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第一章、明初的诗歌散文

第一节、概述

明代社会的政治特点:

①商业经济的繁荣形成新的读者群(市民阶层),引导文学思潮的变化。

②俗文学的逐步兴起,王阳明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有利于文学对人性的追求、

③禅学的兴起(狂禅);泰州学派:江苏激进的王学学派,代表人李贽;“性灵说”。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俗文学地位提高。

文学观念的改变:

①肯定文学的情感,将情感作为评判文学的标准。“情教说”(冯梦龙)1;“性灵说”(公

安三袁);

②清楚地认识了文学的虚实关系: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③开始关注人物性格刻画。

明初诗文阶段:

前期指元末至洪武末年,后期指永乐至天顺时期,前后期有不同特点。

明初诗文流派:

⑴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

①吴派,指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和浙西一带的诗文作家。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

羽、徐贲)、北郭十友(高启、杨基、徐贲等)为代表。

②越派,指浙东、包括今金华、台州、衢州、处州、绍兴一带。代表作家:宋濂、刘基、

方孝孺。

③闽派,以“闽中十子”为代表,提倡盛唐之音,有《唐诗品汇》。

④江右,指江西派,以虞集、范椁为师法对象。

⑤岭南,指广东一带

1明末冯梦龙倡立“情教”说,把明中叶以来重情尚真的思潮推向了顶峰,他欲以“情教”来取代“礼教”,开创一种全新的伦理纲常,与明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因而“情教”说具有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革命性意义。他把“情”放到了与“理”相对立的位置上,把“情”看作是先于理、高于理的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是人的天性。他从大量文史资料中搜集了各种艳情故事,编纂了文言短篇小说集《情史》,他又大量搜集吴地民歌,编辑成了《挂枝儿》、《山歌》等民歌专集,又搜集整理加工创作了《古今小说》、《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话本小说集。

⑵明初后期,文坛为朝廷达官所笼罩,下层文人及在野文人的创作逐渐衰落,台阁体

出现。代表作家: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 第二节、高启和吴派

生平:“吴中四杰”中,高启声名最著,被认为是“明诗之冠冕”。他也是“北郭十友”一员,还与宋濂、刘基合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⑴诗歌

高启的文学活动主要在元末,他的诗歌可以以为官前后分界。

①作于元末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如《青丘子歌》表达了高启不愿为尘俗拘束的人生志趣,气象奔放,有盛唐李白之风。而《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表现了他登揽怀古的情怀,有历史的沧桑感,意味悠长,也具有盛唐气象。

②其为官以后所作诗歌,表现宏阔情感的作品大大减少,关注个人情感的作品开始增多,如《我昔》。

类型:乐府诗(如《养蚕词》、《采茶词》、《卖花词》)、写景怀古、叙事。

⑵词:高启词集名为《扣舷集》,时有“缠绵之致”,但多属慷慨激昂之声。

------------------------------------------------------------------------------- 第三节、宋濂、刘基

一、宋濂

文论:

①极力宣扬道统。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受黄溍的影响,以六以经为根本,从创作技巧和风格上向司马迁、班固借鉴“史家笔法”,不溺于文辞;

②强调为文必须养气。

创作:

宋濂论文重视明道,不少作品多道学气,因此成就主要在质朴淡雅的传记文和平易萧散的赠序,如《王冕传》,又如《送东阳马生序》,情感真挚,笔调平易。宋濂的记叙散文也简朴明洁,往往不落俗套。

总体风格:气势浑厚,笔力雄健,遣词造句融化了经史子集的精华,自然流畅,一出于己,不见斧凿的痕迹,有一种雍容温润、闲雅醇正的风度。被称作“雍容浑穆,鱼鱼雅雅”。实际上他作于元末的文章宏丽深沉,明初的文章则气格较弱。

文章类型:墓志、赠序(《送东阳马生序》)、纪传、序跋

传记文学的成就:

抓住关键之点,集中笔力,突出人物的闪光之处,或传之以德、或传之以情、或传之以奇,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如《王冕传》中狂痴豪放、高洁孤傲的王冕。艺术特色:①长于肖像描写;②对景物的描写,烘托人物;③取材的小说化。

二、刘基

⑴诗歌

刘基以豪迈雄壮的诗歌著称,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作于元末的诗作中,如《走马引》,全诗音节铿锵,格调高扬,有汉魏乐府遗风。入明以后,刘基的代表作是《旅兴》五十首。

诗歌特点:

①元末:诗多不满之辞,抒写怀才不遇的感慨。“魁垒顿挫,使读者偾张兴起”、“激昂振迈”;

②入明后:“悲穷叹老,咨嗟幽忧”,失去了以往的锐气和深度,个人感怀的作品成为主体,成就远逊元末作品。

③有较浓厚的拟古倾向,开明代复古主义的先河。

④最有代表的是《二鬼》,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丰富奇妙的想象,创造了二鬼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己的理想,与屈原《离骚》颇为近似。

诗歌类型:乐府、古体、律诗;以乐府诗成就最高,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态度。

⑵散文:

与宋濂齐名。以寓言散文见长,文笔犀利,比喻生动。吸取了先秦历史与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艺术传统,将道理通过故事反映出来,夹叙夹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又能说明问题、深化主题,体裁短小活泼,文字简洁简朴。从形象所具有的特征中,给人以联想的空间,对现实的讽刺尖锐深刻。

①《郁离子》:刘基的寓言作品集。郁离,文明之意,象征着太平盛世文明之治。郁离子,是作者假托的人物,作者通过一个寓言故和郁离子的议论,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尖刻的讽刺,并表示表示自己的见解。郁离子中的不少篇章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不得志于时

的牢骚和感慨,揭露了当时的政治腐败与社会黑暗面,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艺术特点:通俗生动,纯用叙述,不作议论,没有抒情,多用拟人、夸张。

