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与遗产--真实性讨论

旅游与遗产--真实性讨论

旅游与遗产--真实性讨论
旅游与遗产--真实性讨论

这一节是对遗产旅游中真实性的讨论,真实性的概念来自与遗产学,对于authenticity 的讨论在很多书和论文中都有提及,记得赵老师发给我们那篇“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也有写到,在国内很多人对“本真性,原真性和真实性”进行了讨论,其中张朝枝总结认为:在社会学界、民俗学界通常用“本真性”,文化遗产保护界通常用“原真性”,而旅游界则常用“真实性”以强调旅游体验。而在上节课赵老师也说过,“本真性”更多是用来描述一种状态,就旅游体验来说它是一种最高级的形式,游客在体验中会达到的一种忘记自我完全融入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一种本真的状态;“原真性”主要是体现一种客体的真实性,是一种客观的性质;而“真实性”则更多的去描述旅游者的体验感觉,在遗产旅游中,游客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获得了真实的体验。

其实我们组员在这个题目到底是用真是性还是原真性上也产生了分歧,最后在赵老师那篇文章里,我们找到了一种解释,就是在旅游中应用“真实性”的翻译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习惯。由于authenticity在旅游运用中的多义性和判断的复杂性,所以在对其精准对译与约定成俗之间只能迁就后者。这也是本节选用“真实性”作为题目的原因。

游客对真实性的追求

游客有寻找真实体验与真是境地的愿望

尽管旅游中遗产的真实性通常和游客所追求的真实性大相径庭,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着游客追求的是真实体验和真正境地。遗产之所以会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是因为人们对他者文化(异文化)的一种向往,是因为游客本身的文化和遗产地的文化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恰好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部分。

有些学者认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遗产往往代表着一种真实,更确切的说是“原真”,而因为旅游者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不真实,才会需要通过遗产旅游来寻求这种丢失的真实。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们是怀旧的,他们希望以旅游的方式回到以前的生活哪怕这样的生活体验只是短暂的。

而在今后的旅游中,旅游者对真实体验的需求有望看涨,因为面对当今世界泛滥成灾的“迪斯尼化或拉斯维加斯化”的地方,人们更加迫切的希望参观真正的自然文化景观。同时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移动性和可达性的的提高,还有对文化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人们便产生了对超越当代体验去弥补历史缺失的需求。

遗产业对游客这一愿望的了解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旅行社和其他旅游服务供应商似乎希望迎合游客对真实体验的追求,这一点从这些机构已经开始在广告和宣传品种中,大量的使用诸如“货真价实”、“原汁原味”、“绝对正宗”等类似的字眼中可见一斑。越来越多的遗产地开始对自己的“真实性”做各种迎合旅游者的包装,而一些本来遗产不是作为其主要项目的旅游资源的地方,也开始在自己文化范围内的遗产内容上做起了文章。

旅游者有追求对遗产地真实体验的愿望,遗产业也了解了旅游者的这种愿望,在样的期盼与满足的过程中,游客最终是否会认识或者在意他们得到的这种“真实”的体验呢?

无论游客是否知道,实际上他们寻找的并不是真实的体验。对于那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游客来说,他们会对这种非真实的景点感到心满意足,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景点存在着虚假。当然旅游者也可能觉察出这种虚假性,但是有时候他们仍然会刻意的去追求这种造作的体验,因为他们想要的只是旅游所带来的娱乐享受,他们只是想要好于

现实的这种超现实体验。然而,与栩栩如生、激动人心的情景相比,真实性则难免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因为商业化的遗产再造,在满足游客的需求方面丝毫不逊色于遗产真迹。或许他们最在意的并不是历史的真实性而是在寻找一种体验。这就像布朗口中的“真实的赝品”——从本质上来看有造假之嫌,但是激起的怀旧之情却是绝无虚假。

舞台化的真实和商品化的遗产

对于麦坎内尔的“舞台化的真实”在很多文章中都有引用,旅游者渴望感受真正的遗产,然而他们又不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所以便产生了为了刺激旅游消费,而对当地环境和习俗加以演绎的一些列的手段。舞台前区经过一番粉饰以后呈现给游客,虽然其生活状态与舞台后区的场所、居民及其日常生活极为相似,但是前台却意味着造作、冒牌和表面化,而只有后台才意味着真正与正宗。对此,历史学家布尔斯廷曾指责是因为大众旅游没有能力看破其假才催生出虚假事件和商品化的文化,也就是赵老师曾经说过的,旅游者去到那里就会把真实性摧毁到哪里。麦坎尔内则认为现代性才是“失真”现象的“愿凶”,它迫使人们借助旅游,去“彼时”、“彼地”、“他者”的去寻求都市中失落的真实。之后科恩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者体验中:真实体验、舞台化真实、遭否定的真实性、人造真实四种不同的类型的真实。

