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代表人物

班杜拉

二、基本观点

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三、观察学习

(一)概念: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二)行为习得的两大过程:

1.直接经验的学习: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2.间接经验的学习: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

(三)四个阶段:

①注意——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

②保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

③复制(复现)——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④动机——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奖励。

四、理论

(一)强化理论:

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二)自我效能理论:

1.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2.影响因素:

①成败经验——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②替代性经验——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③言语劝说——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④情绪的唤起——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⑤情境条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五、德育模式

(一)内容:社会模仿模式。

(二)观点: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第一组:心理动力学理论又称心理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 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一套人格发展理论。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 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 3.客体关系理论 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 5.人格结构理论 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 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心理分层论1)意识:表层,清醒状态下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浅层,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3)无(潜)意识: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1)生本能(Eros) a自我保存驱力:呼吸、吃喝、排泄 b种族保存驱力:性—利比多(LIBIDO) 2)死本能(Thanotos)攻击驱力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他根据生物的观点,即认为生物有自我保护和种族延续两种目的,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后者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核心。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归结为一种,就是生本能,或成为性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本能死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客体(object)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指的是对我们心理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辈的养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关系的能力,取决于他早年生活经历中的客体关系。一个始终能够得到充分并且恰当的关爱的孩子,就能够建立对生活和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够拥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则容易陷入焦虑和自卑之中。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体这一概念时是与内驱力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内驱力比作人类心理活动的能量,且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个客体。如,通常一个婴儿的内驱力指向首先是对母亲的,其次是父亲。弗洛伊德将内驱力指向特定客体这一现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直接通过空间投入或传递给外部客体,他所能传递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想法、记忆、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对某一客体投注越大,这个客体就越重要。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朔成年神经症患者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无论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种族中都共有的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结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1)口欲期( 0一1岁):弗洛伊德将婴儿期称为口欲期。(2)肛欲期(约2—4岁):弗洛伊德把精神结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称作“肛欲期”。 (3)俄底浦斯情结期(4-6岁),又称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 5.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 本我/新生儿出生时自我/出生后发展超我/4岁后逐步形成 原始本能协调本我与超我社会道德、法律以及良心 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理想原则 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在妈妈怀里受宠的孩子终生都会保持一种征服欲,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动力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发现、解释潜意识;提供了一套心理治疗方法;对人类行为增强了解释力。局限:泛性论;过度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决定论思想不符合现代科学。 1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一)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1.默顿继承了知识社会学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知识社会学和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派都坚持实证主义科学观。科学的目标是拓展准确无误的知识,默顿在科学的规范中列举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是指关于真相的断言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标准,要与观察和以前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就是说(科学)知识的合法性要么符合其内在逻辑,要么与实在相符。有条理的怀疑更要求在科学家接受或承认已有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防止人和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干扰。后来默顿学派又列举出了情感中立、理性精神客观性、无偏见性等,把这些列人科学的精神特质,这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这点实际上与曼海姆对科学的定位相同。默顿开始对科学做社会学的经验性研究。默顿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清教与科学的关系假说;经济、军事对科学研究范围的影响。默顿运用引证分析、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研究等计量分析对英国的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的特殊时期进行了经验性的考察。默顿后期对科学奖励系统、科学评价的分析更是经验性研究的典范。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一、涂尔干 1.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各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特征:客观性、约束力(对个人)、普遍性。 3.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化,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且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的支配的团结。(现代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 4.有机团结: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某种专门的社会职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和非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团结。(现代社会) 5.社会分工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扩大,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存竞争加剧促使人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产生。 (2)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加强。 次要原因是科学的世俗化极其发展。 限制条件有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性加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的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强等。 6.自杀的社会类型: (1)利己型自杀是由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膨胀。(如已婚者中没有孩子的夫妇比有孩子的夫妇自杀率更高,其中家庭组织增强了社会团结的纽带) (2)利他型自杀是在社会组织高度整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它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如军队中为了集体荣誉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产生的自杀) (3)失范型自杀是由社会失范导致的。(如离婚引起的家庭秩序的破坏导致的自杀) (4)宿命型自杀是由于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被严律苛法无情断送前程、压制情欲的人们,如年轻的丈夫、五子女的妻子等。)7.宗教的概念:是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并对人类思维和个性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齐美尔 1.社会几何学:(1)群体构成的数量:群体人数和群体规模的增大会使群体的结构和群体的互动性质发生改变。 (2)社会互动的距离: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相对距离与互动形式和事物的价值密切相关。 2.货币哲学:(举例或论述见107p) 3.主观文化的概念: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科学、工具、科技、艺术、伦理、组织、团体、制度等。 三、韦伯 1.理想类型:一套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的严谨而精确的概念体系。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1)传统型统治: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智商的统治。(前现代社会)