②《卖柑者言》:借卖柑者之口,毫不留情地讥讽了元末社会中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艺术特色:①以形象性见长;②对比的运用;③语言犀利,生动有力。

除寓言散文外,刘基写景叙事的记叙文也常常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善于体物摹景,笔触细腻自然,不落俗套。

------------------------------------------------------------------------------- 第四节、台阁体

从永乐到天顺,明代诗文的发展走入低谷,但标志着文学呈现着明代的风貌。

一、三杨

台阁体: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台阁体内容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颂圣、酬应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词气安闲、雍容典雅。但很难让人感受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作者真实的个性化的思想情感,使作品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千篇一律。

台阁体产生的原因:

①作家主观方面:都是馆阁大臣,生活优裕,对朝廷感恩,形成歌功颂德的创作意向;同时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视野,创作素材贫乏。

②社会客观方面:永乐以来,明朝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人民生活相对而言稳定,人们都有一种进入太平盛世的感觉。

③文化政策:明初实行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明成祖朱棣上台后加强控制,使文人不敢正视和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及个人情感,而台阁体符合当时统治者对文学歌咏盛世升平的需要。

二、解缙、于谦

解缙:才气纵横,有点类似李白,代表作有《行路难》、《长歌行》等。

于谦:有抱负、有理想的政治家,诗文乃其余事,但也有相当的成就。他的诗歌主要有两类:一是言志抒情之作,如《石灰吟》;一是忧国忧民之作,如《无题》。

第二章、明代中期的诗文

第一节、概述

①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针对台阁流弊,以声调、格律论诗,提倡以汉唐为法,从文学本体出发。虽然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习气,却启发了“前七子”复古运动。

②“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以复古为旗帜,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③复古思潮消退,诗歌上先后出现了六朝初唐派(杨慎)、中唐派(皇甫汸)、性气诗派(皇甫涍);散文方面,以唐顺之、王慎中、茅坤为代表的唐宋派文人提出以唐宋古文为宗。

④“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重新提出以秦汉古文和盛唐诗歌为标准的复古运动,影响在前七子之上。

⑤归有光:论文以唐宋为宗,对文坛影响甚大。

------------------------------------------------------------------------------- 第二节、李东阳与茶陵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首,对台阁体文学发动了一次冲击。

李东阳的文论: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他论诗重音韵、格调,主张向汉唐诗歌学习,以突破台阁体在诗歌内容和体制方面的限制。

李东阳的创作:

①长期的台阁生活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使他有些作品还保留着台阁体的痕迹,有大量友朋间的唱酬、赠答之作,文章上基本沿袭了台阁体的观念,强调“义理”对文章的统领作用。

②他也有不少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抒写了个人的真情实感;有些作品着重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情况和精神状态。

创作特点:

①重视乐府诗的创作;

②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感情形态比较真挚;

③用词雅正而雄浑,力争有“唐人风致”。

------------------------------------------------------------------------------- 第三节、前七子

一、前七子的复古运动

原因:①茶陵派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习气,台阁体创作影响所形成的萎靡不振的文学局面仍然存在;②明初程朱理学受到官方高度重视,崇经穷理风气盛行,创作理气化倾向活跃。

“前七子”核心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他们继承了茶陵派学习汉唐的思想,倡导复古运动,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古诗学汉魏,律诗学盛唐)。借助复古的手段,达到诗歌反应现实以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因此反映现实题材的诗占很大比重。李梦阳用汉唐的优秀传统反对台阁体的流弊,同时贬斥文学“主理”现象,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调。“真诗在民间”。这反映了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特征,带有庶民化气息。

弊病: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他们的创作,影响了情感自由表达,难免表现出模拟的习气。

前七子的创作:

①大量的拟古之作;

②有重视时政的题材,这与一些成员自身政治命运和干预时政的勇气有关,作者描写个人生活遭遇,或直言政治弊端与民生忧苦,有较为强烈的危机感与批判意识。

③民间生活题材,从民间汲取创作素材,与前七子重视反映社会下层庶民生活的民间作品的文学态度相关,也偶有佳作。一些下层的市井人物也成了前七子文学表现的对象。

李梦阳的创作:李梦阳所作七言古诗雄浑悲壮,如《石将军战场歌》,结构紧凑,音调雄壮,气象阔大。七言律诗也不乏佳作,以气象高古、意象开阔取胜,表现出一种崇高美。如《秋望》,意境苍凉。

何景明的创作:长于七律,虽然同样学杜甫,但与李梦阳追求的雄浑格调不同,何诗风格俊逸,兴象闲雅。

※李何之争:

①关于“法”的论争:“法”,即作文写诗之法。

李梦阳的“法”是古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具体方法,是创作诗文应该遵循的原则个规矩。他认为,要想作某种诗歌就必须遵守其法则,不然就不是这种诗歌了。因此他批评何诗“有乖于先法”。但李梦阳的这种句法讲求影响到了情感和意义的表达,过分模拟前人的字法、句法和篇法也难免有剽窃之嫌。

何景明的“法”则是“取境”之法,也就是诗歌中会意造象的方法。他主张象与意的统一,他的法侧重于对作者意的表达,是用而不是体。他主张学习古诗的精神情意,研究古人的心法,在精神意气上接近古人,而不是在语言篇章所表现的形体上模仿古人。何景明还认为字句、篇章之法会束缚和阻碍诗歌创作。

②对诗歌体貌追求的不同:“俊亮”与“柔淡”

李梦阳认为何景明诗歌过于俊亮,缺少温柔淡薄的思致,徒有宛亮的调子,而没有沉着雄丽的作风。也就是说,何景明的诗歌根本没有古诗的格调。

何景明则认为李梦阳的诗歌是古人的影子,并指责了李梦阳在实际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变了形的“柔淡诸意”。何景明认为,作者的命意和铺词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是合理的,因此他的响亮之格也是合理的。他主张风格多样化。

