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渊源与成绩。

二教学要求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三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

(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教学目的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为以后学习其他基本理论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名词解释:

1、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也是的推动宇宙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形质: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3、三宝:即精、气、神。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与表现,故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况。

5、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6、阴阳可分: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可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之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12、阴阳交感:交,即接触交合;感,即感应相错。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协调而维持着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14、阳胜则阴病:阳长则阴消,阳偏胜必然导致阴液的损伤。

15、阴胜则阳病:阴长则阳消,阴偏胜必然导致阳气的损伤。

16、阳盛则热:指阳气偏胜,则可产生热性的病变。

17、阴盛则寒:指阴气偏胜,则可产生寒性的病变。

18、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19、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20、木曰曲直

第三章藏象学说

一教学目的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脏腑

1 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连属。

2 熟悉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3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和脏腑之间的关系。

(二)精气血津液神

1 掌握精气血津液神功能。

2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分类、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3 了解精气血津液生成及运行。

三教学内容

(一)藏象学说的概述。

(二)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系统连属。

(三)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四)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六)精的基本概念、生成及功能。

(七)气的概念、生成、运动、分类及功能。

(八)血的概念、生成、循行和功能。

(九)津液的概念、生成输布排泄及功能。

(十)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及作用。

(十一)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经络(自学)

第五章病因病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从病因病机两方面了解中医的病理观,理解中医致病因素及病因分类,六淫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外伤致病因素的特点、以及痰饮、瘀血的概念和

致病特点,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病因的概念、分类及认识病因的方法。

(二)了解六淫的含义,掌握六淫各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了解七情内伤的概念、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及致病特点。

(四)了解饮食失宜及劳逸失常的病理。

(五)了解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的原因;熟悉痰饮、瘀血的征候特征。

(六)了解其他因素。

(七)熟悉正邪概念;了解邪正相争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八)了解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病机规律及其内容。

三教学内容

(一)病因的概念。

(二)六淫的概念和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含义、致病特点。

(四)病机的概念。

(五)虚实的概念及虚实的病机特点。邪正盛衰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六)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点。

(七)气机失调的病机。

第六章诊法

一教学目的

中医诊法是中医获取病人信息,提供诊断依据的核心渠道。通过对中医诊法的教学,要求熟悉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及各种病理征象的意义,了解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诊法运用原则等内容。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中医诊法概念、望神技巧及得神、失神、少神和假神的鉴别要点、常色和各种病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了解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五官、望肢体皮肤、望二阴、望小儿指纹和望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三)熟悉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异常舌象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舌诊原理。(四)了解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各种病室、

病体气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五)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了解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六)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了解脉诊的原理及诊脉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

(七)熟悉正常脉象的特征及常见病脉(浮、沉、迟、数、洪、细、弦、紧、滑、涩、濡、不规则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了解相兼脉的主病规律。

(八)了解按诊的意义、方法、按胸腹、按肌肤、按手足、伤科局部按诊、按腧穴的内容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二)中医诊法的运用原则。

(三)各种神、色的临床辨识。

(四)望舌苔、望舌质。

(五)问诊的主要内容。

(六)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诊脉的方法,常脉的特征及客观变化,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七章辨证

一教学目的

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中医辨证体系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通过对中医辨证体系的学习,要求熟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常见证侯的临床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初步学会运用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一般证候的表现。熟悉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了解里证、实证各自包括的内容。掌握气虚证、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的概念与证候表现。

(二)掌握气血津液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剂;了解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方法、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三)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剂;了解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病变范围、病机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一)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辨证。(二)气血津液不足和运行障碍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

(三)心、肺、脾、肝、肾病常见证的临床表现、治法、代表方。

第八章防治原则

一教学目的

中医治疗学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预防、治则和治法。学习本章应对预防、治则和治法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熟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含义及内容。(二)了解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和三因制宜的含义和内容。

(三)了解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

(一)预防的概念。

(二)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的具体方法。

(三)标本的概念;治标与治本的应用原则。

(四)扶正与袪邪。

(五)调整阴阳。

(六) 三因制宜。

第九章中药学概述

一教学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及临床应用,为学习方剂学及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中药的含义、毒性、炮制目的、用药禁忌、用量的一般规律、中药的煎服法。(二)熟悉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

