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 从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XX

X 从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XX

X 从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XX
X 从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XX

Ξ

从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ΞΞ

余中元

(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 要】15-17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与在此之前的中国明代进行的郑和下西洋在时间、背景、起

因、动机、影响和目的等方面有差别又有联系,分别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同时二者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本文对两次活动进行目的、背景、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以探析东、西方文明在包容性、逻辑性、探险性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地理大发现;郑和下西洋;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86(2003)02-0043-04

1 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111 地理大发现

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东西方的联系加强。15世纪末,日益强大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中央王权及大

小贵族迫切要求向海外寻找土地、财宝和黄金。十字军东侵,增进了东西方的交往和经济交流。15世纪以后,通往东方的陆路被土耳其和阿拉伯人把持,迫使欧洲商人、航海家和探险家寻求到东方的新航路。

在西欧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1486年迪亚士航抵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1499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502-1503年,达.伽马第二次、第三次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伊萨贝拉一世的支持下,率舰队向西航行到达美洲的圣萨尔瓦多(今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1493、1498、1502年哥伦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率舰队到达美洲,探察加勒比海的一些岛屿和中美大陆和南美的奥里若科河口等地。1499-1504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加.韦斯普奇证实哥伦布发现的是新大陆,故以其名为美洲命名。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F.de 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率船队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麦哲伦在与菲律宾土人战争中被杀,其随从率队继续航行,于1522年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112 郑和下西洋

明代永乐年间,政府积极发展与海外的友好关系。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遣“三保太监”郑和率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南行、西行沿途访问战成(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剌、锡兰山(斯里兰卡)、古里等地。1407年、

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1424年,郑和又分别进

行了第二、三、四、五、六、七次西航。郑和下西洋历时28

年,对亚非30余国家进行了访问和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等地。此举比哥伦布早87年。

2 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

211 相同点

21111 都有较强的政治目的

十字军东侵、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欧洲人对航行东方

的兴趣。资产阶级的兴起,及其与封建势力的尖锐矛盾使资产阶级需要新的生长空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等从不同侧面为资本主义扩张摇旗呐喊,鸣锣开道。地理大发现直接导致商业革命和海外扩张。

郑和下西洋以前,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篡逆”取得帝位。为取得民心,提高个人声威、对外宣扬国威,显示中国人的兵力,恢复和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关系,以及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永乐帝遣郑和七下西洋。

21112 都有政府的支持

西欧专制政府是海外扩张的强有力的后盾。专制制度与新兴的资产阶级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专制制度的形成和维持,要靠资产阶级经济上的支持,资产阶级也需要专制政府维护其经济利益。专制政府用海军保护本国航海业及海外贸易,汇合经济活力、技术进步、新教徒的进取精神,支持新航路的开辟,有时不惜为此发动战争。

郑和下西洋则基本上是由政府一手操纵的。永乐帝先后七次派宦官郑和及其副手景宏、指挥侯显率队下西洋,这些活动由从事外事活动或为皇室求宝的宦官组织开展,开销来自皇帝私囊及皇帝的代理机构和沿海各布政司

3

ΞΞ[作者简介]余中元(1969—

),男,四川华蓥市人,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2001级研究生。[收稿日期]2002—12—03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1世纪地理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实验的改革研究”

(川教高[2001]36号)。第13卷第2期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6月Vol.13 No.2 Journal of Daxian T eachers College(N 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3

承担。

21113 都有一定的科技和地理知识的支撑

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已能制造600-800吨的结构坚实的帆船,船尾安舵,并对帆进行改造,在战舰上装备大炮。郑和下西洋第一次使用中国的九桅平底帆船,长444英尺,并在船上使用罗盘。西方随着十字军的东侵和马可波罗游记以及地圆学说的传播,对东方以及整个世界的了解日益加深。中国当时也知道非洲、东南亚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并与非洲、东南亚国家有密切的联系。东西方航海家在航行中均能运用季风航行,西欧航海家还能确定纬度、计算球面距离。

