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重要名词: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弟子和再传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汇编,就是《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资料。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贵中庸。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的主要学说有性善论、仁政学说。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精通《公羊春秋》。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从此成为官方哲学。董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德教思想;人性的“性”、“情”说;宣扬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总之,董的思想体系核心是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专制,也使儒家学说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理学:宋代,儒学吸收了佛教思想,从理论上还进一步完善,到明代时儒学达到极盛时期,故史称宋明理学,它是儒学发展史上的最高阶段。宋明理学从实质上讲,是把先秦的儒学、汉代的公羊学以及玄学、佛学各种思想糅合在一起的产物。从发展阶段来看,宋明理学发端与北宋“理学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创始人为周敦颐、程颢、程颐。成熟于南宋,其代表人物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学体系,故称为“程朱理学”。理学兴盛于明代,王守仁将其发展成心学。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继承发挥了二程的“义理之学”,并吸收了其他一些理学思想乃至佛脚华严宗的思想,建立了他的“理学”体系。后来由朱熹发扬光大,在明朝成为官学(程朱理学)。

心学:中国的儒学,发展至明朝中期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作为儒学中宋明理学的一门学派,其基本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五经三传: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三传就是注释《春秋》的三部书,就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而引证取材,多极于两汉;故亦有“汉学”

之目。中国的考据之学鼎盛于清朝乾嘉年间,故又名乾嘉学派,著名学者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人。

老子:姓李,名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是道家学说发展与定型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曾“著书十余万言”,留下来的著作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其主要的学术观点是:对“仁义礼智”的批判;提倡“不争”的人生态度;宣扬无己逍遥游。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达摩:又作菩提达摩,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禅宗初代祖师,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禅宗是我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

最大的宗派。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

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太平道:是在东汉灵帝时期由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张角创立的一个早期道教派别。其名称由所崇奉的《太平经》得名。太平道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叛乱——“黄巾之乱”。

丘处机:道号长春子,中国金朝末年全真道道士。丘处机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敬重,并因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减少杀戮而闻名。在道教历史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龙门派的祖师。

全真派:元代道教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创始人王重阳。由于全真教兴盛,致使其他道教联合起来与之抗衡,所以道教正式分裂为:全真派和正一派。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宗教严格限制,尤其清朝皇帝崇尚藏传佛教,采取更严格的限制态度,即使道教在限制的基础上还能活动,但其势力与影响力逐渐衰落。

正一派: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全称正一盟威天师道,又名五斗米道。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道派组成的一个大派。正一道的特点是:以张道陵后嗣为首领;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箓派组合而成;以《正一经》为共同奉持的主要经典;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被称为“火居道士”。

《诗经》:原名《诗》,相传为孔子编订,是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现存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主要是民歌,160首是《诗经》的精华;雅:(大雅和小雅)105首是贵族宴请时的乐歌;颂:(周松、鲁颂、商颂)40首主要为宗庙祭祀时的颂歌。《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写作手法上提倡“比兴”手法,是文学和史学研究的资料。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诗歌体裁,代表人物:屈原、宋玉、唐勒等。楚辞中代表作品有《离骚》。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被成为汉乐府“双壁”。

“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刘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代表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渔家傲》、《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等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伟大的戏曲作家,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一生写了60余种剧本,现完整存世12种,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等,剧本大多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以及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揭示了社会个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作品结构严谨、清洁波跌,人物鲜明,词文优美。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对后世戏剧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等。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言两拍:指的是中国明朝末年出版的五本古典白话小说集,其中三言指的是冯梦龙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的是凌濛初所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明末抱瓮老人从这五部书中选出其中佳作四十篇编成《今古奇观》,故有三言二拍的合称。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所谓“奇”

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前四史:《史记》、《汉书》、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和《三国志》。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而且基本偏重使用“春秋笔法”,所以在史学上有很高的地位。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撰,是我国第一步编年体的通史。共294卷,记载了我国从战国到五代末1362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第一步编年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特色有:一“通”;二“重”,即突出重点。

《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章学诚撰写《文史通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阐发史意或史义。

参军戏:唐代出现的“参军戏”,由2人担任,主角叫参军,扮演一人物,副角称苍头随剧情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还配以音乐,叙述一定的故事情节。所以在中国的戏曲史上,把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基本形成时期。

瓦肆:两宋时期,中国古代戏曲有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很多大城市中有许多娱乐中心,成为“瓦肆”。

南洪北孔: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升和孔尚任。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他们因此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曾任东晋的右将军,故人称“王右军”。他吸收汉魏书法的精华,集书法之大成,隶、草、真、行皆善,被世人尊称为“书圣”。特别是他将行书艺术推向了高峰,有《十七帖》、《丧乱帖》等摹本传世。

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吴道子:唐代画家,被称为“画圣”。他博取各派画家之长,擅画佛道人物。在风格上以丰富有力的线条表现人物,发展了所谓的“疏体”画风。他画的人物画笔迹、神态飘逸,有“吴带当风”的美称。《送子天王图》

