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兰亭八柱

兰亭八柱

兰亭八柱
兰亭八柱

兰亭八柱

北京中山公园正门进去向西,有一个兰亭,兰亭内有八根石柱子,柱子上刻有字,这兰亭里的八根柱子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兰亭八柱”。“兰亭八柱”原来在圆明园内的“坐石临流亭”景区,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毁坏后,于1941年移到中山公园内。

乾隆皇帝收藏有八卷王羲之的兰亭序摹本:《唐虞世南摹兰亭序帖卷》、《唐诸遂良摹兰亭序帖卷》、《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清内府勾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卷》、《于敏忠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缺笔册》、《明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卷》、《清弘历临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卷》、《唐柳公权书兰亭诗卷》,乾隆皇帝把这八卷兰亭摹本按八卦之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排列收藏在一个他参与设计的插屏中。在对圆明园“临流亭”改造时将原来的木柱改为石柱,并将这八卷摹本雕刻之上。

第一根柱子上,刻的是唐初书法家虞世南的临摹;

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

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唐虞世南行书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历之宝”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均真。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

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

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第二根柱子上,刻的是褚遂良的临摹;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历之宝”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均真。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此卷旧传为褚遂良所摹,故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简称为“褚摹兰亭”,实未必确切。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7方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因知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但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或可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

法家,阳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卒;褚遂良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第三根柱子上,刻的是冯承素的临摹;

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安信都(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书法家。贞观(627-649)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内出《乐毅论》真迹令承素模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等六人。并笔势精妙,备诸楷则。”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据近年出土的《冯承素墓志》所载,他在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主书,至咸亨三年(672)十月在长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五十六岁,与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县(今属西安市)高阳原(在西安市长安区)。

传世王羲之《兰亭序》摹本(神龙本)自元代郭天锡后,一般衍称为冯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锋、断笔、结字、行墨,均精徵入神。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

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第四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兰亭诗”真迹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

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第五根柱子上,刻的是唐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写的“兰亭

诗”原本;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

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墨迹勾摹上石。墨迹,

清拓兰亭八柱帖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

清内府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本(见常福钩填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卷),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五”,并题记一则。钤有“乾隆”等30方鉴藏印。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五柱(第五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原本”。有乾隆皇帝题记一则;有“乾隆”等刻印。

第六根柱子上,刻的是清乾隆进士于敏中补修柳公权所写的

兰亭阙笔;

清拓《兰亭八柱帖》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册,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

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墨迹勾摹上石。墨迹,纸本,手卷(于敏中书补戏鸿堂刻柳公权兰亭诗阙笔卷)。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六”;及御题。有于敏中题跋。钤有“乾隆”、“臣敏中”等鉴藏印。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六柱(第六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书兰亭诗阙笔”。有乾隆皇帝御题和于敏中题跋;有“臣敏中”等刻印。

于敏中(1714年—1779年),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为汉臣首揆执政最久者。乾隆三十八年,诏议开

馆校书,初刘统勋反对,于敏中主力开馆。四库全书馆开,于敏中为正总裁。于敏中擅长翰墨,书风近董其昌,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书法家。卒谥文襄。有《临清纪略》。

第七根柱子上,刻有明书画家董其昌仿柳公权所写的“兰亭诗”;

【明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局部】纸本。纵27.2cm,横1072cm。北京故宫藏。64岁的董其昌书此卷时名为临写,实属背临,故而没有完全按照对临的常规,将字数行数统一格式,这也许是导致阙漏的原因。书风更是出以己意,运笔潇洒,转折灵活,字间与行间表现出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神完意足。

董其昌(1555—1636),[1]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他的书法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第八根柱子上,刻的是乾隆皇帝临摹董其昌仿柳公权所写的“兰亭诗”。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拓兰亭八柱帖弘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22张)

清拓《兰亭八柱帖》弘历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每开纵29.8厘米,横34.6厘米。

乾隆皇帝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勾摹上石。墨迹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八”;卷后乾隆皇帝自题一则。有“乾隆”等30余方鉴藏印。从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开始;此本乾隆皇帝删掉第一行“王献之四言诗并序”,他认为柳公权临池时偶误。乾隆皇帝发现董其昌的缺漏,本卷补全。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八柱(第八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

