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_孙娟

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_孙娟

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_孙娟
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_孙娟

第25卷第6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Vol .25No .6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No .6,2006

[收稿日期]2006-06-26

[作者简介]孙娟(1980-),女,江苏淮阴人,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述评

孙 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37)

[摘 要]近百年来学术界对曹植的诗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以论文的成就较为突

出。它涉及到对诗歌的总体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题材分类、对诗歌史上贡献、与其他诗人比较等多个层面与角度。研究成果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而对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尤其是对中国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上的贡献认识不足,需要全面加强。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百年;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6)06-0051-04

曹植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之一,以三曹为代表的

建安风骨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典范和永远风流,曹植现存诗歌80多首,是三曹中最多的一位,也是成就相对最大的一位。因此曹植诗歌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近百年来,曹植诗歌的研究成果丰富,主要有著作和论文两类,其著作有20余本,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作品的收集整理、诗集校注等。最早的是20世纪20年代黄节的《曹子建诗注》,[1]按诗和乐府两类分为一、二两卷,对诗歌从题目到具体内容,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解释,考证清楚,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随后是古直的《曹子建诗笺》,[2]对曹植的诗也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重在作品的解析,但整体没有突破黄节的研究视野。对曹植诗进行全面注释整理研究当为赵幼文的《<曹植集>校注》,[3]这本书一改以往的从乐府和诗歌两方面对曹植诗歌进行分类的评析方式,而是按照曹植诗歌创作的时间,以编年的方式按照“建安时期”、“黄初时期”、“太和时期”三个时期对曹诗进行整理校注,以考证见长,但也不乏牵强之处,是为一家之言。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三曹诗文全集译注》[4]也对曹植诗歌做了比较详细的翻译,这本书的特点主要是对曹植诗歌逐句翻译,对初学者的作用会比较大,属于一般的普及读物。除了诗集校注外,也出版了不少曹植诗歌的选注,专门的有影响的如余冠英的《三曹诗选》[5]选了曹植诗54首,是曹植诗歌研究的重要选本。

其次,作家作品研究。丁晏的《曹集诠评》[6]在1931、1934和1935年几次再版,该书共分十卷,其中第四卷是诗,第五卷是乐府,主要特点是对诗歌题目做简单的说明,根据《文选》等资料,对诗歌文字进行核对纠正,并且在最后还附录了曹植年谱,对后代曹植诗歌的校注和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陈一百《曹子建诗研究》[7]把书分为两篇,上篇包括曹植传略、曹植集之传本、曹植诗之情感,以及诸家对曹诗之评论。下篇为曹诗选读,还有一个附录,转录了丁晏的魏陈思王年谱。另外还有洪为法的《曹植及其诗》,[8]钟京铎

《曹氏父子诗研究》、[9]钟忧民《曹植新探》、[10]

聂文郁《曹植诗解译》、[11]裴登封《曹植诗新探》、[12]崔积宝《曹植研究》[13]等,也从不同方面对曹植诗歌作了较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体现了各个时代的研究风貌。如钟忧民对曹植诗歌分析认为,从思想上分为曹丕登位前和登位后两期,从艺术上认为他诗歌不但有“骨气奇高,悲凉慷慨”,也具有“词采华茂,雕绘工丽一面”,这种观点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对曹植诗歌的普遍认识评价,但他也提到了曹植诗歌具有形象美,语言、练字、声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研究比较深入,值得我们重视。

再者,资料汇编。就学术史方面言之,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的《三曹资料汇编·曹植卷》[14]为曹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推动了曹植诗歌研究的信息把握,值得肯定。

需要指出的是,近百年来,曹植诗歌研究的主要成就在论文,计有380多篇,成果的特点是时代性鲜明,发表的档次比较高,数量比较多,专题研究比较深入,影响也比较大。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一、对曹植诗歌总体性分析与评价

绝大多数学者都肯定曹植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还在20世纪20年代,陈延杰在《魏晋诗研究》[15]中就说:“陈思王思捷才隽,所作乐府之什,以文被质,而意实足以达之,若箜篌引、白马、美女、名都篇,皆所以喻志,亦要约而写真矣。诗丽而表逸……七哀及杂诗颇有忧生之嗟,送应氏诗二首,凄凉满眼,赠答诸什,并直举胸意,殆为情而造文,”对曹植及其乐府诗评价非常高。刃尔在《谈三曹的诗》[16]中也认为“曹植的诗……一种是充满信心的乐观而高昂的感情,一种是悲愤的被压抑的不平的感情。曹植早年的诗有些是写他的理想和抱负的,曹植在政治上失意后的诗篇,大多写他的