《清明上河图》: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描绘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扬州八怪:清代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八个革新派画家总称,他们是金农、郑

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他们作画多以花木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他们的画风不拘前人陈规,反对可以摩仿,自成一派风格,被时人称为“偏师”、“怪才”。领军人物是郑燮,子克柔,号板桥。

避暑山庄:于清康熙时开始修建,乾隆时扩建,用于清代帝王夏日避暑及接见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其建筑手法是模拟全国各地名胜,集中南北园林特点。

苏州园林: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常熟、淞江、嘉兴、湖州等城市出现了空前罕见的园林热,尤以苏州为盛。

苏州著名的园林有西园、留园、怡园、网师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环秀山庄等10余所,故苏州有“园林之城”的美誉。

《齐民要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作。共10卷92篇,内容丰富,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农书。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已经建立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收获、加工、利用;从种植业到林业、水产业、畜牧业。此书中记载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学知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农政全书》: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作,这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引用了古代著作和文献三百多种。该书讲了气候、地理、优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介绍了农业生产技术,对屯兴水利、三项农业措施作了详细阐述。

《九章算术》: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之一,《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不但是汉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在中国和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系统总结,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有了深远的影响。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专著。战国时期齐国甘德作《天文星占》,魏国石申作《天文》,后人将二书合一,称为《甘石星经》。它观察记载了五大行星出没的规律,记载了120颗恒星的位置,是最早的恒星表,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仍是比较精确的。比欧洲的恒星表早了200多年。

张衡:东汉科学家,字平之,创制了浑天仪这个模拟天体运行的科学仪器。以及制作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比欧洲制造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

孙思邈:唐朝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著有医学巨著《千金方》,是集东汉以来临床验方之大成的代表作,标志着西汉至唐代医学上较高的学术水平。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元代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人并称金元四大医学家。长期从事中医诊治,批判继承了宋元中医各家的经验,经多年研究提出“阳常有而阴常不足”诊治理论,治病重视滋阴降火,从而自成一家,成为中医“滋阴派”的开山鼻祖。明清时期此派发展很快,并传到日本等地,日本汉医界至今尚有丹溪学社,可见影响之深。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北宋杰出的科学家,其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

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认科学方面的辉煌成就,被称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百科全书”、“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在数学上开创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隙积术”、“会圆法”;

在天文历法上主持编修《奉元历》;物理学上发现了凹面镜的焦点。因此沈括不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在世界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武经总要》:

《天工开物》: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总结了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编写而成。全书共3卷18篇,内容包括作物栽培、养蚕、纺织、染色、粮食加工、制盐等,无所不载,是一部中国古代各方面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里面记载了我国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并用技术数据给予解说。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太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中央建立太学,儒家学说成为太学生的必修内容,太学生人数不断扩增。因此,中国古代教育在西汉完成了一次重大转变,官学制度终于初步完成,也成为中国古代整个教育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子监:隋文帝首创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士人任官,官学、私学兴旺。中央有国子学、太学等“五学”,州、郡、县有各级官学。尤其是国子学(后称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中央机构中首次有了掌管全国教育的专门机构。

察举征辟制:是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源于汉元帝时的“举贤良”,汉武帝时期明令实行察举制,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至京师,加于考察后授官,故名“察举”。征辟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察举基础上新增的选士方法,即皇帝或重臣直接征召任用有才学或有特殊声望者做官,征召时由皇帝下诏聘用,地方官用公车护送到京师,故又称“公车征”。而由三公九卿政府各部门聘用的则称为“辟”,合称为“征辟”。察举、征辟制实行之初确实有一定积极影响,选拔任用了一批又才学的人为官,但是多弄虚作假、沽名钓誉,出现了一批“累世宠贵”、“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

九品中正制:是三国曹魏时实行的官吏选举制度,它建立在曹魏所施行的“唯才是举”

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学有识鉴者”回原籍担任当地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州郡士人,

科举制:P167

常举制举: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殿试: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八股取士: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引导士人只习诗赋、经书,不过问自然科学知识。到了明代,统治阶级为了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法及内容,规定“八股取士”。它进一步窒息了真正人才的产生,使广大知识分子耗精费神于无用的虚文,阻碍了思想的开拓与文化的进步。如明代李时珍、徐霞客、宋应星,清代的吴敬梓、蒲松龄都与科举无缘。

人号自号:人号,就是由他人对己的称呼。要值得人家称号,就必须使自己具备有受人尊敬的条件,先秦时期对男子的尊称常用伯、仲或公、翁、子、父、甫等。还有称官职、籍贯、任所、封爵、谥号来人号的。自号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超俗的一种自

