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根文化:道法自然

中国根文化:道法自然

中国根文化:道法自然
中国根文化:道法自然

中国文化遵循自然(燃)法则:

“少则得,多则惑”:要简单,不要复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物质的研究非常深刻,把精华的东西用简单的方式组合起来,而不是把它们搞得非常复杂,越复杂的东西离本原可能越远。做网站的平面设计就是结合外来文化(或现代的东西、客户卖点等)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些精华性的一面,不一定必须有多少形式上的中国元素(如水墨山水或大红灯笼的朱红等)。关键的部分,用中国元素画龙点睛就能起到作用。布局谋篇最重要,这是框架。整体出了问题,局部失去了意义,只会画蛇添足。

设计表达的观点越清晰越简单越好;设计时不必问“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根文化是“德、道”二字。以德进道。没有原因,这就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把握住就能逐步接近宇宙自然的频率,达到共振后自然就会体会,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只能自己体悟。按着这个天道规律设计,肯定就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自然之道遵循“最省力”法则,节奏不紧不慢、亦张亦弛,看了你们的设计达到这个效果,观众就会心悦诚服,就对网站有心理归属,印象好就自然影响到宣传产品的形象了。

当然,朝着这个认识的方向设计,一定要满足一条原则:设计者的身心趋向和谐。心态、感觉、观念和理念都要尽量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互相矛盾冲突。相信自己的直觉,以直觉为根本,尽量减少外界的种种精神束缚。这样状态下做出设计就接近于自然朴素之道。

点评:信德转换不真的红土地,虽有水气居下,但土枯而乏肝仁之绿的生机。反应出取图人内五行的缺失。

点评:虽为山水画,却遍是孤峰独耸。大地争雄之势,使山水画的留空韵味全无,画家浮躁的心态跃然纸上。若列之于明堂,导人以争乎其中矣。中堂、明堂之物抵定全局,要选择符合道德根文化的形韵,要有稳固凝重而踏实的气势。

传播传统文化的作文

传播传统文化的作文 传播传统文化,是我们新一代青年的职责,下面是XX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传播传统文化的作文【1】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

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传播传统文化的作文【2】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我最喜欢的有:中国剪纸、中国戏曲、中国皮影等等。 中国的剪纸文化非常有趣、好玩。我们可以剪出花鸟鱼虫、梅兰竹菊。我见过剪出的花鸟鱼虫惟妙惟肖,十分逼真。作文吧我还见过剪出的梅兰竹菊,看着这些花花草草感觉就能闻到花香。 中国的戏曲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我都听过的戏曲有:豫剧、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 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 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 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

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摘要:本文阐述了汉字中传达出的儒释道精神,以及儒释道精神对中国汉字的影响,正确运用儒释道精神解读中国汉字的意义以及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字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一、汉字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精神 汉字本身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如《弟子规》《论语》《道德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典籍得以流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脉相承,汉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汉字与儒家思想 汉字是以笔画和偏旁作基本结构单位的表意文字,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中国文字直观、形象,“儒”字,从人从需。“需”字,是指在等待着雨水的滋润,“儒”字也指圣贤的思想学问能够安定别人,说服别人,为人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百善孝为先”,“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奉养照顾父母的意思。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一个人自己站立时要考虑到其他两个人,说明人与人要仁爱;“義”字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字代表金属的兵器,说明义行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献祭的“羊”有奉献的精神。“禮”字是会意字。《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引申为对别人的尊重和奉献精神。智,从“知”。“知”是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是象形字,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同时如箭发而无悔。“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生哲理是智。“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义是指人的言行应诚实不欺诈。 2.汉字与道教 “道”字,《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chuò),惪(dé)声。人通过头顶与天道相通,天人合一就是道。“德”字,《说文》:德,升也。形声。从彳(chì),“彳”双人旁,有众人之义,表示行走、实践。“―”横为东西,“|”竖为南北,四方中央皆备。在这里为十种善心: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这个“四”,是一只眼睛向天上看,表示尊天德之道而行,“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德”字的本义,有升华心灵品格的意思,一心一意去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中华文化根》培优课教案_8