只要历史事实和游客期望之间存在着差异,天马行空的想法就可以被包装出售。也是这种原因使得旅游中会把更多遗产的部分商品化,尤其是我们所说的文化遗产。从特色工艺品的大量生产到民族村的天天泼水节,还有在草裙舞表演中邀请观众上台参与,所有的这一切都使得遗产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其中的商业成分远远超出了它所蕴含的文化传统。

当今的人们想要的是“最真实”,或者“最具异域风情”的旅游产品。而这种商品化的遗产却达到了这种“比好更出色”,“比宏伟更壮观”,“比现实更真实”的效果,旅游就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现身,并以此来满足顾客的幻想的。

上面主要讲了游客对遗产真实性的追求,我们也不难看出,旅游者体验中的遗产真实性跟遗产本身所具有的“原真性”是并不相同的,从哪些方面去看待游客通常体验的遗产或文化承载的是实际上失真的历史的呢?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去分析:

虚构的场所

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完全虚构幻想出来的地方:作为商品化的一个方面,有些地方或者真迹根本是不存在的,而旅游者却由于电影或者小说上虚构的一个场景,而一意孤行的想要去探寻真迹,当幻想世界和现实体验接触时,他们的界限就变得模糊了。

虚构的民族特色和事件:就是指一个地方为了发展旅游而将别的地方的特色移植到自己的区域,从而形成了一种“异民族特色和本民族居民”的组合。就像莱文沃思再怎么宣传,甚至在那里可以体验到“真正的”巴伐利亚美食、音乐、建筑与购物,但是其居民在任何方面都与巴伐利亚无缘。还有些地方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却为了为了表现其对战争的态度而复制战争景象到这个地方。

古建筑以及其他文物脱离原址的情况,也就是我们说的“文物迁移”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遗产的价值将会降低,因为对于公众来说,历史资源只有在其原址及原有环境中才会具有更高的价值。

相对真实性

意识到真实性具有相对性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理论家都认为:真实性是一种由个人经历、文化影响以及国家历史等因素共同促成的主观现象。

真实性的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各不相同,并且取决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遗产及其真实性的意义是文化构建的结果并且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首先,遗产所在的环境和地点也会对其真实性产生影响,我看到的一个“鬼镇”,的例子,鬼镇的真实性很多程度上取决于他衰败和破旧的程度,而维修工人也在实施一种“维持衰败的”策略或者“让建筑保持一种看似即将坍塌但实际依然矗立的状态”,为的是能让游客产生对鬼镇的一种真实感。很多其他类型的遗址也遵循这样的一种理念,即按照历史原状丝毫不差地恢复和重建遗址。

但是对于学者们对在这个问题中遇到了一个困境,就是保持古代遗址的残存状态和重新建造以再现其登盛时期的风貌哪个能更多的能去体现遗产的真实性。有些人认为,人们希望古代文物保持着一种岁月沧桑的状态,而上述的残旧恰好能够强化这种沧桑感,人们对文物产生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信念,即文物的确是出自遥远的过去,文物的年代越久,其价值似乎也就越高。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许已经忘记了这些文物最初也是新的,也许再现其鼎盛时期的风貌也能体现其历史的真实。同样也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倾向于保护古老的历史,而十分注重近代历史,一些近代的遗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这种忽视也出于人们对那种所谓的“已逝的的真实”的追求。

再者,真实性在个人层面上也具有主观性。就像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我们本身文化对我们的濡化,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什么样的遗产才是真实的”所作出的判断。旅游者可以通过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交往获得真实的体验,是因为真实性是随着个人的旅游体验而形成的。正如在同一个地点,一个旅游者可能会获得的真实的旅游体验,而另外一个却很可能无法体验这种真实的感受。如果游客寻求从参观游览过程中获得有意义的旅游体验的话,那么这种有意义究竟是依赖于遗产本身的“原真”还是一种相对的“真实”呢?也许我们不能给与严格的区分。或许对于旅游者来说只要旅游体验是真实的那就足够了。对于此,麦金托什和普伦迪斯发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心里过程:强化对比过程、认知感受过程和怀旧联想过程,这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旅游中获得的或者说他们自我营造的三种不同的文化体验。

