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选】石氏伤科疗法介绍

【精选】石氏伤科疗法介绍

石氏伤科疗法——整骨疗伤,誉满申城

·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是江浙沪地区乃至江南最富盛名的骨伤科疗法。

·石氏伤科肇始于先祖石兰亭。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

·19世纪70年代迁沪悬壶济世,至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

·代表人物:石筱山石幼山石仰山石印玉石鉴玉等

·理论特色: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代表方及用药特色: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手法特色: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为用”,并以“拔伸捺正,拙搦端提,按揉摇抖”十二法为用。

·石氏伤科以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为主要基地,学术思想传布甚广,弟子遍布上海、江浙乃至广东等地。

【所属区县和单位】

黄浦区黄浦区中心医院

【关键词】

传统医药·骨伤科疗法·石氏伤科·石筱山

【项目简介】

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肇始于原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的石兰亭先生。他融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创立了中医骨伤科独特的诊治方法。1880年石兰亭先生举家迁居上海,悬壶济世。开创石氏骨伤学派,至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

石氏伤科以“十三科一理以贯之”的中医理念运用于中医骨伤科,极具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价值。曾在当时上海乃至江南的八大中医骨伤科流派中独占鳌头,享誉天下,在海内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第二代石晓山吸纳前贤之说,总结实践经验,充实发展了石氏学术内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骨伤诊疗方法,使石氏声誉鹊起。

第三代石筱山、石幼山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石氏骨伤学术,收徒授业,桃李满园,名声日隆。

第四代石仰山、石印玉、石鉴玉、石纯农等继承家学、兼收并蓄,力求创新,融“石训”与新知于一体,把石氏伤科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石氏伤科的第五代传人邱德华、李浩钢、吴军豪、石琤、林定坤、苏海涛等继续以专病诊治研究为重点,不断拓展石氏伤科的学术内涵。

在理论上,石氏伤科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

在诊治上,石氏伤科强调:筋骨损伤,三期治疗;内伤症治,须辨脏腑气血;陈伤劳损,审因度势,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原则。在手法上,石氏理伤注重内外兼顾,整体调治。善于以损伤为主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服药;也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准则,总结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

在用药上,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溯源及历史】

石氏缘起今无锡市前州镇石家宕一武林世家,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石氏有一名蓝田、字兰亭的,在无锡城内开了一家镖局,凭仗自己家传练就的一身武艺,为客商保镖,行走于太湖与山东之间,过着从刀头上讨生括的生涯。大约到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之交,由于沿海轮船航运发展了,运河的商贸运输功能日趋武微,加上热武器使用日益广泛,旧式保镖业也日渐凋衰。石蓝田便解散了镖行,举家东迁,定居于己经发展为交通海内外,连接南北洋的水陆大码头上海,在城东黄浦江边的鸿升码头新新街,置下了四间平房,开设了以伤骨科为主的诊所。

旧时习武,难免跌打损伤。故习武之人,大多懂一点伤骨外科的知识。而走镖闯江湖,断骨出红更是常事。所以,武林世家多有独门的疗伤秘方与整骨之术,且属秘不示人的家传之宝。而蓝田又曾将家传的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融为一炉,还研制出极具疗效的治伤妙药一一三色敷药,于疗伤整骨特有心得。于是,关闭了镖局,携了这秘方与医术,在这座愈来愈发达的大上海,立身养家了。

续断扶伤,声誉鹊起

石氏悬壶设帐之处,乃是上海码头搬运工人与建筑工人云集之所,损腰伤筋本是这些行业中人的职业病,骨折外伤亦为常见,更因生计所迫,不少人落下了陈旧性的老伤,不时发作,颇为困扰。石氏以外治内调之法、辅以针灸,即使陈年老伤,也往往几个疗程便使病家摆脱伤痛之苦,更兼整骨手法特殊,续接效果显著。于是,口口相传,声名不腔而走。至民国初年,其时诊所也早已由蓝田之子晓山主持,石氏伤科已在老城厢家喻户晓,连上海镇守使卢永祥之子、有“民国四公子”之称的卢彼嘉,著名银行家陈光甫和实业家蒉延芳等社会闻人都交口赞誉。每天,求诊之人蜂涌,四间平房既作住家又开诊所,已根本不敷。先是石晓山让长子瑞清到外郎家桥街位中堂开诊,旋于20世纪20年代初,将诊所迁到针对面郎同路67号的楼房内。至20年代末,晓山亡故后,其次子筱山及幼子幼山兄弟先于大东门外开设诊所,1933年又在吕宋路(后名连运路)、华格臬路 (后名宁海西路)口,即后来的连云路33弄3号,也就是今黄陂南路西侧广场公园内公交518等路港湾式终点站北侧。这儿当时地介法租界之边缘,与公共租界仅一路之隔,正介南京路(今南京东路)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福州路与西藏路 (今西藏中路)、跑马厅 (今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大世界、八仙桥及霞飞路 (今淮海中路)、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等几个大闹市之间,人口密集,交通便捷。数年后,抗战爆发,南市沦陷,诊所对面又兴建了一座城隍庙,俗称新城隍庙,更成为各方人士云集的热闹所在,“新城隍庙石氏伤科”之名更加响亮了。

