产的要求,产品的数量增加了,但其质量却大大降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增长,对产品的形式和功能都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得产品的形式和功能的不断更新成为更自觉的追求。同时工业社会的标准化和机械化观念使设计越来越被要求从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直接依赖市场的需求而独立于生产。 不管是现代艺术设计,还是传统工艺,都是体现人类在不同时期的生活与精神需求,价值取向等;它们也都是美的象征,艺术的象征,艺术的特征就是具有

传统文化与设计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01·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象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的,也只有中华文化。所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不曾中断。也正是因为积于这一点,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大体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即儒学、道学和佛学。佛学之所以被称为“释”,是因为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印度佛学,而是被汉化了的佛学,即经过中国千百年流传、演化,被中华文化重新诠释过的佛学。欧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所以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争端,又常常是战争的诱因。在东方,或者说主要是在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经和儒道释这个主干,是因为它们各自担负着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台湾学者南怀谨对儒、道、释三家,有一种比喻,他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先生在这里没有谈到易经,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粮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货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药店,那么,易经就是超级市场。它几乎成了中华文化的集散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支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根,并且可以藉此证明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姑且不论此种比喻是否恰如其分,至少说明易学文化与儒、道、释文化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繁荣、历史厚重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譬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内用黄(帝)老(子),外施儒术的结果;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譬如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就是阴阳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实践结果;用之事,可以百战百胜,譬如中国的军事家,从孙子到诸葛亮,都是阴阳学家;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譬如老庄的“无为”哲学,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譬如儒家的天命论,一向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的无为观,一向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就是因为它们一贯提倡知足常乐,使人人在社会上自安,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安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譬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响;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譬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界名人;用之于设计,可以精美绝伦,譬如中国古代的浑天仪、司南等等,都曾经使世界历史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用它来解释宏观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它来阐述微观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 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我们先来看西方的哲学,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就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中国《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列宁曾经指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见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在这里不仅是对哲学家黑格尔的尊重,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 不仅仅是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中华文化也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以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饮誉全球。他对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情有独钟,而是如醉如痴,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王国里,已经穿行了很久很久,其贪婪程度,不亚于一头饿极之牛猛然闯进麦苗青青的田园。李约瑟,这位英国剑桥大学岗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研究莱布尼兹的二进位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的相互关系后,对《易经》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看到他(莱布尼兹)的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同时,他对易经卦象用于练丹术极为倾心,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特辟十二消息卦与纳《周易参同契》、外丹说与丹术等章节进行论述。李约瑟博士以自己的实践,对中华文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一座富有的金矿。 也不独自然科学,在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经提到过的,在西方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包豪斯,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包豪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的老庄学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把老庄哲学,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去。有一个曾经在包豪斯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就是瑞士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伊顿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师,他的主要成就是,设计并推出了包豪斯的初步课程。这个初步课程的首要目的在于,把每个学生内心沉睡着的创造潜能解放出来。约翰·伊顿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其教育实践中,引进了老庄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气功修炼。伊顿给学生讲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经常引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媒艺11-03 陈思对于艺术和设计的界定,人们一般是着眼于他们的功能性,然而,这不是绝对的,因为艺术并非是没有功能,而设计也并非只为使用,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对于设计的理解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伦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设计既要具有艺术要素又要具备科学要素,既要有实用功能和超前的一面,又必须为今天的使用者接受,即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审美性。设计是根据美的欲望进行的技术造型活动,要求立足于时代性、社会性和名族性。 什么是“设计”,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设计的本质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借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艺术表现方式将艺术与技术、功能和审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遗迹精神上的各种需求。 设计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便利、更美好。为什么有些东西专为满足我们的美学需求而设计呢?我们需要美来生存下去吗?确实,如果从未考虑过这些内在的需求,我们人类是不会进化到现在这个地步的。美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美存在于认识美的眼睛里,一种文化中认可的美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很可能不是美。但是从早期人类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装饰着自己和我们的环境。事实也证明设计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升华了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对艺术的理解 在艺术概论课程的时候老师就说过:“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不存在的。”所谓的艺术,就是指人类根据社会生活,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手段遵循审美或反审美规律,创造极具有大美学特征的精神文化的创造性行为。一直以来对于“艺术”没有固定的定义。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 ——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他们都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一般所谓的基础就是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气质、精神、观念、意识、修养;二是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师和艺术家都有哪些不同的素质呢?艺术家的责任是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设计师的责任是在于创造美好生活,使得艺术性和实用性统一于设计作品中。艺术家的美感可以是个性的、独特的,设计师的美感却必须是共性的、普遍的,否则,设计将因不被接受而不能成立。设计和艺术虽然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他们又着根本的区别,艺术创造可以不管别人的评论而独立的存在。设计则不同,设计要面对大众,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财富,倘若你的设计是不被理解和接受的,那就可以说你的设计作品是不具备价值的。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产生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凝聚。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演变的过程,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点以及 生活方式是古人面对生存压力所形成的人生态度,它犹如一本囊括世 间万事万物生存原则的古老书籍,是现代人追根溯源、提升智慧的源泉。传统文化不是一个人的学说,其内部包含着诸多流派,这些流派 又好似大江、大河,最终汇入了传统文化这片汪洋之中。传统文化本 身就向我们体现了这样一个智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领域,想要 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才能融会贯穿、学贯中西。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中还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开 拓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 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后来为什么会逐渐走向衰落?作者 认为主要有三个问题是当时统治阶级无法解决的:一是人口问题,乾 隆十四年清朝的人口为一亿七千万,到嘉庆十七年则猛增到了三亿六 千万,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消耗是巨大的。二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和强硬态度,是历朝历代所不曾有过的。三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也就是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清 王朝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历史的必定。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能够 增长我们的人生智慧,更好地实现人生进展目标。当前我国仍然生存 有强国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国内也存有人口问题和资源不足 等问题。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必须自强不息,从传 统文化中吸取智慧,积极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人的“家”“国”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是民族凝聚力的 源泉,是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向前迈进的动力。在民族面临巨大危机, 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种爱国情怀会将整个民族凝聚起来,共御外敌,保卫家园。纵观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以前多次遭遇外敌的入侵,但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我校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当今传统文化的关注。有些教师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教师偏向于用过多的时间来介绍古代的杰出人物,忽略了诸如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渗透。讲历史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小学生生活实际,片面宣讲历史知识,只能造成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背离。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让小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接触传统文化,而没有必要泥古非今。 其次,偏重知识,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小学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有些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民间工艺方面,却不注意让孩子把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民族 精神。其实,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民间工艺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的内核。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没有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臵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客观评价,回避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对小学生的教育以“教化”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不理