被压抑的不平,多以比兴寄托的方式来写内心的苦闷。”这种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观点。钟忧民的《曹植及其诗歌的评价问题》[17]对曹植诗歌进行全面的评价,从内容上看,他认为曹植不少诗歌反映现实,认为曹植被迫害的遭遇和反映那种痛苦感受的诗篇,“深刻揭露了现实政治的黑暗。”他还从风格上对曹植诗歌进行评价,认为“总是刚健柔美的融合统一,他的作品大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浑然天成”。同时,他还指出曹植诗歌“重视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对人物形象塑造”,语言上形成“个人新颖优美、雅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在声律节奏上,富有天工之妙”。持论比较公正合理。

陈飞之的《曹植诗歌的体类及影响》[18]是一篇重要论文,对曹植诗歌的类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了详细的分析,但总的来说,有些抬高了曹植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他认为:“曹植游仙诗既给予魏晋时代的阮籍、张协、郭璞等人以直接影响,还启示了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李贺等优秀诗人。这是曹植诗歌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体类……此外,曹植还写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杂诗、咏史、宴游、赠别、从军、出塞、田园、山水等多种体类的诗歌,为后来一些优秀诗人的创作进一步向专类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曹植的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事件是郭沫若为曹操翻案、为曹丕鸣不平的同时,却对曹植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与大多研究者的观点不同,他在《论曹植》[19]中谈到曹植诗歌“总是显示着一个未成品的面貌”,认为“其作品形式多出于摹仿,而且痕迹异常显露”。同时,他指出曹植最有成就的乐府和五言诗是建安文学的一般的成就,而不是曹植所独有,并认为曹植有80多首诗歌流传是因为其幸运的缘故。他还进一步批评曹植诗歌对后世诗歌创作的不良影响,他指出,抒情化、民俗化的过程在曹植手里开始逆流。“他一方面尽力摹仿古人,另一方面又爱驱使辞藻,使乐府也渐渐脱离了民俗。由于他的摹仿,好修饰,便开出了六朝骈俪文字的先河。这与其说是他的功,毋宁是他的过”。几乎是彻底否定曹植诗歌所取得的成就。乐府与五言诗是建安时期的一般成就,但从总体上来看,曹植确实是建安诗歌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这点是不容否认的,同时,曹植对五言诗歌的声律的探索及其对后世五言律诗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还是应该充分肯定。

二、对曹植诗歌表现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研究

大多学者认为对曹植的诗歌,应该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差异。余冠英在《三曹诗选》前言中认为以公元220年10月(曹丕在这时即帝位)为界,把曹植一生分为前后两期,由于他的生活前后不同,诗的内容也见出差异。这代表了多数学者的看法。王绍良在《曹植二题》[20]中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曹植早在曹丕称帝之前就曾受到父亲曹操的淡漠与冷遇,曹植的悲剧生涯并不始于曹丕称帝。导致曹植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在于他的悲剧性格”,“诗歌前后期的风格要素互有交叉,而每一时期的风格特征都有另一时期的风格特征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相对独立的风格外象。”可以说,虽然看法不同,但学术态度认真,思想都具有一定的高度。

徐公持在《略论曹植及其创作的特点》[21]认为曹植的创作风格,最突出的是“雅好慷慨;词采华茂”,并认为这两大特色,决定了曹植的创作风格“是感情强烈的、色彩浓郁的。从这一角度来说,他的风格带有相当强烈的浪漫主义成分”。胡国瑞《论曹植诗的艺术成就》[22]从曹植几首代表性的诗歌分析入手,认为“曹植以其诗歌创作大大恢廓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振起了诗歌的思想精神”。裴登峰《曹植诗歌意境美探析》[23]认为曹植诗歌有“动人的壮美”、“诱人的幻美”和“客人的优美”。裴登峰认为曹植的诗歌既体现着阴柔美,也表现出阳刚美,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和谐统一。他在《曹植诗歌的阴柔之美》[24]分三部分即“悲怨低回美”、“含蓄委婉美”、“女性形象美”来分析曹植诗歌的阴柔美。在《曹植诗歌的阳刚之美》[25]中从四个方面,即“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美”、“胸臆愤懑的悲壮苍凉美”、“汹涌磅礴的力量气势美”、“阔大辽远的皇皇大观美”来说明曹植诗歌的阳刚美,这些都对曹植的作品进行了欣赏性的彰扬与思考。