社会学基本原理

社会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是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 二、发展过程:创造人:孔德(法国)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提出的。 实证主义者:孔德、斯宾塞(英国)、马克思、迪尔凯姆 人文主义者:韦伯(德国) 三、分类: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进步、发展。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稳定。 迪尔凯姆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 四、社会学研究的方式: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 五、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1、功能论视角:部分对整体的作用,以此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 主要用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2、冲突论视角: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斗争的生活现象。社会各部分是冲突的, 秩序是冲突的结果: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处在极其破坏之中,社会秩序源于社会一部分统治另一部分,是力量与强制产物。 3、互动论视角:如何行为感兴趣,而对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探索人们的动机、目标 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与社会: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社会检测与描述五种类型。 参与社会化的规划,实施和检验工作,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能为社会工作、行政、企业管理提供所需的知识,能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预测。 第二章、社会结构 一、含义: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模式。 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二、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区、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 三、社会地位:先赋地位:通过血缘和世袭的方式获得的地位。 自致地位:后天努力而获得的。 四、社会角色:对某种社会身份的期待。 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 第三章、社会角色 一、内涵: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 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是一套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行为模式。 3、是人们对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4、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 二、角色集:一个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论文

浅谈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知识观论文 论文关健词:双顿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知识观 论文摘要:双顿科学社会学在对知识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对科学的新的研 究路径,其研究基.氛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证一功能主义分析,在这种知识观的基础上,形 成双顿传统。 一、知识杜会学的知识观 “知识社会学是科学社会学的前身或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社会学一般是指考察观念 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学科。“知识社会学 是与这样一种假说一起出现的,这个假说认为:即使是真理也可以从社会方面加以说明, 因为它们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历史上的社会有着联系。默顿说,“马克思主义是知识社会 学的风暴中心”。马克思的认识论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命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自己的生存 方式,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社会关系,同时也创造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知识作为一种处 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工具,它依赖于人的存在,反映了人的利益。马克思说:“随着经 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这些变革时,必须时时刻 刻地将下面的两者区分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用自然科学的 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民借以意识到的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 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对知识 做了两种区分:自然科学和意识形态。 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形成知识社会学中的马克思一曼海姆传统。曼海姆认 为:“实际思想的出现和结晶在许多方面受各种各样纯理论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与纯理论 因素相反,可以被称作存在的因素。这种存在决定思想,也不得不被看作是事实。曼海姆 拓展了马克思存在的概念,由此涵盖世代教派、职业群体等因素;取消经济因素在决定人 类思想结构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这之后,曼海姆又将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关注扩大至 一般知识。认为:“人类思想结构本质上都含有意识形态的性质,任何有关真理的声称不 过是一种自欺。 曼海姆主张在自然科学和文化间区分,自然世界的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不变的,对这类客观现象的正确知识只能凭借超然观察对感性事实的信赖,以及精确的测量获得。 文化知识则依赖于一个时期的群体对文化现象的理解。这样曼海姆的知识观实际上区分了 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种知识状态。把自然科学看作是知识社会学的特例,知识社会学的 主要任务只是对文化知识做社会性的考察,去说明像美学、道德、哲学体系等这类专门知识。 二、默顿科学杜会学的认识论 默顿在批判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科学社会学,形成了新的研究“范式”。

课程的社会学理论基础——《课程论》

2020.05.17 21:59 《课程论》学习笔记 第二章课程与社会学 课程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制约,也保存传递重建社会文化。 第一节社会观与课程设置的历史考察 柏拉图《理想国》——西方历史最早的教育论著 ?论述了理想国社会阶级构成,并分析了不同社会等级所需要的不同课程。从社会角度对灵魂进行划分。 ?社会阶级不同教育程度与课程设置不同。 ?其提出的课程与智者学派的文法、修辞构成了七艺课程,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 之后学科开始逐步分化,可以说现代课程体系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洛克——《教育漫话》(17世纪) ?社会契约论——契约是人们将生来具有的自由平等权力转让给执政者以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当前的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契约的。绅士是契约的履行者,需要各方面的学识。 ?《教育漫话》是谈如何培养绅士的。 ?学习各种学科知识,提出小学在家庭中接受教育,之后进入贵族公学、大学深造。 卢梭——《爱弥儿》(18世纪)

?《社会契约论》发展了洛克社会契约思想。二者不同在于卢梭认为私有制违背了原有的社会契约,这一社会制度下的教育违反天性。 ?在《爱弥儿》中提出要脱离社会影响进行教育。其教育思想以回归自然为依据。 真正的教育只不过是原始本性的展开。将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 ?但是在理性的国家中,卢梭主张社会和国家本位的教育。其教育阶段与课程设置远离社会现实,后来被作为儿童本位、学生中心的源头。 斯宾塞——《教育论》(19世纪) ?最早提出适者生存,并应用于人类社会。 ?《社会学原理》——提出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有机体。 ?教育的功能是使学生为完美生活做好准备。需要确定最需要指导些什么?弄清知识的比较价值。 ?将教育分为五个部分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提出科学应占主宰地位。 【总结】19世纪中叶以前社会学处于“前科学”时期,一些思想和观点知识对社会与学校教育、课程间关系的认识,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论证。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流派对学校课程的透析 教育社会学20世纪初称为独立学科,50年代以来形成各种学派。主要的三大流派:功能课程、冲突课程、解释学课程。 一、功能理论与课程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企业社会责任-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理论解析

