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讲解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讲解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讲解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讲解

1、交通工程学的定义: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营运、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美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交通工程学研究目的:探讨如何安全、迅速舒适经济的完成交通运输任务。)

2、5E :工程(engineering )、执法(enforcement )、教育(education )、环境(environment )、能源(energy )。

3、交通工程学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或复合性,社会性,前瞻性,动态性。

4、交通工程学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的作用:

(1)实现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迅速、经济和舒适;

(2)公路运输业最基本的固定设施、生产设备—公路和车辆,公路运输业的主体力量—汽车驾驶员以及包括汽车运输的基本生产活动构成的道路交通流,道路环境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都是交通工程学研究的对象;

(3)有利于促进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综合考虑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实现交通运政管理中综合配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发展秩序良好的运输结构目标。

5、人的交通特性主要研究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反应特性、酒精对驾驶员的危害性、驾驶员的驾驶适合性,以及疲劳、情绪、意志、注意力等对行车的影响;行人和乘客的交通需求、心理特征和习惯等。

6、驾驶员的可靠性取决于三组因素:驾驶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个性与感受交通情报的特性以及在动态交通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7、视力是指分辨两物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是人的眼睛分辨物体形状、大小的能力。视力有静视力、动视力和夜视力之分。 8、(1)暗适应:由明亮处进入暗处,眼睛习惯、视力恢复,称为暗适应。 (2)明适应:由暗处到明亮处,眼睛习惯、视力恢复,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时间较长,通常要3-6min 才能基本适应,约30-40min 才能完全适应。而明适应则可在1min 内达到完全适应。

9、视野:人的双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叫视野。(和行车速度有关) 10、反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驾驶人的素质、个性、年龄、对反应的准备程度以及工作经验。 11、引起驾驶员疲劳的原因: (1)驾驶人员生活上的因素;

(2)驾驶中的因素:车内环境、车外环境、运行条件。

(3)驾驶人员条件:动机、素养、注意力、智力、情绪、成熟性、知识性、条件反射。 12、汽车动力性能指标:最高车速Vmax (km /h )、加速度或加速时间(t )、最大爬坡能力imax (%)。(一般imax 为30%(16.5度)左右。) 13、汽车行驶方程式:

14、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驱动力必须大于各项阻力,即F >∑F 。②驱动力不能大于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力,即F <FZ φ。

dt

du

m g m u A C f g m r i i T F F F F F a

D T g tq j i w f t ??+??+??+???=???+++=δααηsin 15

.21cos 2

15

式中:V —汽车制动开始时的速度,km /h ;

i —道路纵坡度,%,上坡为正,下坡为负;

φ—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系数。与路面种类、路面表面状况、轮胎花纹和轮胎气压。车速等因素有关系。

16、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

行政等级分为国道、省道、县道、镇村道路和专用道路。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17、道路线形:指一条道路在平、纵、横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分为平面线形、纵断线形、横断线形。

18、超高:当车辆行驶在弯道路段时,如果路面仍然是向两侧倾斜,弯道外侧的路面向外倾斜,则重力横向分力的方向与离心力方向一致,加大了侧翻与侧滑的危险性。为了利用重力的横向分力抵消离心力的作用,弯道上的路面需整体向内侧倾斜,这就是外侧超高。 19、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交通量是一个随机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交通量都有变化。交通量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之为交通量的时空分布特性。 20、

21、月变化系数K 月:

月平均日交通量年平均日交通量

月=

=

MADT AADT K

日变化系数K 周日:

某周日平均交通量周日AADT

=

K 、

观测日交通量周日WADT

=

K

22、年平均日交通量预算公式如下:AADT=Qij.K

月i.K 日j

式中:Qij ——第i 月某天(星期j )的实测交通量;

K 月i ——第i 月的交通量月变系数; K 日j ——星期j 的交通量日变系数。 例:某地四月K 月4=0.945,K 日4= 1.223,实际观测到该地某道路上2000年4月13日(星期四)的交通量为3558辆,试推算该地此道路2000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解:AADT =3558×0.945×l.223≈4112(辆/日)

则,该条道路上2000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大约为4100辆左右。

23、高峰小时交通量:在城市道路上,交通量时变图一般呈马鞍形,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在交通量呈现高峰的那个小时,称为高峰小时,高峰小时内的交通量称为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占全天交通量之比称为高峰小时流量比(以%表示) 。

高峰小时系数(PHF ):是指高峰小时交通量与扩大的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

t t 60

PHF t ?=

=

通量时段内统计所得最高交高峰小时交通量

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

24、方向分布系数Kd= 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双向交通量*100%

25、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30HV ):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序排列,排在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26、地点车速(spot speed):车辆通过某一地点时的瞬时车速,因此观测时L 取尽可能短,通常以20~25m 为宜。(用做道路设计、交通管制、交通规划资料。)

行驶车速(running speed):是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该路段的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用于计算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运行车速(operating speed):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车速。(用于评价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运行状况。)

行程车速(overall speed):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要提高运输效率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车辆的行程车速。)

临界车速(critical speed):是指道路达到理论通行能力时的车速,对于选择道路等级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车速(design speed):是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的标准。)

27、中位车速:也称50%位车速,是指在该路段上在该速度以下行驶的车辆数与在该速度以上行驶的车辆数相等。

85%位车速: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只有

15%的车辆行驶速度高于此值。常以此速度作为某些路段的限制车速。

15%位车速: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高于此值。在高速公路和快速道路上为了行车安全,减少阻塞排队现象,要规定低速限制,因此15%位车速测定是非常重要的。85%位车速与15%车速之差反映了该路段上的车速波动幅度。

28、时间平均车速:在单位时间内测得通过道路某断面各车辆的点车速,这些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即为该断面的时间平均车速。(p40)

∑==n

i i

t v n v 1

1

区间平均车速:在某一特定瞬间,行驶于道路某一特定长度内的全部车辆的车速分布的平均值,当观测长度为一定时,其数值为地点车速观测值的调和平均值。

利用下式可用时间平均车速推求区间平均车速:

t2——时间平均车速观测值的方差。

当由区间平均车速推求时间平均车速时,可用下式:

s2——区间平均车速观测值的方差。

29、某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数目:K= N / L (辆/km )

式中,N —路段内的车辆数(辆); L —路段长度(km)。

30、车头间距:hd (m/veh):同向行驶的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距离(或间隔)。

车头时距:ht(s/veh):同向行驶的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时间间隔。 几个基本关系:hd=1000/K

ht=3600/Q hd=(v/3.6) ht

例1:在市郊一段长24公里的公路上,在起点断面上6分钟内通过100辆车,车流是均匀连续的,已知车速为20km/h ,求hd , ht ,K ,Q 。 解:Q= 100/(6/60)=1000 (辆/h)

ht=3600/Q=3600/1000=3.6 (s/辆),

hd=(v/3.6)ht=20/3.6*3.6=20 (m/辆) K=1000/ hd=1000/20=50 (辆/km)

