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5经济问题探索62004年第5期

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一体化X

王洪庆朱荣林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上海200030)

内容提要: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市场一体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为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纵观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知:经济一体化是在制度创新的条件下逐渐发展的。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借鉴,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论述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必须的制度安排,即从宏观(国家)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中观(行业)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关键词:制度创新经济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协调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超过100个,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先后以不同程度卷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早在20年前我国就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问题(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然而在这20多年的发展中,其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却远远低于欧盟,其一体化程度也并没有大的提高,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基于理论及实践的分析,本文认为跨行政区的制度创新不足是阻碍我国地区间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性质及障碍

经济一体化(Econom ic Integration)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不同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一个国家内某些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本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论述的是一个国家内某些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不同国家间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因国际分工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提高参与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同样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间的经济一体化也是为了获得因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合作带来的利益,提高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以及整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内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源于不同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但并不涉及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因此它有其特定的内涵。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行政区经济0(刘君德,1992)的发展态势,它表现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行政区经济加剧了不同行政地区经济的结构同化,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不能优化组合,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削弱了区域的整体优势与特色。因此,目前笔者比较认可的是朱金海教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冲破行政管理体制的界限,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并由宏观调控组织引导,建立功能合理分工、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相互协调、资金互为融通、技术相互渗透、人才互为流动的现代经济一体化区域0。因此,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跨行政区的制度创新不足。

经济一体化包含两种性质:制度性一体化与功能性一体化。制度性一体化指的是,根据各国(或各地区)达成的协议和条约,由特定的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加以指导的,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的一体化进程。功能性经济一体化指的是成员国之间(或地区间)在经济各领域中实际发生的各种障碍的清除及经济的融合和依赖性的增强。制度性一体化是在功能性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彼此认识到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加以规范和指导,从而达成某种协议和条约。功能性经济一体化虽然代表了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性内容,代表了各国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但在这种自发力量支配下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往往是不稳定的、脆弱的;而制度性一体化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协议、条约的方式,将国际经济

35

X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0规划2003年度资助项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0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系加以巩固和经常化,因此它成为经济一体化走上正轨的直接因素,功能性一体化从中获得了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制度及制度创新

1、制度的概念

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0,制度是社会游戏的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定人们相互交流的框架,即指各种办事程序和行为规则的集合。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诺思认为,正式制度又包括政治(及司法)规则,经济规则和合约。非正式制度则包括所有在正式制度无定义的场合起着规范人们行为作用的惯例或作为标准的行为,主要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本文主要谈的是正式制度,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减少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性活动,最终导致经济增长。

2、制度创新的概念

一种制度的确立并非永恒不变的,制度能刺激经济发展,也能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要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促进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创新者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自发倡导并组织实施的新的制度安排。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并强制性组织实施的一种制度安排。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一种补充,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来看,前者是对市场功能失灵的一种弥补,是一种政府职能的发挥。制度创新即是对经济、社会等进步有重大积极影响的制度变迁,制度创新既是一个经济学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既包括经济领域或企业的制度创新,也包括整个社会的各个具体领域和各团体的制度创新,其涉及一个社会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组织的各个层面。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包括各行政区内的制度创新和各行政区间的制度创新,对于跨行政区的制度创新其难度要大于单个行政区的制度创新,其原因在于:由于地方政府领导的业绩考核指标的经济导向而造成的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各行政区政府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参与制度创新的目标导向将是影响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下,只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强制性制度变迁)才能保证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1、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