(三)了解中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的功效、临床应用。

三教学内容

(一)中药的概念。

(二)中药的性能。

(三)中药的应用。

(四)各类常用中药的功效。

第十章方剂学概述

一教学目的

方剂学是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的基础课之一。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培养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二)熟悉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三)了解各类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临床运用。

三教学内容

(一)治法与方剂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及组成变化。

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

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金元四大家中,属攻下派的是(B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

2.下列哪项属阳消阴长( B )。

A.由春及夏

B.由秋及冬

C.由冬及春

D.由慢变快

3.下列何项属子病犯母(A )。

A.肺病及脾

B.肝病及心

C.水不涵木

D.心病及肺

4.“孤阴”、“孤阳”是下列何项关系被破坏(B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消长

D.阴阳制约

5.下列不属小肠生理功能的是(C )。

A.主受盛

B.化物

C.泌别清浊

D.腐熟

6.与胃相为表里的脏是(B )。

A.心

B.脾

C.心包络

D.肝

7.“水火既济”指(B )。

A.心肝关系

B.心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8.心主神志之神是指(C )。

A.广义之神

B.狭义之神

C.广义与狭义兼有

D.眼神

9.下列何项不属于津液(D )。

A.泪

B.尿

C.涎

D.痰

10.下列哪项不属气的主要功能(D )。

A.温煦

B.气化

C.固摄

D.气机

11.循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B )。

A.胃经

B.胆经

C.膀胱经

D.三焦经

12.十二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B )。

A.经别

B.奇经八脉

C.脾经

D.经筋

13.提出“三因学说”的是(C )。

A.张仲景

B.吴又可

C.陈元择

D.《内经》

14.大怒可致(D )。

A.呕血

B.头痛

C.歹食泄

D.以上都可以

15.以下哪项不属升降失常的病变(D )。

A.心血瘀阻

B.肺气不降

C.腑气不通

D.心肾不交

16.易阻气机、损伤阳气的病因是( B )。

A.燥

B.湿

C.思

D.忧

17.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的病理是( )。

A.胃寒

B.胃热

C.胃阴虚

D.胃气虚

18.肺气失宣可表现为(D )。

A.自汗

B.无汗

C.鼻塞

D.以上都可以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于治疗( C )。

A.虚热证

B.虚寒证

C.实寒证

D.真热假寒证

20.叶天士治温热病伤及胃阴时,主张甘寒养胃中加咸寒补肾之品,此属哪项原则( C )。

A.补不足

B.既病防变

C.治本

D.调整阴阳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

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医学基本特点中的整体观念包括了以下哪些内容( BD )。

A.形与神俱

B.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D.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E.恒动观

2.下列同属五行之火的是( BD )。

A.肝

B.脉

C.肉

D.舌

E.耳

3.五行关系中,其次序相同的是( ABC )。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4.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体现在(ABCDE )。

A.调畅气机

B.促进脾胃运化

C.调畅情志

D.与妇女排经、排卵有关

E.与男子排精有关

5.脾的生理功能有( ABC )。

A.主运化水谷

B.主运化水液

C.主统血

D.主升清

E.主藏血

6.以下哪项是对的( A CDE )。

A.手太阴经络大肠

B.手太阳经属三焦

C.手少阴经属心

D.足阳明经起于鼻旁

E.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

7.可属生理之火是( )。

A.壮火

B.少火

C.相火

D.君火

E.命门之火

8.血热的临床表现特征有(ABCDE )。

A.失神

B.动血

C.伤阴

D.热象

E.耗血

9.大便难的病理可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CE )。

A.胃失通降

B.肺失肃降

C.湿热下注

D.脾气下陷

E.气虚不运

10.慎用温热之剂的体质是(AC )。

A.阳盛体质

B.阳虚体质

C.热性体质

D.阴盛体质

E.阴虚体质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4分)