③影响:这次争论充分暴露了李、何所继承和发展的“格调说”的先天不足和自身的理论缺陷,同时也暴露了他们对古诗传统认识上的粗糙和缺陷。他们的复古运动对于改变当时的台阁文风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理论主张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李梦阳的复古理论和实践容易使人走向拟古的文风,故而主体性情的抒发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而何景明主张自开堂奥,这使得其诗歌体貌与古诗越来越远,劣者会流于杂乱和琐屑,故而学诗者不知何从。---------------------------------------------------------------------------------------------------------------------- 第四节唐寅和吴中四才子

吴中诗派(六朝诗风)

代表人物:唐寅、文徵明,追慕六朝诗风。

⑴唐寅:诗歌间或有元稹、白居易的浅俗率易,前期诗是六朝诗风,词藻缛丽,格调绮靡;后期诗则率意而作,自然清新,如《桃花庵歌》。

思想心态:①达观;②对商业的肯定:③适志是他的人生追求:

特点:①如乞儿唱莲花落,具有通俗浅俚的特点,如《一年歌》;

②对世态炎凉的揭露,如《席上答王履吉》,“面前斟酒酒未寒,面未变时心已变”;

③对个人闲适心态的表现,如《桃花庵歌》;

④推崇李白,以李白自许,如《把酒对月歌》。

⑵文徵明:诗歌受宋诗影响很大,颇有闲庭信步的风致。

------------------------------------------------------------------------------- 第五节、其他诗歌流派

(一)六朝初唐诗风(反对“前七子”)

正德末嘉靖初,六朝初唐诗风的兴起,反对“前七子”复古运动。

杨慎:李东阳的学生。他认为:①六朝诗歌所承载的传统并非“绮丽不足珍”;②“前七子”复古运动中的摹拟抄袭、蹈袭剽窃之风盛行。因此杨慎试图廓清诗坛的陋习。他的近

体诗,既有六朝诗歌的绮靡,又能兼备乐府诗的古澹,与李梦阳等人极力追求的雄健刚劲有明显不同。

(二)中唐诗风(救六朝初唐诗风之弊)

嘉靖前期的另一股风气是学习中唐诗歌,皇甫汸、皇甫涍等人有感于六朝初唐诗风的“弱靡不振”,则效法中唐钱起、刘长卿等人。他们擅长五律,境界上清新幽远,兴象玲珑。(三)性气诗派(反对“前七子”,追求“理趣”)

因“前七子”提倡复古,流于模拟,只关注诗的气象境界,不关注是否载道。因此正德、嘉靖年间的一批理学家主张承袭邵雍以来理学诗人“诗以明道”、“吟咏性情”的传统,作诗强调“理趣”。

---------------------------------------------------------------------------------------------------------------------- 第六节、唐宋派与归有光

唐宋派(师唐宋文)

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代表了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即唐宋派。他们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舍秦汉古文而以唐宋古文为取法对象,师法“唐宋八大家”,尤其推崇欧阳修和曾巩,影响了科举文风。

创作主张: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王慎中与明初文人宋濂等“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思想脉络相通,而唐顺之论及文章的“本色”,他也强调文章之“法”,但又主张作文不要专注于“绳墨布置”的形式化,应该重在表现作家胸臆。不过,“本色论”也包含着唐顺之文以明道的精神实质,他认为直抒胸臆的前提是要“洗涤心源”,加强自身道德涵养,遵循儒家修身养德、端正人心的道德完善原则。因此,在重视文以明道这一点上,王、唐二人态度相同。实际创作:尽管如此,唐宋派的创作中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却不是那些“以道为文”、发明“圣贤之旨”的文章,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无关理道的感怀纪事之作,如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夹叙夹议,层次分明,布局精巧。

弊病:唐宋派立足“法”、“理”两个层面,但或因为过于强调“理”的色彩而由文入道,或因为缺乏对“法”的把握而落入模拟剽窃的恶习。唐宋派过于强调文章的载道功能,出现“惮于修辞,理胜相掩”的情形。

归有光:既推崇司马迁,又尊尚唐宋诸家,反对后七子复古之举,主要还是对“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难以容忍,而不是针对取法对象。归有光的散文长处在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及普通任务,把生活琐事引入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密切地联系生活。状情摹

态,细心刻画,善于抒情,纡徐平淡,亲切动人,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如《项脊轩志》。

------------------------------------------------------------------------------- 第七节、王世贞与后七子

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人再次提倡复古,主要以盛唐诗尤其是杜诗作为典范,因而在七律一体上用力甚多。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同时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王世贞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还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在语词、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同时王世贞也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晚年时王世贞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将主格调者分为两种:①“先有他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者”;②在确立自我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

值得注意的是,后七子的有些论点也是针对当时以王慎中、唐顺之代表的唐宋派文人而提出的,批评其“惮于修辞,理胜相掩”,表达了反对重理轻辞的文学态度。

弊病:与前七子类似,后七子也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难脱蹈袭的窠臼。

创作:

⑴李攀龙的古乐府以及古体诗大多有明显的临摹痕迹,而他的七律七绝被人称作“高华矜贵,脱弃凡庸”,但拘于模拟,存在雷同的弊病,七律一体用词重复。

李攀龙论文,严守复古藩篱。王世贞称他“无一语作汉以后语,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追求文辞的古雅是李攀龙文章的特色。

⑵王世贞作品数量极多,文学影响也远远高出后七子中其他人。在他的作品中仍可见拟古的习气,如意象格调的重复,但与李攀龙等人相比,他的一些拟古之作显得更加锻炼精纯、气势雄厚,乐府及古体诗更是如此。王世贞的绝句中也有一些清新隽永之作。

王世贞的理论主张较李攀龙圆通,他提出“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的主张,更具包容性,并致力于调和格调与才情、意与法等对立的概念。在古文创作上,王世贞以“博综典籍,谙习掌故”自具特色。