亭诗”。有乾隆自题一则;有“乾隆”等刻印。乾隆皇帝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墨迹勾摹上石。墨迹卷前有乾隆皇帝题签“兰亭八柱第八”;卷后乾隆皇帝自题一则。有“乾隆”等30余方鉴藏印。从第四柱到第七柱,帖首第一行都以“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开始;此本乾隆皇帝删掉第一行“王献之四言诗并序”,他认为柳公权临池时偶误。乾隆皇帝发现董其昌的缺漏,本卷补全。此墨迹本为故宫藏品。

此帖刻于兰亭八柱帖第八柱(第八册),钤有“避暑山庄”、“乾隆御览之宝”等印。单帖名为楷书:“御临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有乾隆自题一则;有“乾隆”等刻印。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权利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蒙古地区尊其为为腾格里特古格奇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裕陵。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通“”,会面。(“悟_______通___晤_____,____面对面________) 2. 实词 (1)临:未尝不临文嗟悼()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一:若合一契()其致一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觞一咏()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4)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守战之具()(5)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期(jī)年之后() 君与家君期日中() (6)次:列坐其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3. 虚词 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以之兴怀()暮春之初()4.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 .._______________今义: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_____________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以为 ..流觞曲水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5.所以 ..游目骋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一世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 ..之盛古: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品的种类 5.词类活用(类型+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的死亡秘密

王羲之的死亡秘密 王羲之的死亡秘密 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王羲之59岁,早已进入垂暮之年。五月,东晋穆帝逝世。四天后,司马丕奉太后令继承帝位,大赦天下。见到赦书,抱病在剡县金庭的王羲之,写了一封《贺表》,因为体力衰竭,表文很短,他祝贺皇帝陛下,应期承运,践登天祚,“普天率土,莫不同庆。”另外也报告“臣抱疾遐外,不获随例,瞻望宸极,屏营一隅。”这是王羲之最后的一篇文表。在普天同庆的日子,在给皇帝上贺表的时候,专门写上自己“抱疾遐外,”可见,病情到了非一般的程度。时间过得多快,这时离兰亭盛会才刚刚过了9年。那是怎样一个盛大的节日,怎样一个风流的聚会! 三春陶和气,万象齐一欢。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谢万、孙绰等41位名士,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其中前余姚县令,东阳太守等15人,因为不能赋诗,被罚酒各三斗,其他26人得诗37首。众人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东晋是书家众星闪耀的时代。历史记载,晋朝时共有113名书法家,其中王家就占23位。王羲之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在这样书法世家熏陶下,王羲之

自幼爱习书法,后又师从卫夫人、张芝等书法名家。“右军之书,末年多妙”。此时,王羲之书法已到了黄金时期。 只见他酒意正浓,微醉之中,用蚕茧纸,鼠须笔,畅意挥毫,一气呵成,是为《兰亭序》。一百多年后,唐人何延之在《兰亭记》中写到:“王羲之醉笔写兰亭,其时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此。”《兰亭序》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无论是字的笔画,还是结构,各尽自然之态,无不体现魏晋时代特有的潇洒气韵。“点曳之工,裁成之妙”;“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由此,奠定了王羲之中国书圣的历史地位,永和九年便成了中国书法界永远的节日。后人咏诗赞曰:东晋风流胜事多,一时人物尽消磨。不因醉本《兰亭》在,世人哪得知永和?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第一个记载《兰亭序》的是《世说新语》,第一个全文收录《兰亭序》的是《晋书》,第一个讲述《兰亭序》故事的是《隋唐嘉话》。《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真迹随唐太宗殉葬昭陵。但通过不下数百种写本、摹本、刻本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书坛。而且不仅在中国,一千多年来,在日本、韩国等流行中国书法的国家和地区,王羲之书法都受到极高赞誉,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