三、对曹植诗歌题材的分类研究

(一)游仙诗研究与争论 对曹植游仙诗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观点分歧也最大,形成学术争鸣和研究热点。20世纪80年代初学者纷纷关注曹植的游仙诗,并对曹植游仙诗有不同的评价。陈飞之较早的对曹植游仙诗持肯定态度,他在《应该正确评价曹植的游仙诗》[26]中认为,曹植的游仙诗是社会现实的产物,“正是那个动乱时代以及他自己后期生活的艺术反映”。他认为曹植本来“并不相信有神仙……游仙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冥思玄想,而是为现实生活所激发出来的有感而发的寄托精神”。“他的游仙诗从自己的黄初以后的实际生活出发,既表现了他那忠贞如一的豪情,又充满了排解抑郁的远举轻的逸

兴……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性……声调铿锵,辞藻骈俪,讲究两句之间的对仗和辞意的匀称”,并认为曹植游仙诗对后代影响也极为深远。张士骢在《关于游仙诗的渊源及其他—与陈飞之同志商榷》[27]中则认为曹植的游仙诗“就是他信奉长生之道的艺术反映”,认为曹植写游仙诗“大约在建安二十年,与曹操《秋胡行·晨上篇》同时或稍后,至黄初四年五月朝京师以前的八九年间,曹植精神极度苦闷,已经濒于绝望,只有在游仙的幻境中才能求得解脱和安慰,因此作了不少游仙诗。曹彰遇害,惊醒了曹植求仙的迷梦,曹植从不相信神仙到相信神仙再翻然悔悟不信神仙,思想发展形成之字形,此后他再也不作游仙诗了”。张平也认为“曹植晚年的思想不但谈不上不信神仙,而且那种借助道家神仙之说以超脱尘世的消极情绪反而有所抬头,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发生在黄初年间不是偶然的。除了公认的曹植此后受到更严重的压制之外,也还有它的客观政治原因,即曹魏集团一再利用谶纬迷信制度篡权”。作者还指出“曹植游仙诗中的消极成分并不等于否认其中的积极因素,有的作品透露了对现实强烈不满,有的表现了不懈的追求理想精神的诗篇。但也存在着一批无所寄托的作品。有不可否认的消极因素———逃避现实”。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曹植的游仙诗,在游仙诗的问题上形成了强烈的意见分歧。接着,陈飞之发表《再论曹植的游仙诗》[28]一文,重申原来的观点,并从曹植游仙诗创作的文学渊源、指导思想和艺术寄托三方面进一步阐述,他认为曹植游仙诗“渊源于《楚辞》及其楚巫文化,受《远游篇》和屈原作品的影响极为明显……其创作的指导思想是汉魏之际的名理学,动机也是咏怀而不是求仙。曹植游仙诗的思想倾向与其轻爵禄而重声誉,与他追求永生的声名和超常的精神能量是完全一致的……其艺术寄托表现了多样性,包括暗示、意向性、反衬性、比拟性等多种”。还有不少探讨曹植游仙诗的文章,都充分认识到了曹植游仙诗在曹植诗歌中的比重,对其进行阐述与评价。如顾农《从游侠到游仙———曹植创作中的两大热点》、[29]杜青山《虚求列仙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30]李晓芹

《侠文化与曹植的游仙诗》、[31]施建军《曹植游仙诗新论》[32]等。还有不少学者对曹植与曹操游仙诗进行横向比较性研究,杨建波《曹操与曹植的游仙诗》[33]认为“曹操的游仙诗多基于自己宏大抱负难以实现,抒发的是一种时不待我的感情;曹植的游仙诗多基于不堪忍受其兄、侄的迫害,抒发的是一种慷慨悲凉的感情”。贺秀明《曹操与曹植游仙诗的成因及异同》[34]也对曹植与曹操游仙诗进行了比较研究。应该说他们的研究虽然分歧很大,但都体现了很好的学术水平。就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诗经》中已经出现游仙成分,屈原的三次飞天与世界的梦幻表达是典型的游仙作品,而二曹游仙正是把游仙的内容与方式用诗歌形式确定下来,游仙从此成为诗学的精神方式,应该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应当充分肯定,当然,有的游仙诗中也不免会流露出或多或少的消极态度,也不能完全否认。