“一师心匠”说:王世贞认为李梦阳的“尺寸古法”过于局促,因此提出了“一师心匠”的理论主张。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师古方法,即大量阅读古人,主要是先秦两汉人的作品,求其融会贯通,渐渍于心,在写作时则不必存有模拟某家某作之意,而“一师心匠”,信笔写去,写出自己的“意”与“境”。这样的文章,意境是自己的,格调却很高古,暗与古人

相合。王世贞这一观点与何景明所说“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大致相同,但具体化了。此所谓“一师心匠”是建立在师古论基础上的,是师古论比较灵活的一种表现,它与反对复古论者所提倡的“独抒性灵”、“师心自任”有相当大的区别。

第三章、明代后期的散文

第一节、徐渭和李贽

一、徐渭

徐渭的文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艺术上绝不依傍他人,喜好独创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风格豪迈而放逸,而且常常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爱好。

诗歌成就:

徐渭对前后七子的模拟蹈袭之风深致不满,并作了尖锐的批评。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个人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风格略近李贺,问学盛唐,并杂取南朝,出入宋元,而终不失其为自我。这个倾向为稍后主张抒发性灵的公安派所继承,对改变晚明诗风具有重要意义。徐渭的散文,以《自为墓志铭》一篇最为出色。此外许多尺牍也很有特色,泼辣机智,幽默多趣,文风远启金圣叹一流,但总的来说,成就不及诗歌。

二、李贽

思想主张:抨击伪道学,以“异端”自居。他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还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了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这些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意见,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文学观念: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他提出“童心说”,将一切“出于童心”的文章都视作“天下之至文”,认为文章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要保持“童心”,去假存真,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对公安派“性灵说”有启示作用。

创作:和文学观念相一致,李贽的作品也显得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己对生活独到的见解。以议论性散文为主,虽讲道理却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其关键就在于议论中常伴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对当时伪道学家这群类型形象的刻画颇有特色。他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

------------------------------------------------------------------------------- 第二节、公安派与竟陵派

一、公安派

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他们反对的是以剿袭为复古的流弊。公安派的核心理论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思想渊源来自李贽“童心说”。袁宏道作诗在风格上近于白居易、苏轼。

形成原因:①文学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

②有着深刻的思想发展的背景;

③在文学思想上有着鲜明的主张,体现为“代有升降,文有古今”的文学发展观

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本体论。

主要理论:

⑴识时通变的文学发展观

强调“变”是公安派批评复古模拟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

①“变”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公安派否定复古思潮所宣扬的“文以代降”的观点,而主张“代有升降,文有古今”,认为“变”是推动文学发展的条件,也是文学创作自身的必然要求,常变常新是文学发展的根本规律。

②扣准“时”与“变”的关系,主张“世道既变,文亦因之”,强调文学之变与时代之变、人物事态之变、语言文字之变的密切联系,进而论证了“变”不仅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一代诗文创作自有一代之法。

⑵独抒性灵的文学创作论

①主张“师心”以对抗拟古。公安派认为复古派所标举的文章之“法”正是扼杀文学创作的桎梏与枷锁,他们相信在文学创作上无任何格套可言,评判文学作品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师心者为优,模拟法古者为劣。因此袁宏道主张打破一切格套,不受任何成法的束缚,自由地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风格,提倡独创精神。

②强调“任真”以表现人性的真情实感。公安派认为,只有师真心之所得,发真心之所感才是真诗文。具体来看,“真”包括三方面:保持真而不伪的情怀,具有真知灼见和抒发真情实感。

⑶以趣论文的艺术审美思想

公安派提倡的“趣”是一种审美感受,一种艺术审美效果,主要包括:

①不刻意、不做作、任心任性的性灵之趣、自然之趣,反抗“理”对作家思想、性灵的束缚。

②在“趣”的基础上提出了“淡”的概念,是说诗文创作不依傍前人,应该是独抒性灵的产物,是自然之“趣”的表现,是文学创作的“真性灵”,也是事物的本色美、自然美。只有不雕琢修饰、堆砌辞藻,不刻意做作、故作高深,才能走向趣和淡的境界。

局限性:公安派过分强调“真”和“趣”,容易忽视文学继承性与创作严肃性,导致逃避现实与追求庸俗情趣的倾向,在文坛形成了俚俗的风气。他们以性灵取代法度、格调,在打破诗坛模拟风气同时也破坏了诗的文体规范。

①过于推崇性灵,以致鄙俗;

②语言不讲究雕琢,太浅薄,无诗意,无回味;

③过于强调个人,忽略民间疾苦,不关注民生、社会。

二、竟陵派

为了革除七子派的因袭之弊和公安派“浅近俚俗”的弊病,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

理论主张:

对公安派的继承:将“真诗”、“性灵之言”作为诗的重心,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但竟陵派主张的是抒写人的独特情感而不是简单随意的宣泄。

对公安派的发展:

①关于复古:公安派批评模拟抄袭的做法,虽不反对文学复古,但主要着眼于作家

自己的创造。而竟陵派则看重向古人学习,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这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的做法有很大的

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关于浅俗:针对公安派所导致的鄙俗之弊,竟陵派提倡“深幽孤峭”,形成幽深

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并展开了“诗为清物”、“诗为活物”等论说。弊端:“另立深幽孤峭之宗”,把超世绝俗的境界当做文学的全部内蕴,将诗歌的意趣与格调带入了自我情感的狭隘世界,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也减弱了在公安派作品中所能看到的直面人生与袒露自我的勇气,是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 第三节、晚明小品文

出现的原因:

①诗歌的语言形式(抒情、言志),体现了对诗歌的开拓;

②散文的表达形式(篇幅、形式),将原本的实用性转换为审美。

特点:

⑴趋于生活化、个人化,反应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如袁宏道的游记),也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涵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

张岱表现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方面尤其出色,他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文集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小品文以游记最佳,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⑵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直抒胸臆之作。如张岱《自为墓志铭》直写自己年轻时纨绔子弟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一个真我的形象。