根据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中央政府授权的制度创新行为。如深圳市政府在中编办授权下拟从2003年开始试行的/行政三分制0改革;(2)地方政府自主的制度创新行为。如地方在行政改革中根据本地的实际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模式。(3)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合作博弈的制度创新行为。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合作博弈制度创新行为的生动体现。无疑后两种制度创新类型(称为地方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具有收益大、风险小的优点,有利于制度创新的供求达到社会最优的均衡状态,取得较大的规模效益。因此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但同时地方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也会带来影响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如,(1)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可能会形成/地方保护主义0。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是使本地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保护并发展本地区微观主体的经济福利。因此政府的制度创新有可能演变成凭借行政权力从外部吸引稀缺资源,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如在市场开放方面,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差别待遇。(2)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可能会产生/短期行为0。有些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在任期内实施制度创新,其目的主要是实现垄断租金最大化(主要表现为职位的升迁、权力的稳定性、对资源的支配力及灰色收入等)。如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将/引进外资0列为主要政绩,盲目批出大量土地,使/开发区0不开发。

对于以上两种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的弊端必须加以纠正,否则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程度越高,其对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障碍越大,为此建议如下:(1)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关键是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保证各类企业和各地方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进行基础性资源配置的作用,调整利益分配关系,控制和消除权力/寻租0的基础。为此要改变传统的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渡干预现象,真正实行政企分离,建立新型的政府与企业关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利益格局,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采取/引导而不直接干预0的做法,使地方保护主义失去存在的前提。(2)进一步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指标,进一步淡化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在我国中央或上级部门对于地方政府领导人功绩的评价,总是以各种经济指标衡量,如地方经济总量、GDP的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税收情况等等,因而这种评价方法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纽带作用和企业在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改革

36

我国政治体制,淡化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通过政府从/权力政府0向/责任政府0的转变,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快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法制经济转变。

2、跨行政区的制度创新

1)欧盟的制度创新过程借鉴

众所周知,欧盟是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快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其运作机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纵观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其实质是一个跨国度的制度创新过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欧盟在一体化的每个阶段都制定相关法律,成员国彼此实施一致的政策。如5巴黎条约6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反应了特定部门的一体化;5罗马条约6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区域内贸易自由化;5单一欧洲法案6对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列出了约300项立法;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形成,随后,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5马斯特里赫特条约6,并于1999年实现了经济货币联盟。同时为了保证统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效实施,欧盟要求各成员国让出部分经济主权,由超国家机构统一调控,到目前为止欧盟已建立了一套结构紧密的/超国家共同体机构0包括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法院和欧洲中央银行等。在此期间,欧盟一体化范围不断扩大且向纵深方向发展。

2)跨行政区的区域制度安排

跨行政区的制度创新主要是制度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就是制度上的接轨、游戏规则的接轨,即就是要消除区域内政府行为的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各行政区域政府的制度安排都是以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的,缺少各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区域间的制度摩擦较大,导致了区域间经济联合、共同发展的成本加大。

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道格拉斯#诺思曾有这样的名言:/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成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0。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组织机制是一体化进程的/变压器0,既能够加快也能阻碍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芒福德也指出:/如果区域发展想做的更好,就必须设立有法定资格的、有规划和投资权利的区域性权威机构0,一定形式的管理组织是区域发展调控的基础与实施主体。从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可知,区域内的制度一体化是保证其功能一体化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时制度一体化需要有一个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又如美国曾建立过密西西比河管理局,因此我们需要将已有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些对话平台打造成一种制度平台,保证经济一体化所需的制度供给。为此建议如下(以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来具体说明):

(1)宏观层面: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

第一方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江三角洲特别行政区(或称上海经济特别行政区)。在当前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的设置、功能和性质一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采取经济/特别行政区0的办法,以确保个别具有特殊经济潜能的地区,克服传统行政区划的束缚,充分发挥其规划、组织、协调的功能,是完全必要的。行政区划范围的设定应由国务院牵头,三省市共同协商。为有效消除各地财政边界的障碍,建议特别行政区中原属三省市的地区以合并的当年财政收入为基数,按其在全区内的收入比重为依据,确定今后每年应得的财政份额归属原所属省市。

第二方案:国家成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管理局0,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三角洲经济的互动,这在国外己有成功先例,如美国曾建立过密西西比河管理局。并赋予/长江三角洲经济管理局0规划、决策和协调的职能。同时,可以颁布5长江三角洲协调发展管理法6,设立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法院等,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统一执法。

