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它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构建。通过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道路。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如何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

一、创设有效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标倡导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同时,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合作交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最佳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因此,合作学习应建立在瞒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在有效的情境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在教学中我们要提供生动有趣,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来体现数学价值。

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够从学生的内部需要中去把握好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兴趣,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提高思维的含量。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学

生的内部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思考和有价值的合作。探究与交流,使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还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养成一种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片段:

师:一只小猴正在挑选比赛服装。它有2件背心,3条短裤,从中选一件背心和一条短裤配成一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穿法?

生:纷纷猜测。

师:用图片移一移、配一配,用操作结果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结果,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进行交流。)

师:每个同学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讨论一下,哪些想法是正确的?

生:……

师:如果不摆图片,有什么好方法把6种不同搭配方案表示出来呢?

生: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师:怎样连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生:按顺序、有规律地连线。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全班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有规律地依次搭配比较好,并且学会用连线的方式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方法,又增加了学

生的合作理念。

二、注重平时的合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有规则的合作是有序、有效合作的前提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所作为、有所成功,而不是一个无所事事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及合作意识的品质。

平时的合作技能训练也是要讲究方法的。首先,小组合作方法要科学,目标要明确。合作小组的结构要根据个性特长,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之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活化合作小组的力量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觉得“我是小组的一员,我也很重要”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才由然而生,从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活动要坚持“共同计划、共同努力、共同目标、共享资源、各尽其能”的原则,引导学生真诚的合作。

例如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中,要统计1分钟经过某个十字路口的不同车型的数量。首先是老师问全班同学,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学生觉得这个应该很容易。于是教师通过课件播放车辆流动,时间一秒一秒过去,车辆川流不息,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就有学生提出问题了:有的说数乱了,有的说数不过来,有的说一下子那么多车,根本不好数……教师停止画面并用商量的

口吻问:那么我们是否有更好的办法,事先统计目的呢?一个学生说出,如果几个人一块统计,一个人统计货车,一个人统计轿车,……另一个学生说,一个人数南面来的轿车,一个人数东面来的轿车……教师总结:这个就是小组合作统计的方案。接下来就让学生分工,再重新统计。这个例子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几个同学合作才行”。这样学生目标明确,科学地建立小组,有目的地进行分工,本节课任务便轻易地完成了整个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互相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乃全班共有的成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有效。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是教师的引导与参与紧密相连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担负着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情境。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出了事先宣布的合作规则外,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既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可以达到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效果;又能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形成良好

的心理素质,最终达到主动、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小学数学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索,以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新课程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应用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

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自学学习策略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始终以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为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在设计、引导学生自学学习。 二、合作学习:学习者通过小组里的互助性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承担个人责任,还需要进行互动活动进行促进性的学习。 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的积极依赖,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又适合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是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有: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三、探究学习:学习者通过确定探究主题,在创设的探究情境中,开展有组织的探究活动,展示探究成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探索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策略:探究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学习。

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1280人阅读 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 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 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 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转变学习方式 (2) 1.三种课程观的比较 (2) 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3) 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关注学习方式问题:被动接受知识 (4) 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 (5) 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 (10) 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反思深层教育观念:知识观学习观 (15) 1.透过知识呈现方式,反思知识观的沿革及其教育意义 (15) 2.透过知识学习方式,反思学习观的变化及其教育意义 (22) 四、改变课程教学观念,生成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知识 (33) 1.呈现知识内容时,为学生敞开主动参与的空间 (33) 2.组织学习活动时,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究的机会 (39) 3.促成多向互动时,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学习质量 (42)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华东师范大学李伟胜 课改重点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三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理念,理解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我们分四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首先了解历史上曾经突出强调的课程观和学生、学习方式在其中的地位;