1.佐金平木

2.后天之精

3.血府

4.气能生血

5.十二经别

6.阴损及阳

7.因人制宜

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证包括了病变的部位、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

2.滋水涵木法是滋养_______以养_______的方法。

3.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4.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_______,二为_______。

5.疠气致病,具有_______,_______,易于流行等特点。

6.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_______证,如果阳盛而耗伤阴液,此时阴由相对不足转而绝对不足,则见_______证,或_______证。

7.所谓扶正,即是_______;祛邪,即是_______。

五、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何谓阴阳相互转化?试举例说明。

2.简述津和液的联系与区别。

3.何谓阴盛格阳?简述其病理表现及治疗法则。

4.何谓虚实错杂?导致虚实错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简述标本治法在临床的应用原则。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何谓肺主宣发?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三个方面?

2.试述寒、湿邪的异同点。

练习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0.5分,共20分)

1、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

A、《难经》

B、《内经》

C、《伤寒论》

D、《神农本草经》

2、金元时期重视脾胃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李中梓

C、李东垣

D、叶天士

3、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4、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后半夜

C、下午

D、前半夜

5、心脏病人,面见黑色是()

A、水克火

B、水侮火

C、水乘火

D、火克水

6、泻南补北法是指()

A、泻肝补肺法

B、泻心健脾法

C、泻心补肾法

D、疏肝健脾法

7、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8、“筋之余”是()

A、爪

B、齿

C、发

D、脉

9、五更泄泻的原因是()

A、脾气虚弱

B、脾肾阳虚

C、脾气下陷

D、肾气不固

10、“乙癸同源”指()

A、肺肾关系

B、心肝关系

C、肝肾关系

D、心肺关系

11、与大肠构成表里的脏是()

A、心

B、肝

C、肺

D、肾

12、心在液为()

A、汗

B、涎

C、涕

D、泪

13、藏与象的关系哪项是错误的()

A、藏决定象

B、藏变决定象变

C、象反映藏

D、象变决定藏变

14、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府的是()

A、脉

B、髓

C、胆

D、脑

15、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16、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17、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

A、精

B、气

C、血

D、津

18、下列何项不属气的固摄作用()

A、固摄血液

B、固摄尿液

C、控制汗液

D、控制痰液

19、手三阴经的走向是()

A、从头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胸

20、按十二经流液次序手太阳小肠经上接()

A、手少阴心经

B、手厥阴心包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阳明大肠经

21、循行中不经过大椎的经脉是()

A、督脉

B、胆经

C、胃经

D、脾经

22、一源而分为三支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冲脉

D、带脉

23、在体质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先天因素

B、后天因素

C、心理因素

D、环境因素

24、决定人体对某些疾病易感性的因素是()

A、体质

B、素质

C、气质

D、性格

25、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钱乙

26、六淫中易伤人体阳气的邪是()

A、寒湿

B、寒风

C、风湿

D、寒燥

27、六淫中最易耗气伤津的病邪是()

A、燥邪

B、暑邪

C、火邪

D、热邪

28、六淫中最易扰乱神明的邪是()

A、暑邪

B、风邪

C、火邪

D、燥邪

29、七情内伤致病首先影响()

A、气机

B、气血

C、气化

D、精血

30、疠气致病最主要的特点是()

A、明显的季节性

B、强烈的传染性

C、明显的地方性

D、严重的危害性

31、大怒可以导致()

A、呕血

B、飱泄

C、昏厥

D、以上都是

32、六淫七情中具有收引闭合特性的是()

A、湿惊

B、寒思

C、寒湿

D、湿思

33、劳神过度主要损伤()

A、心肝

B、心肾

C、心脾

D、脾胃

34、瘀血疼痛的特点是()

A、抽痛

B、胀痛

C、灼痛

D、刺痛

35、痰饮形成与哪组脏腑失常有关()

A、肺脾肝三焦

B、肺脾肾肝三焦

C、肝脾肾三焦

D、脾胃肾三焦

36、下列何项不属亡阳的症状()

A、大汗淋漓

B、神情淡漠

C、脉数疾躁动

D、四肢逆冷

37、“气逆”常见何组脏器()

