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居民储蓄过度增长问题研究

我国居民储蓄过度增长问题研究

我国居民储蓄过度增长问题研究
我国居民储蓄过度增长问题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8年第6期

我国居民储蓄过度增长问题研究

曾令京

一、储蓄存款过度增长的实证分析

在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下,只有实现储蓄存款总量适度增长,才能为长远建设提供必要资金,同时保障市场购销两旺,避免产生破坏性波动和震荡。为深入了解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过度增长的现状,请先看下表。

居民储蓄存款与相关经济指标分析表单位:亿元,%

项目/年份居民储蓄存款国内生产总值(G DP)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余额增幅总额储占比增幅余额储占比增幅余额储占比增幅

国内

储蓄率

19873073/1196325 7/811737 9/1038729 8/36 77 1988388223 71492825 511 3947548 116 71225531 018 936 34 1989519636 71690930 44 11070648 213 81436035 817 235 89 1990712837 01854837 93 81401350 829 91768139 823 137 96 1991924229 82161842 19 21807951 129 02133842 720 738 23 199******** 22663843 314 22346850 129 82632343 923 438 32 199******** 33463443 913 52962351 326 23294346 225 141 50 199******** 54675946 012 64047353 236 64081052 723 942 23 199******** 85847850 710 55386255 133 ******** 723 841 87 199******** 92859456 29 66857156 227 36115363 021 041 35 199******** 17477261 98 88239056 220 27491461 822 540 56平均/31 3//9 8//26 3//22 039 43

98年6月499507 9///8689557 55 57879863 45 2/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金融年鉴(1988!1997年);1998年7月24日 金融时报。

(一)从储蓄存款增长的跳跃性来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继1992年实现一万亿元大关的飞跃之后,1994年一举突破二万亿元大关,1995年又一举突破三万亿元大关,到1998年6月更是达到五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一万亿元用了30年,从一万亿元到二万亿元用了两年,从二万亿元到三万亿元仅用了一年,从三万亿元到五万亿元用了两年半。足见其呈几何级数增长。

(二)从各项指标的增长倍数来看,1988~1997年的十年间,居民储蓄存款比1987年增加了14 1倍,GDP增加了5 3倍,各项存款增加了9 2倍,各项贷款增加了6 3倍。储蓄存款增长倍数远远高于其他指标,可见储蓄存款增势之猛。

(三)从各项指标的平均增长率来看,十年间,居民储蓄存款平均增长31 3%,GDP平均增长9 8%,各项存款平均增长26 3%,各项贷款平均增长22 0%。储蓄存款平均增长率均高于其他指标。

(四)从储蓄存款在各项指标中的占比来看,(1)在GDP中,十年来储蓄占比从

25 7%快速上升至61 9%,增加了36 2个百分点,表明银行负债与国民经济的依存度高,储蓄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在各项存款中,储蓄占比从37 9%稳步上升至56 2%,增加了18 3个百分点,表明在存款结构中以往占据主体地位的?对公存款#已被?储蓄存款#所代替。(3)在各项贷款中,储蓄占比从29 8%持续上升至61 8%,增加了32个百分点,表明储蓄存款已成为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

(五)从金融机构的存贷差来看,1988年至1993年的六年间,金融机构均表现为贷差。1994年存贷已趋向平衡,自1995年开始,金融机构存贷差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首次出现了存差。至1998年6月已连续三年多表现为存差,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目前存差额已突破了8000亿元,这意味着巨额资金躺在银行睡大觉产生不了效益。目前不是银行没有资金,而是银行找不到好的贷款(投资)项目,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银行?慎贷、惜贷、惧贷#现象。尽管中央银行采取鼓励银行多向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措施,但也难以奏效。1997年全国仅国有商业银行就比计划少增加贷款357亿元。

(六)从国内储蓄率来看,国内储蓄率=(GDP-总消费)/GDP?100%。十年间,我国国内储蓄率一直较高,基本上在40%附近上下波动,平均为39 73%。我国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例如1994-1995年为国民生产总值的45 8%,仅低于新加坡的53 0%,而远远高于东亚其他国家的31 9%、拉美各国的19 7%、东欧的18 4%和非洲的

19 2%(国际清算银行报告,1996)。

(七)从储蓄增量超过当年财政收入来看,据有关方面资料显示,1995年、1996年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分别为8143亿元、8859亿元,而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187 7亿元、7366 6亿元。这两年新增加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都超过了当年财政收入,说明在社会总储备结构中,政府集中的储备逐渐减少,分散的民间储备逐渐增加。

(八)从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来看,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储蓄存款占绝大部分,而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所占的比例很小。据初步测算,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额中,银行存款占80%以上,有价证券为10%左右,手持现金和其他金融资产不足10%。而发达国家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大体为?三三制#,即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其他资产等各占三分之一。如1993年末,韩国居民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等其他资产所占比重分别为40%、43%、17%;1994年末,美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中,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保险等其他资产所占比重分别为9%、63%和28%。

综上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数额巨大,增长过度,并已出现了?相对过剩#现象。储蓄存款正在经历一个由?短缺时代#向?过剩时代#的过渡和转变。

导致我国储蓄存款?相对过剩#的主要原因有:(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为储蓄存款高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2)银行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为储蓄存款高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3)居民的储蓄动机明确,并

存在着体制变迁预期,具体包括对生老病死、子女求学、购买住房、下岗失业、意外事故等问题无法把握而产生的担心。节俭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加之现有金融资产选择余地狭小,以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为特征的?储蓄存款#理所当然成为老百姓的首选,使储蓄存款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4)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各种形式的?公款私存#现象为高增长的储蓄存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无异于在熊熊的烈火中?波了一瓢油#。

