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我们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之路。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课程内容方面“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这标志着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强求统一到注重差异”的重大变革。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进一步地理性解读之下,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或明或暗地隐藏着一些误区。如:强调形式、忽视内容;强调过程、忽视结果;强调理念的体现、忽视成效的检验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进一步

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一种反动力。为此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进教师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展的有效性,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按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活动,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活动;一种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是师生双方的矛盾和依赖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引

起的、学生主动学习的师生双方的交互过程。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

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性教学必须为实现这个理念服务,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念而采取的教学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

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教学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一)活动教学的策略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的策略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三)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1、备教材要“懂、透、化” 。

2、备学生要“实”。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三、实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3)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视角: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关注课堂教学调控、关注课堂教学成效、关注持续发展;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内容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而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3、活动方式

本课题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在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4、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性质及学校实情,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在研究过程起始阶段,将结合进行文献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将较多地进行案例研究,从中不断总结,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预期创新点、理论假设、应用价值

1、预期创新点

有效数学教学的设计策略;

有效数学教学的组织策略

有效数学教学的诊断方法。

2、基本的理论假设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数学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应用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科学地运用具体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注重对教材特点的分析、研究,强化预设,使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善,使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操作力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得到锻炼,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得以形成并发展,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师学好教材、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水平和质量。

六、研究基础

我校2004年成功完成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小学数学引探式教学研究》,从课题申报到评定成果推广,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本课题是前一些的课题的深化与延伸,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澜教授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

(2)《中小学数学》2005第4期和206年第6期

(3)《有效的教学策略》黎花师范院校教育系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七、研究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1月)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6年12月-2009年7月)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组分段实施,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等。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三)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

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我们2004年成功完成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小学数学引探式教学研究》,其研究的主要价值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

2、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课题组组长王耀斌曾多次申报市级课题,并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的成员也曾主持或参加过数学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实践基础。我们也都是一线教师,正在从事教材研究和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3、资料设备等

我们对课题资料将进行档案式管理,学校对课题需要的设备将全面支持、全力支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4、科研手段

(1)理论学习

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了解教育理论发展的新动态,经常组织研究人员的交流与探讨。

(2)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九、课题组成员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我们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

终达到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之路。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课程内容方面“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这标志着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强求统一到注重差异”的重大变革。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进一步地理性解读之下,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或明或暗地隐藏着一些误区。如:强调形式、忽视内容;强调过程、忽视结果;强调理念的体现、忽视成效的检验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进一步

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一种反动力。为此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进教师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展的有效性,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问题,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2、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讨论的是个体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当代教育研究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3、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人们越来越反对传统的“填鸭式、操练式”教学方法,主张合作互动、平等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和宽松的环境。

4、该领域研究发展地趋势分析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实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视角: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关注课堂教学调控、关注课堂教学成效、关注持续发展;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内容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而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3、活动方式

本课题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在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4、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性质及学校实情,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在研究过程起始阶段,将结合进行文献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将较多地进行案例研究,从中不断总结,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预期创新点、理论假设、应用价值

1、预期创新点

有效数学教学的设计策略;

有效数学教学的组织策略

有效数学教学的诊断方法。

2、基本的理论假设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数学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应用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科学地运用具体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注重对教材特点的分析、

研究,强化预设,使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善,使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操作力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得到锻炼,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得以形成并发展,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师学好教材、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水平和质量。

六、研究基础

我校2004年成功完成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小学数学引探式教学研究》,从课题申报到评定成果推广,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本课题是前一些的课题的深化与延伸,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澜教授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

(2)《中小学数学》2005第4期和206年第6期

(3)《有效的教学策略》黎花师范院校教育系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七、研究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1月)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6年12月-2009年7月)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组分段实施,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等。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三)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

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我们2004年成功完成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小学数学引探式教学研究》,其研究的主要价值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

2、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课题组组长王耀斌曾多次申报市级课题,并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的成员也曾主持或参加过数学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实践基础。我们也都是一线教师,正在从事教材研究和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3、资料设备等

我们对课题资料将进行档案式管理,学校对课题需要的设备将全面支持、全力支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4、科研手段

(1)理论学习

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了解教育理论发展的新动态,经常组织研究人员的交流与探讨。

(2)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九、课题组成员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我们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试图开拓一条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发展之路。

1、现代数学教育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专家深刻指出:“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是核心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成了固定的逻辑联系。不是数学成为人的工具,而是数学教育使人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因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我们只有改

