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与人文: 双赢和交融

科学与人文: 双赢和交融

科学与人文: 双赢和交融
科学与人文: 双赢和交融

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一)

主讲人:龚育之

龚育之,湖南人,1929年出生。1952年从清华大学化学系分配到中央宣传部科学处。1980年以后历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第五届到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为中国科协名誉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龚育之论中共党史》两卷(199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龚育之文存》三卷(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龚育之自选集》一卷(2002年学习出版社),《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增订新版,2002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史札记》(200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党史札记二集》(200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在中国》(2005年新编增订本)等。

概要:科学和人文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得到相互的了解,这就是双赢和交融。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如果缺掉了现代科学意识,不知道会走到什么方向去。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科学如果没有人文关怀,那就是冷冰冰的东西。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

共赢这两个字,近来出现得很多,外交上我们和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讲共赢,我们国家内部,各个方面各个群体之间,讲共赢。我想科学和人文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得到相互的了解,这就是双赢和交融。

从哪里讲起呢?

我想起文学家王蒙,你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说家、诗人。他写过一系列玄思小说。每篇很短,几百字或一千多字一篇,发表在《万象》杂志上,听说已经出了专集。其中有一篇玄思小说,题目叫《线索》。

这篇《线索》里说:1959年,故事的主人公老王家里头丢了东西,但是,没有作案的线索,既没有手印,也没有脚印。折腾了很久,转而怀疑到老王本人。到底真有这么一回事,还是他谎报案情,企图干扰专政机关的工作?不然,为什么一点儿线索也没有呢?老王自己也给弄糊涂了,心中纳闷:难道是给狐狸精弄走了吗?想到这儿,他忽然觉得好像自己做过一个梦,梦见过一只狐狸!莫非这事真与狐仙有什么关系啊?

几十年过去了,到了现在。老王也老了,醉心于阅读和研究《聊斋志异》。他忽然想起:“既然这年头科学不甚吃得开,懂科学的与不懂科学的都在那儿批科学主义,不如干脆研究狐仙。”于是,老王悟出来:“早在1959年,我的经验里就充满了后现代的气味了。”老王有点得意。他从研究狐仙,转而研究狐民俗学,或者径直叫做狐文化,并且成立了狐文化研究会……

这是王蒙的调侃。这是用调侃的语言说出来的小说家言。但是“这年头,科学不甚吃得开,懂科学的与不懂科学的都在那儿批科学主义”这个话,不能不说的确反映了中国现在一部分人中的一种时尚,一种时髦。那么我这个演说就从应不应该反“科学主义”,应不应该提倡“反科学主义”说起吧。

什么叫做“科学主义”?

大家知道,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但是讲五四运动,通常有两层含义,一层就是指外抗强权,内除国贼这么一场群众性的爱国运动,那是1919年5月4日爆发于北京;另一层含义是指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要算应该从1915年创办的两个杂志《青年》和《科

学》算起,《青年》杂志后来改名《新青年》,要以这两个杂志的创办为标志。新文化运动有两大口号,开头叫做“科学与人权”。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敬告青年》,这个宣言说:“国人”——就是说我们国家的人啊——“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当时最初提的口号是“科学和人权”。后来他把它改成德先生和赛先生。

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引来了马克思主义,引来了社会主义,引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也提倡民主和科学,于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就变成了德同志和赛同志。中国共产党称他们为同志。

所以爱国、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五四传统、五四精神的基本要素。这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与交融的传统。

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来评价五四传统、五四精神,特别是五四提倡科学的重大意义呢?

有各式各样的评价,各种不同意见都可以讨论。有一种意见,把五四以来提倡科学,评价为所谓该受指责的“科学主义”,说五四提倡的是“科学主义”,这个“科学主义”是个贬义词。这种意见在我看来是没有根据和没有益处的。