《中华文化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 二、教学过程 导入:汉字听写大会 新课: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 【探究分享一】:《走近中华文化》 视频:《中国记忆》 思考: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的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探究分享二】:以汉字的发展演变为例,探寻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环节一:微课:《朱老师的小课堂》 思考:请你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从时间和内容两个角度思考) 教师归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环节二:【材料分析】近代史上的废除汉字运动 思考:1、当时人们为什么要提出废除汉字? 2、“废除汉字运动”为什么受到广大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强烈反对? 教师归纳: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播和传承的载体,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环节三【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改革

分析:(1)以汉字为标志的中华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2)这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有何启示? 教师归纳:(1)中华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2)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探究分享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材料分析】音频:《五笔字输入法》 思考: 150年来,西方殖民主义者一直以居高临下的视角看待中国和汉字,认为汉字非常落后,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媒体。同样的情景,为何王永民、王选与钱玄同的态度截然不同?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师归纳: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①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②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视频:文化自信事关民族伟大复兴 思考: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教师归纳: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出示图片】国家彰显文化自信 三、拓展空间:传承中华文化我践行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略) 六、板书设计 中华文化根 1、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作用 2、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流传至今的原因及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3、增强文化自信 ①增强文化自信的原因 ②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③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习心得体会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习心得体会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好好继承和发扬,这是我国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将它引进校园中,让学生好好学习和继承,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学习心得体会,大家一起来看看。 **镇中心校非常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初冬时节,中心校领导组织我和***校长一起奔赴山东参加“第四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考察交流活动。11月17日五点多起床,一路欣赏初冬时节车窗外的美景,一路奔波六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路途虽远,兴趣却浓。为时三天的活动我们共参观了三所小学,聆听了四场报告,欣赏了两节写字课和一节传统文化快乐入门课,以及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展演。此行时时处处都让我为之感动,感动于一群有共同目标的追梦人的坚持,感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先祖圣贤的诞生地得以传承、创新和发扬。 下了公共汽车,简简单单的一顿午饭后,我们就随着考察团步入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这是一所占地仅有十九亩始建于XX年的一所小学,从外面看,不觉得他有特殊之处,但是当我踏入校园的一刹那,便被那规划有序、布满传统文化的一面面墙壁、一道道走廊、甚至每一个角落所吸引,目之所及,经典无处不在。因为学校面积不大,每一面墙壁、

每一道走廊都被充分利用,孔子学堂、六艺长廊、校园图书馆就布置于走廊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让每一位到此者仿佛置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讲解老师告诉我们,这所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仁爱”为核心,建立班级、课堂两个阵地,建立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课堂上探索“学思行”的模式,德育上开展“少年君子”行动,根据年段特点,一个年级一个主题,衣冠整洁、文明礼貌、孝亲敬老等。离开这所小学前听了***校长的一段发自肺腑的教育追求,他说,中国教育就要培养中国人,要教育出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创造力的中华学子,要让传统文化教育走向育人、走向生活、走向现代、走向大众,既要学进去又要走出来,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学校的底色、本色,用经典滋润孩子的成长。最后,他还不忘推荐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句子曰益终生。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济南明睿小学,这是一所刚刚建校四年的新办小学,校园文化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想逐步完善,教学楼共分四层,一层一个主题:明德、明学、睿思、睿行,整个校园文化既有底色又有特色,第一层走廊文化是汉字的文明发展史,第二层走廊是经典语录及经典推荐……参观的第三所小学是济南市中心小学,每个学校都有传统文化的底色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所小学从校园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教育学生从小会听、会走、会说、会思。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魏丕植 作者简介:魏丕植(1963-),男,四川省盐亭县人,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常务副馆长。 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 “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