------------------------------------------------------------------------------- 第四节、复社和几社作家

崇祯初年,张溥和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即复社,同时陈子龙和夏允彝等人也创建几社,彼此呼应。这两个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陈子龙:陈子龙综合考察了前后七子和公安派、竟陵派,重新提倡复古。但他并不泥古不化,而是提倡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因此他肯定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活动,但也指出其模拟之弊,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他一方面标举格调,另一方面强调反映现实,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诗歌特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陈子龙身处明末动荡的乱世,怀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与壮志未酬的失意。

诗歌内容:①明末所作的诗歌多为感时伤事之作,抨击奸臣弄权误国、朝廷黑暗腐败的现象,同情流离失所的百姓。

②明亡以后作诗则沉痛哀婉。

张溥: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代表作为《五人墓碑记》,言辞激愤。

夏完淳: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前期受其师陈子龙复古思想的影响,注重摹古,讲究音调词藻;

②明亡后诗风有所变化,多有悼亡抒志及反应国变时艰的篇章。

第四章、三国演义

第一节作者、版本、故事流传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特点:①以史书为依据,但不受史实限制,七分实,三分虚;

②内容都是军国大事,人物都是帝王将相,写开国史、亡国史,传奇色彩浓厚;

③不是客观冷静的,作者又强烈的主观倾向,比如拥刘反曹、儒家传统;

④不太关注家庭、日常等。

《三国演义》出现的意义:①第一部长篇小说;②第一部章回小说;③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故事的历史发展:

⑴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奠定了《三国》的基本框架;

⑵三国以后有关三国故事的民间传说,如《世说新语》、民间说书等;

⑶作者自身的艺术想像及再创造:

①输入了作者的思想理念(拥刘反曹、儒家思想、仁);

②较好地处理了史传与小说的关系(将历史变成民间百姓喜爱的故事);

③对长篇小说的模式进行了创造(章回、开场诗等,吸收了说书艺术,为之后的章回小说开辟了先河)。

-------------------------------------------------------------------------------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和主题

主旨: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①政治上向往“仁政”。小说将蜀主刘备塑造成一个仁君的典范,爱民、爱才,他手下的大臣也都有救国救民之心;相对照的是,作者又塑造了一个残暴的奸雄曹操,奸诈、残忍、工于权谋,与此相类的董卓、袁绍、袁术等,既无曹操的雄才大略,也一样轻民、贱民,因此走向灭亡。

②人格上注重道德,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善恶,评定高下,特别是对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作者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

③才能上崇尚志勇。小说歌颂志与勇,更突出了智慧的重要性。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但是忠贞的典范,也是智慧的化身。小说把他的谋略胜算写得出神入化,这无疑寄托着人民的理想。

多种主题: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说、悲剧说、仁政说、天下归一说。

主题分析:①作者角度:“有志图王者”的启示录,探讨乱世中的兴衰成败,希望社会安定

的美好愿望。

②时代背景:影射元末的情况。

政治哲学:

⑴对皇帝昏庸和奸臣作乱的揭示:

①皇帝懦弱、实为傀儡;②宦官受宠、政治腐败;③大臣专权、威震其主

⑵对人心、人才、战略和谋略的重视:

①人心:指有政治远见者对人心的争夺。

②人才:珍惜人才、鉴别人才、使用人才。

③谋略和决策:写政治军事斗争突出人物的奇谋胜算,从宏观角度把政治决策和战略决策结合起来。

人才战略:

①三国之争是人才之争:事业成功靠人才;广纳贤才;要人尽其才;得民心者得天下

②用人之道是任人唯贤:不论资排辈;不以敌我划线;用人不疑

③人才使用的教训:华而不实者、怀贰心者、见利忘义者不可用

④从马谡之死关于如何使用人才思考

拥刘反曹的主题:

拥刘反曹主题反映了历史上的正统与非正统之分,但以何者为正统,何者为非正统,不的人不同的阶级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自然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

从史学传统来看,尊魏的有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冶通鉴》;尊蜀的有习凿齿《汉晋春秋》、朱熹《通鉴纲目》,罗贯中接受的是朱熹的观念,与元末人心思汉的时代精神相吻合。

从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来看,都表现出拥刘反曹的倾向,原因有三:

①北方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人心思定,人心思汉。

②刘备以仁义治国,与小说中的曹操奸诈相对,人民倾向于好皇帝。

③在人们心目中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

从罗贯中自己的思想意图看,他是把刘备作为仁君的代表,《三国演义》寄托了他仁君爱民的政治理想。他小说中的拥刘反曹,一来是长期的历史积淀,在民间在南宋史书中已有这一倾向;二是他按自己的道德观和审美观对三国历史作出了自己的审美评判。

《三国演义》的悲剧性:

作者把满腔的热情倾注于失败的刘备集团,这主要不是他的正统思想在起作用,而是他的道德标准在起作用,他把刘备集团作为仁义之师,把曹操集团作为恶德的渊薮,于是,仁义等伦理观念与奸诈邪恶的人格对抗,便构成作品主要的悲剧冲突。

刘备是仁君,孔明是贤相,关羽是义士,像这样以榜样力量和道德相感召团结起来的仁义之师,当他们与邪恶势力及严酷命运抗争时,应该是所向披靡,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刘备集团失败了,理想人格毁灭了,这使得人们心理失去平衡。作者认为造成这种历史颠倒的悲剧,在于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离理想中的尧舜时代、离强盛的秦汉时代已很遥远了。国家衰弱,恶人猖狂,仁义之士没有前途。

诸葛亮的悲剧性:

①才德之间的矛盾:后期,诸葛亮称臣后,臣子的道德感限制了他的才华发挥;

②奉献与事业追求的矛盾:事事操劳,无法完成个人抱负,积劳成疾;

