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

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

矣,毋多言取困②。”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或对

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释】①知州:官职名称。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闻其事。闻:________

②故我不敢击公。故:________

③或对语问其故。或:________

④狐是日即去。去:________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用“ / ”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1)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

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闻其事”的意思是:听说这件事,“闻”的意思是“听说”;“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

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犹”“敛”“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根据文中狐狸所说的畏惧刘士玉的原因来概括即可。狐说:“汝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汝犹避之,况我乎”,可见主人是因为刘士玉是个真正的孝顺之人,狐狸鬼神都

怕她,所以让她入住以赶走狐狸。

故答案为:⑴听说,听闻;所以,因此;有的人,有人,有的;离开;

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⑶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

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

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

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

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

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

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

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

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

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

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

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她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开了。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原文义项正确选项

尝月下戏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①________

若令月中无物 A.好像 B.你 C.如果②________

不然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③________

(2)选出与“人语之曰”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 学而时习之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曲肱而枕之

D. 日月之行

(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

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

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

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 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 B.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C.代词,指代手臂。 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

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

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C;B;⑵D;

⑶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

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

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

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

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

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意与日去(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 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C. 文中点出了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立志,学习和惜时。

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

D. “俭”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淡泊”“

【答案】(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广”,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

在的意义;“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淫”,过度;“冶性”,陶冶性情。

(3)D.“静”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故答案为:(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

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

达流畅与优美;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

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

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

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

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

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

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

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

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

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

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

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

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

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

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

⑵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⑷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

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

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

漏翻关键词语。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

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

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

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

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

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

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方入门不顾(理睬)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

C. 及事讫(完毕)

D.

(2)下面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计日告之伋辞谢之

B. 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C. 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

D. 相委而去人不知而不愠

(3)下面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陈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

B. 【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他失信在先,根本没有资格谩骂元方的父亲。

C. 【乙】文郭伋答应过儿童的事,按约履行,不食言。

D. 【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

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

(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限划一处)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其为人若此。

【答案】(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

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

些常见的实词。A项元方入门不顾(理睬)解释错误,顾:动词,回头看。句意:元方头

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

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A、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B、介词,对,向/介词,在;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D、顺接连词/转折连词。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

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

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D项“儿童因为郭伋守信”的说法没有根据。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划分节拍。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

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

句意断句。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据此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②句意: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据此断句为: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

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关键词:尊君、不、待、去。句意: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关键词:其、若、此。句意;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故答案为:(1)A

(2)A

(3)D

(4)①元方/入门不顾;②使君/何日当还

(5)①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②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

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词义。A项,顾:动词,回头看。

(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

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

握这类一词。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

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D项【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

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说法有误。原因是“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

里欢迎”。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划分节拍。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

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主谓句成分划分①(主语)元方/入门不顾。②(主语)使君/何日当还。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

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

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去:走了。②其:郭伋;为人:做人的方法;若此:像这样。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

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

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

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

出城,并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

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

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6.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 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D. 日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1)B

(2)①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②现在即使很乐观,难

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

(3)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解析】【分析】(1)A期(第一个):约定。C顾:回头看。D去:离开。故选B。(2)第①句中,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期”:约定;日中:中午。第②句中,虽:即使,不能理解为虽然;期:完成约定。理解这几个关键词后第①句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即可,第②句要把“可不”调整成“不可”。

(3)甲文讲“友人”不守信用,连一个小孩子都瞧不起;乙文讲魏文厚讲信用的故事,因

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因此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这两个故事告诉的道

理也是如此,当然也可围绕“诚信”这个话题进行阐述。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

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及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首先要反复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

容,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而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

7.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礼。” 

【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

及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亻及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C. 及事讫(完毕)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

B. 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 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 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4)文段理解。

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

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

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________(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答案】(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做人要讲信用;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

写);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解析】【分析】(1)“舍”:舍弃、丢下。“去”:离开。故A错误。ABD正确。

(2)A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不译/连词,表修饰。B代指儿童/代指仲永写的诗。C于:在。D代指郭伋 /语气副词,加强语气。故选C。

(3)本句中,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是通假字,通“否”,“去”:离开。理解这几个关键词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即可。(4)①甲文讲的是“友人”不讲信用的例子,乙文讲

的是郭伋守信的事,因此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乙文中

郭伋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但他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

定时期才进城。因此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甲文主要是通过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因此,表达方式属于语言描写。②这两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

做人要讲信用。除此之外,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很惭愧,说明他知错就改,这就告

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但元方入门不顾,不给别人盖过错误的机会也不太好,说

明我们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乙文中郭伋对孩子也说话算话,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告诉

