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血液学部分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部分重点总结

一二期止血 初期止血过程主要涉及血管壁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
(1)出血时间BT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破后自然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 6.9+_2.1 分钟@ BT延长 主要涉及血管壁和血小板的初期止血缺陷,多由于血小板减少所致,若血小板数量正常则提示可能存在血小板功能缺陷。艾-糖综合征又明显BT延长。有明显贫血、红细胞比容<20%的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也可有BT延长。BT正常 并不能完全排除初期止血缺陷。 BT缩短 见于某些常见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2)血小板计数PLT 是测定全血中血小板的浓度 @ (100~300)*10^9/L @ 生理性: 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病理性:减少---生成障碍(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肿瘤);破坏过多(DIC、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多(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先天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增多---原发性(慢粒白、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反应性(大出血、急性溶血、肿瘤);其他(外科手术后、脾切除)
(3)血块收缩试验CRT 一定量的血液在体外在试管中发生凝固后,由于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是凝血块中纤维蛋白网眼收缩而析出血清。测定血清占总血浆量的百分比,可以反映血小板的血块收缩功能。@ 血块收缩率>40% @ 降低见于ITP、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也可见降低。
(4)血小板血栓阻塞时间CT @ 胶原和ADP膜小孔67~87s胶原和肾上腺素膜小孔111~145s @ 正常多提示初期止血过程无异常,一般不需要再做其他初期止血试验的诊断试验 延长可见于各型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


二期止血主要涉及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异常
(1)凝血酶原时间PT(外源凝血途径) @11~15s 超过3s为异常@ PT延长 先天性:FII、FV、FVII、FX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纤溶亢进症。 PT缩短 先天性FV增多;DIC早期;口服避孕药;其他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 也是抗凝药物的有效监测指标。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内源凝血途径)@ 25~35s 超过10s有意义@ 延长 轻型的血友病、FXI、FXII缺乏症、肝脏疾病、DIC。缩短 DIC早期、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检测肝素治疗。
(3)试管法凝血时间CT @16~18s 超过3s为异常@
(4)凝血酶时间TT @16~18s 超过3s为异常@ 显著延长: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

进时、普通肝素治疗时。延长: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时、血浆肝素样抗凝物增多时。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时TT显著延长
(5)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
(6)活化蛋白C抗凝试验



缺铁性贫血IDA ——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个别患者增生减低,粒红比值降低。红系增生中以中晚幼红为主,其行态特点是:“小”—胞体较正常为小;“蓝”—胞质少而着色偏蓝,边缘不整,呈撕纸样或破布样;“密”—胞核小染色质致密、深染,呈“核老质幼”发育不平衡表现。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可见嗜碱性点彩、嗜多色性红细胞和嗜碱性红细胞,红系分裂象易见。粒系细胞相对减低,各阶段比例及行态基本正常。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无明显异常。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其他无明显异常。 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者可见环形红细胞及幼红细胞,形态不一,可见少量靶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的红细胞;白细胞无明显增减,各种白细胞比例及行态无明显异常;血小板易见,成堆分布,形态大致正常。
病因:因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铁吸收减少使体内存储铁耗尽而缺乏,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致使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所引起的贫血。慢性失血是成人铁缺乏的最常见病因,而铁的摄入不足是婴幼儿和妊娠妇女铁缺乏的最常见病因。
诊断:包括确定是否因缺铁引起的贫血和明确缺铁的原因。常血象、骨髓象、两种铁代谢检测指标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1)血清铁<8.95umol/L (2) 血清饱和度<15% (3) 血清铁蛋白< 12ug/ L (4)红细胞游离原卟啉>1.26umol/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