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地缘政治中心

新地缘政治中心

新地缘政治中心
新地缘政治中心

新地缘政治中心:中国

2012年12月20日 14:11 《环球财经》杂志评论

■ 威廉·恩道尔(Frederick William Engdahl)

■ 翻译:北航国防科技信息咨询中心吴春燕

自苏联解体,冷战落幕20多年以来,美国庞大的军事开支不仅没有减少,历届美国国会和总统反而大幅度增加军事开支,以研发新武器系统,扩张在世界范围内永久军事基地,推动北约东扩,东扩的范围不仅仅限于前华约国家,更向俄罗斯的后院紧逼;同时,通过发动阿富汗战争以及相关活动,北约和美国的军事势力已深入亚洲腹地,向中国边境渗透。

五角大楼瞄准中国

暂且不考虑国家安全和国防相关政府部门如美国能源部,美国财政部和其他机构的巨额预算,作为纯军事支出单位,美国五角大楼在2011年已花费了大约7390亿美元以满足军事需求。若把美国国防和国家安全有关的其他所有费用计算在内的话,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机构估计:美国实际年度军费开支超过10000亿美元。比排名2?43位的42个国家军费开支总和还多,同时也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GDP。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军费约为900亿美元,仅占美国军费开支的10%。如果把其它防卫相关的武器进口和其它相关开支包括在内,则可能每年大约为1110亿美元。即使中国当局在如此敏感领域未公布其完备数据,其与美国相比仍明显微不足道,何况中国的军事技术起步基础仍远远落后于美国。

不仅因今日中国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和维护主权国家利益的决心,或者只因为中国的存在,她正成为五角大楼的新“假想敌”,这取代了911事件后,由布什切尼政府为了给五角大楼追求全球霸权做辩护而树立的“假想敌”—伊斯兰世界,而在此之前的冷战时期,苏联是美国树立的“假想敌”。五角大楼针对中国的新军事态势,不是因为受到了任何来自中国方面咄咄逼人的威胁。五角大楼决定逐步升级其针对中国的进攻式的军事态势,仅仅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在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强大、充满活力而又独立的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国家。而只有附庸国才适用于华盛顿全球化世界的框架范围。

奥巴马主义:中国是新“假想敌”

在忽略了美国在东亚的利益近20年后,奥巴马政府于2011年宣布美国将其外交政策的“战略轴心”,在军事、政治上转向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更确切地说是中国。“战略轴心”这个术语是英国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Sir Halford Mackinder)经典书目中的一个提法。他多次提及,俄罗斯和之后的中国将会成为“轴心力量”,他们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地位曾经对盎格鲁-撒克逊构成威胁,而在1945年后,又撼动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随后在2011年底,奥巴马政府明确了新公共军事威胁的范围以便重新部署新军事态势。在访问远东期间,美国总统在澳大利亚把其奥巴马主义公诸于众。

奥巴马对澳大利亚人说:

“亚洲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核国家和约全球一半的人口,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世界面临的是一个冲突的世纪还是相互协作的世纪??因此,作为总统,我必须审慎地做出战略决策—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11.20,-0.11,-0.97%)国家,在塑造亚太地区及其未来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和长期的作用??我已指示我的国家安全团队优先考虑在亚太地区建立我们的军事存在??按照我们为将来做出的计划和预算,我们将在亚太地区分配必要的资源,以保证在这一地区强大的军事存在。我们将保持我们在该地区特有的威慑力,确保消除对和平构成的威胁??我们在该地区的持久利益要求我们在该地区进驻持久的存在。”

“美国是太平洋国家,这意味着我们在这里必须加强部署力量。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整个亚太地区着手现代化美国的防卫。我们将更广泛地分布我们的力量—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保持强大的力量存在的同时,加强我们在东南亚地区的存在。我们的姿态将更加灵活—以确保我们的军队能操作自如??我相信我们可以应对我们共同的挑战,如武器扩散和包括中国南海合作问题在内的海上安全问题。”

奥巴马访问的核心部分是宣告至少有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精锐部队将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达尔文港(Darwin)驻扎。此外,在一系列的重大平行协议中,澳大利亚和美国讨论在偏远的科科斯群岛(Cocos Islands)—澳大利亚在印度洋上的领土,部署美国远程间谍无人机。此外,美国将获得使用澳大利亚空军基地的权力以及增加美国舰队和潜艇通过澳大利亚西海岸珀斯的海军基地前往印度洋的次数。

五角大楼的目标是中国

为了使北约的欧洲成员国更清楚这点,2012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对北约成员国的讲话中,英国国防大臣菲利普·哈蒙德明确表示,美国新国防战略转向亚太地区意在中国。哈蒙德说,“亚太地区的不断上升的战略重要性要求所有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战略态势上对全球性大国—中国的崛起做出反应。美国愿意在新的战略上承担起北约带头大哥的角色,而欧洲北约国家应该是欢迎这一事实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考虑把国内军事政策向亚太地区倾斜。”

五角大楼采取的许多军事行动表明,其部署远远比相对较小的2500名战士所体现的军事行动更加深入。

2011年8月,五角大楼发布了中国军力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已缩小了关键技术上的差距。东亚安全事务副助理国防部长薛迈龙(Michael Schiffer)称,中国的军事投资的速度和范围已“允许中国拥有破坏地区军事平衡的潜在军事力量,增加与周边国家不和与误判的风险,并可能引发地区紧张和恐慌。他援引了中国已整修苏联时代航母,研发了J20隐形战斗机的例子,表明中国发展的新军事力量需要美国进行更积极的军事回应。薛迈龙还列举了中国的太空和赛博行动,他说,中国正在进行“一项多维度计划,目的是提高中国在危机或者冲突时期限制或者阻止敌对国家施展空基战略防御武器的能力”。