8 兰亭集序

第8课《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梳理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晓畅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诗人“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学生核心素养与价值观: 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探讨归纳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2. 以读悟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讨论,引导学生在读中品 情悟理。 3、结合“乐极生悲”的抒情特点,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教学重点: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作者在文本中“乐”“痛”“悲”的不同缘由。 2、让学生从课文、导学案背景资料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难点: 1、联系所学,挖掘“乐极生悲”背后所隐藏的“忧患”意识 2、从中国文人的“忧患”传统出发,探究王羲之“向死而生”的积极人生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千年前,王羲之邀友人兰亭雅集,留下千古名篇;千年后,我们相聚一堂,共赏名篇千古。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古人早已相邀,我们又何不走近兰亭,共“感”美文呢? 二、教学目标 1、疏理词句,晓畅文意 2、以读悟文,体悟情感 3、以情为导,探究人生 三、检查预习 镜像展示学生导学案的完成与修正情况,挑选典型错题进行点拨。 典型错题: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1)“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例如“马之千里者”;(2)“仰观”的宾语是“宇宙”而不是“大”,“俯察”的宾语是“品类”而不是“盛”。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是数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死和生当做一样的”,“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长寿与短命当做等同的”。所以整句的翻译为“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所以”翻译为“……的原因”,全句翻译“他们抒发感慨的原因是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这里的“他们”都是指“前人”与“后人” 四、走进文本 1、世人都说《兰亭集序》是因王羲之行云流水的字而出名,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里还寄寓了作者不同一般的人生体悟。 现在请大家诵读全文,感受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的心情变化?(请于原文中找到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作出标记) 小结:王羲之的情感经历了“乐——痛——悲”的变化过程。 五、合作探究 1、兰亭集会本是一件极其风雅的事情,可为什么作者却会产生“乐”“痛”“悲”这三味杂陈的复杂情感呢?请大家结合文本,集中讨论,尝试着来探究一下王羲之此时“乐”“痛”“悲”的不同缘由。(请于原文找到相关语句)(第一组“乐”,第二组“痛”,第三组“悲”) (1)乐——有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赏心: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贤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我们这里除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外,还多了一乐“群贤毕至”。所以,此时的王羲之岂不乐哉?乐的是拥有。 可是,转眼间,王羲之却由乐转痛,痛的又具体是些什么呢? (2)痛——无 年老无觉: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情趣无定: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事物无常: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生死无避: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这一段,如果学生对于“痛”体悟不深,建议多读两遍)

兰亭集序 优秀课件

兰亭集序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带、《兰亭集序》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之《兰亭集序》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 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第三单元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我们可以按照文章段落的构成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并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鉴赏景物,体会情感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首先要浏览全文,确定写景的语句,其次分析景物特征,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3.探明义理,把握意图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并不单纯是为写景,大多都会借写景或游历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寄寓明确的写作意图。阅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体现义理或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也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想。 4.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借助阅读分析,对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的思想进行概括。 第8课兰亭集序

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圣地会稽,诗文相遇;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羲之你,却用诗意书写自己。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你拿着毛笔,挥洒泼墨,传世的墨迹——《兰亭集序》,终于赋成,它也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王羲之(303~361),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其为官,他都辞谢。初为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集会

兰亭雅集的思想文化意义

兰亭雅集的思想文化意义 (2006-12-02 22:37:56) 转载▼ 兰亭雅集的思想文化意义表现在: 首先,兰亭雅集,体现着平等的精神,它不像曹丕显示权力之尊,“舆轮徐动,参从无声”,不像石崇表现肥遁傲然之势,“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兰亭聚会,极自然,有意而随意,王羲之只是一个召集人、东道主;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服务者,为大家集诗,作序。他把一些好的习惯留下了,“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是多么雅致,有情趣!赋诗,有不能者,罚依金谷酒数,据王羲之《临河叙》记,“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赋诗如左,前余姚令会稽谢胜等十五人不能赋诗,罚酒各三斗。” 因为它是以诗会友,是文人雅集,在这里赋诗者,王羲之没有把权力最高的谢安排在首位,而首推著名诗人孙绰。不能诗者,王羲之也不回避地方官“地头蛇”谢胜,这才显出了兰亭诗人民主的、平等的、以艺术为标准的真本色。 其次,热爱自然,赏会自然山水,是兰亭雅集的重要思想内容。“崇山峻岭”,令人想到顾恺之语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王献之言山上之感,“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且不说由此而感,君子比德,就是纯粹的欣赏自然,也足以让人“尤难为怀”了。“茂林修竹”,更让人遐思翩翩,风发意气。竹林七贤之雅聚,“何可一日无此君”之晋人口实,无不标举一种风致,一种对自然的真情和对高情雅士的向往与追怀。“清流激湍”,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云:“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旸,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决然兀矣。”孙绰的感慨足以传出水的魅力。就这样,兰亭诗人与大自然同体同构,兀然神会。诚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兰亭诗人敏感的心灵在与大自然的对接中能不爆出思想的艺术的火花吗? 第三,兰亭诗人由叹赏大自然的如此美丽,迁想到人生的美丽,引发出对生活的珍爱,对生命的珍爱,从而重视现实生活,追求现实的人生快乐。“仰观俯察”是我国古老的认知智慧,审美是这样,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是这样,对万事万物的总规律的把握也是这样。