进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才能使数学教育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也才能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反映。

2、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课程内容方面“仅规定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编者及各地区、学校,特别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这标志着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强求统一到注重差异”的重大变革。

3、我校教师要求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对《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进一步地理性解读之下,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或明或暗地隐藏着一些误区。如:强调形式、忽视内容;强调过程、忽视结果;强调理念的体现、忽视成效的检验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进一步

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一种反动力。为此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能促进教师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展的有效性,更大程度地推进学生的发展,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课程改革的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了解“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倡导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换套新的教材,或是说用了新的标准问题,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里面的情况发生变化,从而推进素

质教育的进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们十分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学习,是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2、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讨论的是个体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当代教育研究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3、对传统的“注入式”、“操练式”教学方法的摒弃。

人们越来越反对传统的“填鸭式、操练式”教学方法,主张合作互动、平等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和宽松的环境。

4、该领域研究发展地趋势分析

新世纪的基础教育需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实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到19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视角: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关注课堂教学调控、关注课堂教学成效、关注持续发展;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内容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而如何界定和评估一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3、活动方式

本课题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在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本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4、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性质及学校实情,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在研究过程起始阶段,将结合进行文献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将较多地进行案例研究,从中不断总结,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五、预期创新点、理论假设、应用价值

1、预期创新点

有效数学教学的设计策略;

有效数学教学的组织策略

有效数学教学的诊断方法。

2、基本的理论假设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数学教学质量,并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应用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科学地运用具体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注重对教材特点的分析、研究,强化预设,使学生学习方式得以改善,使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操作力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得到锻炼,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得以形成并发展,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师学好教材、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水平和质量。

六、研究基础

我校2004年成功完成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小学数学引探式教学研究》,从课题申报到评定成果推广,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本课题是前一些的课题的深化与延伸,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澜教授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

(2)《中小学数学》2005第4期和206年第6期

(3)《有效的教学策略》黎花师范院校教育系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七、研究的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1月)

该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为课题研究的启动准备理论、环境、氛围、研究队伍组建等条件,使老师进入科研状态,形成并了解课题的总框架,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课题设计人员收集资料,论证、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6年12月-2009年7月)

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组分段实施,注意过程动态管理、调控。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实验研究交流和培训活动,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收集优秀课例。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等。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三)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2月)

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我们2004年成功完成了《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小学数学引探式教学研究》,其研究的主要价值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

2、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课题组组长王耀斌曾多次申报市级课题,并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的成员也曾主持或参加过数学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实践基础。我们也都是一线教师,正在从事教材研究和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3、资料设备等

我们对课题资料将进行档案式管理,学校对课题需要的设备将全面支持、全力支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4、科研手段

(1)理论学习

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了解教育理论发展的新动态,经常组织研究人员的交流与探讨。