五角大楼的“海空一体作战”

五角大楼在未来战争中如何打败中国的战略细节已经渗透到美国新闻界。这场战略被称为“海空一体作战”。这就要求美国的攻击既具备压倒性,同时又具有协调性。美国隐形轰炸机和潜艇将能够摧毁中国的远程监视雷达和深处内陆的精密导弹系统。初期的“致盲战役”之后将对中国本土进行较大规模的空军和海军突然袭击。五角大楼已经在日本、台湾、菲律宾、越南以及整个中国南海和印度洋悄然开始部署美国海、空军,这是这套具有前瞻性战略至关重要的地方。在澳大利亚部队和海军部署指向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中国南海以及印度洋。上述行动的动机是为了“保护在马六甲海峡和中国南海航行自由”。事实上,上述的部署是为了在爆发全面冲突的情况下,切断中国的战略性石油运输路线。

海空一体作战的目的是帮助美军能够禁得住中国初期的进攻,并反击和摧毁中国复杂的雷达和导弹系统。中国的这些雷达和导弹系统把美国军舰挡在了中国海岸线之外。

美国对抗中国的“海空一体战”。

除了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驻扎美国海军陆战队,华盛顿计划部署美国远程间谍无人机从科科斯群岛(Cocos Islands)起飞。科科斯群岛位于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的印度洋,是澳大利亚的偏远领地。同时,美国军用飞机可以使用澳大利亚空军基地,美国军舰和潜艇将增加途径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珀斯军港前往印度洋的次数。

五角大楼针对中国的海空战略设计师是安德鲁·马歇尔(Andrew Marshall),40多年以来,他塑造了五角大楼先进的战争策略,在他的学生中有迪克·切尼(Dick Cheney)和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1982年苏联总参谋长尼古拉·奥加尔克夫元帅(Marshal Nikolai Ogarkov)率先提出的““RMA”或者是“新军事变革”的观点,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歇尔一直是这一观点的推动者。现在已经91岁的马歇尔在五角大楼仍拥有自己的办公桌,显然他在五角大楼里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而对RMA作出最好的定义恰恰是马歇尔本人,他认为:“新军事变革(RMA)指由于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并结合军事理论和军事组织结构概念的日新月异的变革,导致了战争性质的重大变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军事行动的特性和行为方式。”

正是安德鲁·马歇尔(Andrew Marshall)说服了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和他的继任者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在波兰、捷克、土耳其和日本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最弱化俄罗斯的任何潜在核威胁,以及在日本部署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将能阻止来自中国的潜在核威胁。

五角大楼“珍珠链”战略

2005年1月,安德鲁·马歇尔(Andrew Marshall)向时任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发布了一份题为《亚洲的能源未来》的内部机密报告。后来马歇尔的报告全部被泄露在华盛顿报纸上,并且这份报告发明了“珍珠链”战略这一术语,该战略描述了中国对“美国在亚洲的战略利益”构成的军事威胁在不断扩大。

这份五角大楼内部报告称,“中国正在与从中东到中国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国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的定位既是防御性又是进攻性的,目的是保护中国的能源利益,以及服务于更广泛的安全目标。”

马歇尔的报告中写道:这是第一次运用中国…珍珠链?战略术语,但是这个战略应当由美国来实施而不是中国。

该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建立“珍珠链”式的军事基地,与“珍珠链”上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条“珍珠链”从中东延伸至中国南部,包括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Gwadar)正在建设中的新海军基地。该报告称,“中国已经在巴基斯坦的西南角,离波斯湾最近处的瓜达尔(Gwadar)设立了电子窃听站。该站正在监控着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拉伯海的船舶交通。”

马歇尔的内部报告继续罗列了中国的大洋航线战略中的其他…珍珠链?中的基地,以警醒美国:

自2005年发布那份报告以来,五角大楼和美国重要的行动的目的都是为阻止中国欲通过“珍珠链”捍卫自己能源安全的意图。自2007年起,美国对缅甸的干预经历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所谓的番红花革命,即美国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支持的2007年缅甸动乱,旨在将缅甸军事独裁的反人权实践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图进一步在国际上孤立处在战略位置的缅甸,切断除了和中国以外的所有经济联系。美国行动的背景是中国在建设起源于中国西南的昆明,经过旧的滇缅公路,穿过缅甸到孟加拉湾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

为了防止被迫更为紧密地依赖中国是促发缅甸军事领导人决定在经济方面向西方开放的决定因素之一。他们表示美国经济制裁已经使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总统吴登盛(Thein Sein)制定了自由化开放政策,并释放了美国支持的异见人士昂山素季,并允许她及其党派参加竞选,以换取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承诺,即美国将在该国进行投资和放松对缅甸的经济制裁。

华盛顿精心挑选了一批进入缅甸的美国公司,以此实行最具破坏性的“自由市场”改革,这一改革将使缅甸陷入动荡之中。美国将不会允许美国公司向缅甸武装部队或国防部所有的实体经济进行投资。美国将有权利制裁“那些破坏改革进程,从事侵犯人权,引发种族冲突或者与朝鲜的进行军事贸易”的人或机构。美国将限制企业或个人与任何“特别指定的国民”或者他们控制的企业进行交易,比如,美国将可以阻止资金流入那些“破坏改革进程”的团体。这是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一边悬着无限好处的“胡萝卜”,一边“大棒”惩罚那些试图抵制国家重要资产被收购的人或者机构。对中国至关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关的公司将会是美国干涉的特别目标。美国公司和个人将被允许投资缅甸国有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