科学,严格地说,是西方近代的产物,虽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方古代,也可以追溯到东方以及中国的古代。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以后,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五四新文化运动欢迎德先生和赛先生,这是主张科学万能的“科学主义”吗?既然单独一个赛先生不够,还要一个德先生,说明了五四时代的思想先驱们并不认为科学万能。当然,历史地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有它的弱点,比如说粗糙、绝对化。但是五四运动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的伟大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随后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或称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心的论题是科学和人生观有没有关系?科学对人生观有没有意义?挑起论战的玄学派批评“科学万能”,他们认为科学对人生问题无能,要把科学排除在人生问题的探讨之外。起来应战的科学派针锋相对,认为科学方法也可以用来研究人生,而且探讨了如何建立科学的人生观。科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一位丁文江,一位胡适。丁文江是一个地质科学家,也是关心哲学、过问政治的学者。胡适更是大名鼎鼎了。我以为,不管胡适和丁文江的科学观所依据的哲学观点有多少可以讨论和应该批评的地方,科学的人生观的提出和传播,应该认为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进步,没有理由把它评价为该遭谴责的“科学主义”统治的滥觞。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参战的除了科学派、玄学派,还有一方,就是以陈独秀和瞿秋白为代表的唯物史观派。他们支持科学派,批评玄学派,又力图站到新的科学高度,就是站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来阐明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我想,这是中国思想界的又一个进步。

通过这场讨论,更多的人明白了解决人生观问题不能把科学摒除在外,这已经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数人的共识。这是五四以来新文化的一大胜利。

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二)

主讲人:龚育之

那么在当代中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中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国,在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中国,情况又怎么样了?

偏偏在我们这里,近十来年,“反科学主义”竟然成为一种时尚!

怎么评价这种时尚呢?

我想讲五点意见。

第一点,我明确地表示,我不赞成这样的泛化地来“反科学主义”。

或者说的留有余地一点吧,我主张慎言“反科学主义”。要谨慎,不要随意去讲。我的理由是,“反科学主义”这个术语意义含混,极易引起误解,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被理解为反科学,所以我觉得要慎用。

热心于“反科学主义”,也许他的意思在于呼唤人文精神。呼唤人文精神很切时要,我很赞成,但是为什么要设立一个“科学主义”为靶子,把人文精神同崇尚科学当作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东西呢?它们不正是应该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吗?

第二点,怎样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的负面后果。

反科学主义的人很强调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历来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的后果做两方面的分析。既乐于看到它的正面的积极后果,又担心它的现实的或者可能的负面的、消极的,甚至是可怕的后果。工业发展起来以后,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人地位、主导能力越来越强。然而当人凭借科技和工业的力量在急剧地改变着自然的时候,上述这一系列问题也日益显现和尖锐起来。应当看到,正是许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这一方面的先知先觉向人们发起了警告和呼吁。呼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向前看,一种是向后看。向后看,就是对科技和工业发展做极端消极评价,持根本否定态度,似乎科学和工业发展以前的人类状态才是值得怀念的美好状态。向前看,就是清醒地研究院面对的问题,相信这些问题总是能够在科技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成熟中,在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确立和贯彻中,来逐渐得到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为善还是作恶,这取决于人所在的社会,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本性。怎么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运用的为善的那一面,避免和防止它为恶的那一面,这取决于人们改进社会的能力,取决于人们控制技术后果的能力,而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

第三个问题,怎样看待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下日益成为科学。

反科学主义很大一个论点,就是不赞成社会科学,认为不存在什么社会科学。其实,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影响下日益成为科学,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历史潮流的前进总是伴随着紊流和冲突,伴随着不同的趋势。虽然这个历史潮流终归要奔腾向前,不管人们是看到它还是没有看到它,不管人们是朝向它,推动它,还是背向它,反抗它,历史潮流总是要向前的。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把社会科学真正奠基在对社会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社会科学的真正发展是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明确社会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规律人们是可以认识的。这种认识可以借助于从自然科学研究中总结出来的研究方法,但是研究对象不同,更要创造适合研究社会的、社会科学自己的方法和理论。同时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从而关心人的价值和命运、人类社会的价值和命运,所以它又是人文的。马克思的理论,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兼有科学和人文两重特征。

当然,我知道在“是不是承认社会科学成为科学”这个问题上是有不同意见的。另外,在承认社会科学这个概念的人们中间,又有人赞成称人文社会科学,有人只愿意称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就是不主张把人文学科称为人文科学。人文学科,最主要的文、史、哲。有人不主张把哲学看作科学,有人则强调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门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我以为,这都不必强求一致。在我看起来,有科学的哲学,也有难以确定其科学性的哲学。文艺,自然不属于科学,但把文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它进行研究,文艺学就可以称为一种科学。至于社会科学的存在,这几乎是全世界的共识,不独我们国家,不独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看,其他国家的、不赞成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这样看。现在讲经济学、社