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像邓实等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等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出版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都是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在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以保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有鉴于此,我们姑且认为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是基于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之民族大义,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和阐释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这时的国学还不能称之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问。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仁礼 仁:仁爱。 “仁者爱人”。“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中国文化之根――诚信

中国文化之根――诚信 时间:2019-03-16 10:10:35 | 作者:刘小宁 坚强是最美丽的外套,铸就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人生;诚信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散发出上下五千年醇厚的芬芳。 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生,正如舞台上没纯粹的喜剧。老吴老来丧子坚持“子债父还”,为了还清债务,抚养孙女,他用瘦弱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一位普通百姓的诚信道德,最后用勤劳的双手还清了所有的债务。为了不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他毅然地选择了诚信,坚强地扛起了所有艰辛和辛酸苦楚。 有了诚信的信念,才有坚强的心。以诚待人,人人敬;以诚做事,事事成。诚信对人,是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品质。老吴坚守诚信,一分一厘的帐都不欠,迎来了众多人的点赞。“曾子杀猪”中,曾子为了履行对儿子的诺言,杀掉了家中的唯一一条猪,他的言行不但维持了自己的诚信原则,也对儿子进行了诚信教育,树立了榜样。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之基础。朋友之间言而有信,才能够推心置腹;否则,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诚信无形,却可以经天纬地;诚信无色,却可以耀人眼目,诚信无味,却可以散发出醇厚的芬香。 诚信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他显示着一个人内心的自重,那么,这种力量从何而来,定少不了那颗坚强的心,唯有独自战胜挫折,成功才会真正属于自己。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得,微不足道的水滴能把石头滴穿,柔软的绳子能把硬邦邦的木头锯断,说透了这就是坚强。“负债还钱,天经地义”诚信的心,不变的信念,为了这不变的信念,坚强的老吴起早贪黑,碌碌穿梭于天地之间,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恰是流水。如果一个人不能坚强的面对生活,这注定了他一辈子只能哀之在挫折之中,遭人践踏。人的一生会遇上许许多多的不祥,当你遭受挫折时,请不要放弃,学会坚强。 老吴面对挫折时,正如风浪中的帆船,拥有了诚信的风帆与坚强的能耐,并且稳稳当当地将它们握好,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浅 论 儒 释 道 文 化

《浅论儒释道文化》 国学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民族性格。儒、立人旁一个需字,意欲我们要做一个人们需要的人--儒弱而立。 释、佛(佛)立人旁一个弗字,弗是不,是要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佛光普照。 道、首(头)下一走字,意欲我们要用脑子走路,思想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 这三个字明分暗合,都是在讲如何做人.所以中华民族是最会做人的人,如何做人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根本。 一、儒释道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人生命价值。佛家则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盘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 二、儒释道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儒释道三家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真、善、美,促使中华传统文化而形成鲜明的特色。 三、儒释道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佛教则要求人们在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由此可见,重视人生道德,关注心性修养,乃是三家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之所在。 通观儒释道三教,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儒,智者往往信道,慧者往往崇佛。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儒释道三者都可以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道家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儒道佛三家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殊途而同归。儒、释、道三家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1