例2:在市郊一段长24公里的公路上,在起点断面上6分钟内通过100辆车,车流是均匀连续的,已知车速为20km/h ,求hd , ht ,K ,Q 。 解:

31、(p41)交通流三参数基本关系:Q=vK 式中,Q —平均流量(辆/h)t v —区间平均车速(km/h) K —平均密度(辆/km)。

极大流量Qm 是Q-V 曲线上的峰值。

临界速度Vm ,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速度。 最佳密度Km (临界密度),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密度。

阻塞密度Kj ,车流密集到所有车辆无法移动(V=0)时的密度。 畅行速度Vf ,车流密度趋于零,车辆可以畅行无阻时的平均速 当Q ≤Qm ,K >Km ,v

当Q ≤Qm ,K ≤ Km ,v ≥vm 时,交通不拥挤

(1) 速度与密度的关系:

)

1(j

f K K

v v -=

(2) 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1(j

f K K

v K Q -?=

(3)流量与速度的关系:

)

(

2

f

j v

v

v

K

Kv

Q-

=

=

例1:已知某公路上,畅行速度vf=80km/h,阻塞密度Kj=105辆/km,速度-密度用直线关系式。求:(1) 最大流量Qm;(2) 此时对应的速度vm。

解:(1)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为:Qm=1/4 KjVf=1/4*80*105= 2100(veh/h)(2)此时所对应的车速是:Vm=Vf/2=1/2*80=40 km/h

例2:在长400m的道路上行驶28辆车,速度-密度为直线关系,V=60-3/4 K,求:该道路的Vf ,Kj ,Q ,Qm 。

解:V=60-3/4 K=60(1- K/80)

Vf=60 km/h

K=N/L=28/0.4=70(veh/km)

V=60-3/4*70=7.5(km/h)

Q= KV=7.5*70=525(veh/h)

Qm=1/4 KjVf=1/4*60*80=1200(veh/h)

例3:假定车辆平均长度为6.1m,在阻塞密度时,单车道车辆间的平均距离为1.95m,因此车头间距h=8.05m,试说明流量与密度的关系。

解:因为hd=1000/k

阻塞密度值:kj=1000/hd=1000/8.05=124辆/km,如假定ht=1.5s,

由于ht=3600/Q因此,最大通行能力Qm=3600/1.5=2400辆/h。此时的速度Vm =Qm/Km=2400/62=38.7km/h。

例4:对某路上的交通流进行观测,发现速度与密度的关系是对数关系:V=40ln(180/K),式中车速单位为:km/h,密度单位为:辆/km。试问该路段阻塞密度是多少?车速为何值时交通流量最大?

解:车流密度大时,速度一密度的关系用对数关系式V=Vmln(Kj/K):

将式V=40In180/K式V=Vmln(Kj/K)比较可知该路段阻塞密度Kj= 180辆/km;速度Vm=40km/h,通过的交通流量最大为40×180/e。

例5:在交通流模型中,假定流速V与密度之间的关系为

2

)

1(bK

a

v-

=

,依据两个边

界条件确定系数a,b,并导出速度-流量以及流量-密度之间的关系式。

例6:已知某公路上,畅行速度vf=88km/h,阻塞密度Kj=55辆/km,速度-密度用直线关系式。求:(1) 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Qm;(2) 此时对应的速度vm (3) 若限制车流的实际流量不大于最大流量的0.8倍,求速度最低值和密度最高值。

例7:在交通流模型中,假设密度与速度的关系为

)

1(2

bk

a

v-

=

,已知畅行速度vf,

阻塞密度为kj,求(1)试依据两个边界条件,确定系数a、b值,(2)导出速度与流量、密度与流量的关系式,(3)该路段上期望得到的最大流量是多少?此时对应的临界车速和最佳密度分别为多少?

32、交通调查的意义:掌握可以交通量、速度、密度各自的变化规律,通过这种变化规律为未来的交通需求提供相应的道路工程设施及交通管理控制手段。

速度调查的目的:(1)搜集交通量资料;(2)了解交通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规律;(3)为交通规划、道路建设、交通控制与管理、工程经济分析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33、交通量调查方法:人工观测法,试验车移动调查法,车辆感应器测定法,仪器自动计策

法,摄像法。

(1)试验车移动调查法

b

b

W

E

式中:

b

Q ——a

Q 与观测车行驶方向相同的交通量

——A 由向B 、由B 向A 行驶时与观测车对向驶来的车辆数

a

X b X

B b a Y -——a b Y -、由向A 、由A 向B 行驶时同向超越观测车的车辆数

b a Z -a b Z -、——由B 向A 、由A 向B 行驶时被观测车超越的车辆数

a b T -b a T -、——B 由向A 、由A 向B 行驶于路段AB 的行程时间

34、密度调查的方法:出入量法;摄影法或录像法

(1)出入量法:通过观测取得中途无出入交通的区段内现有车辆数或行驶时间的方法。(p63)

在 t 时刻的密度可由下式计算:

0() () () () +

t A t t B t E Q E Q =-

式中:

()

t E —在t 时刻AB 区间内的车辆数

()

A t Q —从观察开始到t 时刻,A

B 区间内的原始车辆数

()

t

E —在观测开始的t 0时刻,AB 区间内的原始车辆数

()

B t Q — 从观测开始的t 时刻通过B 处的累加交通量

(2)摄影法包括地面高处摄影法、航空摄影测量法(是能取得密度准确数值的唯一方法) 35、离散型分布(p70) (1)泊松分布:

<1>适用条件:车流密度不大,车辆之间相互影响较小,其他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上不存在,即车流是随机的。

<2>基本公式:

!)(k e t P t

k k λλ-=

式中:Pk —在计数间隔t 内到达k 辆车的概率

λ—单位时间间隔的平均到达率,辆/s t —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 e —自然对数的底,取值2.71828

<3>递推公式:

m

!