(2)中观层面: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协会组织是近20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制度领域,在制度化较强的场合,它甚至被称为/私欲政府0(Streeckand Schm itter,1985)。行业协会是具有同一、相似或相近市场地位的特殊部门的经济行为人组织起来的,界定和促进本部门公共利益的集体性组织。其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组织和(强制)实施成员间的合作行为:与其他协会组织订立集体性合约;为了成员的利益变通或影响政府政策;提供交易的各类信息。行业协会作为一种治理机制不仅在欧洲和日本,甚至在美国的经济部门的治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要求政府转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部分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政府将退出微观领域的经济管理,而处在宏观管理层从事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管理。从理论上讲,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应适应市场的要求,按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自己的决策,处于国民经济的微观活动层。但是,市场是复杂多变的,企业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及时、准确、全面的掌握与处理信息。这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是难以做好的。因此从宏观经济到微观经济之间还有一个中观经济的层面,即各种行业经济,而行业协会属于这一中观实体。可由行业协会来帮助企业收集信息,协调关系,规范行为。因此政府退出微观经济管理之后,政府可以将一些诸如行业发展规划、质量标准、业务统计、职称评定、产品展销、政策建议等任务授权行业协会来完成。同时行

37

业协会还可以广泛收集和整理企业信息、市场动态和经济参数,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愿望和建议,及时反应给有关政府部门,加强信息的集聚和反馈,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因此行业协会具有双向传递信号作用,可减少损耗、缩短反馈时间,提高反应灵敏度和信息准确度。服务企业、服务政府,行业协会这种双重服务的职能赋予了其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作用。因此要建立和健全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区域的产业一体化发展。

另外从难易程度来看,这类组织目前正处于发育初期,在区域范围内进行重组和调整阻力也较小。因此组建区域性的非政府组织如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区域性社会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整合的工具,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和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为此,不同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应加强联系,突破地区间的封锁,形成开放的、有机的统一体。通过各个地区间行业协会的相互联合,实现整个地区产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行业协会的联合对于行业内部发展来说将很有好处,如通过指引、协商、劝导等方式,加快信息、资金、人才等在整个地区不同企业间的流动,促进整个地区行业内产权的合理流动和重组,最终推动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发展;另外通过行规、行约实行行业自律以及统一的/游戏规则0,为各种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行业协会的发展可以优化该区域内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促进产业整合。

各个地区的行业协会首先本着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方针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同时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和行业知识对不同地区的行业发展政策进行研究和磋商,消除阻碍行业发展的壁垒,制定能够实现/多赢0的行业发展政策建议和共同遵守的行业法规,并将这些建议传达致各自的地方政府,各地方政府根据他们的政策建议,修改有关已有的发展政策并达成一致,然后反馈给各地区的行业协会,指导各地区的行业发展,从而实现政府行为的一致性,保障区域产业的一体化发展。

(3)微观层面:加快不同地区企业制度的整合

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是逐渐增强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过程,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企业制度的一体化,以满足跨地区区域经济活动的需要,如果不同地区企业制度不规范,企业与企业间的经济交流成本就会增加,为此要积极推进不同地区企业制度的整合,建议如下:

第一、加快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产权清晰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又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环节。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思路是:实行产权多元化,逐步减持国有股。因为如果是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50%以上,政府作为绝对控股的大股东,当然自己要任命董事长、总经理,其结果实际上是企业根本无法摆脱行政干预。具体措施有:将国有独资企业改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部分国有企业要从国有经济领域退出,可以分步退出,也可以一步到位,对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可以先将独资企业改造由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然后逐步转让股份,变国家控股企业为国家不控股企业;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即鼓励外商到国内投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允许外商以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与国内非国有企业合资合作,即鼓励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第二、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的制度建设。政府要积极地、适时地引导有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改造成为以自然人持股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因此政府要积极地以较低的费用向这些企业提供优质的法律、产权、企业发展战略等咨询服务,加快非公有制企业的制度变迁。