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无不被人视为各自成为一门科学,虽然这些科学部门有些成果是否有足够的科学性还常常成为争论。但是在现代,讲科学就应该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能把对社会的研究排除在科学之外。

当然,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是有区别的。研究的对象不同:一个是自然界,无生命无意识的和有生命低意识的自然界;一个是社会和人文,是有意识有能动性的人所组成的人类世界。研究对象不同。

但是,不能因为有不同,就否认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而用“科学主义”这种贬义词把对社会的研究排除在科学之外,只能加深科学和人文的隔阂和相轻。

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三)

主讲人:龚育之

第四个问题是重理轻文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重理轻文的情况呢?

马克思主义重理轻文吗?我想当然不是。毛泽东重理轻文吗?我想也不是。毛泽东在延安就说过:“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他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当然是指马克思主义,是指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改造,为自然科学发展创造前提。他这个话应该说是重理更重文吧!

是建国以来就重理轻文吗?我想也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届人民政协开会,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那时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界是平衡的,是并重的。参加第一届政协的组成单位,除了各党派之外,还有各界,其中就有“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委会”。自然科学一个,社会科学一个,这两大界。由这两个筹委会推出来出席政协会议的代表,人数也相等,好像都是15个。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不久中国科学院又建立了学部委员制度,都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院长还是文学家、史学家、金文学家郭沫若。

问题是发生在后来。建国第二年,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及科学普及协会,后来两个会合并,就是现在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为同工会、青联、妇联、文联相并立的人民团体。而建国之后,社会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迟迟没有召开,一直到今天也不再提起,全国社会科学联合会当然也就没有成立,现在倒是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颁发第一届科学奖,原来设奖的设想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后来发奖的时候,自然科学发了一等奖,像华罗庚呀、钱学森呀,这些人都得了奖,社会科学这个奖给谁呢?有种种矛盾,种种顾虑,想来想去,没法解决,结果社会科学方面全部空缺。第一届发奖,本来是有社会科学,但是发的结果全是空奖。这是建国初的老早过去的事情了。

改革开放伊始,科学的春天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与中国科学院相并立。但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改称院士,已经多次定期增选院士,大概两年增加一次吧,还另外新成立了中国工程院,也多次选举了院士。而社会科学方面,当初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大概好几十个,都年纪大了,现在只剩四个。院士制度,多次说过社会科学方面也要设立,中央还有文件,却至今没有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国家奖励,已经规范、定型而且立法,颁发了多次,社会科学方面只有省、市的地方奖;部门奖(教育部奖、社科院奖)还有以个人名义的民间奖,吴玉章奖、孙冶方奖,带有民间性质。国家奖在社会科学方面还没有。总之,中国社会科学工作在这些方面好像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很多,也不是没有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麻烦。但是根本原因,我看发生在领导思想上。

过去的大学教育中,四门公共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占的课时不能说是很少。问题是随着党的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的发展,

重视马克思主义,却是把马克思主义以外的社会科学都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否定或者贬低。而马克思主义又逐渐走向教条化、僵化,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丰富多彩的吸引力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领导思想上,经过拨乱反正,克服僵化,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马克思主义对它以外的社会科学成果,也采取相互讨论、相互批评、相互尊重、相互吸取的科学态度,克服了故步自封的状态。现在又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强调两门科学的各项工作都同样重要。领导思想上的问题应该说已经解决。当然,把这样的领导思想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把它贯彻执行,那还要进行不懈的努力。但是我想,总的形势也会好的。