二、储蓄存款过度增长的负效应

任何事物发展不但有其质的规律,而且也有量的问题,超出了这个?量#就会?物极必反#。储蓄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通货,既然是通货就必然有客观必要量问题,并非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如果借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目前我国储蓄存款好似一个水库里的水,水库的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目前五万亿的水已经使水库难以容下,如不及时开闸放水,可能随时出现溢漏或决堤的危险。储蓄存款的增减决定于储蓄的利率政策、居民的平均货币收入、消费结构、储蓄心理、物价水平、商品供求状况、社会风尚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因素。然而,储蓄过度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储蓄存款过度增长,形成储蓄与消费反差过大,会破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储蓄与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居民储蓄余额的急剧扩张,意味着消费需求的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又是滞后的购买力,储蓄存款过度增长,也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表现在:(1)由于银行信贷总量中储蓄的份额越来越大,在银行存款中,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已经超过财政性存款和企业存款列居首位,使得社会购买力转化为储蓄再形成信贷资金的比例和数量增大;(2)社会生产的商品消费面相对缩减,由于大量储蓄存款转化而成的信贷资金被积压产品、滞销产品、库存商品所占用,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这样不仅抑制了合理的消费,而且限制了居民的投资倾向。这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逐年回落就可见一斑:1995!1997年三年间的增幅分别是26 8%、19 4%、9 1%,分别比上年减少了3 7、7 4、10 3个百分点。另据 中国统计摘要1998显示,1997年,消费、投资、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分别为60 6%、22 4%、17 0%,而1996年的贡献度分别为62 0%、32 9%、5 1%。消费的贡献度下降了1 4个百分点,投资的贡献度下降了10 5个百分点。

其二,储蓄存款增长过快,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增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过快的储蓄存款增长,带来两方面的优虑:(1)保持较高的储蓄率,虽然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高储蓄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要降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成本,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从而在客观上表现为提高储蓄资金的使用效率。储蓄只有转化为生产资本而增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储蓄资本,才真正发挥了储蓄的作用。从国际范围来看,美国仅依靠较低水平的储蓄率,却维持和改进着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支持着美国的经济增长,这被称为所谓?美国之谜#。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在美国金融运行中,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相当高,储蓄的使用效率相应也就比较高。(2)银行组织资金成本增大,银行经营亏损面增多,大量的银行贷款沉淀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银行所要支付的利息无法从存款的运用中得到补偿,巨额的负债为银行增加了经营风险。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额已高达5万亿元,银行每年为此要支付3000亿元左右的利息,导致

了银行自身积累功能和为国家财政积累功能的减弱。有的金融机构受短期行为和利益影响,采取名目繁多的手段吸引和截储了不应吸储的货币;有的甚至违反利率规定,忽明忽暗地搞高息揽储,不仅造成储源的混乱,也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银行负债过于集中于储蓄存款,给运用资金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制约,银行业务的正常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首先是经济效益下降。据统计,专业银行的利润1994年比1992年下降51 8%,1995年以来更是出现了部分亏损。其次是信贷资金周转速度不断减慢。专业银行的全部贷款周转速度,1992年为1 32次,1993年为1 19次,1994年进一步下降为1 08次。

其三,储蓄存款的巨额增长,掩盖了银行经营的矛盾和问题,潜在的金融风险一触即发。储蓄存款的过度增长,实质是银行充当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人,承担了居民个人金融资产的全部风险。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发展基本上是依赖于银行,而银行向企业提供的信贷,其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城乡居民储蓄,表现为银行对居民的负债。居民高债权与企业高债务必使银行经营受到威胁。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其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目前经济效益欠佳的国有企业,风险性是很大的;但对于城乡居民来说把钱存入国家银行,就等于把钱交给国家,是不承担任何风险的。伴随于此的是银行贷款政策性注入比重增加,有效供给不足,大量储蓄存款经过信贷机制和企业机制的双重运行轨道,最后沉淀于成品仓库,它的资金属性从入库起即告终止,但其货币性却依然存在,使得储蓄存款转化为贷款的风险程度加重,导致了金融与经济的高储蓄!高贷款!高积压!高拖欠!高亏损!高风险的不良循环。由于银行与企业都存在资金运用的软预算约束,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使得银行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然而正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高速增长掩盖着这种危机,因而高额的储蓄增长使得银行在资金方面有了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存款挤提,银行立刻会出现支付风险。

其四,储蓄存款增长有水份,不仅诱发了信贷膨胀,而且助长了不正之风。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各商业银行业务交叉相互竞争,促成了储蓄巨额增长中不乏虚假因素。表现在储蓄领域上不少储蓄机构将公款转存储蓄,把企业暂时不用的流动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以单位出纳、会计或经办人甚至采用化名的形式存入储蓄,据估算这部分储蓄水份至少在10%以上。这种虚拟资金的存在,从宏观上,造成国家信贷收支的虚假平衡,且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因为公款私存大多是单位私设的?小金库#,而?小金库#的开支一般都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还有不少人采取化名存款,以免受到法律机关追查。从微观上讲,刺激了银行信贷扩张,而这部分信贷投资是缺乏物资保证的,必然引起社会产品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三、储蓄存款过度增长的调控措施

面对五万亿巨额的储蓄存款,现在很少有人说它是通货膨胀的?笼中虎#,相反,在买方市场出现消费疲软的情况下,政府希望这只?虎#能出来溜达溜达,只要不伤及?性命#。因此,有关部门不能为城乡居民的巨额储蓄存款而盲目乐观,它的背后隐含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改变居民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如何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如何制定、出台和搭配有关政策?如何因情应势而推进改革?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沉思和探索。为此,笔者认为必须采取四项标本兼治之调控措施。