来石氏处求治者多有腰部急性扭伤和诸如髓关节陈旧性脱位者,前者多由人抬送而来,至三四次针刺之后霍然而起,再按揉腰窝数下竟至痛感全无了;后者因部位深着,臀部及大腿肌肉丰厚,难以着力,复位难度颇高,大多又辗转求医,延误时日,多者有几近月者,即使如此也多在几次之后,复位痊愈。盛名之下,于是病家不管何

种病症,亦往往前来求治,其中多为非伤骨科的疑难杂症,如一福建人患有一碗口大的皮肤溃疡,久治不愈,以至病体极为虚弱。此症按今天的诊断当为癌性溃疡。经石筱山施以内服外治,不仅疮面渐敛,神色也日见好转,前后30余诊,竟得痊愈。还有一次更显传奇,一日,石筱山至一位号称称陔南轩主的病家宅中出诊,此人因在电台主讲故事而颇为知名。突然,同楼一邻人闭气倒地,人事不省,视之牙关紧闭,探之手足冰冷,一时间全楼惊动,手忙脚乱。陔南轩主闻声往看,即嘱众人勿慌,称有“大医生”在,便请筱山诊治。只见筱山用银针刺穴数处,病人即刻苏醒,并张口求水。此事广为传播,遂被人视为神医,其时石筱山仅30余岁。

石氏兄弟名声愈来愈大,除市区病人外,多来自浦东、南汇等郊区,甚至有苏锡常杭嘉湖一带的。日达三四百人,遂不得不由门人助手,帮助开处方,配合复位、理筋、敷药和包扎。后来则由门人襄诊一般病人,惟重症或疑难者才由石氏兄弟亲诊。

建国前后,上海伤科名医甚多,如王子平、魏指薪、佟忠义、施维智、陆士逵等等,其中佼佼者有“八大家”之称,而石氏则成为“八大家”之最著者。

【文化艺术特色,内在特点及价值】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

1.理论特色

石氏伤科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

2.诊治特色

石氏伤科在诊治上强调:筋骨损伤,三期治疗;内伤症治,须辨脏腑气血;陈伤劳损,审因度势,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原则。

3.手法特色

石氏说“手法是医者用双手诊断和治疗损伤的一种方法。”手法首先是用于诊断,比摸患处以了解伤情。诊断后即要以“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手法施以治疗。拔、伸、捺、正主要用于正骨,拽、搦、端、提主要用于上骱。按、揉、摇、抖主要用于理筋。

石氏理伤注重内外兼顾,整体调治。善于以损伤为主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服药。

4.用药特色

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独特的技艺、形式、流程、器物等】

一、石氏手法

(1)石氏接骨手法

(2)石氏上骱手法

(3)石氏理筋手法

二、石氏特色方药

(1)内服药

①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痰瘀阻络汤、柴胡细辛汤、天麻钩藤汤等均以中药饮片用水煎服。

②接骨片按工艺制成片剂内服。

③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胸胁内伤方、温经强腰汤、理气固腰汤等按工艺制成内服制剂。

(2)外敷药

①三色敷药、石氏伤膏、阳和痰核膏、红玉膏、三黄膏、损伤风湿膏按工艺制成膏剂外敷治疗。

②黑虎丹、桂麝丹、铁扇散、接骨丹按工艺制成散剂外敷治疗。

③伤筋药水按工艺制成外搽制剂。

④熏洗剂将中药饮片调配后用以熏洗。

⑤风湿热敷药按工艺制成袋装热敷制剂。

【传承的意义】

石氏伤科疗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历史价值

石氏伤科已有百余年历史,渊源流长,已成为江南乃至全国伤科的一大流派,其在学术思想、学科建设、专病专科、专科用药等方面颇具特色,为祖国的传统医学作出了贡献,为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为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卫生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学术价值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聚焦于骨伤诊疗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在治疗理论上,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卅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原则;手法上常以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之准则。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石氏伤科创立的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进一步发扬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社会价值