我表现。多随各人性情、志趣、爱好和处境而定,或以山川河流、或以百工市尘、或以珍藏器物而号,因而立号不限,可随时随地增加。

加冠加笄:在周代,称男子20岁为“弱冠”之年,意为刚刚进入成年。加冠之后的男子才能在姓名以外用字号,加冠这一年,就算为这个人的“冠年”。周代女子15岁加笄,笄就是簪子。女子盘发后再插上簪子,也要举行仪式,名为“加笄礼”,表示已经成人可以嫁人了。

贺生祝寿:寿礼,中国古代风行给人祝寿的仪礼,通常以50岁为分界线,50岁前称贺生,50岁后为做寿。贺生或祝寿以诞生之日为生日,俗以农历计算。每年一次称小生日,通常以吃面条表示祝贺,俗称“寿面”或“生日面”。逢十为大生日,场面较为隆重。

腊八节:农历是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祈求吉祥。“腊八节”也是佛教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故腊八粥也称佛粥。僧人们每到释迦摩尼成道的“腊八”这一天将各色米、豆、干果等加在一起熬粥,以示纪念,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就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俗。

利玛窦:意大利的利玛窦是耶苏会在中国打开局面的第一人。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进入中国内地,1601年获准在北京传教。他吸取前人传教失败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温和但又明智的方法:一是走上层路线,争取官僚士大夫直至皇帝及统治集团的支持;

二是采取适合中国传统习俗的传教方式;三是以学术为媒介,借助西方的科技知识。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西方技术的传入。

徐光启:字子光,号玄扈先生,上海县人,明末大臣,是明末接触吸收西方学术思想的典型代表。向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他明确地将博采西方先进文化看做是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的途径,为此参加了翻译西方农业、水利、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书籍,并主张将“西学”与中学“推求同并”、“参核互证”、“合通归一”。并且十分重视培养西学人才,希望学生们最终能超过西方,表现出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信心。

禁教闭关:罗马教廷内对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尊重中国风俗传统建立教堂甚多,并获得中国社会各阶层好感的这种做法有异见。1704年罗马教皇接受反对派意见在中国传达三条禁令。1715年罗马教皇重申禁令,导致清政府与罗马教廷的关系破裂。雍正1724年清政府发布禁教令,除了钦天监的个别传教士外,其余一律迁往澳门,下令关闭全国所有教堂。乾隆1757年,清政府进一步宣布闭关政策,只限广州一口通商,由此基本中止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中体西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上,提出了一个总体原则,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具体意思是把中国封建主义的传统纲常名教与君主专制制度作为安身立命的主题,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将二者融合于一体,从而维护满清王朝的统治。

魏源: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

的文人之一。著有《海国图志》,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严复: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与翻译家。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是介绍西方学术思想最广泛最系统的一个思想家。代表作有《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及八大译著: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约翰·穆勒的《名学》与《群已权界法》、斯密塞的《群学言》、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和《耶芳斯的《名学浅说》。严复博采中西,论著与译著有较强说服力,他撰文的要素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观念、以平等为基础的法治思想、劳动价值学说。

新文化运动:指五·四运动前后的革命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以陈独秀、李大钊是这个运动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1915年9月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标志,这个运动发展起来。

现代新儒学:二十世纪20年代兴起,力图在中西文化冲突和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wie基础来会通西学、融合中西,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与马列主义的冲击。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等人,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思潮,被称为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特征是:一有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二是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花果飘零”的心态。

二、简答题

1、清代考据学有哪些主要成就?

●倡导“经世致用”,是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的否定。

●考据学既能治袭“经世致用”的主张,又能避开文字狱的罗网。

●清代考据学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

神,以及反对抄袭的学术规范,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学术研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清代考据学者不仅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而且还对诸子百家、史部、

集部等更大范围内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了清理和爬梳。他们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使许多晦涩深奥、不能卒读的典籍,大体可供阅读研究

2、佛教禅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禅宗是我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佛教宗派的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以思悟佛教真理、静息一切欲念为修养方法。慧能是禅宗的创始人。禅宗最重要的理论是“见性成佛”,这是一种领悟佛法真谛的新途径、新方法。禅宗认为“世界”、“我”、“佛”本为一体,那么人人生来就是佛。强调佛行存在于人性中,只要能认识本性,就是认识了佛性,也即完成了成佛过程。人们之所以暂未成佛,是因为人们尚未醒觉,一旦当头棒喝清醒过来,便悟得禅机,顿成佛果。强调自食其力,要求僧人从事农业生产,过普通的劳动生活,不像印度佛教那样不屑劳作,由人供养,这不仅体现了禅宗的主旨——参禅、悟佛并不需要整日诵经念佛,关键在于“心悟”。

3、明清戏曲有哪些主要成就?