A、肺脾肾

B、肺胃肝

C、肺胃肾

D、肝胃肾

38、下列何项不属治则()

A、治病求本

B、三因制宜

C、调整阴阳

D、热因热用

39、急则治其标适用于()

A、神昏

B、大出血

C、尿闭

D、以上都是

40、男女异诊,老少异治是指()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以上都是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能组成一对阴阳的是()

A、上

B、降

C、水

D、左

E、下

2、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法则是()

A、培土制水法

B、培土生金法

C、滋水涵木法

D、益火补土法

E、抑木扶土法

3、属心之体、窍的是()

A、筋

B、脉

C、口

D、舌

E、唇

4、“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哪两种物质的密切关系()

A、气

B、血

C、津

D、精

E、神

5、互为表里的经脉是()

A、足厥阴肝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少阴肾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足少阳胆经

6、人一生中的两个转折期是()

A、幼年期

B、青春期

C、壮年期

D、衰老期

E、更年期

7、中医学的火有生理与病理之分,分别是()

A、命门

B、相火

C、君火

D、少火

E、壮火

8、以下哪两种病变可互为因果()

A、血逆

B、血寒

C、血瘀

D、血热

E、出血

9、因阴阳盛衰而表现为寒象的病理是()

A、阳盛

B、阴盛

C、阳虚

D、阴虚

E、阴阳互损

10、以下哪两种病证可用标本同治法()

A、高热神昏

B、气虚感冒

C、风寒头痛

D、风热咳嗽

E、阴虚便秘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证

2、肝主疏泄

3、水火既济

4、神

5、阳脉之海

6、天人一体观

7、正气

8、药邪

9、阴中求阳10、至虚有盛候

四、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20空,每空0.5分,共10分)

1、按五行生克规律,火的生我者是,金的所胜者是。

2、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

3、宗气由和相合而成,分布于。

4、按十二经交接规律,六条阳经在相交接,六条阴经在

相交接。

5、人体的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6、寒性凝滞临床表现为。

7、中医发病学说强调在发病中的决定作用,又不排除

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8、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最终以为主要病变。

9、“阴虚则热”出现虚热证,可采用《内经》的“”的原则。

10、预防,《内经》称为“治未病”。它包括、。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阳盛格阴?试述其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

2、试述肾精的来源及生理功能。

3、血液运行与哪些因素有关?试述之。

4、何谓通因通用?试举例运用之。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按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在强化公益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 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特别是注重利用涉农科研、教学、企业、 专业协会、专合组织等各方面作用,共同开展农业 技术服务。 在抓好农技推广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下,配置基本试验基地,配备电脑、照相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推广服务设备,提升农技推广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农业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作用,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 中医基础理论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和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单选题 1、五行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为(B ) A 金 B 木 C 水 D 火 E 土 2、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五行中(A)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诲 E 相反 3、在中医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D) A 推动 B 温煦 C 兴奋 D 滋润 E 上升 4、有孤府之称的是(A) A 三焦 B 小肠 C 大肠 D 胆 E 胃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 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 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E 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A) A 阴平阳秘 B 阳平阴秘 C 相对平衡 D 绝对平衡 E 不断活动 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的气血将流入(A) A 手少阴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足阳明胃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E 足少阳胆经 8、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的(C) A 前缘 B 中线 C 后缘 D 上部 E 下部 9、一日一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D) A 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中午 10、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的(D )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1、心主神志指的是(B) A 调节情绪平衡 B 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 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 调节血液代谢功能 E 以上均不是 12、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D)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跷脉 1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 A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B 藏精气,藏而不泻 C 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D 既藏精气又传化水谷 E 以上均不是 14、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交于(B) A 小指端 B 足大趾 C 鼻旁 D 足小趾 E 食指端 15、五味的五行属性,甘属(C)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6、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表现与何种情志致病有关(B) A 怒 B 惊 C 思 D 恐 E 喜 17、大出血时,同时伴随少气乏力的表现,其原理是(E)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生气 E 血能载气 18、津液变成尿液依赖气的(E)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19、机体抗御外邪的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不包括(B) A 精 B 神 C 气 D 血 E 津液 20、人的七情中,恐则(C)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大全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大全 阴阳是:参考答案:E A:古代的两点论 B: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C: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D:矛盾 E: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参考答案:B A:寒与热 B:水与火 C:上与下 D:左与右 E:动与静 属于“阴中之阳”的是:参考答案:E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参考答案:A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D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相互消长 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B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C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E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阴中求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C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阴损及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参考答案:C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是指:参考答案:C A: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 B:阴阳对立关系的破坏 C: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 D:阴阳消长关系的破坏 E:阴阳转化关系的破坏 阴阳转化是:参考答案:A 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绝对的 D:相对的 E:必然的 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参考答案: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一)