石氏伤科通过五代传人的努力,享誉江浙沪一带,门诊量日益提高,解除了无数病患的伤痛,赢得了众病家的尊敬和爱戴,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同和欢迎。同时石氏伤科特色疗法,临床疗效确切,服务方式灵活,价格较低廉,用药相对安全,在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上大有可为。作为适宜性技术有利于在社区及基层推广应用。

【代表人物】

石氏伤科奠基于石晓山。

石晓山(1859~1928),讳荣宗。自幼得父所传,兼习针灸、外科。晓山最服膺薛已“十三科一理贯之”之说,并进而从一般理论书籍及各科专著中,寻其一贯之理用之于伤科,擅长于伤科内治,每起沉疴,形成了石氏伤科一大特色。光绪至民国年

间,石氏父子医道逐渐为外界所信仰,“石氏伤科”誉满沪上,并成为上海乃至江南八大中医伤科流派的第一。

石氏伤科发展于石筱山、石幼山。

石筱山(1904~1964),原名瑞昌,字熙侯。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l924年正式悬壶。筱山先生总结其治骨伤手法概为“十二字诀”;拔伸捺正,拽捏端提,按操摇转。他主张“理伤仅用外治,气血难复,恢复不易;仅用内治,则筋骨不正。理应调气血,壮筋骨,内服外敷,针刺手法,夹缚活动,相互参用,使疗效显著,而少后遗、复发之虞”并强调理伤宜气血兼顾,以气为主的观点。筱山先生晚年,潜心整理文献,研究理论,并对伤科的史略、病因、证治等深加探讨,发表《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脑震伤在理论探讨》等论文10多篇,不仅对石氏伤科流派的发展,亦为中医伤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传人有石仰山、诸方受等。

石幼山(1910~1981),原名瑞珣,字熙伯。学医奠基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晓山先生研习伤科及针、外科而学有所长。临诊后,又受教于岳父张杏荪先生(儒医,治外感热病及内科杂病以用药轻灵见长)。1929年起临诊,与胞兄石筱山先生共设诊所。先生毕生忙于诊疗,无暇著述。晚年稍得闲暇,编选整理成《石幼山医案》,并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伤科学分册编委,主持编写内伤及损伤内证的有关条目。另著有《石氏理伤经验简介》,《伤科的辨证论治》,《椎弓崩裂治验》,《外伤性四肢骨折40例疗效分析》,《祖国医学治疗髋部骨折的体会》,《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法及药物治疗》,《漫谈膏药》等。其传人有石印玉、石鉴玉、施杞等。

石氏伤科拓展于石仰山、石印玉、石鉴玉等第四、第五代。

石仰山(1931~),1950年高中毕业后,从父石筱山学习中医伤科及针灸,后又师从黄文东先生学习五年,深得石氏伤科和黄氏真传。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等职,曾任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上海市黄埔区中医医院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遵循先辈“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辩证施治之古训,又博采众长,把中医各派各科的长处融会应用于伤科临床,使石氏伤科得到更大的发展,建立了“石氏伤科”研究室,总结整理“石氏伤科”的理论体系、经验秘方、诊疗手法以及外敷药剂型的改革。强调治疗伤科要内外兼顾,整体调治。临床经验丰富,擅治骨质疏松症、颈椎病、腰腿痛等疑难杂症。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课题四项,三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著有《中华名中医治病秘本·石筱山、石仰山卷》一书。其学生有李浩钢、邱德华、林定坤、苏海涛等。

石印玉(1942~)1964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到曙光医院工作,且随父石幼山临证研习石氏伤科的理论和经验。先后任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院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病研究所所长。目前石印玉教授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新药审批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骨伤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骨伤杂志》副主编,《中医骨伤》、《中医正骨》编委。现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在临床、科研、教学40余年中,石印玉教授系统整理了石氏伤科传统经验,体现其特色和价值。同时他立足当代,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病、脊柱疾病方面开展大量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先后承担国家九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等课题十数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