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缓慢发展,城镇中的市民阶层逐步扩大,对戏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南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弋阳、海盐、余姚、昆山四大声腔。特别是昆山腔传进北京,获得官僚士大夫喜爱,称为“官腔”。昆山腔也成为明清时期第一声腔剧种,即“昆曲”。这一时期,由于各种声腔系统兴起,陆续形成一些新的地方剧种,所以地方戏曲也十分兴盛。剧本的创作、演员的演技都子啊不断发展提高,上至宫廷贵族,下至民间草台,演出活动甚多,戏曲史上称为“明清传奇”。

4、列举中国古代农学的三项主要成就,简述其主要内容。

《吕氏春秋》相传为吕不韦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载有农学著作的书籍。其中有4篇与农学有关:《上农》讲农业政策与农业理论,着重讲重农思想与奖励农桑的政策,《任地》讲利用土地,发挥土地潜力的原则与方法,《辨土》讲因土耕种的原则与方法,《审时》强调农时与耕作的关系。

《汜胜之书》是西汉农学家汜胜之所作,总结了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提出施用种肥的方法以及一系列提高收成的措施。书中还根据黄河流域气候干燥的特点提出许多“保泽”方法。《汜胜之书》为我国传统农业农作物栽培方面奠定了基础。

《齐民要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作。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已建立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从开荒到耕种,从生产前的准备到生产后的农产品收获、加工、利用。从种植业到林业、水产业、畜牧业。

《王祯农书》为元代农学家王祯所著。全书综述我国农业发展的全貌,分述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方法,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进行说明。这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系统阐述的专著。

《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这是我国传统农学系统最完整的农学著作。此书在总结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有突出成就,如在垦田水利方面,主张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关于棉花栽培技术方面的论述,已有较高水平。书中提倡高产作物的培育,并讲述了31种甘薯的方法。关于蝗虫、蜡虫的研究,论述如何防治虫害。因此《农政全书》实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全面总结。

5、列举三个中国传统的节日,简述其文化内涵。

春节:正月初一即农历的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大、也是最隆重的重大节日,俗称“过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是大地回春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庆祝这个节日是为了开春后求的蚕丝丰收祭祀“地神”。民间还有元宵节吃元宵(汤圆)的习俗,意在祝全家团员和谐,并借此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清明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处于春季后半段,在三月初或五或初六。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关,标志着春耕春种的开始,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民谚流传。清明节祭祖扫墓,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重要习俗,有些地方还有赏柳植树和踏青郊游的习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天中节”,也有叫“重五”、“重午”的。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有说这一天是“龙子节”的,更多的说是为了纪念在这天投汨罗江自沉的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竞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许多地方还有挂菖蒲、香袋,吃煎豆腐,喝雄黄酒、吃雄黄豆、鸡蛋黄的习俗。

6、列举三个中国古代诗人,简述其文学成就。

陈子昂,字伯玉,他是继初唐四杰以后大胆革新诗歌、反对齐梁诗风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有《感遇诗38首》等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诗的代表性作家、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以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世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

杜甫,字子美,也是唐代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列举中国古代三个著名的医药学家,并说说他们当时主要科技贡献?

扁鹊,战国时名医,古代被奉为医神,中医诊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据传为扁鹊所创。

张机,字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作《伤寒杂病论》16卷。在治疗方法上,用汗、吐、下、和四法概括了各种疗法。“八钢四法”成为后世中医诊治的准绳,故被奉为“医圣”。

华佗,字圆化,东汉著名的外科医生,中国中医外科的鼻祖。他在中医学上的成就,一是在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全身麻醉药“麻沸散”进行手术,二是首创世界上最早的健身操“五禽戏”,即模仿熊、虎、猿、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来锻炼身体。

8、列举中国古代三个书画艺术家,并说说他们主要艺术成就。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吸收汉魏书法的精华,集书法之大成,隶、草、真、行皆善,被世人称为“书圣”。《十七帖》、《丧乱帖》等摹本传世。

柳公权,字诚悬,唐代书法家,字体结构紧凑,笔力遒劲,后人称为“柳体”,并与

颜真卿合称“颜柳”,代表了堂弟啊书法的最高成就,书法墨宝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张择端,字正道,宋代画家,以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而闻名于世,是一副表现北宋汴京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

9、中国古代艺术有哪些总体特点?P128

①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不求形似求神似,不求直说求含蓄;②缤纷各异的艺术风格;③鲜明浓厚的艺术思想;④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10、明清科举制有什么主要特点?P170

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成为应对科举考试的重要工具;考试内容与规则格式化,并与宋明理学相结合,严格限定出题、答题范围和格式,从而形成“八股文”;考试科目也趋向于单一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与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完全融为一体,其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还播及海外。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的到来,科举制度渐渐趋于僵化,各种弊端日益突出,最终成为历史进步的障碍,到1905年8月晚清政府废止了这一制度。

11、中国古代教育有哪些主要特点?P171

①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德智结合,突出德育;③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

结合;④生动灵活的教育方法。

12、中国古代姓氏的来历大致有哪几类?