外来者因素

使用外来者参与保护和解说会降低遗产的真实性。很多遗产地的表演者和解说者都并非本地的居民,他们都是经过培训的外来人员或者演员,这样难免会造成文化活动和民族表演的真实性大大降低。就我们云南的民族村来说,它也算是一种文化遗产的旅游,虽然很多村民是被聘请的对应民族的成员,但是其他与民族氛围不协调的工作人员和商贩仍然是随处可见,而对于其中每个村子的样貌的规划人员是否是其对应民族的成员我们也不得而知。从管理层,到表演层的各种外来者的充斥,造成了影响遗产地真实性的一种“身份危机”。

被净化和美化的历史

人们普遍认为:虽然旅游者寻求某种形式的真实体验,但如果面对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情况,他们也许就不会游览遗产景点了,因为遗产景点的状况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过于乏味、脏乱、无法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并且难以让人忍受。这是因为人们只能够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过去,历史的准确性并非总是与人们的视觉和感官和谐一致的。就此而言,遗产与真实性不得不被净化和美化以迎合旅游者的品位和意愿。当然这

样做也出于其他的一些实际和交通通信方面的原因。

在室外遗产博物馆,即巴特尔所指出的舞台化的象征性社区,历史被净化的痕迹随也是处可见的。理想化的社会环境通常被描绘为快乐和勤劳的社区。在那里人们看不到冲突、反社会行为、死亡、疾病、离婚、孤儿以及饥饿等丑恶的社会现象,即室外民俗博物馆鼓励人们“以精心选择的幻想来替代现实”,这样可以促使人们去偏好并且相信那些被净化和精心选择的历史,而忽视人类活动与历史的真实沉淀。但正是这些真实的历史沉淀才使我们的城市成为特殊类型艺术与体验的表达媒介,以及记录人类最出色的创造力与最丑恶破坏力的地方。究竟是否应该仅仅展示“光辉的”历史,还是去描述“真实的历史”并以更为诚实的方式暴漏历史上“难堪的一面”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讨论的问题。

就物质环境而言,许多便于讲解及其他为了方便游客用途而提供的基础设施,也使得遗产景点显得缺乏真实感,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并非遗产的一部分。但是试想,如果历史城镇和建筑完全保持原先的状态,那么现代的旅游者肯定无法忍受那些刺鼻的臭味、令人烦恼的上下水管道问题和黑暗寒冷的房间。如果再往大了讲,甚至连诸如草坪割草的方式等无关紧要的事情都可能背离历史的真实性。因为一般的遗产景点的历史都产生于割草机问世之前。

此外,记忆的选择性也是美化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的角度上讲,人们倾向于记起美好的时光或历史中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忘记或从记忆中清除那些不愉快的岁月与情景。就像我们的红色遗产,人们更多想象的是我们的英雄们团结在一起,不怕苦不怕累最终取得胜利的美好因素,那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是有期盼的和充实的,而其中悲惨与苦难的一面往往会被人们认为“情况也不像想像的那么糟糕”。

像国外的种植园建筑,“一个疾病流行、缺乏卫生条件、肮脏不堪以及奴隶们挨打受骂的地方”,而今天却摇身一变成为与殖民时期种植园主阶层有关的绅士生活方式的象征。就此而言,遗产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都被美化和净化了。

未知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是不存在的,因为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可能确切的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或掌握足够多的有关他们生活的细节以使解说准确,任何有关历史的描述都不足以恢复历史事件的全貌,因为历史事件的内容几乎是无限的,最为翔实的历史解说也仅仅包括相关历史中的极小部分。光是历史的这种过去性就决定了其无法完整的再现的事实。由于人们必须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并且真实性是一种社会的构建,因此历史犹如谜一般难以破解,人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想象历史的原貌,而且即使在我们已经了解的历史细节中,一些部分仍然可能太难或者太过于晦涩,而使我们难以描述。(锯木厂)例子。

有时候,遗产景点是将其在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状况加以保存的,可能是因为有关这一时期的信息和相关文物比较多,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去注意,解决问题和做出这些决定的并不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或历史时期的居民,而是生活在现今的遗产经营方和讲解人员。