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 阅读附答案

中华文化的根在农耕文化阅读附答案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先民,恐怕和其他地区的许多民族一样有着大略相同的发展路径,先是采集狩猎,再是游牧和畜牧,然后过渡到畜牧和农耕,并且萌芽了手工业。说到根,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时代很长。这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正是在农耕时代,人类开始有了些闲暇和冥想,在主观思雏发展和客观环境变化的刺激下,深思自己身与心的关系,也即灵与肉的关系。农耕社会特别是原始农耕社会,一个人是种不了地的,需要多人合作,甚至需要整个部落一起上,这就培育了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俗语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质是对现实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揭示,中国人秉承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由此来。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农耕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农耕历史、人类的发展历史都证明,人很难成为完全自主的个体。无论从佛教的因缘说还是从我国的儒家学说都可以看出,人总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的交界点上。 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不够发达(或者说丢失得比较早,后世缺少记录),因此有些中外学术前辈说中华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与其说中华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不如说西方文化是晚熟的文化。因为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我们的农耕文化,决定了我们及时地进入了唯物的阶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尧舜时起就是以人为本的。任何文化都处在前代文化的下游,流淌着上面流过来的水,再不断注入无数小溪的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大河。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是如此。长期的农耕生活孕育发展了中华文化。好与不好、先进还是落后,不能关起门来说,应该在比较中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农耕生活是极其宝贵的一段,它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作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工业化、后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理念,为了达到牟利的目的经常违背自然、违背规律。而以人为本的农耕文化,却一直教诲子孙要珍惜他人,珍惜物质,珍惜自然。 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要求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炎帝文化的研究。炎帝是我们的始祖,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把炙帝为我们开创并定型的农耕不仅仅是种作物、尝百草,更重要的是农耕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当成养育中华文化的襁褓、摇篮。同时,要将研究成果化为最普通、最简单、老少成宜的语言和形式,告诉子孙后代:我们要秉承炎帝不畏艰难困苦、团结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就是他所代表的农耕文化的理念。这有助于我们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选自2016年4月12日《人民日报》,作者许嘉璐,有删改) 6.关于农耕时代与农耕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出现在采集狩猎、游牧、畜牧时代之后和手工业时代之前,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基本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 B.农耕时代是人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也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时代;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的农耕时代很长。 C.农耕生活的文化核心最适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繁衍、延续,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

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司马谈引用《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说法,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安邦治国,他们各有所见,也各有所偏。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司马谈也标榜以道家学说统摄各家。他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总之,道家是"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然而,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但接着他又说,十家中"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去小说家),而各家则都是"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他同样也引用了上述《系辞》的话,不仅认为各家学说都有其所长和所短,而且还强调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由于当时社会已以儒学为上,所以班固也竭力推崇儒家,认为儒学"于道最为高"。(《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1文化根中国心第2课时测试卷

2019年春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1文化 根中国心第2课时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靠的不是穷兵黩武,不是对外扩张,而是中华文化的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国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这表明( ) ①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②文化软实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③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2. 2018年3月27日,荷兰教育国际化组织宣布,本学年汉语已正式成为荷兰中学毕业考试的外语选考科目,未来数周将有170名中学生在毕业考试中选考汉语。在很多国家,学汉语的人数高速增长,世界人民学汉语的热潮成了无法阻挡的势头,全球“汉语热”传达了世界人民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讯息。全球产生“汉语热”的原因是( ) A. 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C. 汉语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 D. 中国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导力量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 A.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B.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C.抵制外来文化 D.发展文化产业,赚取外汇 4.“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向前进,就必须() A.增强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 B.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C.有多种多样的生活情趣

D.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支撑 5.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均高于15%,而我国还不到5%,这表明() A.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B.文化在我国尚不能成为国家的软实力 C.文化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民族繁荣和国家强盛,只能靠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6.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愚人节、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吸收一切外来文化,丰富我们的生活 ②保护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③我们千万不能迷失自己,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 ④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取其精 华,弃其糟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坚定文化自信。作为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应() A.克服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 B.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C.加大对文化投入力度,加大保护力度 D.积极投身文化建设,打击制裁腐朽没落文化 8.某市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古典音乐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进校园活动,同时开发陶艺、漫画、灯谜、布艺等数十种艺术校本课程。开展这些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 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学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 ③促进该市各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小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思想