)(k e t P

t

k k λλ-=

m

e P -=0k

k P k P 11+=

+t

m λ=

<4>

<5>特征:分布的均值M 和方差D

都等于t

λ

例1:设60辆车随机分布在4km 长的道路上,服从泊松分布,求任意400米路段上有4辆及4辆车以上的概率。

解:400m ①x=4,即有4②x>4

辆车的概率:7125.0135.009.0045.0015.00025.01)

4()3()2()1()0(1)

4(1)4(=-----=-----=≤-=>P P P P P P x P

例2:某交叉口信号周期长为90S,某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为45S,在有效绿灯时间内排队车辆以1200辆/h的流量通过交叉口。假设信号交叉口上游车辆到达率为400辆/h,服从泊松分布。求:1、一个周期内到达车辆不超过10辆的概率;2、求到达车辆不致两次排队的周期最大百分率。

解:①车辆到达率为400pcu/h

以一个周期内到达车辆数X不超过10

②由于到达车辆只能在有效绿灯时间内离开,所以一个周期能离开最大车辆数为

x大于

15辆,则最后到达的X-15辆车就不能在

本周期通过,而要在下个周期通过,以致二次排队,所以,不发生二次排队的概率为:

(2)二项分布:

<1>适用条件: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2>基本公式:

k

n

k

k

n

k n

t

n

t

C

P-

-

=)

1

(

)

(

λ

λ

若p=λt/n(辆车到达的概率),则

k

n

k

k

n

k

p

p

C

P-

-

=)

1(

式中:Pk一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的概率;

λ一平均到车率(辆/s);

t一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

n一正整数,观测间隔t内可能到达的最大车辆数。

<3>递推公式:

n

p

P)

1(

-

=k

k

P

p

p

k

k

n

P?

-

?

+

-

=

+1

1

1

<4>累计二项分布:

i

n

i

y

x

i

i

n

x

i

i

n

i

i

n

i

n

i

x

i

i

n

p

p

C

y

i

x

p

x

p

x

p

p

p

C

x

P

x

p

x

p

p

p

C

x

P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1

)

(

,

)

1(

)

(

)

(

1

)

(

,

)

1(

)

(

1

<5>特征:

)

1(p

np

D-

=

np

M=

D

<6>参数估计:m ∑1-=1

m s m p 2

-=

2

2

s m n -=

==

N

i i

N

m 1

χ

∑=-N

i i m N s 122

)(1

χ 例

1

15s

达车辆数,得到

解:

1

=

469.71...03112 (04331)

=+++?++?+?=∑=N

i i N

m χ999.3)(11)(111

2

2122=--=--=∑∑==N

i i

N i i Nm N m N s χχ465.0469.7/)999.3469.7(=-=p 08

.16465.0/469.7/===D m n

例2:一交叉口.设置了专供左转的信号相,经研究指出:来车符合二项分布。每一周期内平均到达20辆车,有25%的车辆左转但无右转。求:①到达三辆车中有一辆左转的概率。②某一周期不使用左转信号相的概率。

解:①已知:n =3.x=1.P=0.25,代入式中可求出到达三辆车中有一辆左转的概率:

②已知:n=20,x=0,

p=0.25

36、连续型分布(p74)

(1)负指数分布:

<1>适用条件:用于描述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它常与计数的泊松分布相对应,若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则车头时距就是负指数分布。 <2>基本公式:

t

e t h P λ-=>)(

式中,P(h >t)—到达的车头时距h 大于t 秒的概率。 λ—车流的平均到达率(辆/s)。

<3>负指数分布的基本公式可以用泊松分布推导出来。

!

)(k e t P t

k k λλ-

=

)(0t h P e P t >==-λ

例:对于单向平均流量为360辆/h 的车流,求车头时距大于10s 的概率。 解:车头时距大于10s 的概率也就是10s 以内无车的概率。

由λ=360/3600=0.1

37.0)10()(101.0==>=>?--e h P e t h P t

λ

同样,车头时距小于或等于10s 的概率为:

63.01)t h (=-=≤-t

e P λ

由上例可见,设车流的单向流量为Q (辆/h ),则λ=Q/3600,于是负指数公式可改写成:

3600

)(Qt

e

t h P -

=>

负指数分布的均值M 和方差D 分别为: 37、排队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

(1) 输入过程:就是指各种类型的"顾客(车辆或行人)"按怎样的规律到达。

D —定长输入:顾客等时距到达。

M —泊松输入:顾客到达时距符合泊松分布。

Ek —爱尔朗输入:顾客到达时距符合爱尔郎分布。 (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

损失制:旅馆 等待制:收费站 混合制:银行

(3) 服务方式:指同一时刻多少服务台可接纳顾客,每一顾客服务了多少时间。

◆ D —定长分布

◆ M —负指数分布 ◆ Ek —爱尔朗分布 38、M/M/1系统(p76)

39、车辆跟驰特性:制约性、延迟性、传递性。 40、线性跟驰模型的推导过程:

41、流体动力学:p85

42、道路通行能力:

(1)定义:在一定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控制条件、环境条件下、道路断面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2)影响因素:

●道路条件是指公路的几何特征(车道数、车道、路肩、中央带等的宽度,侧向净宽,

设计速度及平、纵线形和视距等)。

●交通条件是指交通特征(交通流中的交通组成、交通量、不同车道中的交通量分布、

上下行方向的交通量分布)。

●控制条件是指交通控制设施的形式及特定设计和交通规则。

●环境条件指横向干扰程度以及交通秩序。

(3)分类:

?基本通行能力:公路的某组成部分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一条

车道的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标准车辆的最大辆数(pcu)

→通常以高速公路上观测到的最大交通量为基准(理想、理论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公路的某组成部分在实际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

车道的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的车辆的最大辆数(pcu)

→是现实条件道路上的最大交通量(实际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公路的某组成部分在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

车道的一横断面上,在指定的设计服务水平下,1h所能通过的车辆的最大辆数(pcu) →是道路规划、设计的依据(实用通行能力)

43、服务水平:描述交通流内的运行条件以及影响驾驶员和乘客感受的一种质量标准。

?(美国)六级服务水平 A — B — C — D — E — F

速度高、密度小?速度低、密度大

舒适度高?舒适度低

?(中国)四级服务水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A B C D E F

?服务交通量:不同服务水平下要求通过的交通量。服务水平高,服务交通量小,反

之亦然。

?最大服务交通量:每一服务水平有其服务质量的范围,服务水平最差时对应的交通

量称为最大服务交通量。

服务水平的划分指标:

?行车速度和运行时间;

?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通畅性);

?交通受阻或受干扰的程度,以及行车延误和每公里停车次数等;

?行车的安全性(事故率和经济损失等);

?行车的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的程度;

?最大密度,每车道每公里范围内车辆的最大密度;

?经济性(行驶费用)

44、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

?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的基本通行能力2000 2000 1900 1800

设计速度(km/hr) 120 100 80 60

?最大服务交通量(pcu / hr·lane):Mservice i = CB·( V / C )i

最大服务交通量= 基本通行能力×服务水平

?单向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C D = CB ·N ·fW ·fHW ·fP

?单向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CD = CB · ( V / C )i · N · fW · fHW · fP

式中:Mservice i最大服务交通量

N单向车道数

fW 车道宽度和侧向净空影响修正系数

fHW大型车混行影响修正系数

fP 驾驶员条件影响修正系数

45、交织区

(1)定义:是指两股或两股以上交通流运行方向基本相同的车流,先实现合流而后分流的整个运行过程所需的路段。

(2)分类:简单交织区和多重交织区两类。

(3)交织运行特性:

交织区的车流运行关键在于车辆运行的交织操作,它影响到行驶车速、车头时距以及行车安全。

交织长度和交织断面车道数是交织运行效率的2个主要参数。

随交织流量的增加,交织区的运行效率会下降。

(4)设:Qw1

交织流量比:VR =(Qw1+Qw2)/Q总

交织比:r= Qw1/Qw2

(5)交织区通行能力的计算:

w B s N L VR C C r r r r

=????