212 不同点

21211 背景不同

2121111 地理大发现的背景

经济上的需要。16世纪以前,欧洲早有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与东方的贸易在13世纪末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香料(丁香、肉桂、胡椒)、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在欧洲市场最受欢迎。《马可波罗游记》把中国看作黄金的天堂更激发了欧洲人的黄金梦。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小亚细亚及黑海北岸,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他们肆意抢掠过往商旅,并科以重税,抬高东方商品的批发,使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价格猛增。

基督教的传播。西欧所信仰的基督教具有普救主义和博爱的精神,有强烈的传播、征服的欲望。使之与具有同一精神的穆斯林对峙滋长。为普及基督教,甚至以武力相威胁。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文艺复兴攻击神学,求助于来生、禁欲渎罪、讴歌现实生活、相信人自身的能力、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和惟利是图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思想动力。

商业上的进步。地理大发现时期已能采用复式薄记,使财务状况更加清晰,增强了经营者的盈利意识。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有利于组织分散的资金,用于大规模的冒险活动。商业观念的改变,使借贷和经商非贱业的思想有了生长的根基。

此外,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均位于大西洋沿岸,先天倾向于海外发展。同时两国均掌握了航海技术,都有强烈的宗教热情。

2121112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政治改革与军事扩张。明成祖是一位多智多谋的精力充沛的征战者。他恢复了古代的儒家治国之术和古代的政制。赫赫战功、北方边境的安全和政治霸权是其帝王形象的憧憬。在其统治期间,对军政部门进行了革新,甚至迁移都城。对外则讨伐蒙古,征服安南,并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日本及其他海上邻国关系正常化,遣使去南洋、西洋和东洋。在外交事务中倾向于积极主动的干涉和扩张主义的干预。

“北虏南倭”的侵扰和海禁政策。明初始终存在着“北

虏南倭”的压力。蒙元残余势力北走沙漠但仍有很强的军事实力。与此同时,日本处于分裂混战的南北朝时期,一些封建主为取得财富,组织武士、浪人和商人来中国沿海走私贸易和劫虏骚扰。为维护沿海地区安全,洪武初年,在沿海实行海禁,禁绝民间船只从事海上贸易,使民间海外贸易或民间造船业衰退。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初洪武期间太祖和永乐期间成祖均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棉花等经济作物得到扩大,农业产量和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手工业得到很快的恢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中纺织、造船、制盐、制瓷、开矿、冶铁等行业尤为突出。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和商业的繁荣,为明统治者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朝贡贸易的盛行。中国历代统治者视自己为“天朝上国”,要周围邻国“朝贡”。明统治者也承袭了这种传统。因当时实行海禁,朝贡贸易成为明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在洪武期间,朝贡贸易不如人意,东南亚国家“诸蕃久缺贡”,只有少数国家“朝贡如故”。对此,永乐帝很不满意。

21212 行为主体不同

地理大发现虽得到皇室的支持,但其行为主体以民间团体为主,为自发的组织,包括大商人、大贵族、航海家、地理学者。一些不能亲自参加冒险活动的,多以股份的形式投资赞助或为其提高设备或技术方面的支持。郑和下西洋,则具有官方性质。政府为郑和配备了所需的各种人才,包括军士、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如医官、文书、通事(翻译)、火长(船长)等。所需财物均由政府承担。

21213 目的不同

2121311 地理大发现的目的

以经济目的为主。首先地理大发现是为了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掠夺土地、宝藏和黄金。其次是对外进行殖民主义的扩张,为日益丰富的产品急于寻找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地理大发现时期正是资本主义日益发展并取代封建主义的过渡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东西贸易的复活,新兴的资本主义需要新的生长空间。地理大发现是海外扩张的序幕。再次是为了传播基督教。最后,地理大发现还具有科学考察和探险的目的。哥伦布西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因为相信和为了证实地圆学说。亨利王子本身就是航海家,热衷于航海事业,支持探险航行,并办航海学校培训地理探险者。当时在文艺复兴的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人有强烈的探险欲望,在年轻人中更形成探险热潮。

