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配方法教学设计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配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 +m )2=n (n ≥0)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2.理解配方法的思路,能熟练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读诗词解题: (通过列方程,算出周瑜去世时的年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 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 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符。 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 解:设个位数字为x ,十位数字为x-3 x 2=10(x-3)+x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9; (2)x 2=0.25; (32x 2=18; (4)(2x -1)2=9. 解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将方程化成左边是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 是非负数的形式,再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解.注意开方后,等式的右边取“正、负”两种情 况. 解:(1)移项,得x 2=9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 =±3,即x 1=3,x 2=-3; (2)移项,得x 2=0.25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 =±0.5,即x 1=0.5,x 2=-0.5; (3)两边同时除以2,得x 2=9,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得x =±3,即x 1=3,x 2=-3; (4)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2x -1=±3,即2x -1=3或2x -1=-3,即x 1=2,x 2=-1 方法总结:直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基本的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平方根的 定义,它的可解类型有如下几种:①x 2=a (a ≥0);②(x +a )2=b (b ≥0);③(ax +b )2=c (c ≥0); ④(ax +b )2=(cx +d )2(|a |≠|c |). 探究点二: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一】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x 2-4x +1=0如何解这个方程?想想可能转化成 的形式? 2、复习完全平方 (1)x 2+8x + =(x +4)2 ()2a ????=

《学习服装搭配》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服装搭配》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13册第10课《学习服装搭配》,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能够结合个人情况进行服装搭配,是成为自我形象的展示,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让学生初步掌握服装搭配的基础技巧,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趋于美好。通过学习这节课,结合学生实际,学生将了解服装设计知识,并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服装的意识。本课压缩了原教材的部分知识点,侧重于服装的款式、种类、色彩,其余搭配条件一带而过。本课教学设计多以学生自主活动展开,把看、想、说、练四方面巧妙结合,便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与单纯学科教育的显著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色彩应用于服装的一般规律。 (2)服装款式和配饰的搭配规律。 2、能力目标: (1)根据不同的气候、时间、地点和用途,不同的肤色、体形、年龄和气质去选择不同款式、材质、色彩以及不同功能的衣服。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和评价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鼓励大家做爱美、会美、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学习重点、难点: 1、根据色彩、款式、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合理搭配服装。 2、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评论、创造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双休日我去登山,家里有四套衣服,我穿哪一套好呢? 提供服装图片A、B、C、D四种不同志款式,由学生直观欣赏并做出选择。 教师揭题:时代的变化发展,使服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所以人们对着装美的追求尤为迫切。服装不仅是个人的审美和素质的体现,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那你们想知道怎样合理的搭配服装,才能穿出品位吗?板书课题《学习服装搭配》。 二、讲授新课 1、播放录像:街上行走的形形色色的路人和不同场合的着装(有特点的)让学生欣赏,分析画面(美与不美),并用自己的观点评述。 学生讨论(略) 2、师生互动:指出画面中搭配不和谐的服饰有哪些?怎样搭配才算美?搭配和谐的服饰有哪些?为什么?(从这几个方面启发、引导学生继续讨论) 3、归纳总结:服装搭配定位 (1)不同年龄 (2)不同性别 (3)不同种类 (4)不同款式 (5)不同色彩 (6)不同场合 (7)不同职业 (8)不同个性 (9)不同配件 教师小结:我们通常以服饰和言行举止来给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这种以服饰为手段追求完美的努力是为取得别人的好感、尊重和理解。这是一种对外界友善的表示。 二、活动实践 1、提出问题