式中::rs —交织区类型修正系数,其中:Ⅰ类交织区rs =0.95,Ⅱ类交织区rs =1.0。

rN —交织区内车道数修正系数;

rL —交织区长度修正系数。0.128ln(L)+0.181

rVR —交织流量比修正系数

速度的计算:

(){}

50

20

11exp[/()] W nW r

R

S S

a V V N L

β

=+

++?或

式中:SW —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

SnW —非交织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

VR —交通量比值,

V —交织区内总流量

N —交织区内车道总数

L —交织区段长度

46、匝道:p105

47、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1)定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在同一平面相交称为平面交叉,两条不同方向的车流通过平交路口时产生车流的转向,交汇与交叉,平交路口可能通过此相交车流的最大交通量就是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2)分类:(1)不加任何交通管制的交叉口;(2)中央设圆形岛的环形交叉口;(3)设置

色灯信号交叉口。

48、交通规划的定义:广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交通运输组织管理规划、生产经营规划等。狭义:根据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与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对地区未来不同的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情形下,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设施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并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推荐方案,同时提出建设实施方案的一个完整过程。

49、OD调查:又称起讫点调查

(1)目的:是为了弄清所研究区域内人和货的交通特性,主要包括居民出行调查,流动人口出行调查,机动车出行调查等。

(2)术语:境界线——规定调查区的边界线。

期望线——连接各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间所发生的出行,其宽度通常

按小区间出行数比例大小而定。

核查线——为检查OD调查数据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

然的或人工的障碍(河流、铁道等)。

(3)方法:(1)家访调查;(2)发表调查;(3)路边询问调查;(4)公交月票调查。

50、交通规划预测:

(1)交通发生预测:建立分区产生的交通量与分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分区所产生的交通量。

预测方法:回归分析法(p139)、聚类分析法。

(2)交通分布预测:根据现状OD分布量及各区经济增长、土地开发而形成的交通量增长,来推算未来各区之间的交通分布。

预测方法:增长率法、重力模型法

重力模型法:从现在的OD表选出一个重力模型,用这个重力模型来推算将来的OD表。

重力模型的特点:①直观上容易理解;②能考虑路网的变化;③特定区的现有O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④没有人的出行行为;⑤内内交通量无法求

出;⑥操作方便。

(3)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把总的交通量分配给各种交通方式。建立交通方式划分模型的依据是观测到的交通方式划分、居民出行特征和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营特性。

预测方法:转移曲线法、函数模型法

(4)交通分配预测:把前面预测的各区之间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通量分配到具体的道路上。需要考虑如下因素:(1)交通方式(2)行程时间(3)路段上的速度和流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原理:用户平衡、系统最优

预测方法:

<1>全有全无分配法:它是将OD交通需求沿最短径路一次分配到路网上去的方法,也被称为交通需求分配。顾名思义,全有(all)指将OD交通需求一次性地全部分配到最短径路上。全无(nothing)指对最短径路以外的径路不分配交通需求量。

<2>容量限制分配法:容量限制分配是一种动态的交通分配方法,它考虑了路权(两交叉口间的出行时间)与交通负荷之间的关系,即考虑了交叉口、路段的通行能力限制,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容量限制分配有:1)容量限制——增量加载分配;2)容量限制——迭代平衡分配

<3>多路径概率分配法:根据实际路线费用分布函数提出某条道路的运行费用,并假定出行者不知道所使用路线的实际费用。因此给出一个偏差值,调整出行者对这种道路运行费用判断的不精确性,尽可能将所有的出行均匀地分配到路网上为止。

51、交通管理从性质上分,包括交通需求管理(TDM)和交通系统管理(TSM)

(1)交通需求管理:是一种政策性管理,其主要管理对象是交通源,旨在对交通需求进行合理控制。

措施:控制车辆的拥有、控制车辆使用、合理的城市规划

具体措施: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

(2)交通系统管理:是一种技术性管理,其主要管理对象是交通流,通过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及对交通进行管制及合理引导,提高交通设施容量,均分交通负荷,提高道路网络系统的运输效率,缓解交通压力。

52、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

(1)颜色:

红色:为前进色,视认性好,使人产生血与火的联想,有兴奋、刺激和危险之感,在交通标志上常用以表示约束、禁令、停止和紧急之意。

黄色:为前进色,较红色的明显度更高,能引起人们注意,有警告警戒之意,标志上多用以表达警告、禁令、注意。

绿色:为后退色,注目性与视认性均不佳,有恬静、安全、和平和生命的含义,在交通标志上常用于表示安全,静适、和平,可以通行或前进。

蓝色:为后退色,注目性与视认性均不高,但有沉静、安宁、有序之意,适于用作指示、导向的标志。

白色:明度与反射率均高,对比性很强,有清澈明晰无疵之感,适宜用交通标志的底色。黑色:明度与反射率均不高,且相对于其他颜色物体发现、确认距离短,不易识别,特别是光线不好时,更不易识别。但黑色有庄重、严肃之感,在交通标线中一般以黑/黄、黑/白相匹配(分子为文字或图案,分母为背景)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2)形状:易于识别程度划分为:三角形、菱形、正方形、正五边形、圆形等。

53、交通标志类别:

(1)主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标志、道路施工安全标志。

警告标志:是警告驾驶人、行人注意道路前方危险地点的标志,其形状为顶角朝上的等边三角形,颜色为黄底、黑边、黒图案,尺寸大小及标志设置处至危险地点的距离均按道路计算行车速度大小而定。

禁令标志:是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某种行为的标志,其形状为圆形、八角形、顶角向下的等边三角形,其颜色除了个别标志外,为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图案压杠,其各部尺寸的最小值应按计算行车速度决定。