首先,要树立储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配置储蓄资源。储蓄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必然有个科学合理配置和适度开发利用的问题,即储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储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遵循金融自身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兼顾未来发展的前提下,建立与健全储蓄体制,发展与完善储蓄机制,提高和改善储蓄效率,合理有效地配置储蓄资源,从而达到质性储蓄与量性储蓄的良性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和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以下储蓄可持续发展观:(1)强调储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可持续与协调;(2)自觉从储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与处理金融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金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与处理储蓄可持续发展问题;(3)将储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4)坚持量性储蓄与质性储蓄相统一,而尤其注重质性储蓄发展的储蓄可持续发展观;(5)坚持储蓄增长速度与储蓄运用效率的有机统一,而以注重储蓄运用效率的储蓄可持续发展观;(6)坚持正常相对稳定渐进发展与特定时期跳跃性发展并存,而以渐进发展为主的储蓄可持续发展观;(7)坚持储蓄宏观整体效率与微观效率并重,而以整体效率为主的储蓄可持续发展观。总之,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储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只有当储蓄、收入、消费、投资和效益同时稳步增长时,储蓄增长才是正常的和适度的。否则,储蓄增长越多,储蓄资源就浪费损失越大。

其次,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坚决贯彻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落实好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多种渠道融资,以资本为纽带,推动国有企业重组,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1)规范直接融资行为,合理配置融资额度资源;(2)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加快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3)鼓励地方发行中长期债券筹集市政建设资金;(4)合理引导和规范中小企业的内部集资和入股,鼓励职工以参股、合伙购买、抵押承包、抵押租赁等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5)在规范的前提下加快商业票据业务的发展;

(6)加快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使之真正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工具。

再次,要积极开拓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鼓励居民投资。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只重视大力吸收储蓄存款,支持生产和流通的一面,而忽视了运用储蓄调节消费的一面。我国是处于经济迅速增长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以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开展形式各异的消费信贷(如空调、家用电器、商品房、轿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一些旅游项目的赊帐与贷款),来引导消费需求,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升级,使潜在的需求转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当前应着重支持住房消费,以此来稳定和带动经济增长。居民金融资产从单一的银行储蓄存款向社会上的各种投资项目分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目前情况下,除储蓄存款外,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还有:国债!!!安全可靠、收益较高;债券!!!收益较高、流动性差;股票!!!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基金!!!专家理财、风险性小;保险!!!风险保障、更为重要;房地产!!!着眼未来、保值增值;收藏!!!专业知识、不可缺少;等等。

最后,要改革和完善现行储蓄机制,适度分流居民储蓄。(1)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再资本化。其目标模式应定位在股权多元,国家控股。为了调整、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应先进行存量股份出售,并以出售股权的收入抵消坏帐,解决遗留问题,为进行增量股份发行创造条件。在保持国有股权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居民对银行的一部分债权(储蓄存款)转为对银行的股权。(2)取消银行对居民储蓄存款活期部分的利息计付。银行将应计付利息视作居民活期存款存放银行的保管费(双方两免)。我国储蓄

存款活期部分有一万亿元左右,这部分资金主要是居民为应付急需、为安全起见而储存的,广大居民对这部分利息收入基本上是不屑一顾了。(3)严格储蓄帐户管理,全面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国家法律保护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居民存款或取款时,必须出具有效居民身份证件并在存(取)款单上填写证件号码后,银行方能办理存取手续。杜绝使用假名、化名等非真实姓名,也不得进行无记名的储蓄存款。如公款以个人名义存入,以挪用公款罪、贪污罪论处。(4)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入课以一定的税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利息收入课以利息税,调节贫富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以满足社会贫困阶层的必要消费支出,从而降低储蓄水平。征收标准按居民利息收入的5%计,由各银行储蓄所代征代扣。(5)合理调整储蓄网点布局,撤并一批低产、低效储蓄所。

如果这些调控措施能够实施可以起到?一石多鸟,一箭多雕#的作用,其意义非同小可。除可使巨额储蓄分流并转化为有效投资或消费外,其深远意义更不可小视。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再资本化,可使我国国有银行摆脱困境走向发展,有利于恰当调整银行、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可从根本上将储蓄存款中的?公款私存#水份挤掉,有利于廉政建设;课征利息税,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消除贫富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取消活期存款利息和优化储蓄网点,可在一定程度减轻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

也许有人会担心,实施上述调控措施后,我国储蓄存款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和滑坡。当然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各项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我国储蓄存款仍会保持持续、适度、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再说,我国还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广大居民为应付子女上学、购房、医疗保险、防老和失业等未来预防性需要,必须保留一部分闲置资金进行储蓄。在目前缺少投资渠道的环境中,储蓄仍然是居民最安全、最稳定的投资选择。

参考资料:

赵福昌: 过度储蓄与金融风险, 金融研究1998年第7期。

王爱俭: 我国居民储蓄增长效应分析, 财经研究1997年第12期。

巴曙松: 金融深化与宏观金融政策调整, 金融学刊1997年第5期。

唐 民: 对当前我国银行风险防范的理性思考, 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1期。

王柯敬等: 推进股份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实现选择, 财贸经济1998年第4期。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我国企业直接融资发展状况与分析, 金融时报1998年8月1日。

白钦先: 再论金融可持续发展, 中国金融1998年第7期。

杨国胜: 浅析储蓄增长的正负效应, 德宏金融1998年第1期。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始兴县支行 邮编:512500)