同时,奥巴马也赋予了美国政府有权对任何威胁缅甸和平的个人强制实施“围堵制裁”。在缅甸投资额超过50万美元的企业将需要向美国国务院提交年度报告,详细列明工人的权利,土地征用和任何向政府机构,包括缅甸的国有企业,支付超过1万美元的款项。

美国的公司和个人将被允许投资缅甸国有石油和天然气企业,但任何一个投资者必须在60天内告知美国国务院。

同时,美国许多“人权”非政府组织,被认为与美国国务院地缘政治设计息息相关。这些“人权”非政府组织包括美国自由之家、人权观察组织、亚洲民主研究所、开放社会基金、人权医师组织、海外反对团体“美国缅甸运动”(U.S. Campaign for Burma)、团结起来停止种族屠杀运动(United to End Genocide)。根据国务卿克林顿在2012年4月的决定,这些机构现在将可以在缅甸境内获准运行。

处于中国“防御珍珠链”上的另一个重要国家泰国,在过去的几年里面临着非常动荡的局面。现在由腐败的前总理妹妹掌权,美泰关系已显著改善。

经过数个月的流血冲突后,美国支持的亿万富翁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设法买通各环节把其妹妹英拉·西那瓦推向总理席位,据报导,他信从国外引回了一系列政策。他本人在2012年夏天,自把妹妹推向总统席位后,就在美国享受生活。

美国与他信的妹妹,英拉·西那瓦建立关系是奥巴马“战略重点”转向“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实现。在2012年6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登普西,在访问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后声明:“我们希望到东南亚与各国合作,并能够参与该地区的事务,让我们为共同利益而努力。”这正是五角大楼所谓的“珍珠链”的关键的“珍珠”。

五角大楼正与越南秘密协商,想要重新恢复越战后废弃的基地。并计划与泰国政府协商在曼谷以南90英里的乌塔堡泰国皇家海军空军基地创建一个新的“灾难援助”中心。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曾在那里建造过两英里长的跑道,当时是亚洲最长的跑道之一。这是在越南战争期间重要的中途补给和加油基地。

五角大楼也正在努力争取获得更多权利,以使美国海军能够访问泰国港口并进行联合侦察飞行,监视贸易航线和军事行动。美国计划在新加坡部署新型近岸战斗舰(littoral combat ship),并定期轮换访问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海军正在向泰国寻求进行联合空中侦察任务的条件。

此外,国防部副部长阿什顿·卡特(Ashton Carter)在2012年7月前往泰国,6月,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在新加坡的一次会议上会见泰国国防部长,并接受了访问泰国的邀请。

到2014年,美海军按计划将开始向太平洋部署新的P-8A“海神”侦察和反潜机来取代P-3C猎户座反潜巡逻机。差不多在同时,海军还准备将把新的高空无人侦察机部署到亚太地区。

印美防务“东望政策”

今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在印度宣称,与印度的防务合作是美国在亚洲安全战略的关键所在。他承诺将帮助发展印度的军事能力,并与印度联合开发“尖端”军事技术。帕内塔是今年奥巴马内阁中第5个访问印度的大臣。种种迹象表明,对于美国来说,在21世纪,印美关系将成为主要的双边关系。原因是中国的崛起。

几年前,在布什政府期间,美国采取重大举措,将印度锁定为军事盟友,以应对中国在亚洲的崛起。印度称其为“东望政策”。虽然在现实中所有的说法与此相反,但它仍是一个“瞄准中国”的军事政策。

在2012年8月,国防部副部长阿什顿·卡特评论说,“印度是我们的重新平衡亚太关系的重要国家之一,并且我们认为,平衡亚太的关系一定会为21世纪带来更为广泛的安全和繁荣。美印关系将是全球范围的,如两国都是大国以及两国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世界范围的。”2011年,美军与印度联合执行了超过50次的重大军事行动。”

卡特在新德里访问后再次表示:“我们的安全利益聚焦在:在整个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安全;在阿富汗,印度为阿富汗的经济发展和安全部队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更广泛的地区问题上,我们有着共同的长远利益。我应国防部长帕内塔的要求,与美国的技术和政策专家高级代表团一行前来访问印度。”

印度洋

五角大楼针对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不是那种“美丽的珍珠项链",而是像一个刽子手的绞索一样围堵中国,以图在爆发重大冲突的情况下完全切断中国的重要原料通道,尤其是从波斯湾和非洲的石油通道。

前五角大楼顾问罗伯特·卡普兰和现在的斯特拉特福顾问,已经注意到印度洋正在成为世界的“战略重心”,谁能控制这个重心,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包括控制中国。海洋是重要的水路通道,是中东和中国及远东国家之间的能源和贸易通道。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它是中国、非洲和拉丁美洲之间南-南发展中国家经济轴心的心脏。

自1997年以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已经上涨了20多倍,而仅仅10年内中国与包括巴西在内的拉美国家间贸易增长了14倍。这种发展的势头,如果继续的话,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将会使欧盟的经济规模和现在已经不断下降的北美经济黯然失色。华盛顿等国和华尔街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从索马里到印尼,包括海湾和中亚这些横跨印度洋的伊斯兰国家,必将成为世界新的战略重心。