(2)案例分析

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九、课题组成员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仅用过去的那种以老师为中心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通过题海苦战掌握点死知识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教师如果还在凭着老经验跟着感觉走,这不仅教不好学生,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得研读教材和新课标,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作如下转变。 一、善于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产生学习需要。 知识的产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知识的建立,也应以生活为依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讲授为主传授知识的。所以,在学习新知之前,要为学生做铺垫复习,这是完成学习目标的保证,明显地以“教”知识为目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把这一环节变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必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甚至会产生探究过程中的意志力,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 如教学片段: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老师用圆形的物体也得到了一个圆片,别看这小小的圆片,里面的知识可真不少,你们想学吗?(老师这么一问,学生情绪高涨。)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圆的知识?(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了探究目标。)生1:我想用折一折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生2:我想采用量一量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生3:我想采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 生4:我想采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学习圆的知识。(老师抓住时机,适时鼓励同学们采用多种方法。) 师:“你们可真会想办法,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互相交流,看谁得到的圆的知识最多。” 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学生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产生自信。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运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生活实践中“需要”的学习,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开放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自主探究,激发智慧火花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我出了“230+450”一题后,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230+400=630,630+50=680”有的说:“200+400=600,30+50=80, 80+600=680”,还有的说:“200+450=650,650+30=68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老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了十余种算法。课后教师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 三、实践操作,享受学习乐趣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7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教材内容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有效”就是在教师讲解之后或者一段时间内,学生得到了进步或者发展,可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水平.有效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更加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之前陈旧的教育思想理念已经不适合用来教育新一代的学生,所以,新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如何使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成功理解教材内容是数学有效教学的目的所在,数学有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个人成绩,而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呢?对此,我浅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创设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有一颗好奇的心,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材内容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圆的认识”第一节课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理解“圆”这个图形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课件,在课件中播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例如,“硬币”“钟面”“自行车轮”等常见事物,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圆。用“钟面”引导学生“圆心"的概念,找到圆心确定一条半径就可以画出一个正圆形。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轮子要用圆形?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呢?”学生自主思考,将圆形与其他图形相对比,以此得出答案结果,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二、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把教材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不确定的因素往往容易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只有做到正确地处理,才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与和谐,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尊重学生的问题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思维比较分散,容易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也许教师的一个词就可以使学生联想出许多与之有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教师不可能预设的到,那么,对于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呢?我认为,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要建立在尊重学生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的影响,也许提出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并不十分切合,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运用正确的处理手段,在既不影响课堂教学,又不打击学生对于提问主动性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 2。为学生留一些空间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讲课讲稿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 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际的生活情境,提供给学生解题的背景,学生才会把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标签: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我们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既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1 创设生活情境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把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并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課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达到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只要我们经常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出结论,就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2 结合生活实际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头脑中还不能及时建立正确的表象,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及时理解,认知还较为肤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将学习变为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感悟,在学中玩乐之目的。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根据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筛选,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创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标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课堂教学和学生知识学习的需要,进行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成为了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领域的变革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最重要是教师要以新型的教育理念来武装头脑,因为教育改革并不是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切都完全否定,而是根据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筛选,以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创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自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一、小组教学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在學校教育中,大多会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方式,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班级整体性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着对于学生关注度不足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从而影响到了班级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一直处于一个相互孤立和知识的被动接收地位,这不仅不利于课堂知识的深入讲授,还会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也就影响到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把握程度。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起班级学生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数学课程“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带领班级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充分学习。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清楚具体的数学知识点,也要着重给班级学生强调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做到知识学习的全面性。然后,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分成若干的学习小组,让班级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具体知识内容进行课后练习题扇形统计图的制作。在学生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推选出一名组长,组长确定本小组知识学习的具体环节及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情况,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各司其职。最后,在班级中的各个学习小组都完成扇形统计图的绘制之后,教师要要求每个小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学习成果的发言,让学生具体说出自己小组扇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与分工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予班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和学习指导。 二、游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与思考 【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充满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但由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多地脱离生活,甚少联系实际;过多地被动接受,少有自主探究;机械训练的较多,有效实践的较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面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多数中青年老师感到迷惘,结果导致困惑。小学教师如何走出教学的困境,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创新的课堂,就必须落实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健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困惑;教学思考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但是,随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的颁布和新教材的实施,当前使用的教材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同时,《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不可估计的优点,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面对“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困惑,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重塑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才是走出教学困境唯一出路。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遇到的困惑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困惑 《新课标》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新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师角色,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新课标》为广大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困惑。 (一)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惑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八小学李丽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兴趣,教学方法,机智教学。 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标准也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根据学生个体,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我力争这样备课:(一)、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主要中的面积问题。(二)、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三)、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四、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优化课堂结构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四、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报告(7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摘要:所谓“有效教学”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教材容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有效”就是在教师讲解之后或者一段时间,学生得到了进步或者发展,可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水平。有效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教学容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更加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之前旧的教育思想理念已经不适合用来教育新一代的学生,所以,新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新课程改革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如何使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成功理解教材容是数学有效教学的目的所在,数学有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个人成绩,而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呢?对此,我浅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创设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有一颗好奇的心,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教材容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容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圆的认识”第一节课中,为了使学生更加理解“圆”这个图形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课件,在课件中播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例如,“硬币”“钟面”“自行车轮”等常见事物,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圆。用“钟面”引导学生“圆心”的概念,找到圆心确定一条半径就可以画出一个正圆形。提出问题“为什么自行车轮子要用圆形?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呢?”学生自主思考,将圆形与其他图形相对比,以此得出答案结果,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二、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把教材知识容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不确定的因素往往容易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只有做到正确地处理,才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与和谐,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尊重学生的问题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思维比较分散,容易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也许教师的一个词就可以使学生联想出许多与之有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教师不可能预设的到,那么,对于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呢?我认为,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要建立在尊重学生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的影响,也许提出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容并不十分切合,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运用正确的处理手段,在既不影响课堂教学,又不打击学生对于提问主动性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 2.为学生留一些空间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要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升多种水平和养成一定思想观点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新课改后长期实践、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所谓"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我将使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阐述以下几个观点。 一、注重学生发展的策略 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好,在研究中也好,首先应该注重什么?每个教师都会知道:一是“学生”,心里有学生;二是“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注重学生,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体又要注重学生的那些方面呢?即: 1、注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将所学知识用于买东西算帐,算家里的电费等,使他们体会到,每学一节数学课,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就增大了一点。 2、注重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实行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 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 1 / 4