2121312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以政治目的为主。首先是为了乘着内战的余威,扩大明在东南亚的影响和明成祖的个人声望,缓和国内对其“篡逆”的反感情绪,塑造“代天行命”的天子形象,宣扬国威,满足虚荣心。其次,朱棣起兵“篡逆”后,建文帝逃亡海外,朱棣为绝后患,派郑和七下西洋以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最后是进行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对沿途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册封君主,馈赠大量中国手工业品,建

44

立了庞大的朝贡系统,“厚往而薄来”、

“以重利诱诸番”,营造和平友好的南方环境,加强与东南亚诸国的联系。

21214 手段不同

地理大发现以掠夺、战争、殖民、欺诈和暴力为手段,如达.伽马洗劫阿拉伯商船,哥伦布在美洲建立伊施帕尼奥拉殖民地,麦哲伦发动菲律宾马克坦之战等。

郑和下西洋以和平友好、互访为手段。对所访之国,仅要求各地君长接受大明封典,而不是长期占为殖民地。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仅使用过两次武力,一次是在旧港(今苏门答拉上的三佛齐),当地海盗头目陈祖义“剽掠商旅”,欲劫郑和船队,郑和将其带回中国;另一次,是在锡兰(斯里兰卡),其国王亚烈苦奈尔“发兵劫和舟”,郑和特将其带回。同时,明成祖还让郑和在海外调解邻国纠纷。如要求暹罗与占城、满剌加等邻国搞好关系,不可恃强欺弱。

21215 影响不同

2121511 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15世纪以前,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的状态,新旧大陆相互隔绝,东西方之间的交往仅限于陆上商路。在相对独立和隔绝的自然单元和环境下形成世界上相互独立的几个文化区,如欧洲基督教文化区、北非、西亚伊斯兰教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印度文化区、美洲印第安文化区、非洲黑人文化区。历史上的渐变、突变的事件往往打破这种天然障碍和孤立的状态而使之互相接触和融合起来。地理大发现使这些相对隔绝的地区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地化和对殖民地的贸易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发展。随着新大陆、新航路的发现,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地理大发现为开拓世界市场做准备,为新兴资产阶级准备了新的活动空间,促进了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

引起价格革命。亚欧各国的商人、殖民者从亚洲、非洲、新大陆运回的金银财宝使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上涨,产生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加快了资本积累,恶化了工人的生活处境。

引起了殖民运动。地理大发现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殖民征服的道路。接着荷兰、英国和法国也挤入了殖民主义的行列,对世界进行瓜分。

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科技的进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2121512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和航海活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中国和东非国家的航路,把亚非广大国家海域联成一气。郑和是航行到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第一人,也是世界航海家中伟大的先导者。郑和下西洋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

郑和下西洋接通了中国、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之间的海上交通网络,为东西海上经济、文化的大交流开辟了道路。郑和对沿途国家进行友好的访问,赠送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回奇珍异宝,如珍珠,珊瑚、宝石、香料、长颈鹿、狮子、鸵鸟等。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人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带去中国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品,对南洋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郑和随从马欢所著的《赢涯胜览》、费信所著《星搓胜揽》、巩珍所著《西洋蕃国志》记载了各国的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此外郑和下西洋时所绘的《郑和航海图》对航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到现在仍然有重要价值。

3 从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看东西方文明

311 东方文明更具有宽容性和包容性,西方文明具有侵略性、征服性和种族歧视性

西方文明呈现出一种征服的、攻击的男性性格和不断扩张的特点。东方文明是一种温和的非攻击性的文明,具有女性的性格和包容的特点。在西方文明中,经常出现侵略和征服别国的历史。而中国即使在先秦文明、唐宋文明鼎盛之时,对周围各民族采取的也只是一种宗主权式的包容的态度。郑和下西洋的结果表明,明统治者对东南亚邻国不是要占有或建立殖民地,最多只是建立一种朝贡以满足其“天朝上国”和显示国威的虚荣心。而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海上强国东征和西征的目的是掠夺财物,扩大市场、进行殖民扩张。从其起因来看,有宗教方面的不可包容性。从其手段来看地理大发现以血腥、欺诈的手段掠夺财物、占领据点,建立殖民地;而郑和下西洋以一种和平友好甚至博爱的态度对待沿途各国及使节。郑和从不主动出击,而且所到之处,大量抛洒财物以显国威。