七绝 •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作文

七绝•王羲之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一 羲之书法最清真,曲水流觞翰墨匀。 放浪形骸身自在,兰亭一序妙称臣。 七绝•王珣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二 元琳墨妙散云晖,东晋风流万象归。 伯远留香宗古淡,优逰志在鹤孤飞。 注:王珣字元琳,书有《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贴》同为三希堂法贴。 七绝•陆机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三 文赋垂名万古传①,宏才大略帝王篇②。 古风犹带珠玑润,平复恐难笺诂诠③。 注:①陆机,字士衡。所作《文赋》被认为我是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论文之一。②机有治国大略。③机所书《平复帖》真迹二千余年流传有绪,实为罕见,无愧旷世奇珍,墨林瑰宝也。贴中数字至今无法辨识。 七绝•颜真卿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四 鲁公祭稿位兰亭①,意不在书书境灵。 满纸云烟神鬼恸,忠肝义胆照丹青②。 注:①颜真卿字清臣,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所作《祭侄稿》与王羲之书《兰亭序》齐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间有以为过兰亭者。②兴元元年八月三日李希烈杀公于汝州,时年七十七岁。 七绝•王献之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五 子敬中秋月下书,风流倜傥问谁如。 羲之已死官奴在,笔墨当怜大令余。 注: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第七子也。尝任中书令之职,故又称王大令。书法与父齐名,世称“二王”,有《中秋帖》(一说为米芾所临)、《鸭头丸帖》、《地黄汤帖》等墨迹传世。

七绝•孙过庭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六 飘逸沉着晋法传,唐风流彩胜前贤。 墨痕婀娜犹刚健,书谱醇香醉砚田。 注:孙过庭,字虔礼。工行草书,深得逸少之法。北宋米芾谓之云:“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所书《书谱》不仅是后世学习草书的范本,也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论之一。 七绝•黄庭坚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七 承天院记当何罪,肠断梅花写范滂。 瘗鹤兰亭成大悟,南楼一醉月凄凉。 注: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在宜州则称八桂老人,作梅花词,书范滂传,醉南楼卒。余《南楼》诗云:“宜州无地僦南楼,斜月轻寒贬客愁。薄醉平生无此快,边人堪笑觅封侯。”其书得力于《瘗鹤铭》、《兰亭序》自成一格,余以为,其书当为宋四家中风格最独特者。 七绝•卫恒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八 古文篆隶草苍苍,四体流芳墨翰泱。 纵横素笺连九曲,天真烂漫落华章。 注:卫恒,字巨山。西晋书家,善草、章草、隶、草隶,著《四体书势》专论古文、篆、隶、草字之四体,卓然一家之言。 七绝•米芾 ——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杂咏之九 其一 米点云山一叶秋,襄江不尽眼眸收。 涂山抹水成天柱,独放扁舟万里流。 其二 天马脱衔梅点落,追风逐电撼天庭。 前酬穆父讥集字,唐晋流风化米形。 注: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曼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书画家。山水之法世谓“米点云山”,存世书迹有《苕溪诗》、《蜀素帖》、《虹县诗》等,著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今人辑为《米芾集》。

高中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文化常识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必修二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景志国 【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 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二、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 (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 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 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兰亭序》文本的文化性意义