企业社会责任: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理论解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民众社会化意识的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以社会效益的实现为基础,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深层次理论思考。从社会交换论、社会冲突论、新发展观理论层面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动机、人本原则与文化内力进行深入解析,阐明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构建企业责任文化。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交换论;社会冲突论;企业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即sa8000的制定,全球企业责任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高潮。企业责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界认为企业最主要的责任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经营中追求利润最大化[1],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逐渐凸显,之后经历了逐渐充实、完善的过程。 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尤其90年代中期以后关注越来越多。国内学者从诸多角度(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各类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发展状况、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的对策等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拟从社会学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深层次的理论解读,追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阐明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性。 一、社会交换论: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必然 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的中国,次级群体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企业作为社会中重要的次级群体,承载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多。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成员,已经深深地嵌入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环境、资源关系之中[2]。社会性也是企业的重要属性。从这一层面来讲,企业的发展是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以社会效益的实现为基础,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社会交换理论将人际及群体关系视作为理性的交换关系,用来交换之物不仅仅包括有形的实物,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的资源,如情感、服务等。乔治·霍曼斯主要从个人层面来建构交换理论,他强调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人的行动或是为了获得报酬,或是为了逃避惩罚;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行动结果对他越有价值,就越有可能执行这个行动”[3]。企业作为社会主体,其行为也同样遵循着这一价值原则。 企业作为社会成员,与社会及其他成员进行着社会互动,从一定程度来讲,这种互动就是一种交换行为。如企业把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以赢取消费者的认可,使之成为企业固定的消费群;再如企业为员工提供及时、公平、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为了安抚和吸引员工,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业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卡罗尔(1991)曾将企业社会责任用金字塔形式来表示,自塔基

浅析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2008.02MANAGEMENTSCIENCERESEARCH 管 理学研究 2008年2月(总第82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2,2008 (Cumulatively,NO.82) 默顿(1910-200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并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他的博士论文《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不同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默顿站在社会学家的角度对当代社会的科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相关研究回顾 科学社会学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学界对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默顿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介绍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思 想。例如周华以社会结构对科学的影响为重点,概述了默顿在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科学的规范结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中所表述的思想,认为默顿理论的前提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体制,默顿理论的框架为科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2.对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进行了 评论或比较研究,并加入了学者个人的观点。代表性的有谢鸿昆的《默顿科学社会学述评》、樊春良的《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新探》、林聚任的《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王大明的《大科学时代的小社会学———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再思考》、谭萍的《贝尔纳与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比较》等。 3.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有关理论 和新时期的科学实践背景相结合,进行反思。代表文章有马来平的《另眼看科学社会学》、王民选的《论新时期的无私利性规范———默顿规范重提》、张华夏和张志林的《论新时代科学精神气质的坚持与扩展———对默顿规范的拓广研究》等。 通过回顾我们发现,学界对默顿的思想介绍和评述是较为深入全面和细致的,但缺乏专门的探讨其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的相关文章,即便有也并未作为文章的中心,例如欧阳峰在《无私的探索共有的财富———“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的生平和成就》一文中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简单说明了他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但笔者认为,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他对这一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着多方面的贡献。 二、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 (一)创立了社会学新的分支学 科 默顿对于科学社会学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科学社会学,为社会学增加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虽然默顿的学术兴趣广泛,但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各种社会学主题中,只有一个特别的领域———科学社会学持续 地吸引着我的兴趣”① 。从他1938年发 表《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时科学社会学还处于一个未被承认领域的地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社会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他一直站在这一领域的最前沿,参与、引导和支持着它的发展。由此,默顿也被人称为“科学社会学之父”,即使是他的对手卡林?诺尔塞蒂纳也承认他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此外,默顿还通过培养大量学生来传播科学社会学的思想,而且他自己也多次为科学社会学受到学界忽视而大声疾呼,以此来唤起人们对该学科的重视。经过默顿和他的学生以及受他影响的众多学科内外的学者们多年的努力,科学社会学终于从初期的一篇论文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浅析默顿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李晓雨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摘要]默顿作为科学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在科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对科学社会学发展的 影响是巨大的。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影响有:创立了科学社会学、提供了研究课题、开创了默顿传统、确立了研究方法、形成了默顿学派等几个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默顿;科学社会学;贡献[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8)02-0009-02 [作者简介]李晓雨 (1984-),女,河南安阳人,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9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