(一)A型题 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气的根本属性是: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精)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 1. 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神农本草经》 D. 《难经》 E. 《左传》 答案:1.E 2. 《素问 ? 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 映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 《灵枢 ? 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3.B 4. 《素问 ? 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 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 五脏 B. 六腑

C. 经络 D. 命门 E. 脑 答案:6.A 7.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 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 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 病种 B. 病名 C. 症状 D. 体征 E. 证候 答案:8.E 9. 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 同病异治 B. 异病同治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2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D)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 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A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D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D B )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内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 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 “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 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E制化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 土侮木 11. 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 .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 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 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 1.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3. 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A.D.E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绪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二章藏象 第三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经络 第五章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病机 第七章防治原则 绪论 一. 选择题: 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A. 先秦、秦、汉 B. 两晋、隋、唐 C. 宋、金、元 D. 明清 E. 近代 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张从正 D. 朱震亨 E. 李杲 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 A. 张元素 B. 刘河间 C. 张子和 D. 朱震亨 E. 李杲 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 A. 张从正 B. 陈无择 C. 张仲景 D. 巢元方 E. 孙思邈 二. 多项选择题: 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针灸甲乙经》 E. 《千金要方》 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 A. 张元素 B. 刘完素 C. 吴又可 D. 朱震亨 E. 李杲 第一章阴阳五行 一、选择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D. 下午 E. 下半夜 2. “阴病治阳”适用于: A. 阴损及阳 B. 阳损及阴 C. 阴盛则阳病 D. 阳虚则阴盛 E. 阴盛则寒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对立制约 B. 阴阳交感相错 C.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消长 E. 阴阳相互转化 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 A. 母 B. 子 C. 所胜 D. 所不胜 E. 所克 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 A. 肺玻郯肾 B. 肝玻郯肾 C. 心玻郯肾 D. 脾玻郯肾 E. 肝玻郯脾 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第二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 膀胱 B. 三焦 C. 胆 D. 脑 E. 女子胞 2. 气血生化之源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 心 B. 肝 C.脾 D. 肾 E. 肺 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6. 肾在液为: A. 泪 B. 涎 C. 汗 D. 唾 E. 涕 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 化生血液 B. 推动血行 C. 固摄血液 D. 贮藏血液 E. 调节血量 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 A. 心 B. 肝 C. 脾 D. 肾 E. 肺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题库

1.整体观念: 答案: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整体观,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酌整体,人与自然界存在着统一性的思想。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2.百骸: 答案:骸,泛指骨骼。百骸,指全身骨骼。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3.九窍: 答案:指头部七窍(眼二、鼻二、耳二、口)及前后二阴。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4.人气: 答案:指人体的阳气。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4 5.证: 答案: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4 6.辨证论治: 答案: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5 7.同病异治: 答案:指同一疾病,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8.异病同治: 答案: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9.异法方宜: 答案:同一种疾病,由于方域、季节、气候、生活、环境、职业、体质等不同,治法就应有所区别。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9.阴阳: 答案: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10.阴损及阳: 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纳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2 11.阳损及阴: 答案::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当阳气虚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累及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2 12.阴阳互损: 答案: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13.阴平阳秘: 答案: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阶不外亢。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14.阴阳学说: 答案: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辩证观,是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来概括相说明自然界和人体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2 15. 阴阳失调: 答案: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题型:名词解释 难度: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