312 西方文明具有逻辑性和理性,而东方文明具有感性

西方文明是一种具有男性阳刚之气的理性的文明,而东方文明则是一种感性的温柔的文明。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发明创造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东方文明则在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上无与伦比。

地理大发现中,西方文明表现出明显的逻辑性和理性。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西行必能到达目的地,并且他通过计算知道东方西去并不远(虽然存在谬误)。王室支持探险远航,是因为他们能预计其重大意义,或者它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1484年,葡萄牙王室拒绝哥伦布西航的计划,是因为国王权衡了西航和东航的成本,而且葡萄牙已经打通了东航到宝国的通路。西欧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也是其逻辑性、理性的表现。每次航行均考虑经济效益,其规模比郑和下西洋小得多(达.伽马去印度仅4只船160人、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仅3只船80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仅5只船260余人,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有大船62艘、小船255只、船员27870人),成本比郑和低;而归来所获财宝价值远远超过其航行成本的许多倍。相反,明成祖

54

不惜劳民伤财经济损失,甚至不顾一部分大臣(如杨士其、杨荣、夏原吉等著名大臣)的反对,而遣郑和七下西洋。其目的仅是为了显示国威,维持虚荣地位和提高个人声望和寻找建文帝。大明的科技、经济实力、航海技术足以完成环球航行,但却未预见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以至在地理发现方面贡献不大。可见,东方文明,以政治目的和皇室炫耀为中心在某种程度上有些感情用事,不具西方文明所拥有的理性和探险性。

313 东方文明以陆地文明为主,西方文明是海上文明

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边的罗马帝国,地中海以外的古代欧洲并没有任何共同的中心与统一的精神文化传统。基督教承袭了罗马帝国的传统,并把罗马法的威望和权威带到北方的蛮族中。通过教会把基督教和高级文化的因素传给他们,西欧才获得统一的文明。因而,西方文明与海洋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又被称为蓝色文明或海洋文明。它以大海为依托,源于大海,又通过大海向其他地方侵袭和传播,具有大海的无畏、探险、征服、狂暴的性格特征。这在地理大发现中表现十分明显。而东方文明是土生土长的陆地文明,代表一个连续的发展进程,具有同样的起源和社会基础以及自然环境,缺少其他文明的融合,是一种质朴的、平静的、狭隘的、容忍的、感性的文明;它缺乏探险航行的信心和勇气,安于现状,循规蹈矩。郑和敢于下西洋与其经历、信仰有关,他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而且早年随其父到过圣地麦加。在航行途中,郑和多沿岸航行而少横渡且得到西洋伊斯兰教信徒的支持。郑和下西洋虽规模大,时间早,耗资大,但论其贡献无法与地理大发现相比。

314 东西方文明周期的互逆性

据日本学者村山节、浅井龙的研究,世界文明具有1600年的周期,从公元前3600年至现在,世界文明已经经历了四大周期。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具有周期上的互逆性,即西方文明为高潮时东方文明为低潮,二者形成一种双螺旋形状的DNA式的结构。这四大周期中,西方文明经历了原始埃及文明(公元前3600年-前2800年)、埃及与爱琴文明(前2000-前1200年)、希腊文明—罗马帝国文明(前400-后400年)、欧洲文明(1200-2000年)等四大高潮,而与其相间排列的是亚洲经历的四大高潮,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前2800-前2000年)、古代亚洲文明(前1200-前400年)、5-13世纪亚洲远东文明、现代的新亚洲文明(2000-2800年)。在文明由高潮转为低潮时会发生世界动乱和民族的大迁移。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正是亚洲远东文明的衰落和欧洲文明兴起的过渡时期。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欧洲文明进入鼎盛时期;而亚洲远东文明处于没落时期,以至郑和下西洋这种远航活动难以为继。元、明、清虽有一时的繁荣,但从整体上来看处于没落时期。而今21世纪新亚洲文明正在兴起,西方文明又会处于相对没落期。

参考文献:

[1]东西文明沉思录[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美)拉尔夫?林顿著,何道宽译.文化树[M].