没有哪个经济集团可以挑战美国的霸权。前奥巴马地缘政治顾问、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夫·麦金德(Mackinder)爵士的学生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和在美国权利机构中仍最具影响力的亨利·基辛格,在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一书中,从华盛顿的角度一起总结了印度洋的重要性。

对于美国来说,在欧亚大陆上要阻止能够主宰欧亚大陆、进而挑战美国的国家出现,这点至关重要。所以,制定一个全面和综合的欧亚地缘战略是这本书的目的。

对于美国来说,地缘政治的最重要部分是欧亚大陆??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直接依赖于美国主导欧亚大陆的时间和效果。

在《大棋局》这本书中写道,美国如何“管理”欧亚大陆是至关重要的。欧亚大陆是全球最大的大陆,是地缘政治轴心。主导了欧亚大陆就等于将控制世界三大最先进、经济上最具生产活力的地区中的两个。我们只要一瞥地图就可以知道,控制欧亚大陆几乎自然而然地致使非洲处于从属地位,使得西半球和大洋洲在地缘政治地位上处于世界中心大陆的外围。约75%的世界人民和几乎所有世界物质财富都聚集在欧亚大陆上。欧亚大陆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60%,并约占世界上已知的能源资源的四分之三。

印度洋被冠之以有些人所说的伊斯兰凯旋门,即从东非延伸至印尼,途径波斯湾国家和中亚国家。自冷战结束后的20年以来,中国和其他要小得多的亚洲大国在印度洋上第一次挑战美国霸权。尤其在近几年,随着美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而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引人瞩目地上升.,五角大楼开始重新考虑美国在印度洋的战略性存在。奥巴马的“亚洲轴心”论主张五角大楼需主导性地控制印度洋的海上航线和中国南海海域。

美国正在重建其在日本冲绳的基地作为向中国投射美国军事力量的主要中心。截至2010年,共有超过35000名美国军事人员驻扎在日本,另外美国国防部雇佣了5500美国平民,包括总部设在横须贺(Yokosuka)的美国第七舰队,驻扎在冲绳岛的第三海军陆战队远征军。130架美国空军战斗机驻扎在三泽空军基地(Misawa Air Base)和嘉手纳空军基地(Kadena Air Base)。

日本政府于2011年开始了其旨在对抗日益增长的中国威胁装备计划。日本司令部敦促其领导人请求美国允许其购买F-22A“猛禽”战斗机,目前根据美国法律,出售F-22A“猛禽”战斗机是非法的。韩美军方已经加深了他们的战略联盟关系,超过45,000名美国士兵正驻扎在韩国。韩国和美国声称,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朝鲜军队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和朝鲜谴责为这种行为为不必要的挑衅行为。

美国以反恐战争为借口,已经与菲律宾和印尼军队签订了许多重要的军事协议。

迪戈加西亚(Diego Garcia)军事基地是美国控制印度洋的关键所在。在1971年,美国减少(迪戈加西亚)市民人口以在迪戈加西亚扩建重要的军事设施。美国利用该基地执行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战任务。

中国有两个致命弱点,分别是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海峡和新加坡附近的马六甲海峡。约有20%的中国石油(10.89,-0.26,-2.33%)需要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而约80%的中国石油进口以及主要货运必经马六甲海峡。

为了防止中国成功崛起成为美国在世界上的主要经济竞争对手,华盛顿在2010年年底发动了所谓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虽然上百万的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和其他地方的阿拉伯民众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愿望

不假,但他们实际上不知不觉的充当了美国在整个盛产石油的伊斯兰世界,实行其“混乱”策略和发动伊斯兰内部战争和冲突的炮灰,这场动荡从北非的利比亚延伸至叙利亚,最终将会是中东的伊朗。

美国针对主要伊斯兰国家的策略跨越了印度洋,正如战略分析家穆罕默德·哈桑(Mohamed Hassan)指出的:

美国正在设法控制这些资源,以防止这些资源流向中国。这是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这两场战争最终都以失败收场。美国摧毁了这些国家,试图建立亲美的温顺政府,然而都失败了。雪上加霜的是,伊拉克新政府和阿富汗政府正在与中国进行贸易!北京不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发动一场非法战争来获取伊拉克的石油:中国公司在完全符合规则的框架内,只要在拍卖会上尽可能买进石油特许权就可以了。

美国战略全线溃败。但美国还可以选择一项策略:维持动荡局面,防止这些国家实现稳定,让中国受益。这意味着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将会继续,并把战争扩展到如伊朗,也门或索马里等国家。

中国南海

在2012年之前,美国持续煽动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争端是完成围堵中国绞索“珍珠链”的核心。美国的“珍珠链”策略旨在战时切断重要能源的来源和其他产品的进口。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资源和矿业部估计,中国南海可能含有180亿吨的原油储量(科威特也仅130亿吨的原油储量)。

据最乐观估计,中国南海的南沙和西沙群岛的潜在石油资源(不是探明储量)可能高达1050亿桶,而中国南海的石油总储量可能高达2130亿桶。

如此巨大的能源储备的存在,使南海争端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安全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过去的几年里,华盛顿精心计谋干预中国南海、破坏中国利益,尤其是利用越南作为楔子反对中国在南海的石油勘探。2012年7月,越南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划分越南海上边界,把西沙和南沙群岛也包括在内。自从越南实行经济自由化以来,美国在该国已经具有决定性影响了。