药基础研究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奖、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卫生局临床医学成果奖、等部局级奖项10余项。主编和参编《石筱山、石幼山治伤经验及验方选》等著作20余种,发表论文近60篇。

石鉴玉(1943~)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中医带徒班,并师从其父石幼山教授学习中医伤科,毕业后临诊,上海市红光医院任伤科副主任,1990年调入黄浦区中医医院,任伤科副主任,曾任中国农工党上海市黄浦区主委,黄浦区卫生局副局长,黄浦区红十字会会长等职务。曾先后主持完成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多项课题的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其学生有吴军豪、石琤等。

【代表作品】

名方验方:

(1)内服方

麒麟散

处方组成:血竭、炙乳香、炙没药、制绵纹、地鳖虫、红花、当归尾、黄麻炭、参三七等

功能主治:功能散瘀生新,理伤续断。主治一切损伤,诸凡骨折、脱臼、伤筋等。

新伤续断汤

处方组成:归尾、地鳖、桃仁、泽兰、苏木、丹参、骨碎补等。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续断生新。主治一切新伤瘀阻。

牛蒡子汤

处方组成:牛蒡、僵蚕、白蒺藜、独活、秦艽等。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豁痰通络。主治风寒痰湿入络,周身或四肢、颈项等部骨节酸痛,活动牵强。

柴胡细辛汤

处方组成:柴胡、细辛、薄荷、地鳖、丹参、川芎、泽兰、半夏等。

功能主治:功能祛瘀生新,调和升降。主治头部内伤,昏迷苏醒后或无明显昏迷、头晕、头痛、嗜卧、泛泛欲恶。

理气固腰汤

处方组成:柴胡、枳壳、香附、青皮、川楝子、玄胡、丹参等。

功能主治:功能疏利气机,活血通络。胸胁腰肋闪挫以后掣痛板滞,转侧活动不利。

柴胡桔梗汤

处方组成: 柴胡、桔梗、升麻、玄胡、归尾、地鳖、炙乳香、炙没药、丹参、泽兰、小蓟炭等。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瘀祛,止血,利尿。主治少腹阴部挫伤肿痛,小溲不畅或有血尿。

调中保元汤

处方组成:潞党参、大黄芪、甜冬术、大熟地、淮山药、炙萸肉、川断肉、补骨脂等。

功能主治:功能健脾胃,益气血,补肝肾,壮筋骨。主治积劳损伤,肩项腰背筋骨酸楚,体倦乏力。

接骨片

处方组成:参三七煅自然铜地鳖虫广地龙朱砂乳香没药骨碎补等。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续骨息痛。主治跌扑闪挫所致的骨折,伤筋等症。对有移位的骨折需经医生复位后可服用。

温经强腰汤

处方组成:麻黄桂枝红花细辛白芷狗脊地龙青皮制川乌制川草橘皮泽漆威灵仙等。

功能主治:温经强腰,散寒止痛。主治风寒闭塞型腰腿痛。包括急性损伤腰痛,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逐痰通络汤

处方组成:牛蒡子白僵蚕白芥子炙地龙泽漆制南星金雀根丹参全当归川牛膝生甘草等。

功能主治:逐痰利水,通络消肿。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筋络牵挛等症。

益气养经汤

处方组成:生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淮牛膝、肉桂等。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利水化痰。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痰瘀阻络汤

处方组成:牛蒡子、地鳖虫、僵蚕、独活、白芷、半复、丹参、制南星、白蒺藜等。

功能主治:豁痰逐瘀,祛风通络。主治痰瘀阻络型,增生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术后关节粘连症,滑囊炎等病症。

天麻钩藤饮

处方组成:天麻、钩藤、白蒺藜、当归、赤白芍、川芎等。

功能主治:平肝宁神,和营养血。主治头部内伤后头晕胀痛减而未除,又兼目眩昏花,心悸不安,夜寐不宁等症。

椎脉回春汤

处方组成:牛蒡子、僵蚕、葛根、桂枝、天麻、甲片等。

功能主治:益气化痰,活血祛瘀。主治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粘连症等。

胸胁内伤方

处方组成:柴胡、香附、玄胡、青陈皮、木香等。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主治胸胁内伤初期作痛,转侧活动牵挚,深呼吸、咳呛加剧等症。