[3]克里斯托佛?道森著.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4]晁中成著.明成祖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

[5]傅依凌主编.明史新编[M].

[6]汤刚南,炳文著.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吴于谨,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胜叙功著.西洋地理学史[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

[10]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1]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2]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责任编辑 唐华生]

A Study of the Western and E astern Culture Through Comparing betw een

the Actions of G reat G eographical Discoveries and Zhenghe Western N avigation

Y U Zhong2yuan

(Land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 of S ichuan T eachers C ollege,Nanchong S ichuan637002,China)

 Abstract:The 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ies and Zhenghhuo western navigation are great things in the history of geography development. They have relation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purpose,conditions,ways and in fluences.And they als o reflect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orien2 tal culture and western one.This article manage to reveal the cultural discrepancy through comparing the tw o actions.

 K eywords:G 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ies;Zhenghuo western navigation;differences

64

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文化的核心是观念的共识,在当前的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的共识,那就是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性,它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1、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2、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3、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4、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

川教版历史九上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随堂练习

第二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元朝时,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中做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 A、阿拉伯人 B、罗马人 C、意大利人 D、希腊人 2、有一位旅行家,在元朝时来到中国,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委以重任,在中国一住就是17年,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此人是 A、穆罕默德 B、亚历山大 C、马可?波罗 D、屋大维 3、《马可·波罗行记》一书记述的中国见闻的时期是 A、元朝 B、唐朝 C、明朝 D、北宋 4、下列在东西方文化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 A、《罗马史》 B、《马可·波罗行记》 C、《伊尼特》 D、《历史》 5、在世界古代史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A、埃及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中国人 6、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的是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希腊人 7、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是的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西亚人 D、埃及人 8、世界古代历史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埃及人 B、阿拉伯人 C、印度人 D、印第安人 9、、把中国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发明传到西方的是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土耳其人 10、阿拉伯数字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它的发明者和传播者分别是 A、古代印度人、巴比伦人 B、古代阿拉伯人、罗马人 C、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11、在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起桥梁的是 A、罗马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马其顿人 12、今天的0、1、2、3、等数字符号的发明者是 A、古代埃及人 B、古代两河流域人 C、古代阿拉伯人 D、古代印度人能力提高典型题

东西方文化中教育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中教育的差异 学号:12520218 姓名:李森军班级:汽教122班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养育了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更是造就的了如今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现今,我想以我有限的认知,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谈谈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从个体和集体的观念 我国的古代教育历来是把群体利益放在首位,“顾全大局”往往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中华民族一项提倡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任务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真题的利益中才能得到实现,个体的完善归根结底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隶属于群体利益的协调、治国安邦这一至高至上的目标。我有时看历史人物传记的时候,也常常会看到类似于这样的故事:某某斗升小明,为了群体的利益,或者是为了群体的大意,会往往会选择毫不犹豫的去选择牺牲自己。 《正始》中记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想想连古代连普通的小老百姓都有这样的大局意识,跟不用说治理整个国家的官宦了。而这样自古以来以大局意识为主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也任然以这样的方式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但西方文化中所体现的教育方式往往与我们相反,早在古希腊的伯里克利黄金时代,普罗塔哥拉明确地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任务个人不把法律和城廓的利益作为必然性来服从,个人行为的标准是自身的欲望和利益。普罗塔哥拉这个理论上的观念,意味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当以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道德的尺度,这一思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西方人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只有首先保证了个人利益之后,才会在去保证集体利益。 因此,西方的教育也由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逐渐演变成如今这样与东方教育思想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西洋人将个人与宇宙划开,中国人却打成一片。” 二、从民族精神、性格上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其国际交流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与与跨文化国际交流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r Xu Jie 一、导言 什么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饮食,建筑,工艺,文学,艺术,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以及亲属关系,娱乐方式,婚姻形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 狭义文化仅指其中意识形态方面非物质的内容。集中体现为对四种主要关系的诠释: (1)天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群关系-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3)人己关系-自己与他人关系 (4)人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的关系-人神关系 我们主要从通俗实用的角度进行阐述。 “西方文化”近现代以欧美文化为代表,古代则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代表。 “东方文化”近现代以中国文化为代表,古代则是以华夏文明为代表。此外还有相近和相关的印度文化,日本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东西方文化相互自成体系,相互自圆其说,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能站在一种文化的立场批判另外一种文化。面对西方文化,我们反对盲目地全盘接受和盲目的一概排斥,而是鼓励有