(2)辅助标志:指安装在主标志下面,紧靠主标志下缘,起辅助作用的标志。

(3)可变信息标志:是一种因交通、道路、气候等状况的变化而改变显示内容的标志。

大学交通工程学试题(答案)

4. LWR模型通常形式是dk dq 0 ~dt dx 1. 交通工程学是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交通工程学把人、车、路、环境 视为一个整体,用自然的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2. 路段的瓶颈处的交通状流态常用累计交通量(纵轴)一时间(横轴)曲线图来表示,流入与流 出曲线所包络的面积表示所有车辆延误时间,连接流入与流出曲线水平线段表示 某个车辆的延误,连接流入与流出曲线竖直线段表示某个时点的排队车辆数。 3. 在重力模型中,两区之间的出行数与两区 之间的行程时间(或费用、距离等)成_反__比。 5. 由跟车理论知,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的三个特性是_制约性、滞后性和传递性 6. 交通密度与速度关系模型通常有Green shields模型、Gren berg模型、Un derwood模型等, 其中 Green shields 模型的形式是V — V f(1-K/K 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出行的三要素是指端点、出行目的、采用交通方式(使用交通资源)______________ 。 8. 道路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纽带,其功能可以归纳为________ 交通—功能、—城市空间划分________ 功能和土地利用诱导功能。 9. 公共汽车从B点出发到E,行走距离3.4km,共花费了11.61分钟时间。中途经过两个交叉口和三个停靠

站,经过两个交叉口的停车时间分别是0.51分钟、3.21分钟,经过三个 停靠站的停车时间分别是0.47分钟、0.66分钟、0.41分钟。由此可以得出,停车时间是 5.26s,行使时间691.34s,行驶速度是 4.92m/s,行程速度是 4.88m/s。 10. 空间平均速度是地点速度的调和平均值,时间平均速度是地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选择题(10分,每空1分;在_______ 填写相应的字母) 1. 设M/M/1系统的利用系数为p,则在系统中有n个顾客的概率为A。 A. p n(1 一P ) B. p n—(1—p ) C. p n+ (1— p ) D. p n/(1—p ) 3. 用于出行分布预测的平均系数法的公式为旦。 A. 未来分布=现状分布+平均增长系数 B.未来分布=现状分布X平均增长系数 C.未来分布=现状分布十平均增长系数 D.未来分布=现状分布-平均增长系数 4. 交通密度不容易观测,通常用其他变量来代替,但是 C 不能用来代替交通密度。 5. 交通量分配模型通是 D 软件的核心技术。 A.微观仿真 B.中观仿真 C.宏观仿真 D.交通规划 6. SCOOT系统是 D。 A. 方案选择方式的控制系统 B. 采用分层式计算机控制结构的控制系统 C. 只有唯一方案的控制系统 D. 方案形成方式的控制系统 7. 设车流的流量为Q辆/小时,车头时距h服从负指数分布。则到达的车头时距h大于t秒的概率是 C。

《交通工程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交通工程学》习题解 习题2-1 解:⑴ 小时交通量: h Q /2493195190210195201205220219232217208201辆=+++++++++++= ⑵ 5min 高峰流率: h Q /27845 60 2325辆=? = ⑶ 15min 高峰流率: h Q /268415 60 )220219232(15辆=? ++= ⑷ 15min 高峰小时系数: 929.04 6712493 15=?=PHF 习题2-2 解:已知: % 26.131326.0082.03086.17082.086.1730 ,/h 1500C ,/d 50000AADT 3 .13.11==-?=-====--x K x 辆辆 设计小时交通量: h K AADT DHV /66301326.050000100辆=?=?= 车道数: 42.41500 6630 1=== C DHV n 该道路需修6车道。 注:此题5.0=D K 。 如果6.0=D K ,3.5=n 。

习题2-3 解: 1000606 100 =?= Q 辆/h 车头时距:6.31000/3600/3600===Q h t s/辆 车头间距:206.36 .3206.3=?== t s h V h m/辆 车流密度:5020/1000/1000===s h K 辆/km 第一辆车通过时间:2.120 24===V S t h 习题2-4 解: s t n t i i 5)3.56.47.44.53.59.42.51.58.47.40.52.50.59.41.58.4(16 1 1161=+++++++++++++++==∑= h km s m t ns V n i i S /72/2080 100 161 ==?= = ∑= h km V n V i i t /16.726.1154161 )9.673.786.767.669 .675.732.696.700.756.760.722.690.725.736.700.75(16 1 116 1=?=+++++++++++++++==∑=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量 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那一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二、简答题: 什么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对指导草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是指土壤肥沃或不肥沃通常是相对于某种植物而言。因为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土壤肥沃或不肥沃是相对的。 ?在园艺生产中,就应当根据园艺植物对土壤的生态要求,把他们种在适宜的土壤上,即林业上的“适地适树”。 土壤特征 ?一、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二、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 ?三、土壤是一个多分散系的系统 ?四、土壤具有巨大表面积 ?五、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六、土壤的空间位置 ?七、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 ?八、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1、写出5种矿物的名称,指出它们是原生矿物还是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蛋白石、赤铁矿、褐铁矿、粘土矿物。 变质矿物:蛇纹石、绿泥石、滑石、绿帘石、红柱石、柘榴石。 2 、岩石有哪些三种类型?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先成岩石在地表条件下,经过自然因素的作用,发生破碎搬运和堆积,这些松散的岩石碎屑物质称为沉积物。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变质岩先成岩石受地质内力作用而发生质的变化,形成具有新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特征的一类岩石。 3、花岗岩、石灰岩和大理岩属于哪一类型的岩石,它们的主要组成矿物有哪些?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一、名词解释: 化学风化 ?矿物和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现破碎、疏松及矿物成分次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矿物和岩石的风化。导致上述现象的作用称风化作用。 ?主要是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到母质层出现的垂直切面。切面的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