2011年的美国军方开始与越南的合作,合作项目包括代号为“和平”的联合军演。华盛顿一直支持菲律宾和越南在中国南海宣布领土归属,以此为那些小国壮胆,而从来没有鼓励他们寻求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2010年,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巨头参与了中国南海的勘探招标。雪佛龙和BP公司的招标加强了总部设在美国阿纳达科石油公司在中国南海的存在。这一举动对于给予华盛顿“捍卫美国公司在该地区的石油利益”借口是必不可少的。

在2012年4月,菲律宾战舰格雷戈里奥皮拉尔号(Gregorio del Pilar)卷入了与中国海监船在黄岩岛附近对峙事件,因为中方和菲律宾都声称黄岩岛是自家领土。菲律宾海军一直在试图逮捕中国渔民,据菲律宾官方称,中国渔民捕捉了受政府保护的海洋生物,但中国海监船阻止了菲律宾海军。2012年4月14日,美国和菲律宾在菲律宾巴拉望岛举行了年度演习。2012年5月7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传唤菲律宾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亚历克斯·蔡会面,对黄岩岛事件作出了严正交涉。

从韩国、菲律宾到越南,五角大楼和美国国务院正在中国南海极力煽动他们之间的主权冲突,以此暗中插入美国的军事存在以“防卫”越南、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的利益。围绕中国的军方刽子手的绞索正在向中国慢慢地勒紧。

当中国海上庞大的常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采受到限制时,美国又极力诱导中国在其境内大规模地开采页岩气。诱导中国大规模开采页岩气绝对不是美国对中国的善意。事实上,这是摧毁中国的另一重要武器,即通过环境战的形式达到摧毁中国的目的。

地缘政治

?第一题马汉海权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海权论的核心概念——制海权 ?所谓制海权(sea power)——一个国家控制航海的能力。“伟大的公路”: ?制海权是争霸世界的关键,谁控制了海洋,特别是世界上具有战略意义的海道和海峡,从而取得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一战中德奥匈的失败就是例子。 ? ?1、一、海权的必要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首先它必须在地理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2.国家的自然结构合理,其中包括合理的生产结构和优良的海港。 ?3.适当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 ?4.拥有众多的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要想建立一只持久的海上力量,必须有同海岸线长度成正比的充足的人口分布。 ?就人口而言,这并非仅仅是指纯粹的总数,而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数量,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数量。这些必须加以计算。 ?5.对于海洋利益有渴求的民族特性——人口众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的活力和素质。建立一只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是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他们必须以追逐有利可图的海外商业贸易。 ?6.政府性质——即政府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亦即整个民族的文化取向问题。 ?二、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 ?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1.一个国家国内的生产力水平,必须要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 ?海上权力真正建立在和平与广泛的商业基础上,所有的人都寻求收获并且或多或少地追逐金钱。然而,寻找收益的方式却会对居住于一国之内民众的历史与商业运气造成显著的影响。 ?2.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船只。 ?3.必须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海军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基地间的交通线。殖民地和基地应能够保障扩大和保护船只的运输。 马汉理论的影响 ?马汉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初对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思想几乎都起源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 年1783 年》这本书。 ?对美国的影响:根据马汉海权思想,美国在19世纪末大力开展国际贸易竞争和渗入国际市场,美国先后占领菲律宾、吞并夏威夷、关岛等一连串太平洋岛屿。 又控制了加勒比海、关塔那摩,全力保卫萨摩亚群岛、巴拿马地峡。发展强大的海军 ?1908年,美国海军实现了从沿岸防御战略向远洋进攻战略的转变,即从浅蓝海军、

_一带一路_战略构想的地缘政治分析_刘文波

2016年第1期 No.1,2016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总第244期 Sum No.244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地缘政治分析 刘 文 波 摘 要:承载“一带一路”布局的地缘空间是经典地缘政治思想家高度关注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要地。以推进中国陆权、海权建设为目标的、陆海并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本质上是中国地缘政治的大战略。“一带一路”必须选择全新的地缘战略体系:把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我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首要选择;把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作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关键。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缘政治;地缘空间 地缘政治是凭借或依据地理空间之态势而进行的权力博弈。有关地缘政治的知识体系被称为地缘政治学。[1]地缘政治学具有不同的国家属性特征。以拉采尔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为德国争夺势力范围寻求合法性。以马汉为代表的美国地缘政治学为美国拓展势力范围提供理论支撑。以麦金徳为代表的英国地缘政治学企图重振已经走向衰败的英国霸权。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的“新古典地缘政治学”的目标是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缘政治探讨地理因素与国家间权力兴衰的关系。[2]霸权国和崛起国都十分重视权力与地理关系的研究。作为崛起国的中国需要超越以均势为基础的西方地缘政治思维,以全新的地缘政治视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全新的地缘政治视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必须明确认清承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地缘空间;科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的地缘政治背景;深刻认识地缘政治视角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目标和本质;正确评估“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与挑战,并明确界定“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缘战略选择。 一、承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地缘空间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2015年4月1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发布的权威“一带一路”版图,清晰界定了承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地缘空间。“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在横跨欧亚非大陆的三条线路上。一是从中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欧洲;二是从中国出发,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布局在通向两洋的两条海上通道上。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3] 承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地缘空间是西方经典地缘政治思想家麦金德、斯皮克曼和马汉高度关注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要地。麦金德地缘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世界岛”和“心脏地带论”。麦金德把“欧、亚、非三洲相连且合而为一的大陆”称为“世界岛”。[4](P48)“世界岛”分为六个自然区域。(见下页图1)在“世界岛”的六个自然区域中有南、北两个心脏地带。麦金德把欧亚大陆北部和西部,“从冰封而平坦的西伯利亚海岸,一直延伸到俾路支斯坦和波斯那酷热而陡峭的海岸”所形成的延绵不断的巨大区域叫作“北心脏地带”。[4](P5)“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称为“南心 收稿日期:2015-07-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Z079);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基金项目(HSZD2014-11)。 作者简介:刘文波,华侨大学(泉州362021)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讲师,博士。 6 4