一是以母亲姓为氏;二是以封国、采邑为姓氏;三是以居地为姓氏;四是以官爵职事为姓氏;五是以祖先族号、谥号或字为姓氏;六是以少数民族姓名的译音或改从汉字姓氏为氏;七是以感念抱负、情操和传统美德命名。

13、大陆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

①完全的隔离机制:中国古代文化在半封闭的地理位置中获得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

这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于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对世界的观察视界:中国的半封闭的地理位置,影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助

长了华夏中心主义的观点。

③地理决定农耕经济:由于中国东部濒临大海,其他三面的陆路交通十分困难,因

此无论海上与陆路商业贸易都是非常困难。再加上中华民族的诞生地——黄河流域,有着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温暖的气候,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我们的祖先以农耕为主。

④充分的回旋余地: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

因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都极易统一。中国即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地区可供回旋。

14、洋务运动对传统文化有哪些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上,提出了一个总体原则,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它的具体意思是把中国封建主义的传统的纲常名教,与君主专制制度作为安身立命的主体,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将二者融合于一体,从而维护满清王朝的统治。

15、八十年代文化热有哪些主要特点?P284

广泛性、现实性、深刻性、世界性

三、论述题

1、引用具体事例说明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①积极进取的有为精神;②平和求实的人生态度;③对于道德价值的高度重视;

消极影响:儒学的内守与封闭倾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更新;

儒家的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2、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积极:①佛教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一种新角度;②佛性理论使中国古代哲学的人性理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③佛教在其人生修养方法上作出了特殊贡献;④佛教戒律对维护社会和谐的积极推动。

消极:①万物皆空;②心如古井;③随缘而安;④与世无争。

3、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有哪些?P75

①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传统;②哀而不伤的中和特征;③忧患意识的超越精神;

4、中国古代教育有哪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在今天继承发扬?P174

尊师爱生;学思结合;温过知新;躬行实践;因材施教。

5、古代生活习俗的文化特征有哪些?P231

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功能性

6、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哪三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

7、中国传统文化自明清开始处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你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①激励人们不断进取;

②积极的价值向导;

③加强了民族凝聚力;

④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9、应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故为今用”的方针?

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时代性;

10、应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

补充

1,《庄子》,又名《南华经》

2,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3,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4,汤显祖——中国的莎士比亚

5,南洪北孔:红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6,明四家:唐伯虎、沈周、文征英、仇英

7,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8,《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

9,《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10,到了唐朝,《国子监》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学校,又是行政机构。

寿礼:以50为界限,50前贺生,50后做寿

清明节——即是24节气,又是传统节日

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节日

新文学的内容包括: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又叫《新青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地理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作者:————————————————————————————————日期: ?

地理科学导论 第一章地理学概述 第一节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地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 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 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 厚度约20公里左右。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对 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 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 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 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 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分层结构:各自然地理要素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中国古代史上课讲义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墨家提倡“尚同”,“天

地理学思想史考试思考题复习题-完整版--

一、地理学、地理学史、地理学思想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概念来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是空间关系。 地理学史是对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地理学发展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历史,以探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全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历史,是世界地理学史或称地理学发展史;研究各个地区、民族或国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是该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地理学史。地理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地理学史具有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学,其历史有自己的独特性。地理学史有三个主要方面,它们可以结合研究,也可以分别研究。1、地理发现史;2、地理图籍史;3、地理学思想史 地理学思想史它是人类对其居住地球表面认识的历史,是地理学学说(包括假说和预测)的发展史。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联系与区别:地理学史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地理学思想史则是地理学史的一部分,研究地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相应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思想发展历史,它不能说是一门科学,而是在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相应思想。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分支。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貌、土壤等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土地利用与覆盖以及生态环境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文化与社会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包括对农业、工业、贸易和运输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则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实现地理环境与过程的虚拟,以便于对地理现象直观科学的分析,并提供决策依据。 地理学史是地理知识的记录积累、地理知识表示形式、地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理学思想史是探索和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与"科学史学"中的"学科史"之间的边缘科学。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内容主要包括:

地理学思想史-克拉瓦尔

地理学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1.何谓“历史的演化观点”和“时期独特说”?请问就现代史学方法如何整合这两个观点? 2.为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史发展观的看法,由直线型的进步论转为引介科学家们对基本假设变迁的研究? 3.试说明费耶罗班的“思想动态性”。 4.科学知识的定义逐渐发展为民族科学知识的原因何在? 5.一本书作者来看,西方地理学的发展有哪几项主要地理概念? 第二章古希腊时期的地理学 1.人称历史学之父,也是传统地图学与区域描述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如何利用阿那克西曼的发展的伊奥尼亚地图作研究? 2.公元前5世纪的巴门尼德对地球新观念的贡献是什么? 3.试述埃拉托色尼与托勒密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4.试述罗马时代最好的区域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对地理学的贡献。 5.试述人称“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对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6.为什么在西罗马帝国结束之前,最好的古希腊地理学者已被社会忘记? 第三章中世纪与现代初期的地理学 1.葡萄牙、西班牙航海探险与蒙古人远征西亚至欧陆两事件与地图学发展的关系如何? 2.托勒密理论再发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历程与其影响是什么?