第二,考察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还大量存在的被动学习方式; 第三,分析这种学习方式所反映的知识观、学习观等深层观念; 第四,探讨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主动改革课堂教学,生成新的学习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于新课改的理解,与目前仅从课程与教学角度的理解有所不同。 ·后者——仅从课程与教学角度理解,更多的是在方法论层面探讨课程设计、编制和评价技术等操作手段,但这些手段本身并不足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充分的保证——因为,采用这些先进手段,既有可能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但也有可能更隐蔽地被动接受预定的知识内容。 ·我们——主要从教育基本理论角度理解,则在本体论、价值论的层面,探讨课程本质及其反映的知识观、学习观,从而更具整体性地将深层观念的变革与具体操作手段的改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更充足的保证。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转变学习方式 1.三种课程观的比较

浅谈新课程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正文: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市课改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出来的新课堂,会深深地体验到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大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丰富而个性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得到了真正的培养;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思想上的支持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苏霍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及其趋势(精)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及其趋势 背景:新课程改革 ●我国高考的改革历程与进步 1、十七年、十年、恢复十七年、走向21世纪 2、高考(历史)令人瞩目的进步与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什么? 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六个改变”: 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改变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兴趣、经验、终生学习的基础;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培养基本的能力; 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改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6、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实行三级管理。 ●国家出台的高考改革措施 1、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逐步下放高考命题权,实行由省一级按课程标准实施的国家高校招生考试; 2、加强国家监督和新的实践经验总结,给予及时指导。 一、高考的竞争及其特点是社会竞争及其特征的客观反映和延伸。“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其中,高考则是学生学习内在的“指挥棒”,这几乎是“铁律”。全面测量与评价是一种理想和努力的方向,但理想、方向固然重要,却并不能取代现实和用什么方式、方法到达。当社会诚信和全面测量与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不足以保障其客观和“三公”时,人们会本能地放弃“全面”而选择“三公”,无奈地相信那可爱又可恨的考试——不公平中的公平。社会诚信是全社会的事,前途光明,却有待时日和努力。全面衡量与评价的有效和可靠性,即使从技术层面上看,也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其中,有些是世界性难题,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量。在正常情况下,在与无法超越的功利相联系的时候,很少有人会不按评价者的意图来表现,智商越高,越是如此;有些有中国特色,如“快节奏”、“大跨度”的教育或课程改革、高期望值和高竞争率的负面效应等;有些有办法而缺乏实施的条件,如考试社会化、命题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增加考试机会、进一步提高阅卷信度、考试的信息化等。这些都非一蹴而就,而牵动千家万户的高校招生却是每年必须进行的。 考试改革必须从实际效果出发作系统的考虑。这个“实际效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量效果;二是对教育的反拨作用,或者说“应考”效果。前者直接决定测量与评价的成功与否,从长远的观点看,后者具有更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它左右着测量对象本身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韦承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

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

K5新课程理念试题

一、新课程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概念的重建。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如何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1.新课程的"新"不在于教学设备的求新 2.新课程的"新"不表现为教学环节的多样化 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给学生绝对的自由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对教师指导作用的限制 经典真题回顾 一、单项选择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试题

新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2)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有几方面的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学习方式的几种特点: 1、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变量。 2、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3、学习方式反映了学习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 新课改的几个转变: 1、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由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6、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7、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与措施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与 措施 通钢二中陈芳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它将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我们在事实时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小组讨论,前排学生的唰地回头,满教室都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怎样怎样。”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

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或者是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表现的欲望特别强烈,讨论结束后,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而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一言不发,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自然学习的效率不高,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只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一些教师所说的,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 还有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我的困惑是:怎样做才能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 —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感

新高考、新课改、新机遇、新挑战—参加新高考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有 感 为期四天的外出学习,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新高考改革后高中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考考试和招生改革就是指挥棒,对高中的教育教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浙江和上海几所学校的考察和学习,让我对这一轮的高考改革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高考改革实行的是3+3模式,语数外必考,其中英语实行一年两考,其他六科中任选三课,结合我省的情况这样的组合就有二十多种,这些对高中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中在此就要通篇考虑,全局筹划,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做好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生现在的选课决定了今后上大学的专业录取和今后的人生选择,所以高中阶段的选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科学选课。 2、做好走班制教学工作,组合越多,意味着学校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越大,怎样科学分班,怎样解决走班制下的学生管理,怎样解决走班制下的科学评价等问题都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绕不过去的难题。 3、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原则改变了以往录取中的只看分数,分数成为了依据之一,素质评价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怎样科学公平公正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也是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行的评价制度弄虚作假、应付了事肯定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所以学校需要认真研究高考改革,结合学校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制定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规则。 4、我校学生生源基础差,根据高考改革录取方向,我校学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将大大降低,而以参加高职高专录取为主,这样我校在新高考后学校教学工作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处理好学术性高考和技术性高考的区分管理,怎样合理指导学生选择,怎样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资源等问题也更为突出。