2. 丁香结 教学设计及反思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cēncī)芭蕉(bā)衣襟(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应用比较广泛,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配方法既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推导公式法的基础。配方法又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二次根式、代数式的变形及二次函数中都有广泛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配方法的意义,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运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难点 发现并理解配方的方法。 五、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了解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的性质以及完全平方公式,并刚刚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转化”“整体”等数学思想方法,具备了学习本课时内容的较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本节课中研究的方程不具备直接开平方法的结构特点,需要合理添加条件进行转化,即“配方”,而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类似经验,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难点的突破。 六、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如图,一个长为10m 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 ,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在知识引入阶段,创设了一个实际问题的情境,将学生放置在实际问题的背 景下,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 知欲。 环节二:对比研究,探索新知 本节课力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转化、探究,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理解并掌握配方法。因此,我以问题为引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置了4个问题: 问题1:我们会解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举例说明 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回忆,明确我们现在会解的方程的特点是:等号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即)0()(2≥=+n n m x ,根据平方根的定义,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可以解。这是后面配方转化的目标,也是对比研究的基础。 问题2:你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吗? 设置四道方程:(x+6)2=51→x 2+12x+36=51→x 2+12x=15→x 2+12x-15=0,启发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将方程x 2+12x-15=0转化成(x+6)2=51的形式,从而求得方程的解。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发现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一般形式的方程也能逆向转化为可以直接开平方的形式,所以总结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02=++q px x 形式转化为)0()(2≥=+n n m x 的形式,而怎样转化就成为探索的方向,如何进行合理的转化则是下一步探究活动的核心。 问题3:探索一元二次方程x 2+8x-9=0的求解过程和方法 首先复习因式分解中的完全平方公式222)(2m x m mx x ±=+± 接下来做一做:22)6(12+=++x x x 通过做一做引发学生思考,在二次项系数为1的完全平方公式左边,常数项与一次项系数具有怎样的关系。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形式展开,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体会并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从而达到对配方法的完全理解,实现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及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 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和策略。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 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并且感知: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进行观察与操作。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习惯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精神,这是因为你们不但人长得好,衣服也搭配 得很漂亮,在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联系。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种有趣的数学问题——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以兰兰的故事为线索进行新课教学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兰兰。周末到了,兰兰和同学约好一起去游玩,她邀请大家也去,你们愿意吗?不过兰兰在游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帮助她解决。大家有信心吗? 既然是参加游乐活动,就要穿得漂亮一些,兰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 活动一:穿什么衣服 兰兰从衣柜里拿出一些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板书)

活动二:配菜 不但穿衣需要搭配,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搭配的地方。兰兰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准备到餐厅吃午餐。到了路口,兰兰看到有两家餐厅,到底选哪一家好呢?我们先分别看一看快乐餐厅和便民餐厅吃什么菜?(读一读),你们知道什么叫荤菜吗?什么叫素菜?穿衣服讲究搭配漂亮,吃饭讲究怎样搭配呢?为了能够营养均衡,每份午餐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根据这个标准,我们来配菜,比一比哪一家有更多的配菜方法?好吗? 怎样的搭配才叫做“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谁来试一试搭配一份午餐?我们先来研究快乐餐厅的菜谱,你能用一荤一素的方法搭配好所有的菜吗? a.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卡片摆一摆,配一配,试着配菜。 b.小组长把各种配菜的方法记录下来。看哪一组方案既完整,有简便。 c.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 d. 可是现在听起来很乱。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别人一听就明白 呢?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e.怎样按着一定次序搭配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摆一摆。 f.除了这种次序,还有没有其他次序? g.其它同学也能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配菜吗?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同桌 听一听。 h.比较记录方法,看谁的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2).我们再来看便民餐厅的菜谱,同学们能用我们刚学到的有序搭配,来帮兰兰搭配出便民餐厅有几种配菜方法吗? a.同桌先讨论,再请同学汇报 b.比较:两家餐厅哪一家有更多的选择? b.为什么?

教学设计及反思以及评语

《20.1.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 杨洪艳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本节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先通过逆命题的猜想,再利用图形验证,最后逻辑证明。教材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尽可能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学会一些简单的应用,通过逆命题猜想、验证、逻辑推理证明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解题的能力。 3.教学环境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同时借助实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并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拼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即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活动,在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搭配(二)教案与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搭配(二)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01页例1搭配问题。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 化. 3、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学难点 有序地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两个数码孔可以分别为0~9中的一个数字,你知道这个密码箱可以设置多少种不同的密码吗? 二、探究新知 例 1、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学生思考)