(责任编辑:邢伯春)

对居民储蓄率估算方法的比较及再估计

对居民储蓄率估算方法的比较及再估计 刘书祥马双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74;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成都610074) 摘要:本文就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居民储蓄率不同估算方法的统计口径、调整过程进行全面对比,得出采用财富增加值估算居民储蓄的方法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更好地解决了我国收入不透明所带的统计缺陷。本文用该方法估算出1978~2006年间的居民储蓄率,最终的估算结果与Modigliani和Cao (2004)等的估算值在1978~2000比较接近,变动趋势完全相同。但与Modigliani和Cao不同的是,本文将他们的估计中所遗漏的股票、企业债券等金融资产一并加以考虑,得出结论:2000~2006年居民储蓄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要很好地解释居民储蓄率的长期趋势,必须考虑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关键词:居民储蓄率;估算方法;财富;隐形收入 引言 储蓄对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消费者行为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方面,索洛(1956)指出,不同的储蓄率对应不同的消费水平,在转移动态中,不同的储蓄水平对消费者的短期福利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消费者行为方面,储蓄是消费者将资源用于未来消费的部分,以用来应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周期方面,储蓄是当前消费的对偶,储蓄量的大小对应着消费量的多少,而消费的短期波动是总需求波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储蓄对研究经济波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以及对储蓄口径的理解不同,人们对储蓄率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讨论各估算方法的优劣、统一其估算的口径是本文产生的主要背景。 一、中国居民储蓄率估算方法综述 根据任若恩(2006)对储蓄率计算口径的总结,总储蓄被拆分为国民储蓄和国外储蓄。国民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部门储蓄,其中私人储蓄由居民储蓄、为居民服务的非盈利团体储蓄、企业储蓄组成,政府储蓄为公共部门的储蓄。总储蓄扣减固定资产消耗或资本折旧,即为净储蓄。在计算储蓄率时,可以是储蓄与对应的GDP或GNP之比,也可以是储蓄与对应的可支配收入之比,因此可以分别得到国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居民储蓄率、企业储蓄率等。在这些储蓄率指标中,居民储蓄率最为重要,因为它反映了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主体,即居民个人或家庭的储蓄行为,因而一直为学术界长期关注。目前,对居民储蓄率进行估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Modigliani和Cao (2004)将储蓄界定为一段时间内财富的增加值,具体计算公式为①:S W =?(1) ?=?+?+?+?(2) W CUR DEPO SEQ PI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号08050133班级08金融1班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南京审计学院 2008 级金融学院 题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生姓名庄梦琦学号08050133 专业金融学班级1班 2010年 6 月8日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08050133 08金融一班庄梦琦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多次采用利率政策调节居民储蓄与消费,但收效甚微。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四个指标,基于1980年至2009年样本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四个变量对于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慎重使用利率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税收财政体制。 关键词居民储蓄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元回归

一、引言 居民储蓄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通过储蓄而累积的巨大资本对于卓有成效的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其他两架马车尤其是消费扮演的角色却无足轻重,而过高的储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我国曾多次采用利率政策以期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但这对于数千年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的消费和储蓄观的冲击显然是十分有限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60772亿元,增幅达1237倍之多,而2008年至2009年增长率也达到了20%,这种大额度、高增长的居民储蓄情况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更是成了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国也投放了4万亿人民币用于救助市场。随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而来的问题是各个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我国截至2011年4月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近一年的最高值5.3%。控制通货膨胀与拉动经济运行称为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有效手段在保持合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充分释放居民储蓄的巨大购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毕业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我国居民储蓄行为 完成时间:年 6 月7 日答辩时间:年 6 月9 日专业:经济管理 班级:07经济管理2班 姓名:苗晓伟 学号: 指导教师:杜美丽 - I -

摘要 居民储蓄存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高储蓄率支持了高水平的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而资本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当一个国家有大量储蓄时,经济中的资本存量和潜在产出水平都将快速增长。然而如果居民储蓄存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的居民存款出现了“超储蓄”现象。 本文从绝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入手,描述了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总结出我国居民储蓄的“超储蓄”现象,分析了“超储蓄”的消极效应,并进一步对“超储蓄”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居民“超储蓄”产生的原因有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收入结构严重失衡;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消费总需求受到抑制;金融资产结构严重失衡,居民投资需求受到抑制;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手持现金减少。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居民“超储蓄”的建议与对策,应从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超储蓄”现象。 关键词:居民储蓄行为超储蓄 - II -

目录 摘要 (1) 1 前言 (1) 1.1 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1) 1.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1) 2 储蓄基本理论概念 (1) 2.1 储蓄的含义 (1) 2.2 储蓄理论 (2) 3 我国居民储蓄行为的现状分析 (2) 3.1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 (2) 3.2 “超储蓄”的消极效应 (3) 4 我国居民“超储蓄”的原因分析 (4) 4.1 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尊定基础 (4) 4.2 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手持现金减少 (4) 5 坚决我国居民“超储蓄”行为的对策 (5) 5.1 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 (5) 5.2 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6) 5.3 建立、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关系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 III -

计量经济论文-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分析 1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中国储蓄率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高储蓄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裕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利用我国1992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2 经济现状综述 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可我国的资本存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金律水平。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已经偏高,而消费率则偏低。所以我们应该降低储蓄率,减少投资,把收入的更大份额用于消费,这样就会立即提高消费水平,并最终达到更高消费水平的稳定状态。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我国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下降的,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储蓄存款增加越多;反之也成立。实际利率。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而样本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且在调整以前名义利率是不变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变化受到名义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到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变化的影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对于经济的影响