此外,历史遗址的管理者和讲解员们往往将其注意力几乎全部放在建筑以及人造结构的描述方面,他们似乎都忽视了其周边的景观和环境也应该尽量的准确和真实,毕竟它们也是历史环境中的一部分,而这对这些部分的研究也是我们难以尽善尽美的。

这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遗产旅游往往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旅游,因为其突出的重点是“可以让旅游者回味无穷的旅游体验的质量”。或许一些旅游者确实在寻求真正和真实的体验,

但是大多数旅游者只是希望旅行能够给他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和感受。所以我们应该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展示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或许对于遗产旅游,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强调质量而不是真实性,旅游者所寻求的期望与体验是通过提供优质产品而得到满足的,因此在将来向旅游着展示遗产景点和提供旅游体验方面,质量问题也许要远比真实性更为重要。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贾鸿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南京210096) 摘 要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其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旅游;遗产保护 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长城等6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0年来,迄今世界遗产的数量已增至33项,名列世界第三。#世界遗产?巨大的号召力使遗产旅游迅速蹿红,绝大多数的遗产地成为旅游热点。2001年,中国昆曲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广大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和接纳世界遗产的新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问题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 大众 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在中国的大众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追溯至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Reco mmendatio n o n the Safeg uarding of T raditio nal Cult ur e and Fo lklo re),建议界定了#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1997年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确认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O ral and Intan g ible H eritage)的概念,并于2001年宣布了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 nv en t ion for the Safeguar ding o f t he Intang ible Culture Her it ag e),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公约?第二条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为: #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宣布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90项。 2001年,昆曲成功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一系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研究、抢救工程旋即展开。2002年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揭开了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的序幕;12月在上海召开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诞生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上海宪章?;2003年1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1月,古琴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实施原则和保护措施;4月,文化部宣布中国将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各地涌起挖掘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11月,新疆十二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合申报)被宣布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成功,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和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保护和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其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保继刚,1993)。按照旅游文化学的归类,旅游文化资源一般分为有形旅游文化和无形旅游文化。无形旅游文化资源是指语言、生活习俗、氛围等非物质形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中(见表1),从表1来看,h大类人文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有部分重合,但是也有一些并没有体现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一些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归类上存在盲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及申报,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h大类人文活动,也应及时对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进行调整,增加适合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旅游开发的优势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相关规划的关系

论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相关规划的关系 我国经济水平及种类不断提高,行业模式也逐渐增多。而居民的生活质量、物质水平也因其得到大幅度改善。为此,人们在工作之余,除了丰富娱乐活动外,更是通过前往我国各个地区参观旅游等休闲方式进行娱乐,不仅有效提高个人文化内涵,开豁眼界,同时也起到大力推動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许多城市内部也不断开展旅游事业,在促使城市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也有利于城市进一步规划。由此可见,城市旅游规划不仅是城市相关规划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存在其他相互关系。本文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标签:城市旅游规划;城市相关规划;存在关系 1、城市旅游表现出来的特点 1.1城市旅游吸引的整体性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其地理环境、植物生长规律、自然风景以及自然文化遗产等皆存在不同,而这些自然风景及资源的存在使得城市存在旅游吸引。旅游吸引力是城市自然文化遗产。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科技中心的吸引向性.动态、优美的城市环境,丰富多彩的城市娱乐活动与设施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城市整体形象等多种景观综合作用的结果。 1.2城市旅游功能的多元性 由于城市分布地理位置不同,城市所处地区的环境、气候等均存茌—定差异性。例如我国部分城市临海,而部分城市边缘则遍布山川湖泊,因此在这些城市间开展的旅游项目不同,旅游功能也多元丰富。因此,在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我国城市旅游同时还包括观光、购物、会议、美食以及生态等功能性旅游形式,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根据旅游的且的及需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旅游城市。 1.3城市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由于城市中居民占据的比例较大,而外地旅游游客来到该城市时主要是为了对其内部规划、环境及特点急性参观。但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经济发展的主要渠道及模式,因此考虑到旅游城市自身就具有开放性等特点,因此决定了城市旅游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体现更多的则是参与性,并不能成为促进城市發展的主导力量。 2、城市旅游规划的概念界定及特征表现 城市旅游规划是以旅游市场变化和发展为出发点.以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按照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基础.对旅游消费六大要素发展及相关行业进行科学安排和部署的一种行为。城市旅游的特点决定了城市旅游规划是一