选择地吸收利用。让其中优质元素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互相激荡,互相融合,以形成更高级的文明。 二、价值观 价值观包括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体系。 西方价值观的基本前提:人都是个体的、自私的,每个人都权力追求最大幸福,都有破坏别人的幸福时就要付出代价的心理准备。 西方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并不全然是负面的,本身没有贬义): 自主抉择: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发展,自行决定为到达这个目的采取什么办法,并且认为,靠个人奋斗取得的成功必定会在社会上得到尊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在东西方企业中,双方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价值观、文化背景、教育模式、思维方式都不相同,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员工组成的各种组织,对工作又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追求,而西方在经营目标、市场选择、管理方式、处事作风、作业安排及对作业重要性的认识、变革要求等常常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管理文化的差异,从而产生管理冲突,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招聘、报酬和福利、培训和发展、绩效评估、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社会等各方面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下面主要介绍东西方在人才使用上产生的差异。 一、在人才理念方面:东西方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 都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但核心理念不同:西方企业往往以企业及个人的美好前景、对个人的尊重、对人们生活的改善等人性的光辉来吸引人才。例如:美国 GE 公司的企业价值观是:" 我们为生活带来美好的东西 (We BringGood Things To Life )", 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理念是: " 为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创造机会 , 培养并实现他们的梦想 ";而摩托罗拉公司则强调对人持久不变的尊重 , 提出:" 摩托罗拉是一个向员工提供均等发展机会的公司 " 。 而在东方 , 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和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的传统 , 对企业的文化和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企业都以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来激励员工、吸引人才。比如:深圳华为公司的企业理念是:" 以公司文化为纽带 , 大我与小我相融合 , 共铸民族通讯业的辉煌 "; 而韩国三星公司的基本理念是:" 人才第一、事业报国、合理经营" 。 二、在选人方面:每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 都要不断地获得自己所需的人才。但在人才的选择标准方面 , 东西方明显不同:西方企业在选人方面通常是以寻找最好的人才为最高标准。比如Intel公司提出了用聪明人吸引聪明人的口号 , 而微软则要寻找比我们 ( 微软现有员工 ) 更优秀的人才。在具体的招聘技巧方面:Intel 公司有一套严谨的招聘程序 , 通过面试、心理测试、模拟测试( 最终测试 ) 来获得需要的人才 , 而微软则对心理测试不感兴趣 , 它更注重通过面试中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 而且强调高层管理者亲自参加招聘。微软用来测试个人创造性的面试题目可以说广受推祟。 东方企业在选人方面 , 虽然也希望得到优秀的人才 , 注重个人的品质、才能和发展潜力 , 但它往往并不一味地追求最优秀的人才 , 而是强调合适, 希望获得适合于企业的、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人才。比如日本松下电器就奉行寻找 70 分人才的招聘原则。正如松下创