辅修金融学论文 我国居民储蓄高速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学生姓名:杨宇豪 学号: 32011060119 学院(系):文化与传播学院 专业(方向):广告学 指导教师:王苹老师 2013年5月

中文摘要 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本文将会简要分析我国高存储率对于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于如何提高消费能力以及降低储蓄率进行简单探究以及建议。 关键词:储蓄率利息消费能力 :

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还在持续上升:上世纪80 点初期,我国的储蓄率基本上维持在35 %左右;90 年代末,上升到40 %以上;2006 年开始,我国国民总储蓄率超过50 % ,而且之后还在持续上升;到2008 年年底,我国总消费占GDP的比重为48. 6 % ,其中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35. 3 % ,政府消费占比为13. 3 % ,国民总储蓄率达到51. 4 %。 如同人的优点和缺点并存一样,高储蓄也有其利弊之处。 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着。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居民储蓄对银行来讲是负债, 是吸收居民暂时不用的资金, 即使是定期存款, 居民在急需时, 也可提前支取, 所以资金来源是短期的。但通过银行发挥中介作用, 此存彼取, 环环相扣, 在银行帐面上总有一些余额, 这些余额就成为银行发放长期贷款的资金来源, 满足企业长期贷款的需要 化消费为积累。居民储蓄来自于日益增长的货币收入, 随着货币收入的增长,人们用于储蓄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这就使得银行能把居民购买力推迟的部分, 用于企业发展生产的需要, 最终使消费资金转化为积累资金。正如上面我们谈到的,累积资金将会成为企业投资以及公共投资支出的主要资金来源,可以大大缓解投资企业的资金赤字问题,这些都需要高储蓄率的支撑以及持续不断的支援。但是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高储蓄率尽管存在许多对于经济发展的优势,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同样是相当显著的。 首先,储蓄与消费反差过大, 会破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储蓄与消费密切联系。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 居民储蓄余额的急剧扩张, 意味着消费的相应减少, 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由于银行信贷总量中储蓄的份额越来越大, 在银行存款中, 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已超过财政性存款和企业存款, 列居首位, 使得社会购买力转化为储蓄再形成信贷资金的比例和数量增大,社会生产的商品消费相对缩减。由于大量储蓄存款转化而成的信贷资金被积压产品、滞销商品、库存商品所占用, 引起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 生产与消费不协调差距加大, 这样不仅抑制了合理的消费, 而且限制了居民的投资倾向。同时也会使居民的投资倾向以及投资心理热情趋于冷淡。将会使得居民消费热情大大受到制约,社会购买力将会随之受到影响

居民储蓄率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很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是高储蓄率国家,由于高储蓄抑制消费,在我国提升内需的现实要求和新经济战略形势下对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利。本文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转型经济的现实背景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储蓄率;生命周期-持久假说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增长,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最终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中国居民的高储蓄行为,几乎所有的研究均显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高储蓄、低消费的特点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这不仅增加了经济运行的内在不稳定性,而且还可能带来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甚至影响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因此强调储蓄并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过高的储蓄势必会挤占消费需求,对新的经济战略造成负影响,据此,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本文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了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收入水平的上升和收入差距是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内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中国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由此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不确定性也是中国居民倾向于储蓄的重要原因。此外,住房状况和利率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居民储蓄率的持续升高。 本文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分析,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分析,第三部分是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是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基础 莫迪利亚尼和布隆伯格(Modigliani and Brumberg ,1954)与弗里德曼(Freidman)分别在新古典经济学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基础之上,以跨期最优化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 ,LCH)和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 尽管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思想均认为:理性的当事人在一生中将平滑自己的消费水平,从而实现生命周期中的各期消费产生相等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在整个生命周期跨度内依据其一生拥有的资源总量(持久收入)来安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通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跨期消费的平滑来实现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消费平滑意味着消费者将在工作期储蓄、青少年期和退休期负储蓄,从而消费水平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稳定,但储蓄和财富呈驼峰型(hump-shaped)或倒V型。消费更多受总财富规模的影响,而不是受当期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的短期改变并不会显著影响当期消费。

浙江省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统计学 浙江省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前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居民储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增幅明显加快。在影响居民存款变化的因素中,我们剔除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政治和经济制度、消费和储蓄习惯、对今后收入和支出变化的判断等不易量化的影响因素后,就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利率、除储蓄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房地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和分析方法,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回归分析和判断,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我省实际的居民储蓄存款模型进行预测分析,以便了解居民储蓄存款变化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情况和把握浙江省居民储蓄未来的走势。 二、主体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居民储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决定因素不仅有客观的经济变量,而且也有居民的心理行为;不仅有内生性的经济变量,而且有外生性的制度和结构因素。在我国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的20实际90年代中后期,居民储蓄不仅决定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而且还决定于收入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而外生的制度和结构性等因素的作用减少甚至已经消失。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可使我们比较逻辑和量化地分析居民储蓄,揭示影响居民储蓄的变量及权重,从而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居民[2]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居民存款仍多以预防动机为主.但是,随着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收入增速的减缓和实际利率为负,房地产投资旺盛,使得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呈现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20%,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众所周知,居民储蓄额的高低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投资以及居民的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