3.基督教在13世纪开始,在传统认知及实践方式上有哪些改变? 4.试述改革后的基督教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 5.试述阿拉伯地理学者们在地理实察及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 6.试述17世纪瓦伦纽斯的主要著作,以及牛顿如何彰显瓦伦纽斯对地理学的贡献。 第四章启蒙运动与地理学 1.试述科学在17世纪初期的发展、中期的进程与末期的结果。 2.说明18世纪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经理哪五个脉络? 3.说明欧洲现代国家与科层体制发展的关系? 4.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对中国地图绘制有何贡献? 5.17——18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家族结合三角测量与天文测量等技术,对法国及欧洲的制图有何贡献? 6.为什么17——18世纪地图学者与地理学者同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展出两类地图学者? 7.18世纪地图学者用三角测量技术可得相对点的位置,若要知绝对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8.18世纪时康德对解除地理学认同对危机有何贡献? 9.试述18世纪在创造论的学术环境下,地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10.试述18世纪地理学野外实察的需求及影响影响野外实察发展的学者? 11.18世纪的英、法两国是地图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但为何在19世纪期间德国在现代地理学发展中却取得领导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讲义

秦汉文学教案 --------------------------------------------------------------------------------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案(讲义) 课程性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专业课。 教学目标: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的规律,学习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方法:以讲授,作品阅读为主。 教学进程: 按总纲要求执行。 教学资源: 1.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文件。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教学目的: 掌握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状况;把握此时期文学的脉络;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1.知识目标:认识秦汉时期社会文化情况,掌握秦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分析文学与社会、思想等因素互动的过程。 3.人文目标:秦汉时期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得失。 二、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讲授。计划课时: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此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提要: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辞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P131] 汉代对文学典籍的重视 武帝时独尊儒术与汉代经学(经学详第三节),汉人治经与整理典籍有很大功劳。 汉之君臣多好辞赋,“汉人实是楚之精神”(详第二节)。 养士的遗风与推崇文艺享受。如汉初诸侯楚元王刘交、淮南王刘安、河间献王刘德等处都形成了学术中心。门下聚士数千。 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礼乐治国的传统;上有所好和下必甚焉。 士子游学游宦之风,经过两汉积累,汉代士人进身之路多通过州郡举荐,厮身宫阙之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中央政府太学聚集中大批士子,是官僚的后备梯队。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士人断了正常的入仕之路,先有清议之论,又遭党锢之祸,清议转成清谈。士子之出路也只能是到各州郡“打秋风”、做幕僚,依附地方官僚或地方势力。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提要: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P134] 汉代文学主要样式——汉代主要文学样式有汉赋、散文、诗歌三大类。 汉代文人的大致情况——西汉初文人多有战国纵横家脾气;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文人大多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重点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臵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 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最终版

地理学思想史论文: 浅谈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摘要: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什么?)一直是在地理学产生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困扰所有地理学家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深入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将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学。本文将由对不同时期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来谈到如何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关键词:不同时期、研究对象、认识 正文:华中师大刘盛佳认为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主要分为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四个时期,美国学者普雷斯顿.詹姆斯则认为地理学发展包括古典时期、近代时期与现代时期三个主要时期。本文采用的是詹姆斯的分类方法。 一、古典时期(19世纪中期以前) 古典地理学的思想线索和所有其他学术领域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的,这一时期是人们对地球的初级探索阶段,无论是数学还是文学都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人们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并发现地理问题,总结地理规律,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地理学思想。如从地球形状扁平到圆后来又到球,从柏拉图的直觉理论到亚里士多德的注重观察事实,到埃拉托色尼提出地理学并计算出地球圆周长度。到了中世纪,虽然不同宗教对地理学产生了影响,但总体来说,人们开始交流,出现了马可波罗、伊本巴图塔、玄奘等旅行家,航海和制图等技术也有了显著改进。而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旅行获得了空前的大量新资料及制图成就,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以地理学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 二、近代时期(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近代时期也称新地理学时期,是从1874年开始在德国大学里建立地理教席算起的。自此德国地理学就传播到了法、英、俄、美等国。洪堡和李特尔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科学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是从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地人物。洪堡遍历美洲、西欧、北亚,根据大量观察,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李特尔则探究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始祖。 三、现代时期(二战以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背景 在不同地域居住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他们的周围世界会有不同 的看法。例如,“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它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国之中,因此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同时它 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这些看法通过总结上升为理论,就会出现不同的学说和学 派。古代中国和西方地理学的分立,便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近代各国地理学 方向的差异,也同地理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 但地理学本身是以它为直接对象的。因此,研究地理学的思想,如不考虑一种学 说、理论和方法出现的环境背景,将不会得出具体而生动的结论。 第二、某种地理思想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均 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教育和科学。从地区上看,社会经济造成 了科学中心的变动。从古至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路线和高 潮期依次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古中国(16世纪以前)~意大利一英国一法国)一德国一姜 国(1920至今)。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中的自然现象的研究,是人类对客观自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4.文字狱:中国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5.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 6.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7.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8.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二、判断改错,指出错误并改正。 1、佛教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正确) 2、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错误) 改正:因为图腾崇拜是对动物的,而太阳、大地不是动物。 3、杨师道、王勃、杨炯、骆宾王、七岁女等是唐朝文思敏捷的神通诗人.(错误)改正:神童诗人 4、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错误) 改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5、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错误) 改正: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6、公元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其中地支是“壬”,天干是“辰”。(错误)改正:地支是“辰”,天干是“壬” 十天干对应的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十二地支对应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印刷术。(错误) 改正: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中国戏曲之美首先表现在程式化,其角色分行大致为生、青、净、末、丑。(错误) 改正: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9、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雅、兴三类。(错误) 改正: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10、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设。(错误)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中国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2.宗法制度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 “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 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出现卜骨。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 6.屈家岭文化 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年代晚于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 7.家族制度(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之一。家权,族权与政权结合,族权在宣扬纲要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制度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家与国的系统组织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是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渊源,是封建时代的一种社会政治模式。在现实中,这种文化传统根深蒂固。 8.农耕文化 指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文化,以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自身为中心,集合了儒家等文化,包括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适合农业生产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文化集合,主体包括语言、戏曲、民歌、风俗及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男耕女织是其显著特点,是我国存在最广泛的文化类型,至近代开始衰落。