(二)女性题材诗歌的分析研究 对曹植女性题材诗歌的研究也比较丰富,多数学者认为曹植在借女性的不幸来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张蕾《曹植妇女题材诗作鉴赏异说》[35]认为曹植笔下的女性“都笼罩着一层浓郁的感伤、凄婉的色彩”,“曹植从思妇、弃妇、怨女的悲剧命运中观照到了自己在政治风云中的不幸……诗人的个体人格也染上了愁苦、哀伤、欲言又止的情调,”“他通过女性的不幸表现自己的悲哀……他是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触融入女人的不幸之中。”封如楼《曹植妇女题材诗歌评析》[36]认为曹植“借助弃妇、思妇、盛年不嫁的美女形象来寄抒自己被猜忌、被迫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独怨悲凉的情绪”。裴登峰《曹植作品中女性美的象征意义》、[37]王晓辉《浅谈曹植妇女题材诗歌的比兴寄托》[38]等也都认为曹植女性题材诗歌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是曹植思想和情感寄托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杂诗》、赠答诗研究 这一部分研究成果较少,缪军《走向心灵──曹植〈杂诗〉小议》[39]对曹植的《杂诗》从创作风格的变化、对后世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了分析,认为曹植的《杂诗》“由于其环境、思想及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其表达方式由前期创作的外向表现逐渐走向了内心展示,由群体走向了孤独。他的悲剧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对后世,特别是正始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梁祖苹《曹植赠答诗主体意识的呈示》[40]从对赠答诗表现的主体意识的探析来说明曹植赠答诗的创作特点及独特成就,显示了自己个性的研究视野。

(四)曹植诗歌所表现的意象的具体分析 裴登峰《鸟飞情溢托鸟传意──曹植诗赋中的飞鸟形象》[41]认为曹植“将鸟的形象情思化,把客观物象的描写同主观感受相交融,从而`景语'与`情语'相粘着,认为曹植诗赋中的飞鸟形象是将理智与诗情、才气、个性、经历、理想、志向诸因素融合、凝着的结果”。裴登峰《“登清台以荡志,伏高轩以游情”—─曹操、曹植的登高创作》[42]从身登之作与神登之作(游仙诗)两方面比较曹操与曹植登高创作的异同。作者认为“由于曹操和曹植在追求的人生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故他们在创作中会体现出相近的倾向”。作者同时指出,“曹操的身登之作不是有意识而为之的,而曹植的身登之作则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从不自觉为之与自觉为之的两方面分析其差异。曹操诗歌大多即兴创作,抒发他的政治抱负,而曹植则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诗人,他的诗歌多是有意识的构思与创作。

四、对曹植诗歌诗史上的贡献的分析

傅正义《论曹植对中国诗歌的三大贡献》[43]中,对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有过高的评价,他把汉末及整个建安时代诗人们的功绩都给了曹植,他认为曹植“确立了五言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结束了中国诗歌在抒情、叙事间的左右摇摆而一头扎向抒情一途;确立了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这三大贡献,奠定了曹植`一代诗宗'的崇高地位”。蔡振雄《论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44]认为曹植诗歌创作意义在于“使汉魏五言诗歌从民间状态、半文人化半民间状态逐渐向文人化过渡,突出诗歌的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特性,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文人诗'的诞生”。对曹植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评价也太高。我们认为曹植是否一头扎向抒情一途,还要讨论,但其表达的作品倾向还是值得重视。曹植将诗歌引向文人化也不能说绝对,因为屈原与汉代的司马相如的创作不能说不是文人化的创作。

五、与其他诗人的诗歌比较研究

自古以来,三曹并称,而其中的同异,《文心雕龙》、《诗品》等都有论述。三曹诗歌比较研究也是三曹研究重点之一,20世纪以来,对三曹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也很多。李洲良《三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45]认为曹操与曹丕的诗风,一为阳刚,一为阴柔,曹植诗歌有雄奇之美与飘逸之美。高国藩《略论三曹诗文之比较》[46]认为曹操“古直”,曹丕“美瞻”,曹植“前期华丽,长于描写,短于言情,后期诗作,既长于描写,又长于言情,既富于想象,也富于意境,既富丽堂皇,也深情宛转,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超过了曹丕”,言语中都有褒植贬丕的意味。

陈良运《三曹三辨》[47]认为“曹操诗以气胜,有英雄气;曹丕诗具唯美倾向,有公子气,文士气;曹植诗则有郁结不散的不平之气”。又进一步指出:曹操“冲决儒家思想的桎梏,气夺群雄而开一代新诗风”;曹丕“开导文学自觉意识,发展新的诗歌文体”;曹植“以其特殊的境遇而创造了领袖一代的杰作”。同时指出:“曹氏父子,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全方位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评价了三曹及其诗歌在那个时代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江艳华《三曹诗歌中的生命主题》[48]从生命意识、生命主题角度入手比较,认为三曹由于性格、理想及才性气质不同,三曹的生命歌唱也各具风貌。