第五个问题,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科学与迷信、科学与伪科学问题。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发生了一个“索卡尔事件”和“科学大战”,这是在美国和欧洲的知识分子之间展开的一场激烈的论战。索卡尔事件的近期背景应该从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科学思潮的泛滥说起,这种思潮引起一些自然科学家的忧虑。一位生物学家叫格罗斯,一位数学家叫莱维特,合写了一本书,叫《高级迷信》,是迷信但是装潢得很高级的迷信。美国纽约大学的物理学家索卡尔,正是读了《高级迷信》这本书之后,引起共鸣,动了一个怪念头,就是模仿那些后现代学者们惯常的思路和语言风格,拟写了一篇开玩笑的文章,题目叫做“跨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其中充满了科学错误和逻辑错误。他想看看这些错误会不会被编辑识破。他这篇文章长达20多页,附有109条详细注释,这些注释达17页,有217篇出处无误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长达18页。好像很合乎“学术规范”的这么一篇洋洋大文,投寄给颇有名气的文化研究刊物《社会文本》。而这个刊物正好想出一本题为《科学大战》的专辑,来反驳《高级迷信》这个书,正约了许多名人为它写稿。

大概这篇文章投了编者所好,大概编者认为这一篇是出自物理学家之手的文章,是一块可以向科学界的传统理性主义扔过去的石头,所以就欣然接受,把它发表了。

可是,几天之后,索卡尔在另外一个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自我曝光,说他送给《社会文本》的那篇文章,只是“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目的是测试那些对科学作为文化研究的学者们够不够学术水准。

这样一个戏剧性事情,不但引起学术界大哗,还蔓延到新闻界,蔓延到公众中,甚至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舆论中自然认为那些被批评的后现代的人文学者受了窘,丢了丑。但是,一场论战决不会由于一篇恶作剧文章而告结束。

“索卡尔事件”引起这场争论,主要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同受后现代反科学思潮影响的“科学研究”学者们之间的争论。希望我们的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文化学研究,在不忽视后现代思潮中那些引人深思的批判性思考的同时,不要步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后尘,而要坚持开创科学和人文相互沟通的健康格局。

前面我们从王蒙说起,现在我们再回到王蒙。他说:“我担忧我们把西方发达国家后现代时期批评科学主义的理论搬到中国来是否合适。对于中国来说,更加迫切的难道不是批评蒙昧主义和反科学主义吗?科学与人文,只能双赢,不能零和。”“为了国人和全人类的福祉,为了最终地祛除我们这块土地上的迷信愚昧,让科学家与文学家携起手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造一个更加文明、更加有知识、有教养的中国吧。”从文学家王蒙那里听到这种呼声,我引以为同调,是很高兴的。

2017年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题目及答案(打印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 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有互相对立的两部分:一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界。由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2、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3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同研究。4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孕育奠基阶段,二是生成发展阶段,三是拓展反思阶段。 5、人文社会科学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6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 7、教材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以及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决策功能和咨询功能 8、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期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内容 9、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个层次内容的物质载体第三个层次是指各种制度、风俗 10、现代咨询以周密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的 11、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12、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模糊性所以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定量分析的失效。 13理性的直觉有三个特性,一是非逻辑性二是综合性三是自觉性; 14、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系统抽样方法,多级抽样方法 15、实地方法包括以下研究方法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 1要科学的解释人的本质,就必须(C用人的社会存在去解释) 2、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主要是由于(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3、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不同。研究时间中的人的学科是(C 社会学) 4、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B经济学) 5、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语言学、考古学)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是(D历史的治乱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衰完全同步) 7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最大的特征是(B以理服人) 8、据90年代初专家预测,到200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0门一级学科中排列将是(A管理学) 9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日本) 10、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定性研究)。 四、简答题: 1、1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何共同点?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 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种一般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 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 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 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 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 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 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 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 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 2 3 4态度和“ 5 6 7早期人 8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只“ 51 A C 2 A C 3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一18世纪 D .19世纪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0.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关系的探究