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1)每盘放 3 个, 93=3(盘);(2)每盘放 9 个, 99=1(盘);(3)每盘放 2 个, 92=4(盘),多 1 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 个;(5)每盘放 5 个, 95=1(盘)多 4 个。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 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 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 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18-07-03T15:22:32.70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7月14期作者:胡泽民[导读]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适当地运用微课,则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胡泽民(会理县南阁乡马厂小学四川会理 615100)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7-064-01 小学数学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适当地运用微课,则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近些年尤其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微信、微博的出现,刺激了微课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微课主要是以视频的形式出现,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属于教学视频的一种,特点是短、小、精干。教师合理的运用微课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 性,更有针对性的展示教学活动内容,同时,它针对的是全体学生,能够从根本做到教学的“多元化”“个性化”等等,注重知识点的深度发展,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接受。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微课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一、运用微视频,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有人说过:“课堂上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有限,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一的让学生记忆知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很少有人去预习内容,更多的是教师硬性的让背诵某个知识点。微课出现以后,尝试在课前运用微视频,以微视频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即: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制作成为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来进行讨论、交流等等,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教学内容时,鉴于知识点的烦琐、内容涉及多、规性知识特性等,制作了一个微视频,即:制动态视频……将这个视频在课前展示,以此一方面转化知识的特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有个初步的认知,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脑海里有这么一个概念,进而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自主转换之间的关联性等等,刺激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课堂中中运用微课,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下一直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凸显。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鉴于数学知识的理论性、概念性等,教师更多的是采取让学生死记硬背模式,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了主体性特点。微课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它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主动权等,善于引导学生资助的去梳理、探究数学之间的关联性,知识的衔接性等等,侧重学生自我知识网络的建构。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在40分钟左右,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长时间的保持探究状态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力因素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对此,笔者在课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微课,给予学生自主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技能到素养,双管齐下进行培养和发展。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合算”教学内容时,笔者播放这样一个微视频:在梨园里,一家人都在摘梨子,姐姐摘了21个苹果,哥哥摘了32个苹果,一个箱子里能装下62个苹果,姐姐和哥哥把梨子装进箱子之后还剩下多少梨子?单一的这个题目,学生听起来感觉很混乱,但是通过微视频展示出来,则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数学知识,进而通过视频演示感受两位数加减合算的关联性,尝试自己进行计算等,强化自我的学习自主性。 三、课后运用微课,巩固学生的学习技能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限制性,课堂教学结束后,一般都以留作业的形式进行,其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强化自己掌握的技能等等,但是这个过程中由于沟通的限制很容易出现各种意外事情,学生对于课后学习也只是局限于应付作业等,不能够真正起到教师想要达到的作用。微课则不同,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实现微视频的共享,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原本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对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课后运用微课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技能。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这个教学内容之后,笔者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制作了一个生活微视频放在班级群里进行知识共享,即:以学校的操场为例,学生跑步一圈400米,千米跑步比赛,运动员跑了两圈半。视频上对千米、米、分米等做上标记,首先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千米有个认知,能够了解到千米=两个半400米,之后,提出课后作业:时间测量一千米的长度,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释一千米有多长。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性,感悟数学的实用性,从而增强自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的综合技能和素养。总的来说,微课能够从根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真正意义上地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究知识,感悟知识等。作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合理的运用微课,运用高科技来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兼顾全体学生,力争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他们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精编WORD版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 教学策略的研究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方案 ——崇凝镇线王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教学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洗礼,数学教学焕发着充沛的活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率较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的阻碍。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有效性原理,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旨在使我校数学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二)、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 1.本课题实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探索,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整体优化,提高自身的素质。 2.本课题有利于促进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数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是联系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改变数学教学理论研究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