解、不承认、不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精神个性和独立人格。也有些家长盲目用传统文化来作为“家教”、“家规”的内容,其实全都是封建伦理那一套三纲五常和“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脱节。甚至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本校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再就是要求小学生被动学习多,而让小学生主动创新少。现在有些地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穿上古时候的衣服,让老师穿上长衫。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难道穿着西装革履,就不能讲传统文化了吗?有些地方让小学生读经,摇头晃脑的,这也没有必要。比如,告诉孩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教育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小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假如让学生死记硬背“吾道一贯之,忠恕而已”。小学生能懂吗?让学生受生涩的古文的折磨,他们能有兴趣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吗?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追求形式。过分让小学生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扼杀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影响小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上述这些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 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因此,教师和孩子家长应该以此为鉴,引起足够的重视。

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 一、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地域文化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 形成的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人与自然界互动而产生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地域文化是伴随人类劳动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丰富发展的人工环境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象征。地域文化通常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常见的也就是建筑或典籍。诸如汉文化的代表性教建筑万里长城和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巴黎凯旋门都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鉴赏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都可以发现其明确的分属于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形式。地域文化包含了该地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常常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其制约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主客体两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是设计者 环境艺术的主体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地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受着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来自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就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思路。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形成统一的思路,导致设计延迟甚至中断。设计者的思路决定者设计思路和大众的审美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都是由本地的设计师进行全程设计的原因之一。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更加凸显了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升级改造,是人类发挥创造力讲 思维能力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设计中主客体是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 在的,其相互作用由内而外的不断进行着。 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诞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一定要 明确的是,这种相互作最为凸显的是就是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从我们最直观 的城市建筑风格来出发,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