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探究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姓名:邓瑞静 学号:1602121020上课时间:周四上午3-4节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则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别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了分析;其次,进一步探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最终得出,要想真正认识世界,需将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因此,将两种精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我们最正确的选择。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也得到了迅猛的提升,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尽管两者缺一不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分分合合。明确地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得使科学与技术有机的结合,使科学、人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两种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两个基本的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1]。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却很难下一个定义,或者说很难下一个能使别人也满意的定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民族性,不同地方的人会对它作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定义。全面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讨论二者关系的首要理论问题。 1.1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从科学活动和科学家的思想观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的实质、核心和灵魂,是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规律性并进而改造对象的一般态度和行为规范[2]。尽管它产生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但并非为科学工作者所独有。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探究求识的理性精神。科学是认识和揭示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精神活动。科学家求知的理性和灵魂表现为对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的坚信和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能力的坚信。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是人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客观基础,而人们所具有的探究、求识的主观精神则是科学活动的精神基础[3]。 第二,实践检验的求真精神。科学理论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未必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其科学性与真理性才能得以验证,才能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是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原则 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要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实践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过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的主客体, 必须要从社会实践中来提炼研究课题, 并且依据社会实践来检验研究课题的成果。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认识必然要受其实践程度的局限。因此, 实践的原则应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遵循的第一原则,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循实践的原则。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社会实践是检验社会科学成果正确与否, 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如何的根本标准。 第二是系统性原则。系统原则是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同时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系统性原则, 必须要做到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始终注意把握各要素在系统联系中所获得的整体性的新质态。研究对象的系统原则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把社会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具有有机结构的整体系统。坚持整体性原则,还必须做到坚持系统都是有序的, 是一个自组织结构, 具有高度的主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综合练习-答案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综合练习答案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4孕育奠基生成展期拓展反思;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6、阶级社会;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1 4、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 5、观察法。 三、选择题: 1、C 2、A 3、C 4、B 5、B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4)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参考观点: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 及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着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着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doc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200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乂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 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体。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终身教育论 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2)全城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i.各种人文学科研究的最后n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 次不同。其中研究“学习活动中的人”的学科是(C )。 A.哲学 B.心理学 C.教育学 D.社会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o A.政治学、历史学 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 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 ) A.理论 B.实践 C.社会环境 D. 人的素质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 A.美国 B.韩国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自觉领悟 D.情感 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 A.完全参与观察 B.半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科学与人文 提要: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是“自由”,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所以科学一开始就是西方的人文,是自由的学问。近代发展出来的“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传统可能背离“自由”这个古典的人文理想。近代科学的笛卡尔传统和培根传统分别强调了内在理性和外在经验,但最终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于过份分科的教育体制,但分科化正是技术筹划的必然后果。“唯人主义”和“技术理性”信守共同的时代精神。今天弘扬科学精神,不必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层面上突出科学的特异性,而应该在科学与人文合一的层面上,检讨我们时代的通病,重审自由和理性。 这个题目来自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文化困境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需要。人们将这个困境称做“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1]之间的分裂和日趋紧张的对立局面。但是,关于这个困境的种种述说以及摆脱这种困境的种种方案设计倒是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所谓的“两种文化”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分裂的?我们不是都承认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吗?那它就该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人文;我们不是也使用“人文科学”这样的术语吗?那就表明人文也是一种科学。还有,“两种文化”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以沟通和弥合的,如果它们真的能够的话? 为了缓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和矛盾,将科学与人文沟通起来,必须先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清楚。借着这个区别,我们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之所在;借着这个联系,我们寻找沟通它们的可能性。 通过考察科学与人文的二分对立,我们进入对更基本问题的分析,即重审由技术理性和唯人主义结成的现代性。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2] 英文的humanities直接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而拉丁文humanitas继承了希腊文paideia 的意思,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格利乌斯(aulus gellius)的一段话成了humanitas的经典定义: 那些说拉丁语以及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并没有赋予humanitas一词以一般以为具有的含义,即希腊人所谓的philanthropia,一种一视同仁待人的友爱精神和善意。但是,他们赋予humanitas以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eruditionem institutionemque in bonas artes”,或者“美优之艺的教育与训练”(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liberal arts)。热切地渴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它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深深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处理社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会为研究者提供唯物辩证的正确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发现许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发放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题活动、世界眼光。以下分述这四方面的对于我实际工作和学习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基础”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也就是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主体,正如我说学习的专业——企业管理,这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也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提炼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的管理理论,升华成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客观规律,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再将这些经过实践得来的宝贵理论财富返回到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工作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我目前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许多常规工作可以从既有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文件中,找到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外,更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教学不是死板的“填鸭工程”,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育出适合社会的人才。这也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面对很多新的问题,解决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实践”的指导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每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规避出现的弊端,将之思考汇总,在原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形成新的适合新的形势要求的工作方法,这便是“实践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产生,用唯物辩证观点指导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这以上看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科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二、“辩证思维”的实践指导意义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收惩罚的”——恩格斯。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社会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变。但社会也是矛盾的,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矛盾,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者,社会作为过程而存在,研究社会必须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从企业管理专业学习角度来看,“辩证思维”是研究的基本思想要素。重视研究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是认识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的中心线索。“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时候,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多层次的研究,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每一项政策的执行,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存在不利的方面。如何去取舍或者平衡,便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作业2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20世纪世界格局的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对抗与对话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综合。 3、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之间的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是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人、人的解放和发展。 5、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或者叫做时政主义思潮,二是人本主义思潮,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6、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应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7、在文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等,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8、瑞士语言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做“能指”,语言的表意性叫做“所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9、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10、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他的作者是马建忠。 三、选择题: 1、在完整的意义上,“世界格局”指的是(A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2、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起飞”的主要信号是(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3、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4、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D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5、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贝塔朗菲) 6、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C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7、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海德格尔,萨特) 8、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克罗齐) 9、19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测试及答案