除了与曹操、曹丕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外,还有与其他作家诗歌的比较研究上。虞德懋《曹植与阮籍诗歌意蕴比较》,[49]认为“曹、阮则共属同意诗歌风骨范畴,不过建安曹植犹有青春意气,正始阮籍则已纯是迟暮心境了”,作者还从曹阮诗歌意象、诗歌风格、审美理想、审美心态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常为群也把曹植诗歌与阮籍诗歌进行比较,他在《失志以后的歌哭———曹植、阮籍诗歌比较》[50]中指出:曹植的失志是“被夺志”,阮籍的失志是“弃志”,“失志原因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心境、安顿身心的方法和诗歌的抒情方式的差异。曹植采用比兴的手法,抒情中带有`缘事而发'的乐府精神。阮籍则意欲摆脱具体事实,注重更为纯粹的情感抒发。”作者主要是从二者的失志方法上的不同谈二者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情感上的差异,和虞德懋的角度不同。

虞德懋《曹植与陶潜诗歌渊涵比较》[51]中认为曹、陶均得力于中古文化儒道互补的人文精髓,对后世影响都很深远。但在各自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人格、诗歌意象、审美风格上也有所不同。虞德懋的《曹植谢灵运诗歌薮脉比较》[52]认为“曹谢诗歌在内蕴外化、趋导复归、情韵思辨等序列剖面异同互见,形成横亘一代时空的审美超越”,“由此转捩—整合—超越构成的同而不同,不同而同的混沌之圆,

呈示出魏晋中古诗歌的嬗衍流程与历史走向”,纵向比较二者的诗歌,认为二者诗歌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了诗歌的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从二者诗歌呈现的形态可以看出魏晋中古诗歌的嬗变过程。作者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百年曹植诗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就,但在梳理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曹植诗歌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曹植的诗尤其是五言诗大多押韵,并且一韵到底,有的诗歌还完全符合平仄,所以,研究曹植诗歌对后代格律诗歌的产生和影响就很有必要,但迄今学术界并无多少涉及。再如,古代学者如胡应麟认为“子建《名都》、《白马》,乐府之变也”,但究竟变在何处,学术界也没有多少涉及。曹植的诗歌与音乐、经历、心理等方面的关系,美学成就的估计等等,都没有能够深入探讨,我们认为从曹植诗歌本身的技巧以及对后世诗歌创作技巧的影响上入手研究,也应该值得重视。因此,对曹植诗歌的研究尚有很多空间,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提高研究创新水平,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参 考 文 献]

[1]黄节.曹子建诗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古直.曹子建诗笺[M].北京:中华书局,1928.

[3]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4]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

社,1997.

[5]余冠英.三曹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6]丁晏.曹集诠评[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7]陈一百.曹子建诗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8]洪为法.曹子建及其诗[M].上海:光华书局,1931.

[9]钟京铎.曹氏父子诗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

[10]钟忧民.曹植新探[M].合肥:黄山书社,1984.

[11]聂文郁.曹植诗解译[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

[12]裴登封.曹植诗新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13]崔积宝.曹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14]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曹植卷[Z].北

京:中华书局,1980.

[15]陈延杰.魏晋诗研究[J].小说月报17卷号外.

[16]刃尔.谈三曹的诗[J].读书月报,1957,(6).

[17]钟忧民.曹植及其诗歌的评价问题[J].吉林大学学

报,1980,(6).

[18]陈飞之.曹植诗歌的体类及影响[J].中州学刊,1986,

(3).

[19]郭沫若.论曹植[J].中原,1944,(1).

[20]王绍良.曹植二题[J].北方论丛,1988,(3).

[21]徐公持.略论曹植及其创作的特点[A].中国古典文学

论丛:第1辑[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2]胡国瑞.论曹植诗的艺术成就[A].古典文学论丛:第4

辑[C].济南:齐鲁书社,1986.

[23]裴登峰.曹植诗歌意境美探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

报,1993,(4).

[24]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阴柔之美[J].西北民族学院学

报,1991,(1).

[25]裴登峰.曹植诗歌的阳刚之美[J].西北民族学院学

报,1992,(2).

[26]陈飞之.应该正确评价曹植的游仙诗[J].文学评论,

1983,(1).

[27]张士骢.关于游仙诗的渊源及其他——与陈飞之同志

商榷[J].文学评论,1987,(6).

[28]陈飞之.再论曹植的游仙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1,(2).

[29]顾农.从游侠到游仙——曹植创作中的两大热点[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3).

[30]杜青山.虚求列仙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J].

南都学坛,1995,(4).

[31]李晓芹.侠文化与曹植的游仙诗[J].阴山学刊,1996,

(4).

[32]施建军.曹植游仙诗新论[J].郑州大学学报,2002,

(1).

[33]杨建波.曹操与曹植的游仙诗[J].江汉大学学报,

1996,(5).