中国文化史

如果将远古至秦汉时期的文化称之为上古文化,那么,秦汉至唐中叶时期的文化则为中古文化,从唐中叶至明中叶可称之为近古文化。 公元9世纪的中国,继春秋战国之际和汉魏之际以后,发生了又一次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唐中叶以降,汉唐时代的雄浑气象已不复现,雅文化层面走向精致内敛,俗文化层面则呈现市井式的热闹与繁华。文化特点:1、地主——自耕农经济和文官政治相互结合领主庄园经济破产,地主——自耕农经济定型;科举制度实行以后,门阀贵族淡出政治,管理直接从地主和自耕农中考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2、市井文化勃兴实物经济式微,货币大量流通,城市由单纯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跃。 3、儒学复兴酝酿于唐中叶,在宋明得以张大的理学,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文人、官僚、地主或商人合为一体,形成所谓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道德观念主导了全社会的价值规范。4、民族文化的气质从汉唐的雄强外拓转向宋明的精致内敛。 宋明理学又名新儒学、道学、宋学。它是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是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而兴起的新儒家哲学。(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儒学变革的需要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3、儒学体系的更新: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理学肇始于唐代,兴盛于宋明,终结于清代,历经七、八百年,构成了中国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开创时期、奠基时期、集大成时期;开创时期:北宋周敦颐与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周敦颐:理学创始人,号濂溪居士,曾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院讲学。他设计了宇宙演化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主张无极而太极,太极因动、静而生阴阳,阴阳与五行相融产生万事万物。人也是如此,凡人主动,圣人主静,“无欲故静”。它与道家的“无为”、佛教的“无心”是一致的。他从宇宙论出发,融通儒释道的修身哲学,借之构筑伦理学本体论。此种认识路径成为后代理学诸子坚守的哲学方向。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的礼治秩序在经过了魏晋六朝的乱世裂变之后得以重建。第二、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国古代的经世路线由“外王”事功转为“内圣”修身。第三、理学的建构使得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得以完善和实现。一是“孔颜乐处”二是“民胞物与”三是浩然正气。唐中叶以后,在日益强化的君主集权格局之下,官僚政治实行文武分离、右文抑武之策,虽然防止了武人割据和篡权,却导致国防劣势,也使民族文化的气质和国民性格发生变化。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1、中唐乃“古今百代之中”:安史之乱 2、社会经济关系变迁:两税制出台与均田制崩坍 3、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崩溃与商业革命 4、文化史的转折:韩愈、李翱的“道统”理论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

中国文学史讲义

中国文学史(上) “文”的意义:甲骨文中的“文”(人胸前之花纹)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公元前5000年——前21世纪:传说时代 前21世纪——前17世纪:夏朝 前16世纪——前11世纪:商朝 前11世纪——前256年:周朝 其中:前11世纪——前770年:西周 前770年——前256年:东周 其中:前770年——前476年:春秋 前475年——前220年:战国 时代特征 商朝:鬼神崇拜的时代 周朝:理性时代。敬礼重德。“郁郁乎文哉”,中和之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春秋:和谐典雅,温柔敦厚 战国:纵横捭阖,富于激情,尖锐深刻 第一章神话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神话自然神话 神话的意义:凝聚先民,共同的图腾,共同的信仰和祖先崇拜,曲折地反映历史 文艺的起源意义:诗乐舞合一,巫术祭祀仪式(屈原作品) 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红楼梦》,孙悟空,铜头铁臂,聊斋中的鬼狐,《封神演义》,《镜花缘》 第二章《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今文三家诗:鲁、齐、韩;古文:毛诗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 “雅”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乐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意义:反映婚姻爱情表现战争徭役咏叹农业生产表现日常生活(燕飨)抨击现实政治叙述部族历史祭祀时祈福禳灾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赋比兴