世界遗产和旅游的关系思考

遗产和旅游的关系思考 班级:12游憩生态1班姓名:吴雁佳学号:201230470120 摘要:中国是目前拥有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众多,旅游业 又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繁荣的旅游业已经使部分遗产地不堪重负,处于十字路口的遗产地,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遗产”变“遗憾”的悲剧。因此,思考遗产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并找到协调的方法。 关键词:遗产旅游关系协调 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历史的载体,记录着丰富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印证,对其进行保护有助于我们延续历史、传承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遗产保护体系,在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保护了大批遗产,为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自1978年以来,经过20多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居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还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中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机蓬勃的大发展时代,而世界遗产地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的。同时,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及对过去时代纪念和追寻的往日情怀也使得文化遗产旅游地倍受青睐。 要了解世界遗产与旅游的关系,当然要了解世界遗产是什么。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① 遗产的概念已经在国际间广为传播和接受,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大,从文物遗产到自然遗产,再到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然而迄今也没有国家严格按照这些类别进行分类管理,而是由相同的或不同的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这些“保护地”。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任然比较复杂,就类型而言,它包括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等众多类型,其主管部门更是包括国家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文物局等等。 在很多发达国家,遗产地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英国,遗产业被称为“英国吸引海外游客的主要力量”,每年约28%的旅游收入来自遗产旅游业,遗产业也因此自称是英国旅游业中的主要潜在增长区。在美国,近400个国家遗产地的年接待游客人数都在亿以上。中国也不例外,目前旅游热点地区大多是世界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遗产”。以2003年为例,即使受非典的影响,2003年接待游客100万以上的国家风景名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再利用应参考本地城市建设模式和肌理,考虑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改造后的建筑回归到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防止孤立性的保护。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可通过建筑单体和厂区,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使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互相被动的适应。同时整体改造再利用也复兴了老工业区域,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之一。 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模式密不可分,城市的区域特点是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积累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利用首先要满足生活在周围空间环境的居民的需要,否则所谓的保护再利用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想、空谈。国外的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从长远来说都将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济南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也需亟待解决旧工业区域衰败、失业率激增、生活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需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部顾问理查德·恩格哈迪所说的:“建筑保护的精髓不在于对建筑结构的保护,而是要凸现建筑的社会功能和内涵”。 如何发挥政府、市场、传媒和建筑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益的平衡指的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看问题的不同方式。政府决策于如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税收,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众的目光则投向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享受到成果;对于开放商来说,项目是否盈利决定了投资与否,还有社会的反响获得长期业务的广告优势。这三者地位有所偏差,应对处于被动、劣势的居民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居民对项目表达决策的意见。 在维持原有的工业区环境氛围,基本保留厂房设施原貌,充分发掘老工业建筑的市场潜力,增添、整合各种服务产业资源,满足新增的工业遗产旅游服务的功能,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各种主题公园,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展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等。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公顷,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做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

旅游规划策划必读书目

旅游规划必读书目 1. 保继刚等著: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 2. 丁秀华:旅游资源学 3.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4. Stephen L J Smith著,李天元译:旅游决策分析方法 5. 克里斯.库珀著,钟林生等译:旅游研究经典评论 必读期刊: 《经济地理》 《人文地理》 其他地理学类相关核心期刊 行业专家推荐旅游规划策划必读书目: 1.中国古典书目:《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菜根谭》。《易经》和《道德经》是一切智慧之源泉,但是比较难懂,尤其是《易经》,简直是天书,建议读配有白话说明的版本,《易经》推荐南怀瑾版。《孙子兵法》是一切谋略的精华,学好孙子兵法做策划简直是小菜一碟。《菜根谭》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此外还有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有空多读! 2.国外古典书目:《圣经》、《希腊神话》,二者是西方文化来源之根本,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不多说,自己体会。有兴趣可以对照《古兰经》和佛经看一看,佛经浩若烟海,我不知道咋推荐了,各位结合自己兴趣看,常见的有《大藏经》、《心经》、《大悲咒》等等。