[34]贺秀明.曹操与曹植游仙诗的成因及异同[J].中州学

刊,1994,(3).

[35]张蕾.曹植妇女题材诗作鉴赏异说[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1992,(2).

[36]封如楼.曹植妇女题材诗歌评析[J].苏州大学学报,

1996,(4).

[37]裴登峰.曹植作品中女性美的象征意义[J].青海民族

学院学报,1994,(3).

[38]王晓辉.浅谈曹植妇女题材诗歌的比兴寄托[J].黑龙

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2).

[39]缪军.走向心灵──曹植《杂诗》小议[J].广西师范学

院学报,1997,(4).

[40]梁祖苹.曹植赠答诗主体意识的呈示[J].宁夏大学学

报,2000,(2).

[41]裴登峰.鸟飞情溢托鸟传意──曹植诗赋中的飞鸟形

象[J].青海师专学报,1997,(3).

[42]裴登峰.“登清台以荡志,伏高轩以游情”─—曹操、曹

植的登高创作[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4). [43]傅正义.论曹植对中国诗歌的三大贡献[J].涪陵师范

学院学报,2002,(1).

[44]蔡振雄.论曹植对诗歌文人化的贡献[J].求索,2003,

(1).

[45]李洲良.三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J].北方论丛,1991,

(4).

[46]高国藩.略论三曹诗文之比较[J].固原师专学报,

1999,(4).

[47]陈良运.三曹三辨[J].南昌大学学报,1994,(1).

[48]江艳华.三曹诗歌中的生命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1996,(3).

[49]虞德懋.曹植与阮籍诗歌意蕴比较[J].扬州师范学院

学报,1990,(4).

[50]常为群.失志以后的歌哭———曹植、阮籍诗歌比较

[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1]虞德懋.曹植与陶潜诗歌渊涵比较[J].扬州师范学院

学报,1991,(4).

[52]虞德懋.曹植谢灵运诗歌薮脉比较[J].扬州师范学院

学报,1992,(4).

[责任编辑:孙向召]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研究 ——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 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ms 摘要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从东汉时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努力创作,不仅诗歌艺术更加觉醒、独立,题材范围扩大,而且诗歌艺术风格、形式也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对于建安时期开拓出文人诗歌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形成彪炳千古的“汉魏风骨”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来说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三方面:曹植长于五言古体,对五言诗在中国诗坛上的牢固地位影响深远;曹植诗歌抒情味浓厚,对中国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影响深远;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风格和文质彬彬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同时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五言诗 Abstract Cao Zhi is one of our history's great poet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Jian’an scholar, whose poems also have very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 With his multi-volume and high-quality creative efforts, the Five-character poetry, which begun to rise up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developed more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in poetry art,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matter, made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poetry artistic style and form, eve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open up the scholar-poetry-art’s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and form the vigorous style of Han-Wei Dynasty shined through the ages during Jian’an period. Specifically, Cao Z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poetry i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he is expert in 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 poetry, which established the firm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 his poems have a strong lyric taste, which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Chinese-literati-poetry’s lyric tradition. Third, his poems have the character of high strength, wonderful spirit and gorgeous expressions, which established Chinese-poetry’s aesthetic splendor style and gentle path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m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to the poetry art, which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poetry. Key words: Cao Zhi ; Poetry study; Five-character poetry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 写作提纲…………………………………… . 开题报告…………………………………… .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书目…………………………………… 写作提纲 一、序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正文 、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 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 、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 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 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 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三、结论 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 开题报告 、作者姓名 、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 、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 、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 、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选题及研究背景 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 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准备情况 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 、预期目标 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