《兰亭序》文本的文化性意义 吴振锋 各位同道: 大家好! 今天,我想与大家共同分享的是关于《兰亭序》文本的文化性意义的一些思考。我想从文化视角看《兰亭序》文本,可能对当下更有建设性意义。 这种思考是从郭沫若与施蛰存的观点开始的。 郭沫若关于《兰亭序》的真伪有过这样的论述: 至于《兰亭序》所增添的“夫人之相与”以下一大段,一百六十七字,实在是大有问题。王羲之是和他的朋友子侄等于三月三日游春,大家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一点也没有悲观的气氛……即使说乐极可以生悲,诗与文也可以不必一致,但《兰亭序》却悲得太没有道理。既没有新亭对泣诸君子的“山河之异”之感,更不合乎王羲之的性格。……王羲之的性格是相当倔强的,《晋书》本传说他“以骨鲠称”。他是以忧国忧民的志士自居的。……王羲之的性格就是这样倔强自负,他决不至于像传世《兰亭序》中所说的那样,为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而“悲夫”、“痛哉”起来。(节录于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 郭沫若对王羲之《兰亭序》文本的解读,太过主观,因而有许多误读。而施蛰存先生的《批〈兰亭序〉》一文则近于强词夺理有些蛮横了。比如他说,“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全无主旨,是“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等等。从我直觉来看,这样的话言过其实,说重了。后又读到祁小春转述的日本吉川幸次郎的观点,“这篇序文从‘夫人之相兴,俯仰一世’这一段开始以后,文章先叙述人生无常的哲学观,然而后来又对这一人生无常的哲学观加以否定,简直不知道文章究竟要说明什么,文章的议论重点究竟放在何处。”(《迈世之

风》上,P281)这一下,我感到有些严重,就想讨论一番,当然,因才疏学浅,只能从文本的释读来谈我自己的理解。 《兰亭序》是公元353年王羲之50岁时的作品。在魏晋那个时代,天下大乱,瘟疫、灾荒,加上门阀制度下的政治纷争,整个社会不得安宁。西晋人口1600多万,南渡后才960万人,史家描述叫“十室九空”。那个时候,人才真正感觉到个人生命的朝不保夕,命运的无常。这种生死无常在《世说新语》中有大量的记述。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晋代士人才追求率性、珍惜自我、强调精神自由,所谓“魏晋风度”。我们知道,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权更替频繁矛盾斗争激烈的时代。先是曹氏代汉建魏,后又司马氏代魏建晋。在这样的政治斗争中,掌权者对一些附和,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文人名士,就进行压制和杀害。著名的文人“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就被曹操以“非孝”之名杀掉了,后来“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也被司马氏杀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士族文人们深感处世之不易,生死之无常,于是以庄子道家哲学为基础的玄学兴起,谈玄之风日盛,有些文人名士聚在一起,大谈“一生死,齐彭殇”的玄理,清谈终日,漫无边际,并以此为高雅。有些人则放浪行迹,不顾礼俗,纵情不羁,行为怪异,以此为明哲保身。比如本为文章高手的嵇康,却在家里赤着脊梁打铁,对来访的人不理不睬(比如后来参与平蜀的大将钟会就到他家里看他),而且能做出“青眼”、“白眼”来表示对见的人的喜恶。(但嵇康最后还是不免于难。)再比如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更是整天喝酒,大醉不醒,甚至一醉一个多月(以此避开与权势者的交往)。他在家里喝酒,全身不穿衣服,来访者责怪他,他却说自己是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服,反怪来人怎么钻进他的裤子里来了。他外出散步,叫一个仆人扛一把铁锨跟在后面,说“死便埋我!”如此等等。后人多以歆羡的目光进行观察,而唯有鲁迅看得透彻,他说在魏晋名士们放浪形骸、任性旷达的心灵深处,则是无尽的苦痛与酸楚。宗白华《美学散步》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西晋灭亡,东晋南渡,大批士族(如著名的王、谢家族)也都随之而来。这样,清谈之风在东晋时期更趋盛行。王羲之作为一个士族名士,才高位显(成语“坦腹东床”、“东床快婿”就是说的他的故事)自然参与其中。实际上,这次兰亭“修禊”,就是一次名士大聚会;聚会中大家“畅叙幽情”,毋庸说也就是“清谈”了。“清谈”