(完整版)交通工程学试题样卷及答案-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教案考试试题样卷及答案 一、选择与问答题,共7题(60%) 1)判断(对下面各题的正误作出判断,正确的用“O”表示,错误的用“X”表示)(10%) 交通工程即是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工程。() 当城市交通出现阻塞时首先应扩建交通设施。() 交通流流量、速度、密度基本关系模型中的速度为地点速度。() 若道路某处的流量小于通行能力,则其交通状态是通畅的。() ⑤城市里主干道密度越大,则城市道路交通越趋通畅。() 2)何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的建设规模是如何确定的?(10%) 3)何谓交通期望线?交通需求预测的“四步骤”模型是何含义?每个步骤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0%) 4)城市道路可分为哪几个等级(不少于4类)?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应该的密度顺序如何?(10%) 5)试解释行程时间、空间平均车速及饱和度之概念,并说明饱和度出现大于1的情况。(10%) 6)何为设计小时交通量?确定的理由是什么?(5%) 7)高速道路常采取车速限制措施,试给出常用的最高和最低限制车速的确定方法。(5%) 二、计算与论述题,共3题(40%) 1)设车流的速度与密度的关系为V=88-1.6K,如果要限制车流的实际流量不大于最大流量的0.8倍,试求此条件下速度的最低值和密度的最高值(假定车流的密度{最佳密度Km)(15%) 2)在某一路段上车流以驶入率Q(辆/小时)均匀地驶入信号灯控制交叉口的进口道,在不排队等待情况下,仍以同样流率均匀地驶出停车线。而排过队的那部分车辆将以饱和流量S (辆/小时,S>Q)}均匀地驶出停车线。设信号周期为C秒,其中红灯时间为R秒,黄灯时间为Y秒。试求绿灯信号结束时无车排队的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求:(15%) (1)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排队车辆数及其出现的时刻; (2)每辆车的平均排队时间。 3) 试述交通分配的Wordrop均衡原理,并给出其数学描述。(10%) 试卷答案 一、选择与问答题,共7题(60%) 1)判断错错错错错 2)交通规划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基本成果,基于现状的交通特征、交通设施和交通系统的条件,以及公交优先、改善交通的新理念,面向未来(近、中、远期),分析预测交通需求,确定交通系统的结构,交通设施结构和交通设施规模,编制交通系统和交通设施投资与建设

交通工程课程设计

《交通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某路口饱和年的交通整治方案 ⒈资料整理; ⒉现状路口通行能力计算(机动车、非机动车); ⒊饱和年的确定; ⒋饱和年交通组织方案; ⒌饱和年信号配时; ⒍饱和年路口分流渠化设计; ⒎路段上公交停靠站设计。 ■设计依据 1、路口现状几何尺寸,如图1所示; 图1 现状路口图

2、路口历年机动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如表1; 历年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表(单位:辆/小时)表1 3、2007年路口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流向资料,如表2; 表2 (单位:辆/小时) 4、现状路口的控制方式 灯控路口(二相位),信号周期110秒,其中东西向绿灯各为60秒,南北向绿灯为44秒。 5、机动车流中,小车占50%,大车占44%,拖挂车及通道车占6%。 6、2008年时,东西向道路上拟开行15路、16路公共汽车,其中15路发车间隔为2分钟,16路发车间隔为3分钟。

设计内容 一、资料整理: 1)按当量交通量换算2007年该路口流量流向表,如表3所示; 表3 (单位:辆/h) 2)机动车交通量预测: 根据路口历年机动车高峰小时交通量表,利用Excel绘出趋势线,如图2所示:

图2 历年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趋势图 趋势线为二次多项式y=2.822+72.36(x-1993)+2440。 以此模型计算机动车总量,并与观测所得的实际机动车总量对比,如表4所示:拟合的误差表表4 由上表知,拟合的误差不超过3%,误差非常小,可以以此模型来预测未来机动车总量。 现状路口通行能力 1)机动车通行能力 该交叉口的每个进口道由两条机动车道组成,分别为直左车道和直右车道。

交通工程学题库11版(计算题)

1、已知行人横穿某单行道路所需的时间为9秒以上,该道路上的机动车交通量为410辆/小时,且车辆到达服从泊松分布,试问:①从理论上说,行人能横穿该道路吗为什么②如果可以横穿,则一小时内行人可以穿越的间隔数有多少(提示:e=,保留4位有效数字)。 解:①从理论上说,行人不能横穿该道路。因为该道路上的机动车交通量为:Q=410Veh/h ,则该车流的平均车头时距=== -410 36003600Q h t Veh ,而行人横穿道路所需的时间t 为9s 以上。由于-t h ()9s 的数量,即可得到行人可以穿越的间隔数。按均匀到达计算,1h 内的车头时距有410个(3600/),则只要计算出车头时距t h >9s 的概率,就可以1h 内行人可以穿越的间隔数。 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公式为:3600/)(Qt t e t h P ->=,其中t=9s 。 车头时距t h >9s 的概率为:025.136009410718.2718.2)9(-÷?-=>=t h P = 1h 内的车头时距t h >9s 的数量为:3588.0410?=147个 答:1h 内行人可以穿越的间隔数为147个。 2、某信号控制交叉口周期长度为90秒,已知该交叉口的某进口道的有效绿灯时间为45秒,进口道内的排队车辆以1200辆/小时的饱和流量通过交叉口,其上游车辆的到达率为400辆/小时,且服从泊松分布,试求:1)一个周期内到达车辆不超过10辆的概率;2)周期到达车辆不会两次停车的概率。 解:题意分析:已知周期时长C 0=90 S ,有效绿灯时间G e =45 S ,进口道饱和流量S =1200 Veh/h 。上游车辆的到达服从泊松分布,其平均到达率=400辆/小时。 由于在信号控制交叉口,车辆只能在绿灯时间内才能通过。所以,在一个周期内能够通 过交叉口的最大车辆数为:Q 周期=G e ×S =45×1200/3600=15辆。如果某个周期内到达的车辆数N 小于15辆,则在该周期不会出现两次停车。所以只要计算出到达的车辆数N 小于10和15辆的概率就可以得到所求的两个答案。

土壤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1.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腐殖物质:土壤中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新形成的一种暗色,含N、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4.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有机碳量。 5.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6.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烘干重 8.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百分数 9.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各级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互相胶结,团聚而形成的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 10.凋萎含水量:植物产生永久凋萎的植物含水量。 11.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2.饱和持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此时土壤的含水量。 13.土水势:单位数量自由状态的水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各种力的作用力自由能的降低。通常为负值。 14.基质势:土壤水受到吸附力和毛管力的束缚,自由能的降低。 15.SPAC体系:由水势梯度引起水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 1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 17.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18.土壤导热率:单位厚度土壤温度相差1℃,每秒种传导通过单位断面的热量J数。 1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 20.等电点:土壤胶体解离的阳离子数和阴离子数相同,胶体净电荷为0时,溶液的PH值 21.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扩散层内部与外部溶液离子浓度的差高于外部溶液为正吸附,低于外部溶液为负吸附。 22.阳离子代换量(CEC):PH=7时,每Kg土吸附交换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 23.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24.土壤吸收性能:土壤能够吸收保留气体、液体、分子、离子、固体颗粒及微生物的能力。 2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26.潜在性酸:土壤胶体吸附H+和Al3+,称为潜在性酸。 27.土壤总碱度: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HCO3-和CO32-的总量。 28.土壤缓冲作用:土壤中加入少量酸或碱时,土壤pH不做相应改变,土壤这种抗拒酸碱改变的能力。 29.同晶替代作用: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0.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1.土壤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侵蚀②砂化③盐碱化④变质退化⑤污染⑥城建用地 2.土壤的基本组成。 固体土粒:矿物质、有机质;粒间孔隙:小孔隙通水,大孔隙通空气;生物动植物,微生物