新课程教育学习方式变革

新课程教育学习方式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的解释框架中,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

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一、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合作学习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合作学习 发表时间:2019-04-08T16:07:37.520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2期作者:刘洪兵[导读] 摘要: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实现学生高效的参与,积极的合作是前提条件,学生积极参与是合作的关键,创新是合作的目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和运用其规律,转变观念和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的构建和发展。四川省德阳市德阳外国语学校刘洪兵 摘要: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实现学生高效的参与,积极的合作是前提条件,学生积极参与是合作的关键,创新是合作的目的,教师要认真研究和运用其规律,转变观念和角色,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体的构建和发展。关键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反思与体验 《英语课程新标准》提出“合作学习”——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被当做知识灌输的“容器”,其学习完成是被动的,自然也就谈不上学生的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力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让老师转变成导师的角色呢?老师就要能为学生提供英语交流,合作学习的条件,有利于他们共同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操作性强,应该注重它的实效性。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学习内容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是否带有一定的探究性,是否具有合作的价值?如果个人学习就能掌握,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如果知识密集的内容,就需要教师的精讲,学生合作学习自然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如难度大的的可分为多个小任务型,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所以,合作内容的确需要教师慎重考虑而定。例如:每个单元上都有(talking about pictures),学生对看图说话都感到比较困难。因此,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先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每个学生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又如,在教完具有表演性的课文后,才让学生进行总结性表演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合作互动”,把课文内容充分地展示出来,重视合作的实效性。(二)教师应有效组织、控制自如。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性地思维;教师又是平等民主的合作伙伴,作为合作者,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合作的乐趣,看成功的喜悦;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及时发现合作过程在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冷场”或合作偏离轨道或走入误区时给予必要的调节和监控、点播与引导。师生切磋,教学相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三)重视合作技巧,优化小组成员。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为了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先要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应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性别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尽量均衡,包括优良差,具有同样的竞争力。这样可以培优扶差,避免两极分化,为了使小组合作有效进行,我们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分工。比如一个同学负责安排分配任务或完成对话角色,一个同学组织纪律,一个同学做合作学习的记录,甚至还可以让一个同学评价组里每个成员的表现。当把不同层次学生放在一个合作小组中,一个小组意味着组里所有成员都成功。而能力较低的学生也认为他们为这个结果尽力了,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老师也应因为他们的成功而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奖励,使其每一个同学都有成就感,合作学习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学习后的反思与体验 1、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人人参与的热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这是孔老夫子给我们教学的至理名言。“愤”,就是求知欲望对学习者参与学习意识的启动作用[2]。我们所教学的对象天真、活泼,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年龄特点,对于他们所熟悉的人物、事物及环境中会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合作学习”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这种“冲动”的空间和氛围。小组活动中,性格比较内向、胆子较小的学生也变的开朗起来。 2、合作学习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增加学生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在教学Free talk或Make an interview拿出几分钟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迅速找伙伴,找材料,编对话。他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更为得到一段精彩的对话欢呼雀跃。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交流的句子由短到长,由简到繁。内容也更加丰实精彩,可以说Free talk 是学生旧知识得以巩固,新知识得以呈现的最佳舞台,也是学生个性张扬的好机会。 3、合作学习拓展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课内,而且可以延伸到课外,弥补了课堂内时间有限,学生来不及表演和可操作性小等遗憾,不但对课堂教学起到巩固和强化的作用,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结语:实践证明,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教学研究与探索一种常用方式,即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它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在学习中与人合作、交流及创新、实践的能力。而且还区别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本点,更是培养合作精神,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学的一种迫切需要,学生合作学习时,只要教师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深入到小组揣摩学生的认知心理,体察学生的学习困难,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要领,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就能让英语合作学习扎实有效,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学习中来!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赵丽敏,论学生参与,中国教育学刊,2002(4)26-29页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策略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幼儿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发展幼儿个性为宗旨,以更好的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的环境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学习,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理论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它摒弃了以往“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弊端,以幼儿为中心,着眼于幼儿的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幼儿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的一种指导性的教育理论。