此时,不少同学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我们不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都有怎样的搭配方法? 同时思考: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甲: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 乙:十位上不能是0。 甲:把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写完,十位上再换一个数字…… 乙:这样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它们分别是:10、13、15 把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有30、31、35.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50、51、53. 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9个两位数。 例2、用1、3、7、9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生先讨论然后回答甲:我先选一个数字写在十位上。按顺序写,就能不重不漏。十位上是1的两位数有13、17、19.十位上是3的两位数有31、37、39.十位上是7的两位数有71、73、79.十位上是9的两位数有91、93、97 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各有3个,所以一共有12个两位数。 比较例1和例2:都是用4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什么结果不同呢?生先讨论然后回答:因为十位上不能是0。 三、知识运用 1.拉动纸条,看看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记录下来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比 教学内容: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1、情境导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_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襄阳市第十九中学李艳 一、教材分析 1.对于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是解法中的通法,它的推导建立在直接开平方法的基础上,他又是公式法的基础: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生学习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根式、平方根的意义、完全平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初中数学中,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计算技巧以及主要的数学思想,如观察、类比、转化等,在本章教材中都有比较多的体现、应用和提升。我们想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就要学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降次。 2.本节课由简到难展开学习,使学生认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具体解法。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平方根的意义。即如果如果X2=a,那么X=±a。; 他们还学习了完全平方式X2+2Xy+y2=(X+y)2.这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2.学生学习本节的障碍。学生对配方法怎样配系数是个难点,老师应该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我们老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配方法姐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 2.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理解配方法;知道“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 2. 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验证结果的合理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配方法的基本过程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3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 第2课时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利用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及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2、学生动手操作演示等学习活动的组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设计理念: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衣服搭配,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游戏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

颐和园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教学反思(3)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郭靖 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 通过大屏幕展示自己曾去过的名胜古迹的照片,配以详细的解说,(共 5 人) 新课教学: 一、直接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细细游赏颐和园,同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它写具体生动的。 二、学习课文,感悟美景: (一)、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认真默读 (二)、生自由读书,体会颐和园的景色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三)、交流: 1 、抓住长廊的长、美来感受长廊的特点 (1)(师过渡):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一起欣赏颐和园的美景。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投影长廊)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 间。” 你体会到了什么?(长廊的长) 师补充介绍长廊的长度。生感情朗读长廊的长。 (2)长廊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 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

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长廊的美)生感情朗读。 (3)师补充资料,进一步感受长廊的美:颐和园的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 米,分为273 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在这么长的廊内,横槛上和枋梁上刻着五彩的画,共有14000多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可是这么多幅画,却每幅有每幅的姿态,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让我们走近这些长廊内的画面,去感受它的魅力!(师播放颐和园长廊内的画面)生想象:可能还雕刻着怎样的画呢?(4)同学们,当我们漫步长廊内,欣赏着这一幅幅五彩的画面,品评着廊外次第开放的鲜花,再有徐徐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过我们的脸颊,真是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什么是神清气爽,你明白了吗?(结合语境理解神清气爽)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5)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几千幅五彩的画,真是画的海洋,有开不败的鲜花,真是花的海洋,想不想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出示,师生接读,师评价,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看,作者就是先通过整体看长廊,再看长廊内,再看长廊外,这样把长廊的特点写出来的。 2、游览万寿山,欣赏景色特点。 过渡:长廊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同学们,颐和园前面还有更美的景色等着我们呢!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默读3 自然段,画出万寿山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景色特点。 (1)交流:谁来说说这两座神奇的建筑分别有什么特点? 佛香阁: (出示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你有什么不了解的吗?抓住“琉璃瓦”体会佛香阁的闪闪发光,华美壮丽。 排云殿: (出示句子)“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师解释排云殿名称由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灵台。所以排云殿由此得名,体会皇家建筑的气派!) (2)出示画面,激情小结: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是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这真让我们为杰出的建筑才能而感到自豪!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书,读出皇家园林的气派,读出我们的自豪!(齐读第三自然段) 3、多角度游赏“昆明湖”

叶翠青教学设计及反思2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案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 2、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2、能根据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难点 具体用配方法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知识考点 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2、引入: 二次根式的意义:若x2=a (a为非负数),则x叫做a的平方根,即x=±√a 。实际上,x2 =a(a为非负数)就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x的平方根就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新课探究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李林用这桶油漆刚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问题1重在引出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问题学生可通过“平方根的意义”的讲解过程具体的解答出来, 具体解题步骤: 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x2dm2 列出方程:60x2=1500 x2=25 x=±5 因为x为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x=5 即:正方体的棱长为5dm。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教学对象是本校五(3)班59名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对课前教师布置的准备活动能积极准备,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比如要求用基本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展开想象拼图案,就能很好的准备。大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学习数学经验,善于合作,勇于面对知识挑战,有自主探究知识的激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学得好坏无所谓,参与探究学习比较困难,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比如他们在探索活动中不去认真感知、猜测、实验和思考,把自己置于旁观者得位置,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总体看他们爱学数学,爱参与探究,希望有学习成功的快乐。 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容,这一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有效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主动性,培养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配方法教学设计