精心整理 ★★★★★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11.德国历史学家_________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12.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罗杰斯。 14.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_________。 15.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______。

16.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7.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_________本性所决定的。 18.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_________。 19.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科学,同是_________的自 是 27.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28.人文科学是指_________科学。 29._________往往是导致常规性发展向革命性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

3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_________的利益。 31.科学既是人对于世界的认识的结果,又是人认识世界时的一种_________。 32.简而言之,积极的理性是_________。 33.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工作情感,更多地包孕于_________美感。 45.我国教育家_________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念。 46.无论中西,初等教育新旧观念的冲突,最核心、重要的是_________的冲突。 47.我国初等教育在处理自身和政治的关系上多次出现_________现象。 48.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具体体现为社会实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_________两个方面。

现代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关系论

现代科学与人文情怀的关系论 要想使科学技术人道化,唯一的方法就是向它注入一点历史精神,及崇尚过去的精神-崇敬世世代代一切良好意愿的见证人的精神,不论科学多么抽象,它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本质上都与人道、人性有关。 --------萨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与人文情怀的探讨也逐渐大众化,激烈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史的历程,科技知识的出现让人们从野蛮时期走向文明,从冷兵器时代走向核武器时代,我们不禁思考科技发展带来的是人类的进化与发展还是一旦使用就会毁灭性的灾难。在近现代的发明中,有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给人们交通上带来了便利,有将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的互联网、可以循环利用的新能源,还有那些无数科学家献身的无数伟大发明。然而,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不仅仅只有那些外在的便利,城市污水无处可去,工业废气弥漫在城市上空,战争带来的毁灭,核泄漏带来的辐射造成对当地人们世世代代的危害。我们不得不承认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我们把科技与我们收获结合起来,它的利与弊才会明白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们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的面貌。它们中有一些为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就,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追溯历史人类文明之旅从何开始,传统的路标有两个,其一是以神话故事为信使,在想象的云端做“艺术体操”,二是“观念先行”是以一些似是而非的史料来指责神创论,顾左右而言它。然而,我们知道“人猿相揖别”动物只会将自己的器官变成工具,而人类则为自己发明所需要的工具,史前时代的发明史绝不虚幻,精彩而笃实,通过大量的考古证明,直观遗迹,实物图片重现1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与发现的朴实景象,他们开始利用石块为自己打造适合生存的用具,其意愿与今日人类发明各种工具又是何等相似。20万年前的智人开启了新石器时代,有了精巧的使用工具,并且在外观上拥有了超出使用价值的艺术美感,发明从此与艺术结缘。拉开了人类高级文明的开端,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一同生长,在追求工具发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追求着其外观的美。人类科技也渐渐从机器时代逐渐过渡,机器时代-电气时代-电子与信息时代-核子时代-空间时代-基因世代。 科技更多的是在于增进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关照与理解,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推动人文情怀的发展,在人文情态与科学立场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弥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希望可以用科学来使人文更加有依据,而人文可以让科学更加有人情味。真理与发明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许多次失败与苦难。莎士比亚夫妇提取放射性元素镭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艰苦的提炼工作,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失去了一只耳朵的听力,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更是经历了许多次爆炸,我们能在他们的发明之下得到的不仅仅是光明和威力强大的武器,还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