我们: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等。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

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此题中的几个虚词都是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正确

理解。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还考查辨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

首先要反复阅读故事,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故

事给人的启示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表达方式的种类及各种表达方式的特征,答题时要结合文

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8.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尊君在不?诺,期返而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

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1)fǒu;shí

(2)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

(3)C

(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

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

起他……

,“食”在这里的意思是吃饭,故应该读作

【解析】【分析】(1)“不”通“否”应读作“fǒu”

“shí”

(2)①这句话的大意为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因此,“期”应解释为约定。②这句话的大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因此,“委”应解释为丢下、舍弃。③这句话的大意为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因此,“方”应解释为才。④这句话的大意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啊,因此,“恐”应解释为怕。

(3)A这句话应该这样断:期/日中。B这句话应该这样断:对子/骂父。C停顿正确。D 这句话应该这样断:故人/至暮不来。故选C。

(4)本题翻译时首先理解几个关键词的意思,然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①“中”:中午;“去”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②“而”连词;“止”挽留;“食”:吃饭。

(5)这两段文字都是有关“守信”的,本题要求结合文段内容谈对“守信”的看法,答题时只

要围绕“守信”来谈,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句要连贯,用语要恰当。

【点评】(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

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等。解答本题须注意“不”

是通假字,应读作“fǒu”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

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特殊用法的字词。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

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

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围绕“守信”这个主题谈看法即可。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1)用“/”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

②候袁公________

③久而益敬________

④孤法卿父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4)指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巧妙之处。

【答案】(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曾经;拜访,问候;更加;效法,仿效

(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

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主要意思,

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

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据

此断句为: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

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尝:副词,曾经;候:动词,拜访,问候;益:副词。更加;

法:动词,效法,仿效。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

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

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绥:安,安抚。句意: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陈元方年纪虽小,但是聪明机智,随机应变,很会说

话。“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

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故答案为:(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①曾经;②拜访,问候;③更加;④ 效法,仿效

(3)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

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点评】(1)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

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

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

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

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

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古今异义词有,尝:副词,曾经;法:动词,效法,仿效。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

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绥、扶:都表示

安,安抚。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意思是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

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

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

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

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

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

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

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

伏其精练。

【乙】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

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注】①制度,规划,设计。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

(2)解释划线的词

①逐层布板讫________

②匠师如其言________

③人履其板________

(3)翻译句子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4)读了以上两则短文,你觉得喻皓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

(2)终了,完毕;遵照;走,踩踏

(3)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4)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

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京师

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译为:京城这个地方平坦没有山,多吹西北

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直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

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

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如”:遵照。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讫”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终了、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

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耳”“但”“讫”“实”“则”等文言实虚词的翻译。

⑷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

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等语言描写,即可看出喻皓是个技艺高超,心思细密的杰出建筑家。

故答案为:(1)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

(2)终了,完毕;遵照;走,踩踏

(3)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4)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结构和意思

断句,(主谓句)京师地平无山/(省略主语)而多西北风/(假设)吹之上百年/(结果)当正也。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

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讫:时间副词,终了,完毕;如:动词,和今义不同,遵照。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

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但:只要;讫:终了,完毕;,实钉:用钉子钉牢。

⑷本题考查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

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要点:技艺高

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

【附参考译文】

【甲】钱氏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时,钱俶登上木

塔,嫌它晃动。工匠说:“还没有盖瓦,上面轻,所以才会这样。”于是在上面盖了瓦,但

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实在没办法了,工匠就暗地里让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给她

送了金钗,求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上木

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晃动了。”工匠按他说的(去做),塔身于是稳定了。因为钉牢木

板以后,各层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一只打开

的箱子。人踩上去,上下及周边四面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

熟。

【乙】开宝寺塔,是在汴京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建造和设计都很精巧,是都料匠

(职务名)喻皓主持建造的。塔刚建成,看上去塔身不正向西北方向倾斜。有人奇怪并问

他,喻皓说:“京城这个地方平坦没有山,多吹西北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直了。”他考虑周到,达到了这种地步!