③人事与天命的矛盾:尽人事,但天命不可违。“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于命争衡。”------------------------------------------------------------------------------- 第三节《三国演义》人物论

一、刘备:

⑴历史上的刘备:

①明君:仁德爱民,尊贤礼士。

②枭雄:冒险精神、机变权略、坚忍不拔。

⑵小说对刘备的描写:

突出表现其仁德爱民,着力渲染他的尊贤礼士(诸葛亮、庞统),有意弱化其作为枭雄的一面,如鞭打督邮事件。

二、诸葛亮

⑴历史上的诸葛亮:智慧的化身、道德的表率,但一开始地位不高,慢慢地获得刘备信任。

⑵小说对诸葛亮的描写:

①突出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关键作用;

②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能,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③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塑造道德完人形象,比如为了刘备的意愿尽力扶持阿斗,又如他本人无缺点,人品高尚。过于美化了诸葛亮。

三、曹操

⑴历史上的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⑵小说中的曹操:

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②性格反差大(时而豪爽时而狭隘多疑)、复杂多变、正反交织。

③前雄后奸、前智后愚;玩弄权术、残暴不仁;虚伪狡诈、嫉贤妒能。

④目光远大、胆识过人;求贤若渴、重视人才;纪律严明、豪爽多智。

------------------------------------------------------------------------------- 第四节、《三国演义》艺术论

⑴虚实结合:

《三国志演义》对小说和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它在按照一定的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

历史与演义的结合、文学与历史的结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

⑵叙事才能:

《三国志演义》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叙事才能。作者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结构宏伟、严整,脉络分明,兼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摇曳多姿。

⑶典型的人物塑造:

①浓墨重彩,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②先概括,后点染。人物性格出场定型,后反复渲染;

③对比烘托法(如诸葛亮VS周瑜、刘备VS曹操);

④情景法,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来突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⑤但小说塑造的特征化性格的人物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给人以失真之感。

⑷战争描写:

①斗智为主,智勇结合,如赤壁之战;

②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③富有个性的战争描写。

⑸语言特征:《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浅近文言,有利于营造历史的气氛,有时直接引用一些史料,雅俗共赏,形成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语体风格。

第五章、《水浒传》

第一节、《水浒传》素材来源与题材特征

(一)素材来源与题材特征

《水浒传》是民间艺人对历史上的宋江故事加以捏合、想象后经文人加工整理而成的。素材来源:

①“梁山泺纪事本末”:南宋末年,标志着水浒故事有了初具长篇规模的叙事架构,以聚义为中心,将梁山好汉组织到一个完整的叙事架构中,核心时间有:杨志卖刀、晁盖等劫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表明宋江等人的故事在宋代已经形成广泛影响。

②元代:水浒英雄增加了七十二地煞,由三十六人发展到一百单八人。

题材特征:是一部以“讲史”为框架、汇集“小说”话本而创作的作品,题材多元。

①绿林化:是水浒故事的胎记;

②豪侠化:是占主导地位的特征,鲁智深、武松等故事体现了对生命力的崇拜和

行侠仗义的豪情;

③政治化:强调“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全篇充斥着怀才不遇的情节,批判

社会体制。

---------------------------------------------------------------------------------------------------------------------- 第二节、《水浒传》思想论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无数的农民起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无数的作家站在进步的立场揭示社会矛盾,并从人道主义立场对被压迫者表示深切的同情,《水浒传》把那些要和大宋皇帝作对头的草寇作为英雄来歌颂,以他们的劫富济贫、除暴安民作为一面正义的旗帜相号召。

最能体现作者主旨的是宋江的形象,他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的同时,作品也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

主题论:

过去的说法:强盗说、忠奸说、起义说、投降说、市民说。这几种观点都有合理性,反映了小说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①在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不论参加者的成份多么复杂,都应该属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范围。

②《水浒传》长期在城市流传,市民群众和艺人是水浒故事的主要创作者,他们并不熟悉农民生活,他们是用市民的眼光来观察这场起义的,因此,《水浒传》在他们的加工下,实际上已变成一部被市民观点改造过的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但忠义的内涵本就十分复杂,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③施耐庵作为封建文人,并不理解这场起义的性质,更不赞同这场起义,只是从善与恶、忠与奸、义与不义的立场来看待这场起义,把它写成了一部宣传忠义思想的小说。

------------------------------------------------------------------------------ 第三节、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⑴统治群团的群丑形象

作者以批判讽刺的笔调描绘了昏君宋徽宗、佞臣高俅、童贯等,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乱自上作”的社会危机。

⑵“逼上梁山”的英雄群体

第一类、性格豪爽的草莽英雄

第二类、逼上梁山者,如宋江、林冲、杨志、武松

第三类、拖上梁山者,如秦明、呼延灼、卢俊义、关胜

逼上梁山的双重意义:封建社会官逼民反,起义队伍的逐步壮大

⑶《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类、女英雄,如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

第二类、被男人蹂躏的弱女子形象,金翠莲、林冲的娘子

第三类、被作者称为“淫妇”的市井女性形象

⑷宋江形象的分析

①宋江的出身与宋江的性格

②宋江对梁山起义的贡献及毁灭

③如何看待宋江的“招安”问题

④从宋江形象看《水浒传》人物形象描写的特征。

------------------------------------------------------------------------------- 第四节、《水浒传》艺术论

一、《水浒传》与《三国演义》

①作品主人公发生变化

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③人物性格不但是发展的,而且具有比较复杂的内涵

④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二、成功的人物塑造

①注意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比如李逵的莽撞和真率,鲁智深的粗豪和机智等,在“同与不同”之中显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具体手法上就常故意创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在比照中凸显个性特点。

②展现人物性格在环境的制约下的发展和变化,最明显的是林冲,忍无可忍后,从软弱到刚烈。不过从整体来看,《水浒》人物性格的流动性多数并未贯穿始终,特别在大聚义后,人物大多失去原有的个性色彩。但这种性格描写的流动性和层次性还是体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从注重特征化走向个性化的转变。