曹植《七哀》诗词赏析

七哀 魏晋: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注释 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浊(zhuó):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沉:就浊了。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赏析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教学目的:杜甫诗歌艺术的成就及特色。 二、重点:杜甫写实的艺术特色和律诗的精工多变。 三、难点:杜甫律诗格律精工与变化 杜甫诗歌艺术的特点: (一)创新开派: (1.盛唐诗人崇尚风骨,创造了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2.盛唐诗风是六朝“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的延续,王维是盛唐诗风的代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虽崇尚风骨,但对诗歌美的追求,远甚于对心志的表露。3.盛唐诗人常以天分写诗。孟浩然的“淡到看不见诗”、李白的“专仗着灵感作诗”〔闻一多语〕,是盛唐诗追求自然美、以天分写诗的典型表现。) 1.刻意锻造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1〉杜甫对诗歌艺术有着自觉的追求,他对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示宗武》〕〈2〉又反复陈述自己如何苦炼诗歌艺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觅句知新律”〔《又示宗武》〕、“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 2. 把自元结以来形成的写实倾向推到极致,消散了盛唐诗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集大成 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杜甫墓系铭》) 1.杜诗中有《诗经》写实讽喻的精神(“别裁伪体亲风雅”。);有《楚辞》反复咏叹、回环悲壮的格调(“窃攀屈宋宜方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摇荡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2.杜甫对六朝、初唐诗人,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颇学阴何苦用心”,劝别人“转益多师是汝师”。)。 一、古体诗的叙事艺术 (杜甫的叙事:1.具有历史认识价值,①《奉先咏怀》写安史之乱前夕社会现实,②《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等,记述了安史之乱中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2.有些诗,弥补了史料记载的缺失,如《三绝句》。) (一)既叙述过程,又着力于细节描写 《无家别》:久行见巷空,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羌村三首》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北征》写途中所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写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杜甫的叙事诗,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很难分别。 《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犹东流,青山犹哭声! 《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前二句可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指挥拙劣,不战自溃,故曰“无战声”;二,“无战声”乃因“同日死”,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暗含了深刻的议论。) 二、律诗的精工多变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律诗占杜诗总数的55%,加上绝句,要占到70%以上。)。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淺析曹植前後期詩歌 [內容摘要]曹植是建 安時期最為傑出的作 家之一。他在散文、辭 賦、詩歌等方面取得了 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特 殊地位。他的詩歌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 後兩個時期。前期詩歌反映悠閒愜意的生活及對功名事業的追求,主要以遊宴詩、建功詩、贈答詩為主。後期反映悽楚人生及懷才不遇的痛苦,以悲憤詩、建功詩、閨怨詩、遊仙詩為主。 [關鍵字]曹植詩歌風格 被譽為“建安之傑”的曹植,在我國建安詩壇上成就突出,影響深遠。他的詩不僅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風格多樣。鍾嶸在《詩品》中評價曹植詩歌曰:“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這些“骨氣奇高”的詩篇成就了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曹植不僅是一個具有濃重詩人氣質的才子,而且還是一個頗具雄心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由於前期的立嗣之爭埋下了曹丕對他的忌恨,使得曹植後期政治上受壓抑,經濟上陷困頓,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壓迫欺淩下痛苦地生活著。由於他前後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導致他前後期的創作出現明顯的差異。建安時期他的詩歌較多地表現他的政治雄心,對功名事業的追求。但到

黃初年間,作品呈現出新的面 貌。政治上的悲怨加上憂生之恐 懼,使他寫出了許多情兼雅怨、 詞采華茂的詩賦文章。他的後期 作品主要反映其受迫害的悽楚、 憤慨心情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痛苦。 一、建安時期 曹植出生在董卓之亂後的第三年,他“生於亂,長於軍”,自幼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有相當豐富的經歷,同時又深受曹操影響,從小就胸懷大志。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年幼即已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年十餘歲,誦讀書、論及辭賦數十萬言”。他才思敏捷,下筆成章,在建安十七年銅雀臺建成之際,曹操當面出題令其作文,他揮筆而作《銅雀臺賦》,其才思令曹操大為詫異,並從此對他刮目相看。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能極為推崇,他稱:“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同用一鬥,奇才敏捷,安有繼之。”曹植在《前錄自序》中也自稱:“餘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曹植因其才華,深受曹操寵愛,再加上曹氏的僚屬中丁儀、丁翼兄弟對他的擁護,曹操認定他“最可定大事”,曾考慮立他做太子。所以,建安時期曹植在其父曹操的庇蔭下過著優遊裕閑、風流自賞的貴族生活。他的詩歌反映的大多是優遊裕閑的生活以及對建功立業的嚮往,詩歌中散發著歡愉的氣息,也充滿了開朗豪邁的情調。 (一) 遊宴詩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曹植文学研究