益肾健腰汤

处方组成:生熟地、杜仲、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等

功能主治:益肾健腰,活血通络。主治肾督亏虚型腰腿痛。

(2)外用药:

三色敷药

处方组成: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等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损伤风湿膏

处方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军、全当归、黄金子、紫荆皮、小生地、苏木屑等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舒筋健骨,通利关

节。主治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痛,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痛。损伤初起、肿胀不甚显著者亦可酌情应用。

阳和痰核膏

处方组成: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白僵蚕等

功能主治:功能消症瘕,破积聚,化痰核,除肿痛。主治瘀血或烧浊凝聚形成的肿胀结块,肢体损伤后远端的肿胀,流痰流注及一切痰核等症

红玉膏

处方组成:东丹、熟石膏(一方为锌氧粉)。

功能主治:功能护肤生肌,解毒利湿。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碎及皮肤湿疹等。

三黄膏

处方组成:大黄、黄芩、黄柏、东丹、熟石膏。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主治损伤以后肌肤瘀肿青紫,焮热作痛。亦可用于其它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黑虎丹

处方组成:炉甘石、五倍子、炙山甲、乳香、没药等。

功能主治:功能祛痰软坚散结,化痰消肿,解毒。主治积瘀坚结成块,痰瘀交凝的疼痛,骨节粘着活动受限及无名肿毒坚硬疼痛者。

桂麝丹

处方组成:麝香、肉桂、公丁香。

功能主治:功能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一切损伤日久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接骨丹

处方组成:自然铜、马钱子、血竭等。

功能主治:功能散瘀定痛接骨。主治一切损伤瘀肿疼痛,尤适于骨折。

铁扇散

处方组成:化龙骨、古石灰、上血竭、白芸香,炉甘石等。

功能主治:功能止血敛疮,活血定痛。主治金疮出血或创面不收。

金枪膏

处方组成:金银花、川黄柏、生锦纹、生甘草、紫地丁、当归身、老紫草、马钱子、黄蜡、白蜡等。

功能主治:功能凉血解毒,活血止痛,止血生肌。主治金疮及破肉裂或破皮断骨。

伤筋药水

处方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香白芷、甘松、苏木屑、新红花、西羌活、片姜黄等

功能主治:功能行气血,通筋络,驱风散寒,除结止痛。主治筋骨酸痛。

石氏伤膏(巴布型)

风湿热敷药

处方组成:肉桂公丁香降香白芷筚拔马钱子樟脑冰片等

风湿热敷药

处方组成:肉桂公丁香降香白芷筚拔马钱子樟脑冰片等。

理论著作:

石筱山发表有《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脑震伤在理论探讨》等论文10多篇;

石幼山著有《石幼山医案》《石氏理伤经验简介》,《伤科的辨证论治》,《椎弓崩裂治验》,《外伤性四肢骨折40例疗效分析》,《祖国医学治疗髋部骨折的体会》,《髋

关节脱位的复位法及药物治疗》,《漫谈膏药》等;

石仰山著有《中华名中医治病秘本·石筱山、石仰山卷》、《石仰山谈软组织损伤》、《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医家丛书·石筱山、石仰山卷》等著作,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石印玉系统整理了石氏伤科传统经验,主编和参编《石筱山、石幼山治伤经验及验方选》等著作20余种,发表论文近60篇。还参与了《中国中医骨伤杂志》(任副主编),《中医骨伤》、《中医正骨》等杂志编撰。著有《石筱山、石幼山治伤经验及验方选》等著作20余种。

附一【专家及名人的评价】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继承石氏伤科特色。——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同志

继承石氏伤科,弘扬祖国医药。——中科院院士,民盟中央名誉主席谈家桢同志

石筱山、石幼山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骨伤科专家,由他们继承并弘扬广大的石氏伤科,在国内外均有影响。研究并继承发扬石氏伤科学术流派,对于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是有意义的。——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同志

石氏伤科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石氏传人发扬特色,致力创新,使石氏伤科成为江南伤科一大流派,为祖国的传统医学作出了贡献。——黄菊同志

振兴中医药大业,发扬石氏伤科优势。——左焕琛同志

理伤续断,誉满江南。——全国名老中医张镜人教授。

千锤百炼,传世之艺——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

附二【参观、体验指南】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

地址上海市四川中路109号

门诊部上海市九江路150号

电话 63212487×2219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8:00-下午4:30

(整理吴军豪屠安琪 13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