【同步练习】《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川教)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同步练习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苏凤 1.文明的冲撞与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下面选项属于文明融合的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 B .希波战争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马可·波罗来华 2.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这样描写当时的中国皇宫:大殿和房间都装饰雕刻着镀金的龙……材料中的“中国皇宫”是指( ) A.唐朝的长安 B.北宋的东京 C.元朝的大都 D.明朝的北京 3.下列历史人物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或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有(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记述了东方经历与见闻,后来激起欧洲人对东方憧憬和向往的是( ) A .《荷马史诗》 B .《天方夜谭》 C .《大唐西域记》 D .《马可·波罗游记》 5.马可·波罗的书几次出版均被抢购一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另一方面,整个14世纪里,佛罗伦萨的街头都有被起名为“马可·波罗”的小丑,说着没人相信的大话以博众人一笑。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意大利人崇拜马可·波罗,纷纷给孩子起相同的名字 B.意大利人嫉妒马可·波罗,故意丑化他 C.意大利人既向往东方的财富,又怀疑马可·波罗的描述 D.名字相同纯属巧合,无足为怪 6.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0~9 这十个数码,创造它和将它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人分别是( ) A.印度人、阿拉伯人 B.罗马人、阿拉伯人 C.阿拉伯人、阿拉伯人 D.中国人、阿拉伯人 7.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欧洲人的手。”结合历史知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D.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科技成就 8.“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马可·波罗远行中国的史实,告诉我们应该具有( ) A.开放与交流意识 B.爱国意识 C.民主与法制意识 D.历史是非观念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世界史·古代史》 材料二马可·波罗在这部书中以大量篇幅描述了中国都市的繁华、江南如画的风光、各地丰富的物产和风土人情;盛赞在中国随处可见的丝绸、瓷器、香料、金银和珠宝;并第一次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的印刷、货币、驿政和造船等情况。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被欧洲人惊叹为“天外奇谈”。马可·波罗告诉他们,他还没有说出自己见闻的一半。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阿拉伯人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马可·波罗是哪国人?他的这部书指什么?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请你对“阿拉伯人”和“马可·波罗”作一概括评价。 (4)你认为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浅谈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目录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2) (一)中国建筑风采 (2) (二)、西方建筑特点 (3) (三)简论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3) 参考文献 (5)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大靓丽风景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内涵与风格是不一样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积淀,显然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个自的风格,别样的建筑特色同样能够反映出中国的异样风情。 关键字:中国建筑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建筑风采 中国地大物博,建筑艺术丰富多彩。中国的建筑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因地域不同又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山西窑洞,赣南炮楼,湘西吊脚楼,贵州的石板房,蒙古包。总之组织布局规律,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次是其的共同特点。以四合院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建筑特色,因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排房组成,其分别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故名四合院。它主要形成于元朝到改革开放时期,虽为建筑却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进行。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每间房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按其规制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其各种配件装饰都是极其讲究的,如大门等极划分,依次为:光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帘大门、小楼门等。其通常以倒座房辟出一间略高于的房间为大门,有居高临下之意,还有富贵人家的大门上常饰有壶瓶叶子,既可用于保护大门,又做装饰送吉祥的意寓,以及正大门的影壁有驱鬼聚气之说,一些砖雕装饰更是丰富多彩,意寓深刻,大都表现同样的主题,即送吉祥送富贵,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中把握华夏文明的历史地位

从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中 把握华夏文明的历史地位 西方文明作为一种基于游牧方式发展来的文明,带有齐先天的特点,那就是瞄准目标,精准打击。就像现在西方人喜欢狗一样,也是游牧方式的遗留。 中国文明是基于农耕文明发展来的文明,这种文明需要协调关系,建筑大型设施,需要未雨绸缪,表现在文化的基因上就是整体观和预防观。一如中国人从来不吃猫肉一样,源自猫对农耕民族的重要性。 对于东西方文明,人们从来是在优劣上打转,也一直不能有所突破,无论孰优孰劣,都难免自说自话。如果不能突破文明优劣观,就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明的进程和各自的特点。 世界文明起源一元论是当前的共识,上古文明在数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哺育了周边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在掌握了技术和组织方式之后,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对农耕文明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也就是中东地区一个又一个游牧帝国的建立。这一个个游牧帝国相互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互不统属,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都受到了农耕文明的滋养。上古文明在经历了发生、辉煌和被打击之后,开始了向世界的传播。传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族群迁移,一种是文化传播,经历过族群迁徙和文化传播,世界文明变得丰富