地缘政治世界的建筑批判3.0

CRITICAL ARCHITECTURE INA GEOPOLITICAL WORLD Peter Eisenman 地缘政治世界的建筑批判 彼得·埃森曼 There is a new condition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today, onewhich no longer deals with the class struggle of communismversus capitalism, of First World versus Third World, butwith an ideological condition based on geopolitics. Geopoliticsinvolves two conditions: one, that despite the increasingmediation of the globe as a single entity, location has becomean important political factor; and two, since western capitalfinds itself unable to continue to provide for the economic,social and political infrastructure that evolved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the emerging Pacific Rim and Muslim worldcountries, and their geopolitical positions, are no longernecessarily dependent on the western world for capital. 当今思想政治有一个新的状况,一个不再涉及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不再涉及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阶级斗争,而是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思想状况。地缘政治涉及两个方面:一、尽管强调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地理位置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二、西方资本发现自己无法继续像在十九世纪那样为经济、社会和政治提供基础,新兴的太平洋沿岸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他们的地缘政治不再需要依赖西方世界的资本。 The idea of western capital evolved gradually over 200 years: it grew out of the revolutionary and ideological politics of the class struggle against the ancient regime. Most manifestations of western colonialism were grounded in this ideology. When colonialism is no longer a dominant ideology, class politics is replaced by a politics of location. Indonesia, Malaysia,Singapore and Hong Kong are examples where a politics of place is evident. An aspect of this concerns the survival of a secularism which is no longer dependent on a western colonial condition. Since western capital is no longer able in its economic framework to provide for its own infrastructure, it can hardly support an iconic structure. That is, a critical structure for architecture. In such a context,architecture is no longer seen as relevant. Instead, information-age capital is being invested in an infrastructure necessary to maintain a high level of services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rchitecture and iconic symbolism. 西方资本的观念是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它是在阶级斗争的革命和思想政治中成长出来的。西方殖民主义的大部分表现都是以这种意识形态为基础的。殖民主义不再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阶级政治被地缘政治更换。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是很明显的例子。这是一个世俗而不再依赖西方殖民地的生存状态的一个方面。由于西方资本在其经济框架内不再能够为它自己提供基础设施,它很难支撑一个标志性的结构,即建筑学的批判性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不再被视为政治相关的。取而代之地,在信息时代中资本被投资进以维持高水平服务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中,再没有什么与建筑和标志性的象征意义有关了。 In Jakarta,Kuala Lumpur and Singapore, the idea of a critical architecture has little relevance because there is no enabling mechanism to support such an idea. This gap in society's sensibility as to what would even constitute a critical architecture and its purposes, leads to a

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释义 中外学术界对地缘政治概念的争议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的定义;《辞海》的定义;《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地 理测绘气象卷)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最早提出地缘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EN)的定义; ●“边缘地带论”的创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义; ●总结:地缘政治是在对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上,为维 护国家安全制定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的一种理论,其内涵包括地缘政治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 一、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研究对象: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目的:判断一国在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中所处的战略态势,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制 定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第一,实力的地理基础;第二,实力的地理结构;第三,实力间的利益关系。 ●地缘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一,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缘政治学的专门范围在对外政策方面。”; 第二,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或加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 第三,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斯派克曼”; 第四,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第一讲: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的起源与创立 一、西方早期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政治地理学 1、政治地理学的产生:政治地理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原因有三: 1)在不大的地理范围内并存着多种多样与各不相同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社会政治生 活方式,从而为学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前六世纪,古希腊学者赫卡托 斯(Hecateus)曾描绘了一幅被划分两部分的世界地图,一部分是欧洲;另一部分 是亚洲和非洲。一个世纪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 球划分为五个气候带的理论。亚理斯多德认为,希腊人所处的温带在政治权力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 2)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也对一个国家具体的自然条件对其社会政治生活的不同影响进 行了细致的考察。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对城邦阿提卡的认识 即是如此。亚理斯多德也认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积方面都应该适中, 理想国家还应该有一个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须处于温带。从军事角度考虑,它应该 是敌军难以进入而居民却容易外出的。 3)后代人没有古希腊那样的开放观念,所以,他们的理想国家一般都要建设在孤岛之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_以美国为例