在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中,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的是机械的模仿及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幼儿的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冷落。那么,教师应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在认知活动中的主体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直观演示法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设备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如:在绘画《各种各样的汽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汽车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了《中华汽车展》环境,幼儿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对汽车发生了兴趣,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直接感受各式各样的汽车中来。由于每个幼儿对汽车都有一定的认识,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在作画中,非常自如,积极主动,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2、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幼儿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如:在画《神奇的手》活动中,我运用这个故事:“一天,有个小姑娘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手忽然变成了许多小动物,有孔雀呀、蝴蝶呀,还有小飞鸟呀,好多好多的动物,他们在由手变成的山呀,树林里呀……”。通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幼儿表现的欲望非常强。小朋友们个个画出了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有的幼儿画出一座“手” 房子,有的幼儿画出了“手”汽球,有的画出“手”花瓶……。 3、设疑启智,创设问题情境。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思维的启动,无不被问题所诱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将幼儿置于问题情境中,幼儿有了疑问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这样可激活幼儿学习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促使幼儿不断去思索,不断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幼儿正真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如:绘画《蚂蚁》活动中,我提出了“蚂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蚂蚁的家在哪儿?”“蚂蚁在干什么?”“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蚂蚁的头上有什么?像什么?”等问题。幼儿在问题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带着问题去想象, 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了。 4、小品表演,创设实践情境 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每当在表演情境中,非常兴奋,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容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思考-最新文档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思考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高考科目的改革力度相当大,高中学生的教学打破了传统固定在一个教室学习的模式,转而需要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科目重新组合成新的教学班级。随着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将改革前的高中教学模式带入了困境,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高考科目改革的需要,必须不断探索提升高中教学的新模式优化教学环境。 一、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1.课程组合类型多 高考设置科目的改革,是指在高中知识体系的构建中跳出以前“非文即理”的课程选择模式,在保证统一学习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想报考的高校要求选择学习的科目。 2.课程开设种类多 高考?C合改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选择的人数会存在差异,可能差异还很明显,加上每年新进一届学生,每一届的学生选择情况又会不同,因此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比较都会出现很多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势必要求学校对每门学科的师资力量、教学投入作出迅速的调整,但对在高考科目改革前一些学校长期固定存在的教学资源、管理体制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3.教师资源紧缺与剩余并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会记入高考的总成绩中,对高中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信号。在选择所修学科时,学生一定会倾向于选择自己最擅长和最好拿分的科目。因此,有些科目必然陷入“冷门”的尴尬境地。 二、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改革措施 1.做好高中生学业规划指导 随着新高考改革从试点逐渐到全国普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高校选拔的多元化的趋势逐渐增强,在高中阶段进行学业规划指导势在必行。 (1)课程指导,突出选考 为实现科学选考及合理选择高校专业,科目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介绍学科最佳学习方法、科目和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从学科角度出发,帮助高中生进行学业规划,为学生选考提供依据。 (2)科学评估 自我反省和他人评价是学生认识自己的主要途径,而这两种自我认识方法的缺陷在于简单、片面,易产生认知偏差。学校指导人员应运用心理测验、情景模拟等科学方式评估学生的兴趣、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以帮助其获得更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3)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指导 学生的个性差异受到尊重,个性价值得到充分发展是学业规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 ×湖南省澧县教师进修学校:王文海 × ×一、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 ×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索——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ד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 ×首先,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教师由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这种对话还应当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打个比方,后者好像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是按照图纸去生产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前者则类似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并不制造禾苗,只是为禾苗的生长提供条件,如按时播种,并适时灌溉、施肥、捉虫等,从而促使禾苗茁壮成长。与此相适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由此看来,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 。 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 ×⒈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素质 × ×第一,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