参考文献:

[1]刘君德1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的制度性矛盾与整合研究[J]1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15-19

[2]朱金海1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J]1社会科学,1995,(2):11-15

[3]黄烨菁1对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索[J]1世界经济研究,1998(3):12-16

[4]道格拉斯#诺思1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1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5]傅大友1芮国强1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分析[J]1江海学刊,2003(4):92-98

[6]黄永炎1陈成才1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探析[J]1地方政府管理,2001(1):54-57

[7]Strceck,and Schmitter,Philippe C1(1985),Commun-i ty,market,state-and associations?T he prospective contribu-tion of interest govergance to social order,Sage Publications L td,pp l4-17

[8]曾骅等121世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M] 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孙启萌、孙万松1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浅析入世后行业协会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J]1管理现代化,2002 (5):20-22

(编辑校对:余朝锡史爱平)

3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 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 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 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文化相近、体制相同、水 平相似的地理近邻国家建立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它以牺牲一定的国家主权为代价,以期获得更多的比较成本收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直至形成区域内统一的经贸政策和经济体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它对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的特点,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区域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引言……………………………………………………………………… 1、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2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新特点…………………………… 1.3区域经济一体的实践,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 发展概况……………………………………………………………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2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与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 5、结束语………………………………………………………………… 6、参考资料……………………………………………………………… 7、英文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1.3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因其重要性与必然性,已逐渐被世界各国重视,所以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也对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且透彻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及现实意义、对各国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如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将要在此浪潮中的决策与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等。 1.3.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况的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极重要的命题,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况的分析上,陈开胜(2012)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展经济规模的需要,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等等,他还指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促进均衡协调发展;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消除地区恶性竞争;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促进产业空间转移;扩大对内经济开放,完善合作体制机制。 1.3.2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者有着不同的探究角度,概括而言,可归纳如以下。陈开胜(2012)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两个角度考虑,“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地区内各国之间壁垒的消除,简化贸易层次程序,加速货物自由流通,并有利于资源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在地区内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同时,市场规模扩大,使各成员国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因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意味着地区内部竞争的激化。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将会加强经营管理,利用新的手段和科技成果,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竞争力。”而对于非成员国来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毋多庸叙。蒋娟(2013)是从发展中国家角度来考量的,从组织内与组织外探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近加大了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还增加了组织内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摘要: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热潮,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之下,中国不仅要在贸易合作和贸易自由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更是在经济教学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层面上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本文就是从经济教学中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着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国关于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对策做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全球经济不断扩张、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围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主权国家开始注重区域内外经济的联合和发展,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自由经济贸易、贸易集团浪潮、区域经济教学都随之发展并不断的被强化和推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二)加强自我扩张意识。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所以当区域贸易集团出现后,其贸易伙伴将因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市场遭到侵蚀,而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三、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对策 (一)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回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会学生对于经济学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应能够让学生明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尽管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照本宣科,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严重缺乏调理和理论性,在很多问题上模棱两可,导致学生最后只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 (三)中国应积极做出战略调整明确目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应该积极做出政策和战略的调整。目前,在自由贸易区域的谈判中,中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应尽快明确战略目标,加快自由贸易区域的实施,对于相对落后和发展中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明确战略目标并向着目标前进。 (四)站稳脚跟开拓领域。在能够确保亚洲地位稳固的同时,尽快确保能够长远的立足,将目光集中到全球的经济发展上,在全球网络的构件上,力求构筑我国区域与全球的联系与合作。最佳的选择就是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大陆与之强强联手一致对外共同挑战,尽快构建一个涵盖大陆以及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区域,用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资源实现对外的经济政策,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变革。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光辉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复习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 型及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摘要: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开拓,世界各国的联系都在不断的加强,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的加深,世界各国及其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本文对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针对各个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分析,以期能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最后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这针对该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发展的动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意义;发展前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