理论导刊 2006#1 世界经济与政治 1.廉政专员由行政长官委任,并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廉 政专员要定期向行政会议汇报重要的政策事项。廉署的职责是调查和搜集证据,但无权指控与《防止贿赂条例》有关的罪行。一切所调查的材料均交由律政司全权决定是否检控。这种程序亦保障廉署不致滥用权力。 2.廉署在行使某种权力前,须先获法庭许可,只有法庭才 能对案件作出判决。在作出审判前,廉署会听取法官因顾及调查所用的方法而提出的意见和批评,从而谨慎地研究并对执行程序予以检查,以确保权力不会被滥用。按法例规定,廉署须向立法会呈交年报,汇报其工作,立法会议员亦可在需要时就重要事项传召廉署人员回答提问。 3.由社会各界贤达40人组成四个独立的委员会,专责监 查廉署各方面的工作,并向廉署提出意见。负责审议廉署整体政策的贪污问题咨询委员会。负责监察执行处工作的审查贪污举报咨询委员会。负责各项防贪研究并向廉署建议处理程序的防止贪污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市民传播反贪信息,提供意见,争取公众支持,打击贪污的社区关系市民咨询委员会。四个咨询委员会,每年均提交工作报告,有关报告亦须向市民公开,便于市民监督各委员会的运作。为确保运作独立和公正,各咨询委员会主席职位均由非官方人士出任。除四个咨询委员会外,还另设一个 独立的廉政公署事宜投诉委员会,专门监察及检查任何对廉署 的工作程序或廉署人员所作的投诉。该委员会由非官方人士担任主席。 4.传媒监察。香港享有高度的新闻自由与公开性,这使广 大市民通过大众媒介更加明了廉署的工作,以增加廉署工作的透明度(transparency),便于市民监督。腐败犹如瘟疫,不仅使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且也扭曲了经济环境,破坏了民主,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积极寻求根治腐败的良策。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仅仅依靠事后的惩戒是远远不够的,对腐败的全面预防,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也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毕竟预防优于治疗,防病胜于治病。参考文献: [1]香港廉政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专员二零零二年年报 [R].2002. [2]香港廉政公署、公务员事务局.持廉守正———公务员实务守 则[R].200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崔颖] !!!!!!!!!!!!!!!!!!!!!!!!!!!!!!!!!!!!!!!!!!! 100多年前,当欧洲即将跨入20世纪时,地缘政治学 说的奠基者麦金德曾说:“政治的进程是驱动和导航两种力量的产物。这种驱动的力量源于过去,它根植于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传统的历史之中,而今天则通过经济的欲求和地理的机遇来引导政治的动向,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世纪以来的国际政治实践充分展现了他超凡的洞察力。各种国际事务中地理因素自始至终如影随形,各国制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的思考。人们发现,一国崛起为世界强国同地缘政治的成功运用存在着不解之缘。这一点在美国的崛起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地缘政治的涵义 地缘政治理论产生后,经历了历史性的兴衰演变。国内外学术界在对此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对其涵义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只有首先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地缘政治在国家崛起战略决策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于“地缘政治”这一术语,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地缘政治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使其具有许多内容各异的涵义,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第一种观点把地缘政治等同于政治地理学。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地缘政治的涵义之一是用来“作为政治地理学的同义语,这样它就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描述个别国家的结构和世界政区的划分。”第二种观点认为地缘政治是研究权力与地理的关系。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索尔?科恩如此定义:“地缘政治分析的本质在于国际政治权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根据地理因素策划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或者说是研究国际关系和及其外交政策的空间逻辑。法国著名学者雷蒙?阿隆认为,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是“把外交—战略关系与资源作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而引起的对外态度的解释,从地理角度加以系统化。” 对地缘政治学的涵义,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以美国为例 封永平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博士生,上海200062) [摘 要]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和策划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国崛起的成功同地缘 政治的娴熟运用密不可分。在美国崛起的实践中,以马汉、斯皮克曼和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理论,为美国的成功崛起和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南。而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更深远的蕴涵与启示。 [关键词]地缘政治;美国;崛起战略[中图分类号]D7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1-0082-03 82

地缘政治学课程讲义

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与地缘政治学相关的术语,掌握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理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问题: 与地缘政治学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 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创建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学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时数:2课时。每节0.5课时。 第一节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地缘政治学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术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的范围包括政治学、地理学、经济学、军事战略学、历史学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各种概念和术语必须加以辨析。 一、地缘 ?地缘?一词的基本解释是?地球的、土地的?。国内的学者在研究地缘政治学、国家安全地理或地缘战略时的界定有:(1)?‘地缘’实质是指地理环境关系的简称?;(2)?‘地缘’一般是指因居住在同一地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指的是以地理位臵、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来看,我们主要从下列几个层次理解?地缘?的内涵: 一是地理的现实。 二是地理环境和人类事务之间的联系,即人—境关系,这是从人类对自然的反作用而言的。 由此可见,?地缘?包含了地理的内涵和地理的延伸内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和人类事务研究之间的桥梁一旦建立起来,对人—境关系的研究似乎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地理环境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了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而,当?地缘?成为一个口头禅时,它强调了当今时代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作为?政治学?的前缀,则要求政治行为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二、地缘战略 战略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本身有其发展的

苏联解体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苏联解体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摘要: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曾一度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终也难逃解体的厄运。而苏联的解体,除了社会主义阵营被无限削弱,还对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关键词:苏联解体地缘政治美国欧盟 俄罗斯总理普京说过,“苏联解体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曾经的红色帝国,在整个世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运动,将苏维埃联盟推向了世界政治的顶端,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分庭抗礼长达半个世纪。但是,这种局面却随着1991年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三色国旗定格成了永远的历史,从此,这个强大的苏维埃联盟,分崩离析,留下了一个名存实亡,争吵不休的独联体,留下了虚弱不堪的俄罗斯。苏联的解体,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加加进了霸权主义扩张的步伐,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格局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打破两极分化局面,把美国推向政治霸权 苏联的解体彻底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两极分化的局面,是的独联体分崩离析,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终于无所顾忌,开始了新一轮的霸权扩张。苏联的解体,直接奠定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①。 二、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中国被推向风口浪尖 苏联的解体,导致了社会主义力量被严重削弱,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仅有的四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首。但这也给中国带来了四面受敌的危机,被推向了世界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需要承受西方霸权的重重阻碍②。 三、东西力量对比失衡,南北矛盾日益突出 苏联解体导致了东方与西方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欧洲自主力量开始崛起,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苏联解体后,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日渐泛滥,欧洲追求自我的步伐开始加速。 ①郗润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对世界政治的影响[J].和平与发展,1992,03:3-5+11+1. ②关贵海.苏联解体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A].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C].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2008:8.