二、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节奏鲜明短促 三、用字精妙,词汇丰富,修辞手法多样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尚书》与《春秋》: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比较可靠的作品从《商书·盘庚》开始。 《尚书》的文学意义: 一、虽主以“记言”,却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 二、文字古奥艰深。 三、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四、是“记言”之祖,且结构完整、独立成篇,在文体上对后世散文有一定的影响。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是我国记事文之祖,并开创了编年体的史书体例。 二、叙事简要洁净、平实含蓄。 三、其经学的地位和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及简练严谨的笔法,对后世文、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相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 进步之处: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文学史上的意义:语言上“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因此逻辑缜密。另外又收录了大量当时口语,又有生动活泼之趣。 《战国策》

西南大学《地理学思想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参考答案: 4:[论述题] 参考答案: 1:[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误 9:[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参考答案:正确 1:[单选题] A:地球的描述 B:圣经 C:荷马史诗 D:创世纪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哪副图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地图投影方法在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A 3:[单选题] A:地心说 B:地圆说C:地平说D:天圆地方说 参考答案:A 4:[多选题] A:山海经 B:徐霞客游记C:梦溪笔谈D:禹贡 参考答案:AD 5:[多选题] A:区域性 B:空间性C:景观性D:综合性 参考答案:AD 6:[多选题] A:古希腊 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中国 参考答案:AD

7:[单选题] A:张相文 B:段义孚 C:竺可桢 D:翁文灏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哪部著作是我国北魏时对陆地水文知识的一次大综合,被后世学者赞为"其注水经,绝妙古今”。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梦溪笔谈 D:史记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哪个是关于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的正确描述? A:横断科学 B:空间科学 C:大科学性质 D:自然科学 参考答案:C 10:[单选题] A:皇舆全览图 B:兆域图 C:龙马负图 D:史皇作图 参考答案:B 1:[多选题] A:计量革命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 1、游牧文化 2、农耕文化 3、商业文化(海滨) 其中,1和3属于一类。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 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 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 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 (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2、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 欧洲文化起源于希腊,但希腊虽有共同文化,却没有共同的政治组织。因此后来希腊被罗马取代,而中国是内部政治交替,文化改进。 希腊、罗马、基督教会是近代西方文化三大主源。 西方人看历史,是变动;中国人看历史,是转化、绵延。西方人看历史,是空间与权力的向外伸展;中国人看历史,是时间的与生长的自我绵延。西方人的看法是我与非我,中国

中国文化史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文 ————论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摘要:清朝时期,曾经拥有与西方交流的良好契机,却因统治者的专制、愚昧而夭折。至使清朝与西方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清朝末年,虽有众多有识之士进行了政治、思想、科技的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本文就清朝时期中西方交流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专制统治封建思想改革 说起清朝时期中西方的交流,不得不提起传教士这一重要媒介。16世纪中叶起,以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传教,带来了基督教义、古希腊哲学和科学、作为文艺复兴之温床的“建学育才之法”。传教士从上层入手,改变传统的传教策略,注重学习中国语言、吸取中国的文化知识,利用中华文化的某些形式进行传教,传教事业获得了较大发展。 清朝入关之初,对定居中原的西方传教士采取礼遇态度。顺治帝特别倚重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顺治帝多次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以及治国之策。清政府还下令根据汤若望所著的《西洋新法历书》,制定新历法并颁行全国,名为时宪历。康熙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光学、医学、解剖学等都有较大的兴趣,并且拥有一定的造诣。他曾组织传教士和中国学者采用西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绘制了《皇舆全览图》。与此同时,康熙还开设蒙养斋,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的科学人才,组织编纂了包含有大量西方科学知识的《律历渊源》。清朝初年和西方传教士的广泛交流为清朝皇帝了解和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一扇窗户。 清朝的统治者对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等都相当得感兴趣,如果当时在中国大力推广西学,中国应该早就走向了近代化,思想和科技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在保持世界先进国家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向世界超级大国迈进。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西学为什么没能大力推广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统治者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清政府的历代皇帝大多不傻,他们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限制西学的传播。当时欧洲各国已进入了一个更先进、文明的时代——资本主义阶段。受过多年政治思想教育的有识之士们都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是先进于封建主义社会的,这种先进性不但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并不是不欢迎西方国家的物质文明,他们对西方的钟表、玻璃制品等各种高科技产品是非常喜爱的,购买时也是挥金如土。例如:皇宫和贵族从不缺少的被称为“奇技淫巧”的各种西方的小玩意;康熙还热心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但清政府从未让百姓真正接触这些,因为统治者发现与科学一同到来的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