3.科学类书籍: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著作《全球通史》,刘易斯·芒福德[美]著作《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简·雅各布斯[加]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两部鸿篇巨制《人类与大地母亲》、《历史研究》,此外还有根据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阿诺尔德·汤因比和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记录整理而成著作《展望二十一世纪》。 4.专业类书籍:推荐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如《城市和区域规划(原著第四版)》、《城市建筑学》、《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无边的城市--论战城市蔓延》、《规划引介》、《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等等,能够全部通读更好,不能的话就拣几本自己急需了解的有选择性精度。 此外还有“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市场营销导论》、美国MBA导师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西方大师级人物的经典著作。 国内的推荐一本,魏小安的《与中国旅游同行:旅游研究与工作方法新论》,魏小安三十年从业经验的总结,从切身体会、从工作方法的高度去看问题,虽然其深度不能跟世界大师的传世名作相比,但是对旅游业从业者特别是入门者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另推荐一本关于具体工具应用技巧的书籍《别告诉我你懂PPT》,PPT 是驰骋职场的利器,此书则是打造利器的磨刀石,希望有志成为职场白骨精的细细研读消化。 魏小安推荐:《西班牙旅游笔记》、《蓝海战略》、《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城市发展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肖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本文通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对其旅游开发时,应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它对旅游开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兴趣日益增长。因此,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相对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2006年5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十大类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了其特征的复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无形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

20131057 朱薇技术经济与管理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 看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这本书,心中的一杆秤始终是平不了的,因为实在没办法定夺是支持文化旅游还是支持文化遗产管理,这两个部分有太多矛盾,如果说他们没有矛盾,可以很和谐进行,那必然是没有放到我们中国的实际旅游环境当中去思考给出的答案。 遗产涵盖物质资产与非物质资产,前者如自然与文化的环境,其中包括大地风光、历史城、古迹、以及人工建造的环境。后者如过去的和正在延续的文化习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鉴定这些资产并加保护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或对一个社会的意义,而不是由于它们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具有的外在价值。事实上,在最初对它们进行鉴定时,人们极少会考虑到资产的旅游潜力。关于某一资产的大部分文献记录都会集中反映它们在美学、建筑、历史、社会、精神或教育诸方面的价值,而旅游价值则被模糊地置于教育或社会价值中○7。 我国对旅游地的开发往往具有滞后性,不能预先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进而开发,一般等到文化遗产被破坏殆尽的时候或者某一文化习惯即将被现代化淹没的时候才产生保护意识,并认为保护措施之一便是将其发展成为旅游产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第二份旅游宪章中指出:旅游能够捕捉到遗产的经济特点,并利用它们来产生资金、教育社区、影响政策而为保护服务。

在将文化遗产列为文化遗产旅游之时,我们又不得不对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进行复原或者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又会出现2个问题,第一个是修复古文化遗产即是对遗产真实性的破坏,第二个问题就是在修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破坏,如环境破坏,这些问题无疑对本来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我想到,如果我们能及早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保护好,以后旅游开发的难度和风险也会降低很多。虽然我们可以说这是政权更迭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得是非常不到位的非常粗糙的。 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必然是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必须具备某种因素,能将它与所有其他的文化遗产资产区别开来○38。我们要怎么去分别并保护文化遗产呢?书中说到,文化遗产的管理目前有五个阶段:(1)初始的及持续的资产清查阶段;(2)保护性法规的最初颁布阶段;(3)专业化水平提高阶段;(4)利益相关者的咨询和参与阶段;(5)专业和国家责任的回顾总结阶段○57。 这五个阶段组成的过程,是以学者、社区领导以及政府官员对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需要的最初确认作为开端的。因此第一阶段通常涉及到资产初始的文献记录工作,这一工作往往是由热心的业余人士或小部分遗产专业人士来推动的。一旦辖区资产的范围得到界定,第二阶段就会援引某种形式的法规来确认并保护这些资产。

浅谈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浅谈我国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闾平贵1,周章2,魏向东1 (1.苏州大学旅游系,苏州215123;2.江苏省旅游局规划统计处,南京210003) 摘要:工业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动态保护与适度开发是城市化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借鉴国际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所谓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1]。进入19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我国城市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旧城更新改造的主要对象就是大量的产业类历史建筑与地段。传统工业或迁离城市,或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各地留下了很多工业旧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形成了城市重组过程中的“灰色斑块”和不活跃的城市内部空间。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也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我们不仅要考虑其经济效益,更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2]。保存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遗产,寻求适度合理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工业遗产地经济繁荣和历史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及旅游发展的热点问题。 2 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 跟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可谓是一枝“晚开的花朵”[3]。19世纪中期,英国就开始重视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并举办关于工业遗产的展览。1950年代以后,伴随工业考古学的兴起,对工业遗产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迅速增多,一些工业化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等都纷纷开展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许多政府和非政府国际组织也积极推进工业遗产保护活动[4]。1986年,英国的铁桥峡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工业文明世界遗产。截止2OO6年底,已有23个国家的43项工业遗产列入世界保护名录,但我国只有一项——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从拥有工业遗产项目数与该国总遗产项目数的百分比看,我国排在第20位。 近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一些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规模和范围都非常有限,但其中不乏较为成功的案例,如中山市的岐江公园、福建省对马尾造船厂的保护利用等。2001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和青海省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2006年4月,又有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进入第六批“国保”单位名录,包括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中东铁路建筑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石龙坝水电站、个旧鸡街火车站、钱塘江大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和南通大生纱厂。这些表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序幕已经拉开。 收稿日期:2008-10-23 作者简介:闾平贵(1978-),男,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周章(1979-),男,湖南株洲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管理;魏向东(1963—),男,江苏海安人,复 旦大学博士,苏州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