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和行为分析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一、居民储蓄概述 (1) 二、我国居民储蓄历史及现状 (1) 三、影响居民高储蓄的因素分析 (2)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2)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 (2) (三)利率 (3) (四)消费信贷制度及消费观念 (5) (五)居民的传统储蓄观念和心态 (6) (六)社会保障制度 (6) 四、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6) (一)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6) (二)高储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8) 五、关于改善居民高储蓄问题的政策建议 (8)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8) (二)改善投融资市场环境 (9) (三)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 (9)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更是迅猛增长,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半数的居民储蓄存款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是资金的后备力量和保证。据此可以看出国民生活水平、国家稳定状态、城乡发展差别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高储蓄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例如我国国内储蓄水平远高于投资水平,给投资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本文对导致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居民可支配收入、GDP总额、消费信贷水平、利率和文化性因素、社会保障制度,并针对如何保持合理规模、适度居民储蓄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字:高储蓄;经济发展;利率;投资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

浅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 ————计量经济学模型国商02级2班第10研究小组 明晓丽40202025 刘兴华40202080 杜海波40202072 陈文犀40202083 吴旭晖40202033 指导老师:庞皓鲁万波 时间2004年9月---12月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经济理论: 三、关于研究方法: 四、模型的数据: 五模型的具体形式和检验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2、多重共线性的修正(逐步回归法)(二)异方差性检验 (三)自相关性检验与修正 1、自相关的检验 2、自相关性的修正(迭代法) 3、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分析 4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分析 六、模型的经济解释 七、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储蓄余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价格指数 [摘要]本文旨在对影响我国储蓄余额的多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中选出影响较大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因素,建立储蓄模型,以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于储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首先,我们选择了可能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几个因素,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以及经济意义建立了相应的模型,随后,我们收集了从1985到2003年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参数估计和检验,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最后,对这个结论从宏观的经济意义上进行了自己的一些解释,并针对如今在储蓄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我们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迅速提高。这使居民的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探讨中国居民储蓄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相应研究,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居民储蓄是现代社会总储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在银行中的储蓄存款。广义的居民储蓄是指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的剩余部分,是城乡居民持有的各种金融资产之和 与西方经济理论比较,我国关于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将在较大程度上借助西方主要的储蓄理论,并且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必要的修正。根据“鲁滨逊.克鲁索经济”假定投资等于储蓄,消费和储蓄决策是完全一样的,给定可支配收入,消费者一旦选定了消费,那么储蓄也就决定了,所以我们可利用各种消费收入理论来间接分析对储蓄的影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其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因此,扩大消费须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两年一次的加工资。但如何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始终没有切实的措施,这是我国总消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森贝相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国贸班级:国贸(4)班姓名:杨德庆学号: 一问题的提出 1979年之后,我国的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储蓄也随之快速增长。进入90年代后,我国居民储蓄额的增长上升到一个新的阶层,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各经济学家及政府的广泛关注。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适度的储蓄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均衡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居民储蓄使银行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为企业提供贷款,有利于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居民储蓄如果达到适度的点后依然高居不下,说明国家居民的消费欲望和能力不强,需求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1991年到2021年的18年间,居民储蓄存款率增长率达到25倍多。1998到2000年期间由于中央银行的连续降息、政府开征利息所得税、储蓄实名制的实行等因素,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进入2001年后,储蓄存款增长势头再次加快,到20xx你12 月末17.25万亿元,20xx年到20xx年我国虽然经历了一轮巨大的牛市,增长幅度有所降低,但是总量依然高居不下。从国际角度看,我国储蓄从80年代以来,一直列居世界前列,这对于高速发

展的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为伴随着储蓄的高速增长,消费的持续低迷将对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多年居高不下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鼓励居民消费,但成效均不明显。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分析,我国居民存款额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居民存款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十分重要。我们可以运用研究的结果来分析现状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方针。 二理论综述 近代人们关于储蓄的研究主要是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推到而来: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限期可支配收入的函数,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处在着以下的关系: (1)在短期无论可支配收入多少,是否等于零,消费支出总是大于零。可支配收入等于零时的消费支出,来源于从前的储蓄或现在的借债,这部分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称为自发消费; (2)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增加。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消费叫引致消费;(3)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少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则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表述为 C=C0 +cYd

最新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金融82班 1638221 杨玉洁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介绍了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和部门储蓄上升的原因分析。同时得出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的一些影响,并且对政策的执行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储蓄率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原因政策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率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根据支出法GDP统计中国的储蓄率之高及其持续时期之长固然令人困惑,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为棘手。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面,高储蓄率显然构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另外两个表现在需求面上的突出问题:居高不下的高投资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高顺差。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总量层面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对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可以使我们对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多方面都能有更深切地了解。所以,研究高储蓄率的问题至关重要。 二.高储蓄率现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材料,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首。1989 至1993 年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尽管近几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 但中国居民的储蓄热情丝毫未减。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中国自1978 年—2004 年的居民储蓄额以及国民

收入数据,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1.从储蓄的绝对量来看, 1978 年我国储蓄额仅为210.6亿元, 但在随后的近三十年里, 我国居民储蓄额逐年增加,且幅度越来越大。其中2003 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额超过了10 万亿元, 2004 年更是达到近12 万亿元。2.从相对量来看, 各年累计储蓄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逐年 上升, 而且累计储蓄总额与国民收入有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即自1978 年以来, 居民累计储蓄额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储蓄率最高时可达到60%以 上。3.2005 年中国储蓄占GDP 比率达到48.1%, 2006 年居民储蓄资金继续增加达到16 万亿元, 2007 年预计达到20万亿元。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 理性 人的跨期消费应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当发生通货膨胀时, 实际利率下降, 理性人应该增加当前消费, 减少储蓄。因此本文分析了除传统理论认为的收入外, 影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 并构造多变量消费效用曲线, 研究其某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引起的效用曲线变化与单变量消费效用曲线不同, 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作出解释。 三.高储蓄率原因分析 余额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是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最基本的特征。而且在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储蓄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储蓄作为居民个人投资的一个部分,受收入和消费的直接影响。所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二)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储蓄是收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变化实证分析