多彩,在这丰富多彩的文明之中,东西方文明无疑是处于世界文明的两极。两极文明的发展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也是不同步的。这种文明的不同步犹如人的两只脚,总是一前一后,交替前行,也许东西方完全同步的时候,便是不再前进的时候。这种不同步有以下几个阶段: 1、从三千五百年前到二千七百年前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是中国的商朝和西周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和辉煌的时期,同时期的欧洲还没有文明。 2、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后,这一时期是古希腊文明时期,这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不过不要以为古希腊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的,他的文明是在中东文明的基础上学习创造的,是一个次生文明。这一段时期大致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吻合。在这一时期,东方文明处于分裂时期,西方文明处于萌芽时期。 3、从秦汉到唐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上升期和文明昌盛时期。同时期的西方处在罗马的短暂兴盛和之后长达千年的黑暗中世纪。这一时期,中国明显领先。 4、元明清时期,这段时期虽然有盛世,总体上处于下行时期,社会发展处于停滞和日趋封闭的时期。同时期的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华丽转身。这是西方逐渐发展领先的时期。 5、民国以来,是中国社会除旧布新,脱胎换骨的时期,同时也是西方社会鼎盛时期,这期间西方主导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三

浅谈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文化之差异 学院:理工学院 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课程名称:文史哲通论 学生姓名:梁嘉欣 学号:2011051506 指导教师:勾利军 2014年 6 月18 日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他们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这几个人马上很认真听,想听听代表团离开前的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儒学思想同西方文化之间完全对立,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共同或相似之处,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汇合点。而这方面正是目前学术界所忽略的。以笔者之见,至少应有以下几条: (一)均倡导教育优先 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精神到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均可以看到教育在东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现代化是在包括兴办新式学校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上出现的。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对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加,从11—13世纪开始,欧洲到处办起城市学校,从此开始打破教会的封锁。欧洲出现了巴黎、牛津、剑桥、海德堡等著名的大学。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欧洲的自然和人文科学获得迅猛发展。“这些都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前提,后来的英国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当然是在当时欧洲教育和科学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教育给人以智能,教育不但培养科学家,也培养政治家、企业家和官僚。”(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同样,儒家也倡导教育优先主义。孔子一直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和普及教育来提高人的智能。自孔子提出这一教育思想后,中国和其它东亚国家一直把它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各个时代。特别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不但使战国时代的教育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而且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一直到18世纪中叶,仍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

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1000字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在几千年来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一种文化的形成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相联系,同时也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要对它们寻根溯源。 众所周知,由于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植根于不同的自然基础,这种地理差异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各不相同。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中华大地地域辽阔,腹地纵深,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宜于渔猎、畜牧、农耕等各种生存和生产方式。黄河与长江这横贯中华大地的两条河是中华文化的两大起源地。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中华大地有着巨大的差异,其最根本的别在于海陆关系的变化。如果说华夏文明植根于大陆,那么西方文明则诞生于海洋,因此,整个欧洲距海都较近,全洲海洋性气候十分显著。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如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强调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这种价值取向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处于永恒的冲动和超越之中;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中,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观念的体现),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此种价值取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判断总是与事实判断相脱节,而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相联,契合为一,就是说,美的东西总是与善的东西相联为一体,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组合形式,导致中西方思想文化中非常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思维方式:一方是对自然本体的追求,一方是对社会人生的探讨;一方是纯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是道德规范原则的叠加;一方是理论性思想的突破,一方是直观性思维的构想。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十分明显。通过这种简单的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 在原始时代,东西方国家都产生过奴隶制社会,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专制政权,古希腊建立了一个松散的城邦制政权。早期国家的建立都经历了极其惨烈的战争过程,但战争的主要目的却不尽相同。战争中,有的政治意味浓一些,有的更重视经济意味,经济意味在达到目的后便告一段落,而政治意味却不同,因为是出于某种观念。早期西方战争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掠夺”;而中国却是为了“大一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