[城市旅游,几个问题]对城市旅游规划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旅游规划几个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当前旅游行业中,城市旅游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的规划。因此,相关人员应该立足于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推动城市旅游产业的进步,为城市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为旅游行业的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简单分析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必要性,并且深入探讨了城市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旅游规划的有效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旅游;规划;问题;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城市旅游规划,同时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寻找适应城市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确保所在城市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旅游规划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具体内容如下。 1 城市旅游规划的必要性 1.1 完善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所处的环境会让城市居民产生一种自豪感,并且也会使人们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与维护中。而且,进行城市旅游规划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全面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从而为城市营造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1.2 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步 城市发展的关键方向属于某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科学的制定城市旅游的方案,这与区域的进步有很大的联系。因此,科学的制定城市规划的方案,分析城市规划的内容,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旅游行业的影响力与作用。同时也会直接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进步。在确保城市旅游业进步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利于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 城市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旅游规划可供借鉴的成功规划案例并不多,再加上旅游规划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大多数旅游规划编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免不了存在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2.2 旅游规划中科学性匮乏 我国大部分旅游规划仍属于感性规划。具体表现为:原则多,实质内容少。旅游规划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规划项目雷同类似,缺少地方特色,出现各地旅游区同一化现象;定性多,定量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

《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旅游开发与规划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本课程吸收当今旅游规划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系统阐述了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以及不同类型旅游地旅游规划的具体内容,并探讨国外旅游规划中高度重视而国内旅游规划中尚重视不够的规划实施与管理问题;在内容上体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重点反应旅游规划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共性和不同层次旅游规划一般范式的个性,在全面阐述传统理论的同时增添了新的理论;同时融合了丰富的实际案例,突出旅游规划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本课程在指导思想上遵从: 前瞻性:结合中国旅游发展实际,吸收当今旅游规划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继承和发扬国内外旅游规划的传统内容和经典理论,对旅游区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分析,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性:系统地阐述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旅游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旅游规划设计的技术问题,以及旅游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指导性: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创新性:体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重点反映旅游规划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共性和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一般范式的个性,全面阐述传统的理论,同时引入新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探讨目前旅游规划中有待加强实施与管理问题。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在学习旅游规划的对象、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编制的方法及程序进行详细的介绍等,是学习旅游管理重要的基础课程。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把握不同层次旅游地的旅游规划范式,理解不同类型旅游地规划的程序、内容;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旅游学知识从事初步的旅游规划实践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代表了劳动大众的智慧和精神,也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热点内容。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深入,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原真性逐渐消失,而一些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因其曰益脱离社会生活,逐渐濒临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存遭受威胁。只有在发展利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得到不断传承,并以新的形式存活下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的简介,分析了其开发现状和宁夏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幵发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民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专门对“保护”一词做出了解释,“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生存性,这些措施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鉴定、记录、保存、推广、传播以及复兴"。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一、宁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审美、教育、康体等多项功能,开发利用价值大。根据“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宁夏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扩展项目在内,宁夏共有10大类近100个非遗项目,分布在19个市县区,其中,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包括回族山花儿、回族服饰、回族器乐等共10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包括国家级、自治区级共143人。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刚迈出步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处于静态的保护中,没有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同时,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被开发,部分非遗项目入驻景区,在景区其他旅游项目的带动作用下,进行展示和表演。目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1.文化旅游景区;例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以西部题材影视文化而扬名,是宁夏知名度较高的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同时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实验基地,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西部影视城景区内,包括草编、撤法、剪纸、花儿等在内的30多项非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雷蓉,胡北明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2)04-0012-05 收稿日期:2012-02-28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SC11E010);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1SA074)作者简介:雷 蓉(1972-),女,四川渠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战略管理; 胡北明(1973-),男,重庆丰都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网络出版时间:2012-7-3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5102126.html,/kcms/detail/51.1676.C.20120703.1153.004.html 第27卷第4期2012年8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7No.4Aug.20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后,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潮。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各国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的一个主旋律。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对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寻求一条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不失为其保护和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与转型,不仅在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其理论研究也是当下关注颇多的一个焦点。 本文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国内近年(2003—2011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进行评述。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问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旋即加入该公约以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笔者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 )以篇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从2003—2011年共有相关文献 11148篇,其中期刊论文3957篇,博硕士论文262篇,其它文献6929篇。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更是持续走高。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2007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刊文献只有460篇,2008年 623篇,2009年790篇,2010年达到高峰有832篇,2011年也有792篇[1]。 就其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上看,早期(2001—2004年)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征及价值内涵方面;中期(2005—2007年),主要文献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各种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近年来(2008—2011年)特别是随着遗产