曹植文学研究 曹植是生活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转型时期的大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之功并取得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巨大成就。在人们的观念中,有关曹植的研究似乎已经很多,但实际上,除了他诗歌中的几个话题研究得较多外,其余都不够深透,特别是他的散文创作。 而而对曹植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历史地位作全面研究和总结的工作,人们做得就更少了。本文就是力图运用丰富的资料,新鲜的视角,对曹植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作全面的论述和总结。 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十二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论述了曹植作品的流传情况,解决了曹植作品流传过程中一些长期以来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 二、概括论述了曹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首先从八个方面概述了曹植研究的现状:1.关于曹植作品的整理及研究;2.关于曹植生平资料的整理及研 究;3.关于曹植哲学思想、政治观念的研究;4.关于曹植文艺思想的研究;5.关于曹植文学创作成就的研究;6.关于曹植文学继承问题的研究;7.关于曹植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8.关于曹植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 其次从几个方面概述了曹植研究的不足:1.曹植的生平考证;2.曹植作品的 整理;3.曹植的学术渊源;4.曹植的文学师承;5.曹植创作的阶段性;6.曹植的辞 赋研究;7.曹植诗歌的综合研究;8.曹植散文的研究;9.曹植创作成就和历史地位的研究。三、从六个方面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创新之点。 第一章:曹植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该章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建安时期政治中心的多元化对文人的道德情感和政治情感产生了巨大冲击,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1.士大夫对汉政权的态度;2.时人对曹魏 政权的态度;3.曹植对汉朝的态度。二、随着儒学的解体,学术趋向多元化,文人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也随之发展巨大变化,从而也导致了文学创作面貌的改变。 文章论述了学术演变的三种表现即诸子学兴起、各具特色的地方学术中心的形成和非主流意识的流行;论述了对时人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观念,即刑名法术 之学、道家和道教思想及王充的气自然论。三、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文人的社会角色和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主要是由原来的儒生分化为政治干才、文学之士和玄学名士。 文章以当时三个著名的名士家族的转变为例论证这个问题。第二章:争嫡问题的再探讨。 本章用丰富的材料,论述了曹操、曹丕及曹植各自的性格特点及思想倾向, 探讨了曹操在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原因及最终选择曹丕的苦衷,同时也论述了此事对曹植生活和创作的影响。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曹操的犹豫和最终抉择。 曹操爱才,所以他喜欢曹植;考虑到世家名士支持曹丕,所以他选择了曹丕。二、曹丕的性情和日常行为。 曹丕亲情淡漠,行为放诞,为曹操所不喜;他得到世家名士的支持,所以最终 立为太子。三、曹植的才气出众和避嫌退让。 曹植天才卓出,仁孝友爱,所以受到曹操的喜爱和追随者的吹捧;他无意为太子,故而谦逊避嫌。四、曹植黄初初年两次获罪事由探隐。 曹植黄初初年两次获罪的具体原因是他私祭父亲从而与曹丕发生冲突。第三章:曹植的学术渊源。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文学院1202班 曾晓瑜 121040064 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刘勰曾说,“古诗”是 “五言之冠冕”。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 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在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出现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特别是五言诗数量比例跃居第一的局面。这是中国诗坛前所未有的。1.3曹植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曹植一人的功劳,建安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们不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操和曹植诗歌的比较 摘要:曹操、曹植父子二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关键词:曹操曹植诗歌风格 一、从诗歌内容上比较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终生所追求的是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所以他的二十余首诗大都是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描写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乐府歌辞。他的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从少年时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但他又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旷达和放纵不羁的性格,蔑视世俗礼教的态度。这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强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悲愤。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其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但曹操的慷慨悲凉使人振作,而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二、从诗歌风格上比较 曹操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捷,指事写意,直达所怀,格调劲健。这种风格从实质上讲,正反映了整个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观沧海》中就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短歌行》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体现其慷慨悲凉风格的诗作之一,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 曹植更富有诗人的气质,他既有乃父的苍劲,又更为华丽多姿。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曹操的阳刚之气,又有曹植的阴柔之美;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一、诗歌风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所处时代特点和其地位、经历及世界观的不同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曹操以宦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主旨】 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

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梁甫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B、“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C、“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D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正面描写,反映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解析】D 是侧面描写,反衬……。 2、下列《梁甫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可以说,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类作品很多,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 特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曹植,建安作家之一,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在建安时代曹植卓然为一大家,他少有才气,自称“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着繁多”。他自己曾删定编成《过前录》七十八篇。 曹植才情横溢,诗气勃发,他兼擅各类问题、诗体,尤其擅长五言诗,是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从他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诗歌表现其生乎乱,长乎军的所见所感和与文士相处的优游生活。后期诗歌抒发了他在政治压迫下的悲愤心情和想摆脱束缚,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曹植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形成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 曹植的诗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他的诗歌中对偶句极多。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民歌到文人诗并推从文人诗的发展,曹植都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 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 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成为了曹植、曹丕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古代诗歌赏析曹植《情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4~15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离乱,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B.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C.三、四两句俯仰有致,意境开阔,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所用手法一致。 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作者借来抒情。《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西湖最美的景致概况出来;《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 (2)《荀子·劝学》指出,蟹虽然身强体壮,但却“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它心浮气躁,不能专心致志。 (3)叠词的运用,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连用叠词,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4.C 15.《情诗》: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 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③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