1.2.2 配方法(1) 教学目标: 1、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成可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a2±2ab+b2=? 2、用两种方法解方程(x+3)2-5=0。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二)创设情境 如何解方程x2+6x+4=0呢? (三)探究新知 1、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得知:反过来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就可用前面所学的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 2、怎样把方程x2+6x+4=0化成(x+3)2-5=0的形式呢?让学生完成课本的“做一做”并引导学生归纳: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只

要在二次项和一次项之后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这种做法叫作配方.将方程一边化为0,另一边配方后就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解了,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配方法。 (四)讲解例题 例1 [解](1) x2+2x-3 (观察二次项系数是否为“l”) =x2+2x+12-12-3 (在一次项和二次项之后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它与原式相等) =(x+1)2-4。(使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用同样的方法讲解(2),让学生熟悉上述过程,进一步明确“配方”的意义。 例2 引导学生完成例6的填空。 (五)应用新知 1、课本练习。 2、学生相互交流解题经验。 (六)课堂小结 1、怎样将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七)思考与拓展 解方程:(1) x2-6x+10=0;(2) x2+x+ =0;(3) x2-x-1=0。说一说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容: 北师大数学教材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出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 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3、实践应用、感受成功 《课标》安排了四个学习容,而“实践和综合运用”是这四个领域中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也就体现在这里。因此本节课的实践应用在设计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灵活多样,呈现方式上动静结合,适度开放,拓展延伸。既有直接求两类事物搭配方法的口答题,又有进行优化选择的拓展题,还有开拓思维的开放题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趣味题。力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验知识的作用,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有序。 1、握手导入,引导有序。 讲述: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会想、会说、又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想与每位小朋友每人握一次手!大家愿意吗! (进行无序重复地握手,学生有意见) 提问:谁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母爱,从而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身为母亲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故事,名字叫<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请听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细心听) 2.师:听完了这篇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这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

了一个儿子? 生:老爷爷所说的这个儿子究竟是哪个儿子?(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好.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104页,首先我们初读课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第一次读课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句子读通顺为止。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往往都要标出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咱们就按照这些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吧。 4.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课件)请看大屏幕,蓝蓝的天空,一位天使手里拿着气球翩翩起舞,气球上写有汉语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对应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继续飞翔。谁愿意试一试?(师指名上台)如果她读对的话,请大家跟着齐读两遍好吗? 5。师:熟悉了这些生字,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再读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专注读书的神情,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的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咱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三个妈妈是怎样来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拿起笔画一画三个妈妈之间的对话,读一读。(生拿起笔找、画)

一年数学下册《看一看(二)》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年数学下册《看一看(二)》教学设计和反思 洪梅中心小学高明溪 一、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0—2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实物的上面和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积极参与观察活动,在观察活动中体会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及位置关系是不同的。 四、教学难点: 根据站立的不同位置能够看出正面、侧面和上面。 五、教学关键: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六、教学方法: 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动手操作法 七、教具准备: 小汽车模型 八、教学课时: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练习后,创设情境导入: 1、口算练习: 15-9= 17-8= 12-5= 14-6= 9+6= 8+9= 5+7= 6+8= 2、在自己座位上,说一说你前后左右的同学。 3、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观察储蓄罐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看一看(二)》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的上面和前、后、左、右几个面,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实际操作,判断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初步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探究新知: 1、实物观察,直接感知,初步体会。 出示汽车模型,引导学生学习。 (1)师:同学们,这是一辆汽车的模型,今天我们就从它入手一起来观察。谁愿意上来观察一下?(指名4名学生上台观察。) (2)师:现在你们能看到这个汽车模型的哪一个面?生答师板书:正面。你能说说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吗? (3)师:还有和他观察不一样的吗?生答师板书:侧面(左面、右面) (4)师:还有看到不同面的吗?生答师板书:上面。是什么颜色? (5)师:想一想,如果把他们的位置调换一下,再看这个汽车模型,看到的结果还和现在的一样吗?验证一下。 2、图形观察,直接感知,形成视觉表象。 出示主题图:引导说一说,连一连。 (1)引导学生小组说一说:这三个同学分别从哪个面进行观察?交流后做出评价。 (2)再引导学生小组说一说:这三个同学分别从哪个面进行观察?交流后做出评价。 (3)学生独立连一连后反馈。 3、观察书包,再体会。 出示书包图:引导说一说,连一连。 (1)引导学生小组思考: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从书包的哪个面看到的? (2)学生交流:引导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认真思考。 (1)说一说:他们分别在什么位置看到房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