增强现实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

从专业角度讲,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前沿学科和研究领域。 1973年,Myron Krurger提出了“Artificial Reality”这是早期出现的虚拟现实的词。80年代初到中期,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及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外层空间。1984年,NASA Ames研究中心虚拟行星探测实验室的M.McGreevy和J.Humphries博士开发了虚拟环境视觉显示器用于火星探测,将探测器发挥地面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构造了火星表面的三维虚拟环境。1987年,James.D.Foley教授在具有影响力的科学的美国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先进的计算机界面一文。这篇文章对虚拟现实的含义、接口硬件、人机交互式界面、应用和未来前景作了全面的论述,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从此,虚拟现实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初步形成。正如James.D.Foley期望的,它从研究到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5年后,Sense8 公司开发了“WTK”开发包,为VR技术提供更高层次的应用。 随着时间发展, AR即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成为VR的一个分支。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使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中,使之能够同时存在。通过AR技术,人们看到的场景,有真有假、真假结合。 无疑,VR和AR等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是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和投资方向。纵观国外,Facebook 去年收购虚拟现实游戏设备厂商Oculus;微软去年发布全息眼镜HoloLens;不久前,被谷歌注资超过5亿美元的增强现实Magic Leap高调宣布正在研发的新技术。2015年,中国AR/VR产业的声势也比较高涨,一年内涌现出100多家VR/AR硬件厂商。去年11月中旬和下旬,Coolhear和亮风台相继发布首款VR耳机和首款AR双目立体视觉眼镜。12月下旬,兰亭数字、乐活家庭、焰火工坊都将有新动作。这些都成为VR\AR发展的焦点…… 业内人士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立足于“扫描——屏幕呈现动态三维图像”的传统AR解决模式也会落伍。未来的现实增强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纯粹的裸眼3D(例如直接的视网膜投射),即VR 与AR的进一步融合MR技术,包括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在新的可视化环境里物理和数字对象共存,并实时互动。混合现实是在VR和AR兴起的基础上才提出的一项概念,某种程度上讲可以把它视为AR的增强版。 “预计在明年年底,市场上将会出现更多AR与VR相融合的技术或产品,形成全新的MR技术(AR+VR技术融合,混合显示技术)。如国外的Magic Leap,就是通过计算机数字转化,让人们突破了虚拟与现实的限制。”睿悦CEO赖俊菘介绍。 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源于航天和军事部门,其最新技术成果往往被率先用于航天和军事领域。新时期军事科技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这一技术,同时必将对虚拟现实技术提出日趋更高的要求。它将为武器装备确定需求、设计、制作样机、批量生产,为部队的模拟训练、战备,为制定作战计划,为战后评估及战史分析等计划全部军事活动提供一种一体化的作战环境。这将有助于从虚拟武器及战场顺利地过渡到真实武器与战场,VR技术对各种军事活动的影响将是极为深远的,有着极为广泛的军事应用前景。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学设计12:第8课 兰亭集序(含答案)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梳理本文情感脉络,全面把握本文思想内容。 3.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梳理情感脉络,探讨王羲之的生命观,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死这一问题进行积极探讨。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品读,师生互动,学生讨论,以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读《牡丹亭》,读到杜丽娘的两句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时候,竟生出些许惆怅。是啊,良辰不再,美景已逝,一片好的心情难以寻觅,令人快乐的往事已如云烟,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我听邓丽君唱“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时候,竟自默默流泪。其实,杜丽娘之叹,邓丽君所唱之伤,早在东晋时代的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里就已经有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板书课题“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简介王羲之。) 二、教师导读课文 三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后注释和借助工具书,能流畅翻译文本。 四、基础检测 抽查五名学生翻译下列句子的情况。 1.引以为流觞曲水考查点:省略句式,古今异义。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2.所以游目骋怀考查点:固定格式。“所以”在此处是“借以”“用来”的意思,此外,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是“的原因”“的根据”“的方法”等等。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考查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与”的意义。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考查点:考查“以”的意义和用法;考查“兴”的意义。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者将“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强调,“以”是十八个虚词中意义和用法十分特殊的两个虚词之一,“以”即使同时可以解释为“因”和“因为”,用法也有可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虽然都解释为“因”和“因为”,但词性可能完全不同,词性不同,用法必然不同。在这里,陈老师给大家交代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以”管住一个词或一个名词短语,“以”就是介词;如果“以”管住一个完整的句子,“以”必然是连词。由此看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的“以”是介词,而“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是连词。 5.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考查点:考查介词结构后置。这个句子,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很可能翻译成一个被动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如果去掉“有”字,可以翻译为被动句,保留“有”字,则句子中的“于”就要翻譯为“对”。 五、学生齐读课文 读的时候找出反映作者情感脉络的三个词。 六、要求学生梳理情感脉络 明确:乐——痛——悲 教师板书: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七、学生齐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提问:文段中哪些句子突出“良辰”?哪些句子突出“美景”?哪些句子突出“乐事”?哪些句子突出“赏心”? 明确:良辰(“暮春之初”)。这为什么是良辰呢?和早春相比,少了料峭的寒意,和夏季相比,没有炙烤人的炎热。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乐事(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这既是高雅的生活,也是快乐的生活。赏心(“亦足以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八、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教师过渡:真是乐极生悲啊,作者乐之后,产生了怎样的人生之痛呢?提问:大家能将人生之痛的四个原因说出来吗?(教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一个学生只回答其中一个原因)。