小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思想 摘要: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 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 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从中国传统 文化主流思想发展倾向来看,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思想的地位,而与此同时道家和佛家则一个以本土,一个以外传的姿态,与儒家 思想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在民间的经济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三种思想,三种人生,追求的却是一种境界。即人与 自然和谐,构建社会和谐的大境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思想三足鼎立 正文: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 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 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 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而这三种并存 的思想在一定时期几乎成为了人们思想行为的指路灯,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中心文化。他是上至国家的象征——皇帝——支持,下至平民百姓也使用以解决问题的一种文化思想。他并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才用的什么高等的思想,而是贯彻整个古代中国的一种思想。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古代国家系统中都有统治者、支持统治者的中产者和被统治并且可能最终成为推翻统治者的阶级——市民阶级。儒家思想则以“礼”为原则,对市民阶级进行约束,这也就是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其被推翻之前可以说他的阶级构成是十分稳定的。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这三句话就是对应的古代中国的三个阶级。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他们拥有的是“知耻近乎勇”,他们作为统治者,理应为天下人做出一个表率,养成一种高贵的人格和一种高尚的气节;而中产阶级拥有的是“好学近乎知”,作为古老帝国的支持者,他们为统治者提供各种参谋策划,以自己的知识力量为国家服务;而即使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那些被统治者——他们拥

2019年精选初中政治思品九年级下册5.1 文化根 中国心粤教版练习题六十七

2019年精选初中政治思品九年级下册5.1 文化根中国心粤教版练习题六十七第1题【单选题】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段话( ) A、指出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B、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将保持不变 C、指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D、说明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在央视成功首播后,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都极富美感。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 A、世界最好 B、博大精深 C、遗产丰富 D、历久弥新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2014·汕尾)“中国梦”“强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 A、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D、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待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①尽到保护的责任②防范、排斥其它文化,避免被同化③积极宣传弘扬并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珍惜自己的独特性,不能迷失自我 Aa‘ a‘?a‘¢ Ba‘?a‘¢a‘£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老手工艺人上木雕、剪纸等手工课,深受学生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 ①反映了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②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表明全部传统文化我们都要继承④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动手能力 A、②④ B、①③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人的根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人的根性doc10 每每看到传闻媒介上铺天盖地的诸如矿难、医疗事故、金融诈骗、贪 污腐败等绘声绘色的报道,我总是觉得专门悲伤。不明白那个有着上下五 千年优秀古文明的国家和民族到底得了什么病?尽管不是千疮百孔、岌岌 可危的危言耸听,却也到了足够引起专门多人共鸣的地步。 一介草民,也不是自由言论、社会道德的卫冕者。只能在自己狭小的范畴 内,偶发感触。不期引起什么千层浪、万重山,能表达出沉默以久的观点,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华夏世界的文明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以为是进展到了顶峰。那时确实是百 家争鸣、百花齐放。墨家、道家、法家、儒家、、、、、、都言乱世出豪杰,一点都不假。在那些动荡、资源整合的年代了,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纵观上 下五千年还没有那一个时代的思想有过如此活跃,有过如此对后世资深博 大的阻碍。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以后,促成了华夏史上的第 一次辉煌,却也开始实施对知识分子的专制统治,焚书坑儒即是这种悲剧 的浓缩。 秦王朝沿袭着法家的强权统治,却无形中将其扩大化,也更加残酷,远远 偏离了韩非子的以法制治理国家,爱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展的初衷。 陈胜、吴广的起义掀开了农民运动推翻封建王权暴力统治的序幕。(几千年后,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制定的以农村包围都市的抗战、反蒋路线未曾不是 受过这种启发呢?农民一直是最底层,最容易被蒙蔽,却也最容易被感动 的一个社会阶层)通过了西楚项霸王与我们的痞子刘之间长达数年的纷争, 终于终止了一个动乱纷争的年代,进入了标志着中华民族第二次辉煌的“汉文化时代”。 只见我们可爱的董老夫子,轻启皓齿,摇头晃脑的一番论战,便将我们伟 大的武帝战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摒弃了汉自建国以来尊崇的“无 为而治的黄老哲学”,硬是在窦老太后严密的统治中,撕开了一道弥缝,扬 起了文景之治后,大力发扬大汉精神文化的旗帜。只是儒家之外的学术却 残酷的遭到摧残。自此,统治中国2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终于名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