大学交通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期末考试交通工程总论课程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A)卷 学年第一学期第1页共4页 号 学 名 姓 级 班 1 2 信 交 级 班 用 适 卷 试

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 1、试述时间平均速度与区间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答:时间平均速度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道路上某一地点的所有车辆 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2分) - 1 n 计算公式为:Vt =—2 V ; n i —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 分) 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2、道路通行能力: 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 亦称道路通行能量。 3、绝对相位差: 在联动信号中,选定一个标准路口,规定该路口的相位差为零,其他路口相对于 此路口的相位差, 称为绝对相位差。 4、服务水平: 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 度或服务质量。 期末考试交通工程总论课程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 5、延误: vt :时间平均车速;V i :第i 辆车的地点车速; n :单位时间内观测到车辆总数 (3 分) 区间平均速度是指某路段的长度与通过该路段所有车辆平均行程时间之 比。 (2 分) 计算公式为: - 1 -Z - n i V i . 7 vs :区间平均车速;其他符号意义同前。(3分) 2、简述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以及各阶段的功能。 答:四阶段为交通发生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交通分配。 (2 分) 交通发生预测用于推测规划年交通量;(2分) 交通分布预测区与区之间交通流量的多少;(2分) 交通方式划分把总的交通量分配给各种交通方式; (2分) (交通分卷预测将各小学年第不同交通方期的交通量分页 到具体的路网 上。 分)

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

《城市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及交叉口设计 姓名: 专业班级:交通二班 学号:090240000 指导教师:朱卫华

一、设计题目 ——新建城市道路及交叉口设计 二、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基于城市及交通规划的理念,运用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安全、通畅、效率、便利及其与环境协和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是《城市交通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该设计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交通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路段及交叉口应用渠化、管理等综合手段,以达到城市交通的安全、通畅与高效等目的。 三、设计原则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应留有发展余地。 四、设计内容 1.基础资料整理 1.1道路基本条件 道路几何条件

交叉口几何条件 2.路段交通设计 ⑴道路横断面设计 ⑵路边停车设计; ⑶出租车临时停靠点设计; ⑷与公共汽车交通相关的交通设计。 2.1道路断面形式 我国城市道路按等级分为五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生活区道路 我国各级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

2.11各种道路断面形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2.位置选择的原则: (1)在交通性干道、需要整宽都用于通车的道路上,应禁止路边存车。 (2)在住宅区、办公中心、商业区等,需要大量存车地区,尽可能提供路边存车空间。 (3)在市中心区,除尽可能在路边划出允许存车的地点外,尚必须在存车时间上加以严格限制,以提高这些存车地点的存车周转率。 (4)在两交叉口距离较近的情况下,设置路边停车的车位要保证不影响交叉口排队。

交通工程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解析

《交通工程学》习题解 习题2-1 解:⑴ 小时交通量: h Q /2493195190210195201205220219232217208201辆=+++++++++++= ⑵ 5min 高峰流率: h Q /27845 60 2325辆=? = ⑶ 15min 高峰流率: h Q /268415 60 )220219232(15辆=? ++= ⑷ 15min 高峰小时系数: 929.04 6712493 15=?=PHF 习题2-2 解:已知: % 26.131326.0082.03086.17082.086.1730 ,/h 1500C ,/d 50000AADT 3 .13.11==-?=-====--x K x 辆辆 设计小时交通量: h K A A D T DHV /66301326.050000100辆=?=?= 车道数: 42.41500 6630 1===C DHV n

该道路需修6车道。 注:此题5.0=D K 。 如果6.0=D K ,3.5=n 。 习题2-3 解: 1000606 100 =?= Q 辆/h 车头时距:6.31000/3600/3600===Q h t s/辆 车头间距:206.36 .3206.3=?== t s h V h m/辆 车流密度:5020/1000/1000===s h K 辆/km 第一辆车通过时间:2.120 24===V S t h 习题2-4 解: s t n t i i 5)3.56.47.44.53.59.42.51.58.47.40.52.50.59.41.58.4(16 1 116 1=+++++++++++++++==∑= h km s m t ns V n i i S /72/2080 100 161 ==?= = ∑=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 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 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 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 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 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 世纪中叶(年)德国化学家()创立了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和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 世纪末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观点,认为土壤是在、、、和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交通运输工程学试卷及答案教学提纲

交通运输工程学试卷及答案 2 0 1 4

、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交通密度不容易观测,通常用其他变量来代替,但是 —不能用来代替交 通 密 度 C 】 A ?时间占有率 B .空间占有率 C .车头时距 D ?车头间距 2 .设车流的流量为Q 辆/小时,车头时距h 服从负指数分布。则到达的车 头时距h 大于t 秒的概率是— A . exp(3600Qt) B . exp(-3600Qt) 3600) D . exp(Qt/3600) 3.不属于铁路信号基本色的为 A .红色 B .紫色 C .绿色 5.理想条件下高速公路在设计车速为 100km/h 时每车道通行能力为 【B 】 A . 1600小客车/h B . 1400小客车/h C . 1250小客车/h D . 1100小客车/h 二、填空:(共15空,每空2分,共30分) 1 .我国道路交通标志按其含义分:_警告标志、 禁令标志、指示标志 和指路标志。 2. 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时驾驶人、—行人、车辆 、道路 和交通环境。 3 .汽车动力性能注意可以用三方面指标评定: ____ 最高速度 、 加 速时间或加速度 和 最大爬坡能力 。 4 .铁路车站按技术作业形式分为 _中间站、 区段站 及编组 站_。 【C 】 C . exp(-Qt/ 【B 】 D .黄色 4.干线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的基本参数不包括 A .绿灯时间 B .相位差 C .绿信比 【A 】 D .周期长度

5.描述交通流特征的三参数为 _车度、交通量及交通密度。 三、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交通运输系统 是由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子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2.道路通行能力 我国对通行能力的定义是指道路设施疏导交通流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时段(通常15分 钟或一小时)和正常的道路、交通、管制以及运行质量要求下,通过道路设施交通流质点的能力,也称为交通容量或简称容量。它是道路设施在一定条件下所能通过车辆的极限数值。 3.智能运输系统 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服务控制和车辆制造,加强了车辆、道路、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定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 四、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醉酒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有哪些?。 (1)醉酒使人的色彩感觉功能降低,视觉受到影响。(2)醉酒对人的思考、判断能力有影响。(3)醉酒使人记忆力降低。(4)醉酒使注意力水平降低。(5)醉酒使人的情绪变得不稳定。(6)醉酒使人的触觉感受性降低。 2. 请画出具有东西向左转专用相位的十字交叉口车辆流向图和信号配时图?