③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作者一方面将英雄理想化,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如武松徒手打虎,但又把超凡的人物放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在用浓墨重彩描绘夸张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真实上精雕细刻,逼近生活。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三、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安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情节;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古文 一、填空题。(1*10) 二、诗歌赏析。(2*9) 三、名词解释。(4*4) 四、简答题。(4*8) 五、论述题。(2*12)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古代文学史张答案

1.诗六艺:指《诗经》的六义,即即“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这些名称在先秦就已出现,《毛诗序》明确提出“六义”说。在唐以前《诗经》六义即指六种题材,又指六种表现方法。唐代孔颖达把“六七”严格划分为三体三法。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即风雅颂指诗经体制,赋比兴指诗的表现手法。这种解释被普遍采用。 2.乐府诗:“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观音乐的官府,在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到汉武帝时已经扩充为大规模的专属。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因在乐府演唱,而得以流传下来。乐府配乐演唱的诗,汉代人称为诗歌,但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作“乐府诗”。 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姓名,且不是作于一时一地,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其基本内容是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 4.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大都是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闭的牢骚。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5.比兴:《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唱歌,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情感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6.七体: 7.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乐府诗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田园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庄子》《离骚》的遗响。其诗歌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8.建安风骨: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和刘桢为主干的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创作,就是建安文学。而把他们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特点称为建安风骨。其作品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代表作家为三曹、建安七子、蔡琰,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 9.山水田园诗派:中国唐代的诗歌的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重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山水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的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淡雅,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境界,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山,感情丰富。山水田园诗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山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10、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者骈偶文,汉族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版)习题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 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 、和 5篇。 四.简答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试题和答案集锦2

汉魏六朝文学 试题部分: 一、填空 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的风气。 8.诵读()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

全国2012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2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叙述她的两大功绩,一是造人,二是( ) A.治水B.填海 C.射日D.补天 2.《国语》的文风特点是( ) A.质朴平实B.艳富浮夸 C.佶屈聱牙D.辩丽恣肆 3.记载先秦纵横家言论最多的典籍是( ) A.《论语》B.《国语》 C.《战国策》D.《越绝书》 4.《庄子》一书所体现出的想象特点是( ) A.发挥透彻,淋漓尽致B.奇幻夸张,变化莫测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明切犀利,冷峻峭拔 5.屈原《九歌》组诗的篇数是( ) A.8篇B.9篇 C.10篇D.11篇 6.下列关于诸神的诗句中属于宋玉所作的是( ) A.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B.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C.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D.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7.下列作品属于贾谊代表作的是( ) A.《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 B.《治安策》《论贵粟疏》《过秦论》 C.《过秦论》《论贵粟疏》《论积贮疏》 D.《治安策》《论积贮疏》《论贵粟疏》 8.从思想倾向看,桓谭是( ) A.反对君权至上的代表B.讥刺儒家经典的代表 C.反对图谶迷信的代表D.抨击恶风鄙俗的代表 9.《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列传”主要是( ) A.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B.记述王侯各国状况

C.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D.载录文化、经济、制度 10.《吴越春秋》产生的年代是(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 11.扬雄《河东赋》的内容是( ) A.专写蜀都山水B.专写天子祭祀 C.专写天子田猎D.专写苑囿湖泊 12.铺陈胪列,细致描绘,成为汉代京都赋极致的是( ) A.《天子游猎赋》B.《蜀都赋》 C.《两都赋》D.《二京赋》 13.汉乐府《江南》一诗是( ) A.爱情诗B.农事诗 C.山水诗D.怨刺诗 14.下列选项中,标志汉代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作品是( ) A.班固《咏史》B.应亨《赠四王冠诗》 C.张衡《同声歌》D.宋子侯《董娇娆》 15.建安时期,对我国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作家是( ) A.曹植B.曹丕 C.王粲D.刘桢 16.四言诗被后人评为“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以全不似《三百篇》,故佳”的作家是( ) A.曹操B.应璩 C.嵇康D.陆机 17.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为( ) A.平和冲淡B.绮丽华美 C.苍茫浑朴D.奔放恣肆 18.下列有关山水的诗句属谢灵运所作的是( ) A.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B.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C.水中千丈月,山上万重云D.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19.北朝民歌《木兰诗》的风格特点是( ) A.绮丽华艳B.鲜丽明快 C.慷慨悲凉D.刚健清新 20.下列文章作于正始时期的是( ) A.《大人先生传》B.《求自试表》 C.《吊魏武帝文》D.《陈情表》 21.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被《南齐书·文学传论》评为( ) A.雕藻淫艳,倾炫心魂B.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C.寄言上德,托意玄珠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22.下列关于《水经注》的表述正确的是( )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 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 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 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 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标准预测试卷(八)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 均无分、 1.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就是( ) A.曹丕 B.陆机 C.刘勰 D.钟嵘 2.“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谬。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出自( ) A.李商隐 B.杜牧 C.柳永 D.白居易 3.下列诗句中属于孟浩然的作品就是( ) A.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4.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所属诗篇就是( ) A.《襄阳歌》 B.《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C.《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D.《梦游天姥吟留别》 5.著名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的作者就是( ) A.王维 B.杜甫 C.韩愈 D.李商隐 6.下列诗篇中属于刘长卿的作品就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 B.《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C.《苔藓山歌》 D.《滁州西涧》。 7.著名诗歌《卖炭翁》的作者就是( ) A.白居易 B.元稹 C.李贺 D.李商隐 8.著名诗歌《乐游原》的作者就是( ) A.李商隐 B.李贺 C.杜牧 D.许浑 9.著名散文《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写墓志传主幼时相貌“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其作者就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皮日休 D.陆龟蒙 10.唐传奇的初兴期张鸶的传奇代表作就是( ) A.《游仙窟》 B.《古镜记》 C.《离魂记》 D.《柳毅传》 11.著名敦煌曲子词“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就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所属篇目就是( ) A.《抛球乐》 B.《菩萨蛮》 C.《望江南》 D.《调笑令》 12.《吕氏春秋?古乐》对古谣的论述就是( ) A.“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B.“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与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与。夔日: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隋朝三十多年的文学,虽然因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文风的融合而出现新的气象,但其主要倾向仍沿袭了南朝馀风。唐亡后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又有向南朝回归的发展趋势,题材和情调的女性化以及文词的绮靡华丽,为其主要特征。而有唐三百年间,文学以及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如唐代古文的雄奇峭拔,唐代传奇的文采缤纷,唐代曲子词的清新婉约,以及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史的巅峰。好像是一个奇迹,其间相继涌现了大批杰出、优秀的诗人。如同连绵的峰峦,皆历历在目。他们杰出的创造,为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而又无比广阔的社会生活。 这里,我们将重点讲述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背景以及关于唐诗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坛 隋朝文学开始出现南北文风合流的新趋势,并产生了卢思道、素、薛道衡等颇有才华的诗人,但文坛主流仍然延续着梁、浮靡之风。初唐的一百年,是唐诗繁荣的酝酿与准备的时期。如何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诗风,为诗歌开辟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初唐诗歌的中心问题。正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实际上是初唐贞观时期朝廷对于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初唐前五十年,诗坛创作的主体围绕着宫廷展开,因而宫体诗成为诗坛的主流。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就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代表。初唐后五十年,先有“四杰”开始突破“宫体”的容,倡导“宏博”之风,追求刚健的风骨。继有“宋”确立了律体,从而使诗歌的艺术形式臻于完善。到子昂,进一步明确提倡建安风骨,摈弃齐梁馀弊,使“天下翕然,质文一变”,从而端正了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从总体上来说,初唐诗歌虽未能彻底摆脱六朝的浮靡与纤弱,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练习题及答案(三、四章)