故答案为: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⑵①终了,完毕;遵照;②走,踩踏;③刚刚;⑶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

了。⑷技艺高超,心思细密,考虑周到,是个杰出的建筑家。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圆其说

B.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半信半疑

C. 温故而知新/马无故亡而入胡

D. 不舍昼夜/太丘舍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答案】(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

提。

【解析】【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

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

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罔”与“殆”都是形声字,也都有点生僻。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

去判断词义,如“愠”生气,发怒。

(3)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两句中的“舍”都是“停止”之意。A前者通“悦”;后者“说法”。B 前者“信用”;后者“相信”。C前者“学过的知识”;后者“缘故”。

(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

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之”“好之”“乐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5)比较两句话在意义上的差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

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如

果不思考,还不如不去学习。理解好两句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句子文意,这是正确判

断的前提和基础。

故答案为:(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

提。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

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 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全文共有五段,请在下面横线上各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限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

的大意。

遇狼→________狼→________狼→________狼→________狼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看,视;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

齐毙,不留后患。

【解析】【分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年代:清。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

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洞”在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挖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

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其中“暝”意思是闭眼,“暇”意思是空闲,“黠”意思是狡猾,“变诈”意思是作假,欺骗。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情节的梳理能力。首先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

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文章的情节。逐段阅读,根据狼和屠户的活动,可以看出依次写的

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悟狼五个情节。

(4)本题考查作者感悟的归纳。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

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

句,文末的主旨句等。可以从狼和屠户不同的角度来谈。

故答案为:

(1)①看,视;②挖洞;

(2)①时间长了,(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狼也算狡猾的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先后死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惧;御;杀;悟;

(4)启示:①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②人有狼所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胜狼,能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报任何幻想,要敢于斗争。④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

齐毙,不留后患。

【点评】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

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

【乙】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丙】

张季鹰辟①田齐王东曹掾②,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④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

机。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注】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

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

(1)在《古汉语词典》中,“临”的义项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请为“既葬,文帝临其丧”中的“临”选择正确的义项________。

(2)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3)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甲】文批注,给【丙】文结尾句做批注。

(4)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

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1)②

(2)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

“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3)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

(4)赞同。以选文为例,《世说新语》中的多数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好读,不难

懂,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解析】【分析】(1)“既葬,文帝临其丧”意思是: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

葬礼。“临”的意思为“来到,到达”。故选②。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写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

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或归隐的代名词。

(3)“齐王败”,内容上交代齐王的结局,结构上,照应上文“命驾便归”,暗示张季鹰的远见。

(4)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如【甲】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

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赞赏谢道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问:有时,我在语文练习册里能做到课外的文言文,一做到这,我就头疼,怎样才能做到,做这种题时游刃有余? 答:同学,你好!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问: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汇总

一、《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1.填空。本文的作者是_,字,代家,本文选自《》。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童稚()鹤唳()项为之强()土砾()凸凹()()藐()小凹者为壑()怡()然自得 3.解释词语 张目对日(睁开)明察秋毫()纹理()时(时常)有物外之趣(超出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私拟作(私下,私自;比拟) 项(颈,脖颈)为之强(通“僵”,僵硬) 徐( 慢慢地)喷以( 用)烟鹤唳( 鸣叫)云端怡然(愉快的样子) 盖( 原来是) 方(正)出神鞭(用鞭子打,抽打)数十 4、一词多义 ?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在括号中选出恰当的序号)A、代词,代人,代物,代事;B、结构助词,的;C、结构助词,舒缓语气,不翻译D、语末助词,不翻译;E、动词,去,往,到、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B的) 2、故时有物外之趣(的B ) 3、心之所向() 4、昂首观之( A ) 5、项为之强(A) 6、使之冲烟而飞鸣( A ) 7、为之怡然称快( A)8.至之市(E 去,往,到、) ?指出下列句中“以”的用法:A、用,拿;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B、把,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C、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D、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 “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①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③惠王:赵国国君。④曝(pù):晒太阳。⑤喙:鸟的嘴巴。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⑦相支:长久相持。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 ②以弊大众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1)将要;蒙蔽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 (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 译文: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拜访。 19、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1、非复:不再是。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比得上。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考前复习巩固!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③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④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翻译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0、《虽有嘉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之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在陕西、河北、山西等区域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 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写人记事类)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 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答: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①知人善用;②明法度;③善于说理;④坚持原则。(答出两点即可) 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这样做有助于维持君王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讽谏劝说类)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数之曰:“汝为县令, 笑,赦之。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语智部·中牟令》)【注释】伶人: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可爱者甚蕃蕃:多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 【答案】(1)A (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 A ⑵ 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初一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

文言文翻译专题 第一课时 一. 真题演练: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译: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译: 2.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译: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译: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是“理解”,即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二是“翻译”即能把文言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它是文言文阅读专题中直接考查的内容。 二、指点迷津 理解句子 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故先讲如何理解句子。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 1.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 多年来的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一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资料

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 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文言文主要的答题技巧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 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三)揣摩语言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原文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孙权劝学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

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 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1)D;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1)①D;②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