09级金融二班胡冬莹 21090719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变化实证分析 1.引言:目前中国经济告诉发展,带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各自发挥着作用,然而,比较之下,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不显著的,原因在于我国低消费高储蓄的现状,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储蓄,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如何,下面我们就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变化的实证分析这一论题进行探讨。 2.理论分析 一个社会的储蓄总量受很多因数的影响,根据经典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水平主要受收入因数、利息率、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等因数的影响。收入是决定储蓄的重要因数,收入的变化会直接决定着储蓄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正方向的变化关系,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储蓄量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储蓄量减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户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在本文中,我们选当年的收入增长率来考察收入因数对储蓄率的影响。传统经济学认为,在收入即定的条件下,较高的利息率会使储蓄增加。在本文中,我们选用的利息率是根据当年变动月份加权平均后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加权利率。物价水平会导致居民户的消费倾向的改变,从而也就会改变居民户的储蓄倾向。本文用通货膨胀率来考察物价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凯恩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越高,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高,社会的储蓄倾向就会越低。在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状况最常用的指数是基尼系数,本文选用的是中国1979 年到2002 年的各年的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在本文中,我们用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作

为被解释变量。计算方法是:储蓄率= 当年城镇居民储蓄增量/ 当年城镇居民总可支配收入。 4.模型设计 我们的模型是: y = c + b1 * rgpi + b2 * i + b3 * rcpi+ b4 * gini + u 其中,c 度量了截距项,它表示在没有收入的时候人们也要花钱消费,储蓄率 为负。 b1 度量了当城镇个人可支配收入率变动1 %时,储蓄增长率的变动。 b2 度量了当利率变动一个单位,其实也就是1 %时,储蓄的增量的变动。 b3 度量了当通货膨胀率变动一个单位,储蓄增量的变动。 b4 度量了基尼系数对储蓄率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变量。 u 是随机误差项。 我们的模型数据样本为从1979 —2002 年份城镇居民储蓄率、城镇收入增长率、一年期储蓄利率、通货膨胀率、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数据见附表) 3. 实证分析 利用eviews 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9/19/11 Time: 21:45 Sample: 1979 2002 Included observations: 24 Variable Coefficie 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326523 0.048195 -6.775090 0.0000 RGPI 0.252695 0.160060 1.578750 0.1309 I 0.032011 0.004733 6.762979 0.0000 RCPI -0.471921 0.237123 -1.990191 0.0612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居民储蓄存款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关于个人消费——储蓄的理论函数不胜枚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斯密西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和莫迪里亚尼的“储蓄生命周期论”。凡此种种,各有千秋。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经济学大师的个人消费——储蓄的理论函数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基础之上的,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不能生搬硬套。现代经济理论的精髓在于,首先对某一时空的经济运行环境(即前提假设)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建立与该时空的属性贴近的、反映某一经济现象内在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论函数。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现实,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额一直持续且迅速的增长。据报道,2003年2月末,我国国内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03万亿元;2003年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又创10万亿元新高。10万亿元储蓄大体上相当于我国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990年——2001年我国居民存款余额的年增长率达17.8%。这种储蓄增量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居民储蓄的增速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表明储蓄增量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超储蓄”。居民“超储蓄”反映居民储蓄意愿在增强。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人们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防患意识明显提高。为应对不确定性,许多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而且我国目前的投资市场还并不健全,因此很多居民选择了保守,即传统的储蓄。 近来,居民储蓄存款的迅猛增长势头已有所放缓。2004年一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而2003年一至四季度同比增幅分别为20.1%、19.5%、19.9%、19.2%。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储蓄增幅同比再度下降,当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683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924亿元,以百分比来算,同比增长11.9%,增幅比上年12月末下降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8.6个百分点之多。 那么,究竟都有些什么因素影响了我国的居民储蓄额的变化呢?尽管前人已经有一些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献,但是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数据的选用上往往采用跨度较长的年度数据,使得拟合的模型缺乏指导性,同时,这些文献的研究已经离现在的时代较远。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收集了我国近4年来的全国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增长的影响因素。 三、变量的引入 根据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并结合中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最初建立的模型中,可能影响储蓄增长的解释变量有: 1. 股票成交额 居民的储蓄资金是作为剩余资金的一种投资渠道,股票作为剩余资金的另一投资渠道,可带来更多的收益,理论上会造成居民储蓄的下降。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本文采用股票成交额作为衡量股票这一投资渠道的指标。 2. 消费价格指数 物价指数会带来居民消费的变化,从而带来居民储蓄额的变化。理论上讲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居民储蓄的减少,在此选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作为衡量商品物价的指标。 3. 利率 理论上说,储蓄利率越高,居民的储蓄倾向就会越高。但由于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人们的存款动机主要是备于未来不时之需,而取息增值的动机相对较弱。虽然近来我国银行存款的实际利率经常为负值,人们为安全和损失最小化起见,仍以银行存款为主要储蓄渠道,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还是持续上升的。由此看来,银行存款利率虽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会很大。 4. 人身险 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总的趋势是许多由单位负担的支出将转由个人承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了投保,这就成为了又一个资金的流出渠道。