第一节 1、陶渊明,又名(),字(),号() 2、()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3、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是() 4、陶渊明连同他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的一个精神家园一方面可以(),另一方 面也可() 5、概括和分析陶渊明的思想 参考答案: 1、潜元亮五柳先生 2、辞彭泽令 3、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 4、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 5、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 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第二节 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2、陶渊明的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是() 3、陶渊明的咏怀、咏史之作的特点是围绕()和()这个中心,表现()的品格b 4、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参考答案: 1、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2、有着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 3、出世归隐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第三节 1、()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2、陶诗的一大特点是() 3、(),飞鸟相与还 4、具体概括陶诗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

2、将日常生活诗化 3、山气日夕佳 4、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的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 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是,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没有 什么奇特之处,然而却充满警策;且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第四节 1、陶渊明的作品总最能见其性情和思想的是()()和()三篇 2、《五柳先生传》中塑造了一个()()和()的隐士形象 3、(),风飘飘而吹衣 4、木欣欣以向荣,() 5、概述《桃花源记》中的理想模式 参考答案: 1、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此 2、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 3、舟遥遥以轻飏 4、泉涓涓而始流 5、在桃花源那里生活着的人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 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第五节 1、()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也推崇其文学 2、由于陶渊明的吟咏,()和()已成为其象征 3、陶渊明的()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个归宿 4、列举古代有名文人描写陶渊明的作品 参考答案: 1、萧统 2、酒菊 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4、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辛弃疾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概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尚书》 三体石经尚书残石 《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提纲

文学史复习提纲 绪论 1.学与外在环境之关系 2. 中国文学与宗教之关系 3. 「文学通史」、「文学断代史」、「文学专史」的特性与重要著作 4. 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5. 历代文体兴盛与帝王提倡之关系 6. 中国「文体」观念的演进与代表著作 7. 「文学运动」的特质先秦诗经 1. 简述诗经的作者与时代。 2. 孔子删诗之说的商榷。 3. 何谓「六义」,试举例说明。 4. 何谓「四始」?各家说法中裴普贤先生认为《史记》的四史说最为乎实,何故? 5.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散文 1. 请简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梗概。 2. 先秦散文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文章有何特色?先秦楚辞 1. 何谓「楚辞」?楚辞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为何? 2. 何谓「离骚」?〈离骚〉写作的时代背景与情志内容为何? 3. 何谓「九歌」,九歌的文学特征为何? 4. 试比较《诗经》与《楚辞》的不同。先秦神话 1. 何谓「神话」?中国神话的类型与题材有哪些? 2. 请介绍几本保存中国古神话的重要典籍。先秦文论1.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莫不同祖风骚」,李白〈古风〉:「劣于汉魏近风骚」,何谓「风骚」?其代表的文学精神为何?汉赋 1. 「赋」的文学特征如何?赋体文学发展的源流与演变如何? 2. 汉代辞赋分「写物」、「言志」两大系统,请举例说明。 3. 汉赋全盛时期,重要赋家及其作品介绍。 4. 汉赋兴盛的的原因为何? 5. 汉赋受到儒家何种理念的支持?此理念与实际相符的情形如何? 6. 两汉赋体的演变与发展。汉散文 1. 两汉散文概述。 2. 请概述汉代散文的成就。 3. 试述《史记》的文学成就。 4. 史记的文学价值。 5. 王允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王固认为:「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史记》是否为谤书?试抒己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 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 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 4.“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5“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8“三灯”: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 9四大说: 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 三、名词解释 1.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 2.茶陵诗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3.前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4.后七子 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5.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周易》:先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 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汉时又有 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容。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容看, 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 2.《诗经》的传统影响 3.《春秋》与《左传》比较 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战国策》写作特色 6.汉乐府 7.《孔雀东南飞》 8.汉赋 1.神话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 《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 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上古时代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卑劣、无耻,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3.《春秋》与《左传》比较 二者都是鲁国的编年史。《左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即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 比较:①记言 《春秋》记事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因此,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