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的组织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 (一)、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采取6种形式。从低到高依次为特惠贸易区(PTA)、自由贸易区(FTA)、关税同盟(cu)、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经济政治同盟。 1、在特惠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实行部分特惠关税减让;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拆除所有关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有权对非成员设定各自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也是自由贸易区,但每个成员对所有非成员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共同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除解除成员之间所有贸易和投资壁垒以外。还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通常还要求成员之间在平等、自愿协议的基础上让渡部分主权,建立负责协调和制定共同政策并且管理该组织共同事务的权力机构:经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高阶段。它包括各成员国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的一体化。这类同盟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超国家性质,建立起了一整套立法、司法、行政和监督的同盟机构,甚至可能导致政治一体化,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高的形态——经济政治同盟。 3、在经济政治同盟中,各成员间不仅实现了经济政策的统一,一些政治政策也具有相当的统一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主要是指按其一体化水平来划分的。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就已出现,但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大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

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 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实践中我 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 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 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 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 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 [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 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 [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 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 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 [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 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 [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 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 [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 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 [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 保产业,2002(2). [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 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纪燕渠) 一、引言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 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 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 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 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 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 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 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 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 系不衔接等。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 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 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 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 善同和侯永志,2008)。与此相对应,国内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 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 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 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 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 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 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 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 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 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 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 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 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 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 34 ··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选择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进一步演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趋势日益明显,为了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谋求最大利益,使得国家经济更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所处的环境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91年在“一个中国”和“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 年11 月,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 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除了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外,还有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由于2008 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经济组织纷纷出台措施,力图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然而,经济复苏迹象依然难觅,近日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公布的负面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衰退程度日益加深。欧元区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东盟和东亚国家大多是外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美欧经济陷入低迷,消费能力锐减的同时,在危机条件下

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更有可能被重新拾起。 二、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的“贸易创造”效应使北美地区经济增加了活力。拉动对包括中国产品在内的区外产品的需求。区域内贸易规则和产品标准的统一也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本。北美自由贸易区向南扩展,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及其内部贸易规则的统一也有利于我国对整个拉丁美洲市场的开拓。从消极影响方面来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对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协定给墨西哥提供优惠待遇使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影响到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流向,导致其向北美市场倾斜,增加了中国吸引外资的难度。(二)APEC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机遇 APEC要求各成员大幅消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开辟了新的天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同时滚动,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达国家的持续发展。为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不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也有利于发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动同他国的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 2、挑战 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使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面临巨大挑战。APEC决定将能源、化工、电讯、汽车工业产品、玩具、首饰等酒类产品的关税从1999年开始降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及形成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21 年,当时的比利时与卢森堡结成经济同盟,后来荷兰加入,组成比荷卢经济同盟。1932 年,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组成英帝国特惠区,成员国彼此之间相互减让关税,但对非英联邦成员的国家仍维持着原来较高的关税,形成了一种特惠关税区。 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形成三次较大的发展高潮。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50 ~60 年代。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 世纪70 ~80 年代后半期。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 、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动因 2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3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领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经济源泉。 5 、贸易创造等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途径 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主要依靠三条途径: 一是不断深化、升级现有形式; 二是扩展现有集团成员; 三是缔结新的区域贸易协议或重新启动沉寂多年的区域经济合作谈判。 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思路 (一)区域政府合作必须构建一个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市场竞争规则的一体化。欧共体创建和欧盟运行的实际经验表明, 一个统一的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对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 没有它的支撑,就无法在区域大市场范围内,协调各地方的政府行为,无法限制地方政府主 导的盲目重复建设的冲动,无法使区域内市场主体进行充分、有效的和公平的市场竞争,无 法防止市场竞争被各地区行政权力和垄断势力扭曲,无法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因此,区域内各政府应实行统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 则,清理各类法规文件,逐步取消一切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规定,取消一切妨 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和歧视性规定,促进市场的发育与完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