超详细版王炜交通工程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1-1简述交通工程学的定义、性质、特点、与发展趋势 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住规律, 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管、管理、安全的理论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与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校、快捷、舒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性质: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 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动态性 发展趋势:智能化和系统化 ●1-2简述我国的交通现状与交通工程学科面临的任务 现状:综合运输六点;公路交通三点;城市交通四点 任务:即重点研究的那些领域 ●1-3简述城市交通畅通工程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目标:提高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科学化水平。 重点任务:改善道路条件,优化交通结构,强化科学管理,规范交通行为 ●1-4简述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范围、重点及作用。 范围:交通特性分析技术、交通调查方法、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交通安全技术、道路交通系统管理技术与管理规划、静态交通系统规划、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作用:良好的交通条件与高效的运输系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以及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山区开发、旅游开展。经济方面能扩大商品市场与原材料的来源, 降低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区域土地的开发,提高土地价格与城市的活力,交通的发展还可实现运输的专业化、便捷化、批量化与运费低廉化。从而有可能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同时也可促进全国或地区范围内人口的合理流动。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交通工程学试题及答案

交通工程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交通工程学》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 1、人们通常称交通工程学科为“五E”学科,“五E”指的是:工程(Engineering)、法 规(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能源(Energy)、环境 (Environment)。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从视力、视野、和色感等几个方面体现。 3、根据美国的研究,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4、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高于此值,有85%的车辆行 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此速度称为 85%位车速,交通管理部门常以此速度作为某些路段的限制最高车速。 5、OD调查,是一项了解交通的发生和中止在有关区域里所做的调查。 6、M/M/N排队系统是指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 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7、不控制进入的汽车双车道公路路段采用三级服务水平,混合交通双车道公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 8、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 1、交通量; 答案: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横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高峰小时系数;

答案:高峰小时系数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3、设计车速; 答案:设计车速是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标准。 4、服务水平; 答案: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在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方面得到 的实际效果。 三、简答题 1、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 (1)系统性; (2)综合性: (3)交叉性; (4)社会性; (5)超前性; (6)动态性。 2、通行能力和交通量有何区别? 答案:通行能力和交通量的区别:

交通工程学试题及答案

《交通工程学》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 1、人们通常称交通工程学科为“五E”学科,“五E”指的是:工程(Engineering)、 法规(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从视力、视野、和色感等几个方面体现。 3、根据美国的研究,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4、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高于此值,有85%的车 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此速度称为85%位车速,交通管理部门常以此速度作为某些路段的限制最高车速。 5、OD调查,是一项了解交通的发生和中止在有关区域里所做的调查。 6、M/M/N排队系统是指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7、不控制进入的汽车双车道公路路段采用三级服务水平,混合交通双车道公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 8、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 1、交通量; 答案: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横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高峰小时系数; 答案:高峰小时系数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3、设计车速; 答案:设计车速是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 计标准。 4、服务水平; 答案: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

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在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方面得到的实际效果。 三、简答题 1、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 (1)系统性; (2)综合性: (3)交叉性; (4)社会性; (5)超前性; (6)动态性。 2、通行能力和交通量有何区别? 答案:通行能力和交通量的区别: 1)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它描述了道路交通设施的主要功能,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 (或行人)的能力; 2)交通量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实际通过的或期望(预测)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而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 辆的极限数,是道路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当道路上的交通量接近或等于通行能力时,就会出现交通拥挤或阻塞停滞现象。 3、为什么要进行OD调查?OD调查内容包括那些? 答案:进行OD调查,目的是掌握与规划区域有关的现状;人、车和货物的起、终点和路径;出行目的、运输内容等情况。 OD调查内容包括货流和客流的调查。

东北农业大学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简答题及论述 1.土壤学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 2.土壤在农作物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养库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了 CO2 主要来空气外,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③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使绿色植物根系可以在其中生长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保证了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的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孕育和滋养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是各种理化作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带,它具有对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同时也具有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着一个稳定的环境。 3.写出四种国家级土壤学期刊的名称 答: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学报4.土壤肥力的主要内涵 答: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指温度和空气,对植物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协调”是指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协调。 5.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哪些?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答: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四大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一章粘土矿物 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简答题及论述 1.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 中大量普遍存在。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 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可塑性,粘 结性,粘着性,吸湿性弱。0.2-2μm 2.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2:1型膨胀型粘土矿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分布广泛。 1)2:1型 2)膨胀性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普遍 4)胶体性突出,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 突出。 3.粘土矿物对肥力的意义 答: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矿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及生物化学性均有深刻影响,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含丰富的Ca、Mg、K、N、P、S等常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经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一些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名词解释 - 1 -

交通系统规划课程设计

交通系统规划课程 设计

经济管理学院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课程设计 题目:某小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班级:交通运输 081 班 成员:湛志国刘彦辉贺明光 学号: 指导教师:惠红旗穆莉英 11月7号至 11月13号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设计的目的与任务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设计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和任务是: 1、目的: 经过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并进一步明确本专业学习的宗旨与任务; 2、任务: 经过对现有路网进行分析划出交通影响区以及主要节点,并在未来预测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测基础上,采用四阶段法进行相应的交通规划,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大致流程、基本技术方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设计题目及相关要求 1、设计题目: 《某小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2、相关要求: (1)、总体目标: 在交通规划区域内相关社会经济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完成交通规划设计内容,增强学生完整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概念及强化规划意识。 (2)、具体设计要求:

经过整理课程设计资料、撰写并打印课程设计报告等,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对本此课程设计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取得一定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经验。 (3)、成果要求 ①设计成果完整,计算数据准确,图表规范,字迹工整,步骤清晰。 ②计算书一律采用A4纸用钢笔书写。 三、设计内容 1、现有道路网络、交通影响区及主要节点分析 (1)、了解并分析现有道路网络; (2)、根据相关的经济发展、工业布局以及实际土地利用情况划分交通影响区; (3)、在交通影响区划分的基础上完成主要节点的设定。 2、规划区域的社会发展、道路交通量预测 (1)、分析预测区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完成预测年限内各项经济指标及各小区交通量的预测。3、交通发生、吸引模型的建立与标定 (1)、建立小区交通发生、吸引模型; (2)、完成预测年的交通发生、吸引量计算。 4、交通分布 (1)、建立相应的OD矩阵及距离矩阵; (2)、进行并完成规划区内的交通分布,进而得到规划区内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