我国高储蓄率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储蓄率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过度储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贫富差距过大引起的过度储蓄;二是未来大额刚性支出引起的过度储蓄;三是未来收入的不确定引起的过度储蓄。 1.收入差距过大。根据霍布森的过度储蓄理论,如果收入或消费力的分配符合需要倾向,消费将随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但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需要对分配并无固定性的关系,分配是由另外的条件来决定的,即有些人分配到的消费力大大超过需要或可能的用途,而其他人分配到的消费力甚至不足以满足体力的全部需要,就会产生过度储蓄。 凯恩斯也认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水平的费用通常首先从他们的收人中扣除掉,然后,他们会把生活水平的费用和实际收人之间的差额储蓄起来。增加的储蓄往往伴随着收入的上升,而减少的储蓄则伴随着下降的收入。只有在到达一定的舒适程度以后,积累的动机才会转变为较强。因此,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由于富人的储蓄更为强烈,则会导致过度储蓄。应该说,有一定适度合理的收入差距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形成,极大地刺激了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致力于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也促进了资源从相对低收益地区流向高收益区域,提高了总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达地区之所以有持续高增长的可能,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国内不断扩大的要素供给,特别是劳动力和储蓄资金的供给。 2.大额刚性支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实行低收入、低价格的收入分配和消费政策。同时,政府在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居民对未来收人和支出的预期比较确定。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居民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现期消费的主要约束是现期收入。相应地,居民的储蓄意愿非常淡薄,储蓄呈现稳定但水平低下的特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社会保障受到极大的削弱,尤其在养老、医疗、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人们产生大额刚性支出的预期。人们普遍认识到,今后个人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会大大增加,虽然他们无法知道到底会增加多少、占其收入的比重会有多大。为此,人们必然要选择增加现期储蓄,以备未来支出之需。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到来,人们为医疗的大额支出进行储蓄的必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我国居民必将面临的大额刚性支出愈发成为过度储蓄的重要原因。 3.为来收入不确定。利兰德将由未来不确定性收入而引起的额外储蓄称为预防性储蓄。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过度储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预防性储蓄。 导致过高的居民储蓄率,也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主要与高昂的医疗和教育费用,医疗与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务缺失,以及过高的房地产价格有关。在医疗、教育费用和商品房价格据高不下的情况下,中等以下收入居民为了应对未来发生的治病、子女教育、买房等大额支出,不得不尽可能压缩当前消费、提高储蓄。

计量经济学-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 南京审计学院 2009 级金融院 题目: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 学生姓名_ _ 学号 专业班级___ _ __ 2011年 12 月 12 日 摘要: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

的比重迅速提高。自1949年以来,中国储蓄率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呈不断上升趋势,因而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高储蓄率总是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并非储蓄率越高越好,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储蓄率。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探讨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规律,找出主要决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储蓄的变化趋势做初步预测,成为确定本论文研究题目的宗旨之一。 关键字:居民储蓄 CPI GDP 存款利率股票市值物价指数 一,文献综述 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的实际GDP平均每年增长9%左右,而资本的净边际产量即MPK-δ,约为0.9%。我国的资本收益MPK-δ=每年0.9%,大大低于经济的平均增长率(n+g=9%)。可见,我国的资本存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金律水平。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已经偏高,而消费率则偏低。所以我们应该降低储蓄率,减少投资,把收入的更大份额用于消费,这样就会立即提高消费水平,并最终达到更高消费水平的稳定状态。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我国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下降的,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储蓄存款增加越多;反之也成立。实际利率。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而样本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且在调整以前名义利率是不变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变化受到名义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到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微妙:当居民的收入不变时,消费支出增加了,可以用来储蓄的资金自然会减少;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也受到收入的影响,所以,把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引进回归方程时,会引起复共线性;最后,居民消费支出还受到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影响。总而言之,把居民消费支出引进方程时,要十分谨慎。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居民消费支出。关于金融投资渠道及收益,一方面,我国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如股票、国债以及多种多样的基金等金融资产不断进入居民的资产组合之中。本文选取相应期间股票指数来反映金融投资对储蓄存款的影响。 居民储蓄存款总额是我国评价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重要总量指标,它与许多宏观经济指标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了解释居民储蓄变动的原因,有必要引进居民储蓄函数,从数量上分析相关变量对居民储蓄变动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只有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进行储蓄,而且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水平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消费越少,储蓄越多。 2.利率水平:利率作为消费的机会成本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从理论上说利率水平越高,消费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居民就会压缩当前消费,增加储蓄。反之,利率水平越低,消费的机会成本就越小,当前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水平分析1

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水平分析 姓名邓鑫磊 学号 24110101 学院商学院 2013年6月13日

目录 一.摘要 (3) 二.经济与社会现象 (3) 三.变量分析与选择 (3) 四.理论模型设计 (4) 五.回归与结果 (5) 六.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5) 七.结论与建议 (8) 八.参考文献 (8)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在持续较快增长,居民储蓄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本文基于我国1995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起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运用相关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知识建模并进行统计、经济意义以及计量上的检验,研究了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并得出了最终确定的各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水平的影响程度,并针对模型所反映的城镇居民储蓄状况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及意见。 关键词:城镇居民储蓄水平利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经济与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储蓄也随之快速增长。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一现象引起国内各经济学家及政府的广泛关注,较高的居民储蓄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的运行,所以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我们可以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方针,使整个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 变量分析与选择 在此之前,已有很多经济学专家学者对此问题做过相关模型分析,但是各自选定的变量各有差异,笔者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选定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年期存款利率、恩格尔系数以及基尼系数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模型。以下是对选择这几个影响变量的原因分析: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居民储蓄的根本来源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可以存入银行的钱也就越多,也就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储蓄率,所以可支配收入这一因素必须首先选取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一年期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西方经济学里,利率通常和储蓄成正比,因为利率越高居民得到利息越多,就更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所以模型中也将这个因素选入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