中国书法兰亭奖简介

中国书法兰亭奖简介 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综合性书法专业奖项,与中国戏曲梅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一样,都是艺术门类的最高奖,是授予在书法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编辑出版等领域有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最高奖项和最高荣誉。 中国书法兰亭奖活动的宗旨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遵循艺术规律;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增强评审工作透明度;全面检验书坛成果,综合考察作者成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提升人文精神;推动中国书法事业全面繁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奖,不同于一般全国书法展,也不仅仅是评艺术奖,而是除了书法艺术奖外,还要评出书法理论奖、教育奖、编辑出版奖、终身成就奖等。为区别于其他书法展览和比赛,从第

二届开始,书法艺术(创作)奖只限于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征稿。为综合考察作者水平,重视和维护作者利益,凡参评者,不仅要提供本次参评的作品,还要提供自己曾在中国书协举办的活动中获得的成果资料,从而强化综合考察作者艺术成就的力度,更准确、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参评作者的实际水平,使兰亭奖与届展、单项展区别开来。为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愿望,兰亭奖还设有“书法新人新作展”,向年满18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侨中(非中国书协会员)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征稿。 兰亭奖标志

兰亭奖标志说明 1.主体图案是书圣王羲之所写的草体“书”字,标明该奖的主体是书法。 2.对该草书略加改造,使上半部成为一个草体的“中”字,代表中国。 3.兰亭奖奖名来源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兰亭序》墨迹局部作背景,兰亭二字亦在其中。强化了主题,增强了历史感,与其它书法奖项拉开了距离。 4.以上三点代表了中国、书法、兰亭奖三个要素,圆形寓意圆满成功,兰色沉稳古朴,极具高雅浓郁之文化品味。 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名单 终身成就奖(1名):启功 理论奖(15名): 王玉池《二王书艺论稿》(著作)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著作)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课前预习] 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 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 [课堂流程] 一、赏帖悟性 1、字如其人 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观书贴,悟性情。 (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 (2)字如其人 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虽取舍万殊(归类记忆)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称推求) ▲向之所欣/ 及其所之既倦 游目骋怀/ 人之相与(结构推断) 2.解释下列句子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郦道元和《水经注》,大放光彩的书法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预习】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2、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2019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 兰亭集序》练习含答案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 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岁:时间。 B.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 C.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第三单元 DISANDANYUAN 8 兰亭集序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 题。 .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 . 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 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暂:一时。 由:经过。 解析 D 项,“由”,原因。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 50 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 .“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 .“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祈福消灾。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D .“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解析 C 项,“三月下旬”应为“三月上旬”。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虽是书序 ,作者却借题发挥 ,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 ,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 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 ,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