世界遗产与文化旅游的关系思考

世界遗产与文化旅游的关系思考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本是纯粹文化层面的东西,然而,当它遇上了“旅游”,它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既可以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也可以是相互阻碍,相互抵触。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种关系,从而找到协调的方法。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正面影响;反面影响;协调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遗存。从它的定义可知,世界文化遗产本是纯粹文化层面的东西,然而,当它遇上了“旅游”,它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我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既可以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也可以是相互阻碍,相互抵触。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关系,从而协调这种关系达到“双赢”的目标的方法。 一、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之间的正面影响。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们出门越来越便利,到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项数字显示,仅在1998年,全世界就有近5亿人游览了552个世界遗产地。为什么人们那么热衷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呢? 亲身体验世界文化遗产,真心地感受和领悟世界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类对文化遗产了解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世界遗产旅游”不仅是旅行社屡试不爽、长盛不衰的噱头,也是游客自觉自愿、竞相追逐的目标。由此可见,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号召力之下,人们积极的投身于旅游当中,旅游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并且我个人认为,这种促进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仍会奏效。 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问题。完全依靠国家的拨款似乎不大现实,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遗产地的旅游业应运而生。旅游业把文化遗产推广到全世界,让世界人民得以了解。并且,在旅游业这一经济杠杆的推动下,大量资金随即而来,这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有了资金,就可以引进先进的开发设备与技术,同时也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开发和保护的工作中。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促进作用是有隐忧的,下文会分析。 旅游让人们结识世界遗产,世界遗产让人们的旅游增添趣味。“世界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类型,从一开始,就具有了超出其他旅游产品的魅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世界遗产旅游”成为游客提高文化、增长知识、磨炼口味、增加人的心理机能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世界文化遗产与旅游之间的负面影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出版的《旅游业、生态旅游和保护区:世界自然旅游的状况和发展指南》一书中将“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归结为六项:地质财富———未经授权的采矿和采集化石活动;土地———土壤的移动和压实,道路对土壤的侵蚀;水资源———污染,藻类的生长;植被———践踏植被和在道路以外使用车辆;生态系统———栖息地的改变,建筑业;美学价值———乱丢垃圾,故意破坏;文化遗产———对文物的掠夺、践踏,未经授权的挖掘。【1】说实在,上面提到的六项,在我们中国随处可见。中国地方上的许多地方官员和惟利是图的商人,在榨取世界遗产的价值的时候,完全不顾子孙后代的利益,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一纸空文。中国的世界遗产地近年来受到的国内外的痛批,例如在黄山山顶建造酒店,在张家界建户外登山电梯,无一不是源于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所以说旅游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的的促进作用是有隐忧的,如果这个问题处理的不好,就会给文化遗产带来致命的破坏。 今年有留意国内新闻的人都会对“曹操墓”有所了解。这是因为文化遗产能够造就庞

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

工业遗产的旅游价值评估 摘要:科学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是搞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形势,阐述我国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基本原则,提出由4个大类指标和16个类型指标所构成的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得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 Abstract:Assessment of the tourism valu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s the basis of mak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Through analyz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 of protection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he article elaborates basic principles of tourism value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build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ourism valu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hese evaluation indexes are made up of 4 higher indexes and 14 specific indexes. Based on this, and combining theory with Chinese practice, the article brings forward new tactic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value evaluation 近几年,围绕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成为有关方面热议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工业遗产不仅包括磨房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