浅析中国地缘政治中的安全形势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侧,太平洋西侧,其海陆兼备的地缘特点使其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着海洋和陆地两方面的压力,是海上力量和陆上力量争夺和冲突的要冲。由于中国处于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此是促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变化或存在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与周边缘海国家的安全形势日显突出甚至严峻。为此,笔者特从以下方面探析当前我国与周边缘海国家的安全形势 1,中美关系 -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的国家,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说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追求的是单极的世界格局,是绝对的霸权和绝对的领导地位,而正在崛起的中国被美国认为未来最有潜力在经济、政治、安全方面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战略竞争对手。目前。美国已经完成了全球战略重心从欧洲向亚洲的转移。它精心构筑了一条由日本列岛、韩国、琉球群岛、台澎列岛、 菲律宾群岛为核心的“太平洋锁链”并继续保持和强化美日同盟、美韩同盟,在中亚、南亚建立军事基地,并且调整、改善与印度的关系,力图围堵中国,压缩中国的生存空间。可以说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对中国的战略合围。 但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地区大国,中国近年经济能力、国际影响力都在大幅提升,在当今诸多国际事务的解决中不可或缺,比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朝核危机、伊朗问题及经贸问题,特别是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美国处于衰退,美国不得不对中国采取“接触”政策。所以在地缘战略上,总体来说,美国对中国采取了“遏制+接触”的政策,“接触”政策是其利益驱使或不得不为之,而“遏制”政策乃为其长期的战略考虑。 对于中美关系,我们应该很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尚无实力对美国提出挑战,中国应该有条件地承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导作用或霸权地位,但美国也应该尊重中国的特定的国家利益,特别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2,台湾问题 所谓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其实质是台湾的统独问题和美国的干涉问题。台湾地处东海和南海之间,西太平洋航线的要冲。它在西太平洋地区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被视为中国防范他国的门户和屏障,而中国未来的经济和战略生命线,都处在台湾和南中国海方向,可以说台湾问题是涉及中国崛起全局的战略问题,远超出一般的国土安全和国统概念。台湾问题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大的安全挑战和最敏感的外交课题。 目前,马英九政府上台后,出现了积极回暖趋势,出现了有望和平统一的新局面,但绝不排除台独势力越线进行挑衅和美国强力阻“统”的可能性。 3,中日关系 日本的民族特性和岛国心态曾使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靖国神社问题、东海问题、钓鱼岛问题一度激化,造成中日关系冷淡甚至一度紧张。再之,日美之间保持一种特殊关系,日本被美国视为“亚洲的英国”,被美国视为其在亚太霸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妄图利用日本牵制中国,遏制或延阻中国的崛起,防范中国填补东亚可能出现的权力真空。日本为实现“经济大国”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的战略,竭力附和美国,出现了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就目前来讲,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是中日争端的热点问题,不排除争端升级的可能性但中日同为经济大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特别是在目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恶浪下,中日之间更需要广泛合作和加深信任。 所以对于中日关系,合作中要有充分的警惕和防范。 4,南海问题 在南沙群岛,提出所谓主权要求的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提出海域分割要求的有印度尼西亚。目前,除中国大陆控制的六个礁岛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南沙群岛共有44个岛礁

地缘政治学

名词解释: 地缘:以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距离等地缘要素为基础所产生的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军事,地缘文化等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缘政治学:以全球战略的观点,分析地理现实与人类事物间的联系,探究每种能表明世界历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规律,为治国战略制定服务的理论。 心脏地带::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称为心脏地带。他认为心脏地带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几乎与世隔绝,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马汉:美国地缘政治学家,考察了海权的作用,首次提出了近代海权理论,从而奠定了海权作为国家治国方略的地位。他探索了海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具体关系,认为海权是阐释国家成功原因及拥有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因素。谁能控制海权,谁就会成为世界大国。 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在《历史的地理枢纽》首次提出“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他把空间和位置结合起来,将强烈的主体意识带入了地理学,开创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一系列新概念,如世界岛、心脏地带、枢纽区域、内新月形地区和外新月形地区等。麦金德的思想在二战前成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指导思想,战后成为英美等国全球战略理论的启迪。内新月形地区:20世纪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他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其外围则依距离的远近分为内外两个新月形地区。其中内新月形地区是指欧亚大陆边缘的那些国家,如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 战略:是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和地区霸权所依据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利用国家间的地缘关系获取国家利益的谋划,和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 边缘地带: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提出。他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欧亚大陆的边远地区,无论是人口、还是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是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简答: 简述空权论的内容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空中领域,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2,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 3,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4,要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 5,鉴于空军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性,所有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空中航行无疑是一种文明进步的手段,它为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简述海权论的内容 地理位置,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海权必须在地理位置上便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自然结构,发展海权的动力来源于一个国家内陆的生产力水平,只要一个国家具有无数得到保护的优良港湾和深入腹地富庶地区的大河,这个国家发展海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领土范围,一个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对发展海权至关重要,国家领土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决定了海岸线的长度。 人口数量,要想建设一直持久有效的海上力量,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充足的人口。 民族素质,建设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不单只靠一些人的意愿,关键还在于全体公民对海上商业